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酒集團一心敬酒是哪年的
一般兩人進行,同時出拳伸指喊數,喊中兩人伸指和者勝,負者罰酒。當然了,只出一個拳頭,只喊一個數字,數字從0-10為止,共11個數字。舉例說明:比如一個人伸出了三個手指,另一個人伸出了四個手指,一個人喊了七,另一個喊了六那麼這個人喊七的人就贏了;如一個人伸出攥緊的拳頭(表示零),嘴裡喊出了三,而另一個恰好伸出了三個手指可嘴裡喊的七,那麼喊三的就贏了。就這么簡單。當然,如果自己喊的是「八仙過海」,而自己僅伸出了一個手指,那麼對方即使伸出五指也不可能湊成八,這種拳就叫臭拳,如果不是事先約定,是要罰酒的。 規則很簡單,劃拳時口所喊字數的名稱則是一大講究,個人認為,其實這個是劃拳的精髓所在。口號如下:0 寶一對 1 一心敬 2 哥倆好 3 三桃園 4 四季財 5 五魁首 6 六六順 7 七巧七 8 八匹馬 9 九盅酒 10 滿福壽 以上的口號一般朋友弟兄等較親近的人之間使用,各地也有所不同,但是大體如此。不同的環境也會有不同的口號。 上面的口令都是三個字,還有四字的,稱為四字令:元寶當對、一品當朝、和合二仙、三陽開泰、四季平安、五子登科、六國封相、七夕相會、八仙過海、九九連環、滿福滿壽。
⑵ 杜建錄的科研成果
(一)專著
1.《西夏與周邊民族關系史》: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2.《西夏經濟史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3.《西夏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4.《天盛律令與西夏法制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西夏社會文書研究》(與史金波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西夏社會文書研究》(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編著
1.《20世紀西夏學》: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國藏西夏文獻》:常務副總主編,主要完成人,甘肅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
4.《說西夏》: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國西夏學百年文庫》:主編,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
6.《遼金西夏金代通史》:參編(西夏部分20萬字),人民出版社2010年
7.《黨項西夏文獻研究》:主編(主要作者),中華書局2011年
8.《中國藏西夏文獻研究》: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9.《西夏學論集》: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試析西夏占據過須彌山》:《寧夏文史》第11期1982年版
2.《試論仁宗年間宋夏戰爭性質與影響》:《固原師專學報》1984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85年第1期
3.《宋夏青白鹽問題》:《固原師專學報》1987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87年第2期
4.《從太宗燕幽之敗到仁宗陝西之戰》:《固原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
5.《宋夏商業貿易初探》:《寧夏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6.《宋夏保安軍榷場貿易論略》:《固原師專學報》1988年第4期
7.《兩年來我國西夏史研究述評》:《固原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
8.《范仲淹御夏事跡述評》:《固原師專學報》1989年第3期
9.《宋夏保安軍榷場位置考辨》:《青海民院學報》1989年第4期
10.《歷史上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間的商業貿易聯系》:《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1期
11.《西夏的畜牧業》:《寧夏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12.《宋夏對峙與沿邊蕃部》:《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3期
13.《西夏農業生產述論》:《西北二民院學報》1990年第3期
14.《宋夏對峙與保安軍》:《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
15.《潘羅支與河西吐蕃》:《寧夏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16.《師專學報職能及其實現》:《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
17.《抗金名將曲端冤獄始末》:《固原人物集錄》,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宋代沿邊市馬貿易述論》:《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3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1年第6期
19.《宋代市馬錢物考》:《固原師專學報》1992年第1期
