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印度公司是干什麼的呢
在歐洲歷史上一共有過多個被簡稱為東印度公司的企業,它們分別是:
·荷蘭東印度公司
·丹麥東印度公司
·法國東印度公司
·瑞典東印度公司
·和被合並稱為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幾個企業
英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就是說,在英國統治的地區,
一天24小時都可以見到太陽。英國之所以發展壯大、強盛發達。與對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殘酷掠奪分不開。「東印度公司」建立與發展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東印度公司始建於1600年。最初,英國人主要是利用東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東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國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不久,又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拉斯建立商館。1698年,東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兒王朝政府買下了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村莊雖小,作用卻非常大,其周圍盛產大米、黃麻,河流縱橫交錯,平原一望無邊。東印度公司在這里設立了貿易總部,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因為東印度公司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就佔領了上面提到的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另外一個城市孟買。他們在這里設立了三個管區,各設一名省督管轄,把這些地方變成了進一步侵佔印度其他地區的根據地。
英國人在印度大肆掠奪,勢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滿,所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更順利地入侵其他地區,便在加爾各答修築了一個巨大的堡壘,裡面是荷槍實彈、全副武裝的英國軍人,這些英軍還積極訓練印度人幫助他們打仗。
⑵ 東印度公司有沒有賬本
你好,你說的東印度公司應該是古代的那個大公司吧,如果是的話,那肯定是有賬本的,因為從人類從事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始,賬本這個東西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記賬本,那龐大的金額就沒辦法計算清楚,一個公司也就不可能正常的運營下去,所以說那時候雖然科技不怎麼發達,可能印度連紙都沒有,但是也會用別的替代品來記錄的
⑶ 東印度公司破產原因是什麼
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而組成,實際上這個特許狀給予東印度貿易的壟斷權21年,隨時間的變遷,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為止,它還獲得了協助統治和軍事職能。從18世紀60年代起,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813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特權被取消後,來廣州十三行貿易的英國商人,從原來統一由東印度公司組織而變為散商,英國政府特派官員與中國政府交涉商務事宜,使原來商人與商人之間的交涉一變而成為政府間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兩國沖突導火線的種子。種種權力被取消後,東印度公司走向了破產的道路。1858年,東印度公司用盡畢生精力為英國聚斂到足夠的財富之後,被一腳踢開,東印度公司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至1947年。東印度公司的破產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1.公司職員貪污走私成風,使公司總收入銳減。2.因公司對印度人民的橫征暴斂,造成印度人民不斷起義。而公司要鎮壓起義,就需大筆開支。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使公司陷於重重危機之中。3.東印度公司是商業壟斷資本的代表,而工業資本在英國迅速發展壯大,商業資本逐漸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這點,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⑷ 請問東印度公司真實存在過嗎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建立於17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當時的歐洲各國興起海上冒險,探尋世界地理,更發展外海的商機。
從1595年4月至1602年間,荷蘭陸續成立了14家以東印度貿易為重點的公司,為了避免過度的商業競爭,這14家公司於是合並,成為一家聯合公司,也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當時的國家議會授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具有貿易壟斷權。
荷蘭東印度公司由位於阿姆斯特丹、澤蘭省的密德堡市、恩克華生市(Enkhuizen)、代爾夫特市(Delft)、荷恩市(Hoorn)、鹿特丹市(Rotterdam)六處的辦公室所組成,其董事會由七十多人組成,但真正握有實權的只有十七人,被稱為十七紳士(Heren XVII),分別是阿姆斯特丹八人、澤蘭省四人,其他地區各一人。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也是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並被獲准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條約,並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
