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四明銀行
四明銀行,初稱「四明商業儲蓄銀行」,是解放前八大商業銀行之一。成立於1908年9月11日(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十六日)。行名取自寧波西南的四明山。由寧波人袁鎏、李雲書等富商發起創立,第一任董事長為周晉鑣。開業時實收資本金75萬兩,後續收資本金75萬兩,共實有資本金150萬兩。四明銀行總行設在上海寧波路,分行主要在浙江各地。辛亥革命時,由寧波人孫衡甫盤進,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開拓業務積極進取,創辦了四明儲蓄會,最高存款額高達4000萬元之巨,在當時的上海、浙江等地頗有聲譽。1920年,該行在上海北京路240號,即江西路口轉彎處自建行樓,於1921年9月總行遷入營業。1935年國民政府財政部加入了官股,並由財政部派入的吳啟鼎任董事長,從此四明銀行被國民政府所控制,成為其推行各項金融政策的工具。在抗戰前期四明銀行業務較好,除存放款、匯兌外,另有較重要的、很有特色的信託和倉庫業務,它對支持中國抗日後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好的貢獻。
四明銀行在成立時就獲得了貨幣發行權,於1909年(宣統元年)就開始發行第一版紙幣。第一版紙幣是委託上海商務印書館和集成圖書公司印製的,採用當時國際上最先進技術,即銅版凹印。印出來的鈔票圖紋精緻,線條清晰,立體感強,很受人們的喜愛。其後各版不管是在國外印製還是在國內印製都較精美。據記載,四明銀行紙幣自1909年發行起至1935年11月民國政府實施法幣政策,停止其紙幣發行和流通,共歷時27年。其間,四明銀行共發行紙幣8版,面額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6種,發行總額為1922萬元。四明銀行紙幣上的主圖案為四明山或四明銀行樓外景。該行紙幣1935年實施法幣政策時全部收兌,漏兌者甚少,故大都屬稀品,特別早期發行的版別許多已成孤品,藏家難覓。
四明銀行的發展歷史
四明銀行的發起與初期階段
1908年8月(農歷)的一天,在離開上海外灘不遠寧波路江西路口,開了一家號稱「四明商業銀行」的銀行,四明是寧波的別稱,在寧波路上開設為寧波人服務的金融機構似乎順理成章,但起眼的一是周圍地帶外商銀行和舊式錢庄林立,一家華資銀行就顯得鶴立雞群,因為當時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中國新式銀行,包括中外合辦、「官辦」銀行,僅誕生了華俄、中國通商、中國華商、大清、浚川源13家銀行,總行在上海的銀行也不過4家,故四明銀行的創辦也屬早之又早,而且它還是僅次於浚川源、浙江興業銀行的中國第三家商辦銀行;二是這家銀行的創辦者是當時滬上頗有知名度的寧波幫人士袁鎏、朱葆三、吳傳基、李厚垣、方舜年、嚴義彬、葉璋、周晉鑣、虞洽卿、陳薰等。
上海與寧波交通便利,自清中葉以來,旅滬甬商一直是活躍於上海的一個頗具實力的商人群體,轟動上海的兩次四明公所事件就是由客居滬上的各界寧波籍人士發起的。
19世紀後半葉五口通商後,寧波幫的實力已遍及上海近代工礦航運及公用事業,他們急需獲得金融業的支持,1906年,虞洽卿曾組織上海工商業人士赴日考察,在日本的半個月中,他對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經營企業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回國後,便積極倡議籌辦四明銀行,兩年來終於集聚了資金75萬兩,開設了這家銀行。
