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有平安保險公司投資失敗的案例呀 !!急要
「通過法律手段來尋求自己的權利,這一點是理性的。」招商證券分析師李陽認為,富通集團在分拆國有化過程中確實存在股東表決機制方面的瑕疵。據了解,作為富通集團單一第一大股東,中國平安並沒有獲得投票權,來決定富通的分拆事項。
一位銀行業內分析人士也認為,收購富通造成虧損,完全是平安投資失誤造成的。雖然富通被國有化,但是原則上來講,平安並不虧什麼,因為投資浮虧在國有化之前就已經造成了,只不過平安失去了對富通的所有權。
天價年薪、巨額再融資方案以及收購富通浮虧90%等一系列動作打擊了公眾對於中國平安的信心。昨天,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基金經理已經不再看好這只股票,他們對中國平安管理層的專業性表示懷疑。
目前,中國平安的股價已經從最高點149.28元跌到了22.55元。
『貳』 有沒有我國上市公司因盲目融資,後經營失敗的案例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並購,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快魚吃慢魚,都是企業發展生存的重要手段。在並購活動中,人們卻失去了「理性」,成功率低的並購不斷發生,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是缺乏「理性」所致,而是由更高層次的「理性」主導者:成功率低,意味著風險大;而風險大的事,一旦成功其收益也就大;別人不成功,並不意味著我也不成功;昨天不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天不成功;權衡之後,還是值得一搏的。企業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取得了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完成了並購目標的一半。要想真正實現企業的目標,在收購完成後,必須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現結合企業並購的實例,分析一下並購最終失敗的原因。
一、 並購後不能很好地進行企業整合
企業完成並購後面臨著戰略、組織、制度、業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其中,企業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工作。
通過並購得到迅速發展的海爾集團提出自己的經驗:在並購時,首先去的地方不應是財務部門,而應是被並購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心。
如果並購企業與被並購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企業並購以後,被並購企業的員工不喜歡並購企業的管理作風,並購後的企業便很難管理,而且會嚴重影響企業效益。
2004年1月,TCL並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組建TTE公司,共同開發、生產及銷售彩電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2004年4月,TCL並購法國阿爾卡特,組建手機合資公司T&A。
然而並購未能達到TCL預期綜合效益提高的目標,相反TCL集團2004年的凈利潤減少了一半,直接導致集團虧損的就是TTE和T&A的不良業績。
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諸侯分權。李東生向來習慣於分權,他看中業績,很少過問各子公司的管理細節。所以TCL注重迅速採取行動,員工加班加點是正常現象。這種「分權」文化造就了TCL昔日的繁榮。而在湯姆遜,受法國文化影響,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閑暇時間,認為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據稱李東生在法國時曾在一個周末召開會議,卻發現所有的人都關閉手機。李東生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存在文化差異下的「諸侯分權」帶來的後果:對湯姆遜大量職位進行調整,由TCL派人員擔任主要職位,導致被下調的原法國管理人員高度不滿。2004年底到2005年3月份,法國員工的高層經理基本離職,市場和銷售的一線經理也相繼離職,TCL陷入空前困境。
2004年,聯想集團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在並購的3年時間里,聯想的銷售額逐步增加。2008年,聯想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利潤出現大幅虧損。截止2009年3月31日,其營業收入149億美元,同比下滑8.9%,凈虧損2.26億美元。2009年初,聯想進行人事調整,用純中國團隊經營海外市場,聯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繼離職,這顯示出聯想跨國並購後企業文化面臨較大沖突。遭遇「文化門」的上海雙龍聯姻也是如此。
二、決策不當的並購
企業在並購前,或者沒有認真的分析目標企業的潛在成本和效益,過於草率地並購,結果無法對被並購企業進行合理的管理;或者高估並購後所帶來的潛在的經濟效益,高估自己對被並購企業的管理能力,結果遭到失敗。
2001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並購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銀行。安聯以240億歐元收購了德累斯銀行大部分股份,使其資產達到了1萬億歐元。兼並德累斯後,安聯無可奈何地發現,銀行經營風險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全新課題。德累斯銀行所借貸的許多小公司在當時不景氣的國際環境下憤憤宣告破產,安聯保險不得不用其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從而導致自有資本金下降,信用等級隨之下調。另外,分屬於保險和銀行兩類客戶互相滲透的方式也沒有得到德國法律的支持。
