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彼得林奇在投資領域有哪些成就
找沙漠之花需要投資者獨具慧眼,彼得林奇投資的班達格公司就是經典案例,班達格公司從事舊輪胎翻新業務,而且公司地處窮鄉僻壤,所以華爾街的股票分析師很少去調研,在他投資之前的15年裡只有三個分析師追蹤過這家公司。班達格公司管理風格非常朴實,專注於成本節約,它在其他人認為無利可圖的行業中尋找到了與眾不同的利基市場,形成獨占的競爭優勢。當時美國每年卡車和客車輪胎翻新的需求約為1200萬個,其中班達格的市場份額達到500萬個。班達格公司自1975年以來,股息持續提高,盈利每年增長17%,盡管收益持續增長,班達格公司的股價在1987年股市大崩盤和海灣戰爭期間也曾兩次暴跌,華爾街的這種過度反應,為彼得林奇創造了逢低買入的好機會。兩次暴跌之後,股價不但全部收回失地,而且後來漲幅巨大。
『貳』 彼得林奇心路歷程拜託了各位 謝謝
彼得林奇成長記錄 在人們的眼中,他就是財富的化身,他說的話是所有股民的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資100美元該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時間已變為28000美元,增值28倍,不過13年的時間。 這個「股票天使」就是彼得·林奇——歷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時代雜志》評他為首席基金經理。他對共同基金的貢獻,就像是喬丹之於籃球,鄧肯之於現代舞蹈。他不是人們日常認識中的那種腦滿肥腸的商人,他把整個比賽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他讓投資變成了一種藝術,而且緊緊地抓住全國每一個投資人和儲蓄者的注意力。當然,他也在這場比賽中獲得了極大的名譽和財富。 成長之路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富裕的家庭里。父親曾經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放棄教職,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 為了省錢,家人開始節衣縮食,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而且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11歲的他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這份工作應該說是最理想不過了,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的還多。 高爾夫球場一直是風雲人物、名流巨賈的聚集之地,與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僅撿球,還注意學習。從高爾夫俱樂部的球員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資觀點。林奇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就相當於上一堂關於股票問題的免費教育課。 在當時,雖然是經濟發達的美國,但人們的意識還是相對保守,對股票業並不很信任,視股票市場如賭場,把買股票等同於賭博行為,雖然這時股票上漲了3倍,原本林奇也是這樣想的,但球童的經歷開始讓林奇逐漸改變了看法,增強了賺錢意識,雖然他那時並沒有錢去投資股票。 就這樣邊工作邊讀書,林奇讀完了中學,順利考入賓州大學沃頓學院。即使在沃頓學院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球童的工作,他還因此獲得了弗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 沃頓商學院的經歷對於以後林奇的成長是十分關鍵的。為了家庭,為了自己,林奇開始著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為象高爾夫球場的客戶一樣成功的人物。於是,他有目的地專門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除了必修課外,他沒有選修更多的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課程,而是重點的專修社會科學,如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還沒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時,林奇就已經意識到,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歷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 因為球童的兼職和獎學金做經濟的堅強後盾,大二的時候,林奇已經有了一筆不小的收入。他決定用這筆積蓄進行股票投資,小試牛刀。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於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當時他買入的價格是每股10美元。後來,這種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升。