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兼並與收購的內容簡介
本書共有8篇文章。《並購大師的經驗之談:參與研討會的CEO如何實施成功的並購策略》內容涉及公司收購與自身成長之間的權衡,並購形式的最新發展以及公司並購的成功之道等方面。《善意並購的藝術》討論了成功的並購者是如何實施並購策略的。《你是否為一項並購付出得太多?》進一步分析了公司並購的價格和時機問題。《股票還是現金:並購中買賣雙方的利益交換》為並購雙方董事會進行交易方式的決策過程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同時也提供了SVAR和SPAR兩種分析工具,幫助並購雙方對股東股份置換時的風險進行定量分析。《這項並購可以挽救嗎?》通過一個虛擬的並購案例和市場人士為當事人所做的個案分析,指出整合兩家不同經營風格與企業文化的公司所應作出的種種努力。同樣,《誰留下,誰離開?》也採用了虛擬案例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公司合並時解決人事問題的途徑,其中的「選秀會」策略值得很好體味。《使交易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通用電氣財務公司如何發揮並購的效益》則通過對通用電氣財務公司並購歷程的考察總結了發揮並購整合價值的四條寶貴經驗。此外,公司發展的「財富之輪」開創者模型更被奉為並購實踐的經典模式。最後,《整合管理者:特殊時期的特殊領導者》通過五個並購實例指出了整合管理者在公司整合中所起的關鍵作用,並且告訴我們勝任這一特殊工作所應具備的素質,即迅速適應各種復雜環境,靈活藉助外部專家的咨詢能力,消除公司之間文化與感知上的差別。
本書的出版在引入了國外成熟完善的並購理念的同時,也必將拓展我們的並購思路,推動國內並購活動的蓬勃發展。國內公司的管理與決策人士將從中領會公司並購的領導藝術,而由此生發出的生活智慧對一般讀者也是裨益良多。
丹尼斯·凱利(DennisCarey)斯潘塞·斯圖爾特公司(SpencerStuart)副總裁,美國高級人才服務公司(U.S.BoardServicesPractice)常務董事。凱利先生專門研究美國主要公司對董事長以及首席執行官的聘用問題。同時他還是公司高科技業務的成員之一,沃頓商學院董事會的共同創辦人,幾家上市公司的主管,美國仲裁協會的仲裁人之一以及《董事和董事會》的編輯顧問。凱利先生就公司治理、首席執行官繼任以及企業戰略等問題在《麥肯錫季刊》、《董事和董事會》、《挑戰:經濟事件》、《華爾街日報》以及《紐約時報》雜志上發表了很多文章,其著作《繼任的執行官》2000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公司的合並標志著最近5年來兩種最為重要的商業趨勢的融合。首先是互聯網的興起,其次就是並購活動的再次振興。目前,並購活動再次高漲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互聯網驚人的投資。並且,現在所有的跡象還在表明這種趨勢只會繼續增強。基於這種背景,一個由業界資深人士組成的研討小組對並購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他們曾在亞利桑那的斯科茨代爾(Seottsdale)聚會,資助者就是這一成立於1999年,由對並購作為企業發展戰略感興趣的CEO們組成的研並購丈師的經驗之談:參與研討會的CEO如何實施成功的並購策略討小組。與會者來自像Teligent這樣的互聯網新興企業,巴羅達(Baroda)這樣的風險投資公司,莢林(MerrillLynch)和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這樣的金融機構,以及好事達保險公司(A11state),蒂科國際公司(TycoInternational),史克必成公司(SmithKlineBee-cham),羅姆-哈斯公司(RohmandHaas),VF,皇冠瓶蓋封蠟公司(CrownCork&Seal),休斯空間通信(HughesSpaceandCommunications)等公司。與會者進行了熱烈與坦誠的交流,會議對如下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為何大多數的並購行動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進行而是陷入了失敗?如何提高並購成功的可能性?如何規劃這一過程中的細節?在企業並購與自我發展之間如何權衡?怎樣看待企業文化的重要性?為何每個人都想進入兼並後企業的董事會?諸如此類的問答將在下面一一展開。
⑵ 新手該怎麼樣去學會炒股呢需要什麼輔助的軟體么
炒股用的輔助軟體,直接用證券公司的軟體就可以。至於怎麼炒股,建議你用彼得林奇的方法來選擇股票和投資。
13年實現管理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到140億美元,累計投資回報率達到2700%,平均年報酬率達到29.3%——無疑,彼得·林奇(Peter Lynch)成就了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的收益神話。他對共同基金的貢獻,就像是喬丹之於籃球,鄧肯之於現代舞蹈。在創造出空前輝煌業績的時候,彼得·林奇卻在1990年選擇急流勇退,成為華爾街「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基金經理」。
成功的背後是什麼呢?
