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史鐵生的一生有哪些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病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於一種新的史鐵生相冊集(10張)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於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有需要的患者。[1]
編輯本段作品特點
初期有 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
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2] 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
編輯本段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務虛筆記
本書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中短篇小說結集之一。《插隊的故事》、《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當屬於知青文學的經典佳作,作者以順時或逆時的手法,並互相交插,再現了荒謬特定政治時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狀態及生命狀態,反思人生途路的幸與不幸,並藉此展現了陝北的風土人情以及陝北人的憨直、堅韌、順乎大道的性格。圖片的綴入,無疑為作品的經典性提供了最珍貴的佐證,所以至今為世所矚目。
我的丁一之旅
這是一部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現代愛情小說。小說家和思想者的史鐵生用潔凈優美,富於詩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寫愛情,性和性愛,追溯愛情的本原,探尋愛情的真諦和意義。那些靈與肉的糾纏,性與愛的排演,那些孤獨的感動和溫情的撫慰,那些柔軟的故事和堅硬的哲理,無不給人以情理之中的體驗和意料之外的啟示。
信與問
這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多年來與朋友、讀者的書信往來及為一些書寫的序跋。從未專輯出版。經過作者親自篩選,並徵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選取了幾十封書信,近二十篇序文。這本書以文學藝術、當代文學思考為主題,表達了史鐵生作為一位思想的行者,對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的思考,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他的文字,迸發出正義與力量,同樣給廣大讀者帶來啟示和鼓勵。
病隙碎筆
《 史鐵生作品: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晃,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問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著的事
這 活著的事
是一本思想隨筆集。中國當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難再找出第二個人像史鐵生這樣愛好玄思並且擅長此道的了。所謂擅長,是指他能夠從現實的瑣事里擷取那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達得優美、機智、引人入勝,讓人不忍釋卷。這是一個文學家所表達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學專著。當然,更不是膚淺的廉價文學。
寫作的事
在這本書里收錄的大多是史鐵生關於文學的思考。作家談文學往往比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談起來更好,有時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創作還要讓讀者激動。一個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讀者、好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學史家。史鐵生在這本書里向我們展示了他豐富的文學知識,以及作家獨有的敏銳。....[閱讀連載]
以前的事
本書集中收錄了史鐵生的回憶性散文。久病的史鐵生在寂寞的輪椅中一次次回憶的往事,由他一貫沉穩而有力量的語言娓娓道來,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往事有的溫暖,有的苦澀,而往往從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為之爽凈的玄思。我們能從這些文字中看到命運是怎樣無常地折磨一個凡人,而這個人及他周圍的人怎樣不懈地和命運斗爭,從而變得不同凡響。[3]
編輯本段經典語錄
史鐵生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巔峰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史鐵生特寫(9張)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6.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 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夢」, 「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 史鐵生
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7.對於心靈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8.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記憶的湖水沖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面,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 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沖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 9.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10. 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幅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閱讀觀畫的讀者,而經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著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只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我們!都有責任! 賞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中總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已,這件事不能這么做,會造成怎樣怎樣的後果。這就是責任![4]? 11.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小說
