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紅知識 » 高盛股票現金分紅
擴展閱讀
ipo發行股票代碼 2025-07-01 11:58:31
股票代碼有r的 2025-07-01 11:57:01
兄弟科技股票002562 2025-07-01 11:16:25

高盛股票現金分紅

發布時間: 2021-07-05 20:30:27

1. 貴州茅台罕見跌7%破2300元,股市大跌基金要不要加倉

暫時不要,隨著疫情逐漸穩定,各類消費品也將會迎來一波降價,股市可能還會再跌。

而從美國過去200年實際數據看,各大類資產長期回報率排名是:股票>房產>長期債券>短期債券>黃金>現金。

長期通脹率,和債券收益差不多,只有股票和房產長期能戰勝通貨膨脹,而且優質的股票更是能戰勝房地產,所以只要我們能堅持長期價值投資,跑贏通脹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市場波動是正常的,不用因為一時的下跌而恐懼,長期看指數基金和優秀的主動基金會戰勝多數散戶,普通人買基金仍然是比較好的盈利方式。

2. 什麼是股票的內部收益率

內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就是資金流入現值總額與資金流出現值總額相等、凈現值等於零時的折現率。如果不使用電子計算機,內部收益率要用若干個折現率進行試算。

直至找到凈現值等於零或接近於零的那個折現率。內部收益率,是一項投資渴望達到的報酬率,是能使投資項目凈現值等於零時的折現率。

它是一項投資渴望達到的報酬率,該指標越大越好。一般情況下,內部收益率大於等於基準收益率時,該項目是可行的。投資項目各年現金流量的折現值之和為項目的凈現值。

凈現值為零時的折現率就是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在項目經濟評價中,根據分析層次的不同,內部收益率有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和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之分。

——第t期的凈現金流量

n——項目計算期

當建設項目期初一次投資,項目各年凈現金流量相等時,財務內部收益率的計算過程如下:

1)計算年金現值系數(p/A,FIRR,n)=K/R;

2)查年金現值系數表,找到與上述年金現值系數相鄰的兩個系數(p/A,i1,n)和(p/A,i2,n)以及對應的i1、i2,滿足(p/A,il,n) >K/R>(p/A,i2,n);

3)用插值法(內插法)計算FIRR:

(FIRR-I)/(i1—i2)=[K/R-(p/A,i1,n) ]/[(p/A,i2,n)—(p/A,il,n)]

若建設項目現金流量為一般常規現金流量,則財務內部收益率的計算過程為:

1)首先根據經驗確定一個初始折現率ic。

2)根據投資方案的現金流量計算財務凈現值FNpV(i0)。

3)若FNpV(io)=0,則FIRR=io;

若FNpV(io)>0,則繼續增大io;

若FNpV(io)<0,則繼續減小io。

4)重復步驟3),直到找到這樣兩個折現率i1和i2,滿足FNpV(i1) >0,FNpV (i2)<0,其中i2-il一般不超過2%-5%。

5)利用線性插值公式近似計算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其計算公式為:

(FIRR- i1)/ (i2-i1)= NpVl/ (NpV1-NpV2)

3. 雙匯發展今天10點多瞬間突然打到跌停價,之後迅速彈起,收盤時又跌了5%,是不是主力出貨了

看看今天的這個新聞。

葉檀:高盛減持雙匯不明不白 信息需公開透明

上市公司高管MBO能否說個清清楚楚?就因為高管的曲線MBO,投資者就得被蒙在鼓裡兩年多?雙匯的利益就此從國內資本市場投資者手裡流向了高盛與鼎輝?

12月14日,雙匯發展(000895)發布了一則遲到兩年、澄而不清的公告,確認戰略投資者高盛曾在2007年大幅減持股份,高盛與鼎輝之間存在大量關聯交易。而在筆者看來,高盛的撤退似乎是一出精心謀劃的好戲。

雙匯高管MBO是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2006年3月3日,雙匯集團國有產權掛牌出讓;5月12日,漯河市國資委與羅特克斯公司簽約,將持有的雙匯股權以20億元出售給高盛、鼎暉投資旗下的合資公司羅特克斯公司。當時,高盛在羅特克斯中占股51%,鼎暉占股49%。

時間再倒推3年,2003年6月13日,雙匯集團與海宇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書》,將其持有的8559.25萬股(占總股本25%),以每股4.70元的價格轉讓給海宇投資,海宇以4.02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成為雙匯發展的第二大股東。當時就有媒體調查了海宇的主要股東,其中有人與雙匯發展的高管完全同名。

如果說海宇與雙匯高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麼此前的海匯則是明火執仗式的。成立於2002年的海匯投資十幾家公司,大都與肉類加工、調味品、物流等相關,收益不菲。而後海匯在2004年關閉,原因據說是雙匯高管持股過於惹眼——其50名自然人股東均為雙匯高管,包括了雙匯發展董事長張俊傑、副董事長李冠軍等,職位最低的也是雙匯各地分公司的經理,第一大股東和法定代表人為萬隆。

