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去瑞典工作工作有哪些機械製造企業
瑞典礦產、鋼鐵與設備製造業及企業情況簡介
一、瑞典礦產和鋼鐵工業概況
瑞典是歐洲主要的礦石生產國之一。瑞典的鐵礦蘊藏量高達40億噸,且多為富礦。其鐵礦石產量居歐盟首位,約占歐盟鐵礦石總產量89.2%。此外,瑞典的金、鋅和銀礦產量分別僅次於芬蘭、愛爾蘭和波蘭居歐盟第二位,約占歐盟金、鋅、銀礦總產量的26.9%、23.8%和16.9%。鉛礦、銅礦產量居歐盟第三位,約占歐盟鉛礦產量的30.4%和11.4%。瑞典現有礦山16處,大部分為地下開采,分屬LKAB、Boliden、Minmet、Lovisagruvan、Svartliden
Guld以及Lundin六大礦業集團。每年瑞典用於采礦業的研發投入約2.5億瑞典克朗,采礦業總產值約190億瑞典克朗,出口額105億瑞典克朗,就業總數5100人。
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瑞典自19世紀中期以來大力發展冶金鋼鐵工業。目前瑞典年產鋼500萬噸,其中特種鋼產量260萬噸,特種鋼中合金鋼佔50%。產量最大的SSAB鋼鐵公司2009年粗鋼產量約360萬噸,居全球第42位。上述鋼產品只有少部分在國內銷售,85%以上的鋼產品出口到約140個國家。瑞典從事與鋼鐵行業有關的企業600多家,從業人員約2萬。目前在冊的180家鋼鐵製造企業中,生產和經營較為活躍的有20多家。
二、瑞典鋼鐵工業發展特點
瑞典並非鋼鐵大國,但其鋼鐵產品附加值高,且以特種鋼為主,絕大部分產品用於出口。鋼鐵工業作為基礎產業有效帶動了汽車、機械設備、工具、家電等製造業的發展。
(一)產品附加值高。瑞典鋼鐵企業產品的70%為特種鋼。為提高專業化程度,同時避免因多家廠商生產同一產品造成不必要的競爭,瑞典鋼鐵生產企業在經過多次結構調整後幾乎形成了一家企業專一生產一種鋼鐵產品布局,在不銹鋼、工具鋼、高速鋼和軸承鋼等方面名列世界前茅。其中,山特維克(Sandvik)公司在硬質合金產品研發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瑞典鋼鐵公司(SSAB
)是世界最大的超高強度鋼板製造商。
附表1:瑞典的鋼鐵企業及其產品
企業名稱 產品
山特維克(Sandvic) 無縫鋼管
奧拓坤普(Outokumpu) 不銹鋼管材、焊接管
法格什塔(Fagersta) 不銹鋼盤條
卡彭特(Carpenter) 鋼粉
余德赫爾姆(Uddeholm) 模具鋼
克羅斯特(Erasteel Kloster) 高速鋼
山特維克(Sandvic) 高溫技術原件
歐沃克(Ovako) 軸承鋼
瑞典鋼鐵公司(SSAB)
超高強度鋼、淬火鋼
赫格納斯(Höganäs) 鐵粉、金屬粉
伽菲坦(Suzuki Garphyttan) 氣門彈簧鋼絲
拉姆奈斯(Ramnäs) 粗鐵鏈
斯圖克托(Structo Hydraulics) 液壓缸用鋼
(二)研發投入大。瑞典鋼鐵工業研發年均投入10億瑞典克朗(約1.25億美元),占鋼鐵行業總銷售額的2%。
「2007-2012年瑞典鋼鐵研發計劃」由瑞典工業部下屬創新署(Vinnova)牽頭,瑞典鋼鐵協會制定。2007-2012年瑞典政府將進一步投入2.4億瑞典克朗,其中創新署提供1.2億克朗,企業以資金、實物或其它形式投入1.2億克朗,在可持續發展、材料和新型生產方法、材質結構以及改進生產工藝等4個方面研究如何提高瑞典鋼鐵工業的競爭力。其目標是在達到減排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使生產過程更清潔、高效和智能。
(三)高出口、高進口。瑞典本國消耗的鋼鐵產品85%為進口,本國生產的鋼鐵產品85%用於出口,其中85%為成品鋼。2009年,瑞典鋼鐵出口417億克朗(約60億美元),占瑞典出口總額4.2%;進口305億克朗(約44億美元),占瑞典進口總額3.3%。瑞典鋼鐵產品主要出口國為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丹麥、芬蘭、法國、挪威、荷蘭和中國。2009年,瑞典對中國出口鋼鐵產品約20億瑞典克朗。瑞典主要的鋼鐵產品進口夥伴包括德國、芬蘭、英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等。
(四)外資比例大。目前80%的瑞典鋼鐵企業為全外資或部分外資。2009年,瑞典有代表性的16家鋼鐵企業中4家為瑞典企業,1家為瑞典、芬蘭合資企業,其餘均為外資所有。
附表2:瑞典鋼鐵企業資本情況
全外資 瑞典全資 部分外資
非合金
Ruukki(屬芬蘭Wirsbo公司)
Scana鋼鐵公司(挪威) SSAB軋帶鋼廠
不銹鋼
Carpenter鐵粉公司(美國)
Outokumpu不銹鋼公司(芬蘭)
