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是什麼時候要刺殺董卓的
三國演義里有一段曹孟德刺殺董卓的描寫,寫到曹操借了司徒王允的七星寶刀前去刺殺董卓,沒想到被識破,情急之下假裝獻刀,然後又假裝試馬,騎馬出城逃走。這一段寫的驚心動魄,後人也為曹操的機智勇敢而稱奇。但是我認為曹操刺殺董卓之事不可信。
因為誰都知道曹操號稱奸雄,最擅長裝模做樣騙取別人的信任,設計除掉他厭惡的人,比如「夢中殺人」之事和借擾亂軍心殺掉楊修等,所以曹操決不是一個拍案而起,拔劍而出的莽夫,而且他也清楚即使殺死了董卓他也必死無疑,作為一代奸雄,自然不會願意成為別人的爭權奪利的棋子,更不願成為這場斗爭的炮灰,相反他應該是想借行刺董卓之機炒做自己,使自己成為天下聞名的紅人,而且站在了正義的一方,撈足政治資本,為自己的以後回鄉起兵樹立一面正義的大旗。王司徒的壽宴之上人多嘴雜,大家在一起也就敢發發牢騷,最多「批鬥」一下董卓,說董老闆太不夠意思了。曹操卻站出來說我們不如把董老闆「做了」吧。在座的人誰不震驚,都認為這小子腦袋是不是壞掉了,要殺董卓還敢這么高調。曹操在王司徒的壽宴上揚言要去刺殺董卓,並借了王司徒的七星寶刀。試想如果曹操真的要去刺殺董卓,那可是掉腦袋的事,他敢在壽宴上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說出來嗎?誰敢保證參加壽宴的人中沒有董卓的線人?既然是行刺,只要是鋒利的匕首或短刀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王司徒的七星寶刀。所以我認為曹操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去行刺董卓,而實際是真真去獻刀,然後逃離京城,回到家鄉揚言自己刺殺董卓不成,又要起兵討伐董卓,必然會有天下英雄慕名來投,同時發動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也會得到各路諸侯的響應,又有他的「發小」袁紹背後支持,一定能夠成功。他這樣做了,也取得了他預想的結果。他起兵時,慕名來投的天下英雄數不勝數,並且也得到了當地富商衛弘的支持(相當於現在的風險投資),盡出家資置辦衣甲旗幡,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可見這塊金字招牌何等重要。曹操招募的英雄豪傑勝過任何起兵人,包括自稱皇叔的劉備和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袁紹,以至於幾十年後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感嘆蜀中無人時,魏國仍然是人才濟濟。只有一點是曹操沒有想到的,曹操剛剛獻了寶刀,逃出京城,刺殺董卓的「計劃」就被董卓的線人告了密,反而弄假成真董卓認為曹操真有行刺之嫌,一怒之下,發出通緝令,重金懸賞捉拿曹操,使得曹操險些丟掉性命。以董卓飛揚跋扈的脾氣當然是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況且他也知道天下想殺他的人很多,已有伍孚行刺在前,自然深信不疑。
曹操為何要反董卓而去?曹操原來跟隨何進,在何老闆手下並不太受重視,反而在消滅閹黨之時,曹操提出「只擒賊首放過其他」,還被何進嘲笑「太監的孫子(曹操的父親過繼給大太監曹騰作了養子)不忍對太監下手」。而何進死後,董老闆進京掌權後,覺得曹操是個人才,對他器重有加,曹操可以自由出入董卓府中,已經成了董卓的親信。但是嗅覺敏銳的曹操已經發現強大的董卓勢力已經汲汲可危。董老闆自己胸無大志,只顧花天酒地、吃喝玩樂,而且脾氣暴虐、喜怒無常,下面高管如呂布、李儒之流,個個貪污腐敗、揮霍無度,這個企業要不是靠著國字頭的背景和壟斷行業的地位,早就破產了。即使這樣各地的反對聲音不絕於耳,這樣下去關門倒閉是遲早的事。曹操的內心中一直有一股創業的沖動,苦於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品牌。