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談生物技術在未來人類社會的影響
全球生物技術發展前景分析
美國人領導了生物技術產業很多年,但現在全球新葯生物技術產業中心正在其它地區迅速崛起。在英國,生物技術狂潮在近些年已經孵出數以百計的新公司,今年第一批三個生物技術產品:新型麻醉葯、治療偏頭痛和老年痴呆症的產品被批准上市。荷蘭,Qiagen公司正成為全球領先的純化遺傳學物質(例如蛋白和核酸)產品的製造商;瑞典的Pyrosequencing公司已成為製造自動DNA測序系統的技術領先者;法國科學家即將解開肥胖的遺傳學秘密;德國科學家處於心血管病研究的領先位置而印度研究者可能很快會在糖尿病方面有一個突破性進展。據預測,下一個生物技術中心可能來自於慕尼黑、里約熱內盧或斯德哥爾摩。
這些成就絕大多數來源於科學家在基因組測序方面的巨大進展。今年夏天,人類基因組計劃將人類基因組的30億個鹼基序列測序完畢,這30億個鹼基序列就象一座數據金礦,科學家必須艱難地挖掘它來了解它的全部意義,這顯然不是好誇張的美國醫學研究組織所能夠獨立完成的。這對其它國家的科學家來說,這意味著一個巨大的機會。Winnacker,現在是德國研究協會主席說,基因組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開始。Les Clifford,劍橋Ernst&Young的生物技術合夥人說,基因組研究將加速所有研究並產生新一輪的競爭。
當然基因組學不是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唯一因素。現在許多大型制葯公司面臨著大量專利即將過期,而同時產品儲備非常不足的情況,因而不得不從生命科學公司中尋找新葯。同時,新的葯物發現技術使得尋找特殊疾病的葯靶變得越來越低價、迅速和精確,這意味著新葯作用更明確,市場將進一步細分。小型實驗室也有能力跟進一些由於規模太小而大型制葯公司無法兼顧的潛在市場。例如,慕尼黑的Wilex生物技術公司,正在研究阻止一個引起癌細胞擴散的特殊蛋白的新方法,盡管這種蛋白僅僅在30%的乳腺癌病人中有效。該公司的CEO兼創建者Olaf Wilhem說,我們一年如果能夠有一億到兩億美元的收入將非常高興,一個小型制葯公司已經能夠在此基礎上生存。
金融產業也正在對生物技術表示關注。在過去,美國之外的金融市場幾乎不支持創業公司。因為大型制葯公司發現生物技術研究風險性太大,科學家不得不依靠風險投資來支持其研究並進行商業化,但風險投資商如果不能在市場上出售創業公司的股票,他的投資相當於自殺。在過去三年中,德國、法國、義大利和其他國家相繼設立了類似納斯達克的市場,允許小型高科技公司上市,這將使公司有能力以股票期權吸引在美國的研究者。Andre Pernet,法國Genset公司的總裁說這將吸引年輕的科學家來公司創業而不是為大型制葯企業打工。
風險投資最近在歐洲大陸暫露頭角,1999歐洲生物技術的總投資為57900萬美元,少於美國的一半,但這已經比上一年增長了53%。今年幾個大的生物技術公司如Merlin生命科學在新的投資中獲得了幾億美元的資金。
英國,在二十世紀80年代第一個放開生物技術研究,開創自己的生物產業。50%—70%的歐洲生物技術公司在英國,現在全英國擁有560個生物技術公司。這其中包括英國生物技術公司的鼻祖——Celltech,現在該公司已經有了領先產品,今年Celltech可能第一次有盈利。
在生物技術狂潮的推動下,德國政府已經將生物技術列為長期競爭力的關鍵項目。1993年德國政府通過了新的法律,對生物技術產業計劃進行合理化決策。分別獎勵了5000萬德國馬克給慕尼黑、靠近科隆的萊因河區域以及包括海德堡的地區幫助建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同時計劃在今後五年內投資12億德國馬克給大學和研究所的人類基因組研究。現在除地區和聯邦給予的資金之外,創業公司能夠很輕易得到三倍的其它資金。另外,法律規定當大學或研究所的科學家決定離開自行創業時,對他們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突然之間整個德國生物技術界開始沸騰。去年德國研究者聲稱他們占所有專利申請的14%,比五年前高10%,四百多個基於生物技術的創業公司在德國興起。
同樣緊鄰萊茵河畔的法國近年對生物技術給予了足夠的關注,法國政府現在對生物技術投入的財政支持大約十年前是10倍,達2.6億美元,財政支持的受益者之一是巴黎近郊的Evry Genopole研究園,Genopole在法文中的意思為基因谷。該研究園建立於1998年,園區集中了許多法國最有前途的生物技術公司。遺傳學家Pierre Tambourin——,研究園的總裁,計劃在未來的兩年內研究園中有50到60個新的生物技術公司產生並運行。法國其他類似的研究園大概還有20多個,分布在各個城市。
