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台塑集團和富士康哪個賺錢多
台灣首富是郭台銘,所以富士康賺的多。。。
⑵ 台塑集團是做什麼行業的
台塑集團是台灣最大的工業集團,第二大民營集團,也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企業之一,共有30多家子公司和事業部,經營領域橫跨塑膠、化纖、貨運、機械、醫療、教育等行業,在美國、印尼及香港等地設有6家海外分公司。
台塑企業的多元化發展,由塑膠工業起步,逐漸跨足石化、纖維、紡織、電子、運輸、重工、能源、汽車、生物科技等產業,同時拓展海外投資事業。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宗旨,也著手開辦醫療、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回饋社會大眾,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
(2)台塑集團股票行情擴展閱讀:
台塑企業自1954創立台塑公司至今,共擁有生產事業超過120家,醫療及教育等公益事4家,由此結合成為一個龐大企業體。
台塑集團以連鎖的造型作為共同標幟,表示各公司間之縱橫聯系、互助合作及和諧圓融的意義,象徵台塑企業體的一貫性和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強大發展力。
標幟中各公司的代表符號,均取自中國文字的意象,其用意為宏揚我中華民族固有之優良傳統文化,在國際商場上獨樹一幟,以簡潔有力的型態,加深大眾印象,以及對台塑企業的信賴感。
⑶ 台塑集團不是世界500強
是世界500強。台塑集團是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等幾十家企業組成,並分開上市。集團營業額15000億台幣左右,約600億美元,《財富》是按營業額來算的,150億以上的營業額大多能進500強,光是台塑化就有大約兩百億美元了,按2009年是199億美元,排400多名。如果是整個集團算,就更多了。李嘉誠的長江集團就分成四大上市算,長江實業,和黃,其中,這兩家是可以進500強的。因此,台塑世界500強是毫無問題的,台塑集團就是200名以內了。
拓展資料:
1、「世界500強」,是中國人對美國財富雜志每年評選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權威的榜單。由《財富》雜志每年發布一次。2020年8月10日,《財富》公布了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沃爾瑪連續第七年排名第一,中石化位列第二,國家電網上升至第三位,中石油位列第四,殼牌石油下降至第五位。
2、第一份《財富》500強排行榜誕生於1955年,當時上榜的僅限於美國公司。自誕生之初起,《財富》雜志的編輯們就決定將收入作為企業排名的主要依據,因為收入是衡量增長和成功最可靠、最有力證明、也最有意義的指標。1957年,美國之外的大公司首次擁有了專門的排行榜。1976年,第一份國際500強排行榜出爐,但僅包括美國之外的公司。直到1995年,第一份包含了美國和其他各國企業在內的綜合榜單才正式問世:這也是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世界500強排行榜。這份榜單後來常被作為基準,用來對企業、行業或國家之間歷年的表現進行數據對比。
3、和同樣推出公司排行榜的《福布斯》和《商業周刊》相比,《財富》的500強以銷售收入為依據進行排名,比較重視企業規模;而《商業周刊》則是把市值作為主要依據;《福布斯》則綜合考慮年銷售額、利潤、總資產和市值。《商業周刊》的排名僅限於發達國家,而《財富》則將世界各國的企業都進行排名。
4、2012年、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殼牌石油榮登榜首。中國大陸首次超過日本,成為除美國以外上榜公司數量最多的國家,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地區分布統計中,中國95家上榜,比日本多33家,名列全球第二。2014年沃爾瑪重回榜首,中國上榜公司數量達到100家,中石化取代了埃克森美孚,在榜上排名世界第三。2015年中國上榜公司數量繼續增長,達到了106家,該年世界500強的入圍門檻提高至237.2億美元。2016年中國上榜數為110家,國家電網排名躍升至世界第二位,盡管其營業收入也下跌了2.9%。中石油和中石化緊隨其後,分列第3和第4。蘋果首次進入前10位,排名第9,2015年營業收入大漲27.9%,是前10位中唯一實現營收正增長的企業。
