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順美集團的企業成長
從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經營到現在有3000多個員工,產品主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自營出口創匯1023萬美元,納稅1047萬元,國家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而今,它又將目標瞄準國內市場,搭建網路購物平台,它就是福建泉州順美集團公司。有人說,順美的發展歷程就是德化陶瓷企業發展的縮影。而事實上,對於正積極求新求變的陶瓷企業來說,順美的模式的確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鑒。
走進順美集團大樓,就看到「順天應人,美好自然」的標志。在生產車間,一件件可愛的西洋工藝瓷讓人目不暇接,那些加入中國元素的工藝瓷顯示著順美人開拓國內市場的信心。而順美集團的發展歷程,更彰顯著企業領軍人的智慧和內涵。 德化順美集團是最早一批「走出去」與國際市場「零距離」的企業。2002年成立了中國獨資的順美(德國)公司,直接在德國設立研發基地和營銷窗口。同時,研發、銷售兩端在歐洲與高層次的同業進行競爭、合作。因此,以順美為品牌的陶瓷產品不到兩年就佔領了歐洲10%的市場。
據順美集團辦公室主任徐海燕介紹,「訂單經濟」改變了德化陶瓷的發展格局,但是隨著產業的發展,「訂單經濟」的缺陷也暴露出來。由於終端銷售市場受外國人控制,產品依靠來樣加工,企業生產自由度不高。如今,境外公司的成立,使順美擁有了從事境外貿易的機遇,使德化陶瓷在歐洲建立起了自己的終端市場。因此,德化陶瓷要取得大的突破,跨國經營也應該是考慮的道路。
如今,「德化陶瓷」已獲得證明商標,德化白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通過審查。近年來,在縣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陶瓷企業逐漸走出國門,到國外設立研發中心或辦廠,在國外開設陶瓷品牌專賣店,實現產品連鎖經營,逐步實現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以促進陶瓷產業走向世界。但提高研發水平和技術優勢以及突破現金流的制約,也是包括順美在內的福建陶瓷企業走向跨國經營的一道門檻。 一直以外銷為主的順美集團,自去年起,開始瞄準國內市場,德化縣首家網上專業陶瓷購物平台——美茵斯正式開通,德化外向型陶瓷企業的傳統營銷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美茵斯作為泉州順美集團公司旗下新創立的電子商務公司,旨在匯集陶瓷藝術精品和西洋文化禮品,實現網路與實體的完美結合,搭建倉儲式在線購物平台。美茵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鵬程表示,由於受出口退稅等因素的影響,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是減少管理和營銷成本,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有效途徑。「我們之所以回歸國內市場,也是適應市場的需求,要想做大企業,國內市場必然不容忽略。」
據了解,網路營銷是順美集團走國內市場的主要方式,對於這種營銷模式的轉變,鄭總說,這種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的營銷模式將大大減少運營成本,它的最大優勢是消費者可以通過網路直接與企業發生商貿關系,減少中間環節,從而使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這無疑是一種簡易無風險的購物方式。據了解,美茵斯從北京試點開始,年內計劃北京成立三家連銷店,全國成立十家連銷店。
鄭總表示,走國內市場為公司帶來更多的機遇,「但前三年壓力和挑戰必然會很大,可能付出很多,卻看不到成績。」 但對這種新興模式的前景,他充滿信心。 當很多西洋工藝瓷出口企業面臨生存困境時,順美集團似乎並不用太過擔心。徐海燕主任透露了秘訣:多元化經營。據了解,順美集團目前擁有陶瓷工藝品廠、蠟製品工藝廠、樹脂工藝廠、紙箱廠、彩印廠、塑料廠、廈門分公司等八家控股成員,基本形成投資、融資和經營為一體集團管理模式。多元化經營為順美帶來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成功的企業必然得力於成功的文化,企業文化體現了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念。大集團戰略、股份制體系、資本式動作、全球化市場,將順美人引入二十一世紀的創業天堂,「順天應人、美好自然」的企業文化正在順美集團企業形成和發展。「只有技術,但缺乏管理經驗是不行的。不斷培養和和挖掘優秀人才,並從基層流水線做起,做大量的人才儲備,營造一種和諧的文化氛圍,從而推動企業發展,這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徐海燕如是說。 據調查分析,目前企業在走出去中普遍存在投資盲目、水土不服、缺乏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等問題。而在歐洲打響品牌的泉州順美集團公司,其工藝品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成功占據歐洲同類產品10%的市場份額,其成功秘訣就是聘請五名歐洲工藝美術師為其進入歐洲市場量身定做產品。而如今,回歸本土市場的順美,再次創新經營模式,走網路營銷之路,雖然路很艱難,我們卻看到其利好前景。如果說,任何一家成功的企業,都是靠智慧成長起來的,那麼,順美就是。
⑵ 瓷都的陶瓷歷史:
德化的瓷業,歷代燒制規模之大,分布之廣,確實壯觀,從人口密集的城關到偏僻的山村,從田野到叢山密林,經常可以發現古瓷片和古瓷窯的遺址,白瑩瑩、花艷艷的瓷片,象顆顆星斗撒在人間,似片片白玉鑲織大地,把青翠翠、綠蔥蔥的山鄉點綴到更加美麗。全縣已發現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國的窯址達238處,全縣十八個鄉鎮都有古窯址分布,其中「屈斗宮德化窯址」(包括潯中、龍潯、三班、蓋德,4個鄉鎮宋至明代的窯址)1988年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後期即開始生產和使用陶瓷。至唐代後期,德化三班、泗濱一帶制瓷業已開始發展。唐末五代出現陶瓷專著《陶瓷法》、《繪梅嶺圖》。[24]
