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技巧 » 速騰聚創科技有限公司股票
擴展閱讀
上海交易所股票行情 2025-07-11 08:14:15
最新股票交易時間 2025-07-11 07:29:48
股票開盤競價可以交易嗎 2025-07-11 07:06:48

速騰聚創科技有限公司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7-08 02:56:37

⑴ 一汽南京、毫末智行、奇瑞雄獅,起底自主品牌背後智能駕駛子公司

4月9日,一汽集團斥資5000萬元在南京市江寧區注冊成立一汽(南京)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據內部員工的描述,這是一汽集團層面專注智能駕駛研發的全資子公司

與之類似,一家名為「毫末智行」的公司在2019年11月在北京豐台悄然成立。

這家公司的法人張凱是長城汽車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兼智能駕駛系統開發部部長,實際控制人甄龍豹則是長城汽車技術中心智能駕駛系統開發部主任工程師。

顯然,這也是長城的智能駕駛關聯公司。

更早,奇瑞汽車在2014年7月成立蕪湖市汽車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在2017年12月更名為雄獅科技。

在更廣泛的智能汽車領域,還有吉利的關聯公司億咖通、老牌商用車零部件廠商濰柴動力成立的濰柴智能,以及一汽、東風、長安與中國兵器集團等主體聯合發起的?T3科技平台。其中T3科技平台資金實力最為雄厚,根據幾方的合作合資協議,這家公司的注冊資金高達160億元。

1、車企必須掌握汽車「大腦」

車企紛紛成立智能駕駛子公司背後,一位在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主機廠之間遊走和浸淫多年的資深業內人告訴汽車之心,「車企不可能不掌握汽車的大腦」。

在外部成立子公司進行獨立運作,背後有多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利於招聘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在乎的主要是兩個因素:薪酬待遇以及發展的空間。

相對於傳統車企內部比較穩固的薪酬體系,外部子公司的自由度更大,給得出高薪酬,而且子公司還能進行股權激勵。

傳統車企的組織架構穩定,決策權已經在現有高層手中,真正懂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人才很多時候沒有機會在新項目中佔有話語權。

如果成立外部子公司,真正的人才會有更多機會承擔更大的責任。即便暫時出現了才不配位的情況,所謂「船小好調頭」,也可以快速調整。

其次是獨立子公司便於外部融資。

新技術產品的研發,新商業模式的探索,都意味著大量資本投入。拆分子公司,有利於企業獨立融資,獲得更多第三方的資源支持。

再者就是獨立子公司未來除了服務母公司之外,還能為其他的車企供應產品和服務。

雖然早期這一模式可行性不高,但是到後期企業發展壯大、技術的領先性完全建立後,有機會向其他車企供應產品和服務,這也是一種更為健康的模式。

歷史上,通用分拆的德爾福、豐田分拆的電裝、福特分拆的偉世通都是在變革中誕生的零部件巨頭。

我們也期待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獨立子公司中,能有機會誕生新的頂尖供應商,打造中國的智能汽車「大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速騰聚創125線固態激光雷達上市,售價1898美元

1月2日,國內激光雷達初創公司速騰聚創宣布,全新125線MEMS固態激光雷達RS-LiDAR-M1Simple正式上市,單價為1898美元(約合人民幣1.3萬元)。另一款基於MEMS固態方案的智能激光雷達產品RS-LiDAR-M1Smart也將在CES2020上正式亮相。

為兼顧高性能、低成本、高穩定性、可生產製造性等全方位需求,在最新版的RS-LiDAR-M1中,作為核心器件的光學模組已經實現高度的集成化,使得M1整機零件數由傳統機械式激光雷達的幾百個降低至數十個,極大的降低M1的成本並使加工時間縮短數個量級。

並且,生產工藝的簡化也使產品的一致性提高,進而使標定時間實現指數式下降並會隨著產線規模的擴大進一步縮減。相比之下,傳統機械旋轉式產品需要數小時且一致性無法保證。

RS-LiDAR-M1系列整機從B1樣機開始就已經進入到壽命測試和長期路測,目前運行最長的樣機已經持續運行超過300天(目前所有測試樣品累計測試時間已超過十萬小時),路測總里程超過15萬公里,各項功能指標未發現衰減。

