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拼多多拼現金是騙局不
拼多多搖現金,你說是騙局吧,可是有的人能搖到,你說是騙局吧,確實有很多人一次也沒搖倒過,一句話少量現金吸引多大眾,其實就是給他們增加人氣,好多站過年的活動都結束了,也就拼多多一直在搞這個活動,每次搖到差0.1或者0.3的時候就會變成紅包,現金你就別想搖到,在搖一會就變成了你一達到上限,連紅包都沒的領
拼多砍價也是一樣,上面寫著在搖請兩人砍價成功,等你邀請後就變成了00.3,等你按照他的提示在去邀請人數,變成了00.1,他們讓你繼續邀請拉人
現金大轉盤也是這樣等你到了199.99的時候,他會叫你一直給邀請好友,獎勵給你搖獎機會,只要你沒轉到錢,變成199.98,他就會給你一次機會,再次搖到199.99,然後再次讓你邀請好友
還有天天零現金那個,天天都有人找我助理,就跟著魔一樣
拼多多最大的騙局就是用少量現金掙巨大的流量,網站靠的就是流量掙錢,一個網站沒有了流量,在有好東西也沒人去買,商家也不會入住平台,他們讓大家免費拉人氣,這樣就屬於騙局,現在拼多多把微信搞的快成了他的廣告區,天天好友也發,微信群里也發,已經影響到了微信正常使用,微信應該禁止拼多多連接
我也玩過,後來我就卸載了拼多多
⑵ 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 研究生學費一年多少總費用多少
學費的話一年2萬3、2萬4左右,學科不同學費會稍有區別;
總費用的話看你怎麼過了,稍微節儉一點的話一年大概4萬5左右吧(包括學費),如果是研究生的話嘗試申請個助教或者實驗室助理之類的職位,工資不低的。
⑶ 大摩消費領航基金經理袁航是啥背景
袁航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 (金融類MBA),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FA),教育背景挺牛的。
⑷ 雷蒙德.羅必凱的生平簡介
雷蒙德·羅必凱(Raymond Rubicam 1892~1978),人們稱其為廣告業中的"政治家"。
他不僅是20世紀最出色的文案之一,還是率先創立研究機構、信託基金、分紅制度的廣告業
第一人。"拒絕平庸"(resist the usual)是他鼓勵員工的信條,也為他不平凡的一生做了
最佳注腳。他創立的揚羅必凱公司就從一家只有一間辦公室的公司發展到世界第三大廣告公司。
1974年,羅必凱進入廣告名人堂,次年進入廣告文案名人堂。
天才的夢想
1892年6月16日,羅必凱出生於紐約Brooklyn,是8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父親是個經濟類記者,
母親為一本雜志寫詩。羅必凱的寫作天分可能就源自這里。父親去世後,無拘無束的生活使他在
學校成了"問題小孩"。8歲起,小羅必凱開始零星做事,15歲時找到一個船員助理的全職工作就
停止了學業。
接下來的8年,他做過無數的工作,他學習並幻想成為一個作家,歐·亨利是他的偶像。他決定
周遊全國,更深入地了解人性。他在Germantown小鎮,做旅館侍者、劇院引座員、電影放映員、
銷售員,然後用賺來的錢去了一次費城。返回費城後,雷蒙德開始仿照歐·亨利的風格寫短篇小說。
他曾經希望學習法律,但大學費用實在太高昂,所以就夢想當作家。他把自己寫的兩篇小說送給
當時有名的一位作家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莫里斯認為他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作家,但最好
先停止寫作,等成熟一點再說。羅必凱對指導了他一年的莫里斯萬分感激,自稱得到了"所能給
一個完全陌生人的最慷慨的幫助"。
當羅必凱想結婚的時候,他希望找一個比12美元周薪多一點的工作。為了使婚後生活富裕點,同時
兼顧寫作的喜好,羅必凱走進了廣告業。
以A開頭的廣告公司
羅必凱按照當時流行的風格寫了兩個廣告: 一個是照Ring Lardner風格創作的煙草廣告,一個
是李普曼(Walter Lippmann)風格創作的摩托車廣告。
然後他從一本電話簿里列出廣告公司的名單,選中了Armstrong廣告公司。原因很簡單,這個廣告
公司在名單里以"A"開頭,而且是排在A底下的第一家。