《午餐半小時》4000 —《花溪》80年9期 《沒有太陽的角落》—《小說季刊》80年4期 (註:此《小說季刊》即後來的《青年文學》《沒有太陽的角落》初發於《未名湖》和《今天》,《小說季刊》發表時名《就是這個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3000《青年文學》83年1期 《插隊的故事》83000————《鍾山》86年1期 《老屋小記》13000—————《東海》96年4期 附錄:《幾回回夢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學》83年 《季節的律令》—《黑明攝影集:走過青春》 2.來到人間(小說)(約136000字)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5500 ——《當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註:此篇曾名《牆》,初發表於《今天》4期) 《綿綿的秋雨》7500 ———《中國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鴨》83年4期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鴨》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學》84年5期 《來到人間》14000 ————《三月風》85年9期 《車神》5500 ———————《三月風》87年1期 《禮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3.小說(約165000字) 《毒葯》15600 —————《上海文學》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當代》86年6期 《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23000——《收獲》88年6期 《小說三篇》20000 ———《東方紀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關於一部以電影作舞台背景 的戲劇之設想》47000——《鍾山》96年4期 4.《第一人稱》(小說)(約140000字) 《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42000———《文學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現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鍾山》88年1期 《鍾聲》10000————————《鍾山》90年3期 《第一人稱》10000 —————《鍾山》93年1期 《別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國幻記》10000 ———《北京文學》99年8期 《兩個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務虛筆記》(長篇小說)約410000字——《收獲》97年1-2期 5.《務虛筆記(上)》(1-9章) 附錄1:鄧曉芒的評論 6.《務虛筆記(中)》(10-16章) 附錄2:張檸的評論 7.《務虛筆記(下)》(17-22章) 8.《我的丁一之旅》 我二十一歲那年(1) 我二十一歲那年(2) 我二十一歲那年(3) 9.《扶輪問路》 10.《妄想電影》
散文隨筆
11.宿命的寫作(散文隨筆)(約140000字) 史鐵生作品
《隨想與反省》6300 ———《人民文學》86年?期 《答自己問》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語》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運設計》15000 ———――《天涯》90年9期 《隨筆十三》15000 —————《收獲》92年6期 《游戲 平等 墓地》6300 —《當代作家評論》92年 《給楊曉敏的信》3800 —————? 《謝幕》1000 —————《小說月報》92年?期 《沒有生活》1600 ———————? 《愛情問題》10000 —————《鍾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讀書》94年6期 《記憶迷宮》3000 ————————《今天》 《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學》94年11期 《熟練與陌生》2000 《宿命的寫作》1800 《文學的位置或語言的勝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給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內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無病之病》2000———《學術思想評論》第2輯 12.散文 隨筆(約127000字) 《秋天的懷念》1000 ——廣州《南風報》81年?期 (以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語文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六課) 《合歡樹》2000 —————《文匯月刊》85年6期 《我的夢想》2000 ———《中國殘疾人》89年1期 《文革記愧》4000 ————《東方紀事》89年1期 《我21歲那年》10000 ———《三月風》91年?期 《我與地壇》15000 ———《上海文學》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種》92年?期 《牆下短記》4000 ――――――《今日先鋒》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誠》2000 ———————《北京日報》96年 《外國及其它》7000 —《華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說死說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關廟的回憶》6000 —《人民文學》99年10期 《病隙碎筆1》25000 ————《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筆2》25000 ———《天涯》2000年3期 《給李健鳴的三封信》11000—《鍾山》2000年4期
課本收錄
1.《秋天的懷念》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課18課 2.《我與地壇》 蘇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篇(節選) 3.《我的夢想》 4.《樹林里的上帝》 5.《合歡樹》 6.《給盲童朋友》[5]
希望能幫到你 呵呵
② 火影忍者劇場版7 失落之塔電影全集
我告訴你,火影不好,看火Bvagaa.吧 VARSO som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中文名: 史鐵生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中國北京
出生日期: 1951年1月4日
逝世日期: 2010年12月31日
職業: 小說家,電影編劇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附中(初中)
主要成就: 2002年度華語文學傑出成就獎
代表作品: 散文《我與地壇》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目錄
生平經歷
作品特點
作品介紹務虛筆記
我的丁一之旅
信與問
病隙碎筆
我與地壇
活著的事
寫作的事
以前的事
經典語錄
作品總目小說
散文隨筆
課本收錄
作品評述我看史鐵生
寧靜的史鐵生
名家評價
社會評價生平經歷
作品特點
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我的丁一之旅
信與問
病隙碎筆
我與地壇
活著的事
寫作的事
以前的事
經典語錄
作品總目 小說
散文隨筆
課本收錄
作品評述 我看史鐵生
寧靜的史鐵生
名家評價
社會評價
展開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
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病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於一種新的史鐵生相冊集(10張)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於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有需要的患者。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傑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1]
編輯本段作品特點
初期有 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
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2] 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
編輯本段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務虛筆記