RS-LiDAR-M1在春節後6-8周內完成對目前重要客戶遺留訂單的交付並升級產線規模,於2020年Q1結束前開始交付零售產品。

此外,智能感測器版本RS-LiDAR-M1Smart(包括AI點雲演算法到晶元在內的整體方案)目前接受已購買固態激光雷達樣機套件的重要客戶訂購,將在2020年Q1結束後向普通客戶開放訂購。

速騰聚創這次公布的價格,很值得關注。

當前,激光雷達的價格基本在3000美元以上,一些廠商在PR中所說的「1000美元」,都是基於「100萬台以上」的訂單來說,然而,在現階段,還沒有哪個主機廠敢一次下發出這么大的激光雷達采購訂單,因此,「1000美元」的價格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速騰聚創在上個月透露,如果訂單量在10萬-100萬台之間,價格會在200-500美金,聚創推算,1898美元的單價,在訂單量只有「幾萬台」的時候就可以實現了(速騰M1的橫向角解析度為120度,這意味著,一輛自動駕駛汽車上至少要裝3台M1,那麼,1萬輛車就能產生3萬台M1激光雷達的需求量)。

可以說,速騰聚創的定價是比較有誠意的。速騰聚創放出這一招後,禾塞、Velodyne等競爭對手或將被迫跟進,激光雷達的價格戰將打響。

而整個自動駕駛產業來說,這是個利好——作為自動駕駛汽車最重要的感測器,激光雷達價格的下降,將極大地降低整車成本,進而加快無人物流車、自動駕駛卡車、Robotaxi等的落地進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⑶ 國產激光雷達廠家有哪些

本人整理了國內外各個領域知名的激光雷達公司,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內激光雷達公司產品概況

機器人領域激光雷達

機器人領域,目前所涉及的企業包括了國外的Sick 、Ibeo、Hokuyo、Trimble以及國內的思嵐科技、速騰聚創、禾賽科技、北醒光子、玩智商、鐳神智能。在這眾多企業中,思嵐科技無論是從價格、壽命還是性能上來說都具有領先優勢,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已佔據80%左右的市場。

思嵐科技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專注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的公司,其核心研發團隊在激光雷達技術方面擁有豐富的研發和實踐經驗。目前共推出了3款激光雷達產品:RPLIDAR-A1、RPLIDAR-A2及RPLIDAR-A3。思嵐科技的激光雷達採用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磁融合技術,大幅度降低噪音,並提升激光雷達的穩定性與使用壽命。支持SLAM演算法、每秒16,000的采樣頻率,高達0.33°(15hz情況)的角度解析度,再一次刷新了三角測距雷達的行業標准,甚至超過了某些工業TOF激光雷達的指標。同時也是業內最輕薄的激光雷達,能夠很大節省安裝空間,特別是對本身空間要求就很緊湊的服務機器人。

無人車領域激光雷達

說到無人車領域,業內人士都知道Velodyne 64線「大花盆」,它是自動駕駛的寵兒,HDL-32線、VLP-16線激光雷達也是原型車上的熱門激光雷達。

Velodyne成立於 1983 年,做了34年音響,是一家位於加州矽谷的技術公司。後來業務拓展至激光雷達等領域。Velodyne 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影響力最早來自於 2007 年 DARPA 無人車挑戰賽。當年獲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和斯坦福大學使用的正是 Velodyne激光雷達。此後,該公司開發的激光雷達被谷歌、網路等涉及無人駕駛的公司廣泛使用。Velodyne的激光雷達給汽車提供了360度視圖,在地圖上呈現為3-D點「雲」。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車輛都能「看到」半徑為200米區域內的所有東西。這可以幫助到高速行駛的汽車檢測遙遠的未知的危險,從而避免車禍的發生。

