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紅知識 » 北斗航天衛星應用科技集團股票
擴展閱讀
禁止交易股票 2025-07-29 14:31:54
康龍化成股票代碼 2025-07-29 13:16:19

北斗航天衛星應用科技集團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6-15 11:52:00

1. 我國的航天實力排名世界第幾

世界上真正低調的是中國。

世界上航天技術第一名是美國,第二名是俄國。沒有爭議。

大推力火箭技術,第三名是歐洲。中國和日本並列第四,日本的技術更先進,中國的技術更成熟,可靠性和可用性更高。日本的技術非常先進,但是系統工程水平很差。如果長征五號能夠及時投入使用,則中國可以甩開日本,綜合水平可以和歐洲並列。印度上不了檯面。

衛星應用技術各有所長,印度的資源衛星比中國領先。通信衛星日本強。科學衛星,氣象衛星,軍事衛星中歐領先。衛星定位系統,中國的北斗已經投入使用,歐洲的伽利略還在圖紙上,日本和印度還在想像中。中繼衛星是為載人航天服務的,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需求,也沒有這方面的技術。返回式衛星只有中美俄。第四名是印度,但是基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近地空間測控技術中歐領先,各有各的優勢。日本差距非常大,印度差距更大。

深空測控能力歐洲領先,中國落後一點。日本和印度幾乎完全依賴別國。

深空探測能力歐洲領先,中國有差距,日本第三。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載人航天技術相關的所有領域,中國領先。歐洲可能有能力在五年內上天,其他國家還很遙遠。

反衛星技術。中美俄三國至少還要壟斷10到15年。

發射場建設和發射能力,中歐並列。

總的來說,中國應該是和歐洲並列第三。

2.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什麼時候發射的

人造地球衛星是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簡稱人造衛星或衛星。通信及廣播衛星、對地觀測衛星和導航定位衛星,都是開發相對於地面的高位置空間資源的航天器,這類航天器一般又稱為應用衛星。應用衛星是直接為國民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服務的人造衛星,是當今世界上發射最多、應用最廣泛的航天器。

衛星技術與多種科學技術的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些新技術,如衛星通信、衛星氣象遙感、衛星導航、衛星偵察等,這些技術統稱為衛星應用技術,衛星應用技術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綜合效益十分顯著。航天技術主要通過衛星應用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和國家實力。衛星應用系統是航天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深入眾多的應用部門發展成為應用部門的新技術系統。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已先後發射了約5000多個人造航天器,其中絕大部分是人造地球衛星。我國在1970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質量超過了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和,這說明我國衛星技術的起步水平高。

通信衛星系統

通信衛星具有通信距離遠、容量大、信號質量好、可靠性高和機動靈活等優點,因此在遠距離通信、數據網路、電視教育、數據採集、電子郵件、政府行政管理、應急救災、遠程醫療、航海通信、個人行動電話等各種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顆在赤道上空定點的地球同步衛星可覆蓋地球表面40%強,數顆同步通信衛星和地面站即可組成全球衛星通信系統。目前全世界約有近300顆同步通信衛星,這些通信衛星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80%的國際通信業務,已形成每年數百億美元的最大的航天產業。例如,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的衛星已發展到第8代,在軌的衛星有17顆。國際通信衛星8號載有44台轉發器,具有可控C頻段點波束,可提供3個電視頻道和112500路數字話音。

近年來出現了近地軌道移動通信衛星星座。如銥星系統是共有66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在技術上非常先進,但話費太貴(3美元/分鍾),結果銥星公司破產了。但這個趨勢仍在發展。

對地觀測衛星

對地觀測衛星的種類很多,如資源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偵察衛星等。星上裝有各類遙感設備(如相機、輻射計、雷達等),收集來自地球的陸地、海洋、大氣層各種波長的電磁波輻射信息。然後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以識別物質的性質和狀態。這種觀測方式的視野廣闊,不受地理位置和國界的限制,可以迅速獲取大面積、甚至全球性的動態變化的信息。空間遙感在幾天內完成的工作量如果用航空遙感需幾個月,用人工勘測則需幾年,甚至不可能完成。空間對地觀測的宏觀性和及時性使許多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導航衛星

