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都知道滿清八旗很威風,那麼地位最高的是哪一旗
就比如著名的輔政大臣鰲拜,晚清時期的兩江總督尹繼善,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的欽差大臣伊裡布,乾隆時期平定金川之亂、回民起事、苗疆起事的將領福康安,抗擊英法聯軍的蒙古王爺僧格林沁親王,他們都是來自於鑲黃旗。
可見軍事上皇帝也還是信任鑲黃旗這些根紅苗正的自家人。
可是,鑲黃為什麼比正黃地位高呢?
原來這是因為,努爾哈赤在晚年時候,把正黃旗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
他自己手裡就只保留了鑲黃旗,後來也沒有要回來。
從此以後歷代皇帝也都沿襲這種制度,畢竟努爾哈赤是他們的老祖宗,而滿清也是最看重老祖宗的的規矩的,因此鑲黃旗就比正黃旗地位還要高成為八旗之首。
清代入關前編入八旗的「旗人」與不在旗的民人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
入關後,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漢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
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而八旗制度也就此沒落了。
B. 八旗鐵騎大隊人馬,為何曾被小股土匪吊打
大家都知道滿清的八旗鐵騎是很厲害的,我們對他的印象大概都是打勝仗的是比較多的,他們失敗是很少的。但是呢,他們還是敗給了幾個土匪。因為他們輕敵了,而且別人也確實是有這個能耐能對抗一下。
那麼你想要去當土匪,你肯定是有一定的戰鬥力。所以當時候遇到了很輕的軍隊的時候最少十幾個土匪是一點也不害怕,反而沖上去將他們打了一頓。也就是這樣,大名鼎鼎的八旗鐵騎敗給了12個人的土匪小隊。
C. 清朝八旗兵待遇優厚,一個小兵都比縣令工資高,為何戰鬥力很一般呢
就是因為他們的工資實在是太高了,但是八旗軍隊的行軍制度卻不適應這樣的環境,倒是貪腐滋生,而且這樣的工資一到手誰還願意去打仗立功呢,只要混吃等死就好了嗎。這些曾經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戰士就這樣變成了一幫什麼也不幹,只會侵蝕大清的蛀蟲,比的不再是戰功,不再是騎馬射箭,而是看誰更會享受。
先看看人家的工資,坐糧就是基本工資,精兵就是一個月4兩,還有6000斤糧食,還有績效2兩,一個月差不多就是四五萬的工資,而且什麼事情都沒有,一天除了吃就是睡,地位還比漢族士兵高出很多,這樣的部隊能不墮落嘛。
D. 滿清八旗騎兵的戰鬥力,在多爾袞領導後期如跳水式下滑,這是為什麼
亂世出英雄,多爾袞之後天下太平,自然是實力開始下滑了
E. 所向無敵、藐視漢軍的八旗鐵騎為什麼江寧一站中遭遇慘敗
1659年,鄭成功率領大軍戰舟山,取道長江而上,從東、西兩側包圍了江寧,17萬大軍連營83座,江寧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
崇明島守將是蘇松總兵梁化鳳,聽說江寧被圍,即刻率三千人馬星夜兼程來援。梁化鳳跟郎廷佐里應外合,夜襲鄭成功連營,大獲全勝。鄭成功損失慘重,被迫退守廈門,所佔州縣得而復失。
鄭成功本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江寧,只可惜他驕傲輕敵、過於高估自己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威懾力、錯誤判斷形勢
此後,鄭成功集團元氣大傷,無力再舉北伐,轉而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以此作為新的抗清根據地。
後記
江寧解圍之後,清廷仍將江寧巡撫蔣國柱鎖拿進京,嚴加痛懲。提督管效忠削去一切職務,籍沒家產發配為奴,從此消失於史籍。滿洲協領(正三品)兼巴圖魯費雅住、札爾布;佐領當都、巴尤、布達什一律立即絞殺,家人和家產充公。佐領喀福納、查都、拖輝、布顏、希佛訥被革職為奴,鞭一百,家人和家產充公。(均見《清世祖實錄》卷133)
江寧駐防滿兵一共不到20個協領及牛錄佐領,除去前後戰死約10個(包括後來的解圍戰),倖存者又被絞死5名協領和佐領,革職為奴5名佐領,可見整個駐防滿軍基本打光了。
F. 軍工股當中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下面控股的上市公司分別有哪些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
遼通化工(000059) 北方國際(000065) 北化股份(002246) 長春一東(600148) 光電股份(600184) 北方股份(600262) 中兵光電(600435)