國有股的退出,不能由海宇等公司直接接盤,由高盛與鼎輝暗渡陳倉是上佳之選。而高盛扮演了過橋投資者的形象,在入主雙匯後的2007年10月8日,高盛將其所持羅特克斯的股份由51%降至46%,鼎暉在羅特克斯中的股份則由49%變為54%,鼎暉變成了雙匯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成為大股東。

高盛不是活雷鋒,他們寄託在雙匯的盈利前景上,通過雙匯高管急於MBO的心態,以「吃光式分紅」的做法,獲得了高額回報。從2003年到2008年,雙匯發展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是262.28%和160.46%,但同期其總資產和股權權益僅分別為43.50%和38.47%。原因就是「吃光式分紅」,自2004年起已經連續4年分紅超過利潤的60%,其中以2006年與2007年最甚,分紅方案均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現金分紅41084.4萬元,2007年度現金分紅48479.59萬元,分別占當年合並報表凈利潤88%和86%。

上述現象讓人懷疑是否有對賭協議,通過利潤增長獲得股價增值,通過高分紅獲得真金白銀。

高盛與鼎輝所獲不菲,相關統計顯示,高盛與鼎暉入主雙匯的3年多時間里,僅分紅就拿到了6.86億現金。總體而言,高盛通過雙匯集團以及羅特克斯持有雙匯發展23%左右的股份,通過分紅,通過股權轉讓,大約賺取了15億元人民幣的利潤。這對於高盛不過是小菜一碟,但對於萬千中國人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

遲至2009年12月14日,雙匯發展才發布澄清公告,確認了戰略投資者高盛曾在2007年大幅減持股份。但表明,只是境外高盛和鼎暉投資對ShineB的共同管理和控制關系不因上述股權轉讓發生變化。也許雙匯是想說明,此次轉讓根本不關國內投資者的事,所以用不著公告?人們有理由懷疑,是否還有什麼地下條款沒有披露?未來雙匯最可能的路徑是不是走境外上市之路,以最終完成股權轉讓,鼎輝在站最後一班崗?

雙匯的案例讓人感慨,為了曲線MBO,境內投資者利益流失,國有資產低價出售。國有控股上市公司MBO受到了制度與輿論的圍追堵截,大量的交易在地下暗渡陳倉,最終國內投資者支付了更高的成本。雙匯發展隱瞞高盛大幅減持,顯然是在重大事項上隱瞞了投資者,對於投資者的判斷有所損害。縱觀雙匯曲線MBO事件,雙匯高管與境外投資者獲利,惟一受損的是A股市場的投資者,他們信息不通,所持有公司資產與收益大幅下降。

筆者並不反對MBO,只要信息公開透明,只要過程合法合規,只要投資者投票支持。但制度的扭曲導致了上市公司高管行為的極度扭曲,最終市場付出了失信與失財的雙重代價。據報道,12月16日,河南證監局上市處負責人表示已關注雙匯涉嫌 「瞞報」高盛減持事件,「關注」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讓我們拭目以待。