本書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中短篇小說結集之一。《插隊的故事》、《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當屬於知青文學的經典佳作,作者以順時或逆時的手法,並互相交插,再現了荒謬特定政治時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狀態及生命狀態,反思人生途路的幸與不幸,並藉此展現了陝北的風土人情以及陝北人的憨直、堅韌、順乎大道的性格。圖片的綴入,無疑為作品的經典性提供了最珍貴的佐證,所以至今為世所矚目。
我的丁一之旅
這是一部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現代愛情小說。小說家和思想者的史鐵生用潔凈優美,富於詩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寫愛情,性和性愛,追溯愛情的本原,探尋愛情的真諦和意義。那些靈與肉的糾纏,性與愛的排演,那些孤獨的感動和溫情的撫慰,那些柔軟的故事和堅硬的哲理,無不給人以情理之中的體驗和意料之外的啟示。
信與問
這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多年來與朋友、讀者的書信往來及為一些書寫的序跋。從未專輯出版。經過作者親自篩選,並徵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選取了幾十封書信,近二十篇序文。這本書以文學藝術、當代文學思考為主題,表達了史鐵生作為一位思想的行者,對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的思考,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他的文字,迸發出正義與力量,同樣給廣大讀者帶來啟示和鼓勵。
病隙碎筆
《 史鐵生作品: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晃,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問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著的事
這 活著的事
是一本思想隨筆集。中國當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難再找出第二個人像史鐵生這樣愛好玄思並且擅長此道的了。所謂擅長,是指他能夠從現實的瑣事里擷取那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達得優美、機智、引人入勝,讓人不忍釋卷。這是一個文學家所表達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學專著。當然,更不是膚淺的廉價文學。
寫作的事
在這本書里收錄的大多是史鐵生關於文學的思考。作家談文學往往比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談起來更好,有時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創作還要讓讀者激動。一個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讀者、好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學史家。史鐵生在這本書里向我們展示了他豐富的文學知識,以及作家獨有的敏銳。....[閱讀連載]
以前的事
本書集中收錄了史鐵生的回憶性散文。久病的史鐵生在寂寞的輪椅中一次次回憶的往事,由他一貫沉穩而有力量的語言娓娓道來,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往事有的溫暖,有的苦澀,而往往從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為之爽凈的玄思。我們能從這些文字中看到命運是怎樣無常地折磨一個凡人,而這個人及他周圍的人怎樣不懈地和命運斗爭,從而變得不同凡響。[3]
編輯本段經典語錄
史鐵生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巔峰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史鐵生特寫(9張)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6.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 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夢」, 「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 史鐵生
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7.對於心靈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8.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記憶的湖水沖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面,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 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沖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 9.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10. 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幅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閱讀觀畫的讀者,而經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著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只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我們!都有責任! 賞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中總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已,這件事不能這么做,會造成怎樣怎樣的後果。這就是責任![4]? 11.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e 啊 比較差不多 BT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中文名: 史鐵生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中國北京
出生日期: 1951年1月4日
逝世日期: 2010年12月31日
職業: 小說家,電影編劇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附中(初中)
主要成就: 2002年度華語文學傑出成就獎
代表作品: 散文《我與地壇》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目錄
生平經歷
作品特點
作品介紹務虛筆記
我的丁一之旅
信與問
病隙碎筆
我與地壇
活著的事
寫作的事
以前的事
經典語錄
作品總目小說
散文隨筆
課本收錄
作品評述我看史鐵生
寧靜的史鐵生
名家評價
社會評價生平經歷
作品特點
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我的丁一之旅
信與問
病隙碎筆
我與地壇
活著的事
寫作的事
以前的事
經典語錄
作品總目 小說
散文隨筆
課本收錄
作品評述 我看史鐵生
寧靜的史鐵生
名家評價
社會評價
展開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
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病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
③ 介紹世界名城
我國部分城市的雅號
蓉城、錦城-----四川成都市
榕城----福建福州市
牡丹城----河南洛陽市
花果城---山西臨汾市
油城---甘肅玉門市
鹽城---四川自貢市
錫都---雲南個舊市
媒都---遼寧撫順市
酒城---四川瀘州市
紡織城---陝西咸陽市
英雄城---江西南昌市
龍城---山西太原市
瓷都---江西景德鎮市
汽車城---吉林長春市
雨城---四川雅安市
花園城---浙江杭州市
刺桐城---福建泉州市
鋼都---遼寧鞍山市
煙城---河南許昌市
日光城---西藏拉薩市
