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紅知識 » 上諭集團股票
擴展閱讀
香港股票內部交易定罪 2025-08-15 18:36:00
個人股票交易員 2025-08-15 18:12:46

上諭集團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1-15 08:04:16

❶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股票,為何被指「搜刮民間財富」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1894年(光緒二十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爆發,但是清政府有限的財政,根本無法支撐起龐大的戰爭開支。為了籌集甲午戰費,清政府實施「息借商款」,開始了我國首次國內公債發行。

在此之前,清政府的籌款方式一般為借外債,另外就是國內籌款--捐輸。據《那桐日記》載:(1894年)8月17日,戶部司官奉堂官命令,集合京城諸多票號、銀號26家借款。到了26日,戶部候補主事裕紱呈遞一項條陳,重點之一就是籌款,條陳稱:「自海上軍興,海口又皆封禁,不獲已為權宜之計,借款英商,此策之下又下焉者也。蓋一借洋款,則海外皆知,與其謀及外洋,不若籌之內地。(戚其章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作為戶部司官的裕紱,非常清楚清政府解決財政的手段:在急需用款時,常向洋商特別是英商借款。而《翁同龢日記》載:(1894年8月)30日,戶部尚書翁同龢致信司官那桐,稱「商款不宜撥歸內府,恐為言者所摭」。

據此推測,戰爭導致戶部無法劃給內務府相應的款項,不過,翁同龢不建議向外國借款,只有籌借內商款,並由內務府籌款。


昭信股票實物圖

從償還情況來看,「息借商款」的信用度還是較高的;而「昭信股票」基本沒有按照部定章程認真償還,一部分作為報效,據民國《安縣志》載:「自王公以下京外文武大小各有情願報效,不願領本息者,准其具呈繳票,按給獎敘」,有的地方「所收之款究置何處,今無檔案可查」根本不想還;還有的地方以增廣學額的辦法抵償,據《平度縣志》載:「以股票易實銀歸為辦學之款」。

無法「善終」的發債行為,嚴重透支著清政府的公信力,梁啟超認為「政府財政上之信用孚於其民」,可見,大清王朝已經走向暮年。

寫了這么多,飄過的也給個苦力贊唄。

❷ 近代粵漢鐵路得以建成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光緒1896 年五月,上諭修築粵漢鐵路,由官方主持,三省紳商通力合作,以保鐵路權利。但是盛宣懷卻通過駐美公使伍廷芳向美合興公司商借洋款四百萬英磅。美方在合同中強行塞入派員勘測、築路並「照管駛車等事」的條款,規定直至五十年後中國還清債款,方可收回鐵路管理之權。簽約後,美方拖延執行合同,甚至私賣三分之二股份給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擅自決定粵漢路南段由美國修築,北段由比利時修築。粵、湘、鄂三省紳商本來就對朝廷出賣築路權給美國極為不滿,更對合興公司的違約舉動義憤填膺,他們強烈要求廢除合同,收迴路權,由三省自辦粵漢鐵路。

❸ 金融市場的「買空賣空」指的是什麼

買空投資者預測股價將會上漲,但自有資金有限不能購進大量股票於是先繳納部分保證金,並通過經紀人向銀行融資以買進股票,待股價上漲到某一價位時再賣,以獲取差額收益。
賣空是指股票投資者當某種股票價格看跌時,便從經紀人手中借入該股票拋出,目後該股票價格果然下落時,再從更低的價格買進股票歸還經紀人,從而賺取中間差價。 這些都是現有資料的最好是自己詳細的看看。

❹ 川漢鐵路

詳情:
從宜昌城往西北方向20餘公里,就在宜(宜昌)秭(秭歸)公路的路邊,一個山洞敞開著,洞口積水成潭,長滿青草與野花,讓人無法進入隧道之中。路邊的人家用抽水機從水潭裡抽出水來,供洗車之用,潭水清涼無比。

洞門之上與公路齊平的是一道弧形的石頭洞壁,上書「上風埡山洞」。洞壁看起來還有幾分嶄新,上面的字也彷彿是在不久之前才刻上去的,然而它確實已經歷了近百年的風雨,是川漢鐵路為數不多的遺址中的一個。自從保路運動興起、川漢鐵路停修以來,上風埡山洞就一直靜靜地橫卧於此,從來沒能迎接過轟隆而來的火車。

