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代碼百科 » 雷蒙德股票代碼
擴展閱讀
國產化妝品股票代碼 2025-08-22 19:11:00
華燦光電股票代碼多少 2025-08-22 18:09:24
創世科技股票 2025-08-22 18:09:23

雷蒙德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 2023-05-26 16:44:45

❶ 雷蒙德牽引車報C81碼故障原因

可能是感測器傳遞的信號錯誤,這種情況手首一般是感測器自身故障或線路故障,或控制邏輯錯誤,即控制單元接收到的信息互相沖突,無法執行,這時也會存儲故障碼,但這時顯示的故障部位就不一定是准確的了,需要我們根據相關部件的控制邏猜薯跡輯進行分析判斷。
通過解讀故障代碼,大多能正確識別故障可能發生的原因和部位,但也會出現判斷失誤,造成誤導。實際上故障代碼僅是一個是或否的界定結論,不可能指出故障的具體原因,想要准確判定故障部位,還需根據發動機的故障徵候,進一步分析和檢查才能做到。
2021年1月19日,在紐約格林—雷蒙德公司推出了RaymondCourier3220自動牽引車。雷蒙德Courier3220牽引重量高達15,000磅,將視覺穗並引導技術與重型牽引能力相結合,進一步擴展了雷蒙德的端到端內部物流物流解決方案。這款車型以低間隙拱門作為標准設計,使其易於在低懸挑結構區域內行駛。隨著牽引能力和坡道坡容量的增加,這種AGV為室內牽引應用提供了卓越的生產率。

❷ Raymond是啥意思

Raymond是英文中常見的男子名。名字寓意為強有力的保護者。

英 [ˈreɪmənd] ; 美 [ˈreɪmənd]

n:雷蒙德(男子教名,亦作姓用,源於古日耳曼語;昵稱Ray)

來源語種:法語、羅曼語

名字含義:

強有力的保護者,昵稱Ray 強有力的保護者,昵稱Ray 從日耳曼名字Raginmund,組成的元素ragin「建議」和mund「保護者」。

諾曼人以Reimund的形式向英國介紹了這個名字。它由幾個中世紀(大多是西班牙)聖徒,包括聖雷蒙Nonnatus,助產士和准媽媽的贊助人,和聖雷蒙的Peñ搏轎腔afort,牧師的贊助人。

相似的英文名還有:

Raimund雷蒙德、Rajmund雷蒙德、Ray瑞雅、Raya拉亞、Rayan拉揚、Rayanna蕊安娜、Rayburn雷伯恩、Raychelle蕊歇爾、Raye雷伊、Rayen瑞恩

例句:

1、.

父母想讓雷蒙德接受最好的教育。

2、What'snextisI'.

接下去會是我和雷蒙德一起去參加最後的狂歡派對。

(2)雷蒙德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以Raymond為名的名人事例:

1、Eric Steven Raymond

埃里克·雷蒙,即埃里克·斯蒂芬·雷蒙,是一名程序員,《大教堂與市集》的作者、《新黑客詞典》("Jargon File")的維護人、著名黑客。雷蒙最初被認為是黑客文化的歷史學家以及人類學家,1997年以後,被公認為是開放源代碼運動的帆察主要領導者之一。

雷蒙管理著30多個開源軟體以及10多個主要的FAQ。他還是重要的作家和weblogger。他是INTERCAL編程語言的主要創作者之一,還曾經為EMACS編輯器的發展作出貢獻。雷蒙還是Fetchmail程序的作者。最近他還編寫了一個最初用於Linux內核設置的設置程序。

雷蒙的名言,「足夠多的眼睛,就可讓所有問題浮現。」(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對開放源代碼運動影響很大,這亦即是著名的林納斯定律。

2、Raymond Davis Jr.

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1914年生於華盛頓,1942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化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系名譽教授。他因為在天體物理學,特別是「探測宇宙中微子」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獲得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4的獎金。

戴維斯通過ν+ 37Cl → 37Ar + e-反應來探測中微子的,他的實驗裝置是一個埋在胡姆斯塔克(Homestake)1500米深礦井中的裝有615噸C2Cl4液體的大容器。當中微子與液體中的37Cl碰撞而放出電子時就轉變為37Ar,只要探測到37Ar 的存在,就能證實中微子的存在。

戴維斯持續了30年時間,才探測到約2000個中微子。

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在「探測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基衫得的成就導致了中微子天文學的誕生;賈科尼在「發現宇宙X射線源」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樣導致了X射線天文學的誕生。