Tubular不銹鋼鋼絲(芬蘭)
SSAB鋼板廠 Fagersta(瑞芬合資)
其他
合金類 Erasteel Kloster(法國)
Uddeholm Tooling(奧地利)
Böhler-Uddeholm(奧地利)
Ovako(德國)
Surahammar Bruk (英荷Corus公司)
Boxholm
Stål(德國)
Suzuki Garphyttan(日本) Kanthal(屬山特維克)
Höganäs
(五)下游設備製造業發達。鋼鐵工業作為瑞典傳統基礎產業之一,有效帶動了下游設備製造業的發展。瑞典的滾珠軸承鋼、切削工具刀鋼、石化用鋼管、手錶鋼、刀片鋼質量一流。利用這些特種鋼,瑞典生產出優質的飛機發動機、汽車、水輪發動機、軸承、工具、閥門、彈簧、剃須刀片和電器等,創建了斯凱孚(軸承及密封件)、阿特拉斯•科普柯(礦山設備)、沃爾沃(建築機械、民用車)、薩博(飛機製造、武器裝備、民用車)、斯堪尼亞(卡車)、伊萊克斯(家用電器)等世界品牌。其中,阿特拉斯•科普柯和山特維克是全球最大的鑿岩設備和礦石運輸設備企業之一。ABB是全球最大的礦石起重設備、通風設備和電力設備供應商之一。Sund-Birsta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線材軋機設備供應商之一。Ake國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鑄造軋棍供應商之一。沃爾沃是全球最大的裝卸運輸設備生產商之一。ITT
Flygt是全球主要的礦山泵產品供應商。
三、瑞典礦產、鋼鐵及設備製造業主要企業簡介
1、LKAB公司,1890年成立,瑞典政府全資所有的上市公司,是歐洲最大的鐵礦砂生產和供應商,在全球15個國家設有30家企業。2009年銷售額116億瑞典克朗,2009年鐵礦砂及鐵粉發貨量3640萬噸,雇員3700人。除歐洲外,鐵礦石主要市場還包括北非、中東和東亞國家。該公司網址:www.lkab.com
2、博利登公司(Boliden),1924年成立,是歐洲第三大銅和鋅生產商,在瑞典、芬蘭、挪威和愛爾蘭擁有礦山和冶煉廠。主要產品為鋅和銅,其他產品包括鉛、金和銀。1999年在斯德哥爾摩股票市場上市,共有員工4400人,年營業額280億瑞典克朗。該公司網址:www.boliden.com
3、瑞典鋼鐵公司(SSAB),1978年由瑞典中部的幾個鋼鐵廠合並而成,下屬鋼鐵廠最早建於1872年,總部在斯德哥爾摩。合並前均以熱軋厚板為主要產品,合並後為煉鐵、煉鋼和軋鋼配置齊全的大型聯合鋼鐵企業。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集中力量生產特種鋼板,主要銷往國際市場。目前產品以高強度特種鋼材為主,是全球最盈利的鋼鐵企業之一。2008年銷售額540億瑞典克朗。在45個國家有8700名雇員,生產廠主要在瑞典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淬火回火結構鋼板和耐磨鋼板生產商,其中悍達鋼(Hardox)、威達鋼(Weldox)分別為提高有效載荷的耐磨鋼板和提高結構強度的輕型結構鋼,多美鋼(Domex)為適合輕質車輛的耐磨型結構鋼,艾美鋼(Armox)為安全防護鋼板,特盧鋼(Toolox)為硬質化工具鋼產品。該公司網址:www.ssab.com
4、山特維克公司(Sandvik),1862年成立,全球領先的高技術工程企業,核心業務包括硬質合金、礦山機械以及高級不銹鋼及合金材料三大領域。2009年銷售額720億瑞典克朗,雇員4.4萬人,業務遍及全球130個國家。該公司1985年進入中國,2009年在華銷售40億元人民幣,擁有25個辦事處、10個生產基地和1800名員工。該公司網址:www.sandvik.com
5、斯凱孚公司(SKF),1907年成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滾動軸承製造公司之一,
擁有80餘家工廠。主要生產各類軸承,密封件,軸承用特種鋼,佔全球軸承產量的20%,業務遍及130個國家和地區。2009年銷售額562億克郎,僱傭員工超過4.1萬人。1912年在上海設立辦事處,1916年成立第一家銷售公司。
1986年重回中國,目前在華設有1家投資公司和9家合資企業,在上海設有SKF學院上海分校。該公司網址:www.skf.com
6、ABB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集團,1988年由瑞典Asea和瑞士BBC Brown