隨著這種股票的不斷上漲,林奇逐漸拋出手中的股票來收回資金,靠著這筆資金,他不僅讀完了大學,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期間,林奇來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富達」,在這里做暑假實習生,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也讓他對書本上的理論產生了懷疑,教授們的理論在真正的市場中,幾乎全線崩潰,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 「他是一個奇跡」 1969年,林奇已經畢了業,也服完了兵役,他開始來到富達,正式成為一名公司的職員。起初是金屬商品分析師,幹了幾年的分析工作之後,1974年,林奇升任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當時公司正陸續擴展化學、包裝、鋼鐵、鋁業以及紡織等部門的業務,這些工作開始讓他有機會接觸到證券市場的最前線,他除了不斷走訪公司,收集情報,從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資領域之外,還注意將自己的判斷結果與實踐相對應,為以後的真正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8年之後,由於工作出色,林奇被任命為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主管。這是一個升遷,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方面,林奇終於可以直接面對市場,但另一方面,富達有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這樣的基金主管,要能做出一番成就,脫穎而出,必須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想法和思考。 當時的麥哲論基金,資金僅有2200萬美元,其業務也僅局限於幾家較大的證券公司中,還是一個嬰兒,但對於林奇這個初學者而言,卻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可以施展的舞台。 為了工作,林奇成了一個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萬公里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此外,他還要與500多家公司的經理進行交談,在不進行閱讀和訪問時,他則會幾小時幾十個小時的打電話,從各個方面來了解公司的狀況、投資領域的最新進展。 他還特別重視從同行處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所有比較成功的投資家們都有鬆散或正式的聯盟,大家可以通過聯盟交換思想獲得教益。當然人們不會把自己即將購買的股票透露出來,但在交流中可以獲得很多信息。這些處於投資領域頂尖級的人物,能夠提供比經紀人更豐富的信息源。這才是林奇「金點子」的最好來源。 林奇還創造了常識投資法。他認為普通投資人一樣可以按常識判斷來戰勝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對於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預測,往往會從日常生活中得到有價值的信息。他特別留意妻子卡羅琳和三個女兒的購物習慣,每當她們買東西回來,他總要扯上幾句。1971年的某一天,妻子卡羅琳買「萊格斯」牌緊身衣,他發現這將是一個走俏的商品。在他的組織下,麥哲倫當即買下了生產這種緊身衣的漢斯公司的股票,沒過多久,股票價格竟達到原來價格的6倍。在日常小事中發現商機,這就是林奇。 可是,股票市場漲幅不定,之所以人們將它看成是賭場,就註定了有輸有贏,林奇也有判斷錯誤的時候。 1977年,他剛掌管麥哲倫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買進華納公司的股票。而當他向一位跟蹤分析華納公司股票行情的技術分析家咨詢華納公司股票的走勢時,這位專家卻告訴林奇華納公司的股票已經「極度超值」。當時林奇並不相信。6個月後,華納公司的股票上漲到了32美元,林奇開始有些擔憂,但經過調查,發現華納公司運行良好,於是林奇選擇繼續持股待漲。不久,華納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這時,林奇開始對股市行情分析專家的建議做出反應,認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頂峰,於是將手中所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悉數拋出。然而,華納公司股票價格一路攀升,最後竟漲到了180美元以上。即使後來在股市暴跌中也維持了不錯水準。 對此,林奇懊悔不已,他開始再也不相信這些高談闊論的股市評論專家了,以後只堅信自己的分析判斷。林奇十分欣賞沃倫·巴菲特的觀點:「對我來說,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說其存在,那也只是讓某些人出醜的地方。」他開始不再相信專家、理論、數學分析。 經過了漲落、失敗的林奇更加成熟了,他優秀的選股能力開始讓人們感到驚奇,與別人注重進出場的時機不同,他覺得何時買進、何時拋出沒有什麼用處,因為行情永遠都是跌跌漲漲的。只有投資人在正確的時機選對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場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後在走勢翻多的時候,才能獲得很高的投資回報率,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投資者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機。 