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紅知識 » 比亞迪股票不分紅
擴展閱讀
納斯達克智天股票代碼 2025-08-21 01:59:25
中國重工股票歷史行清 2025-08-21 01:44:36

比亞迪股票不分紅

發布時間: 2021-07-23 03:00:33

⑴ 比亞迪的股份的股票能買不

別買,現在大盤明顯向下,觀望一段時間再說吧,另外,比亞迪今年的業績差的要死,又撤經銷商,又裁員的,少碰為妙,避免被套牢。

⑵ 現在購比亞迪股票至少要多少錢,如果購入,不賣出,等股息,分紅,多長時間才能賺回本。

十年

⑶ 比亞迪的股票多久分紅一次

首先要明白分紅的意思,在結合實際情況。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理論上只要有一股也可以分紅,可是事實不是如此。
中國的股市主要以融資為主,極少數會分紅。

們從實際上開始講,上市公司如果盈利了,分不分紅是董事會決定的,加上是股權分離,普通小股東炒股的,是沒有權力干預公司經營的。舉個例子某公司流通股占
總資本70%,如果今年盈利1億元,我們不計較所謂盈利公積什麼的,純按股本比例來算,那就是說公司原股只佔30%那應該分到的利潤是三千萬,流通股是分
到7000萬。
分不分紅又要從個人的利益上講,現在國有企業是國家的或者說全中國老百姓的,連國有上市公司都不分紅,有些人說情願國有企業的利潤全部上交國家大家還舒服點,連國有企業都不願意分紅,把錢留著自己花,你說私人上市公司從利益角度來說,什麼要分紅?

從上面的例子,他們把七千萬應該分給小股東的利潤留著自己公司繼續投資也行,自己花銷也行,反正小股東沒有權力干預公司行政。完全可以把這七千萬自己通過
各種費用吃進了,也可以過通投資繼續盈利反正做好了帳,誰也查不出。從單純的利益角度已經說了分紅問題的根本,所以不要指望公司會分紅,因為分紅根本不利
於公司控股人的利潤,本身上市為融資,不分紅最有利於控股人
蘋果公司為什麼要分紅,因為美國有相差的稅收問題,所以才分紅或者回購自己公司股票,任何公司主體都是一樣的,盡可能為自己謀利,除非是股權比較大的大股東能影響行政的,主動提出分紅,不過這個不太可能,因為大股東自身自己就是贊成不分紅的~
而且分紅的話,收益可能比定期利率還低。真的不要指望~~

⑷ 比亞迪股價一直不漲,是因為比亞迪不賺錢嗎

股價不漲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比亞迪不賺錢。有人一講到為什麼不賺錢,就會很寬泛的舉一堆原因,沒有定量的分析。首先搞清楚公司是干什麼的。公司的主營業務目前分為四大塊:1)汽車,包括傳統燃油汽車及新能源汽車,2)代工,手機部件及組裝業,3)手機電池,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4)軌道交通,跨座式單軌「雲軌」、「雲巴」等。接下來我將按照從收入到毛利,再到費用,最後到利潤總額的順序,將利潤表梳理一遍,並結合其他兩張表,看看究竟是那個環節讓公司不賺錢。

由於公司是把國家對消費者的補貼放在收入中的,故毛利中包含補貼的部分。所以隨著補貼下滑,汽車毛利率也在下滑,到2018年僅19.8%。關鍵是繼續退坡後毛利率能維持嗎?這一點也是值得擔心的,有時間我另外開一篇講。代工業務其實是很賺錢的,420億的收入產生了53億的毛利,業務性質的原因毛利率低一點只有12%-13%,但三費也低啊。代工業務由於絕大部分是裝到比亞迪電子,在港股上市的,所以數據會比較詳細,根據財報比亞迪電子18年收入414億,凈利潤有21-22億,扣非凈利潤18-19億元。對於比亞迪來說,扣除少數股東權益,歸屬的凈利潤為12-13億元。要知道2018年整個比亞迪扣非凈利潤不到6億元,也就說,除代工以外的業務整體是虧錢的。

