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紅知識 » philipmorris股票分紅
擴展閱讀
雲辦公教育股票代碼 2025-07-08 22:53:36
2016股票交易量 2025-07-08 22:24:41

philipmorris股票分紅

發布時間: 2021-06-30 06:55:19

❶ PHILIPMORRIS是什麼香煙

便宜的幾塊錢,貴的幾十塊都有

萬寶路也是他們公司出的。
另外要看產地

❷ PHILIPMORRIS是什麼煙,多少錢

1.幾十塊錢吧
2.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包裝食品公司和最大的卷煙生產公司,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企業,美國最大的食品生產公司。作為一家持股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並不直接從事經營活動,而是通過其下屬公司從事經營卷煙和食品。著名的萬寶路卷煙就是由該公司生產的。此外,公司也涉足金融服務和房地產市場。

❸ PHILIPMORRIS是什麼煙!多少錢!

PHILIP MORRIS (中文譯名:飛利浦·莫里斯)是全球最大的香煙生產之一,PHILIP MORRIS香煙也是該公司旗下主打最早生產的烤煙型香煙。
世界第一大私營卷煙生產企業。英文簡稱P.M.。1847年菲利普·莫里斯在倫敦開設煙店,1902年他的繼承人到紐約設代理店。1919年成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地址遷往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市。60年代推出萬寶路(Marlboro)牌卷煙,銷售量很大,後來又推出美麗特(Merit)牌卷煙,是最早流行的低焦油卷煙之一。70年代大力開拓海外業務,進展迅速,70年代末銷售面已遍及170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還發展了一些其他企業。1981年購買了煙草跨國公司──樂富門國際公司 (Rothmans International Ltd.)的部分股權,實力更加強大。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已發展成一個集團公司,總部設在紐約,下設6個分公司,其中包括:P.M.美國煙草公司,經營美國國內的業務;P.M.國際煙草公司,管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7個煙廠,並與其他36個煙草公司有協議,特許它們生產P.M.的卷煙牌號。1981年,P.M.曾與中國廣州卷煙二廠合作生產它的「新時代」牌號卷煙。1987年,集團公司共有職工11.3萬人,總營業額276.95億美元,其中煙草部分為146.44億美元。公司生產的萬寶路牌卷煙銷售量佔世界第一位。

❹ 美國道瓊斯指數的成分股列表

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最初的計算方法(技巧)是用簡單算術平均法求得。它是在1884年由道·瓊斯公司的創始人查理斯·道開始編制的。其最初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根據11種具有代表性的鐵路公司的股票,採用算術平均法進行計算編制而成,發表在查理斯·道自己編輯出版的《每日通訊》上。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價格平均數=入選股票的價格之和/入選股票的數量
自1897年起,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開始分成工業和運輸業兩大類,其中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包括12種股票,運輸業平均指數則包括20種股票,並且開始在道·瓊斯公司出版的《華爾街日報》上公布。在1929年,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又增加了公用事業類股票,使其所包含的股票達到65種,並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最重要的是30種股票。目前,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共分四組,第一組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它由30種有代表性的大工商業公司的股票組成,且隨經濟發展而變大,大致能反映美國整個工商業股票的價格水平,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引用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數。現在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以1928年10月1日為基期,因為這一天收盤時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恰好約為100美元,所以就將其定為基準日。
舊的成分股列表(道瓊斯30指數)
AA ALCOAInc美國鋁業紐約證交所(NYSE)
AXP AmericanExpressCo美國運通紐約證交所(NYSE)
BA TheBoeingCo波音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C Citigroup,Inc花旗集團紐約證交所(NYSE)
CAT CaterpillarInc開拓重工紐約證交所(NYSE)
DDE.I. DuPont DeNemours&Co(DuPont)杜邦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DIS The Walt DisneyCo迪士尼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EK EastmanKodakCo柯達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卡夫食品有限公司)
GE GeneralElectricCo通用電氣紐約證交所(NYSE)
GM GeneralMotorsCorp通用汽車紐約證交所(NYSE)
HD Home Depot Inc家用倉儲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HON Honeywell InternationalInc霍尼威爾紐約證交所(NYSE)(已除,雪佛龍)
HPQ Hewlett-PackardCo惠普(康柏)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IBM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INTC IntelCorp英特爾公司納斯達克(Nasdaq)
IP InternationalPaperCo國際紙業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代替為PFIZER輝瑞制葯公司)
JNJ Johnson&JohnsonInc強生制葯紐約證交所(NYSE)
JPM JPMorganChase&CoJP摩根紐約證交所(NYSE)
KO Coca-ColaCo(Coke)可口可樂紐約證交所(NYSE)
MCD McDonaldsCorp麥當勞快餐紐約證交所(NYSE)
MMM MinnesotaMining&ManufacturingCo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3M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MO PhilipMorrisCompaniesInc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MRK Merck&CoInc默克制葯紐約證交所(NYSE)
MSFTMicrosoftCorp微軟公司納斯達克(Nasdaq)PGTheProcter&GambleCo寶潔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SBC SBCCommunicationsInc西南貝爾紐約證交所(NYSE)
TAT&TCorp美國電報電話紐約證交所(NYSE)(Verizon韋里孫通訊公司代替)
UTX UnitedTechnologiesCorp聯合技術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WMT Wal-MartStoresInc沃爾瑪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XOM ExxonMobilCorp艾克森·美孚公司紐約證交所(NYSE)