宋元時代
德化瓷器隨著泉州港商業的系統工程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成為「海上絲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北宋時代德化以碗砰侖窯為代表的窯場,其制瓷工藝已彩輪制、模製和胎接成型的技術。以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盤、杯、碟、瓶、罐、壺、盒、洗、花瓶為主,少量燒制黑釉茶碗等。裝飾方法以刻花、劃花和印花為主,於瓷器表面飾以蓮瓣、牡丹、雲水、蕉葉、纏枝花卉以及篾紋、菊瓣、葵紋、麥穗、卷草等紋飾,這些產品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都有發現。到南宋時,瓷窯燒制技術又月新發展,燒制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釉色滋潤、白度高、透光度強,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德化瓷窯有很大的改進,出現了一種介於龍窯和階級窯之間,較易控制燒成火焰的「雞籠窯」。開始改變宋初以來,使用還原燒成的老技術進入採用氧化燒成新技術階段。1976年考古發掘的屈斗宮宋元窯爐遺址,坡長達57.1米,共有17間窯室,出土了800多件生產工具和6790多件完、殘瓷器標本。這座窯的發現,特別是大量外銷瓷器的出土,對研究德化穴元時代的燒造規模、燒制工藝、窯爐發展和當時的社會經濟和物質文化的發展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填補了過去德化龍窯的空白。
明 代
德化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產品質量、生產品種、工藝水平、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平都遠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的珍品。獨樹一幟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調素雅,被稱為中國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特別是道釋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調高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德化窯古代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明代,德化窯爐也有新的創新,在全國首先出現了裝燒容量大,既節省燃料、又易於控制燒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階級窯。這種形式的窯爐流傳到國外,對國際瓷窯的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爭奪斗艷,青花瓷取代建白活躍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豐富,紋畫內容取材很廣,有歷史故事、人物仕女、生產活動、社會習俗、禽獸花果、山水景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畫面明靜素雅,筆法朴實粗獷,構圖簡潔舒展,充滿生活氣息,顯示了民窯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濃郁艷麗的網路,開創了德化窯彩瓷的新紀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陳設供器一樣暢銷國外。
晚清以後
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和外來侵略,中國城鄉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德化瓷業走向衰落。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等在艱難歲月中,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銳意創新,其作品仍獲得很高的評價。1915年,蘇學金首創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優等獎。之後許友義創作的《木蘭從軍》、《關公》、《觀音》等瓷雕作品,先後分別獲得在英國、日本和南京舉行的國際和全國博覽會的金獎。1930年,許友義師徒為仙游龍紀寺特製的瓷塑《五百羅漢》,形態各異、行動逼真,亦為中國瓷壇首創的珍品。
新中國成立後
德化瓷業生產獲得了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99年全縣有陶瓷企業1100多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初步形成了傳統瓷雕、西洋工藝瓷、日用瓷三大陶瓷產品體系。也湧出了一批陶瓷名企,如佳美集團、冠福集團、順美集團等等!也使很多大企將分公司設至美國、德國、英國等等國家……。1993年,李鵬委員長任總理時題詞德化名瓷,瓷國明珠,高度概括了德化陶瓷在國內的影響和地位。1996年3月,德化縣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部等單位命名為「中國陶瓷之鄉」。改革開放以來,德化人民充分發揮山多、水足、礦富、瓷美四大優勢,大力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成功闖出一條山區經濟發展路子,全縣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繼1996年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陶瓷之鄉」之後,2003年又被稱評為「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中國瓷都德化」。如今已形成了以瓷雕為特色,茶具、餐具為主的陶瓷重縣,現今德化瓷雕揚名於世,德化茶具生產約佔到全國的百分七十,為發揚中國茶文化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⑶ 泉州德化有哪些工業區,舉例幾個大集團,謝謝
你好!