❸ 股票作手回憶錄:我是如何在半個月里輸掉30個億

2015年8月10日,上海浦東新區川沙新鎮的一棟別墅樓里,劉傑行動遲緩地翻出房產證,准備變賣他的家產。窗外透析出的陽光,折射在他身上,顯示出這樣一出場景:一張皺紋縱橫的臉上寫滿倦意,白了大半的頭發也似乎在訴說歲月的無情。
從一名普通新聞記者做起,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投身股市,一路沉浮跌盪,暴富破產,終在2007到2008的一年裡,實現了三十多億的財富。豈料今年五月底,股市暴跌到六月初,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這位億萬富豪卻將這三十多億敗得精光,並欠下2000多萬的外債,如今需要靠變賣房產來償還他所欠下的債務。
股市的跌宕起伏,仍在繼續;而這位曾經的強者,卻再也沒有力量走下去。
強者的游戲1992年5月21日,是劉傑永遠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1.08%]收盤於1266點,一天之內狂漲105%。在不到兩年前的(1990年)12月19日,劉傑把在報社積蓄了6年的5萬塊全部買入了上交所僅有的8支掛牌股票。這表明在這一天,不計算每支股票各自盈虧,劉傑將收獲10萬余元的碩果。一年多掙了從前六年的錢,這讓劉傑感覺眩暈與難以置信;「天降餡餅」一般的驚喜,也讓他有些難以自處。而新聞記者的理性,則讓他迅速做出判斷:賣掉所有上漲股票。雲詭波譎,漲跌難測,這是股市歷來的屬性;見好就收,是唯一順應市場發展之舉。
賣掉了所有上漲的股票,劉傑獲利近20萬。交清其餘下跌股票的保證金,憶苦思甜,劉傑久久難以平靜。
幾年前,以「楊百萬」為首的投機分子倒賣國庫證券、有價證券及倒買倒賣郵票,成為中國金融市場響當當的人物,這讓劉傑又饞涎,又羨慕。在當時,安分守己的劉傑,厭倦了枯燥工作的波瀾不驚,卻也不敢輕易將積蓄拿來冒險——這也是當時中國人的普遍心理:利用中外國度信息高度不對稱,進行市場投機倒把,或許會讓自己名利加身,但更可能讓自己傾家盪產。它是屬於強者的游戲。
而上交所8支股票的誕生,就不一樣了。當時,股票在中國是一個混沌初開的資本市場,倒賣國庫券等賺黑心錢的內幕丑聞已被曝光,按照歷史發展秩序,這預示著炒股將是一次充滿活力的金融變革。
楊懷定的果敢,賺得富甲一方,成為「楊百萬」,早將劉傑的心戚戚焉滌盪無存;錯過了曾經的契機,面對新的資本誘惑,劉傑更不甘再次缺席。做新聞的明銳與果決的判斷,終於兌現成了他這次理想與行為的雙重勝利。
到1992年,資本市場上的股票越來越多,而且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在1991年7月3日開業。這是個難以用言語形容的美妙前景,初嘗甜蜜收獲滋味的劉傑開始飄飄然,不安於室的斗獸之心終於戰勝安分守己。他辭去了記者工作,除了生活開銷,他將所有資本全部投入股票的買入。
就這樣,劉傑通過不斷的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實現滾雪球一般的財富增長,資產迅速積累超過百萬,成為「劉百萬」;如果不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或許劉傑會認為,整個中國的資本市場都被他玩弄掌中。
偶像效應在為期2年的金融風暴摧殘震盪下,東南亞及香港都陷入罹難般的經濟衰退,中國卻因為經濟體制不健全等原因,在這場災難下逃過一劫。不幸的是,劉傑卻沒逃過:他購買了香港恆生,因為香港要在當年回歸,他以為歷史會再次給予他財富的寵幸。
截止1998年8月初,恆生指數一路跌至6600多點,若不是大陸幾支股票的勉力支撐,劉傑將會傾家盪產,並欠下一屁股債。他終於明白:歷史就是另一個股市,並非那麼循規蹈矩,那麼有跡可循。這個強者開始變得膽小,一千次勝利的虛榮心膨脹,也不足以抵消這次失敗帶給他的膽戰心驚。他開始退出了股市風雲的龍爭虎鬥,沉澱下來觀察行情與閱讀股票書籍。在這期間,他知道了華爾街神話人物:傑西·利弗莫爾。
「一生的偉大,一身的瘋狂」,十個字道盡了這位股市天才數次暴富、破產的傳奇人生;而他身上最具傳奇性的閃光點,便是每次股市大崩潰之後,他成了唯一賺錢的人:從1907年賺100多萬美元,到1929年超過1億,每次華爾街遍地哀鴻日,便是這位投機者洗劫屠城時。而這其中的奧秘,完全在於兩個字:賣空。
賣空——靠交保證金來賣出利潤高於保證金90%的不存在的股票,在此之後再買回,從而抵消買賣——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操作方式,再一次點燃了劉傑狼一樣的如炬眼光。他開始明白除了國庫券、郵票,資本市場的任何交易都能投機倒把。他決定做回強者,繼續玩這盤遠遠沒有完結的游戲。
2000年的美國科技股泡沫,很快實現了劉傑的第一次賣空計劃。被高估的雅虎、亞馬遜等科技網站的泡沫,最終都成為這位投機者的囊中財富。美國騙局被拆穿,收獲物質財富的同時,他又收獲了另一個股市精神偶像:沃倫·巴菲特。
1940年,傑西·利弗莫爾因在1931到1933年之間悖逆市場規律,落得自殺的結局;巴菲特則不一樣。從1956年成立投資公司開始,這位股市神話人物無一敗局,其關鍵在於:巴菲特是一個有價值投資原則的人。他的原則,是大量買入被市場嚴重低估、穩定而具有長遠前景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直到這家公司發展的動力消失為止。
至此,劉傑的股市戰略布局已然形成:左手買,右手賣,一退一進。一邊效仿巴菲特,大量買入低價潛力股;一邊效仿傑西,賣空泡沫大的股票。無論進退,無論股災或盛景,他都將成為受益者。
而後面幾年的兩次大事件,都應證了偶像效應的正確性。2003年,他買了中石化,這支股,他一直持到了2007年。這一年,中石化已由2003年的2元漲到了16元,後來幾個月直接超過29元。他依靠這一支股票,賺了1400%。
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股價暴跌。劉傑在股市下滑中不斷賣空高價股票,當99%以上的人都陷在叫苦不迭中,劉傑銀行卡的數字卻成倍遞增。
一次「三年不鳴」,一次市場投機,劉傑賺了三十多個億,儼然成為中國版「華爾街的賊」。只不過,普通的賊都是晝伏夜出,而他則招搖過市。他太強大了,強大到虛榮心爆棚,強大到他自以為能操控中國股票市場。
權力的終結劉傑的性格,相對於巴菲特,更像傑西。他們都有狼的貪婪。其實貪婪更符合人性。從街頭襤褸,到辦公室的穩定,再到坐擁過億的財富,再加上日益嫻熟與豐富的經驗積累,那麼,這個人還會是一個知足的人嗎?恐怕有一點這樣的想法,也會覺得羞愧吧。
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直持續到2015年初。這一次的陣痛與震盪,股市一直在地平線上下不到一厘米處波動。而就在這幾年裡,劉傑出手了。因為沒有可賣空的好股,他把90%的資產全部壓在了低價A股上,放長線釣大魚。
時間最終沒有辜負他的苦心孤詣,近7年後的(2015年)5月27日,這一天,成了全中國A股股民的狂歡,30多位股民成為了億萬富豪,劉傑也位列其中——如果他的貪婪不被放大,如果他能見好就收。
當天夜晚,劉傑輾轉難眠。他又把美好願景寄託給了歷史的規律,他想:按照歷史發展,股市很有可能繼續上漲……對的,一定會漲!然而第二天,他收到的,卻是天要收他的一紙裁決。
28號,股市暴跌突至,500多支跌停股中,竟有超過一半是劉傑所持股。上天並沒有給他苦苦等待後的「應有回饋」,上天只是延遲了對他的懲罰與死期。
除開200多支跌停股,其餘下跌的2000多支A股中,也包含了劉傑的一大半。劉傑開始無比恐慌、不甘心甚至失心瘋。一陣內心掙扎後,他決定繼續觀察走勢,他要玩這最後一把游戲,是生是死,就在這最後一把。
但從之後的股票走勢可以看出,老天不願再給他機會,不願再姑息這個金融市場破壞者。從28號開始,股市下跌一直不曾停過,劉傑的股票也戲劇性地滑得最快,劉傑也戲劇性地在銀行與交易所疲於奔命——他的所有資產都砸入了跌破買入價的股票,而這些股票還在持續下跌。
借了幾百萬填坑,劉傑的朋友也無能為力;沒有辦法再填剩餘的坑,劉傑破產了,這次,是真的傾家盪產了。這最後一把游戲中,他終於喪失了一切:權力、財富、神話締造、不可一世,他成了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7月的一天,途經上交所大廳外,劉傑目光游離,眼神渙散,他終於失去了狼的貪婪。他想不明白:為什麼曾經兵不血刃攻城拔寨,換來的卻是滿目凄涼?他想不明白:為什麼歷史為何總是出人意料,讓人捉摸不透?
他想不明白:其實哪兒來那麼多兵不血刃,屠城的背後,早已聚集了無數群起而攻的目光。歷史也並非不無規律,它的規律是公正:欠下的血債,必定要用更多鮮血來償還。
尾聲:東山再起再次見劉傑,是五天以後(8月15日)。上海的三座別墅早已被他變賣抵債,如今他租在一個破舊賓館里,裡面除了一張床、一張書桌,再無其它像樣的東西。
此時他正坐在賓館大廳,捧著一本雷蒙德的《東山再起》在看。可能正看到精彩處,他的眼裡又放出了光。不願打擾他的生活寧靜,我進去後,又退出來,便匆匆離開了。

