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紅知識 » 西格里集團股票
擴展閱讀
星能科技股票 2025-08-26 21:44:07
阿里巴巴股票代碼688688 2025-08-26 21:42:01
W標志的股票交易軟體 2025-08-26 20:36:05

西格里集團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7-24 18:20:05

1. 碳素纖維的用途

用途 航天/船艦 工業/汽車 運動器材
國家及用途比例:
美國 74.40% 13.60% 12.10%
日本 4.00% 33.60% 62.40%
碳素纖維可加工成織物、氈、席、帶、紙及其他材料。碳纖維除用作絕熱保溫材料外,一般不單獨使用,多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金屬、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構成復合材料。碳纖維增強的復合材料可用作飛機結構材料、電磁屏蔽除電材料、人工韌帶等身體代用材料以及用於製造火箭外殼、機動船、工業機器人、汽車板簧和驅動軸等。
碳素纖維是軍民兩用新材料,屬於技術密集型和政治敏感的關鍵材料。以前,以美國為首的巴黎統籌委員會(COCOM), 對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封鎖政策,1994年3月,COCOM雖然已解散,但禁運封鎖的陰影仍籠罩在上空,先進的碳纖維技術仍引不進來,特別是高性能PAN基原絲技術,即使我國進入WTO,形勢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因此,除了國人繼續自力更生發展碳纖維工業外,別無其它選擇。因此,國外尤其是碳纖維生產技術領先的日韓等國對中國的碳纖維材料及製品的出口一直保持相當謹慎的態度,只有為數很少的中國企業能夠與其建立合作關系,擁有其產品的進口渠道。
目前世界碳素纖維產量達到4萬噸/年以上,全世界主要是日本東麗、東邦人造絲和三菱人造絲三家公司以及美國的HEXCEL、ZOLTEK、ALDILA三家公司,以及德國SGL西格里集團,韓國泰光產業,我國台灣省的台塑集團,等少數單位掌握了碳纖維生產的核心技術,並且有規模化大生產。目前在祖國大陸還沒有一個年產100t的規模化碳纖維工廠,大多還處於中試放大階段。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台灣省的台塑集團,在80代年中期從美國Hitco公司引進百噸級碳纖維生產線,經消化、吸收和配套後得到迅速發展,台塑產量增加很快,但碳纖維質量的提高幅度並不大。
我國對碳素纖維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80年代開始研究高強型碳纖維。多年來進展緩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績。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較快,安徽華皖碳纖維公司率先引進了500噸/年原絲、200噸/年PAN基碳纖維(只有東麗碳纖維T300水平),使我國碳纖維工業進入了產業化。隨後,一些廠家相繼加入碳纖維生產行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12家生產規模大小不一(5~800噸/年)的PAN基碳纖維生產廠家,合計生產能力為1310噸/年,產品規格為1K、3K、6K、12K。但由於一些企業沒有原絲可燒,實際國內碳纖維的總產量不足40噸/年,而且產品質量不太穩定,大多數達不到T300水平。可喜的是從2000年開始我國碳纖維向技術多元化發展,放棄了原來的硝酸法原絲製造技術,採用以二甲基亞碸為溶劑的一步法濕法紡絲技術獲得成功。目前利用自主技術研製的少數國產T300、T700碳纖維產品已經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碳素纖維的需求量日益增長,碳纖維已被列為國家化纖行業重點扶持的新產品,成為國內新材料行業研發的熱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擬建和在建的碳纖維生產企業有11家,合計生產能力為原絲7100噸/年、碳纖維1560噸/年,其中在建企業為4家,合計生產能力為原絲1100噸/年、碳纖維470噸/年。
盡管我國碳纖維生產發展緩慢,而消費量卻一直在逐漸增加,市場需求旺盛。主要用途包括體育器材、一般工業和航空航天等,其中體育休閑用品的使用量最大,占消費量的約80%~90%。我國碳纖維的需求量已超過3000噸/年,2010年將突破5000噸/年。主要應用領域為:成熟市場有航空航天及國防領域(飛機、火箭、導彈、衛星、雷達等)和體育休閑用品(高爾夫球桿、漁具、網球拍、羽毛球拍、箭桿、自行車、賽艇等);新興市場有增強塑料、壓力容器、建築加固、風力發電、摩擦材料、鑽井平台等;待開發市場有汽車、醫療器械、新能源等。
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研製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長足進展,在航天主導產品(彈、箭、星、船)上得到了廣泛應用。近年來,我國體育休閑用品及壓力容器等領域對碳纖維的需求迅速增長,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急需高性能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市場需求更加旺盛。
為了滿足國內市場對碳纖維不斷增長的需求,應盡快實現我國碳纖維工業的國產化和規模化。為此,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加速原絲技術開發,研製高純度原絲;強化應用研究和市場開發,進一步擴大應用領域。碳纖維在我國大有發展前途,但應總結滌綸等化纖發展的經驗教訓,避免盲目發展,實現健康發展。
為了大型飛機的製造和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國還必須盡快地實現高強中模型碳纖維的產業化。但是,因為高性能碳纖維是發展航空航天等尖端技術必不可少的材料,長期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封鎖。雖然「巴統」在1994年3月解散了,但禁運的陰影仍然存在。即使對我國解除了禁運,開始也只能是通用級碳纖維,而不會向我們出售高性能碳纖維技術和設備。因此,發展高性能碳纖維必須要靠我們自己。我國化學纖維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從以增加數量為主轉向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纖維」,特別是把事關國家產業安全的高新技術纖維材料作為重中之重,而且碳纖維被列為首位,是國家迫切需要短期內突破的高新技術纖維品種,為我國碳纖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自力更生、努力創新,發展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碳纖維,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國家「863 計劃」以及有關部委都在關心我國碳纖維工業的發展及其產業化步伐,並給予強有力的支持,許多材料專家也扎扎實實的做了許多工作。「十一五」期間,我國又啟動了相關「973計劃」。相信「十一五」將是我國碳纖維工業產業化的黃金時代。