95年前,1911年的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化,將川漢鐵路與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同時郵傳部大臣盛宣懷與美英德法四國銀行簽訂了1000萬英鎊的借款合同。

消息傳到四川,川民群情激憤,提出「商路亡,中國亡」的口號,並於6月在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發起了「拒借洋款,破約保路」的保路運動,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本已搖搖欲墜的清政府被最後的稻草徹底壓垮。

在這場關於鐵路該由商辦還是官辦、是否借外債修建的激烈斗爭中,經濟上的排外主義與地方主義者在愛國、保主權的閃亮旗幟下,獲得了壓倒性的輿論上風。主張鐵路國有、舉借外債修路的盛宣懷被斥為賣國賊,一時國人皆曰可殺,他不得不亡命日本。

到此時為止,全長1980公里的川漢鐵路在兩年間才僅僅修了15華里。川漢鐵路從此被擱置起來,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籌建

1903年,四川總督錫良提出自辦川漢鐵路,他是提出自辦鐵路的第一人,並為自辦做了解釋,「所謂自辦者,即不招外股,不借外債之謂也」,「以辟利源而保主權」。錫良這一主張針對的是當時政府因借外債修鐵路而帶來主權旁落、利權流失的現象。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不僅接受了鐵路這一奇怪的新事物,而且把修建鐵路提高到國家自強的高度。與修路的熱情不成正比的是,因戰爭軍費開支和戰後的巨額賠款,政府的財政陷入非常困窘的境地,盡管如此,清政府仍然決定只用國內資金。

由於國內資金短少,官款無著、商股乏力,清政府事實上不得不主要依靠外債修路,從1896年到1904年間,一共興建鐵路13000餘里。借款合同非常苛刻,張之洞說,「一切用人行政我國不能過問也,且采礦、設警及行使鈔幣等特權亦為其所奪,東清(鐵路)更於前數項之外有伐木征稅築港等種種特權。沿路所經,儼然成一各該國之領土」。

國人對於洋人本來就持不信任的態度,上述這些情況加深了人們對外資的反感和排斥。所以當錫良奏請商辦鐵路時,他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贊同,清政府從1904年開始推行收回鐵路利權、商辦鐵路政策。

1904-1907年間,各省先後共成立了18家鐵路公司,13個商辦,4個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堅持官辦的只有1個。川漢鐵路總公司於1904年在成都成立,起初為官辦,其章程暫定資本為5000萬兩,計劃5年竣工。籌資方式主要有抽租之股、加征捐厘、攤派認購等,名為商辦,實則由官府強制推行。抽租之股為其主要來源,公司章程規定,無論是佃農、自耕農還是小債主,凡歲入十石以上的,均須以百分抽三的比例交納租股。全川7000萬人,無論貧富貴賤,都不得不與川漢鐵路聯繫到了一起。川漢路共集資1670餘萬兩,是各商辦鐵路中較為大額的一筆路款,但這一數目大約僅為所需全部款項的十分之一。

這筆滲透著川民血汗的款項並沒有得到有效的使用,跟洋務派的官辦企業一樣,川漢鐵路公司內部經營管理混亂,任人唯親,貪污腐化,效率極低,直接用到修路上的資金並不多,直到1909年川漢鐵路才象徵性地在宜昌動了工,兩年間才修了15華里,鐵軌沒有鋪出多遠就戛然中斷。

修路

宜昌,曾是川漢鐵路的修建指揮中心。「鐵路壩」這個地名仍然保留至今。按照地圖去尋找時方知,除了公交線路以它作為站名外,這個地名失去了具體的含義,它所指代的那塊面積0.5平方公里的空地,如今已改稱為「夷陵廣場」。這是一個嶄新的廣場,樹木尚未長高。幾乎沒有人知道,它的過去曾與鐵路密切相關。

1909年11月27日,剛剛主持修建完著名的京張鐵路又擔任了川漢鐵路總工程司的詹天佑第一次來到宜昌。12月10日,川漢鐵路開工典禮在宜昌隆重舉行,由詹天佑從粵漢、京張等鐵路線調集的6000多築路工人,聚集於宜昌的雲集路,開始修建宜昌到重慶萬縣段。