Bover公司合並成立。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ABB(瑞典)公司主要從事工業自動化技術和電氣輸變電設備生產、研發和銷售,2008年銷售收入46億美元,員工12萬人。在華業務涉及製造、研發、銷售和服務等各領域,共有30家獨資和合資企業和在38個城市設有銷售與服務網路,員工1.2萬名,直接投資額超過6億美元。ABB在中國參與了三峽電站建設和輸配電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青藏鐵路、北京奧運工程中的首都國際機場的改擴建項目、變電站項目、輕軌項目等眾多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設,並為上海賽科石化項目、廣州地鐵、上海地鐵、人民大會堂、上海通用汽車、寶鋼等眾多客戶提供了電力或自動化技術解決方案。該公司網址:www.abb.com
7、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Atlas
Copco),1783年成立,全球最大的大型礦山設備生產商之一。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在8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本地銷售運營網路,在比利時、瑞典、德國、義大利、美國、印度和中國等23個國家和地區設有83個生產製造工廠。2008年營業額77億歐元,員工3.4萬名。在華雇員2萬人,主要業務包括固定式空氣及氣體壓縮機、移動式空氣壓縮機、發電機、建築及礦山設備、氣動及電動工具和裝配系統等產品的銷售和服務。該公司網址:www.atlascopco.com
8、斯堪尼亞公司(Scania),1891年成立,世界重型卡車、巴士與長途客車以及工業和船用發動機的領先製造商之一,近70多年來均保持贏利。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雇員超過3.5萬名。其中,2400人主要在瑞典從事研發工作,另有2萬員工專門從事銷售和服務。在波蘭、捷克、美國和中國設有采購中心,在歐洲和拉美設有生產廠。2009年銷售額620億克朗。斯堪尼亞銷售(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總部設在北京,在上海設有技術培訓中心及配件倉庫,在華共有8個銷售經銷商及服務網點。該公司網址:www.scania.com
9、伊萊克斯公司(Electrolux)成立近100年。1925年第一台伊萊克斯冰箱問世。此後伊萊克斯先後收購兼並了近400家家電廠商和品牌,涉及飲食服務設備、園林設備,並成為專業家電製造商,全球家電行業最主要廠商之一。其市場佔有率在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市場均居第一、二位。2009年銷售額103億歐元,在全球有5.1萬名員工。1987年進入中國市場,已成立5家合資公司,生產基地位於長沙和廈門,在深圳和上海分別設立了其全球電子產品研發中心和全球采購中心。公司網址:www.electrolux.com
② 中國石化和S上石化是什麼關系,如果是一家,那為什麼他們的股票分別上市了
控股子公司
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揚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石家莊煉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武漢石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泰山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
石化盈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參股子公司
中國石化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
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
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只是控股股東與被控股的關系
③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簡介
上海石化現有煉油、化工、塑料、化纖等主要生產裝置69套,以現代化、大型化、連續化為主要特徵。擁有獨立的水、電、汽、氣公用工程供應系統,獨立的環保處理系統,以及海運、內河航運碼頭和鐵路、公路運輸等設施。至2006年底,公司總資產達到276億元,在冊員工總數2.29萬人。