4. 高盛在中國資本市場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雙面」高盛 眾所周知,從今年11月的CPI達到4.4%,並創出25個月以來新高的情況來看,中國內地加息在未來一段時間,都應該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但是我們也很清楚,即就是加息,目前銀行存款一年期2.5%的利率水平,相對於CPI而言,依然處於負利率水平。要想使得百姓的財富增長速度趕上CPI上漲的速度,投資成為百姓一個不得不為之的選項之一,因此加息對股市的下跌影響力,作用不會太大。至於上調印花稅,則更顯得有些滑稽。目前股指在2800點附近震盪,藍籌股的市盈率僅為10倍左右,市場根本不存在「投機過熱」跡象,何談上調印花稅呢?至於傳出內地基金大佬級人物范勇宏先生被雙規的消息,更顯得有些好笑。范勇宏先生作為國內基金業的領袖級人物,其被雙規的消息自然在市場中引發擔憂,進而引發A股市場的大幅震動。事實上,上證指數再度暴跌3.98%,收於2894.54點。謠言惑眾的作用已經起到了。盡管華夏基金管理公司新聞發言人張後奇先生11月17日迅速出面澄清說,此為市場謠言,純屬無中生有。但謠言對市場的負面沖擊作用已是木已成舟。 值得玩味的是,高盛看空A股的傳聞。如果我們再參考12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一篇名為《要警惕和打擊操縱市場的國際資本大鱷》,感覺就更清楚了。該文旗幟鮮明地指出,上調印花稅謠言以及某國際知名投行向投資者群發賣出中國股票郵件是大跌的導火索。文章特別指出,此前不久,正是這家投行發布了積極看好中國股市投資前景的策略報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有操縱股指牟利之嫌。據此,《南方日報》亦撰文指出,該文所指的國際知名投行,依據事實,顯然是指高盛無疑。這也難怪有媒體稱,在此輪暴跌之前,高盛公司分別向中國境內媒體和境外客戶提供了內容迥異的「陰陽」兩份研究報告,一份是向內地公眾唱多中國股市的;另一份卻是向其客戶下達賣出指令,掩護其客戶從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賣出的。 為什麼這次又出現了高盛的影子?為什麼國內主流財經媒體經常質疑高盛,每逢中國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調整之際都能「精準」押注,使其客戶和自身大牟其利?高盛到底在中國資本市場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狼外婆」或是「吸血鬼」?那麼,就讓我們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看看高盛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吧! 一屠金融資本 作為國際投行大鱷,高盛對賺取資本市場的「快錢」向來是來者不拒,由此培養出其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高度敏感性。1984年,國內舉辦的盛大的建國35周年大慶讓高盛看到了中國經濟崛起的勢頭,為了便於就近觀察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動態,方便制訂進軍中國資本市場的策略,高盛在香港成立了亞太地區總部。 1990年,國內證券市場設立,讓高盛嗅到了香味撲鼻的商機。為此,高盛動用了其在美國政界、商界、金融界等多方面的人脈資源,為其打開中國金融資本市場鋪路。高盛的努力沒有白費,1994年,高盛獲准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代表處。與此同時,高盛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中國B股股票的外國投資銀行。拿到進軍中國資本市場「通行證」的高盛絲毫沒有耽誤這「從天而落」的餡餅,把其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步邁向了其最熟悉的金融市場:1994年6月,美國摩根投資銀行和高盛正式參股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以超過每股凈資產6倍的價格取得平安13.7%的股份,其中高盛投資3500萬美元。2005年,匯豐銀行出資81億港幣收購高盛、摩根手中9.91%的中國平安股權。高盛轉讓平安保險股份之後,10年投資收益高達30倍以上。有趣的是,2007年3月1日中國平安發行上市之日,高盛參股的高盛高華證券公司作為主承銷商參與了中國平安的IPO發行,為已經是賺的盆滿缽余的高盛又奉獻了一把。 殺向中國金融資本的第一刀讓高盛品味到了中國資本市場美味的大餐,30倍的投資回報讓高盛嘗到了「嗜血」的快感。由此而一發不可收拾,高盛把砍向國內金融資本的刀鋒磨得更加鋒利。2002年,高盛擔任中銀香港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2003年,高盛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並資助該合資公司收購了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及地產資產組合。與此同時,鑒於高盛在國際投行的大鱷地位,高盛也成為第一批獲得中國政府發放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的金融機構,投資國內A股市場的額度為5000萬美元。 2005年,對於高盛扮演的中國金融資本市場「殺手」這個角色而言,無疑是一個極為忙碌的年頭。高盛先後擔任交通銀行價值21.6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在淡馬錫控股以14億美元入股中國建設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在蘇格蘭皇家銀行以16億美元入股中國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擔任凱雷投資集團收購中國太平洋人壽24.9%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而這一年最為引人注目的重頭戲則是高盛以18億美元入股工商銀行。 伴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的改革,國內銀行登陸資本市場上市發展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高盛也非常看好國內銀行上市的商機。不過,為了降低參股工行的成本,增加自己在參股工行價格上的話語權,高盛也是頗費心機。先是利用評級機構說事,惠譽國際評級在當時一份評價工商銀行的報告中指出,資產負債狀況近來出現的改善能否長久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惠譽認為,工行的資產質量狀況依然欠佳,截至2004年12月底,其不良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為4.7%就是一個明證。在此背景下,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投資人要求擬上市的國內銀行改善資產質量。為此,四家國有銀行在上市前,政府用行政手段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承接了由銀行剝離的2.5萬億元不良資產,這不僅使四家銀行大大「瘦身」,資產質量一夜之間大幅改善,向「境外戰略投資者」出售的是一個甩掉歷史包袱、資產優良的銀行股權,使得國家擔負了銀行改制的巨大成本,也導致了工行發行價的低迷。