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現在的狀況怎樣
樓上說的所謂轉行是比較神奇的說法……以下說說本人的一點淺見
股權結構變化、要求吸收存款並不代表它們就有很大轉變,這只是控制風險的手段而已,其實說到頭,投行最核心呢的一些業務,除了部分衍生品,都是金融產業鏈上必不可少的,而且現在的大投行從私人銀行到資產管理,從各種基金到固定收益,從傳統IBD到衍生品,業務其實並不想有些人想像的那麼單一了。
高盛因為次貸沒怎麼做但股指類的衍生品比較多,所以雖然次貸剛開始時候是獨善其身,現在也不很樂觀了,不過基本上沒有什麼倒閉之類的風險。這次金融危機迫使這兩家公司變成了銀行控股公司,對高盛而言,股權變動比較的大,以後可能運營上也不那麼自由;還有高盛以前還是相對比較低調的,這次由於危機前期財報過於好,弄的全世界都知道了,而且有很多人對它抱有不切實際的崇拜與相信。其實高盛真的成為最頂尖投行,算起來還不到20年吧。而且高盛之前處境好,跟鮑爾森同學的一些做法也是分不開的,再說高盛自己的人也私下承認過,其實運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高盛現在還沒有買到真正可以有效降低風險的資產,轉型也只是說說,美國政府的錢已經拿到了,四處想買點東西,不過不是看不上就是人家不賣。11月的時候GS的ceo打電話給花旗的Pandit談合並,被人一口拒了,後來Smith Barney傳說他們也有意的,不過最終是賣給了大摩。所以,暫時還不好說高盛未來會怎麼樣吧。資料么,你要搜資料,隨便找個世界級金融網站,只要title是有gs或者ms的,都會有一點點小分析的。不過您老開的這個話題,有點泛啊,而且如果分部門分區域說,這個要N天N夜啊~
最近JP的名氣蓋過了昔日的姐妹大摩,甚至在中國區投行業務都把摩根斯坦利擠了下去。摩根斯坦利在危機中一度相當危險,不過作為血統最高貴的投行,這家牛就牛在從來跌不出前三(一般是前二,除了所羅門和美林斗的那幾年)。大摩今年該換CEO了,廣泛認可的是最近被任命為Morgan Stanley Smith Barney的頭的那位,此人頗受好評,而且應該是風控方面還不錯的。MS在危機中都比較虧,不過論轉型,它卻比gs稍微有點優勢,因為他十來年前買了一家叫做添惠的零售經濟商,雖然說規模也就那樣了,不過對於分散風險還是有幫助,重點是,買了Smith Barney(就是曾經華爾街第一的所羅門美邦不做傳統投行業務之後變成的公司,本來是被CITI並了,在那裡比較施展不開)之後,MS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理財顧問了(大部分是Smith Barney的),再加上Smith Barney理財客服是業內第一、經驗豐富、顧問們人均貢獻率超高、盈利狀況相當好(在情況糟的不得了的花旗集團中,08年業務增長仍然有23%,贊一個)。MS去年的財報體現出asset/wealth management未來的前景,今年它的AM部門是少數有發展的,利潤貢獻也明顯上升。而且業界廣泛認為,與smith barney合了之後,對ms其他主營業務也很有幫助的,因為那些富翁中存在著不少IBD啊之類的機會。最難得是,這兩家公司風格還算比較一致,雖然以添惠為主的MS WM比起Smith Barney來說水平有差距,但是由於兩者管理資產(3000多億 vs 1.5萬億)差距比較多,應該還是以SB為主的。在新環境下,SB應該會發展地更好,而MS也會活力頗豐,買SB這么個美國市場數一數二的財富管理+零售經紀公司,拿到三折不到還分期的價格,MS大概做夢都在笑了。
其實美國的投行多如牛毛的,那五大也就是規模大,影響力大,真正論利潤啊、待遇啊、經歷啊,那些中小型的精品行比較好。不過么,一般公眾就關注這些big names了。
其實樓主真想想你所說的那樣「詳細」了解下的話,自己去看專業評論大概會更加深入吧。
⑵ 提供些股指認沽期權|股指如何計算|股指是什麼意思|股指圖片的介紹
