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技巧 » 簡述上市公司反購並股票交易策略
擴展閱讀
中國股票投資背景 2025-08-18 08:57:14
華為與安潔科技股票 2025-08-18 08:41:31
wind股票模擬交易 2025-08-18 06:37:04

簡述上市公司反購並股票交易策略

發布時間: 2021-09-01 19:11:41

① 上市公司回購股票有什麼作用

你好,股份回購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現金等方式,從市場上購回本公司發行在外的一定數額的股票的行為。公司在股票回購完成後可以將所回購的股票注銷。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公司將回購的股票作為「庫藏股」保留,不再屬於發行在外的股票,且不參與每股收益的計算和分配。庫藏股日後可移作他用,如發行可轉換債券、雇員福利計劃等,或在需要資金時將其出售。上市公司股票回購是國際通行的公司實施並購重組、優化治理結構、穩定股價的必要手段。
回購股票的作用:
增強市場信心。上市公司內部掌握著公司發展戰略、技術研發、財務狀況、人員情況等重要的內部信息,與外部投資者所能夠了解的信息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可以向市場傳達公司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其股票價值高於當前市場價值的信息,增強市場信心。
穩定股價。在宏觀經濟不景氣、市場資金緊張或股市行情低迷,股價震盪的時候,市場的悲觀情緒容易引起投資者的大量拋售,使上市公司股價面臨暴跌的風險。通過股份回購,上市公司可以將股價穩定在合理的范圍,抑制股價的持續下跌,有利於公司合理股價的形成。例如1987年10月發生的美國股災,在兩周內有600多家公司發布了回購股份的計劃,其中花旗集團宣布回購公司高達2.5億美元的股票。
優化資本結構。上市公司發展資本依靠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兩種,構建合理的資本建構對上市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股份回購就是公司平衡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比例,優化資本結構的方式之一。通過股份回購,上市公司減少了在外流通的股份,在債務資本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權益資本的比例,提高長期負債比例和財務杠桿,降低公司的總體資本成本。使用股份回購來優化資本結構的公司往往具有未充分使用的債務融資能力,其預期現金流可以滿足更高的債務資本。
防止惡意收購。公司上市公開發行股票,雖然籌集了資本,但是由於外部流通股份比例的上升,也增加了上市公司被惡意收購的風險。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回購本公司股票,減少外部股東所持股份的比重,提升對公司的控制權。例如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本為了防止本國企業被外國資本吞並,大批上市公司推行職工持股制度和管理人員認股制度,鼓勵職工和管理層持股。一方面將公司的利益與員工保持一致,激勵了職工和管理層,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外部流通股份,維持了企業的控制權。

股票交易策略具體有哪些

股票交易策略常見的是趨勢型策略,通俗說,就是追漲殺跌。從眾心理是趨勢的主要基礎。趨勢也是股市運行的最明顯特徵。雖然牛市即具有明顯上漲趨勢的時間只佔總時間的15%左右,但由於它的特徵顯著,還是受到眾多的投資者偏愛。CMC Markets提醒交易者,股票交易策略是一種在理想模型中抽象概括出的東西。在實際中,大可不必說只用一種基本策略。把不同的策略組合進一個交易系統一般能得到更好的甚至是出奇好的效果穩定盈利是一種境界。

③ 什麼是投機股買賣策略

投機股是指那些從事開發性或冒險性的公司的股票。這些股票有時在幾天內上漲許多倍,因而能夠吸引一些投機者。這種股票的風險性很大。投機股是指那些易被投機者操縱而使價格暴漲暴跌的股票。投機股通常是內行的投機者進行買賣的主要對象,由於這種股票易暴漲暴跌,投機者通過經營和操縱這種股票可以在短時間內賺取相當可觀的利潤。投機股價格波動幅度大,在短期內其價位漲幅遠遠超過投資股,是急功的近利者追求的對象。但其風險較大,如買賣不當,可能因出現戲劇性的股價暴跌而使投機者傾家盪產。投機股風險正在加大,這個交易周,市場起伏比較大,尤其是在下半周,股指出現了拉鋸狀態,行情顯得有點撲朔迷離。實際上,在這期間最值得人們關注的,一個是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另一個是投資者對後市預期所出現的某些變化。

先說市場結構問題。這一期間股指實際的漲幅是不大的,但根據算術平均法計算的市盈率、市凈率和股價則上漲比較快,其原因就在於一些業績差,甚至連續虧損的股票,還有一些股改難度比較大的股票,在傳聞的推動下出現了大面積的上漲。正是它們的上漲,使得市場顯得很活躍,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人氣,刺激了股指。這些股票的上漲大都是建立在對收購兼並、資產重組等題材的預期上的,而事實證明上市公司要做好這些工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成功的概率並不高。更何況對於不少公司來說,這些所謂的題材只是某些人的想像,並沒有可靠的依據。

