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機器人股票龍頭股排名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機器人龍頭股票 12隻核心龍頭股! 1、美的集團: 全資子公司美的電氣全面收購庫卡的股權並私有化,庫卡成立於德國奧格斯堡,是世界幾家頂級為自動化生產行業提供柔性生產系統、機器人、夾具、模具及備件的供應商之一,與ABB、發那科、安川電機並稱世界工業機器人製造「四大家族」。 2、匯川技術: 工業機器人是戰略業務之一,不斷完善產品系列,工業機器人產品的應用逐漸從 3C、鋰電、光伏,往汽車裝配、金屬加工等行業進行延伸。 3、海康威視: 專注機器人核心技術,為客戶提供安全可靠的智能移動機器人產品及系統,構建服務於工廠的智慧內物流解決方案。機器人概念股票一覽 1、工業自動化:智雲股份(300097)、 科大智能(300222)、藍英裝備(300293)、匯川技術(300124)、寶德股份(300023)、海得控制(002184)、天奇股份(002009)、
2. 安川驅動器報警F10
將pb00b.2設為1。
安川伺服器故障報警代碼A.F10電源線缺相三相主電路電源中的一相未連接零速停止,可能會導致A.b33電流檢測異常3電流檢測器異常和A.E07COM警報7發生了伺服單元COM異常7DB停止。解決辦法檢修電路,將將pb00b.2設為1。
AF10是供電輸入缺相報警,如果是新機可以設置參數,如果是老機器,報AF10是驅動器故障,需要維修。
日本株式會社安川電機(YASKAWA) 。安川伺服電機,又稱YASKAWA安川伺服馬達,原產地日本,在中國沈陽、上海嘉定也設有工廠,是使物體的位置、方位、狀態等輸出被控量,能夠跟隨輸入目標值(或給定值)的任意變化的自動控制系統。
它分為交流伺服馬達和直流伺服馬達,在國內的半導體、液晶製造裝置、電子部件封裝裝置、機床及一般機械中得到廣泛應用。
安川電機(上海)有限公司是1999年成立的安川全資子公司,並在上海嘉定區和沈陽設有生產工廠。安川電機成立於1915年,最初專業生產電動機。
源於對電機產品的深入了解和「以獨特的技術,為社會和公共事業做貢獻」的理念,經過100多年的專注研究和發展,安川電機如今在多個領域都首屈一指。
公司的變頻器/伺服運動控制/工業機器人以及電動機產品被全球各領域用戶所認可,安川產品代表著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安川電機與中國人民有著深厚的友誼。孫中山先生1913年曾到訪安川電機創始人安川家,並手書世界平和相贈。
3. 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的發展歷史
1915 年:合資公司安川電機製作所成立;
1917 年:股份公司安川電機製作所成立;
1949年:公司股票在東京、大阪、福岡證券市場上市;
1954年:與德國BBC公司 (Brown.Boueri & Co., Ltd)進行直流機器的相關技術的合作;
1957年:行橋工廠成立;
1958年:發明DC伺服電機和Minertia電機、公司股票在名古屋證券市場上市;
1961年:與法國SEA公司進行印刷電機的相關技術、小倉工廠成立;
1964年:東京工廠成立;
1968年:開發硬線NC;
1969年:開發了SF6氣體開關裝置的旋轉弧方式、申請登記[機電一體化]商標、中間工廠成立;
1974年:軟盤驅動器國產化、開發了內藏微機的微型NCYASNAC;
1977年:製造垂直多關節工業機器人MOTOMAN-L10、參加通產省大型工程計劃[超高性能激光應用復合生產系統];
1978年:矢量控制變頻器產品化;
1979年:制定公司規章;
1983年:參加通產省大型工程計劃[極限作業機器人的開發]、「AC伺服驅動」的產品化;
1988年:開發真空機器人、東京機電一體化中心成立;
1988年:變頻器工廠改造竣工;
1989年:配電設備工廠成立;
1990年:開發帶電作業機器人、MOTOMAN(機器人)中心成立;
1991年:公司名稱改為[株式會社安川電機]、築波研究所成立、開發AC伺服[Σ系列];
1992年:參加通產省大型工程計劃[微型機械的研究開發];
1993年:在英國開始生產變頻器、聚四氟乙烯/三氯乙烷完全廢除;
1994年:設立上海事務所·北京服務中心;
