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通集團財務公司怎麼樣
四通集團財務公司是1988-01-23在北京市海淀區注冊成立的集體所有制,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海淀鎮南大街東口2號。
四通集團財務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110108004213214,企業法人儲忠,目前企業處於遷出狀態。
四通集團財務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辦理四通集團內部各成員企業的信託、存款、貸款和投資業務、委託、代理業務、結算業務、金融租賃業務、經濟擔保和鑒證業務、票據貼現業務、經濟咨詢業務、代理發行股票、債券及轉讓業務、參與科技應用開發以及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可行性分析評估業務;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其它業務。(法律、法規禁止的,不得經營;應經審批的,未獲審批前不得經營;法律、法規未規定審批的,企業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在北京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4749763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5家。
四通集團財務公司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四通集團財務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⑵ 求段永基故事
段永基,1946年7月出生,1965-1970年在清華大學學習,1970-1978年在北京176中學任教。1979年-1981年在北京航空學院讀研究生,1982年~1985年,任航空部621所研究室副主任。
1985年~1987年,任四通集團公司副總經理,OA部部長。1987年~1991年,任四通集團公司副總裁、第一副總裁。1991年至今,任四通集團公司總裁。段永基的「二次創業」、「與巨人同行」的經營戰略思想,在業界廣為流傳,並成為其他企業效仿的榜樣。
四通集團公司是一個純粹的零資產啟動的民營企業。段永基反復強調這一點:四通成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四通的人是從中關村「就地取材」,而有些公司在成立之前已經有了國家的投資以及技術、產品和人才上的積累。它們成立只不過是按民營機制組織一個公司,激活了一部分國有資產而已。四通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高科技企業,誕生於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向城市擴展的偉大年代。當時,一批科技人員辭去公職,自籌資金2萬元辦起了北京四通公司。段永基先生是參與公司創建的主要人員之一。
段永基進入公司後,主管經營管理工作,組織和領導了為四通奠定產業基礎的MS系列中英文文字處理機的市場調研、開發及銷售工作,並親自組建全國經銷網路,使MS系列中英文文字處理機在全國市場佔有率達80以上。憑借這一拳頭產品,四通創建初期以每年300的速度迅猛增長。
1989年以後,段永基先生開始全面主持四通集團公司的工作。1991年,在段永基先生領導下,四通公司提出以股份化、集團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的發展方針。1993年,四通整合旗下若干骨幹企業,在香港股票上市,取得在國際市場進行資本經營的能力。經過不懈的努力,四通集團已分別與日本三井、松下、三菱、美國的TRW、微軟等著名大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創辦了若干大型合資企業,逐步形成了包括票據列印機、商用和稅控收款機、工控、圖文、半導體晶元等產品的電子經營系統,建立和發展了照明電氣產業,並以系統集成和信息服務為重點,努力培育和強化面向21世紀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段永基受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委託,出任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職,與此同時,他辭去四通集團總裁職務,改任董事長。
段永基先生曾先後榮獲過十多項企業家榮譽,是中國IT產業的領軍人物,是中國企業界廣受尊重的企業領袖之一。
⑶ 河北鋼鐵去產能1600萬噸 97%民企是哪些
中國10大首富,開始的時候多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
◆馬雲
【簡介】
姓名:馬雲
性別:男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64年10月
籍貫:浙江杭州
學歷:本科
畢業院校: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
供職機構:阿里巴巴集團
職務: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辦人、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阿里巴巴(B2B)公司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軟銀集團董事、中國雅虎CEO兼總經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下工商咨詢委員會(ABAC)會員
李嘉誠簡介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8年7月29日
祖籍:廣東潮安
1940年到香港。
1943年到一家鍾錶店當店員。
1945年在橡膠廠當推銷員。
1950年創辦長江塑膠廠。