20.《宋代屬戶史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21.《西夏經濟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寧夏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2.《西夏時期的橫山地區》:《固原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
23.《須彌山敕賜禪林碑載崇寧35年辨析》:《固原師專學報》1992年第4期
24.《試論西夏定都興慶府》:《寧夏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25.《西夏邊防制度初探》:《固原師專學報》1993年第1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3年第2期
26.《論宋代民間養馬制度》:《固原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1期
27.《西夏沿邊堡寨述論》:《寧夏社會科學》1993年第5期
28.《須彌山石窟題記研究》:《寧夏文物》1993年總七期
29.《西夏興起與建都興慶府》:《中國古都研究》1994年刊
30.《試論早期黨項與外界的聯系》:《寧夏學刊》1994年第1期
31.《宋夏窟野河西地界問題》:《寧夏史志研究》1994年第1期
32.《試析黨項羌內徙後社會經濟的發展》:《固原師專學報》199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史》1994年第5期
33.《論西夏與統一前蒙古諸部的關系》:《固原師專學報》1994年第4期
34.《論西夏與北宋的經濟文化交流》:《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35.《論西夏建國前與北宋的關系》:《寧夏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6年第2期
36.《論西夏與周邊民族關系及其特點》:《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6年第3期
37.《西夏農田水利開發與管理制度》:《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4期,又見《首屆西夏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38.《論〈長編〉中西夏史料的價值》:《寧夏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39.《須彌山石窟史略》:《固原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40.《王安石御夏方略》:《中州學刊》1996年第4期
41.《西夏官牧制度初探》:《寧夏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42.《西夏的內宿制度》:《固原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
43.《論西夏的官牧業》:《宋史研究論文集》,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44.《西夏的符牌制度》:《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期
45.《西夏倉庫制度研究》:《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8年第3期
46.《西夏軍隊武器准備及其管理制度》:《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47.《西夏財政支出初探》:《寧夏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9年第1期
48.《論西夏的賦役制度》:《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9.《西夏階級結構研究》:《固原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8年第6期
50.《西夏財政收入初探》:《西北師大學報》1999年第1期
51.《西夏水利法初探》:《青海民院學報》1999年第1期
52.《西夏高利貸初探》:《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53.《論西夏的手工業》:《寧夏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9年第4期
54.《西夏畜牧法初探》:《中國農史》1999年第3期
55.《西夏的地理環境》:《寧夏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56.《〈天盛律令〉所記的西夏手工業》:《固原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57.《論西夏的土地制度》:《中國農史》2000年第3期
58.《論西夏畜牧業的幾個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59.《論黨項宗族制度》:《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60.《西夏池鹽的生產與征榷》:《固原師專學報》2001年第5期
61.《西夏農作物考》:《國家圖書館學刊·西夏研究專號》2002年
62.《西夏酒的生產與征榷》:《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63.《再論西夏的農業》:《中國農史》2003年第1期