1995年:設立北京事務所、開始在美國和瑞士生產MOTOMAN、開發了並列處理計算機PIM、開始銷售矢量控制通用變頻器[VS-616G5];
1996年:成立工業用機器人合資公司(北京) 、成立通用變頻器合資公司(上海·馬來西亞) 、成立教育用機器人合資公司(以色列) ;
1997年:超節能可變速驅動VS-686SS5產品化、VS-686SS5作為[優秀節能裝置]榮獲通產省大臣獎、機器人標准部件的系列化[電弧焊接用,食品搬運用]、高清潔度場所用機器人、MOTOMAN-CR系列]產品化、英國安川電機增設通用變頻器工廠、制定與環境相關的[環境中期規劃];
1998年:MOTOMAN 生產達到5萬台、開發超節能型電機ISM系列、東京工廠取得ISO14001認證、成立[節能支持中心];
1999年:AC伺服生產200萬台、行橋工廠取得ISO14001認證、承接TOKIKO公司塗裝機器人的業務、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工業用驅動系統合資開始;
2000年:日本電氣株式會社和通用中小形電機事業的合作、從安川商事株式會社處轉讓國內機器人銷售事業、收購Hand-air公司(美國)半導體系統事業部門、與西門子公司(德國)合並,從事工作機械繫統事業;
2001年:收購公司(美國)的驅動部門、與安川設備安裝使用工程有限公司合並;
2002年:開設問題解決中心、AC伺服累計生產了300萬台;
2003年 MOTONMAN累計生產了10萬台、八幡東事務所成立;
2004年 AC伺服累計生產了400萬台;
2005年 新一代工業用機器人(雙臂機器人·單臂機器人)產品化;
2006年 開設機器人工作站、AC伺服累計生產達500萬台、MOTOMAN累計出廠達15萬台、開始銷售小型通用變頻器「V1000」;
2007年 開始銷售AC伺服驅動「Σ-V系列」、變頻器累計出廠達1000萬台、開設驅動中心。
4. 日本安川、台灣台安、台灣東元,究竟有什麼樣的關系
日本安川台灣東元合資後成立的台灣安台公司
台灣幾家電器電機公司都是50-60年代和日本合作技術生產,然後有自己的技術
開始回銷到日本或是大陸及東南亞地區
東元電機成立於1956年,初名「東元電機廠」,起初在台北縣三重市設立工廠製造馬達,後來遷至台北縣新莊市設廠。1966年,東元電機設立東洋培林公司,與日本東洋株式會社合作製造各種精密軸承。1966年,東元電機設立台安電機,生產各種開關、配電盤、VS控制盤等。
1972年,東元電機在台北縣淡水鎮設廠開始生產電子計算機、電視機、冷氣機,淡水廠後遷至桃園縣觀音鄉,而馬達生產也遷至桃園縣中壢市。1973年11月5日,東元電機在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1975年,東元電機開始生產高噸位箱型冷氣機與分離式雙胞胎冷氣機,另成立東捷商業機器。1980年,東元電機成立東訊公司,跨入通訊設備市場。1982年,東元電機成立聯昌電子。1991年1月中旬,東元電機、台灣日光燈與日本東芝合資成立台灣東芝精密,生產壓縮機[1]。
1990年代起,東元電機多角化經營,跨入電控、資訊、建設、餐飲等領域。1991年,東元電機成立樂雅樂食品,跨入餐飲業。1993年,東元電機成立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1994年,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設立「東元科技獎」。1996年8月,東元電機、東訊、中國鋼鐵公司與德國電信合資成立東信電訊(已於2004年6月11日被台灣大哥大購並,2008年9月2日消滅),跨入電信業。1997年,東元電機成為台灣高鐵公司五大創始股東之一,另成立東友科技。1998年,東元電機成立東慧國際諮詢顧問公司。1998年6月,東元電機成立菱光科技。1999年,東元電機成立東捷資訊服務公司,跨入資訊服務業。
2000年,東元電機總部從台北市松江路「東元大樓」遷入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另成立台灣宅配通。2001年,東元電機成立東元激光科技,生產電致發光顯示器(ELD)。2002年,東元電機發表新版企業識別系統(CIS),啟用第二代商標;東元集團整合為六大事業群。2003年,東元電機正式合並台安電機,「無錫東元電機」正式啟用投產。2004年,東元電機成立「江西東元電機有限公司」。