⑸ 英國東印度公司是如何成立的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隨之而來的就是西方的殖民侵略。十六世紀, 正是英國開始大規模資本原始積累的時期, 英國商人在國家的保護下紛紛向海外發展, 成立了許多享有特許專利權的壟斷貿易公司。1588年英國在海上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清除了海外發展的巨大障礙, 為英國的海外殖民活動創造了一個新的發展機會。
1600年,英國女王伊麗沙白批准倫敦富商的請求,允許組織「 倫敦督辦及商人東印度公司」 , 這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歷史的開始。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時, 英王給予特許:1.禁止其他公司與該公司在東印度地區競爭;2.每次航行可以帶去三萬英鎊的黃金和白銀, 同時帶去的英國商品免徵出口稅;3.特許證有效期為十五年, 到時可以申請延長。
這種特許公司從國王那裡領取特許證.獲得貿易壟斷特權。特許證的性質相當於公司的組織章程,也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公司立法.或公司立法的變通形式,上面蓋有國璽,規定公司的性質、特權和權力。商人取得特許證,就使公司獲得法人資格。英國東印度公司不僅是一家特許公司,還是一家股份公司。該公司從創建到1617年的17年間,入股人數由原來的100人上升到954人,全部股金從原來的68373英鎊猛增到162萬英鎊,到1708年資本總額是創建時的5O倍。當時股份可以轉讓,對入股者不施加身份限制,公司資本具有永久性。對於這類公司,當時英國還沒有一般性法律規定,實際上特許證就起到了公司立法的作用。在特許主義時期,英國公司立法的最大建樹在於詹姆士一世期間(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對公司獨立法人地位的確立。
對印度殖民貿易的巨大利益, 促使被排斥在東印度公司之外的英國商人在1689年於倫敦成立了一個新的英商東印度公司, 並與原來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競爭。因為競爭影響了英國政府的財政收入, 所以在1702年由國會主持把新舊兩個公司加以合並, 命名為「 英商在印度貿易聯合公司」 , 習慣仍叫英國東印度公司。從此, 開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更大規模殖民侵略的新時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掠奪到的巨大財富, 源源不斷地流回英國, 有力地加速了英國的工業革命, 同時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造成了致命的危機。
十八世紀下半葉, 工業革命在英國迅速展開。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原料供應和商品銷售市場的需要, 越來越迫切。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壟斷,成了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變印度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的嚴重障礙, 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對東印度公司日益不滿。同時, 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殘暴掠奪, 特別是對盂加拉的破壞性掠奪, 使當地經濟瀕於破產, 嚴重影響了公司股東們的收入, 也引起倫敦百萬富翁們對公司的強烈不滿。於是, 關於對印度如何管理的問題成了英國國內政治生活中的一個突出的問題。
1784年, 在工業資產階級的推動下, 英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旨在削弱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經濟、政治壟斷地位的「 印度法案」 , 具體內容如下:1.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行政和軍事事務由英國政府接管,公司只管理貿易業務;2.英國國會設立一個由英王任命的六人監察委員會, 負責對印度事務的監督和指導。這個法案雖然削弱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權力, 但是並沒有滿足英國工業資產階級開放印度貿易的要求,直到1813年的印度法案, 完全取消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貿易的壟斷權, 使印度變成了英國工業產品自由競爭的廣闊場所。
在這期期間,英國公司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資本原則——授權資本制。這一制度後被英美法系國家所採納。授權資本制最初的含義是公司股份的發行基於政府授權,在特許主義時期,一些特許公司根據授權成立,以發行股票吸收資本,其中東印度公司最為典型。英國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表明,公司設立時資本總額雖記載於章程,但並不要求發起人全部認足,只認足並繳付資本總額中的一部分,公司即可成立,未認足部分,授權董事會根據需要隨時發行新股募集.不需要作登記變動。
東印度公司在英國對印度進行殖民侵略和瘋狂掠奪的「 事業」 中, 起了巨大的作用。到英國工業資本主義全盛發展的十九世紀五十年代, 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在印度民族起義的打擊下, 終於結束了它那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罪惡歷史。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存在與發展,促進了英國公司立法的進步,使英國形成了公司法人制、發行股票、授權資本制等典型公司制度!