⑷ 台塑集團和華為集團哪個大
華為大,華為一年的結算就相當於台塑的總資產
⑸ 台塑集團公司在越南有投資
有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和柳州鋼鐵集團公司合作,總投資686億元建設廣西防城港鋼鐵項目(武鋼防城港鋼鐵基地)。台灣的台塑集團在越南投資170億美元建設一座亞洲第二、世界第六的鋼鐵廠。
⑹ 台塑集團的經營業務
目前資本額為572億元,茲將台塑集團目前之經營業務及產品介紹如後: 配合政府發展高附加價值品及精密化學工業,台塑集團亦生產特用化學品,包括丙烯酸及其酯類、氟氯烴化物、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環氧氯丙烷、甲基第三丁基醚,其中丙烯酸及其酯類年產能二十六萬二仟公噸,系台灣唯一生產廠;同時配合丙烯酸酯廠生產之高純度丙烯酸(HPAA),於新港廠區設廠生產高吸水性樹脂,年產能四萬公噸,系台灣唯一之工廠。氟氯烴化物是台灣唯一生產廠,供應空調、冰箱、冷凍機用冷媒,PU、PS發泡劑及電子資訊產品洗凈用途,為現代生活重要的化學品。丙烯腈年產能二十八萬公噸,系台灣最大生產廠,供應台麗朗廠自用及關系企業台化公司ABS廠,甲基丙烯酸甲酯年產能九萬八仟公噸,系台灣第二大生產廠,環氧氯丙烷年產能十萬公噸,系亞洲最大生產廠,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南亞公司EPOXY廠,甲基第三丁基醚年產能十七萬四仟公噸,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台塑石化公司作為汽油添加劑。另本公司於新港廠區生產工程塑料聚縮醛樹脂(POM),該技術系台塑集團自行開發成功,年產能二萬五仟公噸。碳酸鈣產品方面,包括台鈣劑、優鈣劑、生石灰、輕膠鈣等,系台灣唯一之生產工廠。台塑集團另設有工務部,除負責工程設計、規劃外,亦供應各廠之公用流體,另配合本企業六輕計劃龐大配管工程,成立配管預制工廠,采自動化機具設備施工,提升工作效率及質量。
配合公司多角化發展策略,成立電子項目部門,除具有生產自動化設計及規劃軟、硬體程序之製作能力外,並與日本富士電機技術合作,從事大規模分布式綜合電儀、計算機監控系統(DCS)軟硬體之設計與製造。
台塑集團在麥寮六輕共投資興建十二個廠,目前各廠均已完工生產中,六輕四期擴建及去瓶頸工程大部份亦已完工。完工後除可大幅增加本公司營業額外,並紓解台灣石化基本原料不足,且可再加工生產特用化學品及工程塑料,對石化業原料取得、成本控制及產品附加價值提升,都有密不可分之關系,同時可促進工業升級及帶動國內塑料、電子、化纖等產品之層次。
由於台灣下游加工業大量外移大陸,加上大陸經過十多年的經濟改革開放後,其石化工業已快速發展,而且所需原料仍須大量仰賴進口,在大陸加入WTO後更將創造龐大商機,惟受大陸高關稅保護措施影響,台灣原料要打入大陸內銷市場相當困難。為爭取大陸內銷市場,台塑集團已積極進行大陸布局,並於大陸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一石化專區,目前獲准投資項目包括年產能30萬公噸PVC廠已於94年1月完工生產、年產能23萬公噸丙烯酸酯廠已於95年3月完工生產、年產能45萬公噸聚丙烯廠已於97年4月完工生產,及年產3萬公噸高吸水性樹脂廠已於97年3月完工生產。
⑺ 台塑集團的經營之神
幾十年來,全球化工行業一直把王永慶尊為「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更是備受推崇,很多台灣企業家都將王永慶的管理經驗當作最為實用的教科書。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慶其人其事20多年,搜集了近40年來王永慶的演講稿和報紙、雜志、電視等相關報導,寫出了一本書,名為《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這本書歸納出王永慶做人做事的根本態度和起碼原則。有書評這樣寫到,「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道理雖然淺顯易懂,卻是他數十年從不斷挫敗中累積出來的寶貴心得,可謂句句珠璣,發人深省」。