❹ 什麼是金融資源 基礎信息和定義介紹

金融資源,是指金融領域中關於金融服務主體與客體的結構、數量、規模、分布及其效應和相互作用關系的一系列對象的總和或集合體。

基礎信息

基本含義

金融資源這一詞條在實際部門和學術研究中出現頻率比較高,但它的含義怎樣科學規范,卻少有研究。也許不需要御搜學究式的規范,只要大體認同就行了,則它的內容主要包括作為資金的貨幣和能夠流通的證券,社會成員之間以及社會成員與政府之間接受信用也能夠稱作金融資源。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能夠作為經濟發展的要素,能夠帶來增值。政府宏觀經濟調控必須掌握資源,其中包括金融資源;金融資源的配置狀況與經濟宏觀調控密切相關,現階段我國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除了政策法規外實際上掌握著兩種資源,即貨幣資金和土地。因此,分析研究我國金融資源的配置狀況是有意義的。

金融格局

現階段,我國的金融格局仍然是國家或者政府掌握金融資源,這不僅表現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國有政策性銀行佔領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絕大部分(70%以上),而且表現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也是國家或政府控股。它們的業務活動不僅受政府監管,而且受政府指揮,有人說監管部門接二連三地發文件具體指導商業銀行的業務操作,簡直成了銀行的「業務總監」。在這種狀況下,全國金融系統的業務操作乎拆橡「全國一盤棋」。金融資源的分配呈現為「要緊都緊,要松都松」,基本上沒有原則。

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歸根到底是我國的金融制度性質和體制設計決定的。我國金融制度體制改了這么多年,改了什麼呢?改變了機構設置,改變了名稱,但性質沒有變,機制沒有變,也就是說國家或政府統一掌握金融資源的性質沒有變,按級別運作的一套機制沒有變。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的負責人既是老闆,更是官員,既要完成利潤目標,更要完成政府目標,甚至在有些情況下,放棄自身追求利潤的目標,首先服從大局需要。有人說,在我國沒有真正的商業銀行,因為它不完全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這種說法,是否符合實際,可以討論。但有一點能肯定,在我國商業銀行沒有完全按「商業化」運作,也不可能完全按商業化運作。換句話說,完全按「商業化」運作,要有個過程。

在實際中,非商業化運作的表現是:貸款失誤,不是按市場原則去處理,而是要受到政府、上級處分;對民營經濟發生業務帶來的風險大於對國有經濟發生業務帶來的風險;對國有經濟貸款收不回來,能夠大事化小,說得清楚,平安無事,而對民營經濟貸款收不回來,就涉嫌賄賂,而要追究責任等。這種做法,雖然少見,但它有力地證明:在國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資源的條件下,商業歲旁銀行的經營還沒有完全的自主權。

執政之基

為什麼在我國,國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資源的狀況改不了,不能改?概括地說,是保國有經濟。因為國有經濟(包括國有控股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礎,換句話說是「執政之基」。我國國有經濟的形成除了沒收國民黨的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絕大部分是基於國家財政投資。多少年來國家投資項目注重建設資金到位,缺乏運營資金配套,使得國有企業缺乏流動資本。流動資本靠銀行貸款,大多數企業,負債率都很高。應當說這種狀況改變不了,首先是理論上的誤導:銀行為國家積累資金;其次是投融資制度的嚴重缺陷。實際情況是國有經濟和國有控股經濟負擔過重以及其他眾所周知的原因,賺不到錢或賺不到更多的錢,甚至嚴重虧損,而在這種狀況下又不讓它們破產,要讓它們生存下去,要讓它們繼續維持和發展,使得國有經濟在相當長的時期中一直處於困境狀態中。為了解除國有企業所處的困境,只有靠外部援助,包括外部融資,而外部融資,主要靠銀行,不僅靠銀行貸款,而且靠股市,曾記否,當年權威人士曾明確提出:要讓國有企業的股票優先上市作為緩解企業困境的重要渠道,說白了就是「上市圈錢」。靠外部救助、融資保生存不破產、保發展續業績,而在「包袱」又未減輕的狀況下,虧損繼續,在企業繼續虧損的狀況下,上市股票價值趨跌,融資貸款難以償還,造成大量的金融不良資產,也就在所難免了。可以說,在國家掌握金融資源的狀況下,政府為了維持發展國有經濟,使得金融與經濟膠合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成也金融,敗也金融」。在這里我們有理由做這樣的預言:如果保國有經濟的制度不改革,國家掌握金融資源的局面難以改變,則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也不容樂觀。

資源分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但在我國金融成了國有經濟的「錢袋」,不僅企業缺錢找銀行,政府缺錢也找銀行,銀行成了填補資金缺口的「蓄水池」,似乎這個「蓄水池」不會干竭。其實這個「蓄水池」的量是有限的,因它所積蓄的資源主要是「老百姓」的錢,「老百姓」的錢來自「老百姓」的貨幣積蓄,在老百姓的貨幣收入有限從而貨幣積蓄有限的情況下,要銀行成為資金缺口填補的蓄水池,只有增加貨幣供給,發票子,導致貨幣貶值。

當前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老百姓投資沒有回報,老百姓的經營也沒有回報,股市連續下跌,老百姓投資股市沒有賺錢,而是總體虧損。在這種狀況下,人們為什麼仍然向銀行存款,使銀行存款繼續增長呢?通常的解釋是為了安全,其實僅此解釋是不夠的,比較全面的合理解釋是:(1)老百姓的趨利性弱,求安全性強;(2)對貨幣的隱形貶值不覺察(因為存款未成為現實的購買力);(3)有額外貨幣收入,可彌補。有人說當前我國進入了負利率時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負利率不利於儲蓄轉化為投資,不利於人們的選擇,不利於金融產品創新,不利於金融市場發展,不利於金融業的運行,可是在我國這樣的負面影響呈現得不明顯。怎麼解釋,應當說與國家或政府掌握金融資源的條件下,能夠不按市場價格去配置金融資源,能夠無視利率在配置金融資源中的作用。這表明:我國現階段金融資源的分配仍然基本上不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並且可以不講效益。

金融相關率

人們在研究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時,常常以金融相關率(rpe/GDP)去表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其實「m2/GDP」能夠表明什麼,不能表明什麼,需要研究。金融相關率FIR(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是美國經濟學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提出的,戈斯認為「金融理論的職責就在於找出決定一國金融結構、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經濟因素,並闡明這些因素怎樣通過相互作用,從而形成金融發展」。他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發展狀況要以金融結構去衡量,金融結構是一國的金融上層結構。一國的經濟基礎體現在擁有的國家財富中,金融上層結構與經濟基礎的關系體現在金融相關率上。戈德史密斯設計出的計算FIR的基本公式的內容並不簡單,但人們為了簡化,便以m2/GDP去代表。這樣的公式:

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融資的市場化程度。

也就是說,通過FIR考察當家庭、企業、政府的資金短缺時,多大程度上需要外部融資,多大程度上靠內部融資。外部融資靠發行債券和銀行借款,如發行債券和銀行借款占國民產值的比率越高,表明儲蓄與投資的分離程度越顯著,而二者的分離程度越顯著,反映融資的市場化程度越高。市場化與貨幣緊密相連,經濟貨幣化意味著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的關聯程度和對市場的依存度,所以經濟貨幣化的金融解釋,其含義應當是融資的市場化。而融資市場化的程度反映金融業的發展,所以,FIR與其說是表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不如說是表明金融業的發展程度。經濟的發展與融資的市場化相關。