與其董老闆手下等著失業,還不如自己乘現在管理混亂,拿走企業的金字招牌和核心技術,跑回老家,自己成立公司,然後搶董老闆的市場。他知道這個外強中乾的國字頭壟斷企業在競爭面前不堪一擊,很快就會轟然倒塌。曹操得手後,逃回老家,拿出自己的帶回的馳名商標和核心技術,得到了他父親的大力支持。老爺子也很偉大,他說:既然我們有這么過硬的品牌和技術,我們就要往大里做,把家裡的全部資產投進去還是不夠,那你就去找衛弘衛老闆那裡要點風險投資,另外可以發行點股票,只要資助我們一些糧食的都可以算做我們的小股東。有了父親的支持和衛老闆的投資,公司迅速發展起來。他又聯絡自己的「發小」袁紹,請他聯絡各地的私營中小企業組建集團公司,共同對抗董卓的國字頭壟斷大企業。在曹操的精心策劃和一步步實施下,董卓最終內部瓦解了,曹操也一步步得到了天下集團的控股權。
曹操七星寶刀刺董卓本身就是自己精心策劃的炒做噱頭,曹氏集團的成功運作,也給我們後人很多借鑒。
2. 跟隨曹氏20年的許褚最後為什麼比不過跟隨曹操3年的典韋
眾所周知,曹魏集團一直是最強盛的,曹操手下更是猛將如雲,許褚就是一個例子。那麼,跟隨曹氏20年的許褚最後還比不過跟隨曹操3年的典韋?
典韋是一員猛將,許褚也是。典韋沒有功成名就,許褚則是得以封官加爵,這些都讓曹操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許褚沒有典韋厲害,實際上不是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壽終正寢,你說是不是?沒有人願意橫死街頭!你覺得典韋厲害還是許褚厲害?
3. 從劉秀到曹氏,潁川豪族為何能躋身權力核心,延續上百年而不衰呢
作為當時的傳統豪強,潁川豪族自然憑借聲名遠揚的政治威望、較為強大的實力和明智的布局規劃成功擠進了曹氏集團的核心圈子。而潁川豪族當中的出色者如郭嘉、荀攸則更是深得曹操贊賞,為潁川豪族之後的地位上升做出了重要貢獻。
總結
作為一個存在並延續了上百年的地方豪強,潁川豪族在整個東漢無論是社會還是政治當中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情況,固然有東漢本身的特殊性,但潁川豪族內部不斷的人才誕生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他們作為潁川的代表,即便並未刻意幫助本地謀求利益,但他們的一言一行卻已經成為了潁川最好的招牌。當然,在坐擁全國大量資源的情況下做到這點其實也不足為奇。
4. 「冢虎」司馬懿為何能擊敗曹氏集團奪得天下
天時地利人和一應俱全,老天要預兆著要改朝換代了。
先說自身原因,司馬懿本身。就算接觸歷史不多的人,一提起司馬懿也知道他最大的特點就是隱忍低調,通俗點說就是非常能裝孫子。司馬懿是誰,是具有經天緯地之才,謀略思想都能與三國最偉大的軍事家思想家諸葛亮比肩的。但是你看看他在剛開始都幹了些什麼,一心只是幫助曹丕爭奪儲位,從來不在曹操面前顯露自己的才能。這就是能忍,如果不是他抓住了曹丕這條線,等曹操一死他的結局也就能看到頭了,就算曹丕用他,兩個人也不會好到被曹丕稱作「四友」,留作顧命大臣的程度。那以後的謀劃也就無從談起。
更不用說曹爽都欺負到司馬懿頭上來了,他還在裝孫子裝病不上朝,小兒子司馬昭說爹咱不忍了干他娘的,還被司馬懿罵做廢物。
但是與此同時,他陰養三千死士散落民間,待高平陵政變時一朝而發誅殺曹爽。司馬懿本人的可怕之處就在這里。
再說外部原因,因為曹丕上位時的陰影,他非常不相信自己的宗親力量。所以上位後不斷虛弱自己的親戚們直至最後成了光桿司令,待到曹睿死後曹芳上位整個曹氏家族除了曹爽沒有別人還在朝中任職。
這也就導致了司馬懿政變時曹家人不敢也不能反對,這也是司馬懿奪得天下的外部原因。
5. 曹操刺殺董卓的真正動機是什麼
在正史中,並沒有這件事情的記載。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個橋段。那個時候,因為董卓極為殘暴,竟然土殺百姓,欺辱後宮宮女等,所以,天下志士都要攻擊董卓。
