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票的時空之門
《時空之門》是由美國人威爾茨·維爾德著作,是金融證券類書籍。本書的主要內容不是技巧,不是知識點,而是經驗!該書描述了DELTA現象、發現過程,以及DELTA序列的運用等等,通過大量的圖片、案例向投資者展現了一個在所有市場隱藏的完美次序,是一本有價值的證券書籍。
㈡ 請問朋友門;我是一 個從來沒有玩過股票的
如果是新手,當然投入要少一點了,開始的時候別太多了。股票是最少買100股的,可以自己算價格。
首先要去證券公司去辦理股東卡,然後去開戶,開戶後,要去證券制定的銀行辦理卡或摺子,然後辦理保證金帳戶,就可以從銀行到證券的資金轉賬了。
㈢ 宋代的城門官叫什麼名稱
宋前期,京城門關均掌於皇城司,元豐改制後由刑部司門司與皇城司共掌。另外,北宋京城所在地的開封府下屬六曹之一的兵曹也負有門禁之責,兵曹的長官稱為兵曹參軍事,宋前期為正七品下,改制後為正八品。
刑部司門司,掌門關、橋梁、渡口、輦道,及橋梁廢置、道路改易與修復等事。設郎中、員外郎各一人,郎中從六品,員外郎正七品。
皇城司,宋官署名。太平興國六年(981)改武德司為皇城司。掌宮城出入、周廬宿衛、宮門啟閉。每門給二銅符與一鐵牌,左符留門,右符請鑰,鐵牌則請鑰者正隨,按時參驗。凡臣僚覲見皇帝,上下馬有定處,自宰相、親王以下,所帶人員有定數。以內侍派遣親事卒伺察臣民動靜,報告皇帝。有干當官主管本司事務,以武功大夫以上武官及內侍都知、押班充任。皇城使及副使僅為武臣敘遷之階,用以寄祿,不治事。南宋初年,置行營禁衛所,紹興元年(1113)改稱行在皇城司。寧宗嘉定年間,以知合門事、帶御器械兼管皇城司。
地方城門事務一般由地方官府管理,一般總稱「監門官」或「監門」,具體稱呼會加上地名,如「監開封府安上門」、「監鎮江府轉般倉門」、「監倉草場門」、「監金耀門」等。~
㈣ 江山歐派木門的股票代碼是多少啊
股票簡稱:江山歐派 股票代碼:603208
㈤ 有誰知道證券A股市場那隻股票專門生產洗發水,股票代碼是多少。謝謝!
你好。拉芳家化應該是生產日用品的。具體代碼你要網路查詢一下。
㈥ 為什麼有的新股發行除了股票代碼,還有專門的「申購代碼」
上海新股的申購代碼是「7」開頭,而
股票代碼
是「6」開頭,注意這個區別,深圳新股的申購代碼和股票代碼是一致的。
就是
深交所
和
上交所
的規定。
㈦ 我在福州倉山區城門鎮領了居住證請問在什麼地方上戶
居住證就是用來住的,和戶口本在多數情況的使用范圍一樣,如果你想要遷入戶籍,可以去所在地的派出所問一下戶籍民警,然後拿著材料申請遷出遷入即可
㈧ 股市中。sT板塊的代碼是多少。有沒有專門的sT股票的指數代號是多少號
一般行情軟體里有感念板塊,從裡面可以找到ST概念。
st股票隨時都會申請摘帽,也可能會戴帽,標的不固定,收購兼並比較多,價格跳躍太大。
ST是對連續兩個會計年度都出現虧損的公司施行的特別處理。ST即為虧損股。
ST是連續三年虧損,有退市風險的意思,購買這樣的股票要有比較好的基本面分析能力。
S*ST是公司經營連續三年虧損,進行退市預警和還沒有完成股改。
SST指公司經營連續二年虧損進行的特別處里和還沒有完成股改。
(8)領城門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被實行特別處理期間,其股票交易應遵循下列規則:
(1)股票報價日漲跌幅限制為5%;
(2)股票名稱改為原股票名前加「ST」,例如「ST鋼管」;
(3)上市公司的中期報告必須經過審計。
由於對ST股票實行日漲跌幅度限制為5%,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莊家的刻意炒作。投資者對於特別處理的股票也要區別對待。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ST股主要是經營性虧損,那麼在短期內很難通過加強管理扭虧為盈。有些ST股是由於特殊原因造成的虧損,或者有些ST股正在進行資產重組,則這些股票往往潛力巨大。
㈨ 西安明城牆所有城門門的名稱。
一共有18個城門,分別是:永寧門、朱雀門、勿幕門、含光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安定門、玉祥門、尚武門、安遠門、尚德門、解放門、尚儉門、尚勤門、朝陽門、中山門、長樂門。
四個正門是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
1、長樂門
長樂門,是西安城牆的正東門,開辟於明代,現存城樓、瓮城以及南北兩側六個門洞,面東朝陽,內接東大街,外接東關正街;位於城門之上的城樓,歷史悠久,是非常珍貴的古建築文物。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城內外的交通,曾經拆毀城樓兩側的部分城牆,因而使城牆成為缺口。1980年代政府對城門和城樓進行了大范圍修復,修復成為現在的樣子。
2、永寧門
永寧門,俗稱南門,是西安明城牆的正南門,也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如今的永寧門為環島交通,門外有南門廣場,門內為南大街,門外接南關正街。
永寧門是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建得最完整最漂亮的一座,新完成的地下通道可以使遊人能夠安全的進入其中。城上的箭樓在西安保衛戰(也稱二虎守長安)中被毀。
永寧門屢遭戰火,屢毀屢建,見證了西安城的變遷,其中箭樓在二虎守長安時,為擊退敵人,援兵不得不對城牆槍擊炮轟,炸毀了永寧門(南門)箭樓等城門建築。
198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復建永寧門月城,2014年為保護永寧門箭樓遺址採用鋼結構屋架,南門箭樓成功復建,新完成的地下通道可以使遊人能夠安全的進入其中。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均從正門東西兩側另闢券洞穿過。
3、安定門
安定門為西安城牆正西門。最早是唐皇城西面中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寓意西部邊疆安泰康定。
城樓北側有日本天皇訪問西安時所建觀望台一座,供遊客參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門箭樓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 現城門內為西大街,門外為西關正街。
4、安遠門
安遠門,是西安城牆的正北門。明代構築城牆時建造,正式名稱為安遠門。辛亥革命時,起義軍進攻滿城交戰中北門城樓被焚毀,現留有完整的箭樓一座。
北城門洞原為西安城北面的唯一通道,現原城門洞不再使用,另於城門東西兩側各新開兩個磚砌門洞,四門洞寬皆10米,以供行人車輛通行。
5、朱雀門
朱雀門曾是唐皇城的正南門,因四象中的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門下是唐長安城的中軸線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里舉行慶典活動。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為了求得真經離開長安出涼州,經玉門關沿絲綢之路獨自向西而行,途中歷盡艱險,最終歷時4年、穿越數十國,終於抵達天竺(今印度)那爛陀寺。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取經歸來,返回長安,帶回了657部梵文佛經。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迎接玄奘,迎接儀式就在唐皇城的正門朱雀門舉行。
現代考古證明,朱雀門共五個門道,是古代都城城門的最高等級,與同樣五門道的丹鳳門、明德門一起構成隋唐長安城皇城、大明宮宮城、長安城正門。
如今的明城牆朱雀門位於永寧門西邊,城門內是南廣濟街,城門外仍是繁華依舊的朱雀大街。1985年修整城牆時,發現隋唐朱雀門遺址,遂於遺址西側重開朱雀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城牆