讓諾勒悔之晚矣的是,本來擁有龐大資產傳動裝置的安聯集團,在並購之後將其30%都用做資產投資,而另外大部分資金更是花在了流通渠道等的建立上,這樣,一旦市場不景氣,可支配的資金便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抵禦重創。2002年,安聯集團共虧損25億歐元,其中9.72億歐元來自德累斯頓銀行。盡管前9個月售出的51億份養老金保險合同中,只有7.4萬份是通過德累斯頓銀行出售的。由於德累斯銀行的持續虧損,安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沒有經過仔細考慮的跨行業兼並,就如同不合胃口的菜餚一樣,消化能力跟公司的規模乃至決心有時並不成正比。
三、支付過高的並購費用
當企業想以收購股票的方式並購上市公司時,對方往往會抬高股票價格,尤其是在被收購公司拒絕被收購時,會為收購企業設置種種障礙,增加收購的代價。
海爾收購美泰,從美國最大的白色http://www.zhao-kao.com/2-xiangmuguanli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競購戰,提出13.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後,價格就開始不斷攀升。海爾選擇了退出。惠而浦先後三次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以總報價23億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實例不勝枚舉,近幾年從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於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2010年,四川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失敗。2011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美國健安喜股權和收購法國優諾公司股權案均無疾而終。無不警示我們:並購風險很大,我們應慎之又慎。
『叄』 投資與理財 成功或失敗案例 最好是股票的 可加分
股票市場的成功案例沒有代表性,國內市場本事就不成熟,個人投資者想在上面賺到錢很難。投資理財本身是一門涉及很廣泛的學問,個人做到穩健,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就可以了
『肆』 給偶幾個生動的炒股失敗的案例。。
4:
http://..com/question/25033774.html
http://..com/question/25037818.html
『伍』 股市投資的不成功的例子
中核集團總經理康日新因挪用資金炒股等問題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在接受組織調查。有相關人士稱,涉及的總額達到了18億元人民幣。中核集團發行2009年度企業債券,發行金額40億元,期限10年。本期債券所募集的40億元資金,將全部用於福建福清核電一期工程項目、浙江秦山核電廠擴建項目和三門核電工程項目,以及補充公司流動資金。「中核此舉是因為涉及到去年違規炒股,虧得太厲害,賬面上已經無法掩蓋了。」知情人士稱。
殷保華沒學技術分析以前,因為盲目買賣股票賠過不少錢。
........比比皆是,民間的炒股人士中幾乎都在接觸股市初期賠錢。
『陸』 你見過哪些投資失敗或成功的案例
我見過我舅舅,他投資了一個工廠佔了30%的股份,剛開始還不太成功,但是最後經過他的努力變得很成功。
『柒』 急求股票投資 成功 和 失敗 的經典案例
失敗: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5003013-d5274581.html
成功:http://ke..com/view/7841.htm?fr=ala0_1_1#5
夠用了應該
『捌』 有沒有風險投資失敗的例子
股票基金都有很多失敗的例子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學習
『玖』 求!!!由於內部控制失效給投資業務帶來失敗的案例
分析:一.原因 1.巴林集團管理層的失職 在考慮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是否稱職時,有一點必須先弄清楚,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沒有管理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或任何清算會員的事務的責任。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只是個供清算會員進行交易的交易場所。不過,即使如此,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還是有機會識別並反映其會員有不正當行為的徵兆的。 這種機會曾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出現。當時,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發現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異常,並向巴林集團提出了一些關於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的征詢。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較早發現里森活動的。根據官委清盤人的觀點,如果巴林集團的管理層適當檢討並理解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在致該集團的信中所表述的憂慮,那麼倒閉是可能挽回的。官委清盤人認為巴林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回復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態度尤其該受到嚴厲指責,該回信向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作出許多毫無基礎的錯誤保證。同樣,瓊斯對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的兩封信的態度,也反映了他對問題掉以輕心到了令人無法接受的程度。