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知網期刊下載 股票投資價值理論文獻綜述--《財會通訊》2012年06期,最好是word版本的。
股票投資價值理論文獻綜述周淼(河南省財政科研所河南鄭州450008)摘要:2010年國務院原則同意開展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和推出股指期貨品種,這將為證券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我國資本市場逐步走向成熟的體現。本文回顧有關股票投資價值的研究綜述。關鍵詞:股票投資價值文獻作者簡介:周淼(1979-),女,河南固始人,河南省財政科研所助理研究員一、引言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中,有股票、債券和證券投資基金等投資品種。其中,股票作為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占據著證券市場的主要地位,股票市場也被形象的稱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它是一種有價證券,通過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的用以證明投資者的股東身份和權益,並據以獲得股息和紅利的憑證。據考證人類最早的股票投資交易活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股票交易活動採取較為有組織的規范化形式,則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而現代的股票交易活動,則以1792年紐約股票證券交易所成立為標志。世界股票市場經過萌芽、發展,逐漸走向繁榮,股票逐漸被投資者們所熟悉並且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目前,股票市場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金融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這些國家和地區金融市場的繁榮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和關鍵的推動作用。從1980年撫順紅磚第一次發行股票算起,改革開放以後當代中國的股票市場已經有了近26年的歷史,這段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80年至1991年的起步和復興階段。從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股票問世,截至1990年12月上交所開業之時,上海只有延中實業、愛使電子、真空電子、飛樂股份、豫園商場、申華股份、浙江鳳凰八家公司發行了股票,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深圳證券交易所1991年7月開業時,有5隻股票上市交易,它們分別是深發展、深萬科、深金田、深安達、深原野,後來被稱為深市老五股。二是1992年至1999年的擴容和成長階段。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從思想上排除了我國股票市場發展的障礙。股票市場的功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大量國企紛紛改制上市,上市公司數量迅速增加,股票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輻射力、推動力在不斷加大。三是2000年至今的規范和發展階段。2000年之後的我國股市進入了深入發展,制度不斷完善、規范時期。制度改革,使市場日趨規范化是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2000年3月16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中國證監會股票發行核准程序》及《股票發行上市輔導工作暫行辦法》、《信譽主承銷商考評試行辦法》、2001年10月16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輔導工作辦法》、2004年12月7日《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等配套規章,由此拉開了股票發行制度由審批制向核准制的轉變。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證券市場的構成已經比較完備,但各參與主體在制度上仍然存在較大缺陷,成為股票市場進一步發展有待解決的問題。二、股票投資價值理論研究意義(一)有利於股東及潛在的投資者制定正確的投資決策就長期持有而言,股票投資可獲得相當的股利收入,而短線操作也可能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收益,因為從股價的波動可獲得比股利更高的差價收入,因而股票投資已越來越成為一般大眾所樂於選擇的投資工具。我國股市尚處於初創階段,它還有很多不完善,不規范之處,國家為了使其健康、規范地發展而採取一些人為的干預措施是不可避免的,這就使得我國股市在一段時期內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比較大。但從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的狀況分析,在一個規范完善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據以入市的依據是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發展潛力等。財務狀況與經營業績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即所謂的績優股倍受投資人的青睞,而績優股也更能經受住股市振盪的考驗。那麼,針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前景、財務結構、盈利能力等進行的綜合評價研究可為更多的投資者做出正確、合理投資決策,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提高投資報酬率。