導航衛星不受天氣的限制,可以為衛星、飛機、導彈、船舶、車輛、人員進行導航。導航衛星網由數十顆衛星組成,也稱為導航衛星星座,具有全球覆蓋能力。導航衛星按導航方式不同可分為測速和測距衛星,根據衛星運行軌道的高度可分為低軌道、中高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導航衛星。

目前世界使用最多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美國的GPS系統。它採用時間測距定位原理,可對地面車輛、海上船隻、飛機、導彈、衛星和飛船等各種移動用戶進行全天侯的、實時的高精度三維定位測速和精確授時。

GPS系統是由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的24顆衛星組成的星座。GPS衛星的軌道高度為20000km,星上裝有10-13高精確度的原子鍾。地面上有一個主控站和多個監控站,定期地對星座的衛星進行精確的位置和時間測定,並向衛星發出星歷信息。用戶使用GPS接收機同時接收4顆以上衛星的信號,即可確定自身所在的經緯度、高度及精確時間。

GPS系統的軍用定位精度<10m,民用定位精度<100m。美國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廣泛使用了GPS系統。

俄羅斯也有類似的系統,名叫GLONASS系統。但由於俄經濟困難,且衛星壽命短,星座不能保持足夠數目,影響了其正常功能。

歐洲的伽利略系統也屬於導航衛星星座,可能將在最近幾年發射升空。

我國的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展

截至2001底,我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8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不同衛星又組成各種不同的空間(衛星)應用系統,已初步形成了3個衛星系列——實踐號科學實驗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對地觀測衛星系列。另外,北斗星導航衛星系列正在形成。

實踐號科學實驗衛星

科學實驗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的衛星,主要利用在實際太空環境下考驗衛星技術中的新方案原理、新技術和新儀器設備,以便為後續的實用衛星做技術儲備。中國自1971年3月3日成功發射實踐一號衛星以來,已經發射了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實踐四號、實踐五號。其中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是以一箭三星方式發射上天的。

東方紅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系統

1984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通過東方紅二號,一舉實現了覆蓋全國的信號傳輸,解決了軍用通信和遠洋船隻的通信問題,徹底改變了邊遠地區通信落後的狀況。

1988年發射的東方紅二號甲是我國首次研製成功的實用通信廣播衛星,有4個C波段轉發器,可以傳輸4路彩色電視信號和2400路雙向電話。通過東方紅二號甲衛星,全國有幾億人通過數千個地面接收站收看電視節目,大大改善了我國的通信和廣播電視傳輸條件。

1997年發射的東方紅三號是我國新研製的一種中容量廣播通信衛星,有24個轉發器,工作壽命為8年。這顆衛星改善了我國的國際通信以及西部邊遠山區的通信狀況。目前東方紅三號的服務艙部分已設計成公用平台,加上不同的有效載荷即可組成各類功能的衛星。

到目前為止,我國先後成功發射了6顆通信衛星,對國民經濟和國防事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衛星電視廣播已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遠程教育方面,我國目前有5000多個衛星電視教育台,接受遠程教育的人數有2000萬。

3. 積極發展航天技術,擴大航天技術應用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航天技術可以帶動經濟發展,航天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群,薈萃了當今世界上科學技術的許多最新成果。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

其中包括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製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在當代,科學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航天工程作為當代高新技術的集大成者,成為各個發達國家爭奪的科技制高點。



(3)北斗航天衛星應用科技集團股票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伴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直接的體現為科技的競爭,對高新技術的投入成為各國制定科技戰略的共識。由於航天工程對國家地位、軍事、科技、經濟和人民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世界各種都投入巨資進行對其進行研發。

中國也提出了載人航天和嫦娥登月計劃,積極推動建立國際空間站以及北斗全球定位系統,在2012年中國航天器發射次數首次超過了美國,同時加大了在航天領域技術教育和民用研究機構的投資。

世界各國都在擴大航天產業的規模,加大對航天工程的投入力度。這不僅僅是因為航天技術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更重要的是航天技術對推動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

4. 1.航天技術在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中的應用(成就) 2.這些成就有何作用