其次,經濟發展與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相關。

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決定於供求,而供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利率。當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上漲時,意味著利率下跌,利率下跌,有利於投資,投資擴大使國民產值增長;相反,當利率上升時,金融資產市場價值下跌,利率上升,不利於投資,投資縮減,使國民產值降低。所以,概括的說,這種相關性是:資產價格——利率——投資——經濟等這組經濟變數的互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變數的互動(包括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取決於人們的心理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說,FIR反映了人們的心理預期的變動,比例趨高,反映人們的心理預期「利好」,金融工具作用於有形財富的力度增大,相反,力度縮小。可以說,FIR是人們的一個信心指數。

第三,要表達的是金融資源的利用程度。

這些年來,我國m2/GDP的比值持續上升,其數值已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有人由此認為我國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迅速提高,其實,這只是一個認識誤區,m2/GDP值的迅速提高,難以真實地反映我國經濟貨幣化的程度,相反,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金融資源配置的浪費,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提出了一個指標,即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這個指標的分母是GDP的增長,分子是資本增長,也就是投資,其含義是增加1元錢的產出,要增加多少投資。如果m2/GDP的值以增量表示,並假定噸的增量轉化為投資,則金融相關率與增量資本產出率的含義趨同。我國m2/GDP的值大約在5—8之間,即增加1元的GDP,要增加5—8元的投資,而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值一般保持在1—2.5左右,這表明我國投資效率低下,金融資源的配置並不節約,而是浪費。

效用最大化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與金融運行都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特徵。一方面是金融體系中的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是農村、中小企業等經濟領域仍難以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一種有益的思路,是從促進金融資源的供求均衡著手,探索實現金融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路徑與原則。

金融是現代經濟中最具魅力而又變幻莫測的領域,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存續基矗進入2007年,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外資銀行的進入、農村金融的放開等重大事件,使金融問題成為最吸引眼球的話題之一,而中央政府也把金融改革重要性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毋庸置疑,在二十多年的市場化進程中,中國金融發展之路是迅速而雜亂的,亟待改革之處也是千頭萬緒。

非均衡特徵

失衡特性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與金融運行都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特徵。這表明資金融通機制確實存在問題。而在城鄉、地區、企業之間,金融資源配置也體現出種種結構性失衡。從金融資源的需求來看,這種失衡主要包括三方面。

居民方面

其一是對居民的金融資源供給失衡。我們常常羨慕美國人的富裕,因為美國人能獲得空前豐富的金融產品,以此在時間和空間上最大化自己的福利。對於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來說,社會福利的不斷提高是目的,金融資源對居民的可得性是重要手段。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居民可獲得的金融資源有限,表現在可用於個人投資、理財、經濟便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極其匱乏。此外,政府金融政策對居民的重視也有所不足,如在股市改革、金融產品設計中,仍然偏重企業和政府的利益,其結果就是金融應帶來的財富效應嚴重不足,個人難以分享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好處。強化居民利益導向的金融改革與政策選擇,才能使金融具有更多的現代服務特徵。

企業方面

其二是對企業的金融資源供給失衡。首先從整體上講,企業生產還缺乏穩定的長期信用供給。在工業化中後期,規模經濟和產業升級都使企業往往需要大規模長期投資,在我國資本市場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還是主要依靠「短存長貸」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來滿足。對此,有兩方面問題不容忽視。一方面是需要有專門的長期信用銀行,為長期投資提供穩定的金融支持。這種長期信用銀行往往有政策性特徵,受到特殊政府支持,如開發性銀行、住宅儲蓄銀行等。我們知道,當前的政策性銀行改革是以商業化轉型為主線,在此必須注意避免政策走極端,因為保留和發展一套政策性金融體系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從公司債券開始發展企業融資產品。各國經驗表明,公司債券是企業成長中的重要融資來源。債券市場監管與企業債規模,都無法滿足企業的基本需求。盡快理順機制發展公司債,才能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並為其他創新奠定基矗另外就是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農村企業的金融供求不足。對此,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創新機構。健全的金融體系需要多樣化的機構,銀行也要有不同規模和業務領域,在不同層面上進行金融資源配置。農村金融領域放開了,這是一個重要起點,今後應進一步轉變觀念發展各類民間金融機構。

地方政府

其三是對地方政府的金融資源供求失衡。在快速城市化時期,需要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加上現有政府政績考核機制,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自然很大。由於稅制體系不完善,以及沒有發債權,地方政府只能通過銀行貸款、賣地或者用各類投資公司來獲得建設資金。前兩種途徑會受到中央政府調控政策約束,而通過投資公司採取信託、證券化、項目融資等各種手段來籌集資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經濟秩序混亂和金融風險積累。應該說,這種金融失衡不僅會影響當前經濟穩定,而且會通過影響城市化進程而產生深遠的負面後果。我們堅持認為,盡快賦予地方政府以發債權,使地方隱性負債得以顯性化,總是利大於弊。此外,應針對城市化需求,發展多樣化的城市投融資產品,包括正確看待打包貸款在內的結構金融產品。

加強有效供給

從金融資源供給來看,應該同時加強間接金融資源與直接金融資源的有效供給。

一則,促進信貸資金配置的優化,需要多方面配套改革。除了制度和政策因素,從技術的角度看,有必要在規范和調控信貸一級市場的同時,盡快發展和完善信貸二級市常在發達國家,信貸資產轉讓非常普通,已成為銀行資產管理和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客觀上使信貸資源在高速流動中獲得更好的配置效率。我國自2002年開始批准銀行同業信貸資產交易,信託、財務公司也逐漸介入,但總體上交易規模有限、資產質量不高,很多交易僅僅是基於規避監管的目標。從長遠來看,逐步建立起規范的全國性信貸資產二級交易市場,無論對銀行改革還是間接金融結構優化來說都是有益的。

二則,增加直接金融資源的有效供給,除了繼續發展傳統的股票、債券等市場之外,加快各類金融衍生品創新也是必要的。我們要強調的是,金融創新應同時關注體制內和體制外創新。首先,當前國內金融創新的一個典型特點是政府主導,在金融機構自主創新能力普遍不足、金融市場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這種政府主導創新體現出成本低、效率高的特徵,在一定時期內具有合理性。這種政府主導創新通常集中在銀行業市場,因為該市場包括了銀行、保險等最大的資金主體,同時又吸納證券公司、投資基金、財務公司乃至眾多法人企業。除此之外,政府還應給與體制外的民間金融創新以更大空間,因為民間自主創新畢竟是金融自由化的源泉,如私募基金、合作建房融資等理應獲得更多寬容。

❺ 埃里克·史蒂文·雷蒙德的個人名言

雷蒙德的名言,「足夠多的眼睛,就可讓所有問題浮現。」(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對開放源代碼運動影響很大,這亦即是著名的林納斯定律。

❻ 微軟總部在哪

總部地址
微軟源迅公雹雀此司
微軟的方式之一
雷德蒙德,華盛頓州98052-6399
美國
電話:歲凳 ( 425 ) 882-8080
電子傳真: ( 425 ) 706-7329
全球網站: http://www.microsoft.com
謝謝

