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險公司有錢人股東
4.1.1中國人壽
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10月20日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1996年分設的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及1999年成立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2003年,重組改制,變更為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2007年底的國內市場份額為40%,是中國消費者中認知度最高的人壽保險品牌。截至2007年底,公司資產9000多億。
主要國有股東: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68.37%)。
主要外資股東:HKSCCNomineesLimited(24.30%)、RichboInvestmentLimited(1.52%)。
拳頭產品:「三康」:康寧定期、康寧終身、康恆重疾。
4.1.2中國平安
平安保險公司成立於1988年。平安是中國首家股份制保險公司,也是中國第一家有外資參股的全國性保險公司,目前已形成以保險為主,融證券、信託、投資和海外業務為一體的緊密、高效、多元架構。國際信用評級為「AAA」級。截至2007年底,公司資產6000多億。
主要國有股東: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8.77%)、深圳市新豪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6.29%)、源信行投資有限公司(6.13%)、深圳市景傲實業發展有限公司(5.34%)。
主要外資股東:匯豐保險控股有限公司(9.99%)、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9.91%)。
拳頭產品:「三鴻系列」:鴻利、鴻盛、鴻祥。
具體詳細的資料,我就不找了,這是以前找的.可以到任一個股票行情軟體的公司資料中看看.
保險歷史上銷售量最大、最火的險種是什麼?
這個我也不知道.
意外險,確實極有可能,銷售量最大.
但這答案真的是你需要的么?在另一種標准上,也許是國壽的康寧系列,也許是近來熱賣的萬能險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Ⅱ 國內主要保險公司的股東有誰
銷量最大的應該是 意外險。。
Ⅲ 聽說中意人壽是中外合資保險公司,股東分別是誰啊
中意人壽不但是一家合資保險公司,而且還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首家獲准成立的中外合資保險公司,成立於2002年,股東分別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CNPC)和義大利忠利保險有限公司(ASSICURAZIONI GENERALI)。
Ⅳ 什麼條件對保險股利好
1、加息,保險公司拿著錢,主要是投資債券、定期存款之類收益保守型的,投資股市等渠道受到相當的限制,所以加息保險股收益率上升,利好。
2、外國發生大規模群死群傷事故,例如墜機、翻船、天上掉下大量磚頭砸死大量人等等,這樣的新聞會刺激民眾的保險投保意識與需求,保險公司業務量增長。注意一點,是要發生在國外的。(為什麼?發生在國內就賠大啦)
3、大規模基建工程,或者汽車銷量大幅度增長,這都是要投保的,提高了保險需求
4、流動性泛濫,這一點與其他股票是一樣一樣滴,大家錢多了就去買保險。
5、 內資保險公司對外資保險公司的收購,走向海外,提升了股價想像空間。
Ⅳ 外資收購的股票有哪些
這可都是國家機密和頂級商業機密,少打聽。
Ⅵ 在中國經驗的外資股票基金公司有哪些呢
股票型基金一般都有申購、贖回費。如果您選擇後端收費模式,且持有期限足夠長則可以免收申購費。如:您持有後端收費模式的華夏成長基金達8年或以上,則可以免交申購費。
對於一般中小投資者,為了降低追高殺低的風險,投資者在投資偏股型基金(如:華夏成長基金和華夏大盤精選基金)時,投資期限最好在一年以上,同時建議您還可以選擇後端收費模式。
股票型基金的投資目標一般都是追求資本的長期增值,投資者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評判基金的表現會更加客觀。而且偏股型基金的波動幅度一般比較大,再加之申購、贖回費較高,所以建議您在選擇好一隻股票型基金後,可以採取長期持有的策略。因為您只有十分善於把握短期證券市場的趨勢,並適當進行波段操作,才可獲得較高收益。
如果您確實預測到股市未來走勢不會理想,建議您可以轉換到貨幣市場基金,以暫時規避市場風險。待以後市場行情好轉後,可以再轉回到股票型基金。這樣的操作方法不但很靈活,還能節省一定的交易費用。
Ⅶ 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參股了哪些公司和股票
這個得去平安的官網上查下,保險公司的投資必須是透明的,參股哪些企業和投資什麼項目都會有明確的比例
Ⅷ 保險 香港上市公司
首次公開發行的過程和效果
第一、香港上市的時間可控性很高。這主要受益於香港上市有一套明確規范的程序,加之監管機構獨立透明、廉潔高效,專業機構質素高,公司一般在6-12個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上市的過程。上市時間可控意味著企業可以更好地把握上市時機。我們曾幫一家國內著名的零售連鎖企業物美股份2003年在香港上市,整個上市過程用了7個月左右的時間,趕在2004年12月11日中國零售業全面對外資開放之前,為公司籌集了一大筆資金,用以發展網路,以抵抗外資零售業的沖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在物美股份是北京地區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
第二、在估值方面,香港市場對內地金融、新能源、消費品行業的接受程度較高,估值基本接近,甚至出現很多香港估值高於內地A股估值的案例,主要集中在銀行、保險、新能源等行業板塊。最近有多家先A後H股上市的成功案例(例如:農業銀行)以及多家A股上市公司(包括:金風科技、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宣布進行H股增發的現象,更從側面說明香港在估值水平總體上並不比內地股市差。
第三、對於一些擁有品牌和國際業務的公司,香港上市能給予公司一個藉助上市過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宣傳和推廣公司業務的機會。第四、香港的監管機構、投資者和媒體公眾都對上市公司的企業管制和內部控制有較高的要求,這會促使上市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從而使公司的股東和管理層長期獲益。
上市後的各項便利
第一、香港上市後的再融資非常便利,通常是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不需要額外的行政審批。
第二、在香港可以使用的融資手段極為眾多,包括:配售、供股、可轉債、認股證、高息債、杠桿融資等等。其實在香港資本市場,除個別年份以外,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的規模都超過了首次公開發行的規模,這突顯了再融資的便利,也為優秀企業和像渣打銀行這樣融資產品全面的國際性銀行提供了廣闊的業務空間。
第三、控股股東禁售期僅為6個月,相比A股的3年禁售期要短得多。
第四、兼並收購的便利。香港上市公司運用股票作為並購工具的作法比較普遍,並且是市場化運作,無需行政審批。如果利用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台進行國際並購,其便利性也優於涉及跨境審批的A股公司平台。
第五、香港上市公司得到來自於國際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員廣泛和資深的研究覆蓋。通過與國際投行和國際投資者的密切交往,可以為公司提供更國際化的視野。
所以香港成為中國公司上市最多的海外市場,群英薈萃,中國的行業龍頭很多是在香港上市的。中資股票在香港的地位舉足輕重,以2009年度為例,中資企業佔了香港股票交易總額的72%,市值佔了58%,新股集資佔了83%。渣打2009年度完成的香港上市案例全部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香港股票市場也就此成為國際資金投資中國股票的最主要場所。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