一、航天技術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在發展生產力方面起先導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航天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群,薈萃了當今世界上科學技術的許多最新成果。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中包括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製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水平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為人類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還將發揮保護人類、保護地球的重要作用。衛星氣象觀測能獲取全球范圍晝夜連續的氣象資料,為氣象工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氣象和氣候信息,改變了傳統手段觀測的落後狀態,使現代氣象學進入到以全球大氣為研究對象,以氣象衛星為主要觀測工具的新階段。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於地球資源勘測,為大面積普查提供了經濟、有效的新手段。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礦產石油資源普查、農作物產量估計與病蟲害預報、土壤與森林資源調查、洪澇災害與森林火災監測、海洋與水利資源調查、地殼活動監視、地質分析與地震預報、環境監測、地圖測繪、城市規劃等。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可以為地面人員、陸上車輛、海面艦船、空中飛行器以及天上衛星和宇宙飛船等目標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連續、實時的高精度定位和測速信息。載人航天、空間站、天體探測與地外資源開發技術又為人類的未來開辟了美好的前景。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提高了人類生活的質量,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衛星通信技術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電話、電報、傳真、數據傳輸、電視轉播、衛星電視教育、移動通信、數據收集、救援、電子郵政、遠程醫療等上百種服務,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

(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傳統產業

航天技術作為高科技前沿,其產業化依賴於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傳統產業的支持。航天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有著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航天技術的發展將牽引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航天技術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可以直接或經過二次開發後在傳統產業中進行推廣、應用和移植;航天技術的管理方法、通用軟體、人才和設備優勢也可以為傳統產業借用,極大地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

二、我國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從1956年至今,我國航天技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並成功發射了15種類型、近50顆人造地球衛星和3艘試驗飛船。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有12種型號,具有發射低地球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等多種軌道有效載荷的運載能力。截至目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8次發射;其中對外發射成功22次,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送入太空。從1996年10月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6次發射成功。

從「東方紅」衛星上天到「神舟」飛船遨遊太空,空間技術通過空間應用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民用航天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幾年,我國衛星應用蓬勃發展,民用衛星已廣泛應用於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和導航定位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中國現已建立了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普查、衛星導航定位、衛星微重力試驗、空間科學研究等衛星應用系統。

(一)衛星遙感

我國有600多個單位、近萬名科技人員直接從事衛星遙感研究、試驗和開發應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領域廣泛、專業基本配套的衛星遙感應用隊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遙感中心等單位利用國內外的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數據,使衛星遙感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國土資源調查與開發、農業資源規劃和估產、森林草原監測和保護、環境災害監測與評估、海洋資源調查與開發等方面的應用迅速發展。

中國返回式遙感衛星拍攝的數萬米地物照片和其它衛星獲得的地物信息,經國家經濟和科研部門處理分析後,從中獲取到許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難以得到的資料,為國家進行國土規劃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利用返回式遙感衛星照片,國家有關部門曾組織進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黃河三角洲等7個區域的資源和環境調查,各有關單位開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項專題應用。實踐表明,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照片具有視野寬闊、信息量豐富、直觀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觀和實用性強的第一手普查資料等特點,具有相當高的實用價值。

中國已建成能接收各類(光電型、雷達型)資源衛星數據的遙感衛星地面站。利用該站發布的數據,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國土整治和規劃、土地利用和普查、農作物估產、地質勘探、重大災害評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之際,遙感衛星地面站根據衛星獲取的微波遙感資料,對災情最嚴重的地區進行了全天時、全天候的監測,為抗災、救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於1999年發射的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資源」衛星,已成為中國衛星資源的一個新的數據源。

中國發射了4顆「風雲」1號和2顆「風雲」2號氣象衛星,現已建立了由北京氣象衛星資料處理中心和北京、烏魯木齊、廣州3個氣象衛星資料站組成的具有國內外兼容性的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該系統為中國的天氣預報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實時雲圖。尤其是氣象衛星系統的業務運行,大大提高了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每年減少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二)衛星通信

過去近20年,我國衛星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目前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全國共有衛星通信地球站71個。近年來,VSAT通信發展較快,已在郵電、金融、氣象、新聞、交通、石油、水利、電力等幾十個部門建立了120多個專用網,終端約2萬多個。在衛星廣播電視方面,開通了47套電視節目和70多路語音廣播,使我國衛星電視和廣播覆蓋率達90%以上,衛星廣播電視教育使我國3000多萬人利用這所「空中」學校接受了教育和培訓。