李嘉誠,香港著名的塑膠商、房地產巨商,傑出的世紀企業家。在幾十年的艱苦創業過程中,白手起家,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發展成為多元化的企業王國。從開辦塑膠公司到投資房地產業,目前又將視野投向信息產業,成為行動電話大王。在海外的主要投資包括加拿大的赫斯基石油業、英國菲力斯杜集裝箱港、巴拿馬運河港和北京的東方廣場等。重點投資項目包括地產、港口、通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七大項,投資地點遍及世界21個國家和地區。盡管李嘉誠早已成為華人富商,但他的住房仍是30年前的,每次出行仍乘民航班機。但其時刻不忘回報社會,捐助福利事業。從70年代至今,他已捐出28億用於資助香港和內地的教育事業,興建醫院和老人院。根據他的貢獻,去年,被美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與《時代》雜志聯合評為「世紀企業家」,該榮譽是從15位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傑出企業家中挑選出來的,李嘉誠奪魁當之無愧,他也是當今最大影響力的國際人物之一。
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
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優酷吧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
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李嘉誠年歷 1928·7月29日(農歷六月十三日) 李嘉誠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府城(今潮州市湘橋區)北門街面線巷5號。
1933 李嘉誠入潮安縣府城北門街觀海寺小學讀書。 1936 李嘉誠隨父轉入潮安縣庵埠鎮(今彩塘)崇聖小學就讀至1938年。
1939·6月 李嘉誠隨父到潮安縣郭壟小學就讀。是年6月21日,日寇侵佔汕頭,翌日又佔領潮安縣庵埠鎮。
1940·年初 李嘉誠隨父到祖母許氏出生地澄海縣隆都鎮後溝村避難。不久,全家又逃往文祠鎮松坑村躲避戰亂。 年終 李嘉誠隨父親從文祠鎮松坑村長途跋涉,歷盡艱辛,逃亡到香港。其後李嘉誠不忘自學,充實自己。
1943 李嘉誠的父親不幸病逝。從此,李嘉誠只好提前挑起贍養母親和撫養弟弟、妹妹的重擔。後來到香港高升街一家鍾錶店當店員,兩年後又到一家五金製造廠和塑膠褲帶製造廠當推銷員。
1948 李嘉誠任塑膠廠業務經理,後晉升為總經理。
1950 李嘉誠將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5萬港元,開設一間小型塑膠廠,取名 「長江」。
1957 在香港北角創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
向華強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80年代,向華強和弟弟向華勝創辦「永盛」電影公司,喜歡看港片的人都知道,一般永盛出品的電影,前面的出品人、製片人等很多就是他們兄弟倆的名字。向華強的前妻便是丁佩,知道丁佩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說起李小龍的,便不由得會想起丁佩了。當年李小龍便是猝在她的香閨之中。向華強之後娶的是陳明英,即陳嵐。夫妻二人從90年代後期經營「中國星」電影公司,一般向華強都是出任出品人,而陳嵐即任行政監制,拍攝出了很多賣座的佳片好片,公司事業現今頗為興盛。最近的香港電影《黑社會》就是「中國星」和旗下子公司一百年電影公司共同製作的。
向華強的弟弟向華勝,香港著名電影商人。他們兄弟倆出身自一個大家族,有江湖地位,在香港電影界也都舉足輕重。1993年電影市道開始不振,向華勝淡出電影圈,把永盛的招牌給哥哥向華強搞「永盛娛樂」,而他自己卻專注炒股,並進軍澳門賭業,荷包暴漲。直至1997年金融風暴,加上其膝蓋骨刺復發,向華勝的事業發展才有所減緩。1999年底,向華勝東山再起,注入作價兩億的永盛電影版權及寬頻業務換回近三成控制股權。2000年底,香港網路股票飆升,向華勝計劃出售寬頻業務引發大股東撤股,股價暴跌,當時市場盛傳向華勝有意出貨,實則他早已金蟬脫殼。向華勝在向氏13個兄弟中,排行老幺,與七哥向華波和十哥向華強都活躍在娛樂圈。
史玉柱
簡介
史玉柱,安徽人。研究生畢業後1989年「下海」,在深圳研究開發M6401桌面中文電腦軟體,獲得成功。1992年成立巨人高科技集團,注冊資金 1.19億元,被1995年7月號《福布斯》列為中國大陸富豪的第8位,是當年惟一高科技起家的企業家。
從巨人漢卡到巨人大廈,從腦白金到黃金搭檔,如果經商也是一場游戲,史玉柱玩了一場大翻盤,表現可圈可點。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浪潮中,史玉柱無疑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創業者之一。從一窮二白的創業青年,到全國排名第八的億萬富豪,再到負債兩個多億的「全國最窮的人」,再到身家數十億的資本家,史玉柱演繹的真實故事,超乎財經小說的想像發揮。在民營企業家命運沉浮變幻的序列中,史玉柱再次崛起,2001年,史玉柱當選「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大事年表
1962年生,安徽懷遠人。
198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分配至安徽省統計局。
1989年1月,畢業於深圳大學研究生院,為軟科學碩士。隨即下海創業。
1989年夏,史自認自己開發的M-6401桌面文字處理系統作為產品已經成熟,便用4000元承包下天津大學深圳電腦部。該部雖名之為電腦部卻沒有一台電腦,僅有一張營業執照。當時深圳電腦價格最便宜一台也要8500元。為了向客戶演示、宣傳產品,史決定賭一把,以加價1000元的代價獲得推遲付款半個月的「優惠」,賒得一台電腦。以此方式,如史在半月之內沒有收入,不能付清電腦款項,不但賒購之電腦需要交回,1000元押金也將雞飛蛋打。為了盡快打開軟體銷路,史想到了打廣告。他再下賭注,以軟體版權做抵押,在《計算機世界》上先做廣告後付款,推廣預算共計17550元。1989年8月2日,史在《計算機世界》上打出半個版的廣告,「M-6401,歷史性的突破。」廣告刊出後,史天天跑郵局看匯款單,整個人幾乎為之瘋狂。直到第13天頭上,史終於收到匯款單,不是一筆,而是同時來了數筆。史長出一口氣。此後,匯款便如雪片一般飛來,至當年9月中旬,史的銷售額就已突破10萬元。史付清全部欠賬,將餘下的錢重新投向廣告宣傳,4個月後,M-6401桌面文字處理系統的銷售額突破100萬元。這是史的第一桶金。此後,史再接再厲,又陸繼開發出M-6402,一直到M-6405漢卡,獲得巨大成功。4個月後營業收入即超過100萬元。