(二)有利於公司加強內部管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必須公開,使得企業的發展置於社會和廣大股東的關注和監督之下,依據公開的信息進行分析,就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整個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及時發現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迅速做出決策,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生產經營管理,同時也可利用分析結果,為未來的經營計劃和經營方針提供決策的依據,不斷增長業績,以期給投資者一個滿意回報。(三)有利於政府及監管部門對其進行評價、指導或監督判斷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途徑,是分析評價上市公司的綜合發展力,通過分析評價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一般企業的差別,從而評判上市公司的運營是否優於非上市公司,並從中凸顯股份制改造的作用。證監會、證券交易所等可根據公司營運情況、經營業績等判斷公司的各項經營是否合法,資金使用是否得當等。(四)有利於促進整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重視理性投資,對上市公司的分析已成為證券公司和很多投資者的基礎工作之一。但對上市公司的分析中存在著良莠不分,參差不齊的現狀,一些利用片面分析人為操作、擾亂市場的情況還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嚴重侵害了廣大投資者利益,不利於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提出實行上市公司投資價值評價體系,為客觀、全面、科學分析上市公司,滿足了廣大投資者願望,符合證券市場發展潮流,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周淼:股票投資價值理論文獻綜述148·綜合2012年第2期(下)三、股票投資價值理論研究綜述(一)國外研究及現狀西方最初對股票理論價格的研究主要是應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需求而進行的。所以在西方的一些論著當中常將此稱之為股票投資價值或價值,以示與股票的市場價格相區別。投資價值的提出是在20世紀初,普拉特(Prat,S.S.)是最早提出股票的價格與價值相分離的人。他在1903年出版的《華爾街動態》(TheWorkofWallStreet,1903)中,提出股票價值的經濟涉及企業的收益能力,其中以股息為最直接,其它的因素則屬於藉助股息來影響股票價值的間接因素。普拉特認為,從理論上講股票的價值與價格是一致的,但在實際上兩者的差額頗大。但他認為這種現象並不限於股票,其他商品也有這種情形,只是股票方面比較特殊而已。就價格的形成而言,是由供需因素決定的,所以難與同其真實的價值完全吻合。霍布內(Huebner,S.S.)將普拉特的觀點加以補充,他通過對股票價格與價值關系的研究,為投資提供決策的依據。而且,藉助對股票發行公司的財務分析來把握股票價值。他認為,「股票價格傾向於與它本質的價值上的一致性」,就長期股票的股價變動因素而言,與其價值有關的即為長期預期收益與資本還原率。多納(Donner,O)在其《證券市場與景氣波動原理》(DieKursbilnganAktienmarket,1934)中認為,股票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而股票價值取決於企業的收益。認為「企業收益的變動,才是形成股價波動的真正精髓」。雖然實際的股價波動趨勢與企業收益趨勢有所差異,但就長期而論,股價波動是依存與企業收益和利率,即圍繞股票價值而變動。格雷厄姆和多德(Graham,B,andDodd,D,L,1934)在股票理論方面比前者的認識又前進了一步。他們在《證券分析》一書中,對內在價值理論進行了全面闡述。他們認為,股票的內在價值決定於公司未來盈利能力,而且分析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並不僅限於對企業財務分析,同時還需要以觀察經濟方面未來的趨勢作為推測的基礎,並考慮適當的資本還原。股票價格會回歸到其內在價值上,所以證券分析家要做的工作就是仔細地研究有關發行人的財務數據及其他資料,努力去發現該股票的內在價值,並以此作為判斷股票定價的合理性及投資決策的重要指標。其公式為:V=M(D+E/3)±資產價值的修正值(1)上式中V:普通股票價值;M:資本還原倍數;D:預期股息;E:預期收益。式中,M隨著企業的發展,股息的增減變動而變化;收益E除以3表示依當時一般上市公司章程之規定大致上是將收益的三分之二作為股息發放出去,而剩餘三分之一則作為保留盈餘,充實企業發展基金。威廉姆斯(Williams,J.B)在他的《投資價值學說》(TheTheoryofInvestmentValue,1938)一書中首先提出了普通股的一般估價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股票是一種收益憑證,其未來所產生的各期收益的現值之和就是股票的價值,股票價格應該根據其價值來確定。」他認為企業保留盈餘完全不必反應在股票價值上,他提出「股票的投資價值是將來今後能領取的全部股息加以資本還原的現在價值的總和」。企業保留的盈餘是增加企業以後的收益,遲早也會變成股息發放出去。威廉姆斯提出,買進股票意味著「現在財富與未來財富的交換」,而所謂的未來財富就是今後中期的「股息」,將其進行資本還原即為現在的股票的投資價。威廉姆斯提出的計算公式分為四種情況:(1)股息漸減:V0=ni=1ΣDtVt(2)Vo:普通股的現在投資價值;Dt:t年的股息;Vt:資本還原率;n:領取股息的年數。(2)預期股息穩定:V0=ni=1ΣDtVt=Di(3)(3)預期股息漸增,並打算永遠持有:V0=ni=1ΣDtVt=ni=1ΣD0UiVi=∞i=1ΣWi(4)。式中,U=l+g,g為股息年增長率。(4)企業不講求股息政策,在景氣繁榮的年度,股息突增,幾年以後增長率又漸減:V0=ni=1ΣDtVt=ni=1ΣDiVi+∞i=n+1ΣDiVi(5)威廉姆斯對投資價值方面的貢獻在於他以未來各期股息為主線用數學模型勾劃了投資價值的輪廓,開創了用數學模型系數表達股票投資價值的先河。