④ 反並購策略的案例分析

1994年4月恆通集團受讓棱光實業35.5%的股份,開創了中國證券市場國有股權轉讓的先例。但由於當時的棱光實業的主業處於慘淡經營的地步,入主棱光實業後所發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使棱光實業的資產與經營狀況每況愈下,終於在1999年中期出現了整體性虧損。其中最典型和最惡劣的是恆通對棱光資產的「吮吸」,恆通入主棱光六年來,已通過溢價轉讓資產、股權質押、經濟擔保等多種手段,前後從棱光實業弄走了8個多億的資產或信用。
同樣,1997年10月成都聯益大股東成都聯益(集團)公司將成都聯益3421.6萬股法人股(占總股本的40%)轉讓給廣東飛龍集團有限公司後,原本以為是一個沿海民營企業與西部上市公司的完美結合,隨著廣東飛龍集團的種種詐騙行為而化為泡影。這種在資產重組過程中出現的不和諧之聲,表明獲得控股權的兩個不同的目的,即到底是扶持上市公司做強做大,還是以上市公司作為斂財的渠道。誠然,控制方希望藉助資本市場尋求對前期投入的套現是完全正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急於求成甚至不惜採取欺騙手段圈錢,顯然是竭澤而漁。因此,在目前上市公司虧損數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管理部門如何針對出現類似的問題制訂相應完善的法規以杜絕純粹圈錢式重組的發生,是保證上市公司持續發展的關鍵。投資者也應當對廉價獲得上市公司控股權的行為予以甄別,以迴避相應的風險。
總之,企業在反兼並、反收購策略可謂五花八門,隨著收購兼並活動的發展,新的反兼並、反收購措施也會不斷涌現。值得注重的是,目標公司在控制自己的反購並計劃時,一定要注意當地法律對此種計劃所持的態度,履行法定的程序和步驟。因為,各國證券法均規定,目標公司管理層在安捧反購並措施時,必須充分保護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不得因董事、經理的一己之私而犧牲股東的利益。
例如,香港《公司收購與合並守則》第4條「禁止阻撓行動」規定:受要約公司的董事局一經接納真正的要約,或當受要約公司的董事局有理由相信可能即將收到真正的要約時,在未得受要約公司股東在股東大會批准前,受要約公司的董事局在該公司事務上,不得採取任何行動,以阻撓該項要約或剝奪受要約公司股東決定該項要約利弊的機會其效果足。特別是董事局如果未取得該項批准,不得:
①發行任何股份;
②就任何未發行股份發現或授予期權;
③增設或發行、或准許增設或發行任何證券,而該證券是附有轉換為該公司股份或認購該公司的股份權利;
④出售、處置或取得,或同意出售、處置或取得重大的價值的資產;
⑤在日常業務過程以外訂立合約,包括服務合約;
⑥促使該公司或其任何附屬公司或聯屬公司購買或購回該公司的任何股份或為該等購買提供財政協助。凡該公司在之前已有合約義務,規定採取任何該等行動或凡出現其他特別情況,必須盡早在可能的情況下咨詢執行人員,在適當情況下,執行人員可能豁免須取得股東批準的一般性規定。