寶美工業區/小溪工業區/城後工業區/鵬翔工業區/三班鎮東山工業區
幾個大集團例舉如下(陶瓷類):
冠福/佳美/創意/福美/順美
⑷ 順美集團的企業文化
順美集團致力於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注重探索和引入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營銷模式。公司做到了在歐洲策劃、設計,在中國開發、試制、生產,而後在全球營銷的新格局,並定期組織參加世界各地各種大型工藝品展銷會,美茵斯郵購、網購把歐美市場的暢銷產品引入國內市場,從而形成了公司全新的設計、開發、生產、營銷的特色。
順美集團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斷培養和挖掘優秀人才,力求創造優良的環境平台讓每位員工盡可能地體現自我價值。大集團戰略、股份制體系、資本式運作、全球化市場將順美人引入二十一世紀的創業天堂。順天應人、美好自然的企業文化正在順美企業形成和發展。
⑸ 德化有名的陶瓷廠有哪幾家
佳美集團、冠福集團、順美集團、三德陶瓷、優巢陶瓷、龍鵬集團······
⑹ 順美集團的介紹
順美集團是國家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集團創立於1986年,注冊資金5100萬元,佔地面積210畝,標准廠房10萬平方米,現有員工3000多人,是泉州市百家工業重點企業之一。
⑺ 德化縣的陶瓷歷史
德化的瓷業,歷代燒制規模之大,分布之廣,確實壯觀,從人口密集的城關到偏僻的山村,從田野到叢山密林,經常可以發現古瓷片和古瓷窯的遺址,白瑩瑩、花艷艷的瓷片,象顆顆星斗撒在人間,似片片白玉鑲織大地,把青翠翠、綠蔥蔥的山鄉點綴到更加美麗。全縣已發現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國的窯址達238處,全縣十八個鄉鎮都有古窯址分布,其中「屈斗宮德化窯址」(包括潯中、龍潯、三班、蓋德,4個鄉鎮宋至明代的窯址)1988年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後期即開始生產和使用陶瓷。至唐代後期,德化三班、泗濱一帶制瓷業已開始發展。唐末五代出現陶瓷專著《陶瓷法》、《繪梅嶺圖》。
宋元時代
德化瓷器隨著泉州港商業的系統工程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成為「海上絲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北宋時代德化以碗砰侖窯為代表的窯場,其制瓷工藝已彩輪制、模製和胎接成型的技術。以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盤、杯、碟、瓶、罐、壺、盒、洗、花瓶為主,少量燒制黑釉茶碗等。裝飾方法以刻花、劃花和印花為主,於瓷器表面飾以蓮瓣、牡丹、雲水、蕉葉、纏枝花卉以及篾紋、菊瓣、葵紋、麥穗、卷草等紋飾,這些產品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都有發現。到南宋時,瓷窯燒制技術又月新發展,燒制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釉色滋潤、白度高、透光度強,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德化瓷窯有很大的改進,出現了一種介於龍窯和階級窯之間,較易控制燒成火焰的「雞籠窯」。開始改變宋初以來,使用還原燒成的老技術進入採用氧化燒成新技術階段。1976年考古發掘的屈斗宮宋元窯爐遺址,坡長達57.1米,共有17間窯室,出土了800多件生產工具和6790多件完、殘瓷器標本。這座窯的發現,特別是大量外銷瓷器的出土,對研究德化穴元時代的燒造規模、燒制工藝、窯爐發展和當時的社會經濟和物質文化的發展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填補了過去德化龍窯的空白。
明 代
德化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產品質量、生產品種、工藝水平、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平都遠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的珍品。獨樹一幟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調素雅,被稱為中國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特別是道釋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調高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德化窯古代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明代,德化窯爐也有新的創新,在全國首先出現了裝燒容量大,既節省燃料、又易於控制燒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階級窯。這種形式的窯爐流傳到國外,對國際瓷窯的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爭奪斗艷,青花瓷取代建白活躍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豐富,紋畫內容取材很廣,有歷史故事、人物仕女、生產活動、社會習俗、禽獸花果、山水景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畫面明靜素雅,筆法朴實粗獷,構圖簡潔舒展,充滿生活氣息,顯示了民窯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濃郁艷麗的網路,開創了德化窯彩瓷的新紀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陳設供器一樣暢銷國外。
晚清以後