四明銀行開設後,以周晉鑣為總董,陳薰為總理,虞洽卿為協理。它將營業種類分兩部:商業部,經營存款、放款、貼現、匯兌、發行銀洋各票業務;儲蓄部,收存零星款項。它的經營方式完全仿效錢庄的做法,以商業往來為主,營業時間也與周圍錢庄毫無二致。但與錢庄明顯的區別是它在開業不久,就向清政府度支部申請了鈔票發行權,發行的兌換券有4種:壹元、貳元、伍元、拾元。其中貳元券,他行沒有,顯得很別致。萬事開頭難,四明銀行的鈔票甫一發行,就遭到企圖獨霸中國金融市場的外商銀行的夾擊,他們將四明印發的鈔票攢到一定程度就來擠兌現洋,給四明造成極大的壓力,幸而四明銀行股東董事中有相當部分人是寧波同鄉會的領導人,在上海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登高一呼,寧波同鄉紛紛施以援手,各大商店、錢庄、銀號爭相代兌四明鈔票,風潮才得以平息,四明鈔票也由此得到了人們的信任和歡迎,最初發行額20萬元,以後逐年增加,在上海、漢口、寧波、溫州、舟山等沿海、沿江城市廣為流通。有中(國)、四(明)、通(商)之稱。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10年10月,上海發生了舉世震驚的橡皮風潮,四明在風潮中也險些顛覆。原來四明創辦之初,上海錢庄業處於興盛時期,一切金融機構包括銀行的票據清算需通過錢庄辦理,當時錢庄對工商業的放款不亞於銀行,由於錢庄資本大都不充裕,而放款數額很大,也需要向銀行借臨時貸款即拆票或以票據貼現的方式向銀行貸款以資周轉,四明銀行毫不例外也與錢庄發生了大量拆放關系。然而在1909年,因倫敦市場上橡皮價格暴漲,一些在上海的外國人就設計了一個橡皮股票騙局,他們吹噓自己在國外有大批橡膠園,購買他們的股票可以發財,引得眾多做發財夢的中國老百姓紛紛搶購股票,最起勁的是銀行投放於錢庄,不少錢庄受橡皮風潮影響而倒閉,其中謙余錢庄的老闆陸達生、正元錢庄的老闆陳逸卿和兆康錢庄的老闆戴家寶,他們不僅挪用各自錢莊客戶存入的遠期支票,還向其他行庄調換巨額現金,套購橡皮股票,當外國騙子已得到幾千萬兩銀子時,匯豐等外商銀行突然宣布所有的橡皮股票停止押款,橡皮股票頓成了空頭支票,一夜之間成了廢紙,導致上海十餘家商號、工廠、錢庄倒閉,謙余等三錢庄是四明主要往來戶,倒欠庄票22萬兩,四明受此影響股票大跌,營業衰退,總、協理等被迫於1911年4月辭職,時任浙江銀行上海分行經理的寧波人孫衡甫乘機盤進該行,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四明銀行改組為「官商合辦」後不久,即發生了抗日戰爭,該行位於沿江、沿海戰區的分支機構迭遭重創,紛紛裁撤。孤島時期,投機猖獗,該行增設外匯部並在香港設立不對外的營業處由董事長吳啟鼎主持買賣外幣,另任孫鶴皋為代總經理留滬主持工作。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行總行遷往重慶,後相繼在成都西安、蘭州等大後方設立分支機構。留滬銀行在日軍操縱之下於1943年改組繼續經營,由原北洋政府財政總長李思浩任董事長,孫鶴皋為總經理。
戰後,吳啟鼎隨總行返滬,對該行各分支機構進行了整理。該行成為吳啟鼎等官僚的囊中物,大量資產被虧損或中飽私囊。1947年,吳啟鼎因瀆職舞弊被財政部撤職,另任交通部長俞飛鵬為董事長,原常務董事俞佐庭為總經理。1948年國民黨政府改革幣制,四明調整資本,將原有資本折為金圓券100萬元,另增資本共達金圓券200萬元,此時「官股」已佔95%以上。時該行有上海、南京、寧波、漢口、重慶、成都、西安7分行,蘇州、杭州等11個支行,但因工商業停頓,放款收縮,利息支出,經營狀況極端惡化。解放前夕,陝西、紹興兩行因營業清淡,先後暫停業務。後該行在台北成立辦事處,撤逃了不少資金。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該行「官股」部分,1949年10月增資為人民幣8億元。政府股佔94.73%。1950年6月再度增資達20億元。後該行改組為公私合營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