##2005年,東元電機與日本安川電機合資於北九州市成立東元安川馬達。2005年5月17日,菱光科技股票上市。2006年,東元電機取得伊萊克斯滾筒洗衣機台灣總代理權,東元電機成立「安台創新科技(廈門)有限公司」,江西東元廠區落成啟用。2007年,東元電機成功研發2MW風力發電機,另成立「福建東元精工有限公司」與「青島東元精密機電有限公司」。
東元電機目前是台灣最大的重電廠商,目前營收為重電與家電各半,同時為台灣高鐵公司、遠通電收的發起股東之一。東元電機前任董事長黃茂雄在林長城治喪禮拜儀式說:「林長城過去在東元擔任廠長時,雖然被東元員工稱為『閻羅王』;不過林長城過去以來,對員工所樹立『品質第一、交期第二、價格與獲利第三』的要求,才會造就東元今日『馬達王國』的地位。」
5. 日本安川公司簡介
日本安川電機公司
自1977安川電機年研製出第一台全電動工業機器人以來,已有28年的機器人研發生產的歷史,旗下擁有Motoman美國、瑞典、德國以及Synetics
Solutions美國公司等子公司,至今共生產13
萬多台機器人產品,而最近2年生產的機器人3萬多台,超過了其他的機器人製造公司。2005年4月,該公司宣布將投資4億日元,建造一個新的機器人製造廠,於11月運行,2006年1月達到滿負荷生產。屆時,該公司每月工業機器人生產能力將達到2000台。
其核心的工業機器人產品包括:點焊和弧焊機器人、油漆和處理機器人、LCD玻璃板傳輸機器人和半導體晶片傳輸機器人等。是將工業機器人應用到半導體生產領域的最早的廠商之一。2004年機器人銷售收入為1051億日元,占該公司營業總收入3096億日元的34%。
6. 安川變頻器代碼
順控不良4
相對於制動器打開指令(H2-口口=50),要經過SE4(順控不良4)的檢出時間(S6-05)後未收到制動器反饋(H1-口口=79)的確認。
7. 美的第二次大裁員背後
美的集團正在經歷自己 歷史 上的第二次「大規模裁員」。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在5月6日的電話會議中表示,「未來三年,行業將面臨巨大困難,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冬天」。面對老員工在內部論壇上長篇大論的辭職言論,他只能表示「深深的羞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5月26日,董明珠出現在格力官方認證的Tik Tok賬號上,向全體格力員工承諾「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絕不裁員。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寧願降低工資,讓每個人都有簡單可靠的保障」。
為什麼裁員來自家電龍頭企業美的集團?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從財務數據來看,美的集團並不是一個「差生」。2021年,美的集團營業總收入3433.61億元,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公司歸母凈利潤285.74億元,也創造了 歷史 新高。此外,5月23日,a股上市公司科陸電子發布公告稱,美的集團將斥資不低於22億元晉升為公司控股股東。
爭議聲中,美的成為裁員力度最大的一家。
01 10年後的「大裁員」
2022年5月18日,熱搜榜第四,是關於美的集團裁員的。
多平台信息拼湊的整體畫面顯示,美的集團正在進行大規模裁員,目前是第二輪,6月18日之後還會有第三輪。各部門裁員情況不一,整體裁員可能在30%左右。
5月19日,美團官方回應稱,「鑒於對內外部環境的判斷,公司有序收縮非核心業務,暫停非經營性投資,多措並舉進一步鞏固增長潛力,提升經營業績。」
5月20日,在美國集團召開的2021年度股東大會上,方洪波對傳聞中的裁員50%做出了「無中生有」的回應。
據悉,美的ToC業務將保留家電核心品類,優化母嬰、寵物家電等品類。,實現轉型升級、結構優化和海外整體做強;ToB業務保留「四大四小」(四大: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建築技術、新能源 汽車 零部件、儲能,四小:萬東醫療、安得智利、美雲智數碼、美智光電),其他關停並轉。