根據廣場協議,日幣就要升值,後來全世界的金融炒家聞訊而來,幾年內日本升值了將近1倍。日本政府沒有意識到日幣升值的壞處,反而因為美國的勸導再1987年降低利率,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從而繼續導致樓市股市的大漲。當時沒有人會認為股市會跌,誰說股市會跌那簡直是開國際玩笑,在1987年股市漲了40%,而樓市漲了90%,而1988年股市在三年內漲了300%,在股市的高峰期摩根斯坦利和所羅門兄弟公司等一批國際投資銀行深入日本發行「股指認沽期權」,日本的保險公司認為日本股市不存在暴跌的可能,認購。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達到了歷史巔峰,日經指數沖到了38915點,第二年開始下跌。1990年1月,美國交易所突然發行「日經指數認沽權證」,高盛公司從日本保險業手中買到的股指期權被轉賣給丹麥王國,丹麥王國將其賣給權證的購買者,並承諾在日經指數走低時支付收益給「日經指數認沽權證」的擁有者。該權證立刻在美國熱賣,大量美國投資銀行紛紛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勁了,「日經指數認沽權證」上市熱銷不到一個月就全面土崩瓦解了。於是日本開始了所謂的失落的十年。
從頭到尾都是美國政府聯合國際金融炒家發動的金融核戰,目的就是徹底打擊日本,就算日本的保險公司不簽署認沽期權,那麼他們也會採用其他的辦法,問題是日本保險公司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會不簽么?就像深南電和高盛對賭的油價,還不是自以為自己很聰明,伸著脖子讓人家套么?
另外美國設計的圈套,早就把什麼情況都想好了,日本不上當是不可能的。美國之所以和日本的保險公司簽署是因為保險公司的信用要比銀行好,保險公司不能不兌現期權,他也無法倒閉避債。而銀行可以倒閉了事。
⑶ 高盛:選股其實沒什麼用
怎麼可能,股市玩的好,跟選股,選好股,選對股是息息相關的,好嗎?我有總結幾點選股的技巧,你可以看看,
第一:找一隻有規律,波段節奏運行明顯的股票去做。不但是我身邊,還是博客里的朋友,有一些人就是這樣操作的,那隻股票跌破7塊了,他們買進持有,漲上11塊了,果斷拋售,08年股市慘烈下跌,他們不但沒有虧一分錢,反而賺了倍數以上的收益。簡單、正確的方式重復做,自己也成為了個股主力,美不美?
第二:找一隻放心的中小盤成長股,低價買進,安心持有。游俠股市實盤薦股中心每天都有高手推薦股票,可以參考一下。很多人苦惱地說,不懂得技術高低變化,不懂得如何高拋低吸,其實我在《3月4日實盤日誌》里說過那段話:初級階段是看著K線照「葫蘆畫瓢」,真正的投資家是完全不理睬K線。技術面分析說的是「阻力」和「支撐」,數的是「浪」和「頂」,基本面分析是認這個股票值多少錢,不到目標不賣出。股民買這樣的股票,必須突出「壟斷性、高成長、中小盤」色彩,這個話題在06年時期的博客里寫了很多,壟斷性且有企業自主定價權,就能夠保證利潤不斷增長,就能夠保證高送轉、高分紅,盤子大了不行,行業不突出不行,買了這樣的股票,過上十年你去看看是什麼樣子。
第三:多掌握市場信息,多了解自己想投資的上市公司基本面情況變化。比如博客每天提供了國際、國內基本金屬期貨、現貨市場行情,從點擊數量看,我知道這些東西沒有什麼人關注,不關注這些,又怎麼能夠掌握市場運行變化呢?新春佳節前清倉川大智勝翻番股空倉過年,但是,長假期間的國際金屬價格變化,讓我感到有一個重大投資機會出現,於是寫出《下一個暴富投資機會就在不遠》,並馬上買進龍頭股,事實上,股票收益馬上又翻番了。
第四:多學習政策信息,中國股市本身就是政策市,股指連續暴跌後,政策不容許下跌了,一再出台穩定措施,這個時候,就不要盲目看空了,可以選擇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積極鼓勵扶植的朝陽產業上市公司股票慢慢做多,一旦上升趨勢建立,馬上買進龍頭股,需要注意的是,還要堅持中小盤去選股,還是要堅持凈資產收益率、產品毛利率都不小於30%的品種投資,要買那些被熊市調整,殺跌到幾塊錢的股票,趁它們價值低估的時候去大膽買進,而非幾十塊去亡命追貴族股的方式。這些事實說明,炒股看政策,看大方向,看準確的權威信息,也是確保輕松賺錢的方式。
⑷ 高盛中國商品指數(GSCCI)哪裡可以找到
GSCCI使用的是國內大宗商品現價,其與國際價格常常截然不同。這種差別在短期內尤為明顯。目前GSCCI的權重構成如下:煤炭:45.7%,鋼鐵:41.5%,鋁:6.3%,銅:6.5%。 GSCCI是一個衡量中國上游通貨膨脹的周度指標。GSCCI近期的走勢表明,上游的...