公司主要生產石油製品、中間化工原料、合成樹脂及塑料製品、合纖原料及合成纖維等四大類60多種產品。產品覆蓋全國,部分遠銷國外。「三人」牌商標為上海石化注冊的主要商品專用商標,是市場上的著名商標;「三人」牌產品被評為上海市名牌產品和「信得過」產品。
上海石化的前身是創建於1972年6月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1993年6月作為中國第一批股份制規范化改制試點企業之一,改制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股票在上海、香港、紐約三地同時上市的國際上市公司。2000年10月更名為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占總股本的55.56%;社會法人股1.5億股(A股),占總股本的2.08%;境內人民幣普通股7.2億股(A股),占總股本的10%;海外上市外資股23.3億股(H股),占總股本的32.36%。
最高領導戎光道,現年五十五歲,現任本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戎先生於一九七三年加入上海石化總廠,歷任上海石化總廠化工一廠副廠長,乙烯廠副廠長、廠長等職。一九九四年四月被任命為本公司副總經理,一九九五年六月任本公司董事。二零零三年十月至二零一零年七月任本公司總經理。二零零四年五月兼任中國金山聯合貿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二零零四年六月至二零零五年六月任本公司副董事長。二零零五年四月至二零一零年七月兼任本公司黨委副書記。二零零五年六月任本公司董事長。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兼任上海賽科石油化工責任有限公司董事、副董事長。二零零八年八月兼任上海化學工業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長。二零一零年七月任本公司黨委書記。戎先生在大型石油化工企業管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戎先生一九八五年畢業於上海石化總廠職工,大學自動化儀表專業,一九九七年取得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有高級工程師職稱。
歷史沿革
上海石化是在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的關心、支持下,從無到有,跨越式地發展壯大起來的。從1972年在金山衛杭州灣畔圍海造地,到2002年4月四期工程建成投產,上海石化經歷了四個重要發展階段,走過了跨越式的發展征程。 於2000年6月開工建設,2002年4月全面建成投產。四期工程以內涵挖潛改造為主要特徵,總投資約52億元人民幣。四期工程建設,使上海石化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產品總量、銷售收入、綜合實力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的「四級跳」。
據統計,從1972年建廠到1992年20年間,上海石化總廠累計實現利稅147億元,相當於一、二、三期工程總投資的1.4倍。從1993年至2004年,上海石化的總資產從115億元增長到288億元,增長1.5倍;凈資產從40億元增長到189億元,增長3.73倍;國有股權益從40億元增加至105億元,增長163%;累計上繳國家稅收179.15億元,向全體股東派發紅利68.56億元,其中派發國有股紅利40.20億元,派發社會公眾股紅利28.36億元;累計實現凈利潤106.06億元。
④ 上海賽科進出口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賽科進出口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07月0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經營和代理輕工業品、紡織品、服裝等商品的進出口業務,承辦「三來一補」業務,經營紙張、鋼材、建材、機電產品批零業務,除專項規定外的國內貿易批發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高建國
成立時間:1992-07-08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000223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浦東楊新路88號
⑤ 最近中國石化怎麼了怎麼一路下跌啊請專家點評這支股票!!謝謝!!