❼ 雷蒙德.羅必凱的生平簡介

雷蒙德·羅必凱(Raymond Rubicam 1892~1978),人們稱其為廣告業中的"政治家"。
他不僅是20世紀最出色的文案之一,還是率先創立研究機構、信託基金、分紅制度的廣告業
第一人。"拒絕平庸"(resist the usual)是他鼓勵員工的信條,也為他不平凡的一生做了
最佳注腳。他創立的揚羅必凱公司就從一家只有一間辦公室的公司發展到世界第三大廣告公司。
1974年,羅必凱進入廣告名人堂,次年進入廣告文案名人堂。

天才的夢想
1892年6月16日,羅必凱出生於紐約Brooklyn,是8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父親是個經濟類記者,
母親為一本雜志寫詩。羅必凱的寫作天分可能就源自這里。父親去世後,無拘無束的生活使他在
學校成了"問題小孩"。8歲起,小羅必凱開始零星做事,15歲時找到一個船員助理的全職工作就
停止了學業。
接下來的8年,他做過無數的工作,他學習並幻想成為一個作家,歐·亨利是他的偶像。他決定
周遊全國,更深入地了解人性。他在Germantown小鎮,做旅館侍者、劇院引座員、電影放映員、
銷售員,然後用賺來的錢去了一次費城。返回費城後,雷蒙德開始仿照歐·亨利的風格寫短篇小說。
他曾經希望學習法律,但大學費用實在太高昂,所以就夢想當作家。他把自己寫的兩篇小說送給
當時有名的一位作家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莫里斯認為他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作家,但最好
先停止寫作,等成熟一點再說。羅必凱對指導了他一年的莫里斯萬分感激,自稱得到了"所能給
一個完全陌生人的最慷慨的幫助"。
當羅必凱想結婚的時候,他希望找一個比12美元周薪多一點的工作。為了使婚後生活富裕點,同時
兼顧寫作的喜好,羅必凱走進了廣告業。

以A開頭的廣告公司
羅必凱按照當時流行的風格寫了兩個廣告: 一個是照Ring Lardner風格創作的煙草廣告,一個
是李普曼(Walter Lippmann)風格創作的摩托車廣告。
然後他從一本電話簿里列出廣告公司的名單,選中了Armstrong廣告公司。原因很簡單,這個廣告
公司在名單里以"A"開頭,而且是排在A底下的第一家。
羅必凱揣著文案來到這家公司。接待員接過他的作品,讓他改天再來。此後,羅必凱每天都到公司
休息室等待老闆的召見,這種滋味讓他刻骨銘心,後來他寫道: "我坐在一張長椅子上,現在想想
都能感覺到那種堅硬和冰冷。到第九天快結束的時候,我終於忍無可忍,給老闆寫了一封憤怒的信,
強烈要求馬上給我一個面試。"
這封信奏效了,老闆興沖沖地跑到休息室,手裡還揮舞著信說: "你做的廣告不怎麼樣,不過這信
寫得還挺有水平。"
羅必凱被僱傭了,在這家公司一呆就是3年。他不斷學習智威·湯遜的廣告作品。他為Girard cigars,
Blabon linoleum和 Victor Talking Machines創作的文案頗受好評。

把兩個詞湊在一起
1919年,羅必凱來到了艾爾(N.W.Ayer & Son),當時美國最大的廣告公司。僅4年,他就成為最出色
的文案。他還把在Armstrong工作時的同事約翰·揚(John Orr Young)介紹到公司。艾爾公司或許
\是第一個既給別人做廣告,又為自己商業出版生意做廣告的公司。它的第一個廣告出現在1870年,
持續了很多年。從1919年開始,"艾爾屋"廣告出現在周六郵報上。雖然許多艾爾的文案人員都
創作過不同的案例,但沒有一個能超過羅必凱。他創作的"門口的陌生人"、"沒帶烙印的動物和
從沒被採摘的蘋果"都堪稱經典。
施貴寶(Squibb)至今還在使用70年前羅必凱在艾爾公司時創作的口號。"我努力想創作一些有效的
廣告語,我白天黑夜地思考這些問題,吃不好睡不香,辦公室和家裡鋪滿了寫滿標題的黃紙條。
有一天凌晨兩點,我看沒有希望想出什麼好主意來,就准備上床睡覺了,收拾黃紙條的時候,無意
中看到以前寫的各種標題,兩個獨立的詞跳入我的眼睛: 一個是無價之寶,另一個是榮譽和正直。
突然靈光一閃,我把兩個詞湊在一起,『每個產品的無價之寶就是製造者的榮譽和正直'。這個
口號後來就永遠成為施貴寶廣告的一部分,出現在它所有產品標識上。"
1922年,艾爾公司的創辦者去世,廣告界還和1916年羅必凱剛進入時沒有太大變化: 仍舊是追求
銷售,廣告客戶只想做更大廣告,依託紙媒體大規模的發行。然而羅必凱認為說什麼和怎麼說遠遠
比單純追求數量重要,"銷售的方法應該是讓受眾先閱讀,讓他閱讀的方式是多說點與他相關的事,
少說你自己和你的產品,讓受眾了解他自己,然後告訴他,你的產品如何能夠滿足他的需要。"
他的理論被稱為"間接文案" (indirect approach),至今還是廣告創作的一個核心技巧。
盡管公司在羅必凱的幫助下,一年的收入就增長了50%,但公司還是跳過他,任命了一個年長、
社會關系多、能力卻平平的人擔任文案總監,羅必凱決定離開公司。

為"最差的產品"做廣告
1923年,羅必凱和約翰·揚用5000美元的資金在費城成立了揚羅必凱公司(Young & Rubicam)。
那年春天,羅必凱30歲,揚37歲。
羅必凱信任創意人員,把更多重點放在技巧上,少了許多誇誇奇談。公司有一個開放友好輕松的
氛圍,經常在大廳或是走廊上就展開討論。羅必凱寧肯拒絕希爾公司300萬美元的Pall Mall香煙
業務,也不願更換創意隊伍。
6個月後,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成為他們的第一個大客戶。在談判當中,通用食品經理問:
"如果我們給你一個挑選的機會,你會選擇為哪種產品做廣告?"羅必凱回答說: "你們賣得最差
的產品。"
這就是POSTUM,羅必凱公司為它設計的案例由於創意和執行的優秀獲得哈佛獎,被評為該年度最引
人注目的案例。POSTUM的銷售額也在一年之內大幅攀升。通用把其它好幾個產品也給了他們,羅必凱
公司迅速作為創意公司走紅。在廣告競爭高度激烈的年代,羅必凱公司擁有很多知名品牌客戶,
而且有增無減,取勝的秘訣就是創意。
1926年,公司在麥迪遜大街285號租了幾間屋子,從費城搬到紐約。隨著業務的擴展,公司後來幾乎
占據了整個25層。羅必凱開始擴張投資,僱傭了一個優秀的文案天才和一個藝術總監,同時還邀請
紐約著名的銷售規劃專家Samuel Cher加入,組織領導自己的專業隊伍。