www.mysteel.com/gc/zhzx/hydt/2007/09/24/0
⑸ 高盛在中國賺了很多鈔票,居然恬不知恥,還發表申明11。11大跌和他沒有關系
我可以告訴你一個信息:次貸危機到來前高盛靠作空獲利31億D,是唯一屹立不倒的最大投行。2010年4月20號高盛宣布第一季度盈利111億D,其中50億D用來發獎金。但對於你的見解我個人感覺太極端了,華盛頓和華爾街本來就是連體,起訴高盛只是敲山震虎,像周瑜打黃蓋,讓外人看大家都有台階下。其實高盛很早就做過這種事,但每當和朋友提起都很佩服它,我有個同學也在高盛工作,我也沒發現他價值觀有什麼問題。但我承認華盛頓是斗不過華爾街的,因為當。。。法案出台時,華爾街的天才們早就想好了新的idea,他們不犯法,但法律有漏洞這就夠了。其實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和西方人的價值觀,美國可沒有5000年歷史,也沒有儒學,中道。我對美國人的認識就是追隨我心。
⑹ 道瓊斯工業指數是哪幾個公司的股價指數
另一網友答案有誤,以下是最新的正確答案:
根據英為財情的數據,截至2019年8月28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即一般說的道瓊斯指數)包含以下30隻股票:
3M公司
IBM
Visa
亞馬遜
卡特彼勒
可口可樂
埃克森美孚
威瑞森
寶潔
家得寶公司
強生公司
微軟
思科系統公司
摩根大通
沃爾瑪
波音
特斯拉
耐克
聯合健康
聯合技術公司
英特爾公司
蘋果
谷歌
輝瑞制葯
迪士尼
雪佛龍
高盛
麥當勞
默沙東
注意,隨時間推移,指數的成分股可能改變,比如,2018年6月,原來的成分股通用電氣(GE)被從道瓊斯指數中踢出。最新的指數包含哪些股票,及對應的股票行情,請參考以下:
道瓊斯指數成分股
⑺ 從哪裡可以搞到國際大投行給中國客戶的報告或操作建議!例如高盛,摩根每天給中國客戶的報告或操作建議!
雖然不知道你要這有什麼用?不過我感覺你就是搞到了也沒什麼用。其實你仔細想一想,例如高盛,摩根這種公司賺的都是誰的錢?你查一查資料就不難發現,國際大投行賺走了中國客戶多少錢。有多少中國客戶被他們給蒙了,他們給中國客戶的建議都是以賺走我們中國人的錢為目的的。而且以華爾街的高智商,他們給的操作建議你根本是分辨不出是圖利誰的,而且輕易聽信他們的人基本上都賠的很慘。
而且例如高盛,摩根每天給中國客戶的報告或操作建議基本上都是為了幫助他們拉抬或打壓股指,讓他們從中套利用的。比如他們可以通過這種東西來拉抬股指,然後他們轉手賣空,從中獲利,在香港這事情發生的太多了,大都是虛假信息,沒有用的。
由衷的勸告你,別再去求這種沒有用的東西了,即使搞到了也別盲目的輕信這種東西。同時勸告你,股指期貨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玩的東西,在中國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這都是給機構投資人賺錢的東西,能不碰最好還是不碰。
⑻ 高盛在中國資本市場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雙面」高盛 眾所周知,從今年11月的CPI達到4.4%,並創出25個月以來新高的情況來看,中國內地加息在未來一段時間,都應該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但是我們也很清楚,即就是加息,目前銀行存款一年期2.5%的利率水平,相對於CPI而言,依然處於負利率水平。要想使得百姓的財富增長速度趕上CPI上漲的速度,投資成為百姓一個不得不為之的選項之一,因此加息對股市的下跌影響力,作用不會太大。至於上調印花稅,則更顯得有些滑稽。目前股指在2800點附近震盪,藍籌股的市盈率僅為10倍左右,市場根本不存在「投機過熱」跡象,何談上調印花稅呢?至於傳出內地基金大佬級人物范勇宏先生被雙規的消息,更顯得有些好笑。范勇宏先生作為國內基金業的領袖級人物,其被雙規的消息自然在市場中引發擔憂,進而引發A股市場的大幅震動。事實上,上證指數再度暴跌3.98%,收於2894.54點。謠言惑眾的作用已經起到了。盡管華夏基金管理公司新聞發言人張後奇先生11月17日迅速出面澄清說,此為市場謠言,純屬無中生有。但謠言對市場的負面沖擊作用已是木已成舟。 值得玩味的是,高盛看空A股的傳聞。如果我們再參考12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一篇名為《要警惕和打擊操縱市場的國際資本大鱷》,感覺就更清楚了。該文旗幟鮮明地指出,上調印花稅謠言以及某國際知名投行向投資者群發賣出中國股票郵件是大跌的導火索。文章特別指出,此前不久,正是這家投行發布了積極看好中國股市投資前景的策略報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有操縱股指牟利之嫌。據此,《南方日報》亦撰文指出,該文所指的國際知名投行,依據事實,顯然是指高盛無疑。