2. 碳纖維的特點

碳纖維的特點:

碳纖維是含炭量在90%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纖維。耐高溫居所有化纖之首。用腈綸和粘膠纖維做原料,經高溫氧化碳化而成。是製造航天航空等高技術器材的優良材料。

具有耐高溫、抗摩擦、導電、導熱及耐腐蝕等特性 外形呈纖維狀、柔軟、可加工成各種織物,由於其石墨微晶結構沿纖維軸擇優取向,因此沿纖維軸方向有很高的強度和模量。

碳纖維的密度小,因此比強度和比模量高。碳纖維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增強材料與樹脂、金屬、陶瓷及炭等復合,製造先進復合材料。碳纖維增強環氧樹脂復合材料,其比強度及比模量在現有工程材料中是最高的。

(2)西格里集團股票擴展閱讀:

碳纖維用途:

碳纖維的主要用途是與樹脂、金屬、陶瓷等基體復合,製成結構材料。碳纖維增強環氧樹脂復合材料,其比強度、比模量綜合指標,在現有結構材料中是最高的。在密度、剛度、重量、疲勞特性等有嚴格要求的領域,在要求高溫、化學穩定性高的場合,碳纖維復合材料都頗具優勢。

碳纖維是50年代初應火箭、宇航及航空等尖端科學技術的需要而產生的,現在還廣泛應用於體育器械、紡織、化工機械及醫學領域。

隨著尖端技術對新材料技術性能的要求日益苛刻,促使科技工作者不斷努力提高。80年代初期,高性能及超高性能的碳纖維相繼出現,這在技術上是又一次飛躍,同時也標志著碳纖維的研究和生產已進入一個高級階段。

