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技巧 » 在股票高度分散的公司
擴展閱讀
四大指數股票代碼 2025-07-04 15:09:08
中國石油股票哪買 2025-07-04 14:16:19

在股票高度分散的公司

發布時間: 2021-05-17 07:46:38

Ⅰ 股票互換能否真正起到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效果

股票互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效果,即使未來ZYDT的股票降價,那麼因此筆業務,CAPS按合約規定,仍得付給CWF收益,如果ZYDT的股票升值,則CWF手中留有的一部份ZYDT也有收益,這主要是在對未來趨勢不明的情況下,分散投資的理論.

Ⅱ 關於公司在外的股票流通量與公司性質問題

不一定~這個要看盤子大小。大盤股在外發行股票比小盤股多很多。但是法人股和國家股也多。就算是全流通的股權很分散的上市公司,往往前十大股東是基金和保險機構。關鍵要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你可以具體查公司資料

Ⅲ 請大家談談,上市公司的股權過度分散有什麼不好

根據你的提問,經股網的專家在此給出以下回答:
像萬科、慧球科技、梅雁吉祥等公司一直都存在著股權過度分散的問題,一度國家隊還成為梅雁吉祥的第一大股東。股權分散的好處是能夠充分行使法人治理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股東欺負中小股東,問題是公司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意外的事件,例如被舉牌。
按照成熟資本市場的看法,股權高度集中是不好的,分散相對會好一些。例如微軟公司比爾·蓋茨持股大約只有15%,很多國際大型企業也都沒有單一的控股股東,一般只有國有企業才會存在惟一的控股股東。但這種情況在A股市場則恰恰相反,大多數公司都有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東,只有較少數的企業實行分散的股權治理結構。
股權分散意味著股東大會真正成為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如果是有一個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東,股東大會也就是個象徵意義,只要不是大股東和上市公司之間開展關聯交易,大股東需要迴避表決,那麼大股東基本可以代替上市公司做主所有事情。這樣的治理結構,大股東可以用很高的價格去購買並不那麼值錢的資產,也可以把公司的優質資產廉價處理給其他公司;可以用很低的價格把增發新股賣給指定的投資者,同樣也可以強行通過高價增發或者配股的方案。
但是,A股投資者對於單一控股股東的弊端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認為大股東損害一下小股東的利益沒什麼不對的。卻認為股權爭奪戰中雙方互相人身攻擊損害了投資者的權益。例如萬科事件,王石引入深圳地鐵重組萬科,究竟是對是錯,恐怕只有幾年之後才能知曉。但股權分散確實會引發上市公司經營上的不連續風險,假如王石和郁亮真的離開了萬科,那麼萬科的經營策略必然會出現調整。投資者注意到了這一點,卻忽視了萬科前任大股東華潤集團沒機會侵佔上市公司資產,沒機會把垃圾資產高價賣給上市公司,這種做法在其他有控股股東的上市公司中司空見慣。或許不是華潤不想,而是其他股東不答應,這正是股權分散的好處。
股權分散的另一優點就是財務數據相對真實可信。因為大股東持股不是那麼多,他沒有動機用自己的錢去給上市公司憑空虛增利潤,也沒辦法在其他股東無法察覺的情況下侵佔上市公司利潤,於是只能規規矩矩經營,要去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從上市公司獲得投資回報。可以這樣理解,有控股股東的公司容易給投資者驚喜,但也可能給股東挖坑;而股權分散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平穩運行,無喜無憂,哪個更好,投資者可以自己選擇。
歷史上有幾家所謂的三無概念股,即沒有國家股,沒有法人股,也沒有外資股。它們是延中實業、申華電工、飛樂音響(9.770, -0.01, -0.10%)、飛樂股份、愛使股份(12.160, 0.06, 0.50%)等,它們經歷了A股市場20多年,曾有過被舉牌、被收購的案例,也有成功的反收購案例,但它們的第一大股東持股一般都不超過15%。雖然至今它們並沒有迸發出特大黑馬,但它們中也沒有出現丑聞,這或許就是股權分散的利與弊。
以上就是經股網根據你的提問給出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經股網,助力企業成為行業寡頭。