凌雲股份(600480) 晉西車軸(600495) 北方創業(600967) 江南紅箭(000519) 安捷利實業(08298)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
【西儀股份】 【東安動力】 【天威保變】 【中原特鋼】 【長安汽車】 【ST輕騎】 【建摩B】 【利達光電】 【江鈴汽車】 【中國嘉陵】
朝韓沖突事件屬於局部沖突,范圍小,規模小,影響有限。
G.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八旗軍哪去了
八旗的興衰 清軍入關, 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閑散人口,清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八旗官兵因此獲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數靠本人帶同家屬從事耕種,後多迫於生計被典押出去。清統治全國以後,八旗兵丁生計日漸拮據。清王朝雖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計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陷於貧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近代史中屢戰屢敗的八旗軍 八旗駐防之制,早在清入關之前即已實行。入關之後,八旗駐防制度更有重大改進,使之在全國構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主要形成以下幾條駐防線:運河駐防線(京師、德州、京口、杭州)、黃河駐防線(德州、開封、西安)、長江駐防線(江寧、京口、荊州、成都)、東南沿海駐防線(杭州、福州、廣州)、此外還有京畿駐防線、關外駐防線、塞外蒙古編旗駐防及甘肅新疆駐防線等等——清廷根據旗民分治的原則,在駐防地為旗人築城別居,或者在城內劃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稱之為「滿城」。
八旗軍在近代戰爭史中可以說得上是屢戰屢敗。
一.與洋人作戰
1.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進攻滿清軍隊防守的廣州(為八旗駐防點),被道光帝任命為「靖逆將軍」的滿清宗室奕山無力作戰,向英軍求和,交納了「贖城費」六百萬銀元。此後,英軍又攻克了八旗軍駐防的乍浦、鎮江,接著進逼八旗軍駐防的南京,屢戰屢敗的滿清不得不議和,在南京與英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2.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克了八旗駐防點廣州、後進佔八旗駐防點天津、再侵入八旗駐防兵力最雄厚的北京,清咸豐帝逃往熱河。在此期間,滿清政府不得不又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賣國條約。
3.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軍佔領朝鮮後,渡過鴨綠江侵入滿清老巢東北,多次在野戰中擊敗滿清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率領的八旗軍,而且還攻佔了一系列的八旗軍在東北的駐防據地,計有:鳳凰城、金州、海城、岫岩、熊岳、蓋州、牛庄、營口、遼陽、鞍山等地。滿清由於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除了若干喪權辱國的內容外,還含有割讓東北的遼東半島,後經俄、德、法三國干涉,日本放棄佔領東北的遼東半島,但仍向滿清索取贖金。
4. 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八國聯軍攻陷了八旗駐防兵力雄厚的天津及北京,慈禧太後、光緒帝西逃,八國聯軍又陸續攻陷了八旗軍的駐防地山海關、保定、張家口等,在此期間,沙俄還單獨出兵侵佔了滿清的老巢東北,至此,滿清八旗軍顏面丟盡,之後,屢戰屢敗的滿清政府不得不又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賣國條約。
二.與太平天國作戰
太平天國起義後,太平軍先後攻克八旗駐防要地有南京、鎮江、滄州(曾屠城)、杭州、乍浦、漢中等處;包圍但沒有攻克的有開封、天津、西安等。
在太平天國、捻軍、洪門、回教等一系列反清戰爭中,八旗駐防的烏魯木齊、伊犁曾被伊斯蘭教徒(有外國分裂勢力介入)攻陷、八旗駐防的廣州亦曾被義軍圍困、八旗駐防的西安曾被捻軍圍困。
清廷從各地調動了大批八旗兵參與圍剿太平軍,例如在咸豐三年春,滿清建江南、江北兩大營於大江南北,以圍困天京。