這也難怪有媒體稱,在此輪暴跌之前,高盛公司分別向中國境內媒體和境外客戶提供了內容迥異的「陰陽」兩份研究報告,一份是向內地公眾唱多中國股市的;另一份卻是向其客戶下達賣出指令,掩護其客戶從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賣出的。 為什麼這次又出現了高盛的影子?為什麼國內主流財經媒體經常質疑高盛,每逢中國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調整之際都能「精準」押注,使其客戶和自身大牟其利?高盛到底在中國資本市場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狼外婆」或是「吸血鬼」?那麼,就讓我們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看看高盛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吧! 一屠金融資本 作為國際投行大鱷,高盛對賺取資本市場的「快錢」向來是來者不拒,由此培養出其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高度敏感性。1984年,國內舉辦的盛大的建國35周年大慶讓高盛看到了中國經濟崛起的勢頭,為了便於就近觀察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動態,方便制訂進軍中國資本市場的策略,高盛在香港成立了亞太地區總部。 1990年,國內證券市場設立,讓高盛嗅到了香味撲鼻的商機。為此,高盛動用了其在美國政界、商界、金融界等多方面的人脈資源,為其打開中國金融資本市場鋪路。高盛的努力沒有白費,1994年,高盛獲准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代表處。與此同時,高盛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中國B股股票的外國投資銀行。拿到進軍中國資本市場「通行證」的高盛絲毫沒有耽誤這「從天而落」的餡餅,把其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步邁向了其最熟悉的金融市場:1994年6月,美國摩根投資銀行和高盛正式參股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以超過每股凈資產6倍的價格取得平安13.7%的股份,其中高盛投資3500萬美元。2005年,匯豐銀行出資81億港幣收購高盛、摩根手中9.91%的中國平安股權。高盛轉讓平安保險股份之後,10年投資收益高達30倍以上。有趣的是,2007年3月1日中國平安發行上市之日,高盛參股的高盛高華證券公司作為主承銷商參與了中國平安的IPO發行,為已經是賺的盆滿缽余的高盛又奉獻了一把。 殺向中國金融資本的第一刀讓高盛品味到了中國資本市場美味的大餐,30倍的投資回報讓高盛嘗到了「嗜血」的快感。由此而一發不可收拾,高盛把砍向國內金融資本的刀鋒磨得更加鋒利。2002年,高盛擔任中銀香港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2003年,高盛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並資助該合資公司收購了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及地產資產組合。與此同時,鑒於高盛在國際投行的大鱷地位,高盛也成為第一批獲得中國政府發放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執照的金融機構,投資國內A股市場的額度為5000萬美元。 2005年,對於高盛扮演的中國金融資本市場「殺手」這個角色而言,無疑是一個極為忙碌的年頭。高盛先後擔任交通銀行價值21.6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在淡馬錫控股以14億美元入股中國建設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在蘇格蘭皇家銀行以16億美元入股中國銀行的項目中擔任財務顧問,擔任凱雷投資集團收購中國太平洋人壽24.9%股份項目的財務顧問。而這一年最為引人注目的重頭戲則是高盛以18億美元入股工商銀行。 伴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的改革,國內銀行登陸資本市場上市發展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高盛也非常看好國內銀行上市的商機。不過,為了降低參股工行的成本,增加自己在參股工行價格上的話語權,高盛也是頗費心機。