泉城----山東濟南市
水城---江蘇蘇州市
冰城---黑龍江哈爾濱市
江城---湖北武漢市
單城、花城---廣東廣州市
塞上煤城---寧夏石咀山市
鎳都----甘肅金昌市
青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春城---雲南昆明市
山城---四川重慶市
瓜果城---甘肅蘭州市
草原鋼城---內蒙古包頭市
獅城---新加坡
大學城—英國牛津
水城---威尼斯
霧城—英國首都倫敦
滑雪城—挪威奧斯陸
冰雕城—日本札幌
鼓城—西班牙卡萊達
禁酒城—瑞典斯德哥爾摩
音樂城—奧地利維也納
橋城—德國漢堡
浴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玫瑰城—保加利亞加布羅沃
④ 史鐵生的生平以及主要作品,我之舞的意思
1、史鐵生的生平
1951年1月4日生於北京。從小跟奶奶生活。1964年,畢業於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1969年,上山下鄉運動展開,自願到陝北延安農村插隊。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產隊關照讓其擔任飼養員,放牛喂牛。1971年,9月史鐵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誼醫院,一年有半,治療結束之時即輪椅生涯開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廠做工。
1981年,因患腎病回家療養。後從事寫作。1998年,被確診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維持生命,其經費主要由中國作家協會和北京市政府負擔。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根據遺願,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器官捐獻給醫學研究。12月31日凌晨6時許,其肝臟移植給天津的一位病人。
2、主要作品
1)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綠色的夢》、《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夏天的玫瑰》、《奶奶的星星》、《來到人間》、《命若琴弦》、《毒葯》、《我之舞》、《小說三篇》、《別人》、《死國幻記》、《兩個故事》等。
2)中篇小說:《山頂上的傳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
3)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
4)散文:《秋天的懷念》、《合歡樹》、《文革記愧》、《好運設計》、《我與地壇》、《我二十一歲那年》、《黃土地情歌》、《相逢何必曾相識》、《散文三篇》、《隨筆十三》、《病隙碎筆》、《記憶與印象》、《扶輪問路》、《妄想電影》。
3、《我之舞》
《我之舞》是「當代中國名家名作系列」中的一本,其選定為作家的成長背景,如作家和故鄉,作家和親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經驗、受教育經歷等等。
選擇的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獨特的成長經歷和強烈的主觀情感投射,由此讀者可以看到這個作家是怎樣成長的,或者說是怎樣一步步成為現在的樣子的,即英雄出處。這樣一套書既能體現這一批當代作家的精神源頭,又能展現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加以與文字風格相配的插圖,必將給讀者呈現一份完整而精彩的當代作家檔案。
(4)地壇醫院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史鐵生獲獎記錄
1、作品獲獎
2005年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病隙碎筆》獲獎;
2002年「老舍散文獎」《病隙碎筆》獲獎;
2002年「傳媒文學傑出成就獎」《病隙碎筆》獲獎;
1998年「第一屆 魯迅文學獎」《老屋小記》獲獎;
1998年「北京市文學藝術獎」《老屋小記》獲獎);
1997年「上海市長篇小說獎」《務虛筆記》獲獎);
1988年「作家評論獎」《答自己問》獲獎);
1986年「上海文學獎」《毒葯》獲獎);
1985年「三月風金杯獎」《來到人間》獲獎);
1984年「年度作家文學獎」《奶奶的星星》獲獎);
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奶奶的星星》獲獎);
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獎);
1983年「青年文學獎《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獎)。
2、個人獲獎
2009年「第一屆綻放文學藝術成就獎」獲獎;
1993年「第六屆莊重文文學獎」獲獎。
⑤ 財滿街(朝陽路上東四環與東五環之間,民航醫院\易初蓮花東側)附近的證券交易所我想開戶
誰說朝陽路沒有啊。。。第一個:八里庄蘇寧 5層 湘財證券 第二個:英家墳 中投證券就在英家墳車站對面。。 坐快速公交就到。。。 要麼你就去高碑店工行 那裡有平安證券 就115總站那裡。。。 你要去那個工行 業務員打車帶你去。。。;老方便了。。
⑥ 史鐵生的一生及作品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病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於一種新的史鐵生相冊集(10張)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於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有需要的患者。[1]
編輯本段作品特點
初期有 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
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2] 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
編輯本段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務虛筆記
本書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中短篇小說結集之一。《插隊的故事》、《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當屬於知青文學的經典佳作,作者以順時或逆時的手法,並互相交插,再現了荒謬特定政治時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狀態及生命狀態,反思人生途路的幸與不幸,並藉此展現了陝北的風土人情以及陝北人的憨直、堅韌、順乎大道的性格。圖片的綴入,無疑為作品的經典性提供了最珍貴的佐證,所以至今為世所矚目。
我的丁一之旅
這是一部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現代愛情小說。小說家和思想者的史鐵生用潔凈優美,富於詩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寫愛情,性和性愛,追溯愛情的本原,探尋愛情的真諦和意義。那些靈與肉的糾纏,性與愛的排演,那些孤獨的感動和溫情的撫慰,那些柔軟的故事和堅硬的哲理,無不給人以情理之中的體驗和意料之外的啟示。
信與問
這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多年來與朋友、讀者的書信往來及為一些書寫的序跋。從未專輯出版。經過作者親自篩選,並徵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選取了幾十封書信,近二十篇序文。這本書以文學藝術、當代文學思考為主題,表達了史鐵生作為一位思想的行者,對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的思考,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他的文字,迸發出正義與力量,同樣給廣大讀者帶來啟示和鼓勵。
病隙碎筆
《 史鐵生作品: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晃,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問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著的事
這 活著的事