同樣,在斯堪地維亞地區也有成百上千的小型生物技術公司產生,南歐也大致如此。西班牙的Jose Maria,原是私人殺蟲劑公司Zeltia的總裁,1986年成立了PharmaMar公司,研究從海洋植物和動物中提取可能的抗癌葯物。現在公司擁有620個專利,最有希望的產品是ET-743,從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城生長的一種名為「red sea squirt」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抗癌成分,現已在美國和歐洲進行750例臨床試驗,未發現典型的副反應如惡心、脫發等。預計2002年該葯有可能在歐洲上市,用於治療骨、皮膚、乳腺、子宮和其它部位的癌症。
以色列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就已經在國內播散了生物技術狂潮的種子,那時整個以色列的遺傳學家集中在柑橘園中研究如何產生更好的品系,但到70年末期,大部分的農民開始破產。1980年,Haim Aviv,以色列生物技術產業之父,試圖吸引美國的風險投資。Ariv的成功進一步鼓勵了其他的外國投資者,結果以色列如雨後春筍般地誕生了許多小型創業公司,現在以色列有135個生物技術公司。Bernard Dichek,一個在線生物技術雜志的總裁說:「質變引起量變,第一次的成功會引發無數的成功。」印度1986年邁出了鼓勵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第一步,成立了一個獨立的政府部門,主管在各個大學中培養生物技術人才,50所大學現在每年產生500名生物技術專家。另外,政府在全國建立了50個生物技術中心收集基因組數據。由於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分散的內部通婚的部落的存在,印度人群中存在許多保持良好的、易於追蹤的基因家系,這對科學家研究遺傳疾病並尋找治癒它們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寶藏。生物技術公司Biocon的負責人Kiran說:「印度將是生物技術產業中的一個主角,我們擁有足夠的技術和人力資源,在基因組方面印度擁有全球最豐富的基因資源。」盡管如此,印度的私營生物技術產業仍處於嬰兒期。
巴西也在正在扶持其生物技術產業。巴西從聖保羅科學基金FAPESP中拿出25萬美元作為啟動資金,開始了一項總計達2000萬美元的,包括62個實驗室200名科學家在內的計劃,科學家們已經完成了癌症基因組73000個鹼基的測序工作。巴西科學家現在已在癌症基因組測序方面領先,至今年年底希望能夠完成10萬個鹼基的測序,到2002年底,完成一個乳腺癌基因組的全長測序。但巴西仍沒有將其這項研究成果轉化為新的創業公司。
引人注目的是,在這場生物技術狂潮中缺席了日本。最早在1981年,日本政府已經計劃為Akyoshi Wada領導一項研究建立一座全自動高速測序中心,但最終沒能實現這項宏偉的計劃。不同的基金組織不能彼此合作導致研究中心缺乏資金同時科學家之間的不和也阻礙了該項計劃。全日本現僅有幾十家生物技術公司。但日本計劃抓住後基因組時代,計劃明年生物技術研究投資增加23%。最近橫濱的基因組學科學中心成立,仍由Wada領導,主要是用磁共振來研究蛋白質的結構。京都的啤酒製造商Takara公司啟動了「Dragon」基因組計劃,建立一個高通量基因組分析中心,到2001年,它將是亞洲最大的該類研究機構。
在這場追趕的競賽中,許多國家都不得不克服許多舊的障礙。1996年,Gerald Soula將法國生物技術公司Flamcl在美國上市,因為在那時他根本無法使法國投資者感興趣。四年後的今年,Soula仍不能將他的公司去祖國上市,因為他相信法國投資者認為該公司風險太大。Soula說:「在美國人們稱風險投資,重點在風險,而在法國它被稱「危險投資(Capital Risk)。」有輝煌成就的科學家並不總是能轉化成管理專家,這是生物技術產業的另一個瓶頸,作為彌補,科學家們正在從大公司僱傭熟練的商業經理人,很多來自於美國。巨大的公眾股票期權是對這些經理人的最大誘感,柏林的Noxxon制葯公司,對一種准確傳遞葯品到特定蛋白的新技術擁有專利,兩個月前吸引了瑞士羅氏公司的Raimund Eckel擔任首席執行官,Eckel的原話是:「我厭倦了開會。」由於資金如此自由的流入,整個生物技術界陷入一種短暫的氣氛中,有點類似世紀初美國西部淘金熱中崛起的一些小城市。在幾年內,許多公司將開始壯大,彼此吞並或被制葯界巨子收購。以下幾年將是「統一」的幾年,許多德國公司已經獲得股市上的優勢來收購美國公司。各個公司交叉的聯合,再加現存的多語言實驗室和國際資金,將使整個生物新技術產業變成一個全球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