次年6月,詹天佑再次到達宜昌,他在城郊選中了「一片寬敞地」(即後來稱為鐵路壩的場子),搭起簡易工棚和倉庫。他就在簡陋的工棚里辦公,指揮川漢鐵路施工。修鐵路所需要的枕木、炸葯、工具、水泥等就堆放於此。

這年的7月13日,由宜昌新碼頭至小溪塔這一路段的路基築成,開始鋪軌,長15華里,詹天佑打下了第一顆道釘。如今的小溪塔車站用的仍是當年的路基。

在鐵路公司內部管理人員爭權奪利的斗爭中,身為總工程司的詹天佑逐漸失去了招標定購材料設備的決定權,行政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之間的矛盾造成了混亂的局面。不久又發生了一件丑聞,川漢公司駐上海的經理施典章挪用300餘萬兩路款進行股票投機活動,虧損殆盡。

有人估計,按照這樣的集資速度與建路速度,需90-100年時間才能完成。用當時人的話來說,如此下去,後路未修,前路已壞。

川漢鐵路的諸多問題並非它所獨有,而是全國商辦鐵路的普遍現象,但以它最為嚴重。

到1911年,各省鐵路公司築路總長度為676.2公里(其中包括借入外資的贛路和豫路),僅占當時全國鐵路總長度的7.03%。進展之所以如此之緩,除了各省劃疆而治,各自為政,缺乏技術與管理人才,官紳把持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當數資金不足。沒有資金,再龐大的鐵路計劃也是一句空話,自辦鐵路的行動變得難以為繼。

收路

1906年清政府新設郵傳部,主管全國鐵路行政,由張之洞主持。郵傳部經過對全國商辦鐵路的十數次調查,認識到其中弊端叢生,開始轉向鐵路國有。張之洞通過調查得知鄂、湘集股較少,需款甚急,他認為湖廣若不借外債將無以成路。

1909年6月,張之洞代表清政府與美、英、德、法四國訂立「湖廣路借款合同」草約,借款550萬英鎊,利息五厘,以建造湖廣境內粵漢與川漢鐵路。事後,張之洞頗為得意,稱該約將借款、修路劃為兩事,於中國利權主權毫無損失,折扣之輕更為中國歷來借款所未有。

四個月後,張之洞突然去世,不久盛宣懷接任郵傳部大臣。清政府對於是否鐵路國有一事猶豫不決。地方士紳商民和激進青年仍對外資保持著恐懼感,而且他們有了新成立的地方咨議局作為陣地以抗衡中央的集權政策,他們訴之於道義和愛國熱情,號召全民集資修路,這一已經被現實證明為不切實際的主張仍然博得了廣泛的響應。

盛宣懷以強硬的態度力主鐵路國有,針對湘鄂兩省設立的拒款會,他說,拒絕外資、籌款自辦的號召不過是於實事無補的「徒託空言」而已。他還認為,舉外債修路雖不無弊端,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資金嚴重缺乏、財政困難的國家,只要在談判時「嚴格限定,權操於我」,就可利大弊小。

1911年5月9日,清廷正式發布上諭,向全國發布了幹路國有的定策。該上諭指出,以往「規劃不善,並無一定辦法,以致全國路政錯亂紛歧,不分干支,不量民力,一紙呈請,輒行批准商辦」。其後果是,在廣東「收股及半,而造路無多」;在四川「倒帳甚巨,參追無著」;而在湘鄂,則是「設局多年,徒資坐耗」。上諭稱,如果這種狀況「曠時愈久,民累愈深,上下交受其害,貽誤何堪設想」。該上諭最後宣布,全國各省集股商辦的干線鐵路,一律收為國有,而支路則仍許商民量力酌行。

到此時,湖廣路的借款事宜已經經過20多輪的談判,盛宣懷堅持了張之洞的主張,並使四國作出了進一步的讓步,於1911年5月20日與四國訂立了《湖廣路借款合同》。合同規定,中國向英德美法四國借款1000萬英鎊,利息5厘,折扣僅為95,借款的半數可以存入中國的大清與交通銀行(草約規定只能存於四國銀行),借款不以日後修成的湖廣境內的粵漢、川漢鐵路作抵,而以湖廣的百貨厘金、鹽厘、鹽捐作抵,在相同條件下優先購買漢陽鐵廠所產國產路料、鋼軌及配件,購買外國材料由外商經理,但核准簽字權握於中國督辦或總辦之手。路成之後,外方不分取餘利,亦不事先取得餘利替代款。