無人機領域激光雷達

國內外專注於無人機激光雷達領域的公司主要有Trimble、Innoviz、Riegl、leica、速騰聚創、北醒光子、鐳神智能、北科天繪等。在這些企業中,生產規模最大的和研究能力最強的是Riegl公司,他向許多廠家提供了一系列無人機專用激光雷達。

Riegl是一家位於奧地利的激光測量系統公司,有著四十多年的激光產品研發製造經驗,是一家成熟、專業的三維激光產品企業,強大的技術實力,使得RIEGL激光測量產品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為用戶提供了眾多專業的解決方案。

AGV領域激光雷達

自各大電商巨頭在倉儲引用搬運機器人(AGV)搬運貨物後,國內搬運機器人迎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快遞物流公司開始跟進大潮,倉儲智能管理時代已經來臨,在室內倉儲環境下,國內搬運機器人企業一般都是採用德國西克(Sick)571、西克(Sick)511和日本北陽(Hokuyo)UST20等激光雷達產品,以保證產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SICK成立於1946年,是德國傳統感測器生產廠商,以工業感測器為主要業務,其中激光雷達部分主要為2D激光雷達,在AGV,港口,交通等領域有著豐富的使用經驗。而Hokuyo是日本本土最大的激光雷達廠商,產品絕大部分覆蓋室內短距中距市場,產品主要市場為Robot,AGV,虛擬屏幕等等,在國內無分公司,以授權代理商經營為主。

⑷ 匯集5家頭部激光雷達企業,暢談激光雷達的機遇與挑戰

通過此次論壇上的各位激光雷達領域的大佬發言我們對這個行業,對這個領域的技術都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自動駕駛的元年無論到底何時,確定的是就在眼前並且我們會一同見證,技術路線的比較還要依照可靠性、成本以及不同主機廠的不同需求來決定,行業內的競爭一定是促進整個行業共同發展的必要因素,各家在最終之戰打響之前要做的就是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以及滿足主機廠和用戶的需求,盡可能的在保證可靠性的同時降低成本。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初創科技公司在用他們的智慧與膽識與全世界的智能駕駛同行展開著激烈競爭與激辯,未來我們能否實現彎道超車,打造我們中國的矽谷?讓我們拭目以待。

⑸ 激光雷達「照進」CES,車載產品或將年內實現量產

另外,美國QuanergySystems也計劃將於2021年,將激光雷達搭載到量產車型上;日本先鋒公司的先鋒電子則比較保守,預計將在2020年安裝到當地巴士等特殊用途車輛之上。

由此可見,倘若計劃如期進行,激光雷達最快將於今年年內進行量產。屆時,你我將成為汽車行業完成跨時代一步的見證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⑹ 激光雷達哪家好

簡單的給你分析下,目前我們國內好的雷達是沒有幾家的,在我看來,激光雷達的采樣頻率是直接決定著快速建圖的,同行業內一般都用國外的雷達比較多,我看這個國內的思嵐科技參數還不錯倒是可以去了解下,沒有什麼損失的嘍

⑺ 國內激光雷達哪家好

在機器人領域,國內激光雷達還是思嵐科技的比較知名,如果在自動駕駛領域,目前國內的技術與國外還是有些差距的。

⑻ 定了!北京車展將在9月26日如期而至,這次不會再跳票了吧

[汽車之家?新聞]?日前,北京車展官方賬號再次發文,確認2020(第十六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將於2020年9月26日-10月5日正式舉行。看來,經歷過跳票的北京車展這次將「穩穩的」如期舉辦了。這一屆北京車展將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老館舉行,總展出面積將達到20萬平米。

本屆展會商用車展區的北汽福田汽車、北奔重型汽車將攜最新代表車型參展。零部件展區,將設立汽車部件及組件、電子及智能網聯、經銷商及維修站管理、可替代能源及燃料、移動服務及自動駕駛、用品及改裝等六大展示專區。參展的海內外零部件企業有:博世、博格華納、AISINSEIKI、電裝、住友電木、上海日用友捷以及中國兵器、凌雲集團、海納川、亞太機電、華陽集團、萬得嘉瑞、株洲齒輪、中航光電、中車時代、瑞立集團、瑞明工業、精進電機、萬集科技、磁雷革、億緯鋰能、怡利電子等數百家企業。華為、地平線、速騰聚創、移遠科技等公司也將第一次在北京車展展出。