64.《論西夏的人口》:《寧夏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65.《論西夏的司法制度》:《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66.《西夏手工工匠考》:《寧夏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67.《西夏的審判制度》:《寧夏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68.《西夏歷史與文化》:《寧夏歷史十五題》,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9.《古代寧夏平原的引黃灌溉》:《寧夏歷史十五題》,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西夏的造紙技術》:《少數民族科技史國際會議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二十世紀西夏官制研究》:《二十世紀西夏學》,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72.《二十世紀西夏經濟研究》:《二十世紀西夏學》,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西夏的刑罰制度》:《宋史研究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4.《西夏時期的統萬城》:《統萬城遺址綜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75.《天盛律令的歷史文獻價值》:《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76.《論西夏天盛律令的特點》:《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77.《黨項拓跋部大首領李光睿墓誌銘考釋》:《西夏學》(第一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8.《中國藏西夏文獻碑刻題記卷敘錄》:《西夏學》(第一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西夏時期黑水地區農業》:《黑水城人文與生態國際會議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80.《中國藏西夏文獻概論》:《西夏學》(第二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1.《論西夏對河套地區農業的開發》:《西北開發國際會議文集》,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82.《西夏乾祐二年材料文書考釋》:《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83.《中國藏西夏文獻出版座談會綜述》:《西夏學》(第三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4.《中國藏西夏文獻敘錄》:《西夏學》(第三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5.《黑城出土的幾件漢文西夏文書考釋》:《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4期
86.《網路下西夏文及西夏文獻處理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87.《有關夏州拓跋部的幾個問題》:《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出版
88.《金夏關系的幾個問題》:[韓國]《宋遼金元史研究》第13號,2008年
89.《評〈西夏社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90.《西夏文獻的發現與整理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4期
91.《黑城出土西夏榷場文書考釋》:《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1期
92.《俄藏西夏天慶年間典糧文契考釋》:《西夏研究》2010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10年第3期轉載
93.《基於數學形態學等技術的黑水城唐卡圖像預處理方法研究》(與史偉合作):《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第4期
94.《西夏文四角號碼輸入法研究》(與柳長青、史偉合作):《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第4期
95.《黨項與西夏資料研究前言》:《西夏學》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96.《黑水城漢文文獻的學術價值》:《宋史研究論叢》第十一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97.《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綜述》:《西夏學》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8.《西夏買撲文書考釋》(俄文):《克恰諾夫80誕辰國際會議論文集》,俄羅斯2012年
99.《傳統典籍中黨項西夏史料整理研究》:《宋史研究論叢》第十三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
100.《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12年第2期
101.《敦煌研究院藏0669號西夏文<金剛般諾波羅蜜多經>考釋》:《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