此後西方經濟學界中有關投資價值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這一理論為指導並且沒有超過上述的范圍。(二)國內研究及現狀國內理論界關於股票投資價值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近年已經開始引進西方的投資價值理論和分析工具,並且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的內容涉及期權、資產定價、市場有效性、現金流量、經營業績等很多方面。(1)以現金流量為基礎的價值分析。張先治(2000)介紹了以現金流量為基礎的價值評估的意義和方式,價值評估的程序與方法,並初步給出了評估中的參數:現金流量、折現率、評估期的確定方法。顏志剛(2001)對企業價值評估中自由現金流量進行了分析,認為企業價值主要取決於未來的自由現金流量(freecashflow),而自由現金流量是企業經營產生的現金流量,並將自由現金流量表示為:FCF=NI×(1-T)+D-CE-△WC=EBIT×(1-T)+D-CE-△WC(6)EBIT:企業息稅前利潤;NI:企業掙利潤;I:利息;T:所得稅率;D:資本增加額;CE:資本支出;△WC:運營資金需求量。曹中等(2001)在2001年,對比了經濟利潤和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不同,並給出了利用折現經濟利潤進行企業價值評估的模型。董直慶、趙振全(2004)利用M-M模型對公司價值評估進行了實證分析,重點論述了考慮破產風險的情況下,對M-M模型進行了修正,增加了破產風險成本參數,探討了存在破產風險的情況下,企業價值評估模型的改進方法。張根明、王愛武(2001)論述了高科技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選擇等。149(2)期權定價理論研究。許民利、張子剛(2000)等提出了利用增長期權進行企業價值評估的設想,趙國忻(2000)研究了R&D投資的期權創造和期權享有過程價值,李焰(2003)認為企業價值應該分解為零增長價值和增長機會價值,並提出了用期權定價模型確定企業的增長價值,杜彥鵬、陳迅(2001)利用經營期權評估方法對企業整體價值的評估進行了應用為現金流量處於困境的企業價值評估提供了新思路。上述研究基本是利用Black與Scholes提出的期權定價模型(即optionpricingmodel),對企業價值評估理論進行的補充。國內關於期權定價模型的探討,往往是將某一企業的數據進行整理後,利用Black與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評估該企業價值。並沒有歸納出該模型在我國企業價值評估活動中應用的難點,對於有關參數的選取問題沒有提出解決措施,如標的資產的現行價格、期權執行價格、回報率的標准差、累計概率分布等參數根本沒有涉及,只是利用某企業數據進行計算,得出企業價值,對於評估價值的可行性和符合性也沒有進行檢驗。(3)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俞喬(2004)、宋頌興和金偉根(2000)、吳世農(2000)、范龍振、張子剛(2002)。他們運用不同的統計方法,採用不同的樣本階段對我國證券市場是否具有弱式有效進行了統計檢驗,得出不同的結論。俞喬(2004)選擇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日2000年月12月19日至2004年4月28日的845個交易日為樣本期間,分析了上海證券交易日收盤上證券綜合指數的變動情況,經驗驗證了上海股市非有效性。宋頌興、金偉根(2000)實證檢驗了從1998年年底到2000年上海股市股份的正態分布規律和隨機行走特徵,驗證了上海股市那個階段的弱式有效市場假說。同時指出,股市規模的擴大、政策法律的完善和信息正確快速的傳播,是我國股市發展的趨勢,也是股市有效的基礎。吳世農(2000)在闡述證券市場效率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的實證研究結果,對如何認識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提出了他的看法:我國股市仍然外於初期發展階段,信息的完整性、分布的均勻性和實效性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某段時期股份的隨機遊走特徵尚不能完全確定股市達到弱式有效。范龍振,張子剛(2002)指出利用自相關系數進行檢驗的不合理性,取而代之,他們用DF檢驗,利用2001年7月至10月4個月的每日股票收盤價檢驗了5種上市公司的股票,得出了股票市場弱式有效的結論。沈藝峰、吳世農(2000)還對我國證券市場是否過度反映進行了研究。孫命(2004)從有效資本市場中出現關系於EMH的例子進行分析,提出對策。楊兵等(2002)隨機選取滬、深兩市各25家上市公司的日收盤價的收益率序列呈現顯著的尖峰厚尾及非正態性分布,並呈現出很高的序列相關性。由此得出滬、深兩市還未達到弱式有效的結論。(4)經營業績研究。許彪、梁宇鵬(2000)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和概率統計分析方法對農業類上市公司五方面的能力指標利用傳統財務指標體系進行了考察,將1996年至1999年四年的36家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分為好、一般、差三類,認為改善整個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和增強企業財務風險抵禦能力的關鍵是調整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方面指標;對於經營績效好或較好的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提升的策略重點應該放在提高營運能力方面;對於經營績效一般的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提升的策略重點應該放在大幅度提高償債能力方面和營運能力方面;對於綜合績效差的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提升應該是全方位的。郝清民等(2003)用因子分析法來評價煤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得出不同公司的相對競爭優勢所在,為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做出決策提供了參考。