整體來看,美的集團更加註重ToC業務的「優化」和ToB業務的投入。
美的集團CFO兼首席財務官鍾政表示,母嬰、寵物家電、部分SKU等優化後的業務(單品收入不超過1000萬元,復合增長下滑)對美的整體收入沒有影響,反而有利於利潤的提升。
截至目前,公司實際控制人何享健直接和間接持有美的集團29.76%的股權,以目前3766億元的市值計算,對應的股權價值為1120.8億元。
事實上,正是在10年前的2012年,也就是方洪波剛剛接任美的集團董事長的那一年,美的經歷了更大范圍的裁員。
1993年至2009年高速擴張期間,美的採取了相對獨立的事業部發展模式,各事業部擁有較高的自主權。2010年,雖然集團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但公司盤點發現,在這種全方位出擊的模式下,美的的凈利潤還不如行業內製造單品的企業。
於是美的開始「做減法」。通過各維度的考核指標,淘汰了缺乏核心競爭力、長期虧損的業務和產品,以及規模過小、利潤微薄的業務和產品。本集團的SKU(產品類別)從2011年的約22,000下降至2,000以上。
與此同時,美的集團員工人數從2011年最高峰的19.6萬人減少到2015年早期的11萬人,裁員幅度超過40%。方洪波當時的目標是「到2017年銷售金額達到2000億元時,員工總數控制在10萬人以內」。
由此,業務優化和裁員確實帶來了美的集團的持續增長,10年間從1000億元增長到3000億元,凈利潤從2019年開始終於連續三年超過格力。
然而,員工的規模並沒有像方洪波希望的那樣發展。雖然2017年收入達到2419.19億元,但在連續收購東芝家電和庫卡後,員工人數重回增長軌道,達到13.68萬人,隨後在2021年底增至16.58萬人,基本回到上一輪裁員前的水平。
10年來,方洪波和美的在裁員這件事上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
0KUKA增加薪資壓力。
事實上,收購庫卡是美的回歸擴張路上的一個關鍵事件——人員的明顯增加、人均薪酬的大幅提高、業績的不理想,都可以看作是裁員背後的一個「隱形推手」。
2015年,美的集團人員結構調整基本完成,但又碰上家電市場下行周期,因此首次在年報中提出「智能家居+智能製造」戰略,並將工業機器人業務作為第二條增長曲線。
在全球范圍內,德國庫卡、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電機被稱為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其中庫卡是全球首家將感光機器人帶入生產車間的機器人製造商。
於是美的在2015年首次增持庫卡德國股份,同時與日本安川成立合資公司,深入工業自動化領域。
2017年1月,美的集團進一步完成了對庫卡37億歐元(約合271億元人民幣)的收購,共持有其94.55%的股權。
收購完成後,美的集團全球員工人數從11.24萬人增至13.68萬人,增幅為21.71%,為上市以來的最高增幅。
更重要的是,收購庫卡直接提升了美的集團整體人均年薪——從2016年的10.34萬元提升至2017年的17.84萬元,增幅高達72.47%。
同樣從2017年開始,美的集團大大拉大了與格力電器的人均薪酬差距。到2021年,美的和格力的人均薪酬分別為19.01萬元和12.59萬元。
除了高昂的人力成本,收購庫卡也給美的集團帶來了可觀的商譽。2021年末,美的集團商譽總額為278.75億元,在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相當於美的集團2021年凈利潤總額。
這樣的價格背後,美的收購庫卡其實是有爭議的。
在斥巨資收購庫卡之前,雙方於2016年6月簽署了一份投資協議,有效期為7年半。約定美的在很多方面保持庫卡的獨立性,不改變現有員工數量,不督促庫卡退出市場,訂立隔離防範協議,維護庫卡的商業秘密和客戶數據,等等。
當時有庫卡高管對媒體表示,在協議到期前,美的無法獲得庫卡數據,「企業管理層的決定將繼續由德國做出」。
從業績水平來看,美的曾在要約文件中表示,「到2020年,庫卡可能會超過其設定的40-45億歐元(約合286-321億元人民幣)的營收,其中10億歐元來自中國市場」。
