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股票分紅是股市乘股票派息含稅的那個,還是每股收益呀
派息和每股收益是兩回事 派息是派發股息 每股收益指的是公司的業績
⑵ 保險公司的准備金的比例是多少
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每年通過收取的保費在扣除部分保障成本之後的剩餘資金,做出的再投資(比如銀行的大額存款,國家大型基建項目投資,另外很一小部分運用與股票證券期貨市場等等),而所獲得收益的部分必須分發到所有投保用戶手中,固定的比例為70%。具體責任准備金多少由保險公司的大小決定,所以一般買保險甚至理財產品一般選擇大的保險公司比較合適,它們具有分紅明確,監管力度高,信譽好等優點!
⑶ 降低印花稅,降低存款准備金率,真能振興股市嗎
A股內病太多了,不把內病治好,降低印花稅或者降低准備金利率,這只是治根不治本的方法,根本無法振興股市,無法讓股市告別跌跌不休的行情。
降低印花稅
股票市場降低印花稅只是降低了股票市場的交易成本,對於股民投資者自然是一個很好的事,意味著炒股的成本降低,不用交那麼多稅費了。
但要知道降低印花稅真的能振興股市嗎?答案是否定的,股票印花稅從最初是0.5%,隨後降到0.3%,再度降到0.2%,現在是0.1%,印花稅不斷地下調。
4.完善退市制度
5.完善交易機制
6.抑制違規減持行為
7.嚴抓各種違規操作
8.完善分紅制度
綜合這8點其實都是股票市場內病,這些內病都不治療好,想要振興股市恐怕不現實了。
所以通過上面分析得知,降低印花稅,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對股市是無法提振股市的;真正要振興股市,一定要把內病治療好,才能真正起到振興股市的功效。
⑷ 長期持有股票的目的是,看中他的每年的分紅,這種觀點應該沒有錯誤吧。為什麼中國的股市就不能做到呢
很多既得利益集團(媒體)和你的說法一致,如果您是新股民,對中國股市了解很少可以原諒,但是某些既得利益的資深投資專家胡說「中國股市沒有長期投資的價值」,就純屬胡說八道。如果自上市首日起買進下列個股一直持有至今,這些股票給長期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萬科A:130倍
平安銀行(原名深發展):41.5倍
深振業:63倍
伊利股份:22倍
張江高科:29倍
中聯重工:47倍
中金嶺南:29倍
泛海建設:35倍
美的電器:36倍
格力電器:64倍
蘇寧雲商:80倍
……有情的事實證明,只要選擇了正確的股票就會有長期正確的結果。
⑸ 我購買了偉博公司的股票,分紅型是怎麼分紅的
選擇鴻盛終身保險,客戶在選擇終身保障的同時,也分享了保險公司經營效益。
去年停售的重大疾病分紅型產品也屬此類。
二、儲蓄性兩全型保險產品附帶分紅功能:
大部分的銀行保險產品和三年返還型保險產品屬於此類。這類產品弱化了保險的保障功能,有的險種也可以說沒有什麼保障功能,只是靠保險責任准備金的投資運用,給客戶帶來分紅利益上的期待。
比如:國壽鴻瑞兩全保險(分紅型)30歲,男,1萬元保額,5年期,躉繳保費9540元。
客戶的保障利益10000--9540=460元。所以客戶只能期待保險公司更多的分紅收益,但現有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渠道較窄,很難取得較高的投資收益。據說這個險種今年的萬元保額的分紅只有70多元,就很難令客戶滿意了。
而且這類險種的可替代產品也較多,比如基金、信託產品,外匯理財產品等。
保險的核心價值是保障,這是其他任何的金融產品不能替代的。我想應該先做好客戶的家庭保障計劃,使客戶在財務上是安全和穩定的,再去幫客戶選擇投資型的產品。
聲明:
我用中國人壽的保險產品舉例,只是我在國壽做了8年的個人營銷對她的產品較其他公司的產品更熟悉一些。並不代表國壽的產品比其他公司的產品更好或更不好。
⑹ 轉股和送股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