中國石化05年實現收入7991億元,凈利潤3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和22.6%,每股收益0.456元(香港會計准則0.472元),符合預期。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反而同比下降2.8%,主要是煉油業務受制於政策虧損較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對公司業績的影響長期可以謹慎樂觀,但短期甚難體現。作為A股市場旗幟性企業,公司股改日益迫近,可能支付的對價構成安全邊際,維持推薦評級。
勘探開發一枝獨秀。受益於原油價格高漲,2005年勘探開發業務實現經營收益469億元,同比大增213億元。原油產量基本穩定,平均實現銷售價格2,665元/噸(約45.9美元/桶),同比增長36.2%;天然氣產量提高14%,平均實現銷售價格673元/千立方米,同比提高9.3%。上游經營收益佔全部經營收益的比例達到70%。
煉油虧損大,營銷和分銷業務量增利減。2005年中國石化汽柴煤油產量增4.58%,但受制於成品油調價不到位,煉油事業部虧損較大,計入94億元的補貼後仍有35億元的經營虧損,較04年經營收益減少94億元。煉油毛利1.32美元/桶,較2004年的3.86美元/桶下降2.54美元/桶,或65.8%。營銷和分銷業務量同比增10.5%,達到1.05億噸,批發比例下降而零售比例提高,壟斷優勢顯現。但全年經營收益下降43億元,至104億元,可視作系統內不同部門之間的補貼和轉移。
化工業務規模繼續擴張,但景氣度下降。05年乙烯、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的產量分別同比增長30.6%、22.3%、11.6%、11.7%,但石油價格暴漲對下游需求的抑製作用開始顯現,多數石化產品毛利空間受到擠壓,全年化工經營收益同比減少44億元,四季度單季已經出現小幅虧損,毛利率從一季度的19%降到四季度的7%,景氣度下降的特徵比較明顯。
股改迫近,維持推薦評級。長期估值受礦產資源稅制、成本項目變化、上游發現、匯率、行業競爭格局演變影響遠大於短期的煉油毛利變動。公司06年受益於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程度較為有限。原油價格上升的收益增長與化工毛利的下降構成對沖,06、07年EPS0.47、0.50元,以10倍市盈率計,價格中樞5元附近,考慮對價預期,維持推薦-A評級。
一、上游業務地位突出
2005年中國石化勘探開發業務實現經營收益468億,佔全部經營收益的70%,地位較2004年更加突出。成品油價格管制使中國石化更像一隻原油股。
二、煉油補貼後仍虧損35億
中國石化2005年汽柴煤油產量同比增4.58%,但受制於成品油調價不到位,煉油事業部計入94億元的補貼後仍有35億元的經營虧損,較04年經營收益減少94億元。煉油毛利1.32美元/桶,較2004年的3.86美元/桶下降2.54美元/桶,或65.8%。
三、營銷板塊通過內部價格調整補貼煉油導致部門收益下降,化工景氣逐季下滑
營銷和分銷業務量同比增10.5%,達到1.05億噸,批發比例下降而零售比例提高,壟斷優勢顯現。但全年經營收益下降43億元,至104億元,可視作系統內不同部門之間的補貼和轉移。
化工業務規模繼續擴張,但景氣度下降。05年乙烯、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的產量分別同比增長30.6%、22.3%、11.6%、11.7%,但石油價格暴漲對下游需求的抑製作用開始顯現,多數石化產品毛利空間受到擠壓,全年化工經營收益同比減少44億元,四季度單季已經出現小幅虧損,毛利率從一季度的19%降到四季度的7%,景氣度下降趨勢已成。
四、發現特大型整裝海相天然氣田
中國石化在川東北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探明儲量2,510.7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1,883.04億立方米,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規劃到二零零八年實現商業氣量40億立方米/年以上,二零一零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年,並配套建設川東北至山東濟南的天然氣管線。該氣田的發現擴大了中國石化的天然氣勘探領域,為未來增儲上產創造了條件。