102.《夏州拓跋部的幾個問題》:《西夏研究》2013年第1期 1.西夏經濟史專題:自治區社科規劃青年項目,1996年,主持,結項
2.宋夏關系研究:自治高校科研項目,1997年,主持,結項
3.西夏經濟史: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編號:98JAQ770017,1998年,主持,結項
4.天盛律令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01BZS002,2001年,主持,結項
5.國內所藏西夏文獻整理出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教社政函[2001]5號),2001年,主持,結項
6.二十世紀西夏學回顧與展望:自治區社科規劃項目,2002年,主持,結項
7.西夏社會文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05JJD870006),2005年,主持,結項
8.中國藏西夏文獻敘錄: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編號:0538,2005年,主持,結項
9.中國藏西夏文獻研究:國家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編號:06AMZ001,2006年,主持,結項
10.西夏資料索引:全國古籍整理項目(教古字[2007]074號),2007年,主持,結項
11.黨項與西夏碑石整理研究:教育部高校古委會項目(教古字[2007]150號),2007年,主持,結項
12.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出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08JJD770087),2008年,主持,結項
13.黑水城文獻與西夏文化研究: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副總理級)國際合作項目,2009年,主持,在研
14.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研究:自治區高校科研重點項目,2009年,主持,在研
15.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0AZS001),2010年,主持,在研
16.西夏文獻文物研究: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11@ZH001),2011年,第二主持人,在研
17.黨項西夏碑文整理研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2JJD770006),2012年,主持,在研 (一)海外及港台舉行的學術會議
1.日本國「第六回遼金西夏史研究會大會」:2006年3月10日至12日,日本東京市,東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宣讀論文:《新發現的夏州拓跋政權碑石研究》
2.內陸中亞史研究新史料的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2006年4月15日,日本九州市,九州大學主辦。宣讀論文:《中國西夏文獻研究回顧與展望》
3.絲綢之路與西夏文明國際學術會議:2007年4月24日至30日,俄羅斯院聖彼得堡市,大英博物館、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東方學研究所主辦。宣讀論文:《中國藏西夏文獻概論》
4.韓中宋遼夏金元史國際學術會議:2008年9月23日至30日,韓國首爾市,韓國外國語大學主辦。宣讀論文:《金夏關系幾個問題》
5.敦煌學:第二個百年研究視角與問題:2009年9月3日至5日,俄羅斯院聖彼得堡市,國際敦煌學組委會主辦。宣讀論文:《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學術價值》
6.「韓中第四屆宋遼夏金元史國際學術大會」:2011年11月11日—11月17日在韓國首爾召開,韓國外國語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韓國中央大學歷史系共同主辦。與會50多位專家圍繞宋遼夏金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文獻等領域展開熱烈討論。杜建錄教授發表「黨項西夏文獻研究」學術報告。
7.「西夏與契丹文獻研究」國際學術會議:2012年3月22-26日在東京召開,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邀請和資助,做「中國藏西夏文獻整理研究回顧與展望」的報告。會議結束後,作為自由評論員,應邀出席在學習院大學召開的「第十二回遼金西夏史研究會大會」。
8.2012年6月20-23日,應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邀請,出席「慶祝克恰諾夫80誕辰國際西夏學會議」,以「西夏買撲文書研究」為題,做大會發言。
9.2012年10月22-29日,應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古典系邀請,出席「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中加研討會」,發表「西夏文獻收藏與保護」主題報告。
(二)大陸舉辦的學術會議
1.中國蒙元史學術討論會:1990年8月8日至12日,寧夏銀川市,中國蒙古史學會、中國元史研究會、寧夏史學會主辦,在大會作《潘羅支與河西吐蕃》報告。
2.中國古都學會第九次年會與學術討論會:1991年9月24日至27日,寧夏銀川市,中國古都學會、銀川市政府主辦。宣讀論文:《西夏興起與建都興慶府》。