1991年,巨人公司成立。推出M-6403。
1992年,巨人總部從深圳遷往珠海。M-6403實現利潤3500萬元。18層的巨人大廈設計方案出台。後來這一方案一改再改,從18層升至70層,為當時中國第一高樓,需資金超過10億元。史玉柱基本上以集資和賣樓花的方式籌款,集資超過1億元,未向銀行貸一分錢。
1993年,巨人推出M-6405、中文筆記本電腦、中文手寫電腦等多種產品,其中僅中文手寫電腦和軟體的當年銷售額即達到3.6億元。巨人成為位居四通之後的中國第二大民營高科技企業。史玉柱成為珠海第二批重獎的知識分子。
1994年年初,巨人大廈動工,計劃3年完工。史玉柱當選中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
1995年,巨人推出12種保健品,投放廣告1個億。史玉柱被《福布斯》列為內地富豪第8位。
1996年,巨人大廈資金告急,史玉柱決定將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資金調往巨人大廈,保健品業務因資金「抽血」過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極而衰。巨人集團危機四伏。
1997年年初,巨人大廈未按期完工,國內購樓花者天天上門要求退款。媒體地毯式報道巨人財務危機。不久只建至地面三層的巨人大廈停工。巨人集團名存實亡,但一直未申請破產。
1999年注冊建立生產保健類產品的生物醫葯企業——「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00年12月21日注冊成立「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在珠海收購巨人大廈樓花。
2000年,史玉柱又在媒體露面,據其介紹,他和原班底人馬在上海及江浙創業,試圖東山再起,做的是「腦白金」業務,據說還不錯。經過幾年的歷練和反思,人成熟了許多。他一再表示:「老百姓的錢,我一定要還。」並定下了2000年年底還錢的時間表。
2001年,史玉柱「重出江湖」,在上海申請注冊一個巨人公司,謀求上市。
2004年11月18日,上海征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史玉柱任董事長。
2005年11月15日,《征途》正式開啟內測 。
2006年7月26日,史玉柱和其18位公司高管在開曼群島正式注冊「Giant Network Technology Limited」,此公司通過一家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名為「Eddia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的公司控制上海征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100%股權。
2007年6月11日,「Giant Network Technology Limited」正式改名為Giant Interactive Group Inc. 也就是現在上市公司的正式名稱;同時上海征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上海巨人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楊子
中國巨力集團執行總裁
以其加長捍馬和出演多部電視劇男主角為新聞媒體所廣泛報道,
據說「楊子」是他的化名,楊子本人不願透露其真名,甚至連其出生的具體年份亦是個秘密。很少有富人對於享受舒適的生活方式那麼理直氣壯,楊子是其中一個。
楊子很小便遵循家族傳統,接受了嚴格的教育和訓練:童年在河北農村渡過,初一因想了解中國,便和親戚朋友一道自助游,杭州、無錫、南京玩了個遍。從初二寒暑假開始,在工廠里勤工儉學。車工、銑工、刨床、磨床、鉗工都嘗試過,並全部拿到上崗證。曬圖、審圖和設計他也樣樣通曉。「車間里根本不知道我是公司老闆的兒子。」
主要作品:《青花》、《卡布其諾》、《浴火鳳凰》、《天下第一宴》、《天仙配》
所獲獎項: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獎」
黃光裕
姓名:黃光裕
2005年胡潤「中國富豪榜」排名:1
05年財富:140 億元; 04年財富:105億元
籍貫:廣東汕頭
年齡:36
教育:大專
所屬集團:鵬潤投資集團
公司總部:北京
主要行業:家電零售、房地產
行業地位: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銷售商
上市公司:中國鵬潤(0493.HK),2002年4月收購;寧城老窖(600159),2002年11月收購
商業策略:連鎖經營,直接向廠家大量進貨的應付帳款使鵬潤擁有可向其他領域投資的現金流
鵬潤地產目前在北京三、四環附近儲備了豐富的土地資源。2004年4月,國美電器正式殺入音像連鎖業。去年5月,黃光裕拋售了「中國鵬潤」11.1%的股份,成功套現7650萬港元。
黃光裕出生於1969年5月。小時候,黃家家境清貧,最困難時,黃光裕曾拾過破爛、撿過垃圾。也因為家境困難,他16歲初中未畢業就輟學了,跟著20歲的哥哥從老家廣東汕頭北上內蒙古做生意。
1986年,17歲的黃光裕(那時他還叫黃俊烈)跟著哥哥黃俊欽,揣著在內蒙古攢下的4000元,然後又連貸帶借了3萬元,在北京前門的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盤下了一個100平方米的名叫「國美」的門面。在那裡,黃氏兄弟先賣服裝,後來改賣進口電器。
「那時我也琢磨過做食品生意,但當時人們的消費水平沒達到那個程度;做服裝生意,有面料、季節性的講究,我也不太懂。而家電相對比較定型,我覺得自己做起來還比較合適。當時家電還是有貨不愁賣,就看你能不能進貨。」黃光裕在回憶當初創業情形時說。
1987年1月1日,「國美電器店」的招牌正式掛出來了。盡管是有貨不愁賣,但黃氏兄弟仍然決定走「堅持零售,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而當時那個賣方市場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採用「抬高售價、以圖厚利」的經營方式。