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和外來侵略,中國城鄉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德化瓷業走向衰落。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等在艱難歲月中,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銳意創新,其作品仍獲得很高的評價。1915年,蘇學金首創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優等獎。之後許友義創作的《木蘭從軍》、《關公》、《觀音》等瓷雕作品,先後分別獲得在英國、日本和南京舉行的國際和全國博覽會的金獎。1930年,許友義師徒為仙游龍紀寺特製的瓷塑《五百羅漢》,形態各異、行動逼真,亦為中國瓷壇首創的珍品。
新中國成立後
德化瓷業生產獲得了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99年全縣有陶瓷企業1100多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初步形成了傳統瓷雕、西洋工藝瓷、日用瓷三大陶瓷產品體系。也湧出了一批陶瓷名企,如佳美集團、冠福集團、順美集團等等!也使很多大企將分公司設至美國、德國、英國等等國家……。1993年,李鵬委員長任總理時題詞德化名瓷,瓷國明珠,高度概括了德化陶瓷在國內的影響和地位。1996年3月,德化縣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部等單位命名為「中國陶瓷之鄉」。改革開放以來,德化人民充分發揮山多、水足、礦富、瓷美四大優勢,大力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成功闖出一條山區經濟發展路子,全縣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繼1996年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陶瓷之鄉」之後,2003年又被稱評為「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中國瓷都德化」。如今已形成了以瓷雕為特色,茶具、餐具為主的陶瓷重縣,現今德化瓷雕揚名於世,德化茶具生產約佔到全國的百分七十,為發揚中國茶文化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革命遺址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革命遺址位於水口鎮昆坂村。1943年,在國民黨頑固派大肆「圍剿」革命根據地時,為隱蔽積蓄力量,中共福建省委從閩北轉移到閩中。同年12月,閩中工委書記林大蕃及游擊隊20多人來到毛厝、坂里。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間,省委機關游擊隊陸續來到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蓋起了18座竹棚,開了2個操場。省委機關轉移到坂里後,在德化大溪、永春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幾個據點,使閩北、閩東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閩中地區的莆仙、晉南惠等根據地聯結起來。這一時期,坂里村曾成為全省革命活動中心。省委機關在這里召開省委會議進行整風文件學習。省委創辦《頑強斗爭者》刊物。游擊隊奇襲莆田縣涵江交通銀行所繳獲的偽幣,也是帶到坂里由省委分別發送給閩北、閩東北和福州等地區的地下黨組織。還曾在這里用電台同中共中央聯系過一次。並組織毛厝、坂里村的群眾進行抗丁、抗稅的斗爭。省委機關在坂里住了4個月,於1944年6月,才分3批轉移到仙游東湖。
岐山堂革命舊址
岐山堂革命舊址位於水口鎮毛厝村。1941年冬至1949年中共閩中地下黨在毛厝開展革命斗爭,岐山堂是毛厝地區的革命據點之一。1945年5至12月,中共閩中特委和司令部領導人率領游擊隊駐此並於同年7月1日在岐山堂召開紀念建黨24周年的群眾大會,9月又在此召開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的群眾大會。1949年3月,中共仙德工委在岐山堂設立指揮中心,開展「搞槍籌款,武裝隊伍」的活動。嗣後,隨著革命工作的需要,建立永德仙人民游擊隊總指揮部領導永德仙人民游擊隊,在永德仙邊境地區游擊斗爭期間,曾在歧山堂設立指揮機構。 自然保護區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水源涵養區、生態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動植物
的生物安全島嶼,是中國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保護區之一。它成立於1985年,總面積13472.4公頃,森林覆蓋率93.4%,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內有珍稀瀕危或特有植物物種共115種,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有水松、南方紅豆杉、銀杏3種,Ⅱ級國家保護植物17種,省級保護植物27種。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有雲豹、黃腹角雉、蟒蛇3種;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有白腹山雕、虎紋蛙、白鷳等36種。2004年通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升格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是東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重點保護中國大陸分布最南端、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黃山松林、重要的昆蟲、蘭科植物資源及其他瀕危動植物物種。 國寶雲龍谷景區里的農業創意園區原是一片荒田,經過一年多的不斷完善規劃設計,這里已被改造成集農業觀光、科普宣傳、花卉苗木培育基地為一體的農業創意園區。雲龍谷農業創意園區佔地50畝,香草培育區里總共種植薰衣草、紫蘇草、迷迭香、薄荷等13種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