所以,雖然得到董卓的信任,但曹操心中也是反對董卓。所以,拿了一柄寶刀,前去刺殺,但偏偏董卓醒來,結果,曹操就說是獻上寶刀。
應該說,反應了曹操的機智。
真實的歷史上,應該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不過,安排在三國演義中,卻也合理。開始的階段,曹操也是忠心漢室。後來,地盤越來越大,自然有了其他的心思。
在漢末的時候,曹操並非一開始,就決定取而代之。
6. 曹操曾經隻身行刺過董卓嗎
三國演義里有一段曹孟德刺殺董卓的描寫,寫到曹操借了司徒王允的七星寶刀前去刺殺董卓,沒想到被識破,情急之下假裝獻刀,然後又假裝試馬,騎馬出城逃走。這一段寫的驚心動魄,後人也為曹操的機智勇敢而稱奇。但是我認為曹操刺殺董卓之事不可信。
因為誰都知道曹操號稱奸雄,最擅長裝模做樣騙取別人的信任,設計除掉他厭惡的人,比如「夢中殺人」之事和借擾亂軍心殺掉楊修等,所以曹操決不是一個拍案而起,拔劍而出的莽夫,而且他也清楚即使殺死了董卓他也必死無疑,作為一代奸雄,自然不會願意成為別人的爭權奪利的棋子,更不願成為這場斗爭的炮灰,相反他應該是想借行刺董卓之機炒做自己,使自己成為天下聞名的紅人,而且站在了正義的一方,撈足政治資本,為自己的以後回鄉起兵樹立一面正義的大旗。王司徒的壽宴之上人多嘴雜,大家在一起也就敢發發牢騷,最多「批鬥」一下董卓,說董老闆太不夠意思了。曹操卻站出來說我們不如把董老闆「做了」吧。在座的人誰不震驚,都認為這小子腦袋是不是壞掉了,要殺董卓還敢這么高調。曹操在王司徒的壽宴上揚言要去刺殺董卓,並借了王司徒的七星寶刀。試想如果曹操真的要去刺殺董卓,那可是掉腦袋的事,他敢在壽宴上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說出來嗎?誰敢保證參加壽宴的人中沒有董卓的線人?既然是行刺,只要是鋒利的匕首或短刀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王司徒的七星寶刀。所以我認為曹操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去行刺董卓,而實際是真真去獻刀,然後逃離京城,回到家鄉揚言自己刺殺董卓不成,又要起兵討伐董卓,必然會有天下英雄慕名來投,同時發動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也會得到各路諸侯的響應,又有他的「發小」袁紹背後支持,一定能夠成功。他這樣做了,也取得了他預想的結果。他起兵時,慕名來投的天下英雄數不勝數,並且也得到了當地富商衛弘的支持(相當於現在的風險投資),盡出家資置辦衣甲旗幡,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可見這塊金字招牌何等重要。曹操招募的英雄豪傑勝過任何起兵人,包括自稱皇叔的劉備和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袁紹,以至於幾十年後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感嘆蜀中無人時,魏國仍然是人才濟濟。只有一點是曹操沒有想到的,曹操剛剛獻了寶刀,逃出京城,刺殺董卓的「計劃」就被董卓的線人告了密,反而弄假成真董卓認為曹操真有行刺之嫌,一怒之下,發出通緝令,重金懸賞捉拿曹操,使得曹操險些丟掉性命。以董卓飛揚跋扈的脾氣當然是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況且他也知道天下想殺他的人很多,已有伍孚行刺在前,自然深信不疑。