黃光裕回憶說,其實當時有「逼」的成分。因為那時的商業機構大多是國有單位,有一級、二級批發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網路,實力比他強,門路比他多。「作為一家個體企業要想辦法吸引來客戶,必須有自己的東西才行」,當時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銷。
低價策略為小小的國美電器店帶來了不少回頭客。不僅是薄利多銷,在貨源上他也下足了功夫。「當時洗衣機、彩電等都是憑票供應的,要從非正規渠道得到這些貨,就要去想辦法。有時候,別人有好多好多產品,卻沒人來買,我就想辦法從他手裡把貨拿過來。」為了尋找價廉物美的「好商品」,國美是不是和當時很多的家電零售商們一樣,從廣東番禺一帶販賣了一些走私貨,黃本人一直不正面回答,但坊間對此傳聞很多。
但是,不管怎麼樣,你不得不承認黃是一個商業天才。黃光裕和他的國美在這個市場上留下了很多痕跡,他首創的很多零售業拓展模式已經成為一種行業的通用模式。
1991年,黃光裕第一個想到利用《北京晚報》中縫打起「買電器,到國美」的標語,每周刊登電器的價格。當時國營商店對於廣告的認識還停留在「賣不動的商品才需要廣告」的層面,即使後來也有人想學習國美的廣告策略,但黃光裕已經以每次800元的低價包下了報紙中縫。
很少的廣告投入為國美吸引來了大量顧客,電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貨一賣而光」。黃光裕乘勝追擊,陸續開了多家門店,「國豪」、「亞華」、「恆基」,店名不一而足,1993年前,小店面已達七八家。
為了避免「消費者看了廣告也不知到何處買產品」的情況發生,黃光裕說服那些用美金做產品形象廣告的外國廠家與國美合作打廣告,既讓廠家廣告開支得以減少,又讓消費者「看得到買得到」。進而黃光裕又向廠家要求,贈予國美一些樣品作展示,並開設相應的產品專櫃,使顧客能看、能摸,現場就能買到。
1992年,黃光裕在北京地區初步進行連鎖經營,將他旗下所持有的幾家店鋪統一命名為「國美電器」,就此形成了連鎖經營模式的雛形。
到1993年時,國美電器連鎖店已經發展至五六家。而黃氏兄弟財富增長後,因為經營理念的不同,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分得了「國美」這塊牌子和幾十萬元現金。如果說黃光裕是眾多廠家形容的零售市場的一個「價格屠夫」的話,至此,黃光裕初步打造了「國美」這把「屠刀」。
24歲的黃光裕和哥哥分家後,開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電零售王國,並從此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書寫他和國美的財富神話:1993年,黃光裕的小門面變成了一家大型電器商城;1995年,國美電器商城從一家變成了10家;1999年國美從北京走向全國……
「人與人之間是差不多的,差一步而已,有時是半步。」 黃光裕說。而正是憑著這領先的「半步」,黃光裕信心倍增,奮力拓展。目前,國美已經在全國88個城市開出330家門店,年內有望達到400家。
「我不是為了胡潤而存在」
日前,黃光裕就蟬聯胡潤百富榜榜首接受記者采訪時,心態十分平和地說:「這只代表社會對我們公司的一個評價。」「我從未計算過自己的身價——覺得算這個沒什麼意義。其實,中國的富人很多,而且我對『中國首富』這個提法也沒任何概念。」他說,今後會加倍努力,把國美集團繼續做大做強。
黃光裕坦陳,他並不喜歡此類排行榜曝光自己的財富,但他也表示不怕上榜,「因為這個榜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企業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是為了胡潤而存在的」。認同李嘉誠的「商者無域」,黃光裕創業18年,鋪就了遍及中國的零售網路。2004年6月,黃光裕在香港證券市場上的交易,令所有人瞠目。他讓市值只有2億元的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可換股票據,掏出88億元來收購他全資擁有的國美電器65%的股權。這項收購之前,胡潤把黃光裕所有的財富定格在46億元,而此次交易,使黃光裕一舉躍居「中國首富」的位置。
「把國美的門店開到國外,這是我們一直在准備的事情。」黃光裕又恢復了以往淡淡的口吻。據透露,黃光裕正在考慮國美高層持股方案,但他自己決不放棄絕對控股地位。而按照國美集團的設想,到2008年,銷售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如此看來,黃光裕的身價仍有很大升值空間。
⑷ 潮汕地區做陶瓷的鎮叫什麼
潮州陶瓷產業已有1300年的歷史,陶瓷工業成為我市首屆一指的支柱產業。作為。「中國瓷都」陶瓷是潮州的驕傲,但在這驕傲背後,我們正面臨著陶瓷垃圾所引發的各種問題如白色污染,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處理。如今,這些陶瓷垃圾已泛濫成災,給我市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據初步統計,目前潮州僅衛生陶瓷企業生產的工業垃圾每年達5萬噸以上歷年積存的陶瓷垃圾則不低於30萬噸.陶瓷垃圾數目如此龐大所堆放佔用的土地也很大,據群眾反映:工廠前、房屋後、田地里、大路旁,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陶瓷垃圾白花花的身影,有的公路被堆得難以通車,有的田地已被這陶瓷廢品蔓延得了一角,許多農民都抱怨,其實,有的企業賺回收成本高,難度大而叫人亂搬載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陶瓷行業在次品或廢品回收再利用上的科技水準還很低,回收的成本比重新尋找原料的成本還高,因此從
企業的現時價值來看,除非原料成本很特殊,不然一般都不會考慮回收。而寧願把次品打碎扔掉。例如:古巷鎮現有衛生潔具企業300多家,年產潔具4000多萬件.相對目前日用陶瓷和工藝陶瓷來說,衛生潔具因其體積大舊品率高而成為陶瓷垃圾的主角。按照平均廢品率50%的保守數字計算,古巷鎮每年產生的陶瓷廢品達200多萬件,但是,一些請運工人為了貪圖便直把
數量驚入的陶瓷垃圾亂倒亂放,針對這種陶瓷廢品污染環境的現象,群眾反映;政府要比較重視,在陶瓷廢品回收工作中起引導作用,同時也要加大對此項目的投資,加強管理。