五、增加資本支出
2005年公司資本支出587億元,其中勘探及開采板塊230.95億元,煉油板塊141.27億元,甬滬寧進口原油管道已全面建成投用;營銷及分銷板塊109.54億元,西南成品油管道全線建成投用,通過新建、收購和改造加油站、油庫進一步完善成品油銷售網路,全年凈增自營加油站786座,鞏固了市場主導地位;化工板塊資本支出93.86億元,分別用於茂名乙烯擴建、上海石化和揚子石化的PTA改造、化肥原料煤代油改造;總部及其他資本支出人民幣11.64億元用於信息系統建設。另外,上海賽科和揚巴乙烯兩大合資項目順利投入商業運營,計入資本支出26.02億元。
2006年計劃資本支出人民幣700億元。其中:勘探及開采板塊298億元,煉油板塊146億元,化工板塊125億元,營銷及分銷板塊110億元,總部及其它21億元。
六、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啟動
公司盈利受益於新機制的遠景可以謹慎樂觀,但短期存在相當不確定性。05年煉油業務虧損130億元,與我們估計的120~150億元相符,如果原油價格變動不大,3月26日的成品油價調整大致可令中石化的煉油業務盈虧平衡。但05年的WTI均價為56美元/桶,06年一季度已經較05年平均數上漲了12.9%,達到63.64美元/桶,米納斯現貨價較05年均價上漲的幅度更大,為22.9%,達到63.28美元/桶。按照油品定價機制配套改革方案的設計,這樣的原油價格水平下中石化的煉油業務應處於盈虧平衡狀態,如果原油價格不從目前位置回落,成品油出廠價未來仍需繼續上調。
七、注意長期因素
目前市場對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提升煉油利潤從而帶來煉油、煉化尤其是一體化公司估值上升的關注度高,而對一些從更根本、更長遠角度影響公司估值的因素注意不足。實際上,煉油業務作為整個石油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其地位和重要性不僅低於上游的勘探開發,甚至也低於下游的渠道價值,05年三季度罕見的全球煉油高毛利不是一種可持續的常態。和加工製造環節所能提供的有限附加價值相比,礦產稅制的顯著調整、匯率的明顯變動以及未來石化市場競爭格局的演化,更有可能從長遠影響公司的估值,這些因素基本為負面。只有勘探開發的重大發現,才是能夠從根本上顯著提升公司價值的事件。
八、股改對價提供中短期安全邊際
06年原油價格上升的收益扣除特別受益金後與化工毛利的下降構成對沖,預計06、07年EPS0.47、0.50元,以10倍市盈率計,價格中樞5元附近。作為旗幟性公司,股改日漸迫近,可能支付的對價提供了投資的安全邊際,維持推薦-A評級。
⑥ 中石化收購其下子公司意義何在
2月15日下午,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二樓會議室,中石化(600028)要約收購說明會召開。與中石化高調推薦本次要約收購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揚子石化(000866)、齊魯石化(600002)、中原油氣(000956)和石油大明(000406)四家公司的董秘們正襟端坐,顯得沉默許多。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整合步伐的加快,涉及壟斷行業的央企上市公司以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將迎來一輪整合潮。
旋風式回購
「公司停牌後,這幾天一直准備各種材料,跟中石化和交易所聯系。董秘也是北京本地兩地飛,就整合方案不斷洽談。現在我們就是站好最後一班崗了。」一家被收購公司董秘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我上個星期還不清楚這件事,今天就要坐在這里開這個說明會,真是沒想到。」說明會結束後,中國石化股份公司財務總監張家仁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感嘆:「說實話,下一批整合怎麼做,做哪些,我也不知道。」
和張家仁一樣沒想到的,還有本次四家賣方公司的財務顧問銀河證券。銀河證券投行業務部的工作人員是在2月10日接到中石化的通知,要求做賣方財務顧問,在經過短暫的調查後,銀河證券擬出了四家公司的財務報告。
2月14日,銀河證券與其他券商機構代表一起接到要約收購說明會通知。直到2月15日中石化董事會結束後,在下午的收購說明會上,銀河證券投行部的工作人員才得知收購的具體價格。
