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代碼百科 » 中汽創智股票代碼
擴展閱讀
生物制劑股票代碼 2025-07-11 12:26:27
民眾金融科技股票股東 2025-07-11 12:09:26

中汽創智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 2022-05-12 22:27:02

❶ 中汽創智與馭勢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日前,中汽創智與馭勢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雙方將在汽車智能駕駛領域展開深層合作,共同研發領先市場的智能駕駛汽車技術、產品和服務,展開多領域業務合作,引領智能出行新生態。

中汽創智由中國一汽、東風公司、兵器裝備集團、長安汽車、江寧經開科技共同籌建,力爭用三至五年時間打造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創新型汽車高科技研發企業。

馭勢科技是中國智能駕駛企業,致力於為各行各業交付安全可靠的「AI司機」服務。公司產品技術及解決方案橫跨出行和物流兩大領域,在乘用車智能駕駛場景和多家頭部汽車品牌展開合作,在公共出行場景開展了超過1年、累計數萬公里的CBD場景公開道路無人微公交運營,同時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去安全員、全天候、常態化、數百台規模的無人駕駛物流車商業運營。

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領域,中汽創智、馭勢科技擁有優勢互補的產業資源、技術產品和資本運作等合作基礎,雙方將進一步拓寬和加深在智能駕駛技術研發和量產上的協同創新,並逐步展開智能駕駛技術及產品的大規模應用示範。