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他最偏愛兩種類型的股票: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股票。在林奇看來,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個投資組合里只要有一兩家股票的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賠本,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成績。同時他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長性時,對單位增長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利潤增長,因為高利潤可能是由於物價上漲,也可能是由於巧妙的買進造成的。 另一類股票是業務簡單的公司的股票。一般人認為,激烈競爭領域內有著出色管理的高等業務公司的股票,例如寶潔公司、3M公司、德州儀器、道化學公司、摩托羅拉公司更有可能賺大錢,但在林奇看來,作為投資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東西,只需要一個低價出售、經營業績尚可、而且股價回升時不至於分崩離析的公司就行。 就靠著這種有名的投資方式,林奇成為華爾街股市的超級大贏家。在他所投資的領域中,包括克萊斯勒汽車、聯邦快遞等等。彼得·林奇都能在對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場里的最愛,他對營運地點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別有偏好。
『叄』 彼得林奇有哪些選股原則
彼得林奇的投資方法
彼得·林奇在哈佛商學院紐約俱樂部1990年年度聚會——晚宴上的演講,可以說是他迄今為止,最全面、最珍貴的投資理念。
下面的這篇摘要就選自林奇在宴會上發表的精心准備的演講:
規則1:了解你所持有的股票
「第一條規則是你必須了解你持有的股票。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知道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你應該能夠在兩分鍾或者更短的時間之內向一個12歲的孩子解釋你購買一隻股票的原因。如果你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你購買這只股票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你覺得它的價格將上漲,那麼你不應該買入。」
規則2:作經濟預測徒勞無益
「預測經濟完全是徒勞無益的,不要試圖預測利率。艾倫·格林斯潘是美聯儲的頭兒。他無法預測利率。他可以加息或降息,但是他無法告訴你12個月或者兩年後利率將是多少。你無法預測股市。」「你可能不相信人們在預測一年之後將發生的事情上面浪費了多少時間。能提前知道一年後的事情當然很棒。但是你永遠無法知道。因此不要白費心機了。這沒有任何好處。」
規則3:不要擔心股市
「你必須尋找麥當勞和沃爾瑪這種類型的公司。不要擔心股市。看看雅芳。在過去15年裡,雅芳的股票從160美元跌到35美元。15年前它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但是現在,所有的雅芳小姐全都不得其所。她敲門,可是家庭主婦要麼外出上班去,要麼和她們的孩子在外面玩。她們銷售的東西都可以在超市或者葯店買到。雅芳的盈利基礎土崩瓦解。這家公司只偉大了大約20年。」「同樣是在這一時期,麥當勞的表現非常好。它們進入了海外市場,它們推出了早餐和外帶,它們做得很好。在這一時期,它們的績效經歷了魔幻般的上升,盈利增長至原來的12倍,股價上漲到原來的12倍。如果道瓊斯今天的收盤價是700點而不是2700點,你在麥當勞上面的投資仍然能取得良好的回報。它的股價可能是20美元,而不是30美元,但是你仍然能獲得8或9倍的盈利。」「關注個股,忘掉全局(big picture)。」
規則4:不要急躁。你有充足的時間
不要有這樣想法:你一想到某個概念就必須馬上把它付諸實施。其實你有足夠多的時間讓你對公司進行充分的研究。給我帶來豐厚回報的股票都是我在關注它們第二年、第三年或者第四、第五年後才買入。在股市賠錢會賠得很快、但是賺錢卻賺得很慢。賺錢和賠錢之間應該存在某種平衡,但是實際上沒有。」
(資料來自博道投資官微)
『肆』 彼得林奇股票有什麼理論
1、股價已經下跌這么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2、抄底買入,你總能知道什麼時候一隻股票跌到底了。
3、股價已經這么高了,怎麼可能再漲呢。
4、股價只有3美元。我能虧多少呢。
5、最終股價會漲回來的。
6、黎明前總是最黑暗的。
7、等股價反彈到10美元時我才會賣出。
8、我有什麼可擔心的,保守型股票不會波動太大。
9、等的時間太長了,不可能上漲了。
10、看看我損失了多少錢,我竟然沒買這只大牛股。
11、我已經錯過了一隻好股,我一定要抓住下一隻。
12、股市上漲,所以我一定是對的。股市下跌,所以我一定是錯的。
『伍』 彼得林奇和巴菲特的各自的特點
彼得林奇與巴菲特都是傳奇的投資者。兩個人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投資成就。