⑤ 簡述反向投資策略的行為學基礎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根據過去一段時間的股票收益率情況,買入過去表現較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較好的股票(當然,在目前國內股票市場還沒有開放雙向交易機制的情況下,還不能操作此投資策略)。
反向投資策略的一般模型:
一、加入MKT的反向投資策略,以評價期市場累積報酬減去評價期累積無風險利率之正負號作為是否執行反向投資策略標准,執行結果表明,當MKT為正作為操作標准時,獲利普遍提高;
二、加入range的反向投資策略,以月度之間橫斷面個股累積報酬最大差距大變動方向正負號作為反向投資策略標准。當range為正時,說明橫斷面個股積累報酬最大差距擴大,反之亦然。執行結果表明,在評價期為6個月至1年的投資組合中,獲利普遍提高;
三、加入PE後的反向投資策略,就整體而言,(市盈率低的輸家-市盈率高的贏家)策略最優,說明市盈率高的贏傢具有非常明顯的反轉傾向,所以賣出市盈率高的贏家可以確保反向投資獲利的顯著性。
反向投資策略理論框架及相關文獻綜述
1.反向投資策略的形成以及理論依據 1985年,邦特 DeBondt 、賽勒 Richard Thaler 等人在研究中發現,金 融市場中存在著「過度反應」。也就是說,人們往往會追逐那些表現較好的股票, 而過於傾向於拋售那些表現較差的股票,導致表現好的股票價格被高估,而表現 差的股票價格被低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最終還是會糾正這種股票價 格的「超漲」或者「超跌」,也就是說,被高估的股票價格會下跌,而被低估的 股票價格會上漲。這種變化僅僅是市場對投資者「過度反應"的修正。 在此之後,丹尼爾 Daniel 等人於1998年發表了一篇文獻,其中闡述了投 資者的心理因素及其帶來的投資偏差行為,會使得股價的波動以及金融市場對信 息的反應出現「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現象。 正是以這一系列證實金融市場中存在「反應過度」現象的研究為基礎,「反 向投資策略」應運而生。它要求投資者根據證券在過去的表現 即收益率情況 對其進行排序,買入表現差的股票組合,同時賣出表現好的股票組合,從而構建 一個「零投資組合」。根據上述文獻的研究結論,這個組合將在之後的一段期限 內獲得超額收益。
2.反向投資策略的相關文獻綜述 DeBondtand Thaler 1985 認為金融市場會過度反應,反向投資策略可以獲 得超額收益。 DeBondtand Thaler 1987 基於之前的研究,研究了公司規模以及投資組合 的風險與反向投資的收益率之間的關系,發現它們並不相關;另外,考慮了一月 效應,發現每年12月的超額報酬都與第二年1月的報酬呈負相關。 萬方數據 Loand 期望收益橫斷面變異、個股收益之序列共變異數、個股收益之橫斷面共變異數。 Lehman 1990 研究了股票買賣差價 bid―askspread 以及交易成本與短期 價格反轉的關系,並經過調整,使得百分之90左右的短期反向投資獲利。 Gautamand 系,發現前者是後者在短期內發生的主要原因。 AWLoandAC 功於證券市場上的「過度反應」現象,還與不同類型的股票之間的相關性有著密 切的聯系。 Lawrence andHao KryzanowskiZhang 1992 運用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上市的 所有股票從1950年至1988年的所有數據,研究了市場上是否具有「過度反應」 Bondtand 現象。結論與De Thaler 1985 不同,表現好的股票和表現差的股票將 在2年內持續他們原有的趨勢,而直到10年以上,股票的價格才開始發生明顯 的反轉。 Conradand discreteness 等因素會對股價造成影響,使得 trading 以及價格非連續 price andhold 的方 長時段的反向投資策略的收益出現偏誤。主張以買進持有 buy 式來計算長期反向投資策略的收益。

⑥ 反向收購上市的反向收購的操作過程及相關具體注意事項

要使買殼上市取得成功,先要找一個好的殼公司。一個好的殼公司應具備如下條件:
1)殼公司中可以沒有資產、沒有業務,但不要有債務和法律訴訟,就是所謂「干凈」的殼,否則對收購公司不利。
2)殼公司的上市資格必須保持完整,包括根據美國證交會的要求,按時申報財力和業務狀況,否則美國證管當局可以取消其上市的資格。
3)一視同仁公司要有足夠的「公眾股份」和「公眾股東」,合並後交易才能活躍。所謂「公眾」是指最初上市時購買公開發行股票的股東。
4、殼公司提供法律證明書證明該公司股股為「可交易股額」。
5、商定收購合並方案
找到好的殼公司以後,就可以辦理的收購合並的手續。其中對雙方公司的財務報表的審計最,最時間較長。接下來是雙方商定合並方案,確定股權分配及費用支付方式等腰三角形事宜。
確定購並方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事項:
1)股權分配
殼公司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就有公眾股東,否則就不稱為上市公司,所以反向收購不能收購上市公司百分之百股份。越是看好後市的國內企業(題材充足,業績良好),佔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愈高。
2)買殼合並的方式
買殼合並的方式是一種「反向收購「的方式。被收購的本來是殼公司,但因為殼公司是美國的上市公司,不能消失,所以殼公司繼續存(名字可以改),只是將股權交由收購公司原股東所有,收購公司則將資產、業務裝入殼公司,成為其子公司。
3)收購公司將資產、業務裝入殼公司的比例及時機的確定。
6、作法律文件
收購合並方案商定後,雙方即可編製法律文件、簽約。辦理完收購、合並手續後,收購公司就自然變成美國的上市公司,反向收購即告成功。
7、向美國證交會申請
雙方辦完反向收購手續、簽約後,向美國證交會申請備案,並向NASD申請股票交易(OTCBB),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使股價上漲的問題了。
8、與做市商商談、溝通
為使新合並公司股票能較快上漲,應與做市商溝通,協商策略。
9、與金融公關公司商談、溝通
為了使股票上漲更快,除了與殼公司原做市商及新公司增加的做市商相互配合,通常還需聘請金融公關公司,由金融公關公司向更多的股票經紀人、分析師、機構投資者和一般個別股民推動,使他們注意到新合並公司的發展,引起人們對新公司股票的興趣。
10、當股價達到US$4,即右申請進入NASDAQ(其他上市要求見附表)