❷ 蔚來+小鵬+理想:合並後能與特斯拉一戰

在過去的24小時,李斌、何小鵬和李想的一張合照,刷遍了朋友圈。
這是特斯拉國產交貨後,三大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和理想的創始人兼CEO首次同框,何小鵬配詞很實在「三個苦逼,在憶苦思變……」網友的配詞則詩意和深意很多「有理想的鵬友,蔚來會在一起」。
嗯,這里可以有個大膽的假設,何小鵬口中的「變」,難道三大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和理想要合並了嗎?這也是網友好奇的地方,本文分析一下合並的可能性和實際價值。
此圖一出,轉發朋友圈支持的很多,周亞輝甚至代表昆侖資本拿出祖傳的2000萬美元,承諾只要理想和小鵬美股上市,昆侖資本都會買不低於2000萬美元表示支持。二級市場遠比一級市場有流動性,何小鵬當年在小米上市股價下挫時表示買了1億美元的小米股票支持,上一輪,小鵬汽車的融資,新進的投資人正是小米。兄弟嘛,互相支持。
這會不會有更多的財務自由的個人投資人,拿出真金白銀來支持呢?理想的上一輪5億美元的融資,是美團王興個人領投了近3億美元,王興現在正在干一票大的,有機會幹完了再來支持一把?
而蔚來的早期用戶,大多就是這類的不差錢的主,買台玩具車以示支持。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國消費者實際上是完全可以支撐起一個甚至是數個全新的品牌的,例如現在的年輕人,都跑去買紅旗了!造就了紅旗一車難求的大好形勢。
回到開篇的主題:蔚來、小鵬、理想,是否有合並的可能性?合並後,是否可以與特斯拉一戰。早前業內的傳言就是,國資委旗下的三大汽車集團合並,地方國資旗下的汽車集團合並,傳統民營汽車品牌留一個,造車新勢力留一個。
01?「思變」的原
何小鵬說,三個苦逼,憶苦思變。
造車確實是很苦,李斌、李想和何小鵬,可以明顯看到哥仨憔悴了很多,特別是李斌,明顯感覺到了歲月的痕跡。
在合影中,李斌是笑開懷的、何小鵬是微笑的、李想是抿著嘴笑(更符合的詞是苦澀的笑),哥仨的表情,真的是實際反映了仨人的處境 ,李斌在經歷了最艱難的2019後,在2020年融到了截止目前為止,造車新勢力融到的所有錢。
小鵬和理想,就顯得沒那麼從容了。兩者都遇到了融資難的問題,並且都在准備赴美IPO,這也是周亞輝為何發朋友圈願意拿2000萬美元支持的原因。
但是,赴美IPO,也必然會受到巨大的挑戰,包括瑞幸咖啡造假的後遺症,包括小鵬汽車的知識產權訴訟,包括理想技術路線的問題。小鵬被爆出希望通過IPO獲得5億美元,理想同樣是類似的募資金額。
此前爆出的是,理想計劃是2020年上半年IPO,現在看來,可能性不大。無論是小鵬,還是理想,赴美IPO,都會面臨著上市後的股票走勢壓力,特別是解禁期後的股價走勢。
蔚來的股價,在解禁後一路走低,逼近退市的1美元紅線,最近由於銷量的堅挺,並且李斌融到了最多的錢,解決了目前的資金困境,蔚來的股價才終於回到了5-6美元的區間,但仍舊低於6.26美元的IPO價格。
從銷量上看,理想自交付後,雖然經歷了車型問題、自燃問題、斷軸問題、補貼滑坡問題,其公布的銷量還是一路走高的,理想ONE的月銷量已經僅次於蔚來,雖然馬路上看到的概率並不高,但據說下線了超過1萬輛。
至於小鵬汽車,其銷量這幾個月在1000出頭,銷量並不出色,和威馬的銷量差不多。但是,小鵬P7的上市,凌厲的廣告攻勢,由於尚未開始交付,並沒有體現在終端交付量上。總結就是,蔚來現在是融資最多、銷量最高的造車新勢力,小鵬和蔚來,加起來都沒有融到蔚來那麼多錢,銷量加起來是有得一比的。這就是三家目前面臨的狀況,那麼思變的目的是什麼呢?
02?「思變」的目的
「思變」的目的,自然是要多融一些錢,多賣一些車,讓公司可以活下去。
實際上,造車新勢力,普遍的經歷了裁員。拜騰,被爆出是寶能汽車正在進行並購盡調。愛馳則把一批500輛的車發往歐洲,但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對公司活下來來說,意義可能並不大。其他欠薪、倒閉的就不一一贅述了。
為了讓公司活下,只有一個方式,那就是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資金來源已經不多了,一級市場基本融不到造車需要的錢了,去IPO也是賭一把,一些資金還是願意去賭pre-IPO的項目,解禁期出來就看能否賺個短平快的錢,當然了,風險是很大的。
如果蔚來、小鵬和理想「思變」的方向之一是合並呢?這就變得有趣起來了,從品牌力而言,現在蔚來的品牌力是最強的,從產品力而言,現在還不能下結論。即便是特斯拉,旗下的產品品控,也是備受質疑的,還因為漆面的問題被大規模訴訟。
從產品構成而言,蔚來、小鵬、理想三家加起來,是可以和特斯拉一拼的。
蔚來在售的產品有ES8和ES6,ES8的目標是Model X,一半的價格獲得接近Model X的體驗,而ES6則是走量的車型,與儲備的EC6一起,對抗即將國產的Model Y。
小鵬汽車剛剛發布的P7,則直接杠上了國產的Model 3,無論是產品定位還是價格定位,都是直接對抗,從這點來看,何小鵬是真的勇士。在轎車領域,蔚來此前因為資金問題,放棄了轎車的研發,這是小鵬汽車可以補足的地方
至於理想嘛,想不到合並過來的作用在哪裡,還是保持獨立發展的吧,理想ONE現在交付很不錯,但是,在沒有看到毛利率轉正前,交付一台多虧一台的錢,是對存量資金極大考驗。可能理想也是在賭,希望做好銷量數據去IPO。如果毛利轉正了,理想應該第一時間去降價,以獲得補貼,從而進一步擴大銷量。
蔚來+小鵬,在車型構成上是能夠對抗特斯拉的存在。但是,問題來了。蔚來和小鵬的整車架構、車載系統等等,都是不同的產品,這對於整合而言,是極大的考驗,一旦合並,如何取捨,這就是個大問題。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合並後,人員優化、整合營銷、維保、充電渠道,都是可以降成本的地方。一旦蔚來和小鵬合並,那麼就可以去沖擊科創板的整車第一股,這個對投資人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一汽、東風和長安,隨著中汽創智的成立,合並走向了實際操作的一步。相比國企之間的合並難,市場化的造車新勢力,合並起來就相對容易多了,畢竟大家都是奔著賺錢的目的,談好利益分配就好。
由於市場環境的劇變,融資難、上市難、退出難,將會讓今年的資本市場更加好看,可能會有新一輪的大合並,並且可能是正在進行中,靜候官宣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❸ 中汽創智正式成立,高規格起點再次引發市場關注