高溢價隱痛
操盤本次中石化回購的三大券商是買方財務顧問: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而銀河證券成為賣方財務顧問。
「銀河證券也沒有料到中石化開出的價格會這么高。」一位接近銀河證券投行業務部門的人士說:「銀河證券剛開始做財務分析時,偏向於收購方中石化。然而,收購價格出來後,他們也感到驚訝。」
與上次中石油回購三家A股上市公司比較,中石化本次回購出手闊綽。齊魯石化、揚子石化、中原油氣和石油大明收購價格較停牌前一交易日收盤價分別溢價24.4%、26.2%、13.2%和16.9%,平均溢價水平超過20%;收購總金額也達到143億元。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石化分析師算了一筆收購和新建成本賬:「中石化花了84.4億元收購齊魯石化和揚子石化,兩家公司流通股分別占總股本的17.95%和15.02%,以兩家公司的乙烯產能是80萬噸和65萬噸來計算,相當於84.4億收購兩家公司已有的23萬噸乙烯產能線。」
這位分析師以另一家石化公司的新建產能成本作了對比:「上海賽科在去年上半年以224.24億元新建了8套世界先進乙烯生產線,產能達到90萬噸。以此比例推算,23萬噸新生產線只需要花費57.3億元。這種推算顯示,中石化的回購金額已經超過了新建投資額的27億元。」
中石化是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三地上市公司,以高出市場預期的高價格回購四家A股子公司,是否會觸犯海外股東的利益,引起法律訴訟?這是中石化要約收購的隱痛,也是機構投資者最擔憂的地方。
「海外投資者特別是中石化的美國ADR投資者一直非常關注中石化對子公司的私有化過程,自然要抵觸高溢價收購。正因為存在這種預期,加上中石油低溢價回購先例,我們對石化股的持倉比例一直比較平均。」一位基金經理對記者說。
2月15日下午,在中石化收購價並未公開時,中石化A股收盤放量大漲6.1%,中石化H股也漲1.6%。「這說明中石化在要約收購前與海外投資機構者進行了充分溝通。但2月16日,中石化A股下跌3.34%,跌幅超過滬指;當日中石化H股下跌2.62%。」
股改可能提前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預測,按照中石化旋風式回購速度,餘下幾批公司的整合就在眼前。中石化的股改決定了未來的整合速度和整合路線。
「到現在,中石化尚無明確的股改計劃。」盡管在說明會上中國石化股份公司財務總監張家仁公開表態;但是隨著整合的推進,中石化的股改預期悄然提前。記者當天獲知,部分基金公司的高管間流傳出一條消息,中石化的股改可能提前。
一位接近中石化財務顧問的人士透露,中石化下一個整合重點是上海石化,預計可能採取換股和回購兩種方式。而換股的前提是增發、增發的前提是股改。因此,換股預期可以倒逼股改。「如採取回購方式,那麼當上海石化進入要約收購期後,中石化就可以甩開虧損、非主業上市公司直接進入股改。」
但中石化的整合和股改時機並非完全由公司本身所能決定,管理層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含有明顯的政策意圖。中石化董秘局一位高層對記者說:「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在春節後進行回購,就是因為資本市場行情不好,我們要給資本市場注資,公告發了後,1250點不是就給撐住了嗎?」
央企整合潮
而中石化「私有化」也符合國資改革的大政策:央企退出非核心資產,做大做強主業。「我們在實施前,已經就整合計劃向國資委和國務院進行了匯報。」中石化董秘局一位高層說。
稍早之前,中石油以62億元回購旗下三家A股上市公司,打響了央企整合第一槍。本次中石化再次收購四家上市公司,表明央企整合旗下資產進程邁出一大步。隨後,中國鋁業整合也一觸即發。而這幾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都屬於壟斷或相對壟斷行業。
一位分析人士認為:「由此可能帶來的市場預期是,涉及壟斷行業的央企上市公司以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可能會迎來一輪整合潮。」
市場人士評價,股改正在倒逼國資改革。隨著央企對旗下上市公司的整合進度加快,多年難以推進的央企資產調整和改革也開始進入快車道,滯後的國資改革開始強力重新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