但現實遠非如此——自2017年合並報表以來,庫卡的收入一直在下降,從2017年的34.79億歐元下降到2020年的27.92億歐元,2021年才上升到35.65億歐元,但只有6.81億歐元來自中國。
與其他三家「四大家族」相比,庫卡的收入規模始終處於第二梯隊,毛利率和凈利潤率始終處於最低水平。2020年有4%的虧損。即使2021年情況有所好轉,仍是「四大家族」中盈利能力最弱的。
盡管美的集團現任首席財務官鍾政明確表示,庫卡2021年業績有所增長,不存在減值,但鑒於過去幾年庫卡業績遠不及預期,未來減值風險仍是懸在庫卡頭上的一把「利劍」。
上市之初,美的集團的財務總監是袁立群。2016年,庫卡被收購,袁立群離開美的集團,帶走9075萬股限制性股票。連續減持後,他仍持有3932萬股,目前市值22.41億元。
之後,從2016年到2021年,美的集團先後換了三任財務總監/財務總監。其中,2019年10月上任的HelmutZodl曾任IBM區域財務總監,2005年至2017年擔任聯想財務總監兼首席財務官。然而,HelmutZodl在擔任美的集團首席財務官僅15個月後就離開了,並從上市公司領取了近千萬元的薪酬。
2021年11月23日,美的宣布擬收購庫卡剩餘5%股權,完成私有化。交易完成後,庫卡將成為美的海外全資子公司,並從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退市。
這意味著原本約定2023年到期的投資協議被美的提前毀約。
有業內人士對《 財經 》表示,美的希望此舉能讓庫卡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發展需求,在研發、生產、營銷等方面實現深度協同。
有跡可循。
除了庫卡帶來的壓力,美的集團原有的家電業務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為美的消費家電業主主要原材料的鋼、銅、鋁在2021年都將面臨大幅漲價——與2020年3月底相對較低的價格相比,2021年10月三種材料的價格將分別上漲119%、114%和62%。
此外,運費上漲、晶元短缺、供電緊張等多重負面因素正在擠壓美的業績。
同時,雖然多年來努力發展小家電業務,但冰箱、空調、洗衣機仍是美的核心收入和利潤來源,房地產行業將對家電業務產生重要影響。
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行業的持續調整肉眼可見。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4月國內商品房銷售面積39.77億平方米,同比下降20.9%,與一季度相比繼續放緩。
截至5月26日,美的集團最新市值為3765.81億元,較最高市值7348億元下跌近五成。
在新老業務的雙重壓力下,美的集團的很多指標其實都有隱憂。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美的集團營收增速放緩,主要原因是2017年收購的庫卡機器人業務負增長,以及在房地產低迷背景下,暖通空調和消費電子業務增長乏力。2021年收入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美的產品價格上漲。
更直觀的是凈利潤指標——2015年至2019年,其凈利潤增速一直維持在16%-17%左右,但在2020年和2021年突然分別降至8.82%和5.49%,大大偏離了原有的增長軌跡。
在大公司把預算放在第一位的財務制度下,這樣的偏差意味著出現了不可控的情況。
疫情以來,商品漲價、航運物流漲價、能源供應漲價等一系列負面因素擠壓了美的集團的利潤。由此,其毛利率終於在2019年攀升至28.86%,隨後從2020年開始回落至2021年底的22.48%,已經低於10年前的水平。
資金方面,雖然2022年一季度末美的集團賬面上698.47億元的貨幣資金仍能覆蓋長短期有息債務合計627.72億元,但貨幣資金與短期有息債務之間的「安全邊際」已從2019年的637.55億元降至2022年3月末的294.59億元。
與此同時,在美的集團應收賬款保持相對穩定的同時,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不斷攀升,2021年末達到987.36億元,為上市以來的最高水平,比應收賬款和票據高出693億元。