應該說,這項借款合同盡可能地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作為精明的商人和強硬的官員,盛宣懷在談判中做到了毫不相讓、寸土必爭。

鐵路收歸國有上諭和《湖廣路借款合同》並沒有在全國引來一致的反對聲,真正觸犯眾怒、引發保路運動的是收歸國有時所採取的具體舉措。

保路

長約百米的成都岳府街,路北的軍隊大院曾為岳鍾琪府。清雍正乾隆年間,岳鍾琪擔任四川提督,平定過准噶爾、大小金川叛亂,被封為公爵。清末,其後代將宅院賣給川漢鐵路總公司作為辦公地點,保路運動的很多會議便在此舉行。

岳府的宅院已在二十多年前被拆毀凈盡,只有院西的牆基還露出年代久遠的青磚。住在里頭的居民都知道這兒曾是岳提督的府宅,但並不知道川漢鐵路總公司也曾在此辦公,保路運動曾在此興起。

1911年,清廷在宣布鐵路干線國有化之後不久,頒布了贖買股票的具體辦法。由於各省的情況不一,所採取的辦法也因之有別。對湖南、湖北、廣東等省,政府的贖買辦法基本上為股民所接受。

對四川的解決辦法是,僅僅換回實際上用於鐵路建設的股款,而並不換回全部股款。對於因經營不善所造成的虧損,以及被施典章挪用到上海錢庄去從事投機而全部虧空的300萬兩,政府認為沒有必要對此負責。盛宣懷指出,政府沒有權力動用國庫的錢,來填補四川商辦鐵路公司自己造成的投機損失。

盛宣懷的這種做法在四川激起了普遍的不滿,川人都是股民,原先對鐵路國有持溫和態度的一派也感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損害,認為政府此舉「不但奪路,而且謀財」。加之羅綸、蒲殿俊等激進派在報刊上猛烈抨擊《湖廣路借款合同》,將之形容為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他們堅決排斥外資,將借外債等同於賣國。這些極富煽動性的言論迅速點燃了人們的情緒。

學者蕭功秦認為,保路派的力量在於,經濟排外主義所高揚的道義理念,被商辦公司的地方主義與分利集團勢力所利用,後者以「愛國」的堂皇口號來抵制政府通過中央集權的方式來建造鐵路的國策,以「反對外國資本侵奪中國主權」為理由來抵制鐵路國有,冠冕堂皇地以此來維護地方分利集團的利益。這樣,他們就在愛國的旗號下取得了「話語霸權」,把民眾中的樸素的愛國情緒激發起來,形成一股聲勢浩大的、混雜著既得利益的自私算計與愛國主義的民眾激情的保路運動。

6月17日,川漢鐵路總公司發起動員大會,成立「保路同志會」,要求拒債廢約保路,會上人人情緒高昂。兩天後,四川護督王人文在給清廷的上書中是這樣描述這次大會的,「到會一千餘人,一時哭聲震天,坐次在後者多伏案私泣。臣飭巡警彈壓,巡兵聽者也相顧揮淚。日來關於鐵路合同攻難之文字演說紛紛四齣,禁不勝禁,防不勝防」,王人文請求朝廷收回成命。

清廷沒有理會他的請求,而是派來人稱「趙屠夫」的趙爾豐接替王爾文的職務。趙爾豐到任後,深感形勢激盪,也兩次要求清廷收回詔命。

然而清廷異常固執,不為所動,反命趙爾豐加以鎮壓。8月24日,成都開始罷市、罷課。不久鐵路公司的會上出示了《川人自保商榷書》,提出不納稅的主張。趙爾豐以「其中條件隱含獨立,尤為狂悖」為由,准備抓人。

9月7日,趙爾豐逮捕了羅綸、蒲殿俊等9人,川人紛紛集於總督府前,要求釋放九人,省府的軍隊開槍射殺,登記入冊的被害者為32人,這一事件被稱為「成都血案」,局面終至不可收拾。清廷派端方從湖北帶新兵入川,端方在路上為士兵所殺。不久爆發了武昌起義。