是一本思想隨筆集。中國當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難再找出第二個人像史鐵生這樣愛好玄思並且擅長此道的了。所謂擅長,是指他能夠從現實的瑣事里擷取那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達得優美、機智、引人入勝,讓人不忍釋卷。這是一個文學家所表達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學專著。當然,更不是膚淺的廉價文學。
寫作的事
在這本書里收錄的大多是史鐵生關於文學的思考。作家談文學往往比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談起來更好,有時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創作還要讓讀者激動。一個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讀者、好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學史家。史鐵生在這本書里向我們展示了他豐富的文學知識,以及作家獨有的敏銳。....[閱讀連載]
以前的事
本書集中收錄了史鐵生的回憶性散文。久病的史鐵生在寂寞的輪椅中一次次回憶的往事,由他一貫沉穩而有力量的語言娓娓道來,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往事有的溫暖,有的苦澀,而往往從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為之爽凈的玄思。我們能從這些文字中看到命運是怎樣無常地折磨一個凡人,而這個人及他周圍的人怎樣不懈地和命運斗爭,從而變得不同凡響。[3]
編輯本段經典語錄
史鐵生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巔峰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史鐵生特寫(9張)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6.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 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夢」, 「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 史鐵生
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7.對於心靈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8.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記憶的湖水沖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面,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 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沖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 9.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10. 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幅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閱讀觀畫的讀者,而經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著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只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我們!都有責任! 賞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中總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已,這件事不能這么做,會造成怎樣怎樣的後果。這就是責任![4]? 11.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小說
《午餐半小時》4000 —《花溪》80年9期 《沒有太陽的角落》—《小說季刊》80年4期 (註:此《小說季刊》即後來的《青年文學》《沒有太陽的角落》初發於《未名湖》和《今天》,《小說季刊》發表時名《就是這個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3000《青年文學》83年1期 《插隊的故事》83000————《鍾山》86年1期 《老屋小記》13000—————《東海》96年4期 附錄:《幾回回夢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學》83年 《季節的律令》—《黑明攝影集:走過青春》 2.來到人間(小說)(約136000字)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5500 ——《當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註:此篇曾名《牆》,初發表於《今天》4期) 《綿綿的秋雨》7500 ———《中國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鴨》83年4期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鴨》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學》84年5期 《來到人間》14000 ————《三月風》85年9期 《車神》5500 ———————《三月風》87年1期 《禮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3.小說(約165000字) 《毒葯》15600 —————《上海文學》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當代》86年6期 《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23000——《收獲》88年6期 《小說三篇》20000 ———《東方紀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關於一部以電影作舞台背景 的戲劇之設想》47000——《鍾山》96年4期 4.《第一人稱》(小說)(約140000字) 《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42000———《文學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現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鍾山》88年1期 《鍾聲》10000————————《鍾山》90年3期 《第一人稱》10000 —————《鍾山》93年1期 《別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國幻記》10000 ———《北京文學》99年8期 《兩個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務虛筆記》(長篇小說)約410000字——《收獲》97年1-2期 5.《務虛筆記(上)》(1-9章) 附錄1:鄧曉芒的評論 6.《務虛筆記(中)》(10-16章) 附錄2:張檸的評論 7.《務虛筆記(下)》(17-22章) 8.《我的丁一之旅》 我二十一歲那年(1) 我二十一歲那年(2) 我二十一歲那年(3) 9.《扶輪問路》 10.《妄想電影》
散文隨筆
11.宿命的寫作(散文隨筆)(約140000字) 史鐵生作品
