『壹』 我非常喜歡這句名言。大千世界,浩浩塵寰,庸庸碌碌過一生的人不計其數···· 根據這段話一寫一段論點
1:《志當存高遠》
我非常喜歡這句名言。大千世界,浩浩塵寰,庸庸碌碌過一生的人不計其數,然而久經磨練、矢志不渝,最終達到光輝頂點的人也不可勝數。緣其區別,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們立志的高與低、遠與近,也就是想「當將軍」還是想「當士兵」。
「萬世師表」的孔子,「十五有志於學」,所謂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 矩就是他在不同年齡段領悟人生所達到的不同境界。試想,如果沒有十五歲立志求學道德學問的遠大志向,又怎麼會有對後世影響至深的儒家經典呢?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也是在少年時就立下「鴻鵠之志」的,他力圖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後來揭竿而起,成為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第一人。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名人的榜樣,於是人們常常在孩子幼小時就培養他們「立長志」「立遠志」的性情。他們懂得:人的一生要在漫長中渡過,猶如黑夜行船,一個最遠最亮的航標燈是最好的指導者。有了他們,你才會乘風破浪的前進,而不會被捲入激流洪潮中;人的一生又會中困苦中渡過,猶如攀登山峰,有的人志在半山腰,有的人決心非登上山頂不可,其間的艱難險阻對他們來說,前者是攔路虎,後者是僅如微風拂面而已。最終呢,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歸屬於誰自然盡在不言中。
一代偉人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周恩來總理決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富蘭克林立志「自願而慷慨」地去為別人服務---發明更多有益於人類的東西。他們早已成為許多青少年學習的榜樣。
然而,並非所有的大志都能如人所願地實現,於是有人懷疑「志存高遠」的真理性了,試想,一個人連摘果的念頭都沒有,他又怎麼能摘到果實呢?如果他立志摘到果實,並且下了苦功夫,即使沒有成功,也無遺憾。
因此,我贊嘆越王勾踐 「三千越甲可吞吳」壯志的,我佩服楚霸王 「百二秦關終屬楚」的豪情。我喜歡拿破崙名言:「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高尚不需要理由》
穿越歷史的星空,常看到許多驚人之舉,覺得意外,然後沉思,才感到意外後的背後是亘古不變的情理: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高尚的心靈,才肯作出人意料的選擇,這才符合情理。這不是偶然,這是一種必然。
千載胡曲,琵琶聲聲傳驛道
宮中傳著可怕的消息,皇上要選宮女去與胡人和親,其他的宮女惶恐萬分,惟有王昭君不慌不忙。果然,幾天之後,詔書宣布了選中宮女的名字,昭君也在其中。沒有悲傷,沒有無奈,有的只是一種堅毅與執著。她欣然登程,一路上,撒下了昭君悠揚的琵琶聲。
許多人都感到意外,誰願意離開繁盛的漢朝,去那個月亮和星星都萬分溫柔的地方?
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王昭君的心中是一幅圖景:大樹下,百姓歡歌笑語;田野中,人民安居樂業。她高尚的品格決定了她出人意料的選擇。這,無須驚訝。
百年足跡,演繹出生命的華彩
新疆北部龜裂的土地上,行走著林則徐和他的下屬。被革職候命的他等了一年,其間幾次重病,最後等到的卻是流放新疆的一紙聖諭。他強忍大起大落的悲哀,抵達伊犁之後,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在百姓心中,豎起又一座不朽的豐碑。
感到意外的人說,林則徐呀,你這是何苦?你遭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你應心灰意冷呀!
可是,高尚不需要理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早已決定你的生命,即使流放之中也依然彰顯華彩,照映千秋。
驚人一跪,決不向忘卻的誘惑屈服
1970年12月7日,波蘭華沙,細雨蒙蒙,曾被劃為猶太人區的地方,走來了一群陌生人。他們停在紀念碑前,既而是長久的佇立。其中一位突然雙膝脆在碑前濕漉漉的大理石板上。原來,他是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這一跪,超越外交禮節,令身旁的外交官大吃一驚,卻從此掀開了德國與波蘭及世界各國人民友好關系的新篇章。
不必吃驚呀,有知恥之心的人才會有這一跪,有正視歷史,敢於承擔歷史重任的高尚精神的人,才會有這一跪。
高尚不需要理由。談到這些人的事跡,你也許會吃驚、意外。然而沉思之後,應當明白: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敢作出意外之舉的人,才能永遠留在青史之中!
閱卷老師的現場札記其一,精於選材。選擇哪些材料入文,作者首先進行了縝密的思考,仔細遴選,這才最後敲定了三個事例。這些事例,既有古代的也有當代的,既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它們從不同層面闡釋了話題題旨。選材的一以為十,顯示了考生的才思、睿智。其二,巧於結構。首先,擬寫了一個能統領全文的精彩開頭。作者不僅把材料的取捨定位在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反思上,而且緊扣話題,把對事件因果關系的審視定格在人的心靈這一層面上。其次,作者用小標題的形式,為文章主體部分設計了三個互有聯系互為補充的段落:王昭君出塞,林則徐被貶,勃蘭特下跪。均以「高尚不需要理由」的思想紅線貫之,敘事、說理珠聯璧合,渾然天成。最後,以簡潔的語言收束全文,既照應開頭、文題,又給人留下不盡的思考。其三,長於說理。其一,化抽象為具體。談及昭君出塞,匈奴、漢室之間化干戈為玉帛,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畫圖,把和親政策的意義和作用形象地表現出來。其二,引名言上品位。林則徐被貶伊犁,身處逆境卻勵志墾荒,大興水利,是什麼力量支撐他這樣去做?作者沒有用更多的語言去鋪陳,卻只引用林則徐的一幅名聯來展現他的雲水襟懷,磊落人格,真是再恰當不過,簡潔不過。
2:「有志者事竟成」。我喜歡這句名言。
大千世界,浩浩塵寰,庸庸碌碌過一生的人不計其數,然而久經磨練、矢志不渝,最終到達光輝頂點的人也不可勝數。究其緣由,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們立志的高與低,遠與近,也就是想「當將軍」還是想「當士兵」 的問題。
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樹立了遠大的志向。毛澤東青少年時代就立志救國,獻身革命。他在中學念書時,同學曾稱他「身無分文,心憂天下」。他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勵說,讀書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為已任」的雄心壯志。他認為,改造國家、改造社會,對學問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寶貴的青春,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正因如此,毛澤東才能率領全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一代偉人。
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也是在年輕時就立下「鴻鵠之志」的,他力圖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後來終於揭竿而起,成為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第一人。
人的一生要在漫長的歲月中度過,猶如黑夜行船,一個最遠最亮的航標燈是最好的指導者。有了它們,才會乘風破浪地前進而不至於被捲入激流洪潮中;人的一生又會在困苦中度過,猶如攀登山峰,有的人志在半山坡,有的人則志在山頂,其間的艱難險阻對於前者來說是攔路虎,對後者僅如微風拂面而已。最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歸屬於誰,自然盡在不言中。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在這個科技騰飛、充滿競爭的時代,我們是否已准備好做一隻鴻鵠呢?我們是否能像莫扎特一樣5歲立志;像范仲淹一樣窮而不短志,像曹操一樣老驥伏櫪呢?請立下遠大志向吧!為了自己,為了社會,誰都應該「壯志在我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