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紅知識 » 格力集團増持長園集團股票
擴展閱讀
佳能股份股票代碼 2025-07-28 00:53:00
派生科技關聯股票公司 2025-07-28 00:43:17
楊凌示範區股票代碼 2025-07-28 00:38:45

格力集團増持長園集團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1-30 22:52:37

Ⅰ 散戶的長園股票可以直接賣給格力集團

不可以,收購兼並或重組都是整體操作,集團公司一般都是打包收購,不會零售、收購某一隻股票。但上市公司有可能會在二級市場上回購本公司股票。

Ⅱ 董明珠又增持3萬股格力股票是真的嗎

格力電器公告稱,董明珠於2017年5月8日,通過競價交易增持格力電器股票3萬股,成交均價31.76元/股,耗資約95.28萬元。

據媒體統計,算上這次的分紅金額,「董明珠時代」,格力電器累計分紅超過363億元。而董明珠本人也在歷次的分紅中獲得了超過2億元的收入。

Ⅲ 格力集團各持多少股

2015年二季報:
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4812.78萬股,占總股本18.22%。
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持股25438.39萬股,占總股本8.46%。
其他股東持股都不足2%。

Ⅳ 長園集團股票能不能長期持有,請高手幫忙分析下

長園集團不建議長期持有,短期股價還沒有調整到位,多關注中字頭的股票

Ⅳ 長園集團股票從開市到現在股價最高多少

長園集團600525
上市日期:2002-12-02
發行價:7.6
2007年6月18日盤中最高價59.85為該股上市以來最高價。

Ⅵ 格力電器這只股票2021年怎麼一直往下跌呢

格力電器優秀么?毋庸置疑,空調行業這么多年NO.1可是真刀真槍干出來的。

其實對格力電器天花板的質疑,一直都沒有斷過,十多年前就開始了,然而結果如何?市場不斷被打臉,格力電器的業績總是超出市場預期,就我所知道的的投資人中,許多人在格力電器上賺了許多倍。

我們看格力電器的K線圖,就知道它多麼牛!

而且投資格力電器的風險極低,為何?正是因為市場總是覺得格力電器空調到天花板了,所以給的估值一直很低,買入的風險極低,賺企業業績增長的錢就足夠可觀了。

那今年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樣呢?我覺得可能不同了,格力電器喊了這么多年的天花板,也許真的到了,而格力電器並沒有其它支撐其繼續成長的業務。這也正是當前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估值出現這么大差異的根本原因。

Ⅶ 格力電器三次股份回購豪擲240億抄自己的底,為何股價仍未走出下跌通道

股價仍未走出下跌通道主要原因:1.格力業績不及預期,這兩年轉型遇到困難,不被機構看好;2.格力估值並不低,這個業績並不能夠支撐現在的市值;3.回購股份並不能夠代表股票就會上漲,股票上漲需要市場認可,否則都是曇花一現。

格力電器公告,截至2021年8月31日,公司第三期回購計劃已通過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以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回購公司股份2.5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2288%,最高成交價為56.11元/股,最低成交價為42.90元/股,支付的總金額為124.69億元。

從半年報披露的數據看,空調業務依舊是格力最主要的營收來源,上半年格力空調收入671.94億元,同比增長62.57%。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調業務營收764.08億元,同比增長19.33%。

雖然營收增長,但兩家企業空調業務的毛利率都有所下滑。格力空調的毛利率為29.79%,下滑了2.26個百分點;美的空調業務毛利率20.85%,下滑了3.35個百分點,格力領先美的近9個百分點。

Ⅷ 股東增持的股票有哪些

你說的應該是上市公司大股東或上市公司增持的股票吧,有這些: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還有因定增停止了增持的京新葯業以及海瀾之家等等。

Ⅸ 格力多少億收購長園

十多天後,董明珠將迎來格力電器董事長換屆選舉的大考。

近2個月,圍繞在格力身上的關注就沒有停歇。

先是宣布不分紅,讓格力電器(000651.SZ)市值一天蒸發270億;後董明珠又提出要用500個億「死磕」晶元,驚呆一批小股東。

發現,長園集團是1986年由中科院創立,專業從事電動汽車相關材料、智能工廠裝備、智能電網設備的研發、製造與服務的科技公司,而董明珠此前入股的珠海銀隆主要產品為電動汽車、新能源客車、純電動公交等新能源汽車,兩家公司在業務上的確有所重合。

格力「母子之爭」

此次擬收購長園集團股份的主體為格力集團,為上市公司格力電器的母公司。

由於收購范圍與董明珠投資領域有所重合,因此市場將其看作新一輪的格力公司的「母子之爭」。

其實,格力電器與格力集團的紛爭,早已有之。

2003年10月底,一篇《格力進軍廚具市場》的文章被廣泛轉載,市場上彌漫著「格力電器」多元化的聲音。

但隨後,風雲突變,格力電器發表公開聲明稱,部分公司在媒體刊登的專題報道中,借用「格力電器」和「格力空調」的品牌和良好形象來宣傳自己及產品,嚴重誤導了廣大投資者和消費者,是一種對格力電器品牌的侵權行為。

這里的部分公司,不是別人,正是格力集團下屬企業珠海格力小家電。直到2005年12月,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才簽署了無償轉讓商標的合同。

而在這個過程中,格力集團多位高官落馬。格力電器趁勢用1.48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格力集團持有的珠海凌達壓縮機有限公司、珠海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等公司的股權。

紛爭並未結束,此前格力集團曾提出要將格力電器賣給外資空調企業開利集團,引起了格力內部的強烈反抗。甚至董明珠也公開提及「沒有我就沒有格力,沒有格力也沒有我。」

更明顯的是,在2012年5月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格力集團推舉了4位董事候選人,但卻未能通過股東大會審議,最終落選董事會。這也意味著格力集團對格力電器的控制進一步減弱。

2016年11月,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團董事長一職,僅在格力電器任職。

而此次格力集團擬收購長園集團,進軍格力電器曾看上的新能源車領域,無疑把「母子之爭」的猜想進一步放大。

家電產業觀察家劉步塵曾對媒體表示,出現這種集團收購對象和子公司業務方向出現重合,說明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的溝通出現了問題,格力集團在計劃進行這次收購時,根本沒考慮格力電器和董明珠的感受。

就本次收購是否涉嫌新一輪的「母子之爭」聯系了格力電器董秘,對方表示求證問題請聯系市場部,但轉接後無人接聽。

長園或成銀隆「替補」?