羅必凱揣著文案來到這家公司。接待員接過他的作品,讓他改天再來。此後,羅必凱每天都到公司
休息室等待老闆的召見,這種滋味讓他刻骨銘心,後來他寫道: "我坐在一張長椅子上,現在想想
都能感覺到那種堅硬和冰冷。到第九天快結束的時候,我終於忍無可忍,給老闆寫了一封憤怒的信,
強烈要求馬上給我一個面試。"
這封信奏效了,老闆興沖沖地跑到休息室,手裡還揮舞著信說: "你做的廣告不怎麼樣,不過這信
寫得還挺有水平。"
羅必凱被僱傭了,在這家公司一呆就是3年。他不斷學習智威·湯遜的廣告作品。他為Girard cigars,
Blabon linoleum和 Victor Talking Machines創作的文案頗受好評。
把兩個詞湊在一起
1919年,羅必凱來到了艾爾(N.W.Ayer & Son),當時美國最大的廣告公司。僅4年,他就成為最出色
的文案。他還把在Armstrong工作時的同事約翰·揚(John Orr Young)介紹到公司。艾爾公司或許
\是第一個既給別人做廣告,又為自己商業出版生意做廣告的公司。它的第一個廣告出現在1870年,
持續了很多年。從1919年開始,"艾爾屋"廣告出現在周六郵報上。雖然許多艾爾的文案人員都
創作過不同的案例,但沒有一個能超過羅必凱。他創作的"門口的陌生人"、"沒帶烙印的動物和
從沒被採摘的蘋果"都堪稱經典。
施貴寶(Squibb)至今還在使用70年前羅必凱在艾爾公司時創作的口號。"我努力想創作一些有效的
廣告語,我白天黑夜地思考這些問題,吃不好睡不香,辦公室和家裡鋪滿了寫滿標題的黃紙條。
有一天凌晨兩點,我看沒有希望想出什麼好主意來,就准備上床睡覺了,收拾黃紙條的時候,無意
中看到以前寫的各種標題,兩個獨立的詞跳入我的眼睛: 一個是無價之寶,另一個是榮譽和正直。
突然靈光一閃,我把兩個詞湊在一起,『每個產品的無價之寶就是製造者的榮譽和正直'。這個
口號後來就永遠成為施貴寶廣告的一部分,出現在它所有產品標識上。"
1922年,艾爾公司的創辦者去世,廣告界還和1916年羅必凱剛進入時沒有太大變化: 仍舊是追求
銷售,廣告客戶只想做更大廣告,依託紙媒體大規模的發行。然而羅必凱認為說什麼和怎麼說遠遠
比單純追求數量重要,"銷售的方法應該是讓受眾先閱讀,讓他閱讀的方式是多說點與他相關的事,
少說你自己和你的產品,讓受眾了解他自己,然後告訴他,你的產品如何能夠滿足他的需要。"
他的理論被稱為"間接文案" (indirect approach),至今還是廣告創作的一個核心技巧。
盡管公司在羅必凱的幫助下,一年的收入就增長了50%,但公司還是跳過他,任命了一個年長、
社會關系多、能力卻平平的人擔任文案總監,羅必凱決定離開公司。
為"最差的產品"做廣告
1923年,羅必凱和約翰·揚用5000美元的資金在費城成立了揚羅必凱公司(Young & Rubicam)。
那年春天,羅必凱30歲,揚37歲。
羅必凱信任創意人員,把更多重點放在技巧上,少了許多誇誇奇談。公司有一個開放友好輕松的
氛圍,經常在大廳或是走廊上就展開討論。羅必凱寧肯拒絕希爾公司300萬美元的Pall Mall香煙
業務,也不願更換創意隊伍。
6個月後,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成為他們的第一個大客戶。在談判當中,通用食品經理問:
"如果我們給你一個挑選的機會,你會選擇為哪種產品做廣告?"羅必凱回答說: "你們賣得最差
的產品。"
這就是POSTUM,羅必凱公司為它設計的案例由於創意和執行的優秀獲得哈佛獎,被評為該年度最引
人注目的案例。POSTUM的銷售額也在一年之內大幅攀升。通用把其它好幾個產品也給了他們,羅必凱
公司迅速作為創意公司走紅。在廣告競爭高度激烈的年代,羅必凱公司擁有很多知名品牌客戶,
而且有增無減,取勝的秘訣就是創意。
1926年,公司在麥迪遜大街285號租了幾間屋子,從費城搬到紐約。隨著業務的擴展,公司後來幾乎
占據了整個25層。羅必凱開始擴張投資,僱傭了一個優秀的文案天才和一個藝術總監,同時還邀請
紐約著名的銷售規劃專家Samuel Cher加入,組織領導自己的專業隊伍。
比競爭對手更了解市場
羅必凱認為,"應該盡所能比你的競爭對手更了解市場,文案和美術人員再把這些信息用想像力
和人類洞察融入廣告" 。羅必凱把他的信念付諸實踐。他僱傭蓋洛普博士(George H. Gallup),
當時是西北大學的教授,來領導1932年的市場研究部。在受眾選擇、偏好、閱讀、廣播收聽習慣等