3.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六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1994年,四川成都市,中國宋史研究會、四川大學主辦。宣讀論文:《王安石御夏方略》。
4.首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年8月22日至26日,寧夏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寧夏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西夏農田水利開發與管理》。
5.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1996年8月,雲南昆明市,中國宋史研究會、雲南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西夏官牧制度》。
6.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史學術研討會:1996年8月,寧夏銀川市,中國民族史學會、寧夏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西夏與周邊民族關系特點》。
7.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八屆年會暨西夏建都興慶府960年學術討論會:1998年8月,寧夏銀川市,中國宋史研究會、寧夏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論西夏的符牌》。
8.第六屆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暨西夏科技史國際會議:2002年8月18至22日,寧夏銀川市,中國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學會、寧夏大學主辦,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承辦。宣讀論文:《西夏的造紙技術》。
9.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暨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討會:2002年8月3日至8日,甘肅蘭州市,中國宋史研究會、西北師范大學主辦。宣讀論文:《西夏刑罰制度》。
10.沙漠古都統萬城學術研討會:2003年9月22日至24日,陝西省靖邊縣,靖邊縣人民政府、陝西省文物局、陝西師大西北環發中心聯合舉辦,主持了22日下午的大會報告,並作《西夏與統萬城》發言。
11.《中國藏西夏文獻》首卷出版發行儀式:2005年8月9日,寧夏銀川市,寧夏大學主辦。
12.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8月16日至19日,寧夏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主辦。提交論文:《中國藏西夏文獻》。
13.《中國藏西夏文獻》編輯出版座談會:2005年12月23日,甘肅蘭州市。
14.黑水城人文與生態國際學術會議:2006年9月16日至20日,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日本地球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主辦。宣讀論文:《夏元時期黑水地區的農業》。
15.鄧廣銘教授誕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3月16日至17日,北京市,北京大學主辦。提交論文:《有關夏州拓跋政權的幾個問題—新出土唐五代宋初夏州拓跋政權墓誌銘考釋》。
16.成吉思汗與六盤山國際學術會議:2007年7月21日至23日,寧夏固原市。
17.《中國藏西夏文獻》全卷出版座談會:2007年11月6日,北京市。
18.傳統文化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學術研討會——郭子儀與陽曲學術會議:2008年10月23日至26日,山西省陽曲縣。
19.遼夏金元歷史文獻國際研討會:2008年11月3日至5日,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辦。宣讀論文:《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出版與學術價值》。
20.第三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8日至10日,寧夏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主辦,主持大會歷史文獻組討論。宣讀論文:《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的學術價值》。
21.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民族語言文字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民族文獻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28日至29日,甘肅蘭州市,中國吐魯番學會、西北民族大學主辦,主持民族文獻組討論。宣讀論文:《中國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獻的學術價值》。
22.紀念黑水城文獻出土100周年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16日至17日,寧夏銀川市,寧夏大學主辦,主持會議並宣讀論文:《黑水城漢文文獻概論》。
23.2010年10月15-18日,主持召開「黑水城文獻與西夏研究國際學術論壇」。