這種占據上游資金的能力可以解讀為在產業鏈中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但客觀上也帶來了更大的流動性壓力——2021年末,美的集團的速動比率和現金到期負債率分別為91%和52.31%,均為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時至今日,美的無疑是家電行業多元化、出海的成功代表。
在好年景,多元化發展讓美的享受多軌紅利,但人員擴張不可避免。2016年高光期,美的集團人均收入165.78萬元,在a股79家電商中排名第三,高於海信視頻、海爾智家、格力電器、老闆電器。
但面對突如其來的逆境,萌芽中的新賽道顯然不具備核心業務那樣的抗風險能力,「擴張-試錯-收縮-裁員」成為必然結果。2021年,美的集團人均收入207.09萬元,在a股家電行業排名第12位,已經落後於上述企業。
崇尚多元化的美的正在經歷大規模裁員,而承諾永不裁員的格力,實際上員工數量在不斷減少——從2019年底的8.88萬人,到2020年底的8.4萬人,再到2021年底的8.19萬人。
高贊網友評論,「一個師傅可以降工資,讓員工自己走」「降工資相當於裁員」。從這個角度來說,兩家公司只是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來應對行業和自身的變化。
美的2021年年報中的一句話,對這次裁員來說,還是挺貼切的。「大時代,沒有一條路是平坦的,沒有一條路是不可改變的。偉大的企業一定經歷過輪回洗禮的循環。」
2012年的裁員可以說是方洪波接過何享健接力棒後面臨的第一次大考。
如今10年過去了,美的員工規模重回高點,毛利率跌破 歷史 低點。方洪波似乎又回到了一切開始的十字路口。
8. 求日本安川機器人的資料(MOTOMAN )
日本安川電機公司日前開發成功了能夠從事此前由人類完成的作業的產業機器人「motoman-da20」和「motoman-ia20」。這兩款機器人將於2005年12月1日上市。 據介紹,da20是一款配備2個6軸驅動臂型機器人的「雙臂」機器人。ia20是一款通過7軸驅動再現人類肘部動作的臂型機器人。兩款機器人將用來代替人類完成組裝及搬運作業。價格方面,da20為980萬日元,ia20為580萬日元(均為含稅價,並附帶控制器及編程操縱台)。
da20在仿造人類上半身的構造物上配備了2個6軸驅動臂型機器人。上半身構造物本身也具有繞垂直軸旋轉的關節。尺寸與「成年男性大體相同」。因此,可以直接設置在此前人類進行作業的場所。由於實現了接近人類兩臂的動作及構造,因此這種機器人可以穩定地搬運工件。而且還可從事緊固螺母以及部件的組裝和插入等作業。另外,與協調控制2個臂型機器人相比,這種機器人設置面積更小。單臂負重能力為20公斤,雙臂可最大搬運40公斤的工件。
ia20為臂型機器人,實現了7軸驅動,因此更加接近人類動作。一般來說,人們普遍認為人類手臂具有7~8軸的關節。此前的6軸機器人,如果以人而論,再現了手臂具有的3個關節,以及手腕具有的3個關節。而ia20則進一步增加了肘部具有的1個關節。這樣一來,就可實現通過肘部折疊或伸出手臂的動作。6軸機器人由於動作上的制約,胸部就成了「死區」,而7軸機器人還可將胸部作為動作區域來使用。另外還可實施繞開靠近機身的障礙物的動作。
da20及ia20在關節部位均配備了新開發的伺服馬達。該馬達採用減速器及制動器為一體的設計。(來源:中國工業設備網)
9. yaskawa是什麼品牌 yaskawa是什麼
1、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是有近100年歷史的日本安川電機株式會社全額投資的外商獨資企業,於1999年4月在上海注冊成立,注冊資金3110萬美金。 隨著業務范圍和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除上海總部外還在廣州、北京、沈陽、成都等地開設了分公司,並在中國各地區設立了代理店和經銷商,組成一個強大而全面的服務網路,使客戶能最快捷地獲得專業的咨詢服務。公司設有銷售部、技術部、售後服務部、物流部等部門,企業規模在不斷地擴大中。