比競爭對手更了解市場
羅必凱認為,"應該盡所能比你的競爭對手更了解市場,文案和美術人員再把這些信息用想像力
和人類洞察融入廣告" 。羅必凱把他的信念付諸實踐。他僱傭蓋洛普博士(George H. Gallup),
當時是西北大學的教授,來領導1932年的市場研究部。在受眾選擇、偏好、閱讀、廣播收聽習慣等
方面的研究一直有新方法領先。幾年後,公司還僱傭大衛·奧格威管理普林斯頓的受眾研究。
有了研究的保障,公司著手大規模的廣告探索,結果證明是有效的。在廣告界第一次利用漫畫的幽默
就是一個例子。用畫面解釋廣告,連續的系列廣告賦予廣告新的可讀性,"第一段落要精幹短小"、
"標題長度不超過11個單詞"、"長篇文案里小標題的運用"都是蓋洛普的發明。蓋洛普相信,消費
態度的研究必須先於創意工作。在他的研究天才的幫助下,公司第一個通過電話科學采樣來測量國內
廣播聽眾,第一個測量聽眾中能夠相信產品廣告的百分比,在受眾測試方面一路領先。
公司還第一個用戲劇的方式把商業融入節目中,製作大量廣播節目。在廣播的黃金年代,大多數美國
人都收聽他們的節目,比如《傑克·本尼》直播節目、《高露潔別墅聚會》、《通用食品烹飪學校》
等。羅必凱做了大量的研究去了解人們喜歡收聽什麼,不喜歡什麼。
羅必凱公司是第一個允許員工擁有股份的公司,在羅必凱退休的時候,38個員工擁有82%的股票,
同時也是首先在1942年聯邦法律下採用股份分紅基金制度的公司之一。
52歲時,羅必凱退休。曾經使他成為偉大文案的創意能力使他同樣成為一個出色的商人。由於他卓越
的管理才能,公司沒有因為他的退休受到任何明顯影響。

❽ 誰能幫我找一些IT業界歷史上的有名有影響離的電腦公司嗎

聽我給你掰老故事:

IBM,即International Bus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成立於1914年,截止2002年底擁有雇員315889人,總資產965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IT公司。
最近四年收入狀況
1999年:833.34億美元
2000年:850.89億美元
2001年:830.67億美元
2002年:811.86億美元
納斯達克股票代碼:IBM

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創立於1911年,最初它只是一個生產計時器、穿孔卡、統計
分類機、稱量器具等產品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1924年改為現在的名字。幾十年來,
IBM公司在小沃森稱之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盡善盡美的服務,終於使之成為
當今美國最大的電子公司,並在計算機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一)老沃森時代
IBM公司的實際創業人,是被列為美國企業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馬斯·沃森(老沃森)
。他對公司的早期發展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老沃森對公司的最重要貢獻,是為IBM公司
奠定了一個基調,培養了獨特的企業風格。在很早的時候,他就提出了公司經營三方針
:為了顧客的利益;為了員工的利益;為了股東的利益。這實際上成為使他一生事業成
功的堅定信念。
老沃森的管理風格屬於家長式,在公司中他簡直就是「上帝」,跟他的意見不一致就等
於是「犯罪」。但是,在管理思想上,老沃森卻頗具獨創精神。
老沃森系推銷員出身,他工作艱辛,曾經失業,因此十分了解一般工作人員的最嚴重困
難是職業保障。為此,IBM公司制定了職業保障政策,採取了美國少有的終身僱用制。這
一政策獲得雇員們的衷心擁護,並大大促進了雇員對企業的忠誠和對工作的獻身精神。

為避免雇員由於經理人員的偏袒或個人好惡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在老沃森的倡導下,IB
M公司推行所謂「開門政策」,公司雇員有所不滿,可隨時向公司最高領導反映,這最終
成為公司中一種正規的制度。這種政策本身,便會對管理人員產生一種溫和的影響。隨
後,在IBM公司的工廠中取消了計件工作,工廠里的第一線管理人員並不保留零件生產資
料,雇員的成績根據其對公司的總體貢獻進行評定。所有這些政策,充分發揮了公司全
部雇員的精力和才能,顯著提高了雇員的士氣和工作效率,也給公司本身帶來了勃勃生
機,對公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沃森的經營思想,是力求使公司在各方面的工作都盡善盡美。他希望並且要求所有雇
員在任何工作中,都應該有傑出的表現。他經常告誡公司人員:「訂出完善的目標而未
能達到,總比訂出不完善的目標而輕易達到為佳。」正是由於公司敢於負擔看來是不可
能完成的任務,敢於做他人認為不能做到的事,才使IBM公司脫穎而出。1914年,IBM公
司只有雇員1200人,年營業額300多萬美元;到1937年,公司的規模擴大了10倍,人員增
加到1萬,營業額達到3000萬美元。1945年,IBM公司終於發展成為本行業中規模最大的
公司。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計算技術的強烈要求,1944年,IBM公司曾在人力、財力上支持哈
佛大學的艾肯研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部可進行四則運算的全自動繼電器計算機。差不多
就在同一時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克利和埃克特在陸軍的資助下,也在研究採用
電子管的電子計算機。1945年底,一部劃時代的電子計算機一一埃尼阿克誕生了。
在事業發展順利的公司里,人們習慣於認為自己的判斷總是正確的。當時,沒有人預見
到計算機的無限前景,一般人認為世界上只需要四五部計算機就夠了,老沃森也未能免
俗。當莫克利和埃克特自己開辦的公司經營失利,二人聯袂相投IBM公司時,竟遭到老沃
森的拒絕。1950年,他們的公司被蘭德公司收購。翌年,第一台民用計算機尤尼瓦克便
移交美國人口普查局使用,並率先開辟了計算機商用市場。這一事件使得IBM失去了一些
老主顧,也使IBM公司落在了對手的後面。
面對這一巨大的挑戰,老沃森的長子小沃森(也叫托馬斯·沃森)面對現實,提出了研
制新計算機的對策,老沃森果斷地採納了兒子的建議,並挑選出一名最優秀的行政人員
負責這一任務。1952年,IBM推出了每秒運算16000次的701型大型計算機,隨後又陸續推
出了702、704和705等一系列電子管計算機。1956年,IBM公司便又遠遠超過了對手。也
是從這時起,開始了1956—1973年的小沃森時代。
(二)小沃森時代
小沃森生於1914年,年輕時就讀於私立學校和布朗大學。那時他就是一個很有思想的青
年。1937年,大學畢業的小沃森作為普通推銷員進入IBM公司,很快便成為公司的一名得
力推銷員,並榮幸地加入了公司的「百人俱樂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駕駛私人
飛機1000小時經歷的小沃森志願參加了空軍,曾獲中校軍銜。這段軍隊生活的鍛煉,培
養了小沃森的冷靜頭腦和堅定不移的性格。
復員回到公司後,小沃森晉升很快,1946年成為董事,1952年出任總裁。1956年老沃森
去世後,小沃森成為公司首席執行委員、公司最高領導人,成為IBM公司的第二代首腦人
物。
小沃森繼承了父親的優良經營思想,並把這些思想總結為IBM公司之所以獲得成功的三條
信念:
1.尊重個人在IBM公司的管理工作中,這一點始終處於主導地位,保障每個人的職業,
尊重他們的人格,並注意培養他們。
2.盡善盡美地為顧客服務「IBM意味著服務」,是IBM公司最成功的廣告。公司通過提供
最佳的服務以獲得良好的信譽。
3.盡最大努力做好工作這是使得其他兩條信念得以有效貫徹的力量所在。
另一方面,面對周圍新的挑戰,小沃森在堅持貫徹企業「信念」的同時,大膽地對公司
進行了改革。
過去,IBM公司還是一個較小規模的企業,產品品種的改變也比較緩慢,公司實際上只由
幾個行政人員管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經歷了急劇的變化,帶來了大批的新
技術、新產品和新的市場,公司的規模也有了迅速的擴大,以往的由一人作出決定的集
權式結構顯然不能應付。因此小沃森認識到,必須從根本上變革公司的管理結構,以適
應新的形勢。
1956年底,小沃森召集了公司的100名左右最高級人員,在弗吉尼亞州的威廉斯堡連續舉
行了三天會議,會上作出了從中央集權式經營轉為分散經營的重大決定。當時的報紙幽
默地報道說:「會議開始時,公司總部還像一塊岩石,到大家出來時,公司便散開了。