我們無法理解,瓊期作為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的財務董事,何以未經獨立地詳細了解整個事件,就在里森草擬的回復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征詢里森交易活動的復函上簽字。 2.鬆散的內部控制 從巴林破產的整個過程看,無論是各國金融監管機構或國際金融市場都普遍認為,金融機構內部管理是風險控制的核心問題,而巴林的內部控制卻是非常鬆散的。據報載,在2月26日悲劇發生之前,巴林銀行的證券投資已暴露出極大的風險性,但竟末引起該行高級管理人員的警惕。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約3024份,20天後,即持有合約16852份(短短20天內,合約持有額增長4倍)。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約突破20000份,比在同一市場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頭寸多出8倍。這個信號由於我們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沒有被巴林銀行的最高管理當局注意到從而做出應有的反應。總之,巴林很行本身的內部控制制度失靈了,預警系統失效,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巴林破產後不久,該銀行高級主管人員稱對尼克·里森在新加坡的所為一無所知,因為直到尼克·里森去職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風險報告仍出現交易平衡。但是,據新加坡有關當局說,巴林在1995年2月頭18天里給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匯去1.28億美元作墊付維持金之用;據《金融時報》報道,英格蘭銀行行長埃迪·喬治(Eddie George)4月5日對英國公共財政部及內務委員會的國會成員說,巴林在未通知英格蘭銀行的情況下,擅自給其新加坡分部匯去7.6億英鎊現金。 破產前的巴林運作機構,里森主要是與巴林公司的倫敦總部、東京分部及香港分部交易。而在新加坡的期貨交易,僅有少數客戶,其中三個為巴林分支,另一個是巴黎國家銀行,每筆交易都會經過一家巴林分支,因此,巴林主管完全不知曉里森所作所為是不可能的。里森後來在獄中感慨:「對於沒有人來制止我的這件事,我覺得不可置信。倫敦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數字都是假造的……這些人都應該知道我每天向倫敦總部要求現金是不對的,但他們卻仍舊支付這些錢。」可以說,巴林銀行的倒閉不是一人所為,而是一個組織結構漏洞百出的、內部管理失控的機構所致。 3.業務交易部門與行政財務管理部門職責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部,尼克·里森本人就是制度。他分管交易和結算,這與讓一個小學生給自己改作業、打分沒什麼區別。這種做法給了里森許多自己做決定的機會。作為總經理,他除了負責交易外,還集以下四種權力於一身:監督行政財務管理人員;簽發支票;負責把關與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交易活動的對賬調節;以及負責把關與銀行的對賬調節。行政財務管理部門保留各種交易記錄並負責付款。雖然公司總部對他的職責非常清楚,尚並未採取任何行動,他們生怕因得罪他而失去了這個「星級交易員」。他既負責前台交易又從事行政財務管理,就像一個人既看管倉庫又負責收款。由於工作便利,尼克里森的代號為「88888」的誤差賬號用了1年多,直到1995年2月23日他辭職時才被發現。 倫敦總部也曾想到確定來自新加坡分部的利潤是否能夠長期持續下去,還派了一個審計組來到新加坡分部。審計組主要依靠里森提供的情況,編制了一個長達四頁的報告。他們對公司一般性風險有所了解,在報告中這樣寫道:「管制有可能被總經理一人取代」,「他負責前台交易及財務管理」,「可能會以集體的名義作交易,並保證按自己的意圖去交割和記錄」。但是報告接著又說,「鑒於行政財務管理方面缺少有經驗的資深骨幹,總經理必須積極兼任交易和後勤管理兩職,」同時報告還指出,「在巴林新加坡期貨部存在著離開交易正常軌道做違反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規章之事的可能」。審計組對里森的交易策略也非常了解--許多交易並非是低風險的套利,而是日經指數的單向高風險投賭,「雖然風險高,卻可能有更高的回報」。 4.代客交易部門與自營交易部門劃分不清 以一個公司的資本作交易叫做公司自營交易,除此之外,公司還可以代客戶交易。當然,第二種情況公司會問客戶收取一定的傭金或交易費。比如說我們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公司一般根據客戶的要求做交易,當然有時也提供一些建議。由於公司僅僅按照客戶的要求代其行使權利,如有損失客戶自己負責。由於所得利潤歸客戶,出現維持金不夠的情況也應由客戶自己墊付。 尼克·里森所做的交易也曾受到巴林新加坡期貨部同行們的質詢,但是他總是說自己是代客戶交易。也有人提出尼克·里森在對巴林撒謊,因為代客戶墊付期貨合同的維持金是非常少有的事。在許多公司里代客戶交易與自營交易的混淆也帶來了管理上的困難,只有把兩者劃分清楚,才能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5.獎金結構與風險參數比例失當 許多公司為鼓勵員工辛勤工作,採取發放獎金的辦法。一般根據員工的職務、工作經驗、工作成績以及其他諸多因素來確定,各個公司規定不一。當然,表彰工作成績是一回事,根據交易所得利潤支付大筆獎金,而不考慮公司的風險參數或公司的長期策略,則是另一回事。巴林一直將公司50%的毛利作為獎金發給雇員。這個百分數比絕大多數公司的高。巴林1994年的1億英鎊(1.61億美元)獎金在公司倒閉前幾天剛剛宣布分配。幾個主要總裁可望拿到100多萬英鎊。獎金時常是根據一個小組或個人在前一年所賺利潤決定的。這種把交易員的收入與他的交易利潤掛鉤的獎勵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刺激了交易員的貪利投機,高額的獎金使得雇員急於賺錢而很少考慮公司所承擔的風險。
『拾』 國際投資 1、從以上公司投資失敗的例子中你得出什麼啟示 2、若要進行投資環境評估,需考慮哪些因素
從第八章的案例,我們從以上公司投資失敗的例子中得到什麼啟示,若要進行投資環境評估,考慮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