6月29日上午,由一汽、東風、兵器裝備集團、長安汽車、江寧經開科技,共同出資籌建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暨基地項目啟動儀式在江蘇南京舉行。

在成立儀式上,除了南京主會場之外,還包括國資委、工信部、科技部、一汽、東風和兵裝6大分會場。國資委黨組書記和主任郝鵬、工信部黨組書記和部長苗圩、科技部副部長王曦分別致辭及祝賀。一汽集團董事長徐留平、東風汽車集團董事長竺延風和兵裝集團董事長許憲平也分別在各自的會場發言。在南京主會場,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和江蘇省長吳政隆趕赴現場,為該公司的成立揭牌。

該公司明確表示,將會通過投資和並購的方式,獲取關鍵資源,快速構建研發和產業化能力。相信在接下來的時間之內,可以期待中汽創智在智能電動底盤、智能網聯等方面的收購舉措。

毫無疑問,中國國資委下屬的三大央企,聯合南京江寧,以160億元的注冊資本金,打造如此龐大的一個高科技平台,為順應歷史潮流之舉,其後續工作也值得引發關注。但這個平台,如何能夠高效地與一汽、東風和兵裝既有的業務有效協同,恐怕依然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比如,2020年6月23日,長安與重慶江北簽署協議,其關鍵的軟體中心業務板塊將落戶於該區,計劃招募2000多名軟體工程師,打造該公司的軟體能力。

6月22日,一汽集團注冊成立了北京旗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智能網聯,可視為紅旗i.RFlag「旗偲計劃」的落地。截止目前,三大汽車央企,能否敢於將「寶」押在中汽創智?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一方面極大影響了全球經濟,進而拖累了汽車市場,另一方面,經濟的下滑使得更多的資源向新經濟聚集,導致了智能電動化的提速。

傳統燃油車企不得不一邊在燃油車市場血戰,一邊投入巨資進行科技轉型。這個趨勢進一步加速了傳統汽車產業的兼並重組。對於中國的三大汽車央企而言,是時候認真地考慮,如何能夠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和如何為打造有競爭力的本土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生態發揮作用而綢繆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❹ 中汽創智和奇瑞哪個好