劉秀芹(2004)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電子行業上市公司的績效狀況,使投資者清楚地看到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和投資價值,為上市公司決策者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朱麗莉、王懷明(2004)利用因子分析對農業類上市公司進行評價,提取了反映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公共因子,根據公共因子的貢獻率及因子值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行綜合分析,得出46家農業上市公司排名,較好地評價了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為相關的判斷提供了參考。參考文獻:[1]趙國忻:《R&D投資的期權創造和期權享有過程價值研究》,《科學管理》2000年第3期。[2]董直慶、趙振全:《股票價格與價值的測度及特性分析———基於流動性的新解釋》,《
股票投資價值理論文獻綜述周淼(河南省財政科研所河南鄭州450008)摘要:2010年國務院原則同意開展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和推出股指期貨品種,這將為證券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我國資本市場逐步走向成熟的體現。本文回顧有關股票投資價值的研究綜述。關鍵詞:股票投資價值文獻作者簡介:周淼(1979-),女,河南固始人,河南省財政科研所助理研究員一、引言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中,有股票、債券和證券投資基金等投資品種。其中,股票作為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占據著證券市場的主要地位,股票市場也被形象的稱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它是一種有價證券,通過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的用以證明投資者的股東身份和權益,並據以獲得股息和紅利的憑證。據考證人類最早的股票投資交易活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股票交易活動採取較為有組織的規范化形式,則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而現代的股票交易活動,則以1792年紐約股票證券交易所成立為標志。世界股票市場經過萌芽、發展,逐漸走向繁榮,股票逐漸被投資者們所熟悉並且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目前,股票市場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金融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這些國家和地區金融市場的繁榮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和關鍵的推動作用。從1980年撫順紅磚第一次發行股票算起,改革開放以後當代中國的股票市場已經有了近26年的歷史,這段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80年至1991年的起步和復興階段。從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股票問世,截至1990年12月上交所開業之時,上海只有延中實業、愛使電子、真空電子、飛樂股份、豫園商場、申華股份、浙江鳳凰八家公司發行了股票,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深圳證券交易所1991年7月開業時,有5隻股票上市交易,它們分別是深發展、深萬科、深金田、深安達、深原野,後來被稱為深市老五股。二是1992年至1999年的擴容和成長階段。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從思想上排除了我國股票市場發展的障礙。股票市場的功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大量國企紛紛改制上市,上市公司數量迅速增加,股票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輻射力、推動力在不斷加大。三是2000年至今的規范和發展階段。2000年之後的我國股市進入了深入發展,制度不斷完善、規范時期。制度改革,使市場日趨規范化是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2000年3月16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中國證監會股票發行核准程序》及《股票發行上市輔導工作暫行辦法》、《信譽主承銷商考評試行辦法》、2001年10月16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輔導工作辦法》、2004年12月7日《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等配套規章,由此拉開了股票發行制度由審批制向核准制的轉變。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證券市場的構成已經比較完備,但各參與主體在制度上仍然存在較大缺陷,成為股票市場進一步發展有待解決的問題。二、股票投資價值理論研究意義(一)有利於股東及潛在的投資者制定正確的投資決策就長期持有而言,股票投資可獲得相當的股利收入,而短線操作也可能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收益,因為從股價的波動可獲得比股利更高的差價收入,因而股票投資已越來越成為一般大眾所樂於選擇的投資工具。我國股市尚處於初創階段,它還有很多不完善,不規范之處,國家為了使其健康、規范地發展而採取一些人為的干預措施是不可避免的,這就使得我國股市在一段時期內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比較大。