3. 材料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57000

應該是:碳素纖維
碳素纖維的學名叫「聚丙烯晴基碳纖維」由碳纖維與相關的基體樹脂(如環氧樹脂)備制的復合材料其多項物理力學性能可以與金屬媲美。由於它特有的耐高溫(>3000℃),耐燒蝕,熱膨脹系數小,及高比強度、高比摸量等特性,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化工、電子及體育器材等領域。
碳素纖維又稱碳纖維(Carbon Fiber,簡稱CF)。在國際上被譽為「黑色黃金」,它繼石器和鋼鐵等金屬後,被國際上稱之為「第三代材料」,因為用碳纖維製成的復合材料具有極高的強度,且超輕、耐高溫高壓。
碳纖維主要是由碳元素組成的一種特種纖維,其含碳量隨種類不同而異,一般在90%以上。碳纖維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溫、耐摩擦、導電、導熱及耐腐蝕等,但與一般碳素材料不同的是,其外形有顯著的各向異性、柔軟、可加工成各種織物,沿纖維軸方向表現出很高的強度。碳纖維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比強度。
碳素纖維每年雖呈小幅成長,但仍具穩定之特殊固定市場性與用途需求性。碳素纖維之用途依國家不同而異,美國主要發展用於國防與航天,而日本則用於運動休閑器材,在未來預期在環保用途將會大幅成長。碳素纖維依產品設計與結合特殊他種材料會展開另一新紀元。
5.碳纖維之主要用途
碳素纖維可加工成織物、氈、席、帶、紙及其他材料。碳纖維除用作絕熱保溫材料外,一般不單獨使用,多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金屬、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構成復合材料。碳纖維增強的復合材料可用作飛機結構材料、電磁屏蔽除電材料、人工韌帶等身體代用材料以及用於製造火箭外殼、機動船、工業機器人、汽車板簧和驅動軸等。
碳素纖維是軍民兩用新材料,屬於技術密集型和政治敏感的關鍵材料。以前,以美國為首的巴黎統籌委員會(COCOM), 對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封鎖政策,1994年3月,COCOM雖然已解散,但禁運封鎖的陰影仍籠罩在上空,先進的碳纖維技術仍引不進來,特別是高性能PAN基原絲技術,即使我國進入WTO,形勢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因此,除了國人繼續自力更生發展碳纖維工業外,別無其它選擇。因此,國外尤其是碳纖維生產技術領先的日韓等國對中國的碳纖維材料及製品的出口一直保持相當謹慎的態度,只有為數很少的中國企業能夠與其建立合作關系,擁有其產品的進口渠道。
目前世界碳素纖維產量達到4萬噸/年以上,全世界主要是日本東麗、東邦人造絲和三菱人造絲三家公司以及美國的HEXCEL、ZOLTEK、ALDILA三家公司,以及德國SGL西格里集團,韓國泰光產業,我國台灣省的台塑集團,等少數單位掌握了碳纖維生產的核心技術,並且有規模化大生產。目前在祖國大陸還沒有一個年產100t的規模化碳纖維工廠,大多還處於中試放大階段。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台灣省的台塑集團,在80代年中期從美國Hitco公司引進百噸級碳纖維生產線,經消化、吸收和配套後得到迅速發展,台塑產量增加很快,但碳纖維質量的提高幅度並不大。
我國對碳素纖維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80年代開始研究高強型碳纖維。多年來進展緩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績。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較快,安徽華皖碳纖維公司率先引進了500噸/年原絲、200噸/年PAN基碳纖維(只有東麗碳纖維T300水平),使我國碳纖維工業進入了產業化。隨後,一些廠家相繼加入碳纖維生產行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12家生產規模大小不一(5~800噸/年)的PAN基碳纖維生產廠家,合計生產能力為1310噸/年,產品規格為1K、3K、6K、12K。

但由於一些企業沒有原絲可燒,實際國內碳纖維的總產量不足40噸/年,而且產品質量不太穩定,大多數達不到T300水平。可喜的是從2000年開始我國碳纖維向技術多元化發展,放棄了原來的硝酸法原絲製造技術,採用以二甲基亞碸為溶劑的一步法濕法紡絲技術獲得成功。目前利用自主技術研製的少數國產T300、T700碳纖維產品已經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碳素纖維的需求量日益增長,碳纖維已被列為國家化纖行業重點扶持的新產品,成為國內新材料行業研發的熱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擬建和在建的碳纖維生產企業有11家,合計生產能力為原絲7100噸/年、碳纖維1560噸/年,其中在建企業為4家,合計生產能力為原絲1100噸/年、碳纖維470噸/年。
盡管我國碳纖維生產發展緩慢,而消費量卻一直在逐漸增加,市場需求旺盛。主要用途包括體育器材、一般工業和航空航天等,其中體育休閑用品的使用量最大,占消費量的約80%~90%。我國碳纖維的需求量已超過3000噸/年,2010年將突破5000噸/年。主要應用領域為:成熟市場有航空航天及國防領域(飛機、火箭、導彈、衛星、雷達等)和體育休閑用品(高爾夫球桿、漁具、網球拍、羽毛球拍、箭桿、自行車、賽艇等);新興市場有增強塑料、壓力容器、建築加固、風力發電、摩擦材料、鑽井平台等;待開發市場有汽車、醫療器械、新能源等。
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研製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長足進展,在航天主導產品(彈、箭、星、船)上得到了廣泛應用。近年來,我國體育休閑用品及壓力容器等領域對碳纖維的需求迅速增長,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急需高性能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市場需求更加旺盛。
為了滿足國內市場對碳纖維不斷增長的需求,應盡快實現我國碳纖維工業的國產化和規模化。為此,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加速原絲技術開發,研製高純度原絲;強化應用研究和市場開發,進一步擴大應用領域。碳纖維在我國大有發展前途,但應總結滌綸等化纖發展的經驗教訓,避免盲目發展,實現健康發展。
為了大型飛機的製造和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國還必須盡快地實現高強中模型碳纖維的產業化。但是,因為高性能碳纖維是發展航空航天等尖端技術必不可少的材料,長期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封鎖。雖然「巴統」在1994年3月解散了,但禁運的陰影仍然存在。即使對我國解除了禁運,開始也只能是通用級碳纖維,而不會向我們出售高性能碳纖維技術和設備。