㈩ 中國古代城門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6%D0%B9%FA%B9%C5%B4%FA%B3%C7%C3%C5
資料:自然條件與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濱臨太平洋。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的黑龍江上,西始帕米爾,東到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處。全國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山地由西向東分為三個台階:西南部為青藏高原,海拔4000公尺以上,是第一階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以東,海拔1000~2000公尺的高原與盆地,是第二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雲貴高原以東,為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地與海拔200公尺以下的平原,是第三階梯。中國大部份地區位於北溫帶和亞熱帶,屬東亞季風區。東南沿海年降水達1500公釐以上,而內陸的西北部地區,只在50公釐以下。濕度隨地勢升高而明顯降低。
生活在這些不同自然條件下的古代人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運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創造出不同結構方式和不同藝術風格的古代建築。黃河中游為黃土地帶,土層厚,土質松,雨量比現在多,氣候溫暖而濕潤,曾遍布森林。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來,用簡陋的工具從事農耕,用木材和黃土架構房屋來抵禦寒冷與風雨。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為構架,以黃土為牆壁,屋頂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為了採光和冬季避風、取暖。在中國的南方,房屋多為南向或東南向,是為了接納從東南方吹來的海風。有的地方為了空氣流通與減少潮濕,房屋下部採用桿欄式構造。建築材料除土木以外,南方多採用竹子與蘆葦。山區則廣泛運用石材,以條石築壁,片石敷頂,達到了就地取材之能事。森林地區則常使用井乾式建築。總之,中國古代建築是古代人們因依自然條件的產物。
[編輯本段]二、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概況
(一)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1) 原始住居與建築雛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均發現有原始人居住過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並形成聚落。長江流域,因潮濕多雨,常有水患獸害,因而發展為桿欄式建築。對此,古代文獻中也多有「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上者為巢,下者營窟」的記載。據考古發掘,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構築木架房屋(如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黃河流域也發現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這些聚落,居住區、墓葬區、制陶場,分區明確,布局有致。木構架的形制已經出現,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這是中國古建築的草創階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經過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國,在中國的大地上先後營建了許多都邑,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於築牆造台。如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都城遺址,有長、寬均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開間的殿堂,周圍以廊。此時木構技術較之原始社會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鋸、鑿、鑽、鏟等加工木構件的專用工具。木構架和夯土技術均已經形成,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西周興建了豐京、鎬京和洛陽的王城、成周;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均各自營造了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這些都城均為夯土版築,牆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門。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築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築材料的製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後歷代發展的基礎。
(2)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之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並且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在咸陽修築都城、宮殿、陵墓。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此外,又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築長城以防匈奴南下,鑿靈渠以通水運。這些巨大工程,動輒調用民力幾十萬,幾乎都是同時並進,秦帝國終以奢欲過甚,窮用民力,二世而亡。
漢代繼秦,經過約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之後,又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築時期。漢武帝劉徹先後五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開拓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又興建長安城內的桂宮、光明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上林苑。西漢末年還在長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
總秦、漢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均已出現,有的被廣泛採用。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展。