第一堂課:刨根問底,也就是面對問題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則決不罷休。
第二堂課:務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問結果;事事追求點點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課:瘦鵝理論,這是王永慶時常提及的人生奮斗理念,說的是學習瘦鵝忍飢挨餓,用刻苦耐勞的精神面對困境,並以堅毅態度等待機會到來。
第四堂課:基層做起,必須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從基層做起,還必須在選定目標後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課:實力主義,學歷不等於實力,只有從實實在在的經驗才能培養出令人信服的實力。實務經驗愈豐富,成功機會就愈大。
第六堂課:切身感,企業的管理制度若能讓員工產生切身感,他們的潛能才可發揮到十成。王永慶經常對員工說:「雖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警覺,一種良好的習慣。」
第七堂課:價廉物美,只有建立在價廉物美的基礎上,企業才能夠蓬勃發展,在這一點上,王永慶堅持供應價廉物美的原料給下遊客戶。
第八堂課:客戶至上,買賣雙方唇齒相依,懂得維護客戶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還有文章指出,王永慶從多年的經營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實用理論,其中最為精闢的是「壓力管理」和「獎勵管理」兩件法寶。
所謂壓力管理,就是在人為壓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體地說,就是人為地造成企業整體及所有從業人員存在緊迫感。「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始終對此深信不已,他認為承受適度的壓力,甚至主動迎接挑戰,更能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無論對人還是對己,王永慶都提倡嚴格要求。
據說,台塑集團的主管人員最怕「午餐匯報」。王永慶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飯,用餐後便在會議室里召見各單位主管,先聽他們的報告,然後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細微的問題。主管人員為應付這個「午餐匯報」,每周工作時間不少於70小時,他們必須對自己所管轄部門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對出現的問題做過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順利「過堂」。王永慶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時以上。由於堅持事無巨細的工作方針,再加上習慣於刨根問底,龐大的台塑集團完全在王永慶的掌握之中,他對企業運作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都能了如指掌。
當然,獎懲分明是台塑集團的一貫作法,王永慶對員工的要求雖然苛刻,但對部屬的獎勵也極為慷慨。據報道,台塑的激勵方式有兩類:一類是物質的,即金錢獎勵;另一類是精神的。有關台塑的金錢獎勵以年終獎金與改善獎金最為有名。王永慶私下發給管理人員的獎金稱為「另一包」,即公開獎金之外的獎金。對於一般職員,則採取「創造利潤,員工分享」的做法。台塑員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得到相應的報酬,因此都拚命地工作,王永慶的「獎勵管理」制度造成了「1+1=3」的效果。
王永慶曾在總結成功經驗時表示,他認為最有效同時也最有意義的做法,是選擇「永遠追求更大貢獻」作為企業的目標。他說:「我不但與別人競爭,對自己也是嚴之又嚴。」
龍兄虎弟紅花綠葉一個不少
王永在比哥哥王永慶小五歲,原任台塑集團副董事長,是陪伴王永慶時間最長的事業搭檔。媒體在評價兩個人幾十年的合作經歷時,經常使用的詞語是「珠聯璧合」與「相得益彰」。一家雜志的文章說,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一靜一動,從年輕時代開始,王永慶負責規劃事業發展方向,弟弟王永在負責落實和執行。