⑹ 東印度公司
不是,各國有各國的東印度公司。歐洲歷史上,一共有過多個被簡稱為東印度公司的企業,他們是英國、法國、荷蘭等繼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擴張後,17世紀新興的殖民國家為了處理在殖民地地區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機構。 分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 丹麥東印度公司(1616), 葡萄牙東印度公司(1628),法國東印度公司(1664)(French East India Company) 和瑞典東印度公司(1731)。
⑺ 世界第一張股票是哪裡發行的
人類史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出現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並在此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上市公司股票。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並發行了股票,不久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張上市公司股票。
⑻ 有誰知道東印度公司的標志(圖案而不是意義)
找了一下,發現東印度公司經過歷史的滄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標志也不同,我放到了我的網路空間
http://hi..com/hahongfeng/album/%C4%AC%C8%CF%CF%E0%B2%E1
⑼ 東印度公司的介紹
丹麥東印度公司(丹麥文:Dansk Ostindisk Kompagni,)此公司在丹麥及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授權下於1616年創立,主要經營與印度的貿易業務,在印度的基地位於特蘭奎巴(Tranquebar)。丹麥東印度公司只經歷了一段短暫的繁盛期,很快就衰落下去,並於1729年解散。
⑽ 什麼是東印度公司
在歐洲歷史上一共有過多個被簡稱為東印度公司的企業,它們分別是:
·荷蘭東印度公司
·丹麥東印度公司
·法國東印度公司
·瑞典東印度公司
·和被合並稱為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幾個企業
英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就是說,在英國統治的地區,
一天24小時都可以見到太陽。英國之所以發展壯大、強盛發達。與對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殘酷掠奪分不開。「東印度公司」建立與發展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東印度公司始建於1600年。最初,英國人主要是利用東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東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國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不久,又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拉斯建立商館。1698年,東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兒王朝政府買下了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村莊雖小,作用卻非常大,其周圍盛產大米、黃麻,河流縱橫交錯,平原一望無邊。東印度公司在這里設立了貿易總部,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因為東印度公司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就佔領了上面提到的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另外一個城市孟買。他們在這里設立了三個管區,各設一名省督管轄,把這些地方變成了進一步侵佔印度其他地區的根據地。
英國人在印度大肆掠奪,勢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滿,所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更順利地入侵其他地區,便在加爾各答修築了一個巨大的堡壘,裡面是荷槍實彈、全副武裝的英國軍人,這些英軍還積極訓練印度人幫助他們打仗。
本來是做生意的東印度公司,光是經濟掠奪就已經使印度人民非常不滿,這時,他們又建立了軍隊,印度政府理所當然地就出面進行干預了。
1756年,孟加拉的納瓦布(相當於總督)向東印度公司提出抗議,要求他們在加爾各答拆除堡壘,英國人根本不理睬,納瓦布非常氣憤,發兵趕走了英國人,收回了加爾各答。這就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英印七年戰爭。
這個時候,因為英國政府授予了東印度公司各種權力,如壟斷貿易權、訓練軍隊權、宣戰媾和權、設立法庭審判本國或殖民地居民權等,由此可見,東印度公司實際成為英國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機構。
所以,當印度人收復加爾各答之後,東印度公司總司令官克萊武連忙召集官員到馬德拉斯商討對策。
「大英帝國豈能容忍這種侮辱,我們動手吧!」一位身著軍裝的官員向克萊武提議。
「慢!我認為應進行充分准備,然後再作決斷。」一位政府官員說。
「什麼?土人欺負到我們頭上了,我們還要准備什麼?大英帝國的軍隊所向無敵,沒什麼可准備的。」軍人用眼睛斜視了一下說話者,不滿地說。
「司令官,」政府官員好像沒有聽見軍人的話,慢條斯理地對克萊武繼續說,「請您聽一下我的理由,第一,納瓦布的兵力有7萬人,而我們只有900人,加上接受我們訓練的印度士兵,也不過2900人,一旦打起來,勝負恐怕不難判斷。第二,我們遠離本土,戰爭打響後,恐怕物資供應很成問題,從英國出發的船隻,到這里需要兩個多月。第三,印度人還有法國人的支持。這三點請司令官考慮。」
克萊武聽後,看了一眼軍人,軍人在瞪著眼睛,怒視著那位政府官員。克萊武又看了看那位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已默默地坐了下來。克萊武狡猾的一笑,向所有人說道:「諸位,他們二位的意見都不錯,我決定,向印度開戰,不過……」說完,他走向那位政府官員,向他耳語了幾句什麼。
第二天,政府官員帶著幾位隨從,把許多珍貴禮品送給了納瓦布的主要軍官。原來,他們是向納瓦布的下屬軍官行賄!
