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1)密西西比公司股票泡沫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② 大家知道密西西比泡沫
我知道
引發了金融危機呢
③ 密西西比泡沫的背景
第一步:1716年5月約翰·勞經法國政府特許建立了一個可以發行貨幣的私人銀行,並且它發行的紙幣可以用來繳稅。約翰·勞的銀行事務經營得很成功,幣值穩定。而金銀卻因受政府的不明智干預時常貶值。於是勞氏銀行的信譽蒸蒸日上,壟斷了煙草銷售,還獨攬改鑄金幣、銀幣的權力。最終於1718年12月被國有化為皇家銀行,但仍由其擔任主管。
第二步:在法國政府的重商主義下,約翰·勞自1717年就開始日益獲得各種貿易特許權,以至於其設立的密西西比公司擁有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貿易的獨一無二權力(因為當時傳說這兩個地方遍地可見金銀),且公司股票可以用國庫券以面值購買,盡管面值500里弗爾的國庫券在市場上只能兌換160里弗爾,投機狂潮開始席捲法蘭西。時至1719年時密西西比公司又被全權授權在東印度群島、中國、南太平洋諸島以及柯爾伯建立的法國東印度公司所屬地進行貿易。壟斷性的海外貿易確實為密西西比公司帶來了不少超額利潤,此時公司又稱印度公司,新增5萬股份,勞氏保證每份500鎊的股票每年可獲得200里弗爾的紅利,而當時面值500的國庫券只抵得上100的市值了。人們紛紛無法抵制誘惑,至少有30萬人申請購買5萬的新股。
第三步:藉助此時法國公眾的普遍熱情,約翰·勞決定運用皇家銀行的紙幣發行能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實力實踐其刺激經濟和為攝政王解除政府國債負擔的設想。約翰·勞首先向人們展示了異常輝煌的公司前景,接著密西西比公司於1719年9月12日,9月28日,10月2日分別發行10萬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爾,用於償還15億里弗爾(相當於6000萬英鎊)的國債。
股票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無論是豪門顯貴還是村夫野漢,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從勞氏股票中獲得無盡的財富。股票價格漲了又漲,直線飈升。有時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上揚10到20個百分點。早上出門一貧如洗的人,晚上歸家時就可以腰纏萬貫。最狂熱的記錄是半年內股價能從500里弗爾被炒到18000里弗爾。各地的人都紛紛湧入股票交易場所,從早到晚熙熙攘攘,甚至不得不多次更換更大的廣場。不僅用以償還國債的紙幣又流回股市,而且為配合股票投機對貨幣的需求,皇家銀行又發行了2.4億里弗爾紙幣(為支付印度公司以前發行的1.59里弗爾股票,1719年7月25日皇家銀行已經發行過2.4億里弗爾紙幣)。總之密西西比股票的價格越高,皇家銀行就同步發行越多的鈔票。導火線點燃於1720年初,孔蒂親王由於在要求以他自己的定價購買新上市的密西西比股票時被約翰·勞拒絕,就用三輛馬車拉著自己的紙幣到勞氏銀行要求兌換硬幣。從此任何人都可以毫無困難地任意兌換硬幣,稍稍精明的股票投機者也都正確遇見到股票價格不可能永遠攀升,紛紛兌換硬幣並運往國外。
隨之而來,時間一長國內的流通硬幣到了極度匱乏的境地,聞所未聞的禁止任何人擁有超過500里弗爾硬幣,違者除沒收所有硬幣外還要被處以數額很大罰款的法令也就應運而生了。同時還嚴禁任何人收購金銀首飾、器皿和珍貴的寶石。隨著股民信心的下跌,密西西比股價暴跌,已經沒有什麼人還相信那個地區蘊藏著巨大財富的神話。但是,為了重新樹立公眾對密西西比公司的信心,政府真可謂是使盡渾身解數。政府甚至宣布強制徵兵計劃,召集巴黎所有窮困的流浪漢,提供衣服和工具,讓他們排成隊,肩上扛著鎬和鍬,日復一日的通過巴黎街頭然後來到港口等待被裝船運往美洲,佯裝到那裡的金礦上幹活。他們之中有三分之二沒有上船而是分散到法國各地,不到三個星期他們中的一半人又出現在巴黎。為了維持9000里弗爾的股價,約翰·勞還於1720年3月25日,4月5日,5月1日分別發行了3億,3.9億,4.38億里弗爾紙幣,使得一個多月內貨幣流通量增加了一倍多。據估算當時流通中的紙幣有26億里弗爾之多,而全國的硬幣加起來還不到這個數目的一半。