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2億美元的總價認購164.76億股工行股份。而在高盛成功地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入股工行以後,利益的驅使使得高盛為國內銀行大唱贊歌,工行也在一夜間由一個資產狀況不佳的銀行一躍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銀行」。而當國人沉醉於這個「全球最賺錢的銀行」稱號之時,高盛則是低聲埋頭發大財,其持有的工行股份4年獲利近120億美元,資產增值4.65倍。高盛在去年6月沽售約30.32億股,已套現19億美元。 通過參股國內金融機構賺取豐碩收獲的同時,高盛也把屠刀揮向了儼然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內產業資本,利用資本優勢和人脈資源,對國內優秀企業展開了新一輪「剪羊毛」運動。 二屠產業資本 高盛在國際投行中的卓然地位為其在國內企業開拓投行業務提供了無可比擬的便利。很多國有大型企業尋求海外上市融資時,由於缺乏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了解,也缺乏與國際資本溝通的渠道,這就為高盛「一個蘿卜兩頭切」的內外通吃手法大開方便之門。 從1997年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募資40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至2006年,南方航空、中國石油、中國網通、中芯國際、東風汽車、北汽控股、盛大、平安保險、中興通訊、TCL、聯想集團、中海油、分眾傳媒、上海先進半導體的融資上市都有高盛的參與。2006年,高盛再度向國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資本「吸血鬼」玩技。 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億元人民幣中標雙匯股權拍賣,獲得雙匯集團100%股權,間接持有雙匯發展35.715%的股權,後通過受讓掌握60.715%股份。2006年6月1日,高盛提出全面要約收購。高盛參股雙匯發展以後,藉助著雙匯發展這只「下金蛋」的母雞,通過加大利潤分紅比例以圖迅速收回參股成本,其中以2006年與2007年最甚,分紅方案均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現金分紅41084.4萬元,2007年度現金分紅48479.59萬元,分別占當年合並報表凈利潤88%和86%。2008年比例有所回落,每10股派6元,但仍占凈利潤52%。最高分紅額度占凈利潤額度的比例高達88%,這在國內上市公司的分紅比例中絕對是前所未有的。不僅如此,隨著2007年國內股市牛市的到來,高盛在狂吞雙匯發展分紅的同時,悄悄地把自己所持有的股權轉讓給鼎暉投資以及其他公司,並未在雙匯發展信息披露中有所提示,直至2009年12月14日雙匯發展才對外發布澄清公告,雙匯發展因此受到中國證監會督查。 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價格從西部礦業前股東東風實業公司受讓3205萬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礦業召開2006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以2006年12月31日該公司股份總數32,050萬股為基數,以資本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12股,以法定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3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體股東轉增,以未分配利潤按10送35股比例送股。轉增和送紅股後,高盛持有西部礦業的股權猛增至1億多股。2009年3月5日,西部礦業發布公告,稱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 3月3日,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L.C. 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統出售所持西部礦業公司119,150,000股股份,所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若按減持期間市場均價8.67元計算,高盛累計套現10.3億元。高盛持股西部礦業1.923億股的全部投資成本只有9610萬元,以減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計算,投資回報高達974.3%。高盛對西部礦業的此次投資曾被業內人士指責有手續違規、利益輸送、關聯交易、操縱市場的嫌疑。 2007年9月3日,高盛對海普瑞增資491.76萬美元,持股數增至1125萬股,佔有12.5%的股權比例。2009年,高盛持有的外資股變更為4500萬股,平均持股成本約為1.57元/股;以海普瑞148元的發行價計算,高盛獲利達93.27倍。 在隨後的日子裡,在新東方、阿里巴巴、國美電器、分眾傳媒、中國糧油控股、先聲葯業、英利新能源、寧波銀行、中國鋁業、北京控股、遠洋地產、雨潤食品、SOHO中國、東南融通、波司登、尚德電力、中國旺旺、遠洋地產、茂業國際、太平洋航運、吉利汽車的上市融資路上,都能看到高盛這個資本大鱷的身影。而在掘金國內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之後,高盛也把資本陰影伸向了剛剛邁過「溫飽」進入「小康」的國內中小投資者。 三屠中小資本 今年的股市讓很多中小投資者極為郁悶,因為股市中為數不多的行情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直上直下的「坐電梯」。從11月11日至今,滬指單日漲跌超過50點的大幅異動次數超過5次,使得很多習慣於波段操作的投資老手疲於應對。 導致股指直上直下的因素很多,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股指期貨大幕拉開後,中國證券市場已經進入了對沖時代,進入了做空也可以賺錢的股指套利時代。各種跡象表明,這一次的暴跌固然有宏觀面的原因,但是,市場中存在著一股不為投資者所知的雄厚資本,利用國內指數編制上的缺陷以及金融衍生品工具通過操縱指數和影響輿論造成市場短期大幅異動來謀取暴利。而能夠在市場上具備如此雄厚資本實力和影響輿論能力的大玩家中或許就有高盛的背影。 從高盛精確出台的國內外「陰陽」研究報告來看,其出台時機和市場異動時機極為吻合,由於能夠看到高盛精準研究報告的都是國內外大型機構投資者,當這些機構投資者接受了高盛的投資思路,憑借其資本實力,很容易在市場中形成急漲急跌的走勢,為高盛「渾水摸魚」掠奪中小投資者的散碎資本大放「綠燈」。這些跟隨高盛投資思路資本採取的是拉高權重股吸引跟風盤、在股指沖高時逐步布局股指期貨空頭頭寸、通過散布利空製造恐慌引發股指下跌三部曲實現的。由於中小投資者資金額度所限無法參與股指期貨投資,成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犧牲品。 高盛「三屠」,讓剛剛20歲進入青年期的國內證券市場累累受傷。而高盛之所以能夠在國內資本市場「橫」著走,所依仗的不就是一張國際著名投行的「畫皮」?所依仗的不過是美聯儲高官以及美國財政部高官多是從高盛出身的美國政界資源?因此,對於國內資本市場的監管者和投資者來說,在國內證券市場步入20歲之際,我們的資本市場是不是也應該發揮青年人的「闖勁」和創新精神,探索走出一條適合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特色之路。走中國特色資本之路,讓高盛這個國內資本市場的大鱷賺取應該得到的利益,而不是謀取暴利!