編輯點評:

這場原定於4月的車圈盛會,由於疫情的原因,被一再推遲。這次看來,終於不會再「跳票」了。這么多的品牌里,你最期待的是哪個?想買車的用戶,也不妨前來比比價。(文/汽車之家?翁萌)

⑼ 無人駕駛落地是不是激光雷達成本過高制約的,激光雷達比毫米波雷達有什麼優勢

激光雷達具有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優勢,同時具有建立周邊3D模型的前景,然而其劣勢在於對靜止物體如隔離帶的探測較弱且目前技術落地成本高昂。激光雷達龍頭公司Velodyne的64線產品供應價格高達8萬美元,相對便宜的32線和16線激光雷達的價格也分別3萬美元與8,000美元,價格是激光雷達普及的最大障礙。有意思的是,今年初谷歌宣布其自動駕駛公司Waymo將獨自研發無人駕駛組件,其中包括激光雷達且其成本將下降90%至7,500美元。其他供應商也相當清楚激光雷達的高昂價格將不利於產品的普及,在實現量產後成本有望大幅下降。Velodyne認為激光雷達可能會在2018年後出現大規模采購,屆時可能實現50萬台的銷量同時帶來成本的急速下降,是極有潛力的增量市場。目前降低激光雷達成本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採用低線數雷達配合其他感測器以及用固態激光雷達代替傳統激光雷達。
由於激光雷達可廣泛應用於ADAS系統,例如自適應巡航控制(ACC)、前車碰撞警示(FCW)及自動緊急制動(AEB),因此吸引了不少具有先進技術的初創公司競爭,同時傳統供應商也積極布局投資希望能夠達成戰略合作關系以便快速獲得先進技術。大陸公司收購了Advanced Scientific Concepts(ASC)公司的高清3D快閃記憶體激光雷達業務,博世採用風投的方式對激光雷達初創公司TetraView進行了戰略投資,後者是一家致力於分析捕捉超高解析度 3D 圖像的智能科技初創公司,基於 Flash 激光雷達技術,提供了一種使用激光燈來觀察、監測周圍環境的方法。
中國市場方面,陸續有科技公司開始研發車載激光雷達產品。深圳速騰聚創科技有限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實現了激光雷達的量產,供貨周期在4周。
- 毫米波雷達
與激光雷達相比,毫米波雷達具有探測距離遠,不受天氣狀況影響以及成本低的優勢。截止2015年,中國車載毫米波雷達銷量為180萬顆,而根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0年,全球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出貨量可達7,200萬顆,市場增量巨大。由於毫米波雷達採用硅基晶元,不會特別昂貴,也不涉及復雜工藝,同時正處於第二次工藝轉型的重要時期,預計成本仍有下降空間。目前,賓士C級、E級、S級、R級、CLS、CL、GLK,豐田皇冠,雷克薩斯GS460、RX350,全新奧迪A4等中高端車型上均已普及毫米波雷達。跨國零部件巨頭如博世,大陸等現已掌握77GHz毫米波雷達技術,國內企業的產品主要是中短距毫米波雷達。如杭州智波、蕪湖森思、深圳卓泰、沈陽承泰、南京隼眼電子等,產品主要以24GHz毫米波雷達為主,對77GHz產品研發剛起步,但發展很快。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去年工信部委託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開展77~81GHz毫米波雷達無線電頻率技術研究試驗工作;二是毫米波雷達晶元企業的收發片知識產權剛剛向中國放開;三是相關市場剛剛啟動。中長距毫米波雷達具有巨大的市場容量,融合應用已經能滿足ADAS系統的感測需求。相比激光雷達暫時高不可攀的成本以及較低的技術壁壘和自身可全天候工作的優勢,毫米波雷達可以說是目前初創公司進入自動駕駛市場的一個門檻較低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