24.2011年8月17-22日,主持召開「第二屆西夏學國際學術論壇」。
25.2011年4月12-5月9日和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第一屆西夏文研修班。
26.2012年7月7-16日,和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第二屆西夏文研修班。
(三)海外與港台學術訪問和講學
1.訪問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2003年12月20日至25日,訪問了上述香港大學,與香港專業師生進行了座談,會見了何冠環等香港學者。
2.訪問日本九州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2006年3月8日,應九州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邀請,赴日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合作研究與學術訪問,與日本遼金西夏史、宋史、蒙元史學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3.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演講:2006年3月10日在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發表「20世紀西夏學回顧與展望」學術演講,日本著名蒙古史學家,前蒙古研究會會長,早稻田大學蒙古史研究所所長吉田順一教授主持演講會。日本西夏學者荒川慎太郎、佐藤貴保、船田善之等出席了演講會。
4.訪問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研究所:2006年3月12日,在日本國「第六回遼金西夏史研究會大會」間隙,訪問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研究所,並與相關專家進行了交流。
5.訪問日本東京大學:2006年3月13日上午,在船田善之博士陪同下,訪問了東京大學,查閱了東京大學圖書館藏西夏文文獻。
6.訪問東洋文庫:2006年3月13日下午,在船田善之博士陪同下訪問東洋文庫,受到東洋文庫特聘研究員梅村坦教授的熱情接待,在梅村坦先生的帶領下,參觀了東洋文庫特藏,並瀏覽了東洋文庫收藏的俄藏西夏文獻資料庫。
7.訪問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6年4月5日訪問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岩井茂樹教授陪同參觀。
8.訪問綜合地球環境科學研究所:2006年4月5日訪問位於京都的綜合地球環境科學研究所,與中尾正義教授為首的中國黑水地區生態研究課題組專家進行座談。
9.2011年9月19-22日,對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出席俄中西夏學聯合研究所揭牌儀式以及相關學術活動。
(四)國內(大陸)學術考察和講學
1.學術考察:每年帶領西夏學研究院(研究中心)師生到西夏陵、賀蘭山岩畫、拜寺口西夏雙塔等教學科研基地考察學習。
2.考察絲綢古道:2002年10月1日至7日,帶領西夏學研究中心專家赴河西走廊,考察武威西夏碑、張掖卧佛寺、古玉門關、敦煌莫高窟等西夏文物古跡和西夏故地的風土人情。
3.考察統萬城:統萬城又稱白城子,是夏州拓跋政權的發祥地。2003年9月23日,第一次赴白城子進行學術考察。
4.學術報告:2003年至2005年暑期,應自治區教育廳邀請,連續為美國教育訪問團做「西夏歷史與文化」報告。
5.學術報告:2004年6月2日至5日,參加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並做「西夏文獻發現收藏與整理研究」講座。
6.西夏訪古:2005年11月21日至28日,與銀川賀蘭山岩畫管理處專家組成聯合考察組,赴鄂爾多斯高原、橫山山地以及黃河後套平原考察。這里是西夏的故地,考察組先後考察西夏宥州古城、銀州古城、夏州古城(白城子)、李自成行宮、李繼遷寨、李德明鏊子山離宮、成吉思罕陵、陰山岩畫、雞鹿塞,訪問了市、旗、縣文物部門,搜集到大量夏州拓跋碑石資料。
7.學術考察:2006年5月28日至6月1日,帶領研究生訪問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與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閱覽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藏黑水城文獻,為以後聯合整理出版《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中國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獻》奠定了基礎。
8.考察黑水古城:2006年9月18日至19日,考察西夏黑水古城和黑河流域的生態情況。
9.學術報告:2008年8月,應中國民族圖書館學會邀請,在寧夏圖書館做「西夏文獻發現與整理研究」學術報告。
10.學術考察:2008年10月25日至26日,考察山西五台山,感受西夏供佛道路。五台山是佛教聖地,西夏多次遣使到五台山供佛,並在賀蘭山建立西夏五台山寺。
11.學術報告:2009年6月2日至4日,應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邀請,主持敦煌學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並分別為碩、博士研究生和歷史教育基地班作了「黑水城漢文文獻概論」、「西夏文獻的發現與研究」、「西夏學百年回顧與展望」等學術報告。