麻煩採納,謝謝!

5. 為什麼阿里巴巴的股份最大持有者是日本人

1999年,當時正是互聯網熱潮的最後一年,馬雲在杭州創辦了阿里巴巴。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馬雲到處找不到投資,他到了北京,見了幾十個投資人,其中就包括了雷軍,最後沒有一個是成功的。

不過最後吳鷹找到了馬雲,當時孫正義投資了雅虎,名聲大噪。吳鷹的UT斯達康也拿到了孫正義3000萬美元的投資,於是吳鷹牽線幫孫正義在中國尋找新的創業者。馬雲見到了孫正義,兩個人談得很好。最後孫正義把原本決定給另外一家電子商務的2000萬美元給了馬雲。

馬雲靠著這筆錢撐過了互聯網的泡沫期,之後孫正義還追加了4000多萬美元的投資,成為了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最多的時候孫正義的軟銀持有阿里巴巴39.6%的股份。當然軟銀這6000多萬的投資,如今變成了差不多2000億美元。如今經過了數次套現,軟銀已經持有29.6%的股份,依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

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29.2%,為第一大股東。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權15%,為第二大股東。雖然馬雲及合夥人只持有公司的少數股份,但卻有絕對的控制權。在公司成立之初,為了防止大權旁落,阿里合夥人與軟銀、雅虎達成了一整套表決權拘束協議,以進一步鞏固合夥人對公司的控制權。

阿里巴巴之選擇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鍾,就是因為馬雲及團隊實行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相當於同股不同權。也就是說,美國的雅虎以及日本的軟銀雖為第一、第二號股東,但是沒有權利決定阿里巴巴走向,只可以享受阿里巴巴的分紅收益。

(5)高盛股票現金分紅擴展閱讀

軟銀集團在1981年由孫正義在日本創立並於1994年在日本上市,是一家綜合性的風險投資公司,主要致力IT產業的投資,包括網路和電信。軟銀在全球投資過的公司已超過600家,在全球主要的300多家 IT公司擁有多數股份。

2016年7月,軟銀以243億英鎊(約合320億美元)的現金收購英國晶元設計公司ARM。9月5日,軟銀已完成320億美元收購ARM交易。
11月23日,軟銀將與Openstreet合作,在日本推出「Hello Cycling」物聯網單車共享系統。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公布,軟體銀行集團排名第95位。

2018年7月13日,日本軟銀集團發布了一款新應用(App),允許司機在日本查找和預訂停車位。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軟體銀行集團位列85位。

6. ★★★★股息★紅利★★★★

股息是股東定期按一定的比率從上市公司分取的盈利,紅利是在上市公司分派股息之後按持股比例向股東分配的剩餘利潤。
答:股息也就是指股票的現金分紅,跟你所說的紅利是一回事.而且它們都是出自公司的可分配利潤,而可分配利潤來自於公司每年的盈利.你對股息的理解是錯誤的.
1.為什麼不一次把利潤一起發完??還分兩次派送??
答:利潤如何分配,是由公司的管理層提議,然後由全體股東投票通過的,每年的利潤是全部分配或留存一部份用於再投資,一部份用於分配,這都是因公司而異的,不能也不會有一刀切的做法或標准.
2.如果先發股息,那應該將利潤先拿出來多少作為股息呢?有什麼標准?為什麼???
答:上市公司每年拿多少當年的利潤用於現金分紅(也就是所謂的股息或紅利),一般是有它們自已的習慣的,當然也有些公司在上一個財報中會承諾今年會拿出公司利潤中的百分之多少用於分紅,但這種情況不多,沒有任何具體的標准,證監會也不能硬性規定它們必須拿出多少來分紅,一句話,都是由股東們來決定.
後加:
首先得說一句,在A股中沒有所謂的優先股,在國外才有,當然了,既然你提到了這點,那就以國外的股市來說.
優先股只有分紅權,沒有投票權,這是首先要說的一點,去年巴菲特入股高盛,買的就是優先股,當然了,其中也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因人,因資金,因公司而不同,巴菲特買入的優先股,是有五年期限的,這五年內,他的優先股,每年都人固定的10%的股息,這也就是你以上所提到的股息,然後在五年內,他可以把他入股高盛的資金以某個特定的股價換成普通股,如果五年期限到了,他不轉股,高盛會在最後一年連本帶最後一年的股息還給他,這種情況類似於國內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債,當然了,既然它被稱為優先股,那公司每年的盈利必須先用於支付它的股息,剩餘的才是普通股東可以用來分配的.
那剩餘的利潤如何分配呢?分配的原理跟我之前提到的,由公司管理層提議,全體股東通過,如果多數股東不同意,那分配方案就會被修改,不過這種情況不多見,因為管理層提出分配方案時,會先和大股東們進行溝通的.