方面的研究一直有新方法領先。幾年後,公司還僱傭大衛·奧格威管理普林斯頓的受眾研究。
有了研究的保障,公司著手大規模的廣告探索,結果證明是有效的。在廣告界第一次利用漫畫的幽默
就是一個例子。用畫面解釋廣告,連續的系列廣告賦予廣告新的可讀性,"第一段落要精幹短小"、
"標題長度不超過11個單詞"、"長篇文案里小標題的運用"都是蓋洛普的發明。蓋洛普相信,消費
態度的研究必須先於創意工作。在他的研究天才的幫助下,公司第一個通過電話科學采樣來測量國內
廣播聽眾,第一個測量聽眾中能夠相信產品廣告的百分比,在受眾測試方面一路領先。
公司還第一個用戲劇的方式把商業融入節目中,製作大量廣播節目。在廣播的黃金年代,大多數美國
人都收聽他們的節目,比如《傑克·本尼》直播節目、《高露潔別墅聚會》、《通用食品烹飪學校》
等。羅必凱做了大量的研究去了解人們喜歡收聽什麼,不喜歡什麼。
羅必凱公司是第一個允許員工擁有股份的公司,在羅必凱退休的時候,38個員工擁有82%的股票,
同時也是首先在1942年聯邦法律下採用股份分紅基金制度的公司之一。
52歲時,羅必凱退休。曾經使他成為偉大文案的創意能力使他同樣成為一個出色的商人。由於他卓越
的管理才能,公司沒有因為他的退休受到任何明顯影響。
⑸ 美國本科擇校問題:加州戴維斯,伊利諾伊香檳,威斯康星麥迪遜。盡快幫幫忙好嗎
這三個學校,尤其是威斯康辛麥迪遜商學院的排名在三十以內。UIUC確實工程是強項,商學院排名三十多。氣候雖然多大風天氣,但它臨近芝加哥,實習機會應該還是有的。作為本科生,如果看學校的排名:UC-DAVIS總體比下來最低。這三個學校的校園都不在大城市裡。基本上都在鎮上,都談不上大城市。
⑹ 有沒有名人的奉獻故事
核心提示:李嘉誠表示未來投入慈善事業的基金不會少於其財產的三分之一,以李嘉誠約1500億港元財產計算,基金會將增至480億,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基金會主要的資源近九成是投入在香港及內地。
李嘉誠昨在集團業績公布會上表示,基金會過去已捐近80億,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8月24日在香港發布今上半年業績公告 王麗南 攝 中新網8月25日電 香港《大公報》報道,曾將名下基金會稱為「第三個兒子」的李嘉誠昨日在集團業績公布會上表示,基金會過去已捐出近八十億元,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而「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會少於我財產的三分之一」。以李嘉誠約一千五百億港元財產計算,基金會將增至四百八十億元,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
在談到會否效法美國首富蓋茨,讓出集團主席一位,以開創華資企業的先河。李嘉誠說:「我就想啦,我做主席一樣同他們兩位一樣辛苦,壓力也是最大的。」他表示,從目前而言,他留任對整個公司都是好事。實際上,他收取的報酬是最便宜的,甚至低過公司的任何一名員工。
長實及和黃昨日公布零六年中期業績,集團主席李嘉誠以及大兒子、集團副主席李澤巨,集團董事霍建寧等出席記者會。其間談得最多的除集團業務外,則屬他私人的李嘉誠基金會問題。
九成投入香港內地
有記者問,會否如「股神」巴菲特一樣捐出財產入基金會,李嘉誠表示,他一直以來都有對基金會投入金額,至今已捐出近八十億元,未來還會捐更多。當中大多是現金,股票是少數。「我一直講第三個仔的事,事實是有感而發,這個基金將來的份量,有一日一定不會少過我的財產的三分之一,這已相當大了,你都可以看到基金可以隨時一下拿出六億美金來買東西」。 李嘉誠指出,該基金百分之百從事慈善事業,即使是家族的人,或基金會董事,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從中獲取一角錢。至於基金將來的運作,他說:「我不鍾意隨便給錢就算數,我給錢或工具,可以令你繼續維持下去。不論是二千萬、五千萬元、一億元,如果說一定有好的成效,即使是甚至一百億,分開十年,對我來說絕對沒問題。」 雖然過去曾捐款予外國機構,但李嘉誠強調,基金會主要的資源近九成是投入在香港及內地。有好多建築物是完全沒有李嘉誠三個字的。 [www.mrmy.net,點擊進入]