面對這種現狀有的企業認為,政府應大膽運用政治手段,政策要到位在技術資金方面進行適當引導。二零零二年,市政協委員聯名提出了《切實加強管理,防止陶瓷工業影響子孫後代》的提案,市政府專門頒布實施了期州市陶瓷廢物環境管理暫行方案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陶瓷廢品對環境的影響,從二零零二年下半年起,廣東省潮州市楓溪陶瓷研究所開展了廢瓷生產瓷泥,再把瓷泥製成產品的試驗,其廢瓷利用率已達3啦5溉,目前這一科研成果—通過國家的專利初審,在此基礎上,楓溪陶瓷研究又主動聯合廣東省四通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高強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兩家企業,成立了潮州市綠環陶瓷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斥資7500萬元建設「陶瓷廢品回收利用」項目。項目分三期進行,首期已於二零零三年8月初正式動工,預計建成後,年產瓷泥8萬噸,年回受利用廢泥28萬噸,二期工程將進一步利用廢泥生產日用陶瓷,
三期工程則進入衛生潔具的生產階段。項目有關負責人楓溪陶瓷研究所所長陳史民告訴記者:用廢瓷回收利用後生產的瓷泥,在熱穩性,溫度,硬度方面,比一般的瓷泥更好。但此項目最吸引人關注的是其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陳史民高興的說,項日建成後,每年潮州近一半的陶瓷廢品可以得到有效的處理,實施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處理,有利用潮州陶瓷產業的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小調查得知,在楓溪的大多陶瓷廢料都是由一些公司來收購的,一大車廢料大約一百元至二百元這些收購公司把廢料重新利用,達到了可持續利用。
以下是一些陶瓷廢物利用的措施:
(1)用於生產磚。如裝飾市場上獨樹一幟的硬似鑽、顏如玉的綠色建材產品——金屬瓷磚。不可生產紅瓷、白瓷、灰瓷等金屬瓷磚。
(2)用於瓷磚坯料。廢棄的泥水經回收、揀去雜物、除鐵外,又可添加瓷磚中用於瓷磚坯料。
(3)用於生產多孔陶瓷。
(4)用於制備水泥。陶瓷廢料有較好的易磨性,通過陶瓷廢料的粗破的處理,然後加少量表面活性劑的溶液進行沖洗。可再通過廢料配比可生產較高強度等級的普通硅酸鹽水泥。
(5)用於開發混凝土材料。固體廢棄物混凝土材料是以固體廢棄物為主要原辯,具有普通混凝土性能的一種環保材料,用於製造建築牆材,用於道路的鋪面材料。
由於潮州市綠環陶瓷資源綜合利用公司和各企業人士、政府著手處理陶廢品的問題,使潮州的環境有所緩解,這幾年來,潮州變美了,但是,我們還得繼續將節能減耗的活動推廣下去。不然,廢品既佔用空間,又影響市的景觀。市環保局綜合科科長陳稅洪說:陶瓷廢品亂倒亂放,不僅污染環境,堆塞河道,侵佔耕地,引發有關區域的內澇,妨礙城市的生產,對中國陶瓷的形象有非常大的影響,況且這些陶瓷廢物屬於難降的物質,對整個生態環境影響非常深遠。
所以,加強資源的回收利用,是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對促進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生產成本低,經濟效益好會起劭很大作用。
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所以要採取各種措旌加大資源的回收利用,更好地落實黨的政策,盡量做到節約能源和原材料。這樣,我們的子孫後代才能繼續發展下去,這是我們所有人都願意看到的。
陶瓷垃圾其實也是一種資源,完全可以回收利用,把廢瓷簡單地一埋了之,不僅造成環境壓力,同時也是對資源的嚴重浪費。從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角度考慮,要解決陶瓷垃圾問題,必須雙管齊下,在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提高陶瓷產品的成品率的同時,大力推廣廢瓷回收利用技術,從根本上減少乃至徹底杜絕陶瓷垃圾。「最為關鍵的是,必須徹底改變『企業污染,政府買單』的局面」。
從長遠考慮,徹底解決陶瓷垃圾問題,必須大力推廣廢瓷回收利用技術,在各大陶瓷產區扶持、建立較大規模的廢瓷回收企業,滿足整個產區廢瓷回收的需要。同時要研究制定科學有效的政策措施,公平合理地向陶瓷企業收取廢瓷回收費用,用於扶持廢瓷回收產業的發展,真正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潮州「綠環陶瓷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就制出了讓廢瓷神奇再生的解決方法,他們將廢瓷、廢渣,碾成粉狀顆粒,把脊性、粘性兩種材料按不同的比例,先後用10種不同的配方進行了整整一年的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刻苦攻關,終於首次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取得科學的數據,制定出成功的方案,讓廢瓷神奇再生。
針對陶瓷廢料日益增多,環境壓力增大的實際。市綠環陶瓷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實施的「陶瓷廢渣回收利用示範工程」,年可回收廢瓷3萬噸,生產再生瓷泥6萬噸,基本解決了我市陶瓷垃圾的回收和利用等問題。
據綠環陶瓷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廢瓷通過加工,加工後重新再生做成瓷泥。第一個好處就是成型的收縮率比較低。在燒成各方面強度比較好,也能夠在原來的基礎上節約原材料。
我市其他一批企業也在原料革新、設備改造節能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這些陶瓷企業代表表示,要借鑒同行業的先進經驗,取長補短,繼續在窯爐改造、廢渣回收、原料節能等方面加大研發力度,促進潮州陶瓷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據悉,用回收利用的廢瓷生產的瓷泥,在熱穩定性、溫度和硬度方面要比一般瓷泥更好。項目建成後,每年有一半的陶瓷廢料可得到有效處理,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有利於潮州陶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綠環陶瓷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讓廢瓷神奇再生。不僅構築了陶瓷生產新的循環經濟模式,而且實現了陶瓷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在陶瓷業界引發了一場「地震」。潮州不少企業前往取經,作起了陶瓷廢渣回收利用的大文章。據有關部門估算,潮州一年的廢瓷就達10萬噸以上,綠環可消化2.8萬噸