12.2010年12月9日-12日,黑水城社會文書研究課題組在院長杜建錄教授的帶領下,赴西夏故地武威、張掖等地考察。在武威先後訪問了西夏博物館、文廟、武酒集團西夏文化研究所、雷台漢墓、大雲寺,並在武威西夏博物館舉行「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教學科研基地」揭牌儀式與西夏學座談會;在張掖訪問了西夏大佛寺、河西學院,並與甘肅省重點學科平台「河西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進行座談。杜建錄院長還為該校歷史專業師生作了「西夏文獻的發現與整理研究」學術報告。
13.學術報告:2011年11月17—20日,首都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舉辦「宋史高層論壇」,杜建錄教授應邀發表「西夏文獻與西夏學」。
⑶ 甘肅省武威市最大的規模企業有那些
甘肅榮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皇台酒廠武酒集團福建達利集團武威有限責任公司
⑷ 武酒有沒有53℃的
有的
甘肅武酒酒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在甘肅武威酒業集團公司的基礎上經改制後組建的股份制公司。
武酒集團始建於1953年,是我國最早的「中華老字型大小」釀酒企業之一和甘肅最早的釀酒企業,全國酒行業明星企業,是甘肅省建廠早、規模大、信譽高的省一級企業和省級文明企業。
⑸ 涼州在哪
中國歷史上的「涼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佔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不過,涼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盤的大小來衡量。要研究中國文化,你不可能繞過涼州。比如:佛教傳入中原時,涼州是最關鍵的一站,佛光西來,自此擴散,才有後來的格局;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在涼州住過十多年,他對中國漢文化的了解,就是在涼州完成的。至今,他那個著名的焚不爛的舌頭還埋在涼州,接受著歷代過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國的建築,那就更繞不開涼州了,北京西安等舊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頭,就是涼州。……總之,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其發祥地就在涼州。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里,有許多相應的證據。
涼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接蘭州,西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最窄處寬僅數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於是,就留下了許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楊門女將,征西夏時,到古浪峽,走投無路,跳崖自盡,留下了「十二寡婦滴淚崖」的傳說。西路軍也在古浪峽跟馬家軍打過一戰,死傷慘重。上次,我帶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吳金海和黃韜去我家,路過古浪峽時,他們不由得驚嘆:難怪西路軍受挫,這兒,只要架挺機槍,就很難過去。的確,那是條狹長的走廊,峭壁千仞,勢若蜂腰,中有小道,蜿蜒西竄。整個涼州,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涼州,就等於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涼州便成為絲路重鎮和經濟交流的都會,同時也決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涼州自古多安定。古謠雲:「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涼州百姓愛好和平,從不排外,能忍辱負重,講究「吃虧是福」,商賈往來,從不欺凌,漸成經濟文化重鎮,在唐代,就有「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說。
涼州歷史悠久,據考證,原始氏族公社時期,人類就在這兒活動。四千多年前,這兒就開始使用銅器。春秋時,為西戎屬地。當周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後,攻入酆鎬之地的西戎兵中,就有涼州人的祖先。戰國後,涼州為月氏住地,後為匈奴休屠王所佔。漢時,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襲擊匈奴,取得勝利,河西走廊哭聲動天:「亡我祁連山,使我牲畜無繁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此後,漢武帝設河西四郡,涼州始名為「武威」,歸屬中央版圖。
涼州人愛好和平。幾千年來,這塊土地上,沒爆發過一次農民起義。僅有的一次所謂「暴動」,是清末的抗清義士齊飛卿發動的。當時,官府對百姓的壓榨已到極點,據涼州小調的唱詞稱:「娃娃要的爬爬錢,老漢要的拐棍錢。」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當時,據說與孫中山先生有聯系的齊飛卿等人,便以哥老會為基礎,雞毛傳貼,發動百姓,反抗官府。這次行動,被志書上稱為「暴動」,但老百姓卻叫「打巡警」。這一稱謂,很有意思。前者融入了民族大義,後者僅是泄憤而己。涼州百姓可不管朝廷叫「清」,還是叫「明」。他們只管對方是否欺負了自己。有個涼州小曲兒,專唱這事:數千百姓,湧上街頭,把巡警樓砸了個稀爛,群情激憤,氣焰囂天,但官兵一到,便作鳥獸散了。齊飛卿外逃,後來又潛回涼州,再次舉事,卻被堂兄弟告密,叫官府逮去,砍了腦袋。這便是涼州歷史上最有陽剛氣的一次行動了,一哄而起,一鬨而散,既無波及四方之勢,亦乏其應有的堅韌頑強。這不是偶然現象,了解此理者,便了解涼州。