7. 股票憑什麼漲幅

你好,關於股票漲跌,主要因素有以下兩點:
1,股票漲跌原理就是:一般情況下,影響股票價格變動的最主要因素是股票的供求關系。在股票市場上,當股票供不應求時,其股票價格就可能上漲到價值以上;而當股票供過於求時,其股票價格就會下降到價值以下。同時,價格的變化會反過來調整和改變市場的供求關系,使得價格不斷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股票的漲跌是供求雙方決定的。
2,股票價格的漲跌,長期來說是由上市公司為股東創造的利潤決定的,而短期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而影響供求關系的因素則包括人們對該公司的盈利預期、市場資金的多少、政策性因素等。價值投資取決於投資者認為一隻股票是被低估或高估,或者整個市場是被低估或高估。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一家公司的P/E比率、分紅和收益率指標與同行業競爭者以及整個市場的平均水平進行比較。

8. ◆◆◆◆◆股息◆紅利◆◆◆◆

首先要更正一下你的認識,股息的派發並不一定是定期派發的,且派發的比率也不一定是固定的,這也要再乎公司的業績來進行的。有些業績不好或盈利不高的上市公司長期不向股東派發股息的。
所謂的現金紅利實際上就是股息,有些上市公司會以送股或轉增作為其分紅的模式。
1.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分紅一般是一年分一次的,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是一年兩次的。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相關分紅是要依靠其當年業績進行的,若一年分紅兩次的股票一般是業績較好,由於業績較好就可以讓這些公司一年分紅兩次,這種做法可以不用等到這一個年度結束後才一次性對股東進行該年度的分紅,使股東得到更多的實惠。
2.這個還是得看當年的公司業績來進行的,至於拿多少還要經過公司的董事會決定後發布公布,然後經股東大會同意才進行的。董事會一般會依據公司的情況(一般是公司的現金流可承受的能力)來決定的,一般相關的分紅不能超過當年的利潤的一定比例,這個比例是受到會計的相關法規所限制的。

對於補充問題的回答:
由於你所問的問題最初沒有說明要考慮優先股的問題,故此我原來所回答到的問題忽略了優先股,只考慮到普通股。
首先再要明確另外一個內容:優先股不同於普通股,屬於一種特殊的股票,優先股只收取固定的股息,也就是說股東定期按一定的比率從上市公司分取的盈利,但要注意一點優先股在特定情況下是不具有股東大會的投票權利,若該公司盈利不佳,公司可以不發優先股的股息,但優先股的股息是具有追溯權的,實際上優先股猶如一種永久債券的形式存在。而普通股是具有股東大會投票權利的股票,但其分紅權利居於優先股之後。若公司破產優先股會先得到公司的剩餘價值償還,普通股居於優先股之後。
1.由於優先股不同於普通股,就如上述所說公司盈利要先對優先股進行固定股息的分配,所剩餘的利潤才輪到普通股進行分配。
2.優先股只參與固定股息的派發後,公司所剩餘的利潤再進行分配時,優先股不具有這時候分配的權利,而這時普通股卻擁有這時候參與分配的權利。這時候公司如何進行利潤剩餘的分配則是公司的董事會決定的。

另外我還要對樓上所說的優先股可以轉換成普通股的股票作一個解釋,一般情況下優先股不具有轉為普通股的權利的,而對於樓上所說的這種能轉為普通股的權利是相關公司賦予這些優先股的權利,一般是在特殊情況下或協議情況下出現的。另外要明確一點真正意義上的優先股一般是永久的,不具有時間限制的,只要公司不破產就能每年索取股息。

9. 股票發行和股票上市的區別是什麼

概念不同:

首先股票發行是指符合條件的發行人以籌資或實施股利分配為目的,按照法定的程序,向投資者或原股東發行股份或無償提供股份的行為。

股票的發行包括設立發行和新股發行兩種。股票的設立發行:指為使公司成立以募集到法定資本數額為目的的股份發行。是指公司在設立過程中發行股份,也是公司第一次發行股份。

股票上市是指己經發行的股票經證券交易所批准後,在交易所公開掛牌交易的法律行為。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經過承銷商輔導一段時間,報經交易所實地審查通過,其股票即可掛牌上市。股票上市,是連接股票發行和股票交易的「橋梁」。在我國,股票公開發行後即獲得上市資格。


拓展資料:

股票市場可以分為一級市場(發行市場)和二級市場(交易市場),我們在證券公司交易的股票是在交易所成交的,屬於二級市場。實務上看發行新股和新股上市的區別在於,有沒有進入流通。

發行可以是發行流通股也可以是非流通,發行了不見得就是進入流通領域(二級市場);上市是股票進入流通領域(二級市場),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可以通過交易所的交易系統進行交易。

再換一個角度說,發行是在股票一級市場,是指拿錢認購上市公司的股份,交易主體是買方和上市公司之間;上市是股票的二級市場,訪到交易所來交易,交易主體是買方和賣方之間,不涉及上市公司。股票首發(首次發行)只能申購(買入),股票上市則可以自由買賣。

已經公開發行的股票須符合一定條件才能上市交易;而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以說,上市公司概念真包含於股份有限公司概念里。

兩者都可以發行股票。股票分記名和不記名股票,發行方式有公開和非公開發行,排列組合一下,可以有很多種。

現在所謂的「炒股」,炒的是屬於公開發行的記名股票,也只有這種股票可以上市掛牌交易,其他只能依法轉讓而不能上市買賣。所以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都可以發行很多種股票,區別在於上市公司永遠比股份有限公司多了一種:可以上市買賣的股票。

10. 我想炒工商銀行的股票,能不能幫我搞到一些財務報表或者數據

每股收益 (元): 0.0753 目前流通(萬股) :683078.00
每股凈資產 (元): 1.3700 總 股 本(萬股) :33401884.00
每股公積金 (元): 0.2929 主營收入同比增長(%):20.11
每股未分配利潤(元): 0.0569 凈利潤同比增長(%) :0.12
每股經營現金流(元): 1.0047 凈資產收益率(%) :7.71
發 行 價 :3.12
——————————————————————————————————
2005末期每股收益(元):0.1500 凈利潤同比增長(%) :21.59
2005末期主營收入(萬元):24696800.00 主營收入同比增長(%):18.42
2005末期每股經營現金流(元):1.4818 凈資產收益率(%) :14.56
——————————————————————————————————
分配預案: 無
最近除權: 無
預計年報公布日:2007-04-12

◆ 最新消息 ◆
(1)2006年11月17日公告,聯席保薦人(主承銷商)於06年11月16日全額行使
超額配售選擇權,公司按發行價3.12元在初始發行130億股A股的基礎上超額發
行19.5億股A股,占本次發行初始發行規模的15%。A股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
後,本次發行的最終發行規模為149.5億股,最終募集資金凈額約為455.79億元
人民幣,將全部用於補充公司資本金。
(2)2006年11月7日公告,聯席賬簿管理人已於06年11月6日悉數行使超額配
售權,涉及合計530865萬股H股,佔全球發售下初步提呈的發售股份15%,每股
H股作價3.07港元。工行的國有股東向社保基金理事會轉讓53086.5萬股A股以一
兌一的基準轉換為H股。發行超額配售股份所得凈資金約127億港元。
(3)2006年10月26日公告,公司本次A股發行初始發行規模為130億股,超額
配售19.5億股,共計配售149.5億股,其中向戰略投資者定向配售57.6922億股
(50%鎖定期12個月,其餘50%鎖定期18個月),網下向詢價對象詢價配售23.5億
股(鎖定期3個月),網上資金申購發行配售68.3078億股,A股發行價3.12元/股
。本次發行中網上資金申購發行配售的68.3078億股股份自2006年10月27日起在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4)公司招股說明書披露,中國工商銀行按照相關財會法規編制了2006年度
盈利預測報告,2006年度工商銀行預測的合並凈利潤不少於472億元。
(5)公司招股說明書披露,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國工商銀行的總資產、
貸款余額和存款余額分別為70554.77億元、34610.8億元和61190.38億元;200
6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51.43億元。截止2006年6月30日,銀行資本充足率10.7
4%,核心資本充足率8.97%,不良貸款率4.10%,撥備覆蓋率60.37%。

◆ 控盤情況 ◆
—————————————————————————————————
點評:2006年10月26日上市公告書披露,本次上市前十大A股股東中,控股股
東財政部、匯金公司各持有工行1187.88億股股份,分別占總股本的3
6.2355%;中國人壽集團、中國人壽股份公司、太平洋人壽、平安人壽
等4家保險公司進入了工商銀行前十大A股股東,其中,中國人壽集團
-傳統-普通保險產品賬戶持有9.10億股,占總股本的0.2776%,位列第
三大A股股東。

