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及措施
第一次: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解決措施:金融家J·P·摩根的干預,這次恐慌可能影響更深遠。摩根押上大筆自己的金錢,並說服其他紐約銀行家做同樣的事情,以加強銀行體系。
第二次: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一戰」後大興土木,建築費用飆升,帶動了鋼鐵、木材等行業的發展,從而提升了整個工業產值。實體經濟的過分擴張,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物價大幅下降,利潤被不斷擠壓,公司倒閉重組現象頻現。
解決措施:羅斯福新政的整頓銀行,調整工業和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使美國經濟得以恢復並發展,並引導戰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實施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第三次:1973—1975年石油危機
1967年6月5日,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主動發動襲擊,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 1973年,石油售價從每桶2.48美元漲至11.65美元。在一個需求不斷萎縮的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暴漲使需求萎縮突然加劇,生產過剩危機爆發,導致歐美經濟陷入衰退。
解決措施:美國採用削減福利開支,出售部分國有企業,減少國家干預經濟等措施,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第四次:1987年美國股災
1987年9月,美國上調官方利率,聯邦德國也隨美國提高了利率,此舉立即遭到當時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的嚴厲批評。貝克的這一席話引發證券市場恐慌,投資者開始在股票市場和股票期貨市場拋空,由於當時華爾街盛行程式化交易和投資組合保險交易模式,在股市迅速下跌過程中,計算機自動發出的平倉盤加速了股市暴跌,從而導致了股市崩盤。
解決措施: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承諾使市公司略微恢復了信心,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繼續維持回購行為,使股價逐漸恢復。
第五次:2007年次貸危機
由於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主要原因是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華爾街投機者鑽制度的空子,弄虛作假,欺騙大眾。
解決措施:通過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機制,重塑金融監管體系,通過改革住房貸款發放程序來封堵漏洞等措施,使美國逐漸敗落了危機。
2. 以色列,為什麼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
▲以色列周邊被多個阿拉伯國家包圍,其中埃及和敘利亞最強大
另外,西奈半島雖然領土面積很大,但是絕大部分都是沙漠,利用價值不大。而戈蘭高地是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占據此地不但可以保障飲水安全,同時可以居高臨下威懾敘利亞。為避免兩線作戰必須放棄一線,放棄西奈半島更為明智。
況且國際社會始終不承認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等地屬於以色列,甚至連盟友美國都要求以色列盡快退出其佔領的阿拉伯國家領土,這使以色列最終選擇放棄了西奈半島。
3. 蘇伊士運河的所有資料
蘇伊士運河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公里(105哩),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
地理區位
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間的分界線,同時也是亞非與歐洲間最直接的水上通道。運河西面是尼羅河低窪三角洲,東面較高,是高低不平且乾旱的西奈半島。在運河建造之前,毗鄰的唯一重要聚居區只有蘇伊士城。沿岸的其他城鎮基本都在運河建成後才逐漸發展起來。
從地形上說,蘇伊士的地形並不相同,有3個是淺而充滿水的凹窪:曼札拉湖和提姆薩赫湖和苦湖,後者雖然有大小之別卻形成一片不斷的水域。蘇伊士運河穿過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印度洋。地峽是由海洋沉積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時期積存的砂礫、尼羅河的沖積土(尤其在北部)和風吹來的沙等構成的。在地峽處開鑿運河,溝通洋或海,能節約海上航程。[1]
明渠路線
蘇伊士運河是條無閘明渠,其全線基本為直,卻也有8個主要彎道。運河自北向南貫穿四個湖泊︰曼札拉湖(LakeManzala)、提姆薩赫湖(LakeTimsah)、大苦湖(GreatBitterLake)、小苦湖(LittleBitterLake)。兩端分別連接北部地中海畔的塞得港和南部紅海邊的蘇伊士城。
河道里程
總長:190.25公里。從航路浮標至塞得港燈塔:19.5公里;從等候區域到南入口:8.5公里;從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亞:78.5公里;從伊斯美利亞到陶菲克港:83.75公里;提速區的長度:78.00公里。
水域參數
水面寬度(北/南):345/280米;浮標之間的寬度(北/南):215/195米; 運河深度:22.5米;最大船舶吃水允許值:62英尺;交叉區域:4800/4350平米;最大噸位:21萬噸;滿載油輪的限速:13公里/小時; 貨艙船限速:14公里/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