腦筋清醒未想言休李嘉誠表示,他目前腦筋清醒,精神健康還是非常好的情況下,對公司及每個股東來說都有好處,所以會全力處理上市公司的事務。但如果有一天腦筋比較遲鈍,他也不會退休,而是會全心全力去做基金會的工作。 [www.mrmy.net,點擊進入]
美國《福布斯》雜志零六年的「全球富豪榜」顯示,李嘉誠以一百八十八億美元的財產,名列全球第十位,也是兩岸三地最富有的人士。以此計算,其財產的三分之一,即約四百八十億港元,將陸續投入基金會中,成為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多的一個。(潘江鯤)
參考資料:http://www.mrmy.net/show.asp?id=8635&wz=1&fl=1
范蠡與富蘭克林
從小我就很喜歡聽故事,從別人的生活可以有所領悟。當然,這不只限於名人或歷史人物,我們周遭的各人各事言行舉止,常常會帶來啟發,在商言商,有些時候,更會帶來巨利的機會。洛克菲勒(Rockefeller) 與擦鞋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當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潰前,一個街邊擦鞋童替洛克菲勒擦鞋時,給予他一項炒賣股票的所謂秘密消息,當時洛克菲勒領悟到當擦鞋童亦參與股票市場時,便可能是應該離場的時候,他隨即將股票兌現,此舉令他得以保存財富。
范蠡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了他傳世的主軸,說盡了當時社會制度的缺憾。范蠡是太史公司馬遷所撰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記載的第一位貨殖專家,他曾拜計然為師,研習治國治軍方略,博學多才,有「聖賢之明」,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他不僅工於謀略,還有淵博及系統化的經濟思想,而且他本人亦憑借其經濟智慧贏得了巨大的財富。老實說,現代經濟學很多供求機制的理論,我國歷史中也有記載。范蠡「積著之理」目的是務求貨物完好,沒有滯留的貨幣和資金,容易變壞的貨物不要久藏,切忌冒險囤居以求高價。研究商品過剩或短缺的情況,就會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物價貴到極點,就會返歸於賤;物價賤到極點,就會返歸於貴。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貨物、錢幣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生生不息。
范蠡的「計然之術」,還試圖從物質世界出發,探索經濟活動水平起落波動的根據;其「待乏」原則則闡明了如何預計需求變化並做出反應。他主張平價出售糧食,並平抑調整其它物價,使關卡稅收和市場供應都不缺乏,才是治國之道,更提出了國家積極調控經濟的方略。
「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戰備;要了解貨物,就要明白何時出現需求」,「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強調人們不僅要尊重客觀規律,而且要運用和把握客觀規律,應用在變化萬千的經濟現象之中。
我覺得范蠡一生可算無憾,有文種這等知心相重的知交;有西施可共渡艱難,共渡辰光的伴侶,最重要的是有智慧守護終生。我相信他是快樂的,因為他清楚知道在不同時候,自己要擔當什麼角色,而且都這么出色,這么誠懇有節。勾踐敗國,范蠡侍於身後,不被夫差力邀招攬所動。
「寡人曾聞:『賢婦不嫁破落之家,名士不仕滅絕之國』。如今勾踐無道,國家將亡,君臣淪為奴僕,羈於一室,先生不覺可恥嗎?先生如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寡人必當赦免先生之罪,委以重任。」
范蠡委婉推辭說:「臣聞:亡國之君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賤臣在越不能輔佐勾踐行善政,以致得罪大王。今僥幸不死,入吳養馬掃地,賤臣已很滿足,哪裡還敢奢望富貴呢?」