⑦ 如何應對上市公司的反收購

可參照H-P並購Compaq的案例,制出一個更有遠景的企業策略和運作方案,游說目標公司的主要股東,爭取他們的支持,再發起委託書爭奪戰來表。

要不然,就要從法律入手,查找出反收購行為的破綻,攻其漏洞,這可參照歷年來日本企業的訴訟案。

最後,就是游說行政干預,能否行得通,就要看該國的政治形勢。

⑧ 反收購策略的企業反收購策略

收購與反收購的實質是企業控制權的爭奪。產權交易的過程雖是股權的轉移,但真正的動因來自於經營者的競爭。如是善意收購,雙方握手言和;如是敵意收購,雙方將不可避免地展開爭奪。
具體地,企業反收購策略有: 若在敵意收購之前,目標公司有所察覺,經營者可採取一些主動的管理防範措施,主要有:
(1)修改公司章程,以抵禦外來的敵意收購。這包括規定分期分批改選董事,重大決策需經更多的股權代表同意,限制董事的資格等,從而增加收購者控制公司的難度。
(2)環形持股,以穩定持股結構。為了防止上市公司的股權過於分散,公司可採取交叉持股的股權分布形式。即關聯公司,關系較密切的公司之間相互持有部分股權。一旦其中一家公司遭收購,相互持股公司間易形成「連環船」效果,從而大大增強反收購一方的實力。但其缺點是相互持股往往要耗費較多的資金,從而影響公司的現金流量狀狀況。
(3)白衣騎士以抬開公司股價。所謂「白衣騎士」,是指通常與目標公司有密切關系,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充當「英雄救美人」的角色。面對敵意收購的要約,白衣騎士願對目標公司的股份支持更高的價格,因此必然引起收購價格的輪番上漲。最後,要麼敵意收購者承認收購失敗,退出競爭;要麼必須付出更高的收購價才能達到目的。白衣騎士的作用,就是迫使收購者的收購資金增加,收購成本加大,從而自動打消收購念頭。
(4)以攻為守的帕克曼式防禦。即被收購方以攻為守,對收購方發動進攻,收購對方的股份,變被動為主動。但這種進攻風險很大,反收購者本身需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外部融資能力。同時,收購方在財務狀況、股權結構、股票市價等方面也要具備收購的條件。
(5)毒葯丸子策略。毒葯丸子是指目標公司為反收購而制定的對其控制極為不利的規定,甚至採取嚴重傷害自己的行動,猶如一劑「毒葯」,收購方若想收購則必須承諾吞下毒丸。毒丸策略的典型作法是向公司股東或關系良好客戶配售一種權利,即發行帶認股權的債權。公司受威脅時,持券者可以購買一定數量的以優惠價出售的新股份。這樣,股份總量增加,收購成本增大,同時收購者被歧視性地排斥在認購新股的范圍之外,有效地稀釋了襲擊者擁有的股份。 這也是上市公司反收購的一種策略,具體的有:
(1)股份回購。即通過大規模買回本公司發行在外的股份來改變資本結構的防禦方法。股票一旦被大量購回,在外流通的本公司股票減少,股價一般會上升。如果目標公司提出以比收購者出價更高的價格來回購其購票,則收購者也不得不提高其收購價格,導致其收購難度增加。我國《公司法》中規定:「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的股票,但為減少公司資本而注銷股份或者與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並時除外。」顯然,我國目前還具備回購股份的條件。
(2)員工持股計劃。即公司鼓勵自己的員工持有公司股份,而員工為自己的工作及前途考慮,不會輕易出讓自己手中擁有的本公司股票。如果員工持股數額龐大,則目標公司的防線就比較牢固。
總之,企業的反收購策略多種多樣。值得注意的是,目標公司在制定自己的反收購計劃時,一定要注意當地法律對此種計劃所持的態度,履行法定的程序和步驟。因為各國證券法均規定,目標公司管理層在安排反收購措施時,必須充分保護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不得因董事、經理的一己私利而犧牲股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