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進步,使廣播和電視傳輸的落後狀況得到明顯改觀,促進了通信事業的現代化以及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

(三)衛星導航定位

衛星導航定位在我國的應用迅速發展。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開始為公共汽車、計程車安裝GPS指揮監控系統。我國有數萬條漁船裝備了GPS接收機。毫無疑問,智能交通是一個大規模的潛在市場。衛星導航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測繪的各個方面。GPS的應用必將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增長的熱點之一。

2000年,「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並完成雙星組網。我國自主建立了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導航系統。這個系統是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是目前世界上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實用星基定位導航系統,將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是現今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和組織,也是世界上少數擁有進行空間微重力實驗手段的國家之一。如今,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正迎來一個大跨越發展的春天。21世紀頭10年,又發生了中國航空航天史的兩件大事:在航天方面,,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圓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在航空方面,2007年2月,對國計民生的意義不次於「兩彈一星」的大飛機項目正式立項,還有最近倍受國人矚目的「嫦娥一號」、「神七」等等……這些成就必將大大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增大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的重要性無與倫比,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從軍事國防上講,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從國防意義上講,在現代戰爭中,空戰已經占據著主導地位。像軍用飛機、導彈、航母這些衡量著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的重要指標,和國家的航空航天技術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在歷史上,航空航天技術的每一項突破幾乎都源於軍事目的。比如「兩彈一星」,對於彈和星,應該結合起來看,如果火箭中的衛星換成了核彈頭,就成了洲際核導彈了。為什麼新中國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要上「兩彈一星」工程?這正是為了擁有中國自己的核武器。同樣,擁有航天火箭的發射能力,是一個國家擁有核威懾能力,遠程核打擊能力的前提條件。現代戰爭,是以海陸空天為一體的,立體復雜信息化戰爭。擁有制空權,制天權是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和國防力量。