Ⅳ 請問股票高度控盤,中度控盤,輕度控盤,是什麼意思有啥作用請問行家。

30%以下為輕度控盤,此時主力對股價還沒有操控能力,走勢特徵基本隨大盤.但這類股票的優點是一般還處在主力建倉期,暴跌的可能性不大。

30%-50%為中度控盤,此時主力已具備了控制股價的能力,這類股票是最容易拉升的股票,但這個階段也是主力最容易洗盤的階段。如果有些散戶沒有判斷能力,也是在這個時期被洗盤出局,然後股價卻一飛沖天。

50%以上為高度控盤,就是這個股票的籌碼基本掌握在莊家手裡 市場上浮籌不多 具體表現在換手率低。

如果主力和關聯人正是公司的控股股東,他們會希望股價會維持在一相對高的水平,以有利於增發或以股票抵押融資時,能定出好的價位。

如果主力和關聯人不是公司的控股股東,他們會希望股價有秩序慢慢上升,到時機成熟時,再製造放量急速上升的市況,吸引大量短炒的資金,跟風搶購股票,那時主力和關聯人就在高位出貨獲利離場。

至於軟體里的資料只能用來參考,不能太過於相信,具體的還是需要自己去分析,掌握好一定的經驗和技術才是最重要的,用軟體輔助炒股個人比較喜歡牛股寶,比那些要實惠得多。

(4)在股票高度分散的公司擴展閱讀

1、主力高度控盤就是持有這只股票的數量占流通數量的比例很大,一般來說超過30%就是高度控盤。現在是莊家的時代,基金(私募和公募)可以是這裡面的一個大庄了,還有一些游資,外資也算,個人持股多了也是。

2、控盤是說莊家持有一筆資金以短炒的方式進進出出,其買賣保持平衡,只通過把握買賣節奏影響和控制股價。所以,控盤難度大小決定於留在外面的未鎖定籌碼的絕對規模,未鎖定籌碼多,則參與者人數多,人多則想法多,控盤困難,這和任何活動都是人越多越不好組織是一個道理,即小盤股控盤容易,大盤股控盤難。

3、通過鎖定籌碼減少外面籌碼的規模可以使盤子變得容易控制一些,但大盤股上即使這樣做了之後留在外面的股票仍會很多,不好控制。比如,對一隻1億股的盤子,莊家已經鎖定了70%的籌碼,但外面仍有3千萬股未鎖定。另一隻天生只有1千萬的盤子,即使不鎖定籌碼,外面的籌碼規模也比前者少,控盤難度比前者鎖定70%後還低。

4、如果這只股也鎖定70%,則外面只剩下3百萬股,如果按平均每個人10手計算,則只有3000人參與,如果每天有10%的人參與交易,則只有300人,相當好控制了。而前一隻股票要達到同樣的程度需要鎖定97%的籌碼,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Ⅳ 主力高度控盤的股票,指所佔比例大約是多少