但從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的狀況分析,在一個規范完善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據以入市的依據是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發展潛力等。財務狀況與經營業績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即所謂的績優股倍受投資人的青睞,而績優股也更能經受住股市振盪的考驗。那麼,針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前景、財務結構、盈利能力等進行的綜合評價研究可為更多的投資者做出正確、合理投資決策,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提高投資報酬率。(二)有利於公司加強內部管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必須公開,使得企業的發展置於社會和廣大股東的關注和監督之下,依據公開的信息進行分析,就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整個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及時發現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迅速做出決策,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生產經營管理,同時也可利用分析結果,為未來的經營計劃和經營方針提供決策的依據,不斷增長業績,以期給投資者一個滿意回報。(三)有利於政府及監管部門對其進行評價、指導或監督判斷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途徑,是分析評價上市公司的綜合發展力,通過分析評價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一般企業的差別,從而評判上市公司的運營是否優於非上市公司,並從中凸顯股份制改造的作用。證監會、證券交易所等可根據公司營運情況、經營業績等判斷公司的各項經營是否合法,資金使用是否得當等。(四)有利於促進整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重視理性投資,對上市公司的分析已成為證券公司和很多投資者的基礎工作之一。但對上市公司的分析中存在著良莠不分,
『貳』 關於股票參考文獻
你是學經濟的吧,不知你寫此文意在何處,是指導股制體系完善,還是普及知識,若想聽點意見的話,只能告訴你書本上很多東西與市場是兩回事
『叄』 我要寫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問題探析 這個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05年以後的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8 條 [1] 趙瑞雪,張小南.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與對策[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6) . [2] 岑磊,朱文莉.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中政府職能研究[J]. 財會通訊, 2009,(06) . [3] 張秀珍. 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探討[J]. 吉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02) . [4] 羅秀娟. 企業核心競爭力會計控制的理解——基於核心競爭力的財務報告信息披露[J]. 科技創業月刊, 2007,(11) . [5] 李耀松,李亮亮,劉亞康. 東北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治理因素分析[J]. 科技與管理, 2006,(04) . [6] 朱輝,史海燕. 評判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財務指標體系[J]. 商場現代化, 2007,(06) . [7] 冉茂盛,李亞,羅富碧. 股權激勵強度與信息披露水平的博弈分析[J]. 商場現代化, 2009,(12) . [8] 薛一汛.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分析[J]. 現代企業教育, 2009,(20) .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9 條 [1] 何亮. 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供給機制問題研究[D]. 河南大學, 2006 . [2] 李亮亮.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關系研究[D]. 哈爾濱理工大學, 2006 . [3] 饒棟平. A公司案例分析報告[D]. 河海大學, 2006 . [4] 剛嘎.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評價體系設計[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6 . [5] 張媛媛.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及違規問題研究[D]. 吉林大學, 2007 . [6] 崔超. 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經濟學分析[D]. 東北師范大學, 2007 . [7] 李冠群. 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信息透明度的關系研究[D]. 暨南大學, 2007 . [8] 宮曉霞. 