終於約翰·勞控制不了局面了,不得不宣布股票貶值,國務會議通過決議讓紙幣貶值50﹪,銀行則停止兌付硬幣業務。股價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爾,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爾。至此昔日的經濟繁榮泡沫徹底破滅,代之以經濟衰退、民生重創的現實。這就是以約翰·勞為主角,依據其增發紙幣——換成股票——最終可以抵消國債的理念和攝政王的賞識,藉助密西西比公司和皇家銀行為載體,聯合貿易和金融兩條戰線演繹的一場帶有濃厚政府性質的泡沫經濟。 1715年初,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駕崩,由路易十五——菲利普二世攝政。路易十四留給路易十五的是一個國庫枯竭與巨額外債的國家,這主要是由於路易十四連年對外發動戰爭,對內又極度奢侈浪費,弄得法國經濟陷入極度苦難之中。於是,1716年,法國政府特許約翰·勞在巴黎建立了一家資本約600萬利弗爾(Livre)的私人銀行,這便是後來的「皇家銀行」。政府授予皇家銀行有發行鈔票的權力,以便它用所發行的鈔票來支付政府當時的開支,並幫助政府償還債務。這種鈔票在原則上可以隨意兌換成硬通貨,人們樂於接受。因此,銀行建立後,其資產總額迅速增加。1717年8月,勞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1]的貿易特許權和在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壟斷權。其後,勞建立了西方公司,該公司在1718午取得了煙草專賣權。1718午11月,勞成立了塞內加爾公司,負責對非洲的貿易,1719年,勞兼並了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公司,更名為印度公司,壟斷了法國所有的對歐洲以外的貿易。勞所主持的壟斷性海外貿易為他的公司源源不斷地帶來了巨額利潤。
1719年7月25日,勞向法國政府支付了5000萬利弗爾,取得了皇家造幣廠的承包權。為了彌補這部分費用,印度公司發行了5萬股股票,每股1000利弗爾,股票價格很快上升到1800利弗爾。1719年8月,勞取得了農田間接稅的徵收權。1719年10月,勞又接管了法國的直接稅徵收事務,其股票價格突破了3000利弗爾。1719年,勞決定通過印度公司發行股票來償還15億利弗爾的國債。為此,印度公司連續三次大規模增發股票:1719年9月12日增發10萬股,每股5000利弗爾。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空,股票價格直線上升。1719年9月28日和10月2日,印度公司再增發10萬股,每股5000利弗爾。股票價格一漲再漲,達到了每股10000利弗爾,在半年之內漲了9倍。 密西西比泡沫原始地印證了當代關於泡沫經濟的一些一致認識:
(1)證券市場是具有不完全性質的市場,不存在一個帕累托效率的均衡點,容易出現哄抬價格的泡沫現象。這是泡沫經濟存在的本質理論原因,也解釋了密西西比股價為什麼能夠完全背離公司盈利實力而純粹受制於股票需求和股票買賣價差關系。
(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往往是泡沫生成的外部條件。
(3)政府對經濟生活的直接介入,往往是泡沫經濟的觸媒。這兩點在密西西比泡沫中都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股票擔負起清償國債的功能,皇家銀行大發紙幣為其吶喊助威,政府出台政策只為保住股票價格。完全混淆了公司與政府的不同定位、分工和不同作用、目的。
(4)由於泡沫或遲或早、必不可免的破滅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損失,所以宏觀經濟當局應積極設法防止泡沫經濟的生成,或者在泡沫生成後努力防止突然崩盤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也正是一個政府的真正職責所在。 印度公司的股票猛漲不落,吸引了本國大量的資余到股票市場,吸引了歐洲各國的資金的大量流入。這樣,股票買賣的投機氣氛越來越濃厚,投機活動的盛行增加了對貨幣的需求。於是,每當印度公司發行股票時,皇家銀行就跟著發行貨幣,每次發行股票都伴隨著貨幣的增發。因為勞始終堅信增發銀行紙幣,換成股票,最終可以抵消國債。1719年7月,皇家銀行發行了2.4億利弗爾鈔票,用於支付印度公司以前發行的1.59億利弗爾的股票。1719年9月10日,皇家銀行又發行了2.4億利弗爾。貨幣大量增發後,必然會引發通貨膨脹。1719年,法國的通貨膨脹率為4%,到1720年1月上升到23%。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直接動搖了民眾的信心,人們紛紛湧向銀行,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紙幣兌換成黃金,而不要印度公司的股票。1720年9月,印度公司的股票價格開始暴跌。1721年11月,股價跌到2000利弗爾;到12月2日,跌到了1000利弗爾;1721年9月,跌到500利弗爾,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密西西比泡沫破滅後,法國經濟也由此陷入蕭條,經濟和金融處於混亂狀態,多年之後還難以復甦。 