❺ underauthorityofphilipmorris

由瑞士紐沙泰爾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授權製造

❻ 國外名牌香煙有哪些

萬寶路是無人不曉的品牌,它所建立起來的煙草王國--美國菲里普莫里斯煙草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企業。它佔有美國煙草市場的半壁江山,它的「萬寶路」品牌同可口可樂公司的「可口可樂」媲美,成為全球最知名的兩個品牌。菲里普莫里斯還擁有「精緻弗吉尼亞」和「伴生」等品牌。該公司收入的一半和利潤的三分之二來自煙草經營,它的另一半收入則來自食品和啤酒製造。著名的卡夫食品公司在美國位居第二,經營包括「歐傑」、「奧斯卡美耶」等知名品牌的食品;所屬的米勒釀造廠在美國啤酒行業位居第二。此外,菲里普莫里斯公司在金融服務和房地產方面也有相當的投資。

雷諾茲公司是美國第二大煙草公司,僅次於菲里普·莫里斯公司。它隸屬於美國內比斯克集團。美國的每四根香煙中就有一根是出自雷諾茲公司。它的主要品牌有雲絲頓、薩勒姆、多拉爾和駱駝等。該公司有兩個規模巨大的卷煙加工廠,並且在北卡羅來納州各地擁有160多個煙葉儲存倉庫。內比斯克集團包裝分部自行生產各式各樣的包裝材料。席捲美國的起訴煙草公司的浪潮,雷諾茲公司自然首當其沖。

英美煙草的555。

英國皇家煙草公司控制著英國38%以上的香煙市場,它的品牌主要包括帝王、大使、約翰大玩家、超級王、蘭巴特等。皇家煙草公司還生產「古典」和「巴拿馬」牌雪茄,「安弗拉」和「布魯諾街」牌煙斗煙絲和鼻煙。此外,該公司的「鼓樂」、「金弗吉尼亞」、「梵內爾」、「布蘭迪斯」和「勝利者」牌手卷煙絲銷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皇家煙草公司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荷蘭「自己動手」連鎖商業的60%的股份,該連鎖商業在英國有11,000家煙草自動售貨機。

西班牙特布卡拉煙草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30年,所以它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煙草公司。它在美國的雪茄市場上頗有根基。盡管該公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它想利用美國人對雪茄的情有獨鍾,擴大美國的市場。在世界雪茄市場上,該公司產品的份額佔11%,並試圖擴展。特布卡拉公司原屬於國有企業,1998年改制進入股票市場,主要股東包括美國麥克斯羅爾進口公司,後者擁有品牌「朱麗葉」,同時還有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兩個雪茄生產廠。特布卡拉煙草公司正與法國賽塔公司合作,力圖增強國際競爭力。

瑞士里奇蒙投資公司是包括煙草、高檔消費品和傳媒等分支機構的集團公司。它的羅斯曼煙草公司是其重要的利潤支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公司之一。它所經營的煙草品牌包括:羅斯曼、敦西路等。它的高檔消費品經營包括卡迪亞首飾等等。