10月26日,盛宣懷被撤職,亡命日本。

清政府為了早日自強而實行鐵路國有政策,最終卻因此葬送了自身。有意味的是,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任命遜位的孫中山任「全國鐵路督辦」。孫中山打算引進外資,用十年的時間修二十萬公里鐵路,這是一個大膽而浪漫的設想,二十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5圈。他的外國顧問適時地提醒他,正是清政府希望通過鐵路國有,再舉外資修建的鐵路風潮,才引發了辛亥革命。

新路

上風埡山洞靜靜地立於風雨之中。6月21日下午,去找它在山那邊的另一個出口,那兒草木繁盛,不一會兒突下暴雨。到村民家避雨,村民們說,那個出口在多年前就塌了。

山洞石壁上還題有「宣統二年六月」與「秀山李稷勛題」等字,李稷勛字秀山,曾任郵傳部參議,在保路運動風起雲涌之時,接受盛宣懷的任命出任了川漢鐵路駐宜昌公司最後一任總經理,被視為投靠賣國賊的叛徒。

武昌起義後,川漢路全部停工。民國2年(1913年),交通部派員接收川漢鐵路,四川商辦鐵路駐宜公司停撤,工程的全部物資包括已築成的那段鐵路的鐵軌、枕木也陸續拆運,移作粵漢鐵路之用。1915年,李稷勛寫了一篇《四川商辦鐵路宜昌工場志痛碑文》,刻石立碑,名為「血淚碑」,碑文有「有清末季,政柄龐歧,初以鐵路許人民得用私財趣興繕,號曰商辦公司……當是吾蜀人方訟保路,而鐵路大工實在鄂境,自東湖歷興山抵歸州越三百里,版鍤相屬,受役之夫數逾三萬。……宜萬工事絕艱,若隧洞,若橋梁,若斜坡,若彎線,皆國內它路所未有也……」此碑置於宜昌東山寺,現已不知下落。

後來的民國政府、國民政府以及新中國建國後,都曾多次派人勘測這條線路,但因籌款困難或是戰亂而作罷。

但是半途而廢的川漢鐵路並沒有完全廢掉,今日的宜秭(秭歸)公路基本利用了川漢鐵路的路基,漢宜公路沿用了其線路。時至今日,從宜昌入川仍沒有直接的鐵路。2004年,新的宜萬鐵路開始施工,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線路

❺ 京漢鐵路的股票

「粵漢鐵路」股票收藏近百年
曾有媒體報道一名叫孫沂的村民現年50多歲,從祖父那代開始,家中便收藏了一張1913年簽發的股權證明,發行股票的公司是「商辦廣東粵漢鐵路有限總公司」,公司總理兼總工程師便是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的主持者詹天佑。
受委託人、鄰居孫文卿證實,這份股權證明大約是1916年左右,由孫沂的曾祖父孫昭從南洋寄回來的,在孫家收藏了已經近百年。孫家家境一向算不上富裕,而且這近百年間,中國發生了許多重大的事件,孫家甚至將孫昭的大量信函都燒掉了,但是唯獨沒捨得毀掉這份股權證明。不過由於世代務農,孫家也沒人想到能從這些股票中獲得收益。直到這些年孫沂的幾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對股票多多少少有了些認識,才意識到家中原來還有這樣一件「寶貝」。
股票每股為5塊銀元
從這張股權證明上可以看出,當時粵漢鐵路公司發行的股票每股為5塊銀元,總共發行了8817562股。孫昭花了60元,購了12股。股權證明後面有詹天佑的印章,上面還印出粵漢鐵路從廣州(羊城)至今日韶關段的線路圖。
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館長簫茂盛表示,由於發行這些股票的「商辦廣東粵漢鐵路有限總公司」早已不存在,因此想兌現這些股票的希望只能是落空了。不過,作為上世紀初發行的金融憑證,還是具有收藏價值的。
記錄「保路運動」重要細節
專家介紹,這份股權證明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一頁———「保路運動」的許多珍貴細節,歷史價值不小。
1911年春,清王朝成立「責任內閣」,於5月9日頒發「上諭」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布各省的鐵路干線一律「收歸國有」,准備以「國有」為名出賣全國鐵路主權。5月20日,皇族內閣的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同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簽訂600萬英鎊的《湖北湖南兩省境內粵漢鐵路、湖北境內川漢鐵路借款合同》,把湖北、湖南、廣東3省人民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贖回的粵漢鐵路和川漢鐵路的修築權,又重新出賣,這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慨,湖南、湖北、廣東、四川4省大舉展開了保路斗爭。6月10日,廣東粵漢鐵路股東召開萬人大會,提出「萬眾一心,保持商辦之局」,並致電湖南、湖北、四川各省,謂「鐵路國有,失信天下。粵路於十日議決,一致反對」。
孫沂手持的這份股權證明上附的《本公司章程摘要》中便寫明,「本公司系華商集股自辦,不收外國人股份,並不得將股票轉售及抵押與外國人。如有私行轉售及抵押致牽引外國人干預者,本公司有權將原股東股票注銷作廢。」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從小小的股權證明中可見一斑。