(3) 傳統建築持續發展和佛教建築傳入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西晉統一中國不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處於西北部邊境的幾個少數民族領袖,率部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統一了中國北方,繼而又分裂。在南方,晉室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接著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自此,中國南北兩方社會經濟才逐漸復甦,北朝營建了都城洛陽,南朝營建了建康城。這些都城、宮殿均系在前代基礎上持續營造,規模氣勢遠遜於秦、漢。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峰峰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4)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築推到了成熟階段,並遠播影響於朝鮮、日本。
隋朝雖然是一個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築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西抵長安(西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前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富強,疆域遠拓,於開元年間(714~741年)達到鼎盛時期。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在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布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並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間,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築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准,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5) 宋、遼、金時期建築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行
從晚唐開始,中國又進入三百多年分裂戰亂時期,先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和十個地方政權的割據,接著又是宋與遼、金南北對峙,因而中國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建築也從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來,再沒有長安那麼大規模的都城與宮殿了。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布局、建築技術與藝術,都有不少提高與突破。譬如城市漸由前代的里坊制演變為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築技術方面,前期的遼代較多的繼承了唐代的特點,而後期的金代,建築上則繼承遼、宋兩朝的特點而有所發展。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頒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築的管理。書中總結歷代以來建築技術的經驗,制定了「以材為祖」的建築模數制。對建築的功限、料例作了嚴密的限定,以作為編制預算和施工組織的准繩。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6)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最後一個發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統治中國達六百多年,其間除了元末、明末短時割據戰亂外,大體上保持著中國統一的局面。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屆尾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因此建築的歷史也只能是最後的發展高潮了。元代營建大都及宮殿,明代營造南、北兩京及宮殿。在建築布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合理。明清時期大事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形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喇嘛教建築的營造,完全是出於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時間蒙、藏、甘、青等地廣建喇嘛廟,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這些廟宇規模宏大,製做精美,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畸型。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宮殿、壇廟,京郊的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二)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儒學自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崇儒術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始終是居於統治地位的一種意識形態,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切方面有著重大影響,是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中的精神主軸。雖然漢代以後有道教的創立和佛教的傳入與盛興,但佛、道之學始終居於附從地位,在中國人心目中,儒學才是正統。
儒家思想對建築的影響大體可以歸究為六個方面:第一、儒學提倡禮制,以禮為治國之本和個人立身行事的准則,由此產生了建築上的多種類型及其形制,如殿堂、宗廟、壇、陵墓等。第二、儒學主張君權至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萬民之主,故建有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宮殿,用來體現君權至高無上。第三、儒學主張敬天,對天地的祭祀是歷朝大祀,故建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以及社稷、先農諸壇。第四、儒學主張孝親法祖,故有宗廟、陵墓之建營。第五、儒學主張中正有序,故有建築平面布置的方整對稱,昭穆有序,從而形成都城、宮城及建築群體嚴格的中軸對稱布局形制。第六、儒學主張尊卑有序,上下有別,注重用建築來體現尊卑禮序,舉凡建築的開間、形制、色彩、脊飾,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得違制僭越。