帝國煙草公司生產的主要卷煙牌號有:Drum,Golden Virginia和Van Nelle;自卷煙有Am phora牌、St. Bruno牌斗煙及Rizla牌卷煙紙。帝國煙草公司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卷煙及與煙草有關的產品,其產品主要的市場在英國、荷蘭、比利時、冰島共和國及法國、澳大利亞和非洲地區。另外,帝國煙草公司最近幾年主要在一些新興的市場特別是亞太地區和東歐地區實施其擴張計劃,收購利是美公司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利是美的品牌有大為杜夫、威獅。

還有日本的七星。韓國的SUN 和Light等等。太多了,就說這些了。

❼ 巴菲特:賣蘋果股票可能是個錯誤,到底錯在哪

巴菲特:賣蘋果股票可能是個錯誤,錯誤可能在:

1.蘋果是科技行業龍頭企業,擁有絕對的核心技術;

2.蘋果手機非常受歡迎,全球都擁有大量的粉絲;

3.蘋果業績穩定,管理層追求上進完全可以繼續持有。

巴菲特的投資風格這幾年開始出現了慢慢的轉變,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之前不買任何科技股,因為他對科技股看不清楚,但這幾年巴菲特開始慢慢改變思路,也參與科技股的買賣。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說買蘋果可能是一個錯誤,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就是蘋果是全世界科技行業的龍頭企業,擁有絕對的核心技術,能夠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蘋果的產品也受到大家的歡迎而且供不應求,業績也非常穩定,管理層也追求上進,這樣的企業完全可以大膽持有。

巴菲特也是人不是神,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投資世界沒有100%成功的事情,巴菲特厲害之處就是會不斷總結和反思,從而減少自己犯錯。