在台塑老員工眼中,哥哥王永慶扮演著「抬頭看」的角色,思索規劃著台塑集團下一步發展方向,而弟弟王永在就是「低頭做」,一步步推動著台塑走向更高的階段,王永慶建立制度,王永在落實細節。而兩人的默契及信任更難能可貴,王永慶做了決策,王永在百分之百服從,而王永在執行過程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哥哥王永慶充分授權。有記者曾問王永在兩個人有沒有吵過架,王永在則委婉地說:「他講他的,我轉頭走掉就是了。」
在生活上,身為億萬富翁的王永慶,同樣對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一貫奉行「勤勞朴實」,事事講究「合理化」。據說,王永慶的吃飯原則是「簡便」,最愛吃的是家常鹵肉飯;穿的原則是「整潔」,一雙運動鞋總要穿上好幾年。弟弟王永在則是隨遇而安,對任何事情都泰然處之,進退自如。
近幾年來,一些歐洲經濟學者突然對家族企業發生了濃厚興趣,很多知名大學也先後設立了專門的工作室,對其方方面面進行解構和研究。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麼令經濟學者如此著迷,美國《新聞周刊》特地委託湯普森金融咨詢公司對歐洲家族企業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分析。在強大的資料庫中,湯普森的分析師們找到了答案:令經濟學家感興趣的,是大型家族企業近年來出乎意料的發展與壯大。從綜合數據來看,在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及英格蘭的股市中,家族企業板塊近10年的總體走勢要強於沒有血脈傳遞關系的企業板塊。
一些專家指出,從現代管理制度出發,公司應有相互獨立的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組織體系,但很多家族企業卻將三者揉在一起。很多人批評這種狀況可能危害小股東利益、容易滋生內部腐敗,而一些經濟界人士卻認為,家族對企業的絕對控制非但無害而且有益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專門為企業做管理咨詢的律師米爾斯泰因認為,在那些家族成員佔有董事會和管理層席位的公司中,即使出現嚴重分歧,家族企業最終也能迅速達成共識,因為家族企業擁有一般企業沒有的東西:維護家族團結和財富的共同願望。
或許,這種兄弟之間的情義、家族內部的團結,就是帶有家族企業烙印的台塑集團持續高速發展的原動力。 隨著王永慶、王永在兩兄弟淡出決策層,台塑集團將從「二王時代」過渡到「行政中心集體領導時代」,今後所有重大決策都將出自由王永在長子王文淵、王永慶之女王瑞華等七人組成的行政中心。王文淵、王瑞華分別擔任集團總裁和副總裁。據報道,王永在代表兄弟倆對媒體表態,說退休之後心情不錯,還強調對接班人「很放心、很高興」。
台灣當地媒體指出,目前行政中心的七名委員分別代表三股力量,王瑞華、王瑞瑜是王永慶的代言人,王文淵、王文潮則延續著王永在的影響力,李志村、吳欽仁、楊兆麟是追隨王氏兄弟的多年老臣,作為第三方力量,可以彌補第二代王氏決策人在專業層面的不足,同時充當第二代之間的潤滑劑。有熟悉台塑集團企業文化的人士指出,這樣的人事安排表明在王家第二代接班人當中,仍無一人可以單挑大樑,無法讓王氏兄弟放心地把權力移交到一個人手中。也就是說,進入行政中心的四位第二代成員雖各有所長,但目前還無法服眾,必須繼續加以磨練,才能選出真正的接班人。
一些外國機構投資者認為,只要王永慶還在一天,家族就不會出現紛爭,為了使家族勢力平均,同時避免未來的爭吵,早點安排接班事宜的確是未雨綢繆的一步好棋,同時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也可以仔細觀察接班人的品德與能力表現。
本來,按照王氏兄弟的既定部署,王永慶長子王文洋是台塑集團當仁不讓的接班人。1951年出生的王文洋早年赴英國讀書拿下博士學位,回到台灣後一手推動半導體事業布局,並成為「六輕計劃」的小組召集人。不過,1995年王文洋因緋聞事件被逐出台塑,只能暫時自立門戶。
在目前的決策層中,被寄予厚望的王文淵歷任紡拓會董事長、台塑區塑膠原料公會理事長、台灣區人纖公會理事長,在島內知名度較高、行政經驗豐富,是台塑第二代領導集團的領軍人物。而擔任副總裁的王瑞華長年居住美國,被當作老爸王永慶的海外替身,沉穩而內斂,工作能力和待人方式都深受員工肯定。王文潮做事低調而穩健,很像父親王永在,屬於第二代當中的穩健派,掌管的台塑石化是台塑集團的「火車頭」,一些台北媒體認為他在未來更上一層樓的機會也很大。王瑞瑜和社會各界有較多接觸,今後可能充當台塑集團的親善大使。