1757年1月,克萊武率軍在恆河口登陸,經過短時間激戰,重新佔領了加爾各答。
6月,納瓦布調遣7萬大軍與克萊武的900英軍在普拉賽地區作戰。英國士兵面對強大的印度軍隊早已嚇破了膽,初戰就失敗了。但是,他們用大量金錢珠寶收買了印度的不少軍官,使印度軍隊向後撤退,這時英軍迅速追擊,印軍四散逃跑,連納瓦布也被英軍殺死。英國軍隊乘勢向孟加拉國庫進軍,當打開國庫大門。他們看到了滿庫的金銀珠寶的時候。「搶啊!」英軍頓時象開了閘的水一樣沖向國庫的各個角落。國庫空了,英國軍人卻滿載而歸。
幾年以後,克萊武在向議會陳述這次搶劫時,非常遺憾地說:「當時我真傻,我周圍滿是金銀珠寶,整箱整箱的金條,整袋整袋的各色寶石。可我卻只拿走了20萬鎊!」據不完全統計,孟加拉國庫被搶,英軍拿走的金銀珠寶,總價值達3700萬英鎊,這還不包括個人裝入腰包的,如東印度公司職員們個人搶走的總數價值2100萬英鎊。光這兩項總價值就達5800萬英鎊。這次戰役之後,英軍又擊敗了法軍,從此,獨自霸佔了孟加拉,並任命親英派印度人作了納瓦布。
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此法規定,原加爾各答的省督改為總督,並由國家直接任命,其任務是代表英國政府全權管理英國佔領下印度的全部領土。至此,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以後,英國繼續佔領印度其他地區,1774年,佔領了奧德,1799年,經過持續23年的戰爭之後,英國又佔領了印度南部具有很強實力的封建國家邁索爾。1849年,又佔領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從此,英國完全佔領了印度,印度全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那麼,為什麼東印度公司能夠一步步吞食印度並牢牢地控制印度呢?
可以說,英國統治印度的秘訣在於「分而治之」四個字,印度是南亞的一個大國,從16世紀初期,莫卧兒帝國就開始統治印度。表面看,印度是一個統一的龐大帝國,實際上,印度從未實現過統一。不僅各封建割據王國互相爭斗,連中央內部也矛盾重重,同時,又不斷受到外來勢力的入侵。所以,國力非常弱小。再加上傳統的種姓制度,使社會各階層矛盾非常尖銳。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順利闖入印度。英國殖民者佔領印度後,便充分利用了印度國內的各種矛盾,讓「印度人列印度人」,從而坐收漁利。如18世紀末,東印度公司唆使印度教封建王公攻打伊斯蘭教的邁索爾,後又唆使海德拉巴王公進攻馬拉特,並挑撥馬拉特王公之間的關系,造成極度混亂局面後,東印度公司才出面收拾殘局,進而確立自己的殖民統治權。
東印度公司還訓練了僱傭軍,這支僱傭軍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擁有,但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東印度公司的「保護」,實際上這支部隊是為英國人服務的。它由歐洲軍官指揮,對英國佔領印度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支僱傭軍,英國就不可能征服印度。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瘋狂進行殖民掠奪,除了上述搶劫孟加拉國庫外,1799年,攻陷邁索爾首府時,又搶劫了價值1500萬英鎊的王室珍寶。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種掠奪手段是壟斷鴉片、食鹽和煙草貿易。其中,鴉片收入約占公司總收入的七分之一。他們強迫孟加拉農民種植鴉片,再走私運到中國銷售,從中牟取暴利。
由於東印度公司殘酷掠奪和壓榨印度人民,使印度人民遭受了無窮的災難,僅1770年孟加拉大飢荒,就餓死1000萬人,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從18世紀60年代起,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767年,公司無力交納英國政府規定的40萬英鎊,開始向政府貸款,財政危機越來越嚴重。1813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了,1833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這樣,東印度公司不得不走向破產的道路。
東印度公司的破產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首先,公司職員貪污走私成風,使公司總收入銳減。其次,因公司對印度人民的橫征暴斂,造成印度人民不斷起義。而公司要鎮壓起義,就需大筆開支。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使公司限於重重危機之中。再次,東印度公司是商業壟斷資本的代表,而工業資本在英國迅速發展壯大,商業資本逐漸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這點,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1858年,東印度公司被政府正式取消,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東印度公司就象一位衰老的老人,當它用盡畢生精力為英國聚斂到足夠的財富之後,便被一腳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