❽ 瑞士巧克力的史賓利蓮

史賓利蓮(Sprüngli-Lindt)是一個已經傳承了六代的瑞士巧克力製造商。這家企業經歷過一段極度混亂的日子,卻奇跡式地存活下來,成為19世紀眾多優質巧克力創新者中,唯一存活下來的家族掌控的瑞士巧克力製造商。史賓利蓮獲利已超過100年,目前全球的銷售量是17億瑞士法郎(摺合人民幣約101億元),在歐洲、亞洲與美國的員工人數超過6千人。
它的巧克力品牌包括Caffarel、Fioretto、Chirardelli,Lindor、Lindt(瑞士蓮)、NouvelleConfiserie和SwissTradition,涵蓋了巧克力的所有相關產品,如杏仁糖、夾心糖、巧克力棒、巧克力脆餅、復活節巧克力蛋與巧克力兔子等。
該公司在蘇黎世起家,1845年時還是一家手工糖果店,消費群多為當地的甜食愛好者。1892年轉型為創新的巧克力製造商。1920年代,產品行銷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在1960年代,位於歐洲的事業被整合。自1992年開始,當三個主要市場——瑞士、德國與法國的交易額仍高達全部營業額的80%時,公司就開始擴充,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化企業。現在,其核心市場以外地區的營業額已成長至55%的市場比例,單單美國與加拿大市場就佔了24%,其中當地特有的商店(瑞士蓮精緻巧克力店)成長更高達兩位數。
由於主要的可可供應國,象牙海岸,發生內戰與動亂,導致可可的價格過高,因而重創巧克力市場。尤有甚者,巧克力製造商在毀滅性的價格戰中也開始自毀長城,進而危及品牌。而瑞士蓮卻採取高級巧克力的品牌戰略,只使用頂級的原料,非常注重純度、新鮮度和口味,這樣的戰略在全球一片低迷的巧克力市場,竟創造了奇跡。正如瑞士最重要的報紙《蘇黎世報》(NeueZürcherZeitung)所描述:「趕走一成不變,讓人耳目一新。」
這個正面的發展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自一開始從一家小店做起,史賓利蓮就經常遭遇嚴峻的挑戰。然而,在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這家公司最終還是存活了下來,並且持續擴大、繁榮。
史賓利蓮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819年,戴維德·史賓利(DavidSprüngli),他原本是一個很窮的麵包店臨時僱工,到了當地一個非常有規模的蘇黎世糖果糕點鋪上班。當這家店的老闆在1836年去世時,時年60歲的史賓利,買下了其遺孀的所有股份,成為當地有名的糖果鋪主人,而他本人也變成蘇黎世當地資產階級的一分子。如果不是他的兒子魯道夫(Rudolf)在1845年開始實驗改良巧克力製造,故事或許會就此打住。當時,北方義大利人有一種製作名叫「Cioccolattieri」的商業機密,但是,因為生產的數量太少,品質也不穩定,所以無法滿足婦女飲啜熱巧克力的流行熱潮。對於社會地位較高的仕女來說,在咖啡廳獨自一人,或者身旁沒有男性友人陪伴時,喝熱巧克力是她唯一可被社會接受的事。這項實驗的挑戰性在於將生產過程機械化:如何壓碎與研磨烘焙過的可可豆,並將之與糖及香料(主要是香草)加以混合,最後製作成褐色的巧克力糊。
魯道夫·史賓利只是瑞士許多熱衷於創新巧克力生產的人中間一位。當時還有在日內瓦湖畔威薇(Vevey)的凱勒(Cailler);在紐沙泰爾(Neuchatel)的蘇查德(Suchard,他在1879年建立了國外的生產據點,位於德國西南方的洛拉茨〈L?rrach〉,並注冊商標,開始現代化的營銷,亦即在巧克力包裝內加入一張供收集的圖片;以及亨利·雀巢,他在1867年發明了奶粉,讓牛奶的保存期限可以延長。另外還有一個人叫丹尼爾·彼得(DanielPeter),他設法將牛奶與巧克力這兩種油脂無法兼容的東西混在一起,他的秘訣是從可可中取出油脂,加熱後放入奶粉與糖,最後再將可可油脂放回去,因此,1825年,「牛奶巧克力」(Chocolateaulait)誕生了。這些偉大的巧克力發明家,大部分都住在瑞士的法語區——「瑞士羅曼德」(SuisseRomande)。有一些巧克力製作的先驅,受到加爾文主義工作倫理的影響,加上本身是工作狂,投身於一種放縱式的奢侈品的製作,這是道德上極端拘謹的加爾文主義者,不會皺起眉頭的少數罪惡之一。
1880年代,巧克力的產量增加,價格下跌,當時,瑞士的巧克力業者為這一種新「大眾食品」的大量生產,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們宣稱,巧克力有益健康,因為它對於營養普遍不良的民眾來說,是一種富於營養又有益健康的補給品。