(三)多民族國家與豐富多彩的建築風格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全國境內居住著漢、蒙古、藏、回、維吾爾等五十六個民族。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於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不同與氣候條件的差異,也由於不同地區各自產有不同的建築材料,所以世代以來,他們便依自然條件與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產和生活的不同需要與習慣,創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築,並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築做法與建築風格。
在北方黃土地區,古代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築牆,以此築成房屋,或構築成窯洞作為住居。後來又用黃土燒制磚瓦,用以蓋房既方便又耐久。在南方,氣候潮濕多雨,人們便以竹木為建築材料構築房屋居住。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亞熱帶,常用竹木搭成桿欄式建築。而青藏高原,少雨乾旱,晝夜溫差大,則多砌築厚牆式平頂碉房。蒙古族地區,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習慣而搭制帳篷式住房(蒙古包),這種房屋易於拆架遷移。西部伊斯蘭教建築則喜歡採用尖拱形建築。總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條件與當地可能提供的建築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要,各自構築了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築,共同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共同為發展中華民族的古代建築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四)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的中外交流
在中國的古代,特別是自兩晉、南北朝以後,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與東西鄰國都有廣泛交流,給中國古代建築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現了不少新的建築類型,如石窟寺、佛教塔等。同時,中國建築也對鄰國的建築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在西元三世紀,源於印度的石窟造像,就由克什米爾、阿富汗一帶的大月氏國傳入中國西部天山南麓的庫車、拜城一帶,而後繼續東傳。十六國時期,在甘肅敦煌初鑿莫高窟。北魏時又東傳進入黃河流域,陸續開鑿了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北齊時又開鑿了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以及河北邯鄲的南、北響堂山石窟等。這些石窟到了隋唐繼續開鑿並向南延伸。佛塔也是傳自印度的一種建築,中國古代的一些塔形大多由印度移植而來,如喇嘛塔、金剛寶座塔。
隋唐以後,中國古代建築伴隨著佛教東渡朝鮮、日本而東傳。早期東傳多由朝鮮半島諸國間接傳入。西元六世紀(日本飛鳥時代)就有百濟(今韓國)工匠依中國建築式樣建造了法興寺(飛鳥寺)。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也是此期間建造的中國式寺院。西元八世紀,中國名僧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並在平城京創建唐招提寺,對後世日本建築影響甚大。此後到了南宋時期,日本僧人重源從中國福建等地引進了中國式建築,稱「大佛樣」。伴隨著禪宗傳入日本,禪宗寺院也傳入。一時間,禪院盛興,被譽為「禪宗樣」。此前後中國古建築對日本建築的影響幾達千年。
約在西元七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伊斯蘭教建築也伴隨傳入。它或由波斯經中國新疆傳入內地,或由海上傳至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地。自唐代以後,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長期留居中國。他們根據其宗教信仰需要興建禮拜場所,這就有了清真寺。如建於唐代的廣州懷聖寺、泉州聖友寺。以後歷宋、元、明、清,在中國西部和沿海地區,興建了眾多的清真寺,特別是元代,僅大都就有清真寺三十五座。這些寺院將阿拉伯、西亞建築形制與建築藝術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為中國清真寺,出現了不少新的建築形式,如禮拜殿、後窯殿、邦克樓(宣禮塔)、墓祠、經堂、講堂等。其平面布局、屋頂式樣、裝修與裝飾,都帶有許多阿拉伯特點與風格,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
[編輯本段]三、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樑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乾式,以抬梁式採用最為普遍。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系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以是多間。
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特殊的構件。斗是斗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發展到高峰,從簡單的墊托和挑檐構件發展成為聯系梁枋置於柱網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復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內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成為大型建築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後木構架開間加大,柱身加高,木構架結點上所用的斗栱逐漸減少。到了元、明、清,柱頭間使用了額枋和隨梁枋等,構架整體性加強,斗栱的形體變小,不再起結構作用了,排列也較唐宋更為叢密,裝飾性作用越發加強了,形成為顯示等級差別的飾物。
木構架的優點是:第一、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築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牆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牆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於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點有伸縮餘地,即使牆倒而屋不塌,有利於減少地震損害。第四、便於就地取材和加工製做。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於加工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