個人認為奇瑞更好。
它更耐用。
奇瑞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450位。

❺ 東風一汽長安160億設立創智科技,通用或推電動貨車搶占市場

▎4月新能源專用車銷售9778輛 下降近16%
2020年4月新能源專用車銷售4129輛,同比暴增3.87倍,環比增長98%。前4月,新能源專用車累計銷售9778輛,累計同比下降近16%。車型方面,4月新能源物流車銷售3863輛,佔比93.56%;新能源環衛車銷售259輛,佔比6.27%;其他專用車7輛,佔比0.17%。根據新能源物流車細分,其中微面銷量最高,達到2548輛,佔新能源物流車佔比超過一半,達65.96%。
▎東風/一汽/長安攜手 160億設立創智科技
6月2日,東風、一汽、長安等共同投資160億元,設立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智科技),主營業務為汽車零部件研發等,地點設在南京。新設立的創智科技,主營業務除了汽車零部件研發,還包括軟體開發、集成電路製造、電子元器件製造、電池製造、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產測試設備銷售等,業務幾乎都有汽車關鍵零部件,而且集成電路、軟體等均為國內行業「卡脖子」的領域。
▎5月東風股份銷量破1.8萬輛,同比增長33%
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產銷快報:5月份,實現汽車銷售18080輛,同比增長33%。作為公司主營業務,東風輕卡5月份實現銷售16459輛,同比增長63%。其中,東風凱普特實現銷售2279輛,同比增長308%;東風多利卡實現銷售8224輛,同比增長27%;東風福瑞卡實現銷售2785輛,同比增長86%。
▎通用或將推出電動貨車 進一步搶占市場
據外媒報道,通用汽車正在開發一款面向商務用戶的電動貨車。此前已經有多家汽車製造商計劃為商業用戶開發電動汽車,潛在客戶包括亞馬遜和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UPS)等。這個預期將花費數十億美元的戰略有可能會讓通用、福特和至少兩家電動汽車初創企業開始生產和交付更多的電動車型,當前消費者對純電車型的需求在整體汽車銷量中佔比依然較小。同時,這些車企還將進入一個特斯拉尚未涉足、且利潤豐厚的細分市場。
▎嫌原裝車燈不夠亮 貨車加裝LED燈具被查
6月2日晚11時30分許,南京交警三大隊民警在鳳台路開展夜查行動時,發現一輛自南向北的黃牌貨車燈光特別耀眼,遂對該車進行攔截。經核查,該車輛加裝了光電設備,耀眼的強光正是來自於貨車擋風玻璃上方的一排LED大燈。駕駛員辯解稱施工工地昏暗,必須要載入光電設備才能看清。民警表示,非法加裝燈具不但會破壞原車線路,增加夏天自燃的概率,同時會影響對向車輛的視線,屬於嚴重交通違法行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民警對駕駛人進行了處罰,監督其當場對加裝的燈具予以拆除。
▎一覺醒來穿越了?英國規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必須戴口罩
昨夜,英國交通大臣夏普宣布,6月15日起,所有人乘公交必須遮擋面部,強調醫用口罩應留給醫務人員和病人,民眾可使用布制口罩,有證據表明遮擋面部能對病毒傳播起到一定的阻擋作用,不遵守該規定的乘客將可能面臨拒載及罰款。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❻ 三大央企又一大手筆,注資160億元搞新公司,5年出成績

[汽車之家行業]?三大央企又要合作搞一件大事。日前,東風公司、中國一汽、兵器裝備集團、長安汽車、江寧經開科技共同籌建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汽創智」)在江蘇南京揭牌成立,計劃將在5年內建成超級智能新能源技術平台。

2019年7月,一汽、東風、長安3家車企聯合蘇寧、騰訊等共同打造的出行平台T3出行亮相南京。數據顯示,T3出行運營車輛已進入南京、武漢、重慶、杭州、長春、廣州6座城市,累計投入新能源汽車超過1.5萬輛。

中汽創智的成立,進一步拓寬了三大央企的合作范圍,有利於各大企業發揮各自優勢,為加速推動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文/汽車之家李爭光)

❼ 中汽創智「擎立方」發布 包含智能底盤/氫燃料動力/智能網聯

一年前,中汽創智在南京正式揭牌成立。這家由中國一汽、東風公司、長安汽車、兵器裝備集團、江寧經開科技共同出資160億元設立的公司,定位為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前瞻、共性、平台、核心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引領下,中汽創智將借機推動產業資源整合,加快對下一代關鍵核心技術的集中攻關和突破。把高標准、高水平、高質量發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作為自身的重要職責使命,增強戰略決心和定力,集中力量攻克汽車行業關鍵核心技術。

❽ 自動駕駛能否激活新機遇

蔚來汽車致力於打造「更可靠、可持續、長期、安全的自動駕駛系統」,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自動駕駛系統的測試。

類似的樂觀情緒背後,是依舊誘人的市場和真金白銀的投入。賽迪智庫近期發布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25年,在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10萬億元人民幣,帶動投資累計或超17萬億元人民幣。這無疑為尚處於爭論中的自動駕駛釋放出了更加積極的信號。

盤和林判斷,未來,無人駕駛一定會對整個汽車消費市場乃至網約車等市場形成沖擊。因此,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互聯網企業,都不能被動等著這一天的來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❾ 保障數據安全 中汽協發布汽車數據可信存證區塊鏈平台