⑸ 比亞迪股票有分紅嗎

2009年,比亞迪的收入按產品分類結構是:汽車53%、手機部件及組裝服務37%、二次充電電池10%。與2008年相比,汽車佔比提高了21個百分點。如果從效益上看,比亞迪已經迅速換身為一家汽車企業。年報資料顯示,2009財年來自汽車業務的貢獻從去年同期的23%暴增至73%。比亞迪最驚人的是其超強的成本控制能力。2009年,比亞迪賣了44.8萬輛車,均價僅為4.68萬元,毛利潤率居然達到16.7%。與利潤均不豐厚的手機部件和電池業務合並後,公司凈利潤率達到9.6%。同期銷售均價8.06萬的上海汽車(600104.SH),凈利潤率僅為6.87%;銷售均價6萬的長安汽車(000625.SZ)只有4.3%。但剛剛熱銷兩三年的比亞迪汽車,社會總保有量只有100萬輛(絕大多數還沒出保修期),質量是否「及格」還需要時間考驗。另外,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對比亞迪的潛在影響不可忽視,2010年上半年員工人均工資較2009年上漲了459元/月。盡管仍處第二陣營,但對於2003年才躋身中國汽車領域的比亞迪來講,表現的確神勇。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按2009年銷量排名比亞迪僅居第八位,相當於第一名上汽的六分之一或全國汽車銷量的三十分之一。按理說國際投資機構推崇的是各領域里的最強者並且要十分專注才行,比如波音不會去造汽車、福特不會去造飛機,最牛的投行甚至非第一第二不投。但凡事都有例外,巴菲特就相中了這個「二流」且「不專注」的比亞迪。2009年7月,他通過下屬公司中美能源完成了對比亞迪18億港元的投資。巴菲特投資比亞迪的成本相當於16倍的市盈率,如今股份已從8港元漲到60港元以上,對應的市盈率超過30倍。以9月30日收盤價計算,巴菲特在比亞迪的投資已經凈賺679%,金額超過120億港元。中美能源所持2.25億股佔比亞迪總股本的9.89%,卻是已發行H股的28.37%,如果巴菲特減持比亞迪相當於自殺。當然,巴菲特也許跟本沒想減持,如果比亞迪成為中國及至全球新能源車的霸主,投資收益會遠遠超過一百億。

⑹ 王傳福的股票不賣有錢收入嗎

1、有分紅
2、年薪很高很高,但是花工資都花不完,而且很多事候是公司出錢,個人享受
所以他沒地方花錢
3、反正這輩都花不完,何必拋
有些公司利潤很少,但員工、高管收入很高,如電力、石油

⑺ 比亞迪今年能分紅配股嗎

沒有的 沒有公告 在去年2014年8月13號 就已進分配好的

⑻ 巴菲特買比亞迪的股票

股東身份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後,應當向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 參與決策權《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由全體股東組成。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會議,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決權。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但是,股東大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 選擇、監督管理者權《公司法》規定: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事,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股東大會的決議,實行累積投票制。 資產收益權《公司法》規定:公司分配當年稅後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並提取利潤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不再提取。公司的法定公積金不足以彌補上一年度公司虧損的,在依照前款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和法定公益金之前,應當先用當年利潤彌補虧損。公司在從稅後利潤中提取法定公積金後,經股東會決議,可以提取任意公積金。公司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法定公益金後所餘利潤,有限責任公司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知情權《公司法》規定:股東有權查閱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公司債券存根、股東大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財務會計報告,對公司的經營提出建議或者質詢。 提議、召集、主持股東會臨時會議權 《公司法》規定:董事會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大會會議職責的,監事會應當及時召集和主持;監事會不召集和主持的,連續九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優先受讓和認購新股權《公司法》規定: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先購買權;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 轉讓出資或股份的權利《公司法》規定:股東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轉讓。股東轉讓其股份,應當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場所進行或者按照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 股東權利可分為兩類:財產權和管理參與權。前者如股東身份權、資產收益權、優先受讓和認購新股權、轉讓出資或股份的權利,後者如參與決策權、選擇、監督管理者權、提議、召集、主持股東會臨時會議權、知情權、提議、召集、主持股東會臨時會議權。其中,財產權是核心,是股東出資的目的所在,管理參與權則是手段,是保障股東實現其財產權的必要途徑。 以自己名義向侵犯公司或股東利益的人提起訴訟 《公司法》第152條規定的股東代表訴訟和第153條規定的股東直接訴訟。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侵犯的是公司的利益,後者侵犯的是股東的利益。相對而言,股東派生訴訟比較復雜,它指的是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其他人侵犯公司利益給公司造成損失,應該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公司、董事會(執行董事)、監事會(監事)怠於行使權利訴權或者情況緊急,股東可以依法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為了防止股東濫用訴權,公司法對原告資格設定了一定限制,即必須是連續180天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東才具有主體資格,同時公司法要求原告應當先竭盡公司的內部救濟措施,股東的書面請求只有遭到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的拒絕或收到請求後30天董事會、監事會不起訴的,股東才能以自己名義代表公司起訴。 分配公司利潤,取得公司剩餘財產 獲得分紅是股東出資設立公司的原動力,因此當公司在彌補虧損、提起法定公積金後,股東可以依法分配取得相應的營業利潤。股東分多少、公司留多少,股東按什麼分配比例,以及什麼時間進行利潤分配等問題公司法均不加干涉,由股東通過公司章程自行約定。 當公司因各種原因決定解散或者被主管部門撤銷需要解散的,公司完成清算程序後就可以注銷從而終止其民事主體資格,而股東就有權在公司注銷前有權依照出資比例,分配公司的剩餘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