1、內容上:轉股指的是採用的公司的資本公積金按照權益折成股份來進行轉賬。送股則是採用公司沒有分配的利潤來折算成股票的形式送股。
2、本質上:送股是來自於公司年度稅後之後的利潤,只有在公司有盈餘的情況之下才能夠向股東送紅股,但是轉正股票本身就是來自於資本公積金,他可以不受到公司本年度可以分配的利潤有多少以及時間方面的限制,只需要將公司賬面上的資本公積金減少一些,增加相應的注冊資本金就可以轉增給股東股票。
拓展資料:
送股實質上是留存利潤的凝固化和資本化,表面上看,送股後,股東持有的股份數量因此而增長,其實股東在公司里佔有的權益份額和價值均無變化。
轉股是上市公司分紅的一種形式,是採取從資本公積金中轉增股份的辦法分紅的方式。通過轉股實現分紅只需借貸公司的會計科目,因操作簡單,成本低廉,為上市公司所青睞。
送股和配股最直接的區別就是股東要不要掏錢。
相同點:1、送股是上市公司將本年度的利潤留在公司裡面發放股票作為紅利,從而將利潤直接的轉化成為股本,在送股之後公司的資產負債以及股東的權益總額度都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但是總股本卻有了相應的正價,而轉增股票本身指的是將公司的資本公積金轉化為股本轉增股票,本身並沒有改變股東的產業但是卻增加了股本的規模,因而在客觀上來說與送股是相似的。
2、轉贈股票和送股的流程也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區別。
⑺ 保額分紅的紅利怎麼算的
這個比較復雜,沒有固定的公式,是按復利進行計算的, 你可以看下這個說明: 分紅 險 收益 主要來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投資 收益 眾所周知,保險具 有 資本流通的功 能 , 即保險資金投資債券與股票。在 分紅 險種,保險的投資 收益 的70% 會以現金紅利或保額 分紅 的形式發放給保戶。 以中國人壽的投資組合為例,49.4%的債券、26% 的協議性存款、13.1%的股票股權投資、8.3% 證券投資基金和3.2%的現金及等價物。 目前中國人壽購買大量的中長期債券,假定年 收益 率為4.5% ,協議性存款預計年 收益 率為4.5%, 股票股權投資與證券投資基金未來年 收益 率假定為10%( 比較保守)。 未來總投資 收益 率=49.4%*4.5% 26%*4.5% (13.1% 8.3%)*10%=3.393% 2.14%=5.533% 因為 分紅 險保底利率一般為2%,投資 收益 的70%進行 分紅 分紅 率=(5.533%-2%)*70%=2.4731% 分紅 =責任准備金* 分紅 率≈現金價值*2.4731% 首年現金價值一般比較低,因此很多人感覺 分紅 水平太低, 認為保險公司圈錢等等。 上面我們知道買 分紅 險應選擇現金價值高的。 二、保底利率 下一年的責任准備金=該年責任准備金*保底利率 下一年的保單現金價值≈該年保單現金價值*保底利率 保底利率不是以 分紅 形式給的,所以很多人忽略了這塊 收益 。 三、紅利累積生息 因為感覺紅利太 少 , 有 很多保戶將紅利進行了累積生息。 這相當於將每年的紅利進行一年定期的本息滾存, 當然不用扣稅的,呵。 綜上所述, 分紅 險每年的 收益 應該在4.5%以上(長期看), 略高於銀行兩年定期。 因為多數資金投資債券和股票,所以 分紅 險每年的 收益 相對比較 穩定,適合於長期投資,特別是投資理財 能 力不是很強的群體。
⑻ 股票裡面的紅利是什麼意思
你好,
股票紅利是上市公司對於其股東的投資回報。公司會根據其經營情況和盈利情況決定分紅的數量和方式。符合分紅條件的投資者,無需辦理任何手續,紅利會自動到帳。
股票分紅的信息,您可以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或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網站查詢股票公告;或者登陸行情軟體的F10 下的分紅擴股欄目查看分紅方案。
分紅方式
1、「派」
是指派現金紅利。是上市公司運用年度可分配利潤給投資者一定回報。
2、「送」