范蠡助勾踐復國後,又看透時局, 離越赴齊,變名更姓為夷子皮。他與兒子們耕作於海邊,由於經營有方,沒有多久,產業竟然達數十萬錢。
齊國人見范蠡賢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卻相信「久受尊名,終不是什麼好事」。於是,他散其家財,分給親友鄉鄰,然後懷帶少數財物,離開齊到了陶,再次變易姓名,自稱為陶朱公。
他繼續從商,每日買賤賣貴,沒過多久,又積聚資財巨萬,成了富翁。
范蠡老死於陶。一生三次遷徙,皆有英名。
書中沒有記載范蠡終歸是否無憾。我們的中國心有很多包袱,自我概念未能完善發展。范蠡沒有日記,沒有回憶錄;只有他行動的記錄,故無法分析他的心態。他歷盡艱辛協助勾踐復國,又看透勾踐不仁不義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卻又害怕制度;他雄才偉略,但又厭倦社會的爭辯和無理;他成就偉大,卻深刻體會到世間上最強最有殺傷力的情緒是妒忌,范蠡為什麼會有如此消極的抗拒?(不參與本身就是一種抗拒)
說完我國著名歷史人物范蠡,我想談一談一個美國的偉人。
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他墓碑上只簡單刻上「富蘭克林,印刷工人」。他是個哲學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科學家、商家,發明家和音樂家,聞名於世,像他這樣在各方面都展現卓越才能的人是少見的。
富蘭克林1706年生於波士頓,家境清貧,沒有接受全面完整的科學理論教育,他一直努力彌補這一遺憾,完全是靠自學獲得了廣泛的知識。他12歲當印刷學徒,1730年接辦賓州公報,期間,他《可憐李察的日記》一紙風行,成為除聖經外最暢銷的書。富蘭克林在美國費城從事印刷事業,刊行歷書,出版報紙,為政府印刷紙幣,實業上獲得了很大成功。富蘭克林超越年齡的智慧,對別人的關心,健全的思維,富於美德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對公共事業的熱心和能力很快贏得了當地居民的信任。後來,居民們推舉富蘭克林擔任該地區許多重要職務。他曾經立下志願,凡是對公眾有益的事情,不管多麼困難,都要努力承擔。自1748年始,他開展了不同的公共項目,包括建立圖書館、學校、醫院等等。
富蘭克林是一個很積極的人,通過出版,他不斷吸收學習,通過科研來滿足他對自然的好奇。做好事、做好人是驅動富蘭克林終生的核心思想,他極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均有益於社會,或有用於社會,身體力行為後人謀取幸福。
他名成利就後不忘幫助年輕人找到自己增值的方法,在他「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 (Advice to a Young Tradesman)文章內他很實際的名句「Time is money,credit is money」,將時間和誠信作為錢能生錢(Money begets money)可量化的投資,在「財富之路」(The Way to Wealth)一文內, 富蘭克林清楚簡單地說明, 勤奮、小心、儉朴、穩健是致富之核心態度。勤奮為他帶來財富,儉朴讓他保存產業。富蘭克林十三個人生信條他都寫得簡明扼要,生動活潑,很受當時人們的歡迎,節制、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勉、真誠、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節、謙遜幾乎全可作為年輕人的座右銘。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曾出使法國,爭取法國的支持。他的傑出工作,贏得了法國人民對美國人民的同情與支持,為獨立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直到83歲高齡,他才辭去一切公務。制憲會議一開始,德高望重的富蘭克林就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1787年5月25日那天,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代表團提議由華盛頓擔任大會主席,並得到了一致同意。雖然那天富蘭克林因故沒有出席,可是提名華盛頓將軍的,卻是富蘭克林本人。後來當上美國總統的麥迪遜在他的筆記里寫道:「這項提名來自賓夕法尼亞,實為一種特殊禮遇,因為富蘭克林博士一直被認為是唯一可與華盛頓競爭的人。」此時的富蘭克林已經81歲。雖然年事已高,富蘭克林堅持留給制憲會議的絕非是名譽高位,而是胸襟、智慧和愛國精神。
