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他是誰啊外資股股東持有表決權的股份總數
這有什麼好說的,就是外資派個舉手代表來而已。如果你去民生的股東大會,你會投反對票?分紅超牛叉,這就是好股票。你拿民生的市盈率與中石油的市盈率對比,然後再拿民生的分紅與中石油的分紅對比。你還猶豫什麼?TM超大機構幫你把股價打下來,你不買?老子不僅全倉,而且在融資買入。你記住我這個貼子,不用一年,一個月以後看,民生是什麼狀況。那幫專家都是騙人的。 另外我提醒各位:請觀察一下招寶萬金地產股的走勢。在政策打壓,所有人都不敢碰地產股的情況下,地產股四大龍頭是怎麼走的。現在政策打壓銀行股,你比照地產股,銀行股又會怎麼走。你以為養老金入市會買高市盈率的概念炒作股?一定是買大家都不敢碰的銀行股,市盈率低到破凈!你想想當銀行股漲起來的時候,股市是什麼一種情況!
B. 華為的工資真的有傳說中那麼高嗎
華為的工資確實是很高,但是他對員工的要求也是高的首先技術上你必須達到一定的標准,其實在對企業的忠誠度和奉獻多少一定是無可挑剔的所謂的就是高工資就需要有高付出。
華為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雇員費用共1402.85億元人民幣。年報並未給出一個確切的員工總數,只是較為籠統的說「員工約18萬名」。按照18萬員工來算,1402.85億雇員費用摺合人均77.94萬元人民幣,接近80萬元人民幣。
關於華為人均收入網上流傳較多的說法是人均收入60萬。我計算得到的數字要高出不少。這個差異可能是由於計算口徑不同導致的。按照華為年報的數據,「雇員費用」包括四個部分:工資、薪金及其他福利1068.51億元,時間單位計劃171.55億元。
設定受益計劃36.65億元,以及定額供款計劃126.14億元。時間單位計劃是華為實行的基於員工績效的利潤分享和獎金計劃。設定受益計劃和定額供款計劃是退休計劃。估計網上的數字只考慮了工資、薪金及其他福利部分,而沒有考慮獎金和退休計劃。
一、華為員工的收入放在美國也是很高的
美國法律要求上市公司在其2017年1月1日之後的財務年度報告中披露員工總收入的中位數。華爾街日報網站上有一個表格,裡面有1111家公司的數據。這些數據來自美國標准普爾500指數,標准普爾400指數和標准普爾600指數的成分股中截止到2018年4月底已經公布員工收入的企業。
按照2017年年底6.51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華為人均77.94萬元人民幣的收入相當於11.97萬美元。在我們統計的1111家美國公司中,11.97萬美元要高過其中的952家,而低於159家。華為的員工人均收入是高於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員工收入中位數的。
我們在提到華為的時候說的是平均數,而在提到美國公司的時候說的是中位數。中位數指的是排在最中間的員工的收入。平均數容易被收入非常高的少數人影響,而中位數不會。一般來說,中位數要低於平均數。我們上面在華為和美國公司之間的比較對美國公司有點不公平。
華為並沒有公布員工收入的中位數,美國公司也沒有公布平均數。我們無法對中位數和平均數所導致的影響進行分析。不過按照我個人的經驗,華為的員工中位數很可能要顯著的低於平均數,到底是20%或者是50%就不好說了。不過不管怎麼樣,華為員工的人均收入還是非常高的。
二、我們在迅速進步,但是和美帝的距離依然巨大
相比於一家普通中國企業而言,華為員工的人均收入顯然要高出很多。我們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收入尚不足3萬元人民幣。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華為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18萬員工擁有超過160種國籍,海外員工本地化比例超過70%。
我們不知道華為海外的外籍員工主要分布在哪裡。如果主要在比較發達的經濟體的話,待遇是否會比在大陸工作的員工要高。
三、高端人才競爭是全球化的
科技進步說到底靠的是人才以及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和利用人才的機制。收入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卻是最重要的因素。國內近些年在人才引進方面力度和成果都很大:不論是高校、其他科研機構還是企業。國內學生出國讀博的人數巨大。
現在基本上很難找不到沒有中國人的院系或者研究團隊。這是大量的人才儲備。我們的大城市很多,這適合人才集聚;不過生活成本上升有點太快。
C. 股票中跌破發行價的次新股有哪些
1、博邁科
發行價:20.81。
2018年3月1日收盤價:18.93。
2、步長制葯
發行價:55.88。
2018年3月1日收盤價:50.41。
3、天能重工
發行價:41.57。
2018年3月1日收盤價:21.40。
4、賽托生物
發行價:40.29。
2018年3月1日收盤價:37.82。
5、常青股份
發行價:16.32。
2018年3月1日收盤價:15.63。
6、金麒麟
發行價:21.37。
2018年3月1日收盤價:20.80。
7、恆林股份
發行價:56.88。
2018年3月1日收盤價: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