相對於戰亂頻繁的中國歷史,涼州實在是個安定的角落。便是在元初,成吉思汗的鐵騎如熱湯潑雪一樣,把世界上許多名城夷為平地、生靈們的血淚黃河般流淌時,涼州仍是個安定的港灣。同屬河西走廊的酒泉,就被蒙古兵屠城,血如河海,頭似滾沙,據說死了四十萬人。那個叫西夏的王朝,更是被蒙古人的大筆,從歷史上塗抹得一干二凈,連文書也成了稀罕物品。可是,當時做為西夏陪都的涼州卻神奇地活了下來,並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盟——由蒙古王子闊端和西藏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參加的「涼州會盟」。此前,西藏是「浪跡天涯的遊子」,此後,它正式歸屬中國版圖。薩迦班智達圓寂後,就埋在涼州的白塔寺里。那靈塔,遂成西藏歸屬祖國的重要物證了。
在和平的港灣里打著酣美呼嚕的涼州成了中原士人的避難所。每遇戰亂,他們便來涼州避難,像胡三省在《通鑒》注示稱 :「永嘉之亂,中州之士避地河西,張氏(軌)禮而用之,子孫相繼,衣冠不墜,故涼州號為多士。」薈萃於涼州的士人們,留下了一筆可觀的文化財富。「其文化上續漢魏兩晉之學風,下開(北)魏(北)齊、隋唐之制度,承前繼後,繼絕扶衰」(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論稿》)。
這筆文化財富的歸宿有二:一是顯文化,除成為敦煌學主要來源的那部分外,還有許多以手抄本形式流傳下來的古籍,其完整,其原始,其價值,不在敦煌出土的之下,有的完整程度,似乎超過了出土古籍。出土古籍中有的,這兒大多有相應抄本,而許多東西,卻是涼州獨有,如賢孝、寶卷等;二是隱文化,如民俗風情、民眾心態、人們的群體性格等。時下,最應該研究的,正是後者。
熟悉涼州的外籍人都說涼州很「怪」,是難以捉摸的「怪」。——當然,本地人是見怪不怪的,千年了,也沒人詫異過這「怪」。倒是覺出了「怪」味的外地人不久便被這「怪」腌透了,進而也情不自禁地繁衍出「怪」味,染上地道的涼州氣了。
漢唐以來,許多外來民族就這樣被同化了。他們可以異常強悍地揮動金戈,驅馳鐵馬,縱橫中原大地;但一入涼州,便無聲無息地消融於涼州文化的大池塘里,連個水珠兒也沒有濺起。
他們都成為地道的涼州人。
也許,他們也曾覺出過涼州的「怪」,但甚至來不及嘆息,自身便成為「怪」味的來源。
這是一個既異常封閉又能大度包容的怪圈,其豐富和獨特舉世罕見。一日本漢學家故稱:欲了解敦煌學,不了解涼州不成;欲了解絲綢之路,不了解涼州不成;欲了解中國,不了解涼州不成。
相對的安定,導致了人文薈萃,而薈集的佛道文化,又成為安定的一個文化基因。久之,涼州遂形成一個文化怪圈。這個怪圈文化既有封閉性,又有包容性。其封閉性使其地域文化完全異於別處,即使佛道兩教也打上了鮮明的涼州烙印;其包容性又促使了民族的大融合。秦漢以來,這塊土地上先後有戎、翟、大胝、烏孫、羌、匈奴、鮮卑、吐蕃、回鶻,黨項、蒙古、滿、回等民族,但久而久之,連一些本來獨立性很強的民族也被同化了。
在這個文化圈中,既能孕育天才的唐鍾漢簡銅奔馬,亦不乏巫婆神漢師公子,高雅的西涼樂舞,通俗的賢孝寶卷,陽剛的攻鼓子,陰柔的民間小調,皆能各得其位,各具其妙。
由於涼州文化之豐富且封閉,不少學者對涼州知之甚少,即使對西域十分熟悉的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在寫到涼州時也只能一筆帶過。他可以寫敦煌,寫樓蘭,寫長安,但他寫不了涼州。因為進不了涼州文化圈子,即使是天才的構想,也顯得十分虛假。
千百年來,主流文化的車輪可以在中原大地甚至邊陲異域巨雷般滾動,但涼州文化怪圈卻一次次將它拒於門外。面對外來文化的一浪浪沖擊,怪圈坦然笑道:「你不可改變我。」有時,這個怪圈也會慷慨地敞開大門,但其目的不在於吸收,而在於同化。它可以開門揖「盜」,誘敵深入,而後同化你。
吸收與同化的區別在於前者取其精華,剔其糟粕;同化則是「腌」,像涼州人腌菜一樣,把白菜、蘿卜、芹菜等混在一起,撒上調料,直腌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彼此,一團和氣。其時,優點與劣勢並存,糟粕和精華共在,諸味相串,叫你很難用好壞來衡量。
在這個怪圈中,一切都被異化了,連「以戒為師」的佛教,也難倖免。你見過漢地有飲酒茹肉娶妻生子卻被命之為「和尚」的嗎?涼州有。在涼州洪祥鄉,就有這種祖傳的行業,可娶妻生子,可茹肉飲酒,平時是俗人,發喪成和尚,誦佛經,行佛事,並沒人覺得大逆不道,老百姓只要認你,你就有生存的價值,就能以「和尚」命之。這雖是個別現象,其象徵意義卻很重大。
在涼州,你幾乎找不到純粹「拿來主義」的圈外理論。這兒決不可能如南方諸地忽爾這個主義流行,忽爾那個主義吃香,張口閉口,多夾生的外來名詞。
翻開歷史,每次時代浪潮在中國大地拍響時,帶給涼州的,也許僅僅是漣漪。怪圈外山洪勃發,怪圈內死水微瀾。時代的呼喚總很遙遠,喚不醒沉睡的涼州人。偶有清醒者,也想震聾發聵地吼幾聲,但也許連個迴音也聽不到的。不久,他定然也會在連天呵欠的感染下昏昏欲睡了。我的長篇小說《大漠祭》寫的就是這種生存狀態。涼州是塊奇異的文化活化石,很有了解和研究的必要。
可以說,明清之後,涼州人的群體性格便成為歷史進程的凝滯點。這一點,可以用流傳數百年之久的賢孝、寶卷、民間小調來證明。他們可能是絞去辮子的清朝人,甚至可在任何朝代發現他們的影子,獨唯不能安在他們頭上的,是「現代人」這個詞。
⑹ 甘肅武酒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
武酒集團是以白酒、營養白酒、葡萄酒釀造、馬鈴薯顆粒全粉生產為主導,集彩印包裝,防偽瓶蓋,熱力供應、商業貿易、汽車貿易及修理、種植養殖、房地產開發、純凈水生產和飲料製造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集團公司下轄十個子公司和一個食品工業園,並在省內外設立了80多個銷售公司和代理機構。年生產白酒10000噸,保健酒1000噸。
⑺ 武威市有哪些大公司
榮華實業 全聖集團 武酒集團 皇台酒業 達利食品,紅太陽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