1790年,這位為教育,科學、為公務獻出了自己一生的人,平靜地與世長辭。他獲得了很高的榮譽,美國人民稱他為「偉大的公民」,歷代世人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
人類歷史碑上永遠會銘刻著富蘭克林的名字。
范蠡和富蘭克林,兩個不同的人,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放在一起說好像互不相干,然而他們的故事值得大家深思。范蠡改變自己遷就社會,而富蘭克林推動社會的變遷。他們在人生某個階段都扮演過相同的角色,但他們設定人生的坐標完全不同。范蠡只想過他自己的日子,富蘭克林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就如他們從商所得,雖然一樣毫不吝嗇饋贈別人,但方法成果卻有天淵之別;范蠡贈給鄰居,富林克林用於建造社會能力(Capacity building),推動人們更有遠見、能力、動力和沖勁。有能力的人可以為社會服務,有奉獻心的人才可以帶動社會進步。
今天的中國人是幸運的,我們經歷著中國歷史從來未見的制度工程,努力建設持續開放及法治的社會,擁抱經濟動力和健康自我概念的發展,盡管未盡完善,亦不必像范蠡一樣受制於當時社會價值觀,只能以「無我」為外衣,追求「自我」,今日我們可以像富蘭克林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在今天,停滯的思想模式已變得不合時宜,這不是要棄舊立新,採取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維,而是要鼓勵傳統的更生力,使中國文化更適用於層次多元的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懂得比較歷史,觀察現在和夢想未來。從商的人,應更積極、更努力、更自律,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精神的社會,才可為穩定、自由的原則賦予真正的意義。盡管沒有外在要求,我們要願意利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為自己、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和機會,各適其適。最近我閱到一段故事《三等車票》,在印度一位善心的富孀,臨終遺願要將她的金錢,留給同村的貧困小孩分批搭乘三等火車,讓他們有機會見識自己的國家,增長知識之餘,更可體會世界的轉變和希望。「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這不知道是誰說的話,但我覺得適用於個人和國家。
我最近常常對人說,我有了第三個兒子,朋友們聽說後都一臉不好意思的恭喜我。我是很高興,我不僅愛他,我的兒子也將愛他,我的孫兒也將愛他。我的基金會就是我第三個兒子。過去六十多年的工作,滄海桑田,但我始終堅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直、真誠、同情心,憑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顧,循正途爭取到一定的成就,我相信,我已創立的一定能繼續發揚;我希望,財富的能力可有系統地發揮。我們要同心協力,積極、真心、決心,在這個世上散播最好的種子,並肩建立一個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會,亦為經濟、教育及醫療作出貢獻;希望大家抱著慷慨寬容的胸懷,打造奉獻的文化,實現我們人生最有意義的目標,為我們心愛的民族和人類創造繁榮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