首先是超出常人的勤奮。他每天6點15乘車去辦公室,晚上7點15回家。 在他退休之前,他只度過兩個長假,其中的一個:去日本,用5天時間考察當地公司,然後去曼谷考察及觀光,最後去英國,用3天時間調查。
林奇不是技術分析的理論派,而是靠調查研究的實踐派。他每天都會在午餐見一家公司,每月走訪40-50家公司,一年走訪五六百家公司,閱讀近千份年報。另外,林奇還是最早調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經理,比如他發現Volvo時,連瑞典的分析師都沒去過它的工廠,後來林奇僅在這只股票上就賺了7900萬美元。
其二是超出常人的投資理解和悟性。他把投資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讓投資變成了一種藝術。1982年彼得·林奇大舉建倉艾科卡領導下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倉持有儲貸行業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找到一個好的公司,只是投資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價格買進,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評價股票的價值時,對資產評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評估、公司業績的成長性三方面都很關注
當然,在眾多股票種類中,中小型成長股是他最偏愛的股票種類。「想賺錢的最好方法,就是將錢投入一家中小成長公司,這家公司近幾年內一直都出現盈利,而且將不斷地成長。」在林奇看來,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個投資組合里只要有一兩家股票的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股票賠本,也不會對整個投資組合的業績產生很大影響。而抓住這些中小成長股的關鍵是,要確定該公司的擴張期是否走到頭了,能否抓住「最後的機會」。為此,他還發現了「72原則」,那就是用72除以年投資回報率,等於資產翻1倍需要的年數。比如,投資回報率25%的公司,其資產翻倍的時間差不多為3年;
其三卻是異於「專家」的投資方法和哲學智慧。林奇在沃頓商學院才真正開始著手研究股票,而他當時所選修的課程並非數學、財會等自然學科,而是歷史學、心理學和邏輯學等社會學科。因為林奇已經意識到,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歷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
林奇的投資智慧還在於「纖毫小事中覓先機」,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有潛能的股份。林奇會留意妻子和女兒的購物習慣,當發現妻子所購買的「萊格斯」牌緊身衣有可能成為一種走俏商品時,他便當即買入了生產這種緊身衣的漢斯公司——不久,該公司的股票價格就上漲了6倍。華爾街是個非常緊張的工作環境,華爾街工作者經常使用一種潰瘍葯「泰胃美」,而林奇看到的是「泰胃美」背後的10倍成長股——美國史克必成制葯公司。該公司在1976年上市,其股價從1977年的每股7.5美元上漲到1987年的每股72美元,上漲了近10倍。
在林奇看來,投資法寶並非得自華爾街投資專家,普通投資人一樣可以按照常識來戰勝股市。
⑶ 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的發展前景
公司由高素質的生產和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確保了生產的順暢和品南的優秀。我們竭力為員工創造最好的工作條件,組織各種業余活動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公司發展歷程:
1989年,美國的史克公司和英國的必成公司兩大醫葯集團宣告合並,從此,銷售額穩居全球前20位的史克必成公司正式誕生。
新成立的史克必成公司挾原來兩大企業的優勢,業務發展十分迅速。另外,在SB總部,公司擁有自己的基因科學實驗室,配備傑出的專家和先進的儀器設備,從事人類基因科學的研究和開發。史克必成公司僅疫苗一項,目前每年為170多個國家生產7億多劑,全世界每一秒鍾即有20多人次接史克必成生產的疫苗。
史克必成是世界第三大非處方葯公司,每天投入250萬英鎊進行新葯的開發和研究,在2000年研製新葯的時間已控制在2000天以內,對於以往開發一種新葯需要10到20年時間是一個巨大飛躍。
據海外新聞媒體報道,最近,英國高等法院日前批准了葛蘭素威康與史克必成兩家制葯公司的合並計劃,從而為組建世界最大的制葯集團消除了最後一道障礙。根據合並計劃,兩家公司的股票將不再以各自公司名義上市交易,而將以「葛蘭素史克必成公司」的名義自本月27日開始交易。獲得英國高等法院的批準是兩家公司合並計劃中的最後一道審批程序。今年5月份,合並計劃獲得了歐盟委員會批准。前不久,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又批准了這項計劃。這項合並計劃總值為720億美元。合並後新公司的營業收入將達250億美元。
⑷ 彼得·林奇的選股策略
先可以肯定的告訴您,中國確定有這樣的人,只是大家低調不公開而已,想跟庄做看加我
首先是超出常人的勤奮。他每天6點15乘車去辦公室,晚上7點15回家。在他退休之前,他只度過兩個長假,其中的一個:去日本,用5天時間考察當地公司,然後去曼谷考察及觀光,最後去英國,用3天時間調查。
林奇不是技術分析的理論派,而是靠調查研究的實踐派。他每天都會在午餐見一家公司,每月走訪40-50家公司,一年走訪五六百家公司,閱讀近千份年報。另外,林奇還是最早調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經理,比如他發現Volvo時,連瑞典的分析師都沒去過它的工廠,後來林奇僅在這只股票上就賺了7900萬美元。
其二是超出常人的投資理解和悟性。他把投資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讓投資變成了一種藝術。1982年彼得·林奇大舉建倉艾科卡領導下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倉持有儲貸行業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找到一個好的公司,只是投資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價格買進,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評價股票的價值時,對資產評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評估、公司業績的成長性三方面都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