1892年,由於對生產方式、營銷策略以及資金需求等的觀念有歧異,魯道夫·史賓利的兒子們分裂成「甜食陣線」(Confiserieline)(目前在蘇黎世的「閱兵廣場」仍然經營一家頂級的咖啡廳),以及「工廠陣線」(factoryline)。後者為了籌集資金購置其位於蘇黎世近郊的新生產設備,包括昂貴的新機器以及冷凍庫等,在1898年公開發行,變成一家股份公司,稱為史賓利巧克力股份公司(ChocolatSprüngliAG),其中大部分的股份由家族成員、資深經理以及朋友所持有(從此以後,一直遵守這項優良的瑞士傳統,即董事會一直由家族成員與朋友組成,而股東則因為有定期發放的紅利與貼心的紀念品,亦皆大歡喜)。 1899年,位於伯恩(Berne)的羅道夫·蓮(RodolpheLindt)發明了一種特殊的巧克力混合物,不僅風味絕佳,而且入口即化(不用咬斷與用力咀嚼)。此一發明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更深獲一向對巧克力生產要求嚴格的史賓利家族的青睞。1899年,魯道夫·史賓利採取了一個決定性的行動,決定並購羅道夫·蓮,並以他的姓氏Lindt(瑞士蓮)作為產品品牌。在獲得大量現金與史賓利的股份之後,羅道夫·蓮同意共享其獨門的頂級巧克力的製作機密、顧客群以及生產設備。羅道夫·蓮雖說是一個有創意的人,但是性情急躁而難以捉摸,屬於一個古怪的「紳士型生產者」,對於銷售與商業促銷沒有興趣,因此,羅道夫·蓮很快就與史賓利家族不合。他開始不理會他的合並義務,轉而繼續獨自生產自己的巧克力。為此,他們打了10年的法律訴訟戰爭,最終,這一交惡的合並,在1927年確認了當初的合並條件應該執行。因此,1930年以後,該公司就叫做蓮史賓利巧克力股份公司(ChocolatefabrikenLindt&SprüngliAG)。
不過就在此時,蓮史賓利以及瑞士巧克力產業遭逢「一戰」,俄國市場因為發生革命而失去,德國則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最後又碰上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瑞士巧克力製造商,都曾利用大戰的那幾年,快速向海外擴張。然而,在黑色星期五之後,彼得與凱勒兩家巧克力製造商都被雀巢吞並了。而蘇查德與托布勒被現在的菲力普·莫里斯(PhilipMorris)所收購。1928年,蓮史賓利只有與位於柏林的Rowntree,以及隨後1932年,與其位於英國的公司合資,才使他們成為至今仍保持獨立經營的唯一的瑞士巧克力製造商。
「二戰」使得巧克力產業失去大部分出口市場,而且也使得位居內陸的瑞士,原料供應中斷。戰時的配給措施更限制一個人一個月只有一根巧克力棒。然而蓮史賓利設法要維持獲利,並保持其中型區域性生產商的定位。若非魯道夫·史賓利(RudolphSpüngli)在1962年成功取得第五代的企業繼承權,該公司本來打算一直維持這樣的定位。他的博士論文主題是有關競爭對手托布勒的財務與策略的失誤,並且,他開始一連串的歐洲市場拓展行動。魯道夫·史賓利與一位有錢的建築公司女繼承人結婚,讓他有足夠的實力買下意見不合的家族成員以及其他少數股東的股票,由此讓其專斷與越來越自我中心的管理風格得以充分展現。他甚至藉由頻頻更換經理來強化其控制。
20年後,蓮史賓利收購了位於庫爾(Chur)的ChocolateGisonAG,位於朗根塔爾(Langenthal)的ChocoladefabrikGubor,位於歐特恩市(Olten)的NagoN?hrmittelAG,這些公司全部位於瑞士。它也繼續其與英國Rowntree的合作關系(即LindtEnglandLtd),並開始在法國生產「ConsortiumFran?aisdeConfiserie」。在義大利,它擁有位於瓦雷澤(Varese)的BulgheroniSpA的11%股份。在一個義大利的行賄丑聞案爆發之後,史賓利買下了其餘89%的股份。1993年,工廠改名為Sprüngli&LindtSpA。其德國的特許生產商——位於亞琛(Aachen)的LeonardMonhard,為一位有名的當代藝術收藏者彼得·路德維希(PeterLudwig)所有。或許由於此人關心他的名畫甚於公司的獲利,他在1986年宣告破產。此後,蓮史賓利於1987年以1.2億德國馬克的代價加以收購。隨後,他們在此新的生產基地再投資2.2億馬克,以更換過時的戰後舊機器設備。
1989年,在新罕布希爾(NewHampshire)的斯特拉漢(Stratham),蓮史賓利成立了專門負責美國東海岸生產與配送的機構,同時在香港也成立一家銷售公司。 到了1980年代後期,蓮史賓利無論於公於私都碰上了困難。品牌戰略在當時的四個核心市場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在德國與義大利採取的是頂級的品牌戰略,法國則是主打促銷折扣戰,至於瑞士則是「隨便什麼都好」。
由來自瑞士與國外的經理共同組成的「決策小組會議」認為,國外的營運在創造利潤,但是傳統的吉錫貝格(Kilchberg)生產中心卻是造成虧損的來源。這樣的說法,對於傳統派的擁護者魯道夫·史賓利而言,相當刺耳。這個老邁的專權者,被一個迷人卻名聲不佳,名為赫迪·剛特本(HeidiGantenbein)的女信仰治療師迷得團團轉(這位小姐現在仍在網路上提供付費的心靈咨詢服務)。他與結婚多年的妻子離異,並娶剛特本小姐為妻,後來也根據新任妻子的靈性建議,開除了很多經理。而新的管理階層則被迫參加剛特本小姐的心靈課程。全瑞士的美食精神堡壘就這樣落在一個前脫衣舞女的手中,著實震動了蘇黎世湖周邊。到了1993年,魯道夫·史賓利博士退休,成為名譽董事長,並任命正派的恩斯特·坦納(ErnstTanner)擔任首席執行官,而之前不受其父及剛特本小姐所喜愛的魯道夫·康瑞德·史賓利(RudolfKonradSprüengli),即魯道夫的兒子,也重新恢復為董事長。其後,公司採取了適當的歐洲品牌戰略,原來的合資企業變成子公司,而在吉錫貝格的生產基地也採取了縮減成本的措施。
經過10年的持續進步,以及具有一致性的生產、營銷與創新,恩斯特·坦納的努力帶來了一連串的成果,而有效地維持了蓮史賓利的獨立性。這也是公司在1990年初期的並購狂潮中沒有被吞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