曹操為何要反董卓而去?曹操原來跟隨何進,在何老闆手下並不太受重視,反而在消滅閹黨之時,曹操提出「只擒賊首放過其他」,還被何進嘲笑「太監的孫子(曹操的父親過繼給大太監曹騰作了養子)不忍對太監下手」。而何進死後,董老闆進京掌權後,覺得曹操是個人才,對他器重有加,曹操可以自由出入董卓府中,已經成了董卓的親信。但是嗅覺敏銳的曹操已經發現強大的董卓勢力已經汲汲可危。董老闆自己胸無大志,只顧花天酒地、吃喝玩樂,而且脾氣暴虐、喜怒無常,下面高管如呂布、李儒之流,個個貪污腐敗、揮霍無度,這個企業要不是靠著國字頭的背景和壟斷行業的地位,早就破產了。即使這樣各地的反對聲音不絕於耳,這樣下去關門倒閉是遲早的事。曹操的內心中一直有一股創業的沖動,苦於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品牌。與其董老闆手下等著失業,還不如自己乘現在管理混亂,拿走企業的金字招牌和核心技術,跑回老家,自己成立公司,然後搶董老闆的市場。他知道這個外強中乾的國字頭壟斷企業在競爭面前不堪一擊,很快就會轟然倒塌。曹操得手後,逃回老家,拿出自己的帶回的馳名商標和核心技術,得到了他父親的大力支持。老爺子也很偉大,他說:既然我們有這么過硬的品牌和技術,我們就要往大里做,把家裡的全部資產投進去還是不夠,那你就去找衛弘衛老闆那裡要點風險投資,另外可以發行點股票,只要資助我們一些糧食的都可以算做我們的小股東。有了父親的支持和衛老闆的投資,公司迅速發展起來。他又聯絡自己的「發小」袁紹,請他聯絡各地的私營中小企業組建集團公司,共同對抗董卓的國字頭壟斷大企業。在曹操的精心策劃和一步步實施下,董卓最終內部瓦解了,曹操也一步步得到了天下集團的控股權。
曹操七星寶刀刺董卓本身就是自己精心策劃的炒做噱頭,曹氏集團的成功運作,也給我們後人很多借鑒。
7. 曹操如果赤壁之戰身死,誰會成為曹氏集團核心
赤壁之戰是發生在公元208年,到209年結束,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戰死,那麼當時的曹魏集團會是怎樣的情況呢?問題不是誰會成為曹氏集團的核心,問題是曹氏集團還會不會存在。
從內部來看,曹操新逝,主少國疑,忠於漢室反對曹家的大有人在,但曹家兵權在手,算是最大的勢力,盡管如此,要穩定內部,仍需要相當的能力和膽識 。而曹丕則是唯一一個能穩定局面的人,如果順利的話,曹丕剛會成為曹氏集團的核心人物,如果曹丕搞不定內部勢力,或者內部勢力分裂的話,則曹氏集團也會逐漸瓦解滅亡。
8. 曹洪是曹操版的糜竺,在曹氏集團中的地位怎麼樣
曹氏集團的宗親中,曹洪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記載中他給人留下了貪財好色的形象,同時在曹操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他也並未參加過多的戰役,晚年還差點被曹丕殺了,在一些影視中的形象更是腐朽無能,貪戀權位之人,個人覺得,曹洪在某種角度上來看,就是曹操版的糜竺,雖然後來他功勞並不亮眼,但是曹洪早起對曹操的貢獻,是曹氏集團中無人可以比擬的。
《三國志.鮑勛傳》太尉鍾繇、華歆、鎮軍大將軍陳群、侍中辛毗、尚書衛臻、守廷尉高柔等並表「勛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請勛罪。帝不許,遂誅勛。
當時眾多大臣為鮑勛求情,但是曹丕已然將其斬殺,曹丕是那種動了殺心就不會停手的人,但是對曹洪,曹丕顯然是恐嚇的成分更多,為的就是震懾曹洪,畢竟他在宗親集團中有很高的地位,曹丕是考慮到自己死後,自己兒子曹叡能否平穩繼位的問題,壓制住曹洪,打壓他的勢力,可以穩固皇權,同時曹叡繼位後,也是再度啟用曹洪,顯然曹丕這是給曹洪一巴掌,之後讓自己兒子有機會給曹洪一顆糖吃,讓曹洪對曹叡心存感激啊,妥妥的都是曹丕的套路。
縱觀曹洪的一生,可以說他出道即巔峰了,他在曹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雖然個人作可能有些問題,且能力不足,但是在曹氏集團中依然占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9. 曹氏集團曹智勇被抓
天網恢恢蔬而不漏…出來混的遲早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