因此,發展高性能碳纖維必須要靠我們自己。我國化學纖維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從以增加數量為主轉向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纖維」,特別是把事關國家產業安全的高新技術纖維材料作為重中之重,而且碳纖維被列為首位,是國家迫切需要短期內突破的高新技術纖維品種,為我國碳纖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自力更生、努力創新,發展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碳纖維,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國家「863 計劃」以及有關部委都在關心我國碳纖維工業的發展及其產業化步伐,並給予強有力的支持,許多材料專家也扎扎實實的做了許多工作。「十一五」期間,我國又啟動了相關「973計劃」。相信「十一五」將是我國碳纖維工業產業化的黃金時代。

4. 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

老大,這個展會今年已經結束好長時間了,我記得好像是在2010年的9月23號,好象是的,展會為期3天,你很關注這個展會嗎?http://www.chinacompositesexpo.com/cn/index.這個網址給你,可以了解一下。
我是做展覽會設計和搭建的,所以才知道這個展會的存在,今年我做過「華東理工大學華昌聚合物有限公司」和「西格里集團」的展台,可以在網頁上面收索一下,應該可以看到照片的。

5. 西格里特種石墨(上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西格里特種石墨(上海)有限公司是西格里集團在上海奉賢工業綜合開發區投資的獨資企業。公司主要提供碳電極、陰極和爐內襯等產品及為電子半導體行業、汽車與機械行業、高溫行業、其他工業應用領域(比如模具製造,有色金屬冶煉等)提供石墨材料、成品與復合材料。西格里特種石墨產品類別包括:等靜壓、擠壓和振動成型石墨(包括灰分含量小於5PPM的高純化石墨),碳碳復合材料,柔性石墨箔及石墨軟氈硬氈等。
法定代表人:BURKHARD STRAUBE
成立時間:2002-09-18
注冊資本:2155萬美元
工商注冊號:31000040031642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奉賢區環城東路151號

6. 為什麼布加迪威龍那麼快

布加迪威龍(VEYRON)這個名字源自曾經駕駛布加迪57贏得1939利曼桂冠的Pierre Veyron。而16.4代表16個氣缸和4個渦輪增壓器。 這款車配備了大眾專門研發的W型16缸發動機,可以說是將兩台V8發動機共用一根曲軸的產物。此外,該發動機還配備了4個渦輪增壓器。排量達到了7993cc。可以迸發出1001匹的最大馬力,同時,在極低的1000RPM時即可輸出730NM的龐大扭矩,在2200RPM時就可以迸發出1250NM的峰值扭矩,這種扭力會一直持續到5500RPM。 強大的動力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0-100km/h加速:2.5秒,0-200km/h:加速7.3秒,0-300km/h加速:16.7秒,0-400km/h加速:55.6秒。最高時速達到407KM/H。如此優秀的加速成績還得益於DSG雙離合器變速器。這種變速器採用兩片離合器,當處於某個檔位時,另一片離合器自動與下一個檔位相連接,最大限度的縮短了換擋時間,從而提供了迅疾的加速。 另外,這款車還配備了四輪驅動系統,這種四驅系統是類似與應用在蘭博基尼和保時捷上的那種採用HALDEX中央差速器的四驅系統。通過電磁感應來控制扭力在前後各個車輪之間的分配,從而使得駕駛更加輕松,操控更加靈敏。 超乎常人想像,雖然布加迪威龍因為豪華裝備和車身強度的需要,車重接近2噸,但在TOPGEAR賽道測試中卻依然跑出1:18.3 的成績,超過帕加尼Zonda F 1:18.4 ,瑪莎拉蒂MC12 1:18.9 ,法拉利Enzo 1:19.0,Radical SR3 1:19.0 ,蘭博基尼LP 670-4 1:19.0 ,Ariel Atom 1:19.5 ,蘭博基尼LP560-4 1:19.5 ,保時捷997 GT2 1:19.5 ,法拉利430 Sc 1:19.7 ,日產 GT-R 1:19.7等大量超跑和跑車,這也證明布加迪的操控性十分出色。