這個不一定,要看股權分散程度和流通盤的大小,正常情況下,15-20%就能達到高控盤的標准。

Ⅵ 股票形態分析的股票形態分析的要點

形態高於一切,這是一個基於形態理論進行投資的人必須牢固樹立的理念。
按股票信息的來源劃分,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公司現場調研,取得的第一手信息,二是基於所佔有的資料進行的分析,即上市公司通過正規渠道披露的信息,如財務報表、相關公告等。三是通過不正規渠道進行傳播的信息,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小道消息。
股票形態就象一個大籠子,它把股票的一切信息進行合成,最終顯示為一幅圖畫。不論是公司的經營狀況、還是主力的意圖最終都會無一遺漏地反映在這幅神奇的圖上。這種說法是基於以下推斷:
1、正確的股票信息會被正確的投資人所利用。一切正確的信息會引導股票形態向一個正確的方向運行,而錯誤的信息雖然可以暫時打亂股票價格的軌跡,但正確的信息會對股票的形態進行修正。那些「正確的人」就是那些佔有了正確信息和正確利用了正確信息的投資者,他們有兩類,一是原發性佔有者,也就是直接取得了正確信息的公司核心成員、重要的投資主力機構或者人物。二是能正確分析形態,跟上了形態節奏的聰明散戶。
2、背離公司基本面的形態走勢一定是主力的原因造成的。我們知道,散戶的意志是高度分散的,正如一盤散沙,是沒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背離公司基本面的形態要麼是主力有意的所為,他們不理公司業績,隨意進行打壓或拉升,要麼是主力根本沒有發現這個股的價值,形成因個股形態控制人缺位而造成的「真空」,任期價格隨波逐流。而這一切最終又會變為一種信息,真真實實地反映在K線圖上,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當漲不漲,當跌不跌。
3、形態分析是散戶分析股票成本最低的一種方法。除非是在上市公司上班,掌握了核心信息,可以撈一把,即使如此,你做別的股票也就無能為力了,但只要掌握了形態分析方法,打開電腦,你就能對一個股票的基本情況、未來趨勢一目瞭然,其成本可以歸零。
4、反之,一切股票信息中,形態的形成是成本最高的一種。股票的K線是用錢堆出來的,不論是正常的走勢還是所謂的「騙線」,都是實實在在用金錢做出來的,這遠比製造一份財務報表、發布一個公告的成本要高。
從各個方面進行比較,選擇形態分析方法是一種成本最低、可信度最高、最易得手的股票分析方法。它是散戶在股市立足的必然選擇。
股票的形態是有其必然性的,也就是說,一隻股票的形態的形成,是必然按它特定的規律往前走的。這是因為:
1、股價是主力掌握的。主力的操作方法有很多種,但進貨—拉升—出貨是鐵律,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這個操作就沒有完成。進貨有進貨形態,拉升有拉升形態,出貨有出貨形態,這三個環節最終會清楚地擺上K線圖。主力的操作手法的區別在於時間的長短,拉升的幅度和出貨的方法。但有一條,它們是為了賺錢,這種游戲規則是永恆的。
2、後期形態必然是先期形態的結果,萬事萬物都有因果關系,這是一個哲學定理,股票當然不能例外,可以說,具有統計特性的股票在這一點上有過之而不及。沒有前面的積累,哪有後面的拉升,相反,沒有前期的拋售,哪有後期的急跌,從這一點說,形態分析理論其實與波浪理論、均線理論、箱體理論等很多經典的股票理論是暗合的。
3、股價是有底和頂的。股價的底和頂分為大底大頂和小底小底。正如波浪理論所描述的數波方法,其實就是底頂分析,但它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你不知道從那裡數起,不知道在那裡結束,也就是不知道那個是第一波,那個是最後一波,這就導致波浪理論不能普及為大眾掌握,有些分析師往往用其神秘的一面,說得頭頭是道,但他們是一錯再錯,原因就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從那裡數起,恐怕這個理論的原發者也有相當大的失算比例,否則在所有論述中為什麼不把這一點進行結論性的表述而給分析師留下這么大的騙人空間?但是我們看到,股價總是一波一波地運行,大底套著落小底往前走,不論你能否把握它,它就這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走著。股票形態分析理論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不僅可以用定性的方法指出股票底頂,而且探索建立了簡便易行的數學模型、可以快捷地高成功率地計算股票的中短期底頂價格,雖然其原理有待進一步論證,其精確率也有待進一步檢驗,但在當前沒有一個更好的理論和模型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也確實不易。
4、股票形態是可以分析和利用的。分析研究股票形態,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用它賺錢。本學科的實質就是找出股票形態運行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最大的收益。當讀者成了一個掌握了股票形態理論精髓又得到實戰洗禮的一個形態高手時,你就會馳騁股場,得心應手,屢戰屢勝。

Ⅶ 為什麼說所有權的分散意味著管理層有效的控制了公司

股權集中:某個人擁有公司51%以上的股份,公司肯定是某人說了算。
股權分散:最多擁有股權也只有5%,這時是股權擁有者(股東)通過股東會議進行決策,而管理層對公司擁有絕對的信息優勢,不僅在管理層和公司日常運作中擁有決策權,在董事會也處於相對優勢,在股東大會策劃、召集、召開的整個過程中,也最有條件爭取股東的支持。如果所有權結構高度分散,並且沒有任何一個股東或一致行動者能夠憑借所持股票實現對公司的控制,管理層就有可能憑借其優勢掌握公司控制權。

Ⅷ 股權高度集中和分散的公司中大股東和小股東的特點及其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股權的集中與分散在中國目前的狀況下,對股東之間的博弈沒有太大的影響,如果你是考試用的,就要說有區別,集中的情況下,小股東的權益將會變得無足輕重,其實,即使股權分散,散戶的又有什嗎辦法呢?牟的辦法噻!