4 航空航天在國防和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與軍事應用聯系緊密,相互促進。 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航空武器裝備包括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強擊機、轟炸機、預警飛機、電子戰飛機、軍用運輸機、軍用無人機、武裝直升機、空中加油類特種飛機和機載武器等。航空武器裝備的作用是對敵空中力量進行空戰,奪取和捍衛制空權;對敵人地面、海面軍事目標進行攻擊;執行偵察、通信和預警指揮任務,空中電子戰任務以及各種戰斗支援和保障任務。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戰鬥力的物質基礎。 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其間發生的局部戰爭,初步顯示了空中力量對戰爭的重大影響。朝鮮戰爭是噴氣式戰斗機的第一次大規模作戰使用,空戰和空中打擊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越南戰爭後期,美軍使用包括 B— 52在內的各種作戰飛機對越南北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進行了「地毯式」轟炸,給北越方面造成了巨大損失,實現了美國的所謂體面撤退。在 1967年 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在三小時內使埃及空軍幾乎全軍覆沒,同時還嚴重打擊了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的空軍目標,在短短的 6天內就達成了其預定的戰略目標。英阿馬島戰爭和 1986年美國對利比亞實施的「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都進一步確立了空中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1991 年的海灣戰爭是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標志,空中戰爭的雛形在這次戰爭中第一次、 展現出來。在 42天的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伊拉克的空中打擊佔了 38天,基本上靠空中作戰就達到了取勝的目的。 8 年後的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仍然選用了空中打擊方案,歷時 79天的戰爭完全由空中力量進行,使得科索沃戰爭成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空中戰爭。這次戰爭具有一些新特點,無人駕駛飛機被大規模使用,為提高空中打擊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准精確和精確制導武器占據了總投彈量的絕大部分。 「 9. 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針對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反恐戰爭,依然是藉助空中打擊力量。這次戰爭中,無人駕駛飛機第一次向目標發射了武器,標志著無人航空作戰平台的概念已經進入了實戰階段。 2003年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還是以隱身戰斗機和遠程巡航導彈轟炸巴格達郊區的軍事和政治目標拉開戰爭的序幕。 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隨著戰爭目標朝著政治化方向發展,空中力量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越來越大。未來的戰爭勢必圍繞空中打擊來進行,誰擁有更強大的空軍,誰將在未來戰爭中取得主動權。 衛星偵察具有面積大、速度快、可定期或連續監視一個地區、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等優點,已成為當今作戰指揮系統和戰略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軍用測地衛星和軍用氣象衛星都可直接應用於軍事。由偵察衛星、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以及空中預警和指揮飛機構成的系統,是國家現代防務系統的神經中樞。只需在普通炸彈上安裝一個衛星制導裝置,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就能極大地改善常規炸彈的轟炸精度。其他航天器可作為太空武器平台,在未來的制天權爭奪中發揮作用。 2007-12-28 21:47 回復 ☆豬的驕傲☆ 37樓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對國民經濟的眾多部門產生了重大影響。 航空的發展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空中運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快速、方便、安全和舒適的旅行手段,國際航班已經取代了遠洋客輪,成為人們洲際往來的主要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國的聯系和交往。國內航線的航空運輸在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已經可以和鐵路運輸相抗衡,而且加快了發展中國家邊遠地區的開發與發展。通信衛星和大型客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的兩個重要支柱。航空在工農業方面的應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如飛機廣泛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探和資源調查,還可用於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監測與保護等。 航天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相結合開創了許多新的商業途徑,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典型的例子是衛星通信,這種方式具有距離遠、容量大、質量好、可靠性高和靈活機動的特點,已經成為現代通信的重要手段。 20世紀 80年代初,通信衛星就承擔了一半多的國際電信業務和幾乎全部的洲際電視傳輸業務。在我國,通信衛星使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得以實現,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民聽到了廣播,看到了電視。衛星導航技術除軍事用途外,利用其全天候、全球和高精度的優勢,廣泛地用於船舶導航、海洋調查、海上石油鑽探、大地測繪和搜索駕救等民用領域。氣象衛星提供的高精度氣象預報,對預防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有著非常積極 的作用,有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其他測地和海洋衛星已成為普查地球和海洋資源的最迅速、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手段,還能協助監視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等。 航空航天技術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向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轉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十分可觀的間接經濟效益。 航空航天為科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航空技術為人類提供了從空中觀察自然界的條件。航天揭開了從太空觀測、研究地球和整個宇宙的新時代。通過航天活動獲得的有關地球空間、行星際空間、太陽系和宇宙天體的豐富信息,更新了人類對地球、行星和宇宙的認識,推動了天文學、空間物理學、高能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空間實驗室的特殊環境,可以被用於開展許多在地球上無法完成的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工作。 航空航天產品是附加值很高的高新技術產品。就航空產品而言,美國 F— 16戰斗機 1 kg 質量的價格是 1kg白銀價格的 20倍,相當了 1kg黃金的 25%,遠高於船舶、汽車和計算機的單位價格。如果按美國 B— 2A戰略轟炸機的價格來算,飛機空重 50 oookg,單價 20億美元,折算單位價格為黃金的三倍。 航空航天產業已經成為部分發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製造業中,航空航天業對美國的貿易平衡貢獻最大,每年達到 21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美國航空工業是美國國防工業的核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航空工業部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重視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把航空航天工業確定為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

5. 北斗航天劉貴生簡歷

北斗航天衛星應用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法人為劉貴生

6. 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衛星技術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1965年8月,中國開始實施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計劃,經過5年的努力,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衛星的重量、跟蹤手段、信號形式、星體溫控等超過其他國家第一顆衛星的水平。「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兩彈一星」國家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圓滿完成。
「兩彈一星」工程的偉大成就,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實施「兩彈一星」工程,使中國的國防實力有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20世紀70至80年代中期,中國衛星技術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應用衛星技術取得多項重大成就。1971年3月,第一顆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實踐一號」發射成功,衛星在軌正常運行8年多,遠遠超過設計要求,這在當時國外衛星中是少有的。1975年11月26日,首次發射了返回式遙感衛星,在空間正常運行三天後成功返回地面,使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美國和前蘇聯的返回式衛星經過多次失敗才獲得回收成功,中國返回式衛星首次飛行試驗就回收成功,並獲得有價值的遙感資料,這是一項重大成就。1984年4月,成功發射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並准確定點東經125度赤道上空,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首次發射的試驗通信衛星就具有實用性,正常工作超過設計要求達三年多,創造了世界通信衛星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紀錄。