總結起來,就是要鼓勵和支持強勢企業,起帶頭作用,積極開發陶瓷垃圾回收再利用技術,用科學技術將陶瓷垃圾變廢為寶。減少陶瓷生產各個環節陶瓷垃圾的產生,減少陶瓷垃圾的排放。
長遠來說,應該從生產的各個環節減少陶瓷垃圾的產生,而產生的廢瓷經過處理粉碎,摻入瓷土,回收率可以達到100%,生產成本可降低3%。但目前存在許多問題未解決,如陶瓷垃圾不集中,收集困難,導致成本增大,回收技術不成熟。大多屬中小陶瓷企業不願花精力在這些陶瓷垃圾上,存在著種種限制。
⑸ 段永基的個人經歷
段永基,1946年7月出生於甘肅省靖遠縣,畢業於靖遠二中。其父段生旺(東陽),曾於50年代任靖遠一中校長,在當地廣有賢良名聲。
1965-1970年在清華大學學習。
1970-1978年在北京176中學任教。
1979年-1981年在北京航空學院讀研究生,獲北京航空學院碩士學位。
1982年—1985年,在中國航空材料研究中心任研究室副主任。
1985年~1987年,正式加入四通集團公司,歷任副總經理兼OA部部長、副總裁等職。
1987年~1991年,任四通集團公司副總裁、第一副總裁。
1989年以後,段永基先生開始全面主持四通集團公司的工作。
1991年至今,任四通集團公司總裁。段永基的「二次創業」、「與巨人同行」的經營戰略思想,在業界廣為流傳,並成為其他企業效仿的榜樣。
1991年,在段永基先生領導下,四通公司提出以股份化、集團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的發展方針。
1993年,四通整合旗下若干骨幹企業,在香港股票上市,取得在國際市場進行資本經營的能力。經過不懈的努力,四通集團分別與日本三井、松下、三菱、美國的TRW、微軟等著名大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創辦了若干大型合資企業,逐步形成了包括票據列印機、商用和稅控收款機、工控、圖文、半導體晶元等產品的電子經營系統,建立和發展了照明電氣產業,並以系統集成和信息服務為重點,努力培育和強化面向21世紀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但由於不掌握核心技術,加之當時對日本人的產業鏈控制戰略缺乏認識,公司在辦公室機器(OA)更新換代後,市場競爭力逐漸下降。後來,段永基受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委託,出任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職。
1999年9月,辭去四通集團總裁職務,任四通集團董事長。
1999年8月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自1996年起,當選為全國政協第八屆、第九屆委員。
名言:不上高山兀顛連,怎見人間足壯觀。
人物經歷
清華大學畢業的段永基,在經歷過被「發配」武都,衣食無著落、淪為「無業遊民」的8年艱苦生活之後,考上了北京航空學院,拿到碩士學位後進入航天部621所研究室,並當上了研究室副主任。在研究室的日子裡,「不安分」的段永基帶著研究室里的職工跟四通合作搞創收,並「叫囂」著「我們今年??衣機……」。盡管得到職工的愛戴,卻被某些人戴上了「福利主義」的帽子,一怒之下離開了研究室。但是研究單位主任級的位置也為段永基在日後的四通與政府的良好關系打下了基礎。
在那個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向城市擴展的1984年,一批科技人員辭去公職,向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公社借了兩萬元啟動資金下海創辦了中國首批民營高科技企業——四通公司。辭去公職的段永基被逼上樑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到處不留爺,爺去找四通」。四通創始人萬潤南的力邀,使段永基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四通公司在打天下的80年代主要致力於開發經營辦公自動化產品。秉承技巧型經營理念的段永基多方「化緣」籌措資金並領導MS系列中英文文字處理機的市場調研、開發和生產,親自組建全國營銷網路,使其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85%以上,支撐了80年代的四通每年300%的高速增長,並一度壓倒卡西歐、理光、夏普等在當時風頭正勁的洋品牌,為中國辦公自動化進步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然而輝煌猶如曇花一現留存在中關村企業歷史上。1989年以後,倉促完成權利交接的四通由段永基全面主持工作。作為企業戰略制定者的他,在此時犯了一個戰略性失誤。他雖然意識到公司單一產品所佔份額過大無異於引鴆止渴,但仍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坐失PC發展契機。之後的四通4S激光照排,也以虎頭蛇尾告終。雖然屢屢飲恨,但段永基迅速調轉船頭,轉做商業專用機。1997年3月,國務院正式發文,大規模推行金稅工程。此時段永基與政府得天獨厚的關系,使四通成為金稅辦公室組成單位之一,介入生產計稅收款機、增值開票機的「御用製造」。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卻也因為不能適應生態環境而消亡了。」1991年在經歷了短暫迷茫期後,段永基提出以股份化、集團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為核心的「二次創業」。四通將多元化調整到一定范圍內,改變早期的游擊隊做法,形成電子領域的多元化合力。對於信息產業,段永基認為不能做「倒爺」,「與巨人同行」在合作中提升自己才是正途,三井、松下、三菱,微軟等大公司的手都與四通握在了一起。逐步形成了包括票據列印機、商用和稅控收款機、工控、圖文、半導體晶元等產品的電子經營系統,建立和發展了照明電氣產業,並以系統集成和信息服務為主打。四通系龐大的群艦已有50餘家全資、合資及聯營企業,4個海外機構,直接控股或是間接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達到數家。