Ⅸ 股票對一個公司有什麼作用

股票對上市公司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股票的發行,對上市公司起到廣告宣傳作用。
由於有眾多的社會公眾參與股票投資,股市就成為輿論宣傳的一個熱點,各種媒介每天都在反復傳播股市信息,無形之中就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知名度,起到了宣傳廣告作用。
2、股票是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有效手段。
股票的最原始作用就是籌集資金。通過發行股票,股份公司可廣泛地吸引社會暫時閑置的資金,在短時間內把社會上分散的資金集中成為巨大的生產資本,組成一個"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而通過二級市場的流通,又能將短期資金通過股票轉讓的形式銜接為長期資金。
3、上市公司可以通過發行股票來分散投資風險。
發行股票的第二個作用就是分散投資風險。無論是那一類企業,總會有經營風險存在,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由於產品的市場前景不金。通過發行股票來組成股份公司就是分散投資風險的一個好方法。即使投資失敗,各個股東所承受的損失也就非常有限。
4、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來實現創業資本的增值。
股票發行市場上,股票的發行價總是和企業的經營業績相聯系的。當一家業績優良的企業發行股票時,其發行價都要高出其每股凈資產的許多,若遇到二級市場的火爆行情,其溢價往往能達到每股凈資產的2~3倍或者更多,而股票的溢價發行又使股份公司發起人的創業資本得到增值。如我國上市公司中國家股都是由等量的凈資產折價入股的,其一元面值的股票對應的就是其原來一元的凈資產。而通過高溢價發行股票後,股份公司每股凈資產含量就能提高30%甚至更多。

Ⅹ 一個公司的排第一的股東 持有量只有10%左右 其他的都被各個小股東分散擁有 那這個公司誰說了算 這種公

你這個問題需要一篇論文才能解答清楚,實際上集中和分散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壞處,目前這方面的探討一直沒完,比如美國分散的多,德國則集中的多,關鍵還是有、經營者、決策者、持有人各方的問題!

所有權與控制權兩權高度分離的分散公司體制只在美國、英國等少數國家存在,尤其在美國市場型公司治理環境下最為典型。

然而,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國家的公司屬於股權集中型,甚至有些國家和地區以家族控制型為主體。德國關系型公司治理環境下,公司所有權的重要特徵為所有權集中於大的機構投資人,例如,銀行、保險公司、退休金組織。根據調查顯示,75%-85%的德國上市公司由持股超過25%的大股東掌控,介於22%-40%的德國公司甚至是由一位大股東持股超過3/4。
59.74%的美國上市公司有控制股東,相比之下,這一比例是亞洲為79.72%,歐洲是86.2%。
東亞則有2/3的公司是由一個大股東控制,並且有控制股東控制的公司很少有其他大股東代表全體股東對控制股東實施監督。
在日本,最大的公司已經擁有四家或五家銀行和保險公司,每家銀行或者保險公司都擁有公司股票的5%左右。
由此可見,相對於英美分散持股的公眾公司類型,股權結構集中的公司形態更為常見,它是多數國家和地區公司治理主導性體制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關鍵因素,因此,更值得關注和研究。

美國超過50%的公眾公司最大的股東持有的公司股份常常低於公司總股份的5%。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股權與控制權之間並非一一對應關系,股權與控制權通常並不相等,而是大於或小於控制權。也就是說,股權與控制權並非對稱關系。由於股權與公司控制權的非對稱性,必然導致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管理相分離。由於小股東搭便車現象,運用委託投票權,背離一股一票制的原則,以及其他分離工具的使用,致使公司的最終控制權落入經營者手中,並非全體股東透過股東大會直接控制公司。

通用汽車公司的五個最大的股東(他們自己也是代表非常分散的小股東的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全部股票加起來還不到該公司股票的6%。由於小股東擁有極少的表決權,他們投票對股東大會的決議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反而徒增自己的成本,於是股東理性地選擇了不出席股東會議,或是將自己的表決權委託給經理代行表決權完事,這就是所謂的股東冷漠現象。由此可見,股東事實上被排除在公司經營管理之外。

股權分散型公司治理結構控制權配置是以董事會為中心或者以經理為中心,這會出現嚴重的委託代理成本問題。「投資者所有的企業一個明顯的局限性是投資者無法有效地約束企業的管理人員」。據錢德勒研究,自1840年以來,現代公司逐漸變成了經營者支配的公司。現代公司的權力已轉移到組織本身,轉移到公司的專家組合。只要企業是賺錢的,這些專家組合就有十足的權力,而資本的所有人,即股東則在這方面是沒有份的。進入20世紀,董事會中心主義使經營者的權利迅速膨脹,出現了經營者支配一切的局面,所有者處於權利失控或半失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