先是利用評級機構說事,惠譽國際評級在當時一份評價工商銀行的報告中指出,資產負債狀況近來出現的改善能否長久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惠譽認為,工行的資產質量狀況依然欠佳,截至2004年12月底,其不良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為4.7%就是一個明證。在此背景下,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投資人要求擬上市的國內銀行改善資產質量。為此,四家國有銀行在上市前,政府用行政手段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承接了由銀行剝離的2.5萬億元不良資產,這不僅使四家銀行大大「瘦身」,資產質量一夜之間大幅改善,向「境外戰略投資者」出售的是一個甩掉歷史包袱、資產優良的銀行股權,使得國家擔負了銀行改制的巨大成本,也導致了工行發行價的低迷。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2億美元的總價認購164.76億股工行股份。而在高盛成功地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入股工行以後,利益的驅使使得高盛為國內銀行大唱贊歌,工行也在一夜間由一個資產狀況不佳的銀行一躍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銀行」。而當國人沉醉於這個「全球最賺錢的銀行」稱號之時,高盛則是低聲埋頭發大財,其持有的工行股份4年獲利近120億美元,資產增值4.65倍。高盛在去年6月沽售約30.32億股,已套現19億美元。 通過參股國內金融機構賺取豐碩收獲的同時,高盛也把屠刀揮向了儼然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內產業資本,利用資本優勢和人脈資源,對國內優秀企業展開了新一輪「剪羊毛」運動。 二屠產業資本 高盛在國際投行中的卓然地位為其在國內企業開拓投行業務提供了無可比擬的便利。很多國有大型企業尋求海外上市融資時,由於缺乏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了解,也缺乏與國際資本溝通的渠道,這就為高盛「一個蘿卜兩頭切」的內外通吃手法大開方便之門。 從1997年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募資40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至2006年,南方航空、中國石油、中國網通、中芯國際、東風汽車、北汽控股、盛大、平安保險、中興通訊、TCL、聯想集團、中海油、分眾傳媒、上海先進半導體的融資上市都有高盛的參與。2006年,高盛再度向國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資本「吸血鬼」玩技。 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億元人民幣中標雙匯股權拍賣,獲得雙匯集團100%股權,間接持有雙匯發展35.715%的股權,後通過受讓掌握60.715%股份。2006年6月1日,高盛提出全面要約收購。高盛參股雙匯發展以後,藉助著雙匯發展這只「下金蛋」的母雞,通過加大利潤分紅比例以圖迅速收回參股成本,其中以2006年與2007年最甚,分紅方案均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現金分紅41084.4萬元,2007年度現金分紅48479.59萬元,分別占當年合並報表凈利潤88%和86%。2008年比例有所回落,每10股派6元,但仍占凈利潤52%。最高分紅額度占凈利潤額度的比例高達88%,這在國內上市公司的分紅比例中絕對是前所未有的。不僅如此,隨著2007年國內股市牛市的到來,高盛在狂吞雙匯發展分紅的同時,悄悄地把自己所持有的股權轉讓給鼎暉投資以及其他公司,並未在雙匯發展信息披露中有所提示,直至2009年12月14日雙匯發展才對外發布澄清公告,雙匯發展因此受到中國證監會督查。 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價格從西部礦業前股東東風實業公司受讓3205萬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礦業召開2006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以2006年12月31日該公司股份總數32,050萬股為基數,以資本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12股,以法定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3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體股東轉增,以未分配利潤按10送35股比例送股。