在「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中,約翰·勞曾經一度成為法國政府「特聘的專家」,一手主管政府財政和皇家銀行的貨幣發行,另一手控製法國海外貿易與殖民地發展。在他背後,政府為了緩解財政虧空,大量發行紙幣,製造虛假經濟繁榮,最終引發了劇烈通貨膨脹。約翰·勞的「密西西比開發計劃」成為泡影,股票變成廢紙,法國金融體系因此崩潰。後來,約翰·勞逃離法國,1729年在威尼斯於貧病交加中死去。 金融創新源自於信用,而金融泡沫則崩潰於信用的透支。馬克思曾說,約翰·勞「既是騙子,又是預言家」,因為他的「騙術」聽上去與當代貨幣學理論頗為神似: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業機會並增加國民產出;紙幣本位制要比貴金屬本位制更好,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說白了,採用貴金屬本位制,發行貨幣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銀子,而金銀在世界上的儲量有限,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金銀的供給量。紙幣本位制就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金融當局願意的話,啟動銀行的印鈔機,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金融市場的瘋狂,就在於一旦泡沫被濫發的貨幣和無限的樂觀預期所吹大,即便是強有力的政權力量也無能為力,通貨膨脹幾乎就是濫發貨幣的代名詞,相應地,貨幣貶值和政府信用喪失,必然導致資本市場甚至一國經濟的最後崩潰。
④ 約翰勞的密西西比泡沫是什麼意思求通俗解釋
密西西比泡沫的特徵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約翰·勞的金融理論
在18世紀初,由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連年發動戰爭,使得法國國民經濟陷於極度困難之中,經濟蕭條,通貨緊縮。當時法國的稅制極不健全,不僅對法國王室貴族豁免稅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盡管法國政府不斷提高稅率,窮征暴斂,依然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債台高築,老百姓怨聲載道,國家危機重重。
就在這個關頭,貨幣理論的一代怪傑約翰·勞(John Law)應運而生。約翰·勞出身於英國愛丁堡,青年時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學教育。年輕時的約翰·勞血氣方剛,他在1694年一場決斗中殺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鄉。約翰·勞在歐洲流浪時期仔細觀察了各國的銀行、金融和保險業,從而提出了他獨特的金融理論。和許多18世紀的經濟學家一樣,他認為在就業不足的情況下,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業機會並增加國民產出。一旦產出增加之後,對貨幣的需求也會相應跟上來。在實現了充分就業之後,貨幣擴張能夠吸引外部資源,進一步增加產出。他認為紙幣本位制要比貴金屬本位制更好,紙幣本位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給了發行貨幣的銀行更多的運轉空間和控制宏觀經濟的能力(參見Law,1760)。說白了,採用貴金屬本位制,發行貨幣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銀子。之所以被稱為貴金屬,是因為金銀在世界上的儲量有限,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金銀的供給量。紙幣本位制就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金融當局願意的話,啟動銀行的印鈔機,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紙幣本位制的這個特點使之像一把雙刃劍,在增強了金融貨幣政策影響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約翰·勞認為擁有貨幣發行權的銀行應當提供生產信貸和足夠的通貨來保證經濟繁榮。他所說的貨幣供給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貨幣、銀行發行的紙幣、股票和各種有價證券(參見Michael Bordo,1994)。不難看出在約翰·勞的理論中已經蘊藏了當代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一些基本觀點。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得曾經高度贊揚說,約翰·勞的金融理論使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躋身於第一流貨幣理論家的行列之中。