江北大營由滿清欽差大臣琦善節制調遣各路清兵,計馬步兵一萬八千人,值得注意的是,江北大營之將領士兵,大多數為滿洲人,其後增援的尚有蒙古兵。而江南大營最初由向榮統率,據《李秀成自述》指出江南大營圍困天京時曾經「有滿兵數千、漢兵二、三萬之眾」。單從江南、江北兩大營的八旗兵力來看,滿清顯然是下了血本的。
遺憾的是,滿清的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兩大營在太平軍不斷的反攻下先後慘敗、最終崩潰了。此後,咸豐帝不得不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節制大江南北各路清軍,從而把消滅太平天國的希望寄託在曾國藩的湘軍之上。
三.與捻軍作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命 僧格倫沁親王為欽差大臣進剿捻軍,僧格倫沁率軍一萬人(其中八旗馬隊3500人、步隊2000人;綠營5000人)。後,由於首次作戰失敗,再從直隸古北口及內蒙古等地抽調八旗馬步隊2300人及綠營1500人增援(此時僧格倫沁部隊八旗馬步隊為7000人左右、綠營9000人左右)。
在四年的征戰中,僧格倫沁部隊中的八旗名將恆齡、副都統格綳額、伊興額、總管伊什旺布等先後戰死;侍郎瑞麟因戰敗被革職、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等將領因怯戰被軍法處斬。由於連年征戰、損兵折將,到1864年著名的高樓寨之戰前,據說僧軍能戰者僅餘1300人。
1864年在著名的高樓寨之戰中,僧格倫沁部隊全軍慘敗,僧格倫沁本人戰死,雖然清廷沒有公布其被殲總數,但統計此戰前重新得到補充的僧格倫沁部隊共1.36萬人,戰時損失約7000人,其中馬隊近2000人(還有一種說法,僧格倫沁部隊此役共有3萬人,損失1萬人,其中馬隊6000人)。
清廷這支嫡系軍隊覆滅後,自此不得不專依靠漢人的湘淮軍。
四.辛亥革命時期
辛亥革命中,八旗兵駐防的南京、鎮江、杭州、乍浦、福州、廣州、荊州、成都、西安、伊犁等都先後失陷(其中有一些駐防點由於八旗兵放棄抵抗,而被革命軍兵不血刃拿下的、也有一些駐防點的八旗兵由於反抗而被革命軍血腥鎮壓,例如西安)。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東北後,東北三省的政要在是否「獨立」還是繼續擁護滿清小朝廷的問題上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最後的折中辦法是把東北三省代表清廷的「黃龍旗」降下來,更換了「黃色旗」,產生了所謂的「國民保安會」,分別由東北三省原來的總督、巡撫擔任會長。雖然尚未算正式「獨立」,卻也在世人面前暴露了滿清無力量控制東北三省的事實。
清未,八旗軍早已經軍政久弛、歲以為常了。就以綏遠駐防的八旗為例,計八旗二十佐、二千馬甲、七百步甲、六十三弁,其中染鴉片煙毒的約十之六七。暮氣沉沉,這樣的軍隊自然不堪一擊,在無兵可用的情況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實際在辛亥革命時,革命軍並沒有將八旗軍視為主要對手,而是將袁世凱的北洋軍視為主要對手。當然,也有部分八旗軍改練成新軍,例如京師八旗曾挑選部分兵丁交袁世凱仿照北洋常備軍的形式訓練,編入後來被稱為禁衛軍的陸軍第一鎮及陸軍第六鎮中,不過此軍名為禁旅,而將校卻都是袁世凱的部下,實無異袁的私軍)。
——註:文中所述的八旗軍在近代戰爭史中被侵佔的駐防點及結局均引自各類公開出版的通史(例如:上海辭書出版社的《中國軍事史大事記》等)。
八旗軍與太平天國作戰時,江北大營的兵種的記載來源於台灣「三軍大學」編的《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十八卷第一三八頁(大陸軍事譯文出版社86年版)。
江南大營的兵種的記載來源於羅爾綱編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一三九頁(中華書局82年版)。
僧格倫沁部隊的人數及被殲人數來源於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捻軍史》(郭豫明著)之二七一頁、三七零頁、三七一頁所引的朱學勤等著的《方略》第八十四卷第三十頁;及《國瑞奏檔》、《薛福成日記》(《捻軍史料叢刊》第三集,第二九二頁);佚名的《山東軍興紀略》也透露高樓寨之戰後,新捻軍「新得官馬四五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捻軍》之四第九六頁)。
綏遠駐防的八旗的例子來源於羅爾綱先生的《晚清兵志》(中華書局)一七七頁所引的光緒三十年九月庚寅貽彀奏(見《光緒東華繼錄》卷一八九頁)。
禁衛軍的內容來源於羅爾綱先生的《晚清兵志》(中華書局)二一八、二一九頁所引的光緒三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兵部奏的《籌議變通武備章程謹擬辦法》(見《光緒政要》兵部練兵處陸軍部卷六)、宣統元年陸軍部奏(見《皇朝續文獻通考》卷二四零頁)、同年訓練禁衛軍大臣貝勒載濤等奏(見同上書卷二七零)、宣統二年諭(見同上書卷二百六)、宣統三年七月壬子諭(見《宣統政記》卷三八)、同年命馮國璋充禁衛軍總統旨(見《皇朝續文獻通考》卷二七零頁)。