在IBM公司的歷史上,這是一次劃時代的會議。會議決定公司組成六個獨立經營的事業部
和一個世界貿易公司,所有這些部門都有相當大的獨立自主性。組織結構分散的目的,
是把業務部門分成多個較易管理的單位,以確保在最合適的時間和地方作出決策。公司
還組成了審查各部門長期計劃和重大決定的管理委員會,其成員是董事會主席、總裁以
及6名其他最高級行政人員。同時,小沃森在自己周圍聚集了一批專門人才,負責向管理
委員會提供咨詢和建議。其中有通曉計量經濟學的經濟學家,有運籌學家,還有由優秀
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專家團,他們作為公司的神經中樞,積極地開展工作。
1958年,小沃森又進行了另一項大膽的改革,即在IBM公司的工廠中取消了小時工資制,
使IBM公司的每一名職工都納入薪金制,從而取消了藍領職工與白領職工之間的最後一項
差異,這件事對於公司人員的意義,可與二戰後所做的任何革新相比,它給公司帶來了
任何其他方法都不可能代替的良好人際關系和高昂的士氣。
每當面對重大的挑戰,小沃森始終表現出現代企業家所必須具備的巨大魄力和冷靜頭腦
。20世紀60年代初,公司又遭到其他計算機公司的巨大挑戰,同時本公司內部由於機型
不統一,也存在著自相競爭等嚴重問題。對此,有人提出了通用360系列計算機計劃,但
全面實施這項計劃需投資5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研究原子彈的費用,由一家公司承擔確
實存在很大的風險。公司內部對此意見分歧,討論再三決心難下。面對這種情況,小沃
森果斷地起用了堅強不屈、經驗豐富的副總裁利阿森領導這一計劃。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
,1964年終於向世界宣布了計算機史上劃時代產品——IBM360系列計算機研製成功。自
此,世界計算機界無不向IBM看齊,完全鞏固了IBM公司在計算機領域的統治地位。
1971年,小沃森因心臟病發作病倒後退居執委會主席,1973年又根據他親手制定的60歲
退休的規定從領導工作崗位上完全退了下來。
(三)不斷開拓
由於小沃森的努力,為IBM公司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20世紀70年代
後,IBM公司又陸續開發了370系列、303x系列和4300系列計算機,對世界計算機界產生
了很大的影響。
但是,IBM公司的成功,特別是360系列計算機的成功,使公司產生了自滿情緒,因此只
注意了大型通用機的研製、生產,而忽視了小型機、微型機的市場潛力,使公司的事業
遭到侵蝕。但IBM公司畢竟有它的傳統,自1980年起,它又在各個領域努力開發新產品,
積極提高生產自動化能力,公司又向前邁出了巨大的步伐。
1981年,IBM公司進入個人計算機市場,並開發了16位機,率先進入微型機的高級機時代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IBM公司便超過了同行業中的蘋果、坦迪等先驅公司。目前,在
世界個人計算機市場上,它已掌握了30%的市場佔有率。
IBM公司短期內在個人計算機領域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點:
1.設計先進公司從1981年進入微型機市場,即首先採用16位微處理器,從而大大提高了
產品性能。
2.公開軟體公司一反以往保密的做法,及早公布產品規格,使一般軟體公司都能據此編
寫軟體,這樣做十分有利於產品的推廣、使用,並且能夠以本公司產品為基礎,形成軟
件標准。
3.多渠道銷售公司除自銷外,還通過百貨公司、零售公司多方推銷。
4.自動化生產公司重視高度自動化工廠的建設。在生產線上,大致每45秒即可生產一台
計算機。
5.殺價進攻在產品供不應求時即主動大幅度降價,以提高競爭能力。
6.採取風險管理給公司內個人計算機開發小組以極大的自主權,公司只提供充足資金,
很少進行干預,從而大大促進了開發小組的工作積極性。
1984年,IBM公司從業人員已近37萬人,年銷售額達460億美元,在美國最大的500家製造
公司中名列第5位。目前,全球約有150家較具規模的計算機公司在競爭世界市場,僅IB
M一家就佔有市場的50%,在美國和世界計算機市場中,IBM公司始終雄踞盟主地位。
(四)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戰略調整
1.精減組織。1986年至1991年,IBM在世界范圍內裁員6萬人。
2.集中經營范圍。IBM賣掉了許多非計算機經營項目,復印機分部於1988年賣給柯達公
司,與打字機、鍵盤、個人列印機相關的企業於1991年賣給克萊頓一杜彼利埃公司,RO
LM電訊公司分兩次於1988年和1992年賣給西門子公司。
3.調整結構,擴大分公司自主權。1991年,公司投入30億美元改建費用,重新調整它的
9個分部,各分公司自主經營。
4.擴大戰略聯盟。20世紀90年代,IBM各系統集成包括許多主要戰略聯盟,其中有西爾
斯、王安及蘋果等公司。1991年,IBM與德國西門子和日本東芝合資開發分離記憶集成塊
。IBM還擁有價值1億美元的法國布爾集團公司的股票。1991年,IBM多媒體集團與時代—
沃納公司就一個可行的電視—計算機聯機項目進行合作開發。
(五)收購蓮花公司
1995年6月,IBM以35.3億美元成功地收購蓮花計算機發展公司,寫下了現代商業史上極
其精彩的一筆。有人形容IBM的收購計劃為「如同時鍾里發條與齒輪般的精確」。蓮花公
司是僅次於微軟、NOVELL的世界第三大計算機軟體製造廠商,一旦IBM的收購引起蓮花公
司的反感,就有可能演化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大傷元氣的「官司」。按道理蓮花公司必
然動用包括引用反托拉斯法在內的一切可行的手段實施反收購,然而IBM的收購計劃居然
在短短的一周之內變成現實,個中緣由,耐人探究。
1.密網早就撒向對手。IBM的精明之處在於,它所選擇的收購對象有一個致命弱點,蓮
花公司的章程中允許直接從股東手中吸收股份。1995年6月5日,IBM公司董事長傑斯特納
宣布了收購蓮花公司的計劃。事實上在此之前,IBM的智囊團和決策層就已經精心編織了
一個網。5月12日,傑斯特納召集IBM決策人物,通報公司計劃收購蓮花公司的重大決定