轉增和送紅股後,高盛持有西部礦業的股權猛增至1億多股。2009年3月5日,西部礦業發布公告,稱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 3月3日,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L.C. 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統出售所持西部礦業公司119,150,000股股份,所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若按減持期間市場均價8.67元計算,高盛累計套現10.3億元。高盛持股西部礦業1.923億股的全部投資成本只有9610萬元,以減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計算,投資回報高達974.3%。高盛對西部礦業的此次投資曾被業內人士指責有手續違規、利益輸送、關聯交易、操縱市場的嫌疑。 2007年9月3日,高盛對海普瑞增資491.76萬美元,持股數增至1125萬股,佔有12.5%的股權比例。2009年,高盛持有的外資股變更為4500萬股,平均持股成本約為1.57元/股;以海普瑞148元的發行價計算,高盛獲利達93.27倍。 在隨後的日子裡,在新東方、阿里巴巴、國美電器、分眾傳媒、中國糧油控股、先聲葯業、英利新能源、寧波銀行、中國鋁業、北京控股、遠洋地產、雨潤食品、SOHO中國、東南融通、波司登、尚德電力、中國旺旺、遠洋地產、茂業國際、太平洋航運、吉利汽車的上市融資路上,都能看到高盛這個資本大鱷的身影。而在掘金國內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之後,高盛也把資本陰影伸向了剛剛邁過「溫飽」進入「小康」的國內中小投資者。 三屠中小資本 今年的股市讓很多中小投資者極為郁悶,因為股市中為數不多的行情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直上直下的「坐電梯」。從11月11日至今,滬指單日漲跌超過50點的大幅異動次數超過5次,使得很多習慣於波段操作的投資老手疲於應對。 導致股指直上直下的因素很多,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股指期貨大幕拉開後,中國證券市場已經進入了對沖時代,進入了做空也可以賺錢的股指套利時代。各種跡象表明,這一次的暴跌固然有宏觀面的原因,但是,市場中存在著一股不為投資者所知的雄厚資本,利用國內指數編制上的缺陷以及金融衍生品工具通過操縱指數和影響輿論造成市場短期大幅異動來謀取暴利。而能夠在市場上具備如此雄厚資本實力和影響輿論能力的大玩家中或許就有高盛的背影。 從高盛精確出台的國內外「陰陽」研究報告來看,其出台時機和市場異動時機極為吻合,由於能夠看到高盛精準研究報告的都是國內外大型機構投資者,當這些機構投資者接受了高盛的投資思路,憑借其資本實力,很容易在市場中形成急漲急跌的走勢,為高盛「渾水摸魚」掠奪中小投資者的散碎資本大放「綠燈」。這些跟隨高盛投資思路資本採取的是拉高權重股吸引跟風盤、在股指沖高時逐步布局股指期貨空頭頭寸、通過散布利空製造恐慌引發股指下跌三部曲實現的。由於中小投資者資金額度所限無法參與股指期貨投資,成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犧牲品。 高盛「三屠」,讓剛剛20歲進入青年期的國內證券市場累累受傷。而高盛之所以能夠在國內資本市場「橫」著走,所依仗的不就是一張國際著名投行的「畫皮」?所依仗的不過是美聯儲高官以及美國財政部高官多是從高盛出身的美國政界資源?因此,對於國內資本市場的監管者和投資者來說,在國內證券市場步入20歲之際,我們的資本市場是不是也應該發揮青年人的「闖勁」和創新精神,探索走出一條適合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特色之路。走中國特色資本之路,讓高盛這個國內資本市場的大鱷賺取應該得到的利益,而不是謀取暴利!
麻煩採納,謝謝!
⑼ 美國高盛欺詐事件怎麼會影響中國股市,而且影響很大
中國到處都有高盛的影子,最簡單的前一陣子的豬肉漲價,都是高盛在操縱,英國人法國人搞的是控制產業資本,比如鋼鐵漲價,而美國搞的是金融資本,簡單的說就是有大量的錢在中國股市,高盛一旦撤走,中國股市必跌。
⑽ 股指期貨搞的股票大地震
不是,今天完全是因為,美國高盛公司出事了,美股大跌而影響的.
現在是恐慌性下跌,建議逢低可以買一點了.這就是巴菲特說的,別人恐慌你要貪婪.
股市還有一句話,大多人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