但兩人有什麼區別?從操作形式上區分,巴菲特喜歡將整個公司買下來,彼得林奇由於是基金經理,受到限制,只會購買一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而從操作理念上區分,做為進攻型投資者,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就有過如下分類:1普通交易,2有選擇的交易,3買低賣高,4長線選擇,5廉價購買。通過格雷厄姆的論述,可以輕易區分出:巴菲特是屬於廉價購買型的。而彼得林奇是屬於長線選擇型的。
正如格雷厄姆所說,做長線選擇型的投資者,「但具有在別人判斷都錯誤時判斷正確的能力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這種預見力不能被看作理性投資的特點」所以,彼得林奇為了使這種不存在變為存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種巨大的付出,只維持了13年,1977年至1990年。如果加上1969年進入富達公司,彼得林奇也只維持了21年。
而巴菲特屬於廉價購買型的。他的努力可以從1965年到今,可以說維持了42年,並且仍然在繼續。而且在此過程,巴菲特的個人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如巴菲特所說:「這並不是查理和我希望的生活方式。(為了致富天天盯著股票行情有什麼意思)」
兩個人都互相欣賞,巴菲特曾引用彼得林奇的話「彼得林奇曾恰如其分地形容這種行為,是在鏟除鮮花,澆灌雜草」而彼得林奇對巴菲特的評價也非常高。
而兩人最大的共同點是:兩人都是堅韌的勤奮的投資者。而巴菲特偏於堅韌,而彼得林奇偏於勤奮。都值得我們學習。
『陸』 彼得林奇說過:林奇高升,股市下跌。林奇是什麼意思
林奇在職期間,每次陞官,美國股市都以大跌歡迎,所以有人稱作林奇現象,當然林奇用此自嘲。
『柒』 彼得林奇 股票作手回憶錄 和 成功投資電子書
股票作手回憶錄不是彼得林奇的。。。
是利沃莫的。。。
彼得林奇是價值投資開創者,而利沃莫則是技術分析的先行者。。。
電子書可到「理想論壇」下載。專門有個證券書籍子論壇「理想論壇圖書館」,你想要的股票電子書和你不知道但很棒的股票電子書,裡面都有。網址:
http://www.55188.com/forum-53-1.html
『捌』 彼得林奇說的現金頭寸是什麼意思在中國的財務表上市哪些相加減去長期負債
一般地,頭寸就是你所持有某種產品的份額。在頭寸前有產品名稱時,理解的時候可以將頭寸二字略去,就容易多了,現金頭寸,就是擁有的現金。(我是這樣理解的) 在資產負債表裡,一般都是能夠找得到的,實在找不到,通過如下公式可以計算得出。所有者權益=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流動資產+固定資產)-(流動負債+長期負債) 負債總額=流動負債+長期負債
『玖』 彼得林奇:股市下跌沒什麼好驚訝的,投資要關注更大
每當股市大跌,我對未來憂慮之時,我就會回憶過去歷史上發生過40次股市大跌這一事實,來安撫自己那顆有些恐懼的心,我告訴自己,股市大跌其實是好事,讓我們又有一次好機會,以很低的價格買入那些很優秀的公司股票。
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大的股市暴跌,但是既然我根本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股市暴跌,而且據我所知,和我一起參加巴倫投資圓桌會議的其他投資專家們也無法預測,那麼何以幻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提前做好准備免受暴跌之災呢?
在過去70多年歷史上發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即使其中39次我提前預測到,而且在暴跌前賣掉了所有的股票,我最後也會後悔萬分的。因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災,股價最終也漲回來了,而且漲得更高。
股市下跌沒什麼好驚訝的,這種事情總是一次又一次發生,就像明尼蘇達州的寒冬一次又一次來臨一樣,只不過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已。如果你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地帶,你早就習以為常,事先早就預計到會有氣下降到能結冰的時候,那麼當室外度降到低於零度時,你肯定不會恐慌地認為下一個冰河時代就要來了。而你會穿上皮大衣,在人行道上撒些鹽,防止結冰,就一切搞定了,你會這樣安慰自己—冬天來了,夏季還會遠嗎?到那時天氣又會暖和起來的!
成功的選股者和股市下跌的關系,就像明尼蘇達州的居民和寒冷天氣的關系一樣。你知道股市大跌總會發生,也為安然度過股市大跌事前做好了准備。如果你看好的隨其他股票一起大跌了,你就會迅速抓住機會趁低更多地買入。
1987年股市暴跌之後,道瓊斯指數曾經一天之內下跌了508點,那些投資專家們異口同聲地預測股市要崩潰了,但是事後證明,盡管道瓊斯指數暴跌1000點之多(從8月份指數最高點計算跌幅高達33%),也沒有像人們預料的那樣股市末日來臨。這只不過是一次正常的股市調整而已,盡管調整幅度非常大,但也只不過是20世紀13次跌幅超過33%的股市調整中的最近一次而已。
從此之後,雖然又發生過一次跌幅超過10%的股市大跌,也不過是歷史上第41次而已,或者這樣說,即使這次是一次跌幅超過33%的股市大跌,也不過是歷史上第14次而已,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在麥哲倫基金年報中,我經常提醒投資者,這種股市回調不可避免,總會發生的,千萬不要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