⑤ 什麼是網路泡沫,有哪家公司挺過了那個階段
網路泡沫
網路泡沫,是2000年的普通人一提起網路首先聯想到的名詞,對這個名詞的回答,用了中國網路整整一年的時間。
回答首先是一組數據。就在關於網路泡沫的議論沸沸揚揚時,中國網民總數正在翻著筋鬥成長,到去年年中時已接近1700萬,而到去年底,有調查顯示,北京市有上網條件的家庭,已經一半上網了。
第二個回答是回應去年初的預言。當時各主要媒體都發出預警,今年網站將死掉90%。到了去年底,「網上商店平均每月關門三家」。
第三個回答是,網路泡沫究竟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有專家用四句話概括:催生民族網路經濟意識、催化傳統產業借網升級、催促信息產業與世界同步、催生全民創業文化氛圍。
第四個回答來自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的一個比方:水庫放水必然會出現泡沫,流一段就沒有了,經濟總是在有泡沫無泡沫,泡沫多泡沫少當中往前發展。90年代以來,我們經歷了開發區泡沫、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回過頭來,這些產業都得到了快速成長。這正是泡沫的歷史作用,也是看待新興產業泡沫的視角。其實,中國網路泡沫還沒有真正吹起呢。
互聯網與「泡沫」聯姻已有多年,而今雙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映照。修飾互聯網最佳的詞彙大概還是泡沫。
的確互聯網發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類理解的范疇,於是使用「泡沫」一詞來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當。但是,互聯網本身似乎蘊含著無窮盡的內涵,遠遠超過了我們目前的最大膽的估計和預見。因此,看互聯網,左看右看都不一樣,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發現。同樣,對於互聯網泡沫,我們的觀點也必須跟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人的思維也需要時不時調整速度與頻率,盡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東西。靜態地、一成不變地看互聯網必然成笑話,有時甚至需要不斷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對互聯網泡沫一說十分贊同,半年前,變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則越發堅定地認為: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泡沫。雖然互聯網領域跌盪起伏,一波一波,頗有泡沫的嫌疑。
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和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證券市場,哄抬股價,進行金融詐騙,導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萬人破產。情景如同氣泡的吹脹和破滅,史稱「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經濟」(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後這種過度投機和泡沫破滅,或者「狂熱投機-恐慌拋售-市場崩潰」的金融戲劇,層出不窮。自從亞洲金融危機後,「泡沫」一詞成了時髦,與「互聯網」結合後,更上層樓。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熱和過度投機的結果。泡沫程度超過特定限度,出現了失控狀態,就會出現爆破。互聯網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問題的關鍵就是這種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會到爆破的一刻。我們必須明白,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核心不是技術,甚至不是資金,而是用戶。如果說互聯網是泡沫,那麼泡沫破滅之時,必然就是用戶撤離之際,也就是投資者撤離之際。可是事實上是如何呢?