來自工信部一所、公安部一所、信通院、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台、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一汽、上汽、長安、東風、北汽、廣汽、長城、吉利、奇瑞、蔚來、理想、小鵬、特斯拉、大眾、戴姆勒、寶馬、奧迪、華為、博世、中汽創智、上海汽檢、四維圖新、地平線、能鏈科技、Momenta等32家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科研單位參與研討。會上各企業針對數據的安全監管、行業發展、私人數據隱私保護,以及數據可信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會議認為,數據安全是行業發展的核心,行業急需建立政府、企業、和用戶之間的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可信體系;同時,應充分發揮市場優勢,推動利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完善該體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王耀博士針對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可信存證的問題作了專題介紹。中汽協會聯合相關企業,為解決智能網聯汽車時代數據體量大、存儲成本高、難溯源、數據安全難以保障等問題,經過三年多的探索,向全行業發布「汽車數據可信存證區塊鏈平台」。

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特有的數據防篡改、可溯源等特性,僅依靠上傳數據哈希值(不需要上傳任何原始數據)即可為企業提供數據可信存證服務。目前,該平台已完成建設,即日起就可以免費為會員企業提供相關服務。

❿ 三大國有車企龍頭再聚首 160億成立中汽創智共造電動車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周菊?繼聯合出資打造T3出行後,三大國有車企龍頭的合作延伸至新能源汽車製造和銷售方面。啟信寶的信息顯示,6月2日,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一汽)、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安汽車)、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風汽車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兵裝集團,為長安汽車母公司),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60億元。
結合長安汽車1月曾發布的公告,業界認為這家公司很可能是此前各股東方籌劃成立的「T3科技平台」的落地公司,當時的信息顯示,一汽、東風、長安、兵裝集團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江寧經開科技」)簽訂協議,共同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注冊資本160億元。無論是股東方,還是注冊資本,均與本次成立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相同。
啟信寶尚未披露五位股東在新公司出資比例。此前關於「T3科技平台」的資料顯示,在總共160億元的投資中,一汽出資40億元、東風出資40億元、長安及兵裝集團共出資40億元,國企三大龍頭共出資120億元。另外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出資40億元。
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為李豐軍,而李豐軍為一汽集團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信息顯示,此次成立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涉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及銷售,電池、電子元件的製造及銷售等。據此前對「T3科技平台」的介紹,該平台成立的目的主要是加強三家企業在智能新能源汽車技術等方面的聯合研發,以整合各方優質資源,降低研發成本。
新合資公司的成立,被認為是三大國有車企加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的開端。隨著汽車「新四化」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車企至關重要的布局方向。但目前,三大央企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發展節奏較緩。在這種情況下,「抱團取暖」有望加強三者在新能源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協同。
此次成立合資公司並不是三大國有車企第一次「牽手」。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多次傳出三方合並傳言,但均被辟謠。不過與此同時,三者之間各種形式的合作陸續展開。
三大國有車企龍頭動靜最大的合作是共同出資組建T3出行及T3科技平台。2019年3月,一汽、東風、長安與騰訊、阿里、蘇寧等多方共同投資97.6億元成立T3出行,其中三大央企每家出資16億元,共計出資48億元,T3出行也因此被成為共享出行領域的「國家隊」。資料顯示,截至目前,T3出行的運營車輛已進入南京、武漢、重慶、杭州、長春、廣州六座城市,累計投入的新能源車輛超過15000輛。
而在此次新合資公司成立後,國企三大龍頭已經在合作中累計投入有望達到近170億元。另外,除以上合作,2020年1月,一汽集團旗下子公司與東風等公司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北京國創新能源汽車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業務范圍為投資管理、投資咨詢等。
一系列的合資動作表明,三大國有車企龍頭之間的合作逐步進入深水區。此前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如果一家車企在「新四化」領域全面投入,接下來的十年至少需要5000億元資金,這幾乎超出了所有「玩家」的承受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抱團模式或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汽車行業,以降低總投入成本,並應對未來市場的挑戰,而一汽、東風與長安作為國有車企龍頭,它們之間的密集合作可被視為車企新發展模式的一個代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