此外,按王永慶體系和王永在體系目前的持股比例看,持股較多的王永慶體系略占上風。但是,台塑集團如此龐大復雜,並非一兩個後輩就能完全掌控,有股權不等於能讓集團順利運作,這是王永慶體系接受集體領導的關鍵。需要強調的是,目前在台塑企業集團中,實力最雄厚的當屬台塑石化和台化兩家公司,分由王文淵、王文潮兩兄弟擔任總經理,3年來兩家公司獲利屢創新高,經營成果卓著。假如王文淵、王文潮失去對兩家公司的主導權,不僅在集團內部會有異音,也會引起其他股東的不滿。
還有分析指出,王永慶兄弟相當欣賞美國洛克非勒家族,希望效法洛克非勒家族將財產信託的作法,確保兄弟兩人的股權永不分離、王氏家族永不崩離。未來台塑集團各公司的運營權主要交由專業經營團隊負責,而實際擁有股權者,將是王永慶兩兄弟捐贈股權的基金會,以及與家族有關的法人機構。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於美國時間十月十五日凌晨在美國辭世,享年九十二歲。「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於2008年10月11日赴美視察業務,於美國時間十月十五日凌晨在睡眠中安詳辭世,台塑企業全體員工聞此噩耗,均同感哀戚。」
「王創辦人為確保台塑企業的永續經營,於民國九十五年指示成立行政中心,由七位企業資深領導幹部擔任委員,負起全企業經營督導重責,運作兩年多以來,幸而不負王創辦人所託,已能承接重責大任,帶路台塑企業繼續穩健向前邁進。今後台塑企業全體同仁亦將持續秉承王創辦人『勤勞朴實』的精神,共同努力以赴,創造企業良好績效,以求不負王創辦人的期待。謹此敬告關心台塑企業的社會各界人士。」
王永慶一九一七年一月十八日出生於台灣台北廳新店支廳新店區直潭庄(今屬台北縣新店市),祖籍福建泉州安溪。是台灣著名的企業家,為台塑集團創辦人,在台灣被稱為「經營之神」。自一九五四年創辦台塑企業迄今五十四年,目前發展為資本額達新台幣二萬四千六百二十三億元,員工超過九萬五千人,去年稅後純益高達二千一百九十億元新台幣的企業集團,業務涉及塑化、紡織、石化、電子等,集團下掛牌上市公司達十家。
⑻ 台灣台塑集團有那些子公司
台塑關系企業 總管理處 國內生產事業 台灣塑料公司 南亞科技公司 文方公司 台宇汽車公司 南亞塑料公司 南亞電路板公司 達興公司 台朔環保科技公司 台灣化學纖維公司 台灣小松電子公司 福懋公司 台塑旭彈性纖維公司 台塑石化公司 台灣必成公司 華亞科技公司 台塑大金公司 台朔重工公司 麥寮汽電公司 台朔汽車公司 長庚生物科技公司 台朔光電 台塑訊科 台塑生醫科技公司 南亞光電 國外生產事業 台塑海運公司 / 船期表 南亞美國公司 印度尼西亞南亞公司 J-M塑料公司 台塑美國公司 南亞美洲公司 INTEPLAST 紐曼天然氣公司 醫療與教育事業 長庚紀念醫院 長庚大學 長庚技術學院 明志科技大學 其它 台塑汽車貨運公司 台塑通運公司 六輕汽車貨運公司 麥寮港口公司 長庚球場 台塑網科技公司 台亞石油
⑼ 台塑集團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嗎
是世界500強,395名
http://hi..com/hugeboss/blog/item/2957d72b6b943f9d023bf645.html
⑽ 台塑集團的相關信息
台塑集團的介紹
(摘自官方繁體介紹)
本公司成立於民國四十三年,歷經五十餘年之努力,目前資本額為572億元,茲將本公司目前之經營業務及產品介紹如後:在塑膠原料製品方面,包括PVC粉、VCM、液鹼、鹽酸、塑膠改質劑、高密度聚乙烯、聚乙烯醋酸乙烯酯/低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等產品,其中PVC粉年產能一佰三十萬一仟公噸,不僅系台灣最大生產廠,若含美國及大陸投資公司年產能達二佰九十二萬公噸,是世界上最大PVC粉生產廠之一。配合政府環保政策,鹼廠生產方式由水銀法改采離子交換膜法,液鹼年產能一佰六十萬公噸。塑膠改質劑是本公司自行研發成功之產品,其中MBS耐沖擊改質劑年產能一萬九仟七佰公噸、PA加工助劑年產能二萬五仟公噸、合計年產能四萬四仟七佰公噸,對國內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頗有助益。高密度聚乙烯年產能五十三萬公噸,系國內最大生產廠,聚乙烯醋酸乙烯酯/低密度聚乙烯年產能二十四萬公噸,線性低密度聚乙烯年產能二十六萬四仟公噸,聚丙烯年產能四十萬公噸。