我們天天可以聽到人們對互聯網的抱怨,比如資費、速度、內容、時間等等。但是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很少看到一個人上了網,會因為各種不滿而決定不再上網,永遠不回頭;我們也很少看到,一個人用上E-mail,會說這東西成本高,從此再也不發E-mail。實際上,只要一個人上了網,基本上就粘上下不來了。網路的應用也是用了就離不開。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會發生許多用戶撤離互聯網的事情,因為互聯網有一種引力和魅力是我們現在難以說清的。免費的電子郵件,搜尋引擎,新聞內容,即時下載軟體,各類信息,以及新興的電子商務等等,都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類似的體驗。因此網路創造的許多價值(無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無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則不足以解釋目前互聯網對人們的吸引。畢竟,每個人都不是被強迫上網的。更關鍵的是,互聯網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務越來越好,使用起來越便利,內容越來越充實,新鮮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會進一步增強。而新網民入網的速度絲毫沒有放慢,用戶組成了互聯網泡沫最堅固的內容。只要用戶持續增多,互聯網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滅。
許多人最擔心的還是投資。擔心互聯網會以一種燃燒的速度耗盡投資者的金錢。但是我們放開眼光來看,資本市場是一個內循環系統,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聯網的投資必然體現在消費上,化出去的錢還會通過各種途徑流回資本市場。而且互聯網投資以散戶為主,是一種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資金來源更加穩固。而且,目前互聯網行業的業績在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在改善,總體趨勢沒有辜負投資者。當然,資本的流動是有選擇性的,多流入互聯網,必然少流入其他行業。好在資本市場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場發展來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資焦點,除了互聯網,還有誰與爭鋒?最熱鬧、最瘋狂的市場除了互聯網市場,還舍我取誰?不錯,投資者都在對一個夢想投資,但還有什麼夢想比互聯網更大更真實?
當然互聯網目前體現為是一種摧毀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陳代謝一樣,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業倒下,而有一批批更為壯觀的新手沖上。從單個企業看、從局部看,的確可以感受到劇烈的泡沫泛起和破滅,但是從全局來說,必然是不斷增長。這種趨勢才是理解互聯網本質的關鍵。
網景被購並了,微軟化了數十億的冤枉錢,Wired也寄人籬下……這些悲慘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滅的最佳明證。但實際上,只要沖上互聯網的風頭浪尖,最慘的失敗者也比落伍的勝利者獲益更多。網景最終售價是100億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聯網,而只是一個瀏覽器產品,能賣出如此高價錢嗎?網景的創始人們哪一個不腰包鼓鼓?。而微軟如果沒有這么多的「浪費」,今天很可能就沒有生存餘地?更甭說5000億美元的市值。互聯網一夜暴富的神話必然會越來越多,但是隨著參賽選手越來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會被進一步均衡化。一些股票會劇烈波動,價格會大幅下滑,但互聯網總體市場價值的走勢必然會隨著用戶的急增而激增。
與其擔憂互聯網泡沫,不如勇往直前,與其懷疑互聯網的真實,不如堅信不疑。因為在這場革命中,唯一的勝機就是趕上風頭浪尖,雖然風險難度都有極大,但懷疑、詛咒、墨守的人,必將一無所獲。
因為互聯網不僅僅是一項技術,也不僅僅是一項應用,甚至不僅僅是一次技術變革,而是一場真切的技術革命,它對應的將是一種全新的文明,一個全新的世界。
總結:
網路泡沫實際上就是過熱的投資,湧入大量的資本之後找不到盈利點,最後沒有利潤公司必然要倒閉
⑥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指一種或一系列的金融資產在經歷了一個連續的漲價之後,市場價格大於實際價格的經濟現象。金融泡沫就是經濟上的宏觀調控不當, 過度的投資引起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使得國內投資規模急劇膨脹,導致虛假繁榮的一種假象。
歷史金融泡沫:
1634-1637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18世紀初期的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英國的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1689年到1714年之間,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aw)使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造成了當時的經濟泡沫
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金融泡沫
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出現大幅度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⑦ 密西西比泡沫崩潰是信用壟斷與政府套現的結果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密西西比泡沫崩潰是信用壟斷與政府套現的結果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密西西比泡沫崩潰是信用壟斷與政府套現的結果
2011-1-14 南方人物周刊
資本市場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是官方有意擴大信用、從信用中套利的結果,與荷蘭鬱金香泡沫的民間性截然不同,對中國證券市場更有參考價值。
密西西比泡沫出現的背景是1716年法國路易王朝財政即將破產,亟需找到信用擴張之路,與信用貨幣理論的先驅約翰·勞一拍即合。
約翰·勞的信用擴張之路藉助了證券市場的瘋狂、借用了殖民地紅利的熱門概念,借用了政府的所有財富壟斷權利,創造了中世紀末期讓人瞠目結舌的市夢率,最終成為黃粱一夢,法國封建王朝的覆滅與市夢率崩潰後財政的徹底有關。
約翰·勞認為紙幣具有金銀幣不可比擬的靈活性,由於紙幣信用擴張在初期解決了法國王朝的財政困境,勞與政法國政府串通,全面壟斷債券發行、鑄幣權、殖民地壟斷企業、征稅、股票發行權,導致股價與債券信用全面擴張,價格上升,形成了空前絕後的紙幣信用與股票市場大泡沫。
具體而言,先建立發鈔行,以紙幣換……
⑧ 歷史上的三大金融泡沫事件告訴我們什麼
打開本文圖片集每遇金融危機,傳媒界就喜歡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三次金融泡沫事件來教育公眾,荷蘭的鬱金香炒作、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和英國的南海公司泡沫。三大事件在教科書和傳媒上都被歸結為少數騙子做局,政府監管不力,大眾瘋狂跟進,結果人財兩空,經濟遭到破壞而成為金融與社會的悲劇。於是,很自然地得出加強政府監管,嚴防死守地打擊任何不規范的金融行為的所謂歷史經驗來。
⑨ 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莫西西比狂、伊拉克股災、具體的地點跟時間是什麼
鬱金香泡沫,又稱鬱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國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發生的一次經濟泡沫,它與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鬱金香狂熱並稱歐洲早期的三大經濟泡沫,經濟泡沫一語即源於南海泡沫事件。
最早記錄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的是英國的經濟學家Adam Anderson。他在1787年詳細地描述了當年法國股票市場上出現的投機風波。
伊拉克股災,其實指的應該是08年的經濟危機,但那時全球經濟都受到波動,伊拉克的股票自然也有波動,只不過那時候所謂的股災倒是比不上炸彈來的厲害
⑩ 密西西比泡沫的基本介紹
1716年5月,勞約翰夢寐以求的銀行獲得路易十五王朝批准,正式開張營業,他給銀行取了一個極富想像力的名字:通用銀行,經營期限20年,擁有發鈔權,不過最初規定該銀行所發鈔票必須以固定價格與黃金和白銀鑄幣兌換。顯然,貴金屬儲備之要求將嚴重束縛銀行貨幣和信用擴張能力,這並不是約翰勞所需要的銀行。
他的策略是步步為營。1717年,他說服王朝政府發出敕令,規定王國所有稅收皆以勞約翰的銀行鈔票繳付,從而為銀行紙幣之流通開辟了廣闊空間。1718年12月,約翰勞再次創造驚人之舉。路易十五批准他的銀行更名為「皇家銀行」(Banque Royale)。起初,為了增加鈔票的吸引力,皇家銀行宣稱鈔票可以依照固定價格兌換為白銀鑄幣或依照市場可變價格兌換為黃金鑄幣。然而,半年時間不到,1719年4月,皇家銀行就宣布鈔票價值與白銀價值脫鉤,不再保證兌換。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勞約翰的「金融煉金術」讓古老的法國誕生了第一家中央銀行,並迅速從金屬貨幣本位制轉向徹底的信用貨幣或紙幣本位制,那是當時全世界聞所未聞的驚人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