除了備受關注的母子之爭,此次格力收購長園集團的時間節點也是頗令人玩味。

就在5月15日,長園集團宣稱收到格力集團的要約收購後不久,董明珠的另一位新能源「寵兒」——珠海銀隆卻被媒體頻頻曝出「大面積減產」、「多地停工」、「員工出走」等負面消息,引得外界紛紛猜測,董小姐的造車夢是不是要「黃了」。

要知道,當初為了收購珠海銀隆,董明珠自己可是下了血本。回想2016年,董明珠極力看好珠海銀隆,想要通過上市公司收購其股權,卻並未得到股東們的支持。

最終,豪氣雲天的董明珠一怒之下自掏腰包,並找來萬達的王健林助陣,才一舉拿下珠海銀隆,帶領著疑似格力高管開始了新能源造車之路。

時隔一年多,這筆曾一度被董明珠看好的生意,從2018年起卻開始「出亂子」。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初銀隆新能源實現純電動客車產銷量3189輛,累計增長2228%,市場份額為3.6%,年銷量全國排行第七。截止2017年,公司還在全國建造了8大產業園基地,全球建立了5個研究院。

但快速增長的背後隱藏的財務危機也不小。先是2018年1月10日,有網友和媒體曝出供應商在珠海銀隆門口拉「我們要吃飯!我們要生活!請銀隆還錢!」討債橫幅的照片。

接著同月又被《財經》報道、以及當地一家自媒體曝出其通過拆卸、更換車輛電機,更改車輛大架號一系列運作,將1輛車變成2輛車,以此騙取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專項補貼。

就連珠海銀隆內部人士也曝出公司被收購以後,部分業績來自於格力方面提供的供應商資源,以及格力品牌的背書。

可見即便如今的珠海銀隆不似外界揣測的那般「不行了」、「要黃了」,但至少從這些已有信息看出,珠海銀隆的運營確實出了狀況,而且根據此前珠海銀隆方面的公開回復,公司目前確實在調整階段。

而反觀長園集團這幾年的業績,則比較亮眼。

2017年度報告顯示,公司2015年—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達41.6億元、58.5億元和和74.3億元;扣非凈利潤為4.8億元、6.4億元和11.4億元,經營性現金流也均為正值。從2016年起公司總資產更是連續達到百億規模以上。

拋開「母子之爭」不談,在一片珠海銀隆的負面消息聲中,格力集團的收購是否在為董小姐的造車事業找「新替補」,成為了市場熱議的話題。

不過,長園集團董事長許曉文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長園集團與珠海銀隆之間沒有合作,董明珠也沒有參與格力集團與長園集團的談判。而長園集團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則對表示,公司與格力之前有過業務上的合作。

Ⅹ 格力舉牌長園集團為何不漲

因為股價與業績不同。有些企業,他的業績雖然增長了,但並非是主營的業績增長。有可能是做了投資,或是處置了資產,導致了當年的利潤增長。因為這種增長是不具備可持續性的,你今年投資賺了,不代表你明年投資還能賺,今年處置了資產,不等於明年還有資產可處置。所以這時候他的業績增長,就會被打折扣。
雖然業績也是一直有增長,但是股價卻並不像業績那樣,呈現同樣的增長。這是因為這類股早期像已經透支了未來幾年的業績,像近些年新上市的新股,發行時便定價18至23倍的估值進行發行上市,上市後猛炒一波漲個五六倍,有的漲了七八倍十來倍,直接就把估值抬高到了七八十倍至100多倍。對於這樣的高估值,未來得連續增長多年才能消化得了回歸修復至正常合理價值。並非是業績沒增長,而是你價格已經提前透支了未來的價值。 對於這種動轍就被抬高到近百倍估值的股,若是按每年業績增長50%去算,得要連續增長四至5年以後,才能夠對應得上當前股價的價值。若是其中有一兩年業績增長不及預期,這種修復的周期還會拉長,最終要麼股價下跌至合理估值,要麼拉長周期等待業績增長至配得起估值。
雖然業績的增長是主營收益,但是並非常態化的增長收益。而是周期性引起的提價,導致的利潤增長,對於這種增長,也是不具備可持續性,只能是周期波動,最後股價也仍然會回歸原有的價值。像滄洲大化,方大炭素,就是受到產品周期性漲價,帶來的業績增長,在17年3季度股價進入高點後,盡管4季度和18年業績仍然保持著增長,但是股價卻開始逐步回落。直到19年周期回落,產品毛利大幅下降,業績直線回落谷底,股價也一路新低。對於這類周期性的純靠提價帶動業績,而不是市場自身正常需求帶動的業績增長,並不具備可持續性。所以他們的業績帶有較強的波動性,對應他們的估值,也總是會時高時低,在周期低谷時,PE估值就會顯得非常高,而進入景氣周期峰谷時,PE估值就會顯得非常低,以至於一些新人經常會被迷惑騙至山頂站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