2、公司名稱: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 (Yaskawa Electric(China)Co.,Ltd)成立時間:1999年4月,注冊資金:3110萬美金。經營范圍:安川品牌的變頻器、伺服電機、控制器、機器人、各類系統工程設備、附件等機電一體化產品在中國國內的銷售及服務。
10. 安川的歷史
1915~創業期
1915 年 合資公司安川電機製作所成立
1917 年 股份公司安川電機製作所成立
1930~電動機和控制器
1949年 公司股票在東京、大阪、福岡證券市場上市
1950~電動機及應用
1954年 與德國BBC公司 (Brown.Boueri & Co., Ltd)進行直流機器的相關技術的合作
1957年 行橋工廠成立
1958年 發明DC伺服電機和Minertia電機
公司股票在名古屋證券市場上市
1960~工業用電氣
1961年 與法國SEA公司進行印刷電機的相關技術
小倉工廠成立
1964年 東京工廠成立
1968年 開發硬線NC
1969年 開發了SF6氣體開關裝置的旋轉弧方式
申請登記[機電一體化]商標
中間工廠成立
東京工廠
1974年 軟盤驅動器國產化
開發了內藏微機的微型NCYASNAC
1977年 製造垂直多關節工業機器人MOTOMAN-L10
參加通產省大型工程計劃[超高性能激光應用復合生產系統]
1978年 矢量控制變頻器產品化
1979年 制定公司規章
1980~FA機電一體化
1983年 參加通產省大型工程計劃[極限作業機器人的開發]
「AC伺服驅動」的產品化
1988年 開發真空機器人
東京機電一體化中心成立
1988年 變頻器工廠改造竣工
1989年 配電設備工廠成立
1990~FA機電一體化
1990年 開發帶電作業機器人
MOTOMAN(機器人)中心成立
1991年 公司名稱改為[株式會社安川電機]
築波研究所成立
開發AC伺服[Σ系列]
1992年 參加通產省大型工程計劃[微型機械的研究開發]
1993年 在英國開始生產變頻器
聚四氟乙烯/三氯乙烷完全廢除
1994年 設立上海事務所·北京服務中心
1995年 設立北京事務所
開始在美國和瑞士生產MOTOMAN
開發了並列處理計算機PIM
開始銷售矢量控制通用變頻器[VS-616G5]
1996年 成立工業用機器人合資公司(北京)
成立通用變頻器合資公司(上海·馬來西亞)
成立教育用機器人合資公司(以色列)
1997年 超節能可變速驅動VS-686SS5產品化
VS-686SS5作為[優秀節能裝置]榮獲通產省大臣獎
機器人標准部件的系列化[電弧焊接用,食品搬運用]
高清潔度場所用機器人
MOTOMAN-CR系列]產品化
英國安川電機增設通用變頻器工廠
制定與環境相關的[環境中期規劃]
1998年 MOTOMAN 生產達到5萬台
開發超節能型電機ISM系列
東京工廠取得ISO14001認證
成立[節能支持中心]
1999年 AC伺服生產200萬台
行橋工廠取得ISO14001認證
承接TOKIKO公司塗裝機器人的業務
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工業用驅動系統合資開始
2000~運動控制和機器人自動化
2000年日本電氣株式會社和通用中、小形電機事業的合作
從安川商事株式會社處轉讓國內機器人銷售事業
收購Hand-air公司(美國)半導體系統事業部門
與西門子公司(德國)合並,從事工作機械繫統事業
2001年 收購公司(美國)的驅動部門
與安川設備安裝使用工程有限公司合並
2002年 開設問題解決中心
AC伺服累計生產了300萬台
2003年 MOTONMAN累計生產了10萬台
八幡東事務所成立
2004年 AC伺服累計生產了400萬台
2005年 新一代工業用機器人(雙臂機器人·單臂機器人)產品化
2006年 開設機器人工作站
AC伺服累計生產達500萬台
MOTOMAN累計出廠達15萬台
開始銷售小型通用變頻器「V1000」
2007年 開始銷售AC伺服驅動「Σ-V系列」
變頻器累計出廠達1000萬台
開設驅動中心
2008年 MOTOMAN累計出廠達20萬台
2009年 開發混合動力汽車用馬達驅動系統
2010年 大型風力發電用系統電機[Enewin]產品化
在中國沈陽開始生產伺服馬達
安川電機(印度)有限公司成立
2011年 車載電池用極速充電器[Enewell-ECV]產品化
利用SiC開發出電動汽車用高效率伺服馬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