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21世紀初,中國衛星技術又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連續取得多項新成就。1988年9月,第一顆極軌試驗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三個自主研製和發射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1997年5月,中等容量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發射成功,並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衛星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同期國際上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該衛星的研製成功和投入業務應用,標志著中國在通信衛星領域跨上了一個新台階。1997年6月,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發射成功,完成了各項試驗任務。1999年10月,發射成功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資源一號」,即以中國為主、與巴西聯合研製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衛星正常工作達3年零10個月,超過2年的設計壽命要求,而且首次發射即提供了有效應用。這標志著中國傳輸型遙感衛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空間遙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進入21世紀,中國的衛星研製取得了31次飛行試驗的成功,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2000年10月和12月,兩顆「北斗一號」導航試驗衛星分別發射升空並正常在軌運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自主研製和發射導航衛星的國家,「北斗一號」也是世界上首次建立的雙星導航定位系統。2002年5月,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發射升空,結束了中國沒有海洋衛星的歷史。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分別發射了與歐洲空間局合作研製的「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衛星,成功地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實現了中國空間探測技術的跨越式發展。2007年5月,中國基於東方紅四號平台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完成了在軌交付,實現了中國整星出口零的突破。「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設計壽命15年,輸出功率達萬瓦級,其綜合能力是「東方紅三號」衛星的20倍以上,衛星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同類通信衛星的先進水平,衛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通信衛星技術實現了新的大跨越。

目前,中國已形成返回式遙感衛星、「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風雲」氣象衛星、「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資源」地球資源衛星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等6個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各類衛星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水平。此外,近五年來中國與國外聯合研製或獨立研製了多顆微小衛星,在微小衛星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載人航天技術的重大跨越
載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代世界高新科技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示,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1992年中國啟動的載人航天工程,是繼「兩彈一星」之後的又一國家重大高科技工程,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創立以來規模最龐大、系統最復雜、技術難度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射並回收成功,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之後又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3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為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把中國首位航天員成功地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夢想,在中國航天發展史上樹立了又一座里程碑。2005年10月,「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了「兩人五天」的載人航天飛行,首次進行了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活動,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又一個重大成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和連續成功,是中國航天事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務是作為空間交會對接目標,完成交會對接試驗;保障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的工作和生活;並初步建立能夠短期載人、長期無人獨立可靠運行的空間試驗平台。中國神舟八號飛船在2011年11月1日升空後,已在11月3日凌晨與神舟八號成功進行第一次對接。組合飛行12天之後,2011年11月14日20時,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第二次交會對接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一期工程的核心部分是研製「神舟」載人飛船。中國研製載人飛船起步較晚,始終堅持高起點、瞄準高目標,攻克了一批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採用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技術,一步跨越美俄40年歷程,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飛船。「神舟」號載人飛船整體水平達到或優於國際上第三代即最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水平,並具有自身特色。它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艙構成,可容納3名航天員,返回艙直徑達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飛船。返回艙返回後,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作法不同,軌道艙可留在軌道上數個月,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中國載人飛船的研製工作,實現了高起點、高效益和跨越式發展。

深空探測技術的歷史性突破
深空探測是中國航天活動繼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後的第三大領域。2004年中國啟動了月球探測工程,該工程是新時期啟動的16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工程之一。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實施,即一、二、三期工程,分別為繞月探測;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月面采樣返回。中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核心部分是研製「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實現地月轉移和環月飛行,對月球進行環繞探測。「嫦娥一號」是中國第一個月球探測器,雖然研製工作比國外起步較晚,但是堅持高起點,瞄準當今國際深空探測技術前沿。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在充分繼承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了探月軌道設計、制導導航與控制、遠距離測控與通信、衛星熱控和有效載荷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嫦娥一號」衛星的技術水平達到了當今世界同類月球探測器的先進水平。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標志著中國空間技術發展取得又一歷史性跨越。

7. 北斗航天衛星應用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斗航天衛星應用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於2011-04-12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劉貴生,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技術服務、技術推廣、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等。
法定代表人:劉貴生
成立時間:2011-04-12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1501376898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豐台區南四環西路188號十八區22號樓五層(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