在人們的口語中,談到清朝八旗制,常常會聽到漢軍、漢八旗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時期,由女真民族首領努爾哈赤統率,逐漸強大,於1616年建立了後金國。努爾哈赤把自己屬下的部民,按旗編制組成軍隊,先是四旗,即四種顏色的旗子。後來,人數增多,變為八旗,這便是八旗的由來。滿族人都編入旗內,都稱為旗民,也稱為在旗的。由於滿族全部編入旗下,所以,便出現了凡滿人都是旗人之說。但旗人並不都是滿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努爾哈赤、皇太極勢力增大後,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編入旗內,統歸八旗管轄,被稱為蒙古八旗。後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爾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編成五個"牛錄",隸屬於滿洲八旗。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把蒙古五牛錄擴編成兩個蒙古旗。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又把兩旗擴編成八旗,至此,蒙古八旗出現了。
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滿洲八旗之內,成為家內奴或拖克索(農庄)內從事生產的奴僕。同時,為擴大兵源,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20人抽一人當兵),其所需馬匹器械由20名漢人共同出錢購買。其壯丁家為漢軍戶,對漢軍戶有優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遷入努爾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編入滿洲八旗人家為奴,編庄別居,減少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對這些漢人,由投降過來的原明朝官員或後金提拔的漢人官員來管理。
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二月,明朝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從山東登州前來遼東投奔後金。皇太極對他們來投非常重視。當他們來到沈陽城郊時,皇太極在渾河岸邊親自迎接,行滿族特有的抱見禮,可以說是非常之舉。為與滿洲八旗有別,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鑲皂旗幟,即白旗鑲黑邊,受皇太極直接統轄。這是第一次出現打著有別於滿洲八旗旗幟的漢軍。漢人既然可以編成軍,皇太極決定自己建立漢軍,下令從所屬的滿洲八旗的漢人壯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組成一旗漢軍,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隨著軍隊的發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漢軍旗為兩旗。又過五年,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由於漢軍編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員都是旗人,也稱漢軍旗人。因此,應說旗人是由滿、蒙古、漢三族人組成的,而不能說旗人都是滿人。
H. 明末八旗兵的戰鬥力為什麼會這么強,幾乎打贏了所有的硬仗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或書籍的時候,會經常看到關於明末八旗兵的故事,他們是一批戰鬥力非常強的一支軍隊,並且幾乎都是場場戰勝,令人敬畏。可是,明末八旗兵的戰鬥力為什麼會這么強,使得他們幾乎打贏了所有的硬仗?
通過八旗這一組織形式,建州各部也得到真正統一起來,使不同區域和部族的成員建立起了對整個建州政權的忠誠,同時避免了除愛新覺羅外的其他家族在某支軍隊中影響力過於膨脹以致尾大不掉的問題。其三,他們與其他地區不同的軍事地理環境。綜合上述,可以得出八旗之所以戰鬥力強,是因為他們的組織架構基本和他們的建軍思想,並且努爾哈赤主要是將目光放在建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