產權問題就像勒在企業頭上的「緊箍咒」,平時不覺得,發作起來真要命。四通是個民營企業,按理產權的問題會相對簡單,但是歷史卻開了四通一個玩笑,使它成了段永基「永遠也說不清楚、你也絕對聽不明白的問題。」作為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拓荒者,80年代初期的四通別無選擇,只能適應當時的形勢給自己找一頂「紅帽」戴上——掛著四季青鄉企業的招牌,這也是四通所謂「集體所有制」企業性質的由來。這也為其將來的產權糾紛埋下了極大的隱患。為解決產權問題,段永基10年潛心四通改制,為中國企業的產權改革譜寫了一段悲壯的歷史。早在1988年前後,以吳敬璉為首的工作組便進駐四通破解產權迷局。1990年9月,剛剛上任四通總裁的段永基下了結論:大氣候和小環境都不允許四通急於求成解決產權問題,只能暫時先「掛」起來。1992年2月小平南巡,全國為之一振。四通人迅速向主管部門多方出擊,贏得「北京市股份制改革試點第一家」的歷史機遇,上報方案以四通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北京四通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股份改造主體,先將其資產部分量化到員工頭上,再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但官方的意見為:四通上市本身就是敏感之舉,先動存量更是敏感中之敏感,建議緩行。此事再次不了了之了。
1998年,四通改制再起波瀾。段永基清楚地看到,因為種種歷史的和現實的因素,四通不能分,只有買,在接觸了幾家金融機構後,段永基想到了「經理層融資收購」,創造性地引進了由四通經營層融資收購四通產權的改制思路,此舉被稱為中國第一起MBO(即經理層融資收購)。為了MBO行動進展更順利,段永基還把「經理層」的范疇擴大至經理層和所有員工。他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MBO。1999年,藉助MBO,四通投資公司(新四通)成立。然而到2000年時,為理順產權關系而進行的MBO卻突生變數。老四通並沒有接受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的安排,而且新四通似乎又變成了四通集團的一個新項目,盡管新四通擁有原來四通集團中盈利最好的核心部分(四通香港上市公司四通電子),但是在不少業務上與老四通有相當的重合。老四通依舊把持著四通信息技術公司、四通寬頻網路公司、四通生物醫葯公司核心業務,基本屬於四通計劃中的IT和生物醫葯兩個方向。加上四通投資公司的增長率也不夠,對老四通的優良資產購並顯得遙遙無期。新四通患上了「四通後遺症」。
既然「說不清也聽不明白」,段永基不說了,但是段永基並沒有停止努力。事實上,通過高明的「財技」和多年來積累的資源,段永基正在把四通產權改革這一未完成的革命,漸漸推進到新的領域和境地。新四通夭折並未終止他強有力的邏輯,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已。在1999年打造新四通平台的時候,他就大膽設計:四通集團將逐步消亡,其資產和業務將以「新四通」模式逐步被「新四通2」、「新四通3」等等接走。2001年12月21日,四通巨光輕悄墜地,半年之後,當它作為「新新四通」被發現的時候,它已經完成了收購四通電子(HK 0409)16.64%的股權、與上海健特(SZ 00416)合作兩件大事。媒體喻此為四通MBO戲劇第二章。至此,以段永基為首的四通管理層,聯同巨人和光彩集團兩大鐵腕外力加盟,成立四通巨光,向四通集團購入四通投資的股權,藉此清除四通投資的阻力,並藉助兩大民企的資金實力,真正開始收購四通集團的資產。1999年應時而生的四通投資(即「新四通」)在轟轟烈烈中開始,在無聲無息處被架空,將沉重的使命交給了「新新四通」。而老四通除了一堆無人認領的股權和債權已經成為一件擺設。
1999年,資本市場上的丑聞主角「瓊民源」被停牌兩年後,北京住總集團總公司據說懷揣7個億前來「救駕」。這樁被很多股民視為「功德無量」的重組,誕生了中關村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兩個多月後,時任四通董事長的段永基「受北京市委、市政府委託」出任中關村科技的總經理,「應征入伍」成為高級「打工者」。段永基面對的中關村科技是一個下屬17家企業,100%是做房地產的「科技」公司。所以段要做的事情就是,將中關村科技「由一個傳統上市公司,向高新技術上市公司轉變」。
段永基首先通過股權置換的方式,將一些房地產企業退還給了住總集團總公司。跨完這長達一年的一步,中關村科技擁有了建設、生物醫葯、通信、投資四大板塊。重組是一件漫長的事情,所以段永基與中關村科技不得不選擇「長短結合,今天和未來結合」,一方面有著長遠的計劃,另一方面要保證今天的贏利。中關村建設每年給提供超過一億的利潤,但這不夠;廣東的CDMA項目,2000年度實現毛利7,415萬元,這也不夠;四環制葯今年的利潤將達到5,000萬,這也不夠……要成功轉型,估計需要20億的資金。為此,段必須直面被他指斥為「有病的股市」、「精神病」的股市。他的偉大計劃還需要這個充滿短視和投機的資本市場的的支持。「中關村」招募新股,資本劍鋒直指電信霸主的寶座,增發的12,000萬股籌資的9個項目中,有6個與通信有關,總投資額近10億元。此外,「中關村」又與北京歌華集團各佔50%的合資公司,為北京有線電視網惟一的接入和內容提供商;旗下的森泰克正式向全國推出「奧星天網」;與微軟及「左手」四通共同成立中關村軟體等等。
段永基通過近兩年的摸索和准備,終於為中關村科技找到了「科技」的真正含義。創造了「條條道路通羅馬」的段永基所施展的法力十分驚心動魄,整整1年時間,段永基把長期修練的功夫全部施展到資本的戰場,並發揮得淋漓盡致。有市場人士說,段的功力足以讓新生代資本家學三年的。長袖善舞段永基可能不是一個企業英雄,但他運籌資本的力量,已近神話。
⑹ 哪位股神知道以前漢櫃股票四通股票怎麼辦啊
1、以前漢櫃股票四通股票現在交由湖北省股權託管中心託管,本人帶身份證可以到中心櫃台查詢,聯系地址解放大道西馬路。
2、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支股票背後都有一家上市公司。同時,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的。
⑺ 南方四通股票
南方四通股票是10年前的珠海集資潮的產物,這種原始股票實際上沒有用,因為該公司根本沒有上市,而且聽說老闆已經跑路,估計你的投資是血本無歸了。
⑻ 四通股票603838上市般多少錢一股
怎麼購買一些互聯網沒上市公司的內部股票?