7. 為什麼布加迪發動機裸露在外

首先聲明一個誤區:Bugatti veyron 16.4的官方中文名稱是叫布加迪威航16.4。布加迪威航是05年大眾旗下的布加迪推出的一款超級跑車。
布加迪威航之所以這么快是因為有著先進的技術。威航採用了當今最復雜也是最先進的發動機之一的w16發動機,再配上4個渦輪增壓器——即使是像法拉利那樣的超跑也只有兩個,如此一來,威航能夠輸出1001/6000以上的功率(根據不同型號,最高可為1200/6400+的功率)以及1250/2200-5500的最大扭矩。而且為了幫助威航散熱,工程師們使用了10個散熱器以及相當與普通轎車三倍的冷卻液,分別用於發動機,空調,機油,變速箱,差速器以及中冷進氣系統的散熱。車身也使用了碳纖維單體式車身,連螺絲都是用重量僅相當於普通鋼材1/3的鈦合金材料製造,以此來減輕車重。
而且為了承受極速400+以上的高溫,布加迪還特別為威航配置了由米其林製造的pilot sport特種輪胎。而且為了獲得更多的抓地力,其後輪達到365/30的尺寸。每條輪胎造價25000美元,剎車系統也配備了由西格里集團製造的特種交叉打孔的碳纖維增強碳化硅復合材料制動盤,而AP Racing則為其提供了輕質鋁合金整體式制動卡鉗,前輪8個鈦合金活塞,後輪則有6個鈦合金活塞,從而達到了極高的制動性能。
有了這些技術的支持,當車速超過220km/h時液壓系統會驅動後擾流板進入操控模式。從而將車身尾部下壓力增大至350kg左右,車速最高可達350km/h,並且再插入另一把極速鑰匙,並選擇高速模式,這是車身離地間隙會發生變化,擾流板以及前擴散器也會關閉從而降低車身阻力(Cd值會從0.41降至0.36),這時布加迪威航便可以達到400+k/h的極速了。這也便是布加迪的極速之謎了。

8. 碳纖維有多硬

碳纖維材料是一種比普通鋼硬度高10倍的超硬材料,僅次於金剛石的硬度。

碳纖維是通過含碳量極高的有機高分子纖維按纖維線束方向堆砌而成,而我們所認知的高硬度,超強的抗剪切力並不是完全由材料特性所帶來的。這其中有個決定性因素,那就是臨界空隙。纖維與纖維之間的堆砌在低於某個臨界值時,之間的纖維孔隙指數會決定纖維的硬度,抗剪切力和抗拉伸力。

引起材料力學性能下降的臨界孔隙率是1%-4%。孔隙體積含量在0-4%范圍內時,孔隙體積含量每增加1%,層間剪切強度大約降低7%。並且孔隙含量越高,孔隙的尺寸越大,並顯著降低了層合板中層間界面的面積。當材料受力時,易沿層間破壞,這也是層間剪切強度對孔隙相對敏感的原因。

(8)西格里集團股票擴展閱讀

碳纖維特點:

1、高碳物質

在「鉛筆」中H指數越高代表含碳量越高,B越高代表石墨含量越高。用起來H高的自然就硬一些,B高的,自然就消耗快一點。石墨和鑽石同屬於碳元素構成物質,由於原子構成不同,所以物理特性不同。但是在材料界中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含碳物質擁有極高的硬度和抗剪切力。

2、低吸能特性

F1和眾多超級跑車將碳纖維用作車體的材料是因為同等體積下的碳纖維比鋼鐵輕了20%-30%。但是硬度卻超過鋼鐵10左右。因此在F1上很多事故的致死率並非全是由高時速引起的,有些是因為鋒利的碳纖維殘片能夠輕易的切割開頭盔護具。

也是因為在硬度上有著極強的表現,在民用量產車中,碳纖維只允許做為加固主體而並非大面積外表件的材料應用。

3、低阻燃率

碳纖維在物理特性的方面雖然很出色,但在某些化學特性上的表現並不是很好。例如抗阻燃方面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