《隨想與反省》6300 ———《人民文學》86年?期 《答自己問》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語》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運設計》15000 ———――《天涯》90年9期 《隨筆十三》15000 —————《收獲》92年6期 《游戲 平等 墓地》6300 —《當代作家評論》92年 《給楊曉敏的信》3800 —————? 《謝幕》1000 —————《小說月報》92年?期 《沒有生活》1600 ———————? 《愛情問題》10000 —————《鍾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讀書》94年6期 《記憶迷宮》3000 ————————《今天》 《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學》94年11期 《熟練與陌生》2000 《宿命的寫作》1800 《文學的位置或語言的勝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給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內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無病之病》2000———《學術思想評論》第2輯 12.散文 隨筆(約127000字) 《秋天的懷念》1000 ——廣州《南風報》81年?期 (以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語文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六課) 《合歡樹》2000 —————《文匯月刊》85年6期 《我的夢想》2000 ———《中國殘疾人》89年1期 《文革記愧》4000 ————《東方紀事》89年1期 《我21歲那年》10000 ———《三月風》91年?期 《我與地壇》15000 ———《上海文學》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種》92年?期 《牆下短記》4000 ――――――《今日先鋒》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誠》2000 ———————《北京日報》96年 《外國及其它》7000 —《華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說死說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關廟的回憶》6000 —《人民文學》99年10期 《病隙碎筆1》25000 ————《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筆2》25000 ———《天涯》2000年3期 《給李健鳴的三封信》11000—《鍾山》2000年4期
課本收錄
1.《秋天的懷念》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課18課 2.《我與地壇》 蘇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篇(節選) 3.《我的夢想》 4.《樹林里的上帝》 5.《合歡樹》 6.《給盲童朋友》[5]
希望能幫到你 呵呵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9292.htm
⑦ 《山頂上的傳說》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病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於一種新的史鐵生相冊集(10張)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於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有需要的患者。[1]
編輯本段作品特點
初期有 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
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2] 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
編輯本段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務虛筆記
本書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中短篇小說結集之一。《插隊的故事》、《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當屬於知青文學的經典佳作,作者以順時或逆時的手法,並互相交插,再現了荒謬特定政治時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狀態及生命狀態,反思人生途路的幸與不幸,並藉此展現了陝北的風土人情以及陝北人的憨直、堅韌、順乎大道的性格。圖片的綴入,無疑為作品的經典性提供了最珍貴的佐證,所以至今為世所矚目。
我的丁一之旅
這是一部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現代愛情小說。小說家和思想者的史鐵生用潔凈優美,富於詩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寫愛情,性和性愛,追溯愛情的本原,探尋愛情的真諦和意義。那些靈與肉的糾纏,性與愛的排演,那些孤獨的感動和溫情的撫慰,那些柔軟的故事和堅硬的哲理,無不給人以情理之中的體驗和意料之外的啟示。
信與問
這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多年來與朋友、讀者的書信往來及為一些書寫的序跋。從未專輯出版。經過作者親自篩選,並徵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選取了幾十封書信,近二十篇序文。這本書以文學藝術、當代文學思考為主題,表達了史鐵生作為一位思想的行者,對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的思考,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他的文字,迸發出正義與力量,同樣給廣大讀者帶來啟示和鼓勵。
病隙碎筆
《 史鐵生作品: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晃,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問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著的事
這 活著的事
是一本思想隨筆集。中國當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難再找出第二個人像史鐵生這樣愛好玄思並且擅長此道的了。所謂擅長,是指他能夠從現實的瑣事里擷取那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達得優美、機智、引人入勝,讓人不忍釋卷。這是一個文學家所表達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學專著。當然,更不是膚淺的廉價文學。
寫作的事
在這本書里收錄的大多是史鐵生關於文學的思考。作家談文學往往比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談起來更好,有時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創作還要讓讀者激動。一個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讀者、好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學史家。史鐵生在這本書里向我們展示了他豐富的文學知識,以及作家獨有的敏銳。....[閱讀連載]
以前的事
本書集中收錄了史鐵生的回憶性散文。久病的史鐵生在寂寞的輪椅中一次次回憶的往事,由他一貫沉穩而有力量的語言娓娓道來,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往事有的溫暖,有的苦澀,而往往從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為之爽凈的玄思。我們能從這些文字中看到命運是怎樣無常地折磨一個凡人,而這個人及他周圍的人怎樣不懈地和命運斗爭,從而變得不同凡響。[3]
編輯本段經典語錄
史鐵生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巔峰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史鐵生特寫(9張)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6.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 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夢」, 「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 史鐵生