知乎 · 4 個回答
5 人贊同了該回答
以我原來在阿里的經驗來看,如果你只是需要小額的內部股票的話,基本上這些轉讓信息都會發布在內部論壇,但只有內部員工才有持有權(未上市的情況下),你要不就自己是內部員工,要不就委託你信任的內部員工代你持有,但這個方式是有風險的,如果不夠信任的話,很有可能幫你代持的員工看到巨大的利益黑了你的股票也不一定,畢竟名義上這個股票是屬於他的。
如果你是作為投資公司,希望戰略性購買一大批未上市股票,則你必須和董事會或公司高層取得聯絡,讓對方公司同意你進行一些內部股票的收購,並且設定一個公允價格,一般來說,這個價格會高於內部員工轉讓價一定比例。
比如以前阿里集團未上市的時候,阿里內部論壇就經常會由集團發布一些比如某投資公司願意收購多少多少股集團股票,價格是多少多少錢一股,收滿截止,實際上是為了解決公司上市時間不確定的時候給一些員工提供變現的渠道。
編輯於 2018-04-18・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瑪格麗特的酒
想買
kimsunny
很有道理,大贊
⑼ 中國十大骨瓷品牌有哪些,骨瓷餐具品牌排行一覽
精雕細琢的陶瓷餐具不僅讓人賞心悅目,使用精緻的陶瓷餐具也會讓人的食慾大增,在挑選陶瓷餐具的過程中,除了要仔細觀察陶瓷餐具的外觀是否精緻之外,還要查看陶瓷餐具是否有瑕疵,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陶瓷餐具的品牌問題,都說品牌越知名的陶瓷餐具做工越精緻,當然陶瓷餐具的質量也越好,一起看看品牌知名度較高的陶瓷餐具有哪些吧?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一:隆達
創建於1994年的唐山隆達骨質瓷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高檔骨質瓷的生產和銷售是公司從事的主要方面,而且公司經過那麼多年堅持不懈的奮斗,已經成為了亞洲最大的骨質瓷生產企業。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二:紅玫瑰
紅玫瑰骨質瓷是中國首創發明骨質瓷的品牌,它的出現也結束了中國沒有高檔骨質瓷的歷史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骨瓷的第一品牌。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三:海格雷
唐山海格雷骨質瓷有限公司是由唐山市海格雷瓷廠、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香港華豐國貨有限公司三方在1993年合資成立的,注冊值班達到注冊資本5879.53萬元。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四:東升
位於北方瓷都—唐山的東升骨質瓷有限公司,將嫻熟的陶瓷製作工藝和世界先進的陶瓷機械技術,經典的設計結合在一起,生產出具有卓越品質的骨瓷。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五:紅梅
在2000年成立的紅梅骨質瓷有限公司位於唐山市,經過那麼多年的奮斗,紅梅已經由當初作坊式生產轉變為現在的白瓷生產和加彩工廠。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六:星海星
星海星骨質瓷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骨質瓷生產加工、經銷批發的公司,並且星海星具有雄厚的實力、合理的產品價格、優質的服務等優勢。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七:Wedgwood
英國品牌,創立於1759年的Wedgwood骨質瓷是世界上最具英國傳統陶瓷藝術的象徵。因為Wedgwood生產的骨質瓷品質優良,設計精美,所以Wedgwood一直是英國皇室御用瓷器的提供者。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八:皇家道爾頓
在1815年創立的皇家道爾頓是英國最大的骨質瓷製造商。在1887年,該品牌的創始人約翰道爾頓榮獲維多利亞女王授予騎士爵位。在1901年被愛德華七世授權為皇家御用餐具,皇家道爾頓就此開始有權使用Royal皇家字樣。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九:RoyalCopenhagen
皇室哥本哈根是在1775由丹麥皇後茱莉安·瑪莉在哥本哈根創建的皇家瓷器製造廠,在一個世紀中幾乎都是由皇室家族控制,到了1868年才由私人掌管。
陶瓷餐具十大品牌十:Rosenthal
Rosenthal是德國著名的瓷器品牌,自創建以來已經有130年歷史了,菲利浦.羅森塔爾在1879年創建了瓷器彩繪廠,並在1891年開始生產瓷器。
小編將國內外陶瓷餐具的品牌都搜羅了一遍,將最新的陶瓷餐具做了一次排序,詳細這些品牌的陶瓷餐具一定會讓消費者愛不釋手的。因為這些品牌從陶瓷餐具的選材到陶瓷餐具的生產要求都很高,所以這些品牌的陶瓷餐具不管是質量,還是陶瓷餐具的外觀精緻度都堪稱完美。正在挑選陶瓷餐具的小夥伴們,不妨去看看小編推薦的這些陶瓷餐具品牌的產品吧。
⑽ 段永基的介紹
段永基,1946年7月出生於甘肅。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四通集團公司董事長。1970開始在北京176中學任教。1981年獲北京航空學院碩士學位。1982年在中國航空材料研究中心任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正式加入四通集團公司,歷任副總經理兼OA部部長、副總裁等職。1991年任四通集團公司總裁,同年在段永基領導下,四通公司提出以股份化、集團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的發展方針。1993年四通整合旗下若干骨幹企業,在香港股票上市。1999年9月辭去四通集團總裁職務,任四通集團董事長。1996年起,當選為全國政協第八屆、第九屆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