在塑膠加工品方面,配合高密度聚乙烯之生產,在新港廠區設加工廠生產市場袋、購物袋、垃圾袋、透氣膜等,年產能一萬五仟公噸。其加工品配合環保需要,供應焚化爐專用含碳酸鈣塑膠袋、可分解塑膠袋及使用水性油墨印刷等產品,銷往日本、澳洲等地區。
在纖維製品方面,包括亞克力棉、碳素纖維,其中亞克力棉年產能 七萬二仟公噸,為國內最大之生產廠。碳素纖維年產能三仟九佰五十公噸,其生產製程所需原絲系本公司自行開發成功,是國際上少數生產廠之對國內高科技工業發展貢獻良多。
配合政府發展高附加價值品及精密化學工業,本公司亦生產特用化學品,包括丙烯酸及其酯類、氟氯烴化物、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環氧氯丙烷、甲基第三丁基醚,其中丙烯酸及其酯類年產能二十六萬二仟公噸,系國內唯一生產廠;同時配合丙烯酸酯廠生產之高純度丙烯酸(HPAA),於新港廠區設廠生產高吸水性樹脂,年產能四萬公噸,系國內唯一之工廠。氟氯烴化物是國內唯一生產廠,供應空調、冰箱、冷凍機用冷媒,PU、PS發泡劑及電子資訊產品洗凈用途,為現代生活重要的化學品。丙烯腈年產能二十八萬公噸,系台灣最大生產廠,供應台麗朗廠自用及關系企業台化公司ABS廠,甲基丙烯酸甲酯年產能九萬八仟公噸,系台灣第二大生產廠,環氧氯丙烷年產能十萬公噸,系亞洲最大生產廠,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南亞公司EPOXY廠,甲基第三丁基醚年產能十七萬四仟公噸,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台塑石化公司做為汽油添加劑。另本公司於新港廠區生產工程塑膠聚縮醛樹脂(POM),該技術系本公司自行開發成功,年產能二萬五仟公噸。碳酸鈣產品方面,包括台鈣劑、優鈣劑、生石灰、輕膠鈣等,系國內唯一之生產工廠。
本公司另設有工務部,除負責工程設計、規劃外,亦供應各廠之公用流體,另配合本企業六輕計劃龐大配管工程,成立配管預制工廠,采自動化機具設備施工,提升工作效率及品質。
火災事件
台塑集團旗下南亞塑膠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的珠光紙廠3日發生火災,延燒17個小時後於4日凌晨撲滅。這是台塑集團繼7月六輕麥寮烯烴一廠、重油加氫脫硫二廠兩起火災後,短短3個月內第三起重大火災,引發社會關注。前天專程南下嘉義坐鎮指揮的塑膠廠總經理吳嘉昭,也已在當晚返回台北。
過火面積近7000平方米
起火點為南亞塑膠2廠電器控制室,初期廠內煙大、溫度高,嘉義縣消防人員在接到報警12分鍾後就趕到現場,先後出動包括台南縣、雲林縣共50輛消防車,同時也出動直升機從空中施救。
消防人員稱起火原因,是當日上午在現場作業的員工看到1部機器下方有熱煤油滲漏冒煙並迅速延燒,員工一度曾持滅火器滅火,但未能奏效。
南亞塑膠嘉義廠區內共有7個廠房,發生火警的二廠是台灣生產珠光紙的主要工廠,現場為5層樓高的密閉式倉庫與廠房,堆放有成品及煤油等易燃物,面積近7000平方米。消防部門表示,依據消防局專業及人員安全考量,他們決定讓起火的廠房完全燃燒,再做善後。所幸大火並未擴及其他廠房。
火場高溫達1000多攝氏度「這是嘉義縣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從事消防工作25年的嘉義消防局代理局長呂清海在現場說。
呂清海指出,現場燒的全是珠光紙,類似家裡放的一捆捆的保鮮膜原料,加上是密閉空間,熱煤油瞬間爆開,現場高溫達1100攝氏度,消防隊員一度穿上保護衣進入欲滅火,但「實在太熱、受不了」,又退了出來,否則隊員們可能會灼傷。
一名加入搶救的消防隊員說:「熱氣逼人,火場高溫達1000多攝氏度,50米范圍都很難靠近。」消防隊員所穿的衣服只能防200度高溫,「我們根本無法接近火場」,只能破窗、排煙、降溫、四周布水線,防止延燒。
大火在延燒17個小時後,終於在4日凌晨零點53分撲滅,但消防人員仍然不敢大意,留守大批人車,徹夜進行殘火處理,同時加派大型挖掘機械等機具進行火場清理。
空氣污染引當地居民抗議
大火將該廠6000多平方米的廠房付之一炬。火災發生時,濃煙籠罩了雲林縣和嘉義縣市,甚至下起黑雨,後證實是火場飄散掉落的粒狀污染物。所幸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由於火災導致嚴重空氣污染,一度引發當地居民的抗議。嘉義縣政府已對廠方罰款100萬(新台幣,下同)並勒令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