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7.對於心靈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8.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記憶的湖水沖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面,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 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沖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 9.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10. 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幅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閱讀觀畫的讀者,而經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著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只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我們!都有責任! 賞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中總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已,這件事不能這么做,會造成怎樣怎樣的後果。這就是責任![4]? 11.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小說
《午餐半小時》4000 —《花溪》80年9期 《沒有太陽的角落》—《小說季刊》80年4期 (註:此《小說季刊》即後來的《青年文學》《沒有太陽的角落》初發於《未名湖》和《今天》,《小說季刊》發表時名《就是這個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3000《青年文學》83年1期 《插隊的故事》83000————《鍾山》86年1期 《老屋小記》13000—————《東海》96年4期 附錄:《幾回回夢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學》83年 《季節的律令》—《黑明攝影集:走過青春》 2.來到人間(小說)(約136000字)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5500 ——《當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註:此篇曾名《牆》,初發表於《今天》4期) 《綿綿的秋雨》7500 ———《中國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鴨》83年4期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鴨》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學》84年5期 《來到人間》14000 ————《三月風》85年9期 《車神》5500 ———————《三月風》87年1期 《禮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3.小說(約165000字) 《毒葯》15600 —————《上海文學》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當代》86年6期 《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23000——《收獲》88年6期 《小說三篇》20000 ———《東方紀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關於一部以電影作舞台背景 的戲劇之設想》47000——《鍾山》96年4期 4.《第一人稱》(小說)(約140000字) 《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42000———《文學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現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鍾山》88年1期 《鍾聲》10000————————《鍾山》90年3期 《第一人稱》10000 —————《鍾山》93年1期 《別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國幻記》10000 ———《北京文學》99年8期 《兩個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務虛筆記》(長篇小說)約410000字——《收獲》97年1-2期 5.《務虛筆記(上)》(1-9章) 附錄1:鄧曉芒的評論 6.《務虛筆記(中)》(10-16章) 附錄2:張檸的評論 7.《務虛筆記(下)》(17-22章) 8.《我的丁一之旅》 我二十一歲那年(1) 我二十一歲那年(2) 我二十一歲那年(3) 9.《扶輪問路》 10.《妄想電影》
散文隨筆
11.宿命的寫作(散文隨筆)(約140000字) 史鐵生作品
《隨想與反省》6300 ———《人民文學》86年?期 《答自己問》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語》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運設計》15000 ———――《天涯》90年9期 《隨筆十三》15000 —————《收獲》92年6期 《游戲 平等 墓地》6300 —《當代作家評論》92年 《給楊曉敏的信》3800 —————? 《謝幕》1000 —————《小說月報》92年?期 《沒有生活》1600 ———————? 《愛情問題》10000 —————《鍾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讀書》94年6期 《記憶迷宮》3000 ————————《今天》 《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學》94年11期 《熟練與陌生》2000 《宿命的寫作》1800 《文學的位置或語言的勝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給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內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無病之病》2000———《學術思想評論》第2輯 12.散文 隨筆(約127000字) 《秋天的懷念》1000 ——廣州《南風報》81年?期 (以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語文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六課) 《合歡樹》2000 —————《文匯月刊》85年6期 《我的夢想》2000 ———《中國殘疾人》89年1期 《文革記愧》4000 ————《東方紀事》89年1期 《我21歲那年》10000 ———《三月風》91年?期 《我與地壇》15000 ———《上海文學》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種》92年?期 《牆下短記》4000 ――――――《今日先鋒》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誠》2000 ———————《北京日報》96年 《外國及其它》7000 —《華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說死說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關廟的回憶》6000 —《人民文學》99年10期 《病隙碎筆1》25000 ————《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筆2》25000 ———《天涯》2000年3期 《給李健鳴的三封信》11000—《鍾山》2000年4期
課本收錄
1.《秋天的懷念》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課18課 2.《我與地壇》 蘇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篇(節選) 3.《我的夢想》 4.《樹林里的上帝》 5.《合歡樹》 6.《給盲童朋友》[5]
希望能幫到你 呵呵
參考資料:<a href="http://ke..com/view/39292.htm" target="_blank">http://ke..com/view/39292.htm</a>
⑧ 著名作家,雙腿難瘓,著有《我與地壇》作者的名字。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