◆ 概念題材 ◆
大智慧板塊:H股概念、次新股概念、大盤概念、滬深300概念、上證180概念
、上證50概念、中證100概念。
(1)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工行占據國內市場領先地位,擁有龐大、優質的
客戶基礎、廣泛的分銷網路和國內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平台,是我國最大的公司
銀行、個人銀行、電子銀行服務提供行。截止2005年末,工商銀行資產總額人
民幣64541億元,資本凈額3118.44億元。截止06年底,公司共託管基金73隻,
託管基金資產凈值2683.81億元,市場佔有率31.34%。
(2)兩市第一權重股:06年全球最大IPO、首家A+H發行的工行於10月登陸A股
市場,此次A股發行量為149.5億股、H股發行量為407億股,工行已成為滬深兩
市第一權重股。若以06年12月29日收盤為基準,工行扣除H股後的市值為15656
.61億元(2525.26億股),占當日滬市總市值的21.86%(滬綜指收盤2675.47點
,總市值71612億),即工行A股每波動0.10元,預計影響滬綜指約9.43個點位。
(3)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工商銀行與高盛集團、安聯集團以及美國運通建
立了非排他性的戰略合作關系。高盛集團以25.822億美元認購164.76億股,安
聯集團以8.247億歐元認購64.326億股,美國運通以2億美元認購12.76億股。
(4)與戰略投資者合作:與高盛集團合作,加強銀行的公司治理,特別是加
強銀行在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以及提高銀行在資金交易、資產管理、公司銀行
業務及投資銀行業務和不良貸款處置方面的能力;與安聯集團合作,開發並向
銀行客戶提供多種銀行保險產品與服務;計劃與美國運通進一步擴大合作(此合
作始於2004年),進一步提升銀行銀行卡業務。
(5)股票增值權計劃:銀行擬向符合資格的董事、監事、高管人員和其他由
董事會確定的核心業務骨幹授予股票增值權。股票增值權依據銀行H股的價格進
行授予和行使。股票增值權有效期為授予之日起10年。上市後的半年內進行首
次授予,每次授予後,自授予日起3年後開始生效,每年生效25%,7年後全部生
效。首次授予的股票增值權下的股份總額不超過銀行發行上市總股本0.5%,計
劃有效期內累計授予總量控制在國家有關規定的比例之內。
(6)廣泛的分行網路: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商銀行在我國境內的傳統分
行網路包括18038個境內分行、營業網點及其他機構(包括總行),包括位於北京
的總行、35個一級分行、412個二級分行、17506個支行和網點以及84個其他機
構。銀行的網點還包括超過3000個理財中心。截至2006年6月30日,銀行還擁有
98家境外分行、子銀行、代表處和網點。
(7)較高的分紅派息率:對於截至2007年和2008年12月31日止的各年年度,
公司董事會現時正擬定股利分配金額將介於本行在相關年度,根據中國會計准
則或國際財務報告准則釐定的凈利潤(取其中較低者)的45%和60%之間。
(8)著名金融服務品牌:英國《銀行家》雜志發布06年度全球1000家大銀行
排名報告,按一級資本排序,中國工商銀行以317億美元排名第16位。在美國《
財富》雜志按銷售收入評出的最新的06年度世界500強公司中,工商銀行排名排
名199位。於06年被《亞洲銀行家》雜志評為「中國國有最佳零售銀行」。
(9)銀行卡業務發展快速:工商銀行是我國領先的貸記卡、准貸記卡和借記
卡服務提供行。工行銀行卡所用的「牡丹卡」品牌是我國首個銀行卡注冊商標
,也是我國最知名的銀行卡品牌之一。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行於我國擁有約
820萬戶貸記卡和准貸記卡賬戶,在我國境內的人民幣借記卡為1.463億張。截
至2006年6月,貸記卡貸款總額已達39億元,2003年至2005年的年度復合增長率
高達9.5%;2006年上半年信用卡的貸款不良率為2.83%。
(10)客戶覆蓋深度:工商銀行擁有我國最大的公司銀行客戶和個人銀行客
戶基礎。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行公司銀行客戶總數超過250萬,其中包括約
57710名貸款客戶;同時,工行擁有超過1.5億名個人銀行客戶。在工行的金融
資產余額超過5萬元以上的個人客戶超過1600萬名,他們在工行的人均金融資產
余額超過15萬元。
(11)稅費改革題材:目前,內資銀行所得稅率基本在33%左右,營業稅為5
%,還有附加一些雜稅。現高稅負狀況有望重大改革,「兩稅合一」已啟動(初
定調整至25%)。工行06中報顯示,上半年所得稅額為131.99億元。初步估算,
人工成本抵扣、兩稅合一、營業稅減免對公司EPS的平均影響分別約為10%、12
%、18%。
(12)股份自願鎖定承諾:財政部和匯金公司承諾,自工行A股股票在上海證
券交易所上市之日起36個月內,財政部和匯金公司不轉讓或者委託他人管理財
政部和匯金公司已直接和間接持有的工行A股股份,也不由工行收購財政部和匯
金公司持有的工行A股股份。財政部和匯金公司持有的工行A股股份在獲得中國
證監會或國務院授權的證券審批機構批准轉為H股後,轉為H股的部分將不受上
述36個月鎖定期限制。但根據《公司法》規定,財政部和匯金公司自工行股票
首次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會轉讓該等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