指送股。是上市公司將上年度的利潤進行分配,以送股的方式將利潤轉化為股本。
3、「轉」
指轉增。是上市公司將資本公積轉化為股本,轉增股本並沒有改變股東的權益,但卻增加了股本的規模,因而客觀結果與送股相似。
股票分紅有現金和股份兩種方式。現金分紅和股份分紅的到賬時間請參考紅利到賬日和送轉股上市日,具體時間都會現在公司分紅公告中註明。現金分紅是看紅利發放日(現金會在紅利發放日前一天晚上清算後到賬),股份分紅是看送轉股上市日(分紅的股份會在送轉股上市日的前一天晚上清算後到賬)。客戶可以通過交割單查詢自己的分紅到賬記錄。
⑼ 港股股票分紅派息後 需要交股息稅嗎
需要。
股息紅利稅是指對上市公司的分紅征稅。對一年以上的長線投資者,股息紅利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對一月以內短期買賣的投資者加倍徵收股息紅利稅。
紅利所得稅屬於「個人所得稅」范疇。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條款,個人因持有中國的債券、股票、股權而從中國境內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需按20%的比例繳納個人所得稅。
(9)股票分紅准備金擴展閱讀:
對於股息紅利稅差別化徵收這一消息,市場人士普遍將其視作利好,認為可以鼓勵長期投資,抑制短期炒作,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之前一直稱2132點是「鑽石底」的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甚至表示,這一政策是一個重大利好,有助於目前A股市場的穩定,對鼓勵長期投資行為以及藍籌股的長期持有意義重大。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紅利稅差別化徵收利好藍籌股,特別是高分紅的「現金奶牛」,投資者可以通過長期持股獲得更大收益;對多年不分紅的績差股和券商股則是利空,因為投資者長期持股會降低交易頻率,減少券商交易傭金收入。
公司合並時得到的合並補貼等,原則上也「視同股息」,徵收股息所得稅。但是,股東在公司將利潤准備金轉入資本金時得到的收入和無償交付、股票分割及股東分攤有償增資所取得的新股票,不計入股息收入,亦不征稅。
征稅方式有三種,即免除申報制、源泉分離選擇制和申報綜合課稅制。無論哪一種方式,在股東從公司取得股息時已扣除了源泉所得稅(從源課稅),稅率原則上為股息的20%。
⑽ 銀行股息分紅每年約為凈利潤的30%,剩下的70%哪裡去了
喜歡參考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的投資者肯定知道,所有行業中銀行是每年分紅比例較為可觀的行業,而且每年分紅的較為穩定,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一般會拿出每年凈利潤的20%-30%來作為現金分紅,要知道在我們A股並不存在強制分紅的制度,很多上市公司都是鐵公雞「一毛不拔」即使賺錢了也不願意拿出凈利潤的一部分來進行分紅,即使有存在分紅情況下,很多上市公司特別是中小創的科技行業公司,分紅比例少的可憐。
而且很多科技行業整體估值較高,公司的股價較高,按照的每股分紅的制度,分紅的情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銀行股相對股價較低,特別是很多銀行的股價都不足5元,比如50元的科技股可能就是每股派1元,和5元的銀行股的每股派1元,買銀行股只需要話更少的錢獲得相同情況的分紅現金,,具體參考下圖案例對比:
總結: 我們知道上市公司賺錢特別是銀行業公司,並不是拿出所有資金進行分紅的,一般銀行的會拿出30%左右給以股東分紅,15%左右提取風險准備金來來抵抗經營風險,30%提取盈餘公積金來來抵抗後期的經營風險,剩餘的25%進入未分配利潤後來防止後期發展過程中的面臨的資金缺口的問題。感覺寫的好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