❻ 請問誰能解釋一下「買空賣空」具體是什麼意思

買空,東西太暢銷,貨一直不到位,買不到.賣空也一樣的道理

❼ 空買空賣是什麼意思

買空亦稱「多頭交易」(long sale),賣空(short sale)的對稱,投資者預測股價將會上漲,但自有資金有限不能購進大量股票於是先繳納部分保證金,並通過經紀人向銀行融資以買進股票,待股價上漲到某一價位時再賣,以獲取差額收益。

在買空交易中,如果投資者認定某一證券價格將上升,想多買一些該證券但手頭資金不足時,可以通過交納保證金向證券商借入資金買進證券,等待價格漲到一定程度時再賣出以獲取價差。

賣空又叫做空/空頭,是高拋低補。賣空是指股票投資者當某種股票價格看跌時,便從經紀人手中借入該股票拋出,在發生實際交割前,將賣出股票如數補進,交割時,只結清差價的投機行為。若日後該股票價格果然下落時,再從更低的價格買進股票歸還經紀人,從而賺取中間差價。



(7)上諭集團股票擴展閱讀:

交易類型

1、純粹的投機性交易。這類交易純粹是為了獲得價差利益而進行的,如交易者本身不擁有證券,而是從別人或證券商處借入證券供交割時使用。

2、保值性交易,即以保值為主要目的的交易。客戶如對某種證券的買進多於賣出,但這種證券的價格又趨於下跌,於是他就可從事其他種類證券的空頭交易,從中獲取利潤來抵補前種證券可能帶來的損失。

3、技術性交易,指出於某種技術方面的原因而進行的交易。客戶雖然持有某種證券,但因已經質押出去或其他方面原因無法流通,為了抓住交易機會,暫時從其他方面借入該種證券賣空。



❽ 中國和希臘古代政治制度呈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材料一:(中國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於西周的創制。……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後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用泰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4分)。分析說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別(4分)。
材料二:人嘗謂輔臣(內閣大臣)擬旨,幾於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攬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更擬;再不符意,譙讓隨之矣。政閣臣無不惴惴懼者。
——《皇明大政記》
材料三:清代政府發布最高命令的手續,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稱上諭,上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明發上諭都是比較不關緊要的事……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譬如給江蘇巡撫的上諭,直接寄給巡撫,旁人誰也不知遺……後來凡是緊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諭發出了。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2)結合材料二、三,說明明清兩朝在發布政令方面的異同(4分)。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政治發展的趨勢(2分)。
材料四: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希臘民主制度,從梭倫改革開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時確立,到伯里克利時期達到巔峰,最後因馬其頓亞歷山大的征服而結束。古希臘民主雖然只存在很短的時間,同時其制度設計也是相當的簡單和粗糙,且帶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和局限牲;但是它卻是人類實踐民主和追求自由的開始,是後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蠍的智慧源泉,是人類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關於古希臘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3)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希臘民主的「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和局限性」(6分)。中國和希臘古代政治制度呈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4分)
答案
(1)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分)。秦朝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2分)。差別: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機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權的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4分)。
(2)相同點:皇帝決定政令的內容(2分)。不同點:明朝政令是公開發布;清朝的重要政令是秘密發布(2分)。趨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2分)。
(3)局限:就範圍而言,僅為「公民」的民主,廣大婦女、奴隸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性質而言,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就形式而言,是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民主形式,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6分)。原因:經濟基礎不同:中國是小農經濟佔主導,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去凝聚。而希臘以商品貿易為主,需要一個自由平等的制度去維護。(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