早在1995年初,IBM資深副總裁約翰·湯普遜已經多次與蓮花公司的董事長克姆曼齊秘密
討論過雙方合二為一的可能性。IBM需要蓮花公司最成功的軟體產品,而蓮花公司欲一舉
實現其眾多的軟體開發計劃,卻又苦於財力不足。4月初,IBM公司財務長傑羅米·約克
等帶領10名高級研究人員對蓮花公司的軟體產品與IBM自己的軟體系統接軌展開了深入細
致的研究;與此同時,IBM把第一波士頓銀行和CSM律師事務所的金融家和律師請來,讓
他們參與制定收購計劃,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對收購行動做出無懈可擊的安排。
2.儲備巨資,志在必得。在5月12日的會議上,IBM的決策者們認為,不能與蓮花公司長
期磨下去,克姆曼齊很可能會在IBM的對手中選擇合作者,並以此為籌碼與IBM討價還價
。按慣例,如果以收購股票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收購者必須根據該上市公司目前的股
票價格,並在此價格基礎上制定出包括溢價部分在內的收購價格。當時蓮花公司的上市
價格為每股近30美元。IBM根據公司的現金存量,把收購的溢價率定為100%。因此IBM把
收購價格定為每股60美元。為此,IBM准備了105億美元的現金。盡管有人認為IBM的收購
價格定得過高,但IBM決策層有著自己的意圖。從收購計劃公布開始,就以高價位向其他
競爭對手傳遞信息,即IBM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以此逐出所有的潛在的競爭者。實際上I
BM最後收購的價格是每股64美元。而且IBM的法律顧問——CSM律師事務所為收購計劃制
定了應付蓮花公司反收購的訴訟文件等,真可謂滴水不漏。
3.交互網路傳遞信息。最令IBM擔憂的是NOTES軟體的設計者雷蒙德·歐茲爾,若他對I
BM的收購計劃表示不滿,必將使IBM的收購計劃功敗垂成。經過分析推測,傑斯特納認為
歐茲爾的主要興趣與IBM一致,即NOTES的前景,若IBM收購蓮花公司後,能在資金上對開
發NOTES有所支持,歐茲爾何樂而不為?另外,IBM巧妙地利用交互網路(INTERNET)將
收購的信息傳遞給大多數蓮花公司的職員、股東及合作者(在美國,公開與被收購對象
的職員聯系是非法的),以此了解蓮花公司職員對收購的反應。6月5日,在傑斯特納向
世界公布IBM收購蓮花公司消息時,蓮花公司主要部門的反應都很正常。6月6日—6月11
日,傑斯特納與克姆曼齊進行多次協商、洽談。6月11日中午,IBM全體董事再次通過電
話聚到一起,傑斯特納鄭重宣布:IBM收購蓮花公司成功。

❾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有哪些

美國最權威的報紙有:

1、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創刊於1889年,以超過200萬份的發行量成為美國付費發行量最大的財經報紙。這份在美國紐約出簡中哪版的報紙,著重在財經新聞的報道,其內容足以影響每日的國際經濟活動。《華爾街日報》的讀者主要為政治、經濟、教育和醫學界的人士,金融大亨和經營管理人員以及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其中包括20萬名的董事長、總經理。美國500家最大企業的經理人員絕大部分訂閱此報。

2、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有時簡稱為「時報」(The Times)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日報,在全世界發行,有相當高的影響力,美國高級報紙、嚴肅刊物的代表,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由於風格古典嚴肅,它有時也被戲稱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賈維斯·雷蒙德和喬治·瓊斯。

3、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是美國西部最大的對開日報,其影響與地位僅次於《攔碼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被稱為美國的第三大報。《洛杉磯時報》於1881年12月4日在洛杉磯創刊,屬「時報-鏡報公司」,財政上受控於美洲銀行財團,與摩根財團也有關系。該報平日出100多版,星期日常在200版以上,發行量經常保持在100至150萬份,成為美國僅有的幾家銷路在百萬份以上的大報之一,而其廣告登載量為全美報紙之冠。

4、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英語:The Washington Post)是美國華盛頓最大、最老的報紙。1970年代初通過揭露水門事件和迫使培漏理查德·尼克松總統退職,《華盛頓郵報》獲得了國際威望。位於美國首都,尤其擅長於報道美國國內政治動態。2016年4月18日,《華盛頓郵報》團隊獲2016年普利策獎國內報道獎。2016年進入美國發行量前10名。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4月16日,榮獲2018年度普利策獎調查性報道獎。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華盛頓郵報排名第490。紐約每日新聞報是美國最大的大眾化報紙,發行量居美國日報前列。它創辦於1919年,當年熱衷於黃色新聞,在20年代的美國颳起了一場"小報旋風"。1929年經濟危機以後遭到輿論抵制,這方面有所收斂,但仍然傾力於報道地方新聞、社會新聞和種種軟新聞。即使是重大國際新聞,也要從"人情味"上做文章。網站配合報刊,免費閱覽,還可以免費搜索1997年至今印刷報紙刊載的全部材料。

❿ 什麼是黑色星期五

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個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航天器在佛羅里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一些人指出幾乎是災難性的阿波羅13登月使命證明數字13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
在西方人看來,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這天,有些人會因為恐懼而下不了床,還有些人會拒絕乘飛機,買房子,甚至購買勝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與13號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霉日了。因為在這一天人們不會像往常一樣乘飛機或做生意,商業損失可達8到9億美元。他估計在美國這種恐懼折磨著幾千萬人民。
德塞是一名民間傳說史學家,他也是《恐懼和樂趣》的作者,他說對於黑色星期五的恐懼在遠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
德塞把對13的恐懼追溯到一個有關12位神在他們的天堂瓦爾哈拉殿堂進行宴會的挪威神話。沒被邀請的洛基是宴會上的第13位客人,他到達那兒之後,便讓黑暗之神Hoder用帶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射擊快樂喜悅之神Balder。Balder死了,整個地球都陷入了黑暗和哀傷之中。從那一刻起,數字13便成了不祥之兆。
在聖經中也涉及到不吉利數字13,背叛耶穌的傳道者猶大是最後的晚餐中的第13個客人。同時,在古羅馬,傳說中聚集了12組巫婆,而第13個被認為是惡魔。
紐瓦克特拉華大學數學和科學教育資源中心的科學家托馬斯·費斯勒說,數字13遭遇如此不幸是由於它的位置在12之後。按照費斯勒的說法,數字科學家認為12是一個「完全」的數字,一年12個月,黃道十二宮,奧林匹斯山12位神,赫拉克勒斯12勞方,以色列12個部落,以及耶穌的12位傳道者。而超過12一點點,13就「稍微超過『完全』一點點」,這個數字就變的不安定。
對13的恐懼在現在仍然很強烈,根據德塞的調查,80%的高樓沒有第13層,很多機場漏過了第13扇門,醫院和旅館通常沒有房間號13。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街道,門牌號12和14之間是12.5。在法國聞名的十四行詩社交名流中,他們曾經認為自己能夠成為宴會的第14位客人就可以擺脫一種不幸的命運。
至於星期五,它是知名的基督徒耶穌被迫害的日子。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伊芙誘惑亞當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或許最重大的一種信仰,是認為該隱在13號的星期五殺害了亞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