從博弈論角度看國內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D]. 上海交通大學, 2008 . [9] 孫海菊.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評價研究[D]. 天津財經大學, 2009 . [1] 趙瑞雪,張小南.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與對策[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6) . [2] 周婷婷.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現狀分析[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9,(04) . [3] 馬淑春. 淺析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 中國總會計師, 2008,(12) . [4] 於天野.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及對策研究[J]. 商場現代化, 2009,(06) . [5] 柴騰飛,文桂江. 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探討[J]. 商場現代化, 2009,(02) . [6] 毛群華.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問題研究[J]. 知識經濟, 2009,(01) . [7] 王宏玉,王娟. 淺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J]. 中國農業會計, 2009,(01) . [8] 牛廣霞. 淺談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內蒙古煤炭經濟, 2009,(03) . [9] 周穩海,趙桂玲.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現存問題及對策分析[J]. 遼寧經濟, 2007,(05) . [10] 查瑞平. 論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J]. 山東商業會計, 2006,(01) . [1] 馬淑春.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 中國總會計師, 2009,(01) . [2] 趙瑞雪,張小南.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與對策[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6) . [3] 牛廣霞. 淺談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內蒙古煤炭經濟, 2009,(03) . [4] 馬淑春. 淺析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 中國總會計師, 2008,(12) . [5] 苗潤滋,崔元鵬. 博弈論視角下的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研究[J]. 技術與創新管理, 2009,(01) . [6] 曹夢菲,王平.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問題探析[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5,(11) . [7] 柏兆祥.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J]. 中國商界(下半月), 2009,(02) . [8] 司小平.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監管的問題與對策[J]. 現代商業, 2009,(12) . [9] 李丹. 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 中國商界(下半月), 2009,(03) . [10] 蘭志凱. 論如何規范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的信息披露及監管措施[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09,(08) .
『肆』 中國煤炭企業有哪些上市公司,分別都是在哪上市的
1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3
山西煤炭運銷總公司
4
山東兗礦集團有限公司
5
山西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6
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7
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8
河南平頂山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9
山東棗庄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0
黑龍江龍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伍』 中國有那些上市煤炭企業
中國神華601088中煤能源601898西山煤電000983
平煤天安601666安泰集團600408金牛能源000937
蘭花科創600123兗州煤業600188國投新集601819
大同煤業601001神火股份000933上海能源600508
山西焦化600740煤氣化000968潞安環能601699
國陽新能600348盤江股份600395露天煤業002128
四川聖達000835清遠煤電000552恆源煤電600971
『陸』 求中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思考的論文的參考文獻 要近3年的。。。
廣義上講,只要你沒有按照「會計准則」做賬,都叫作假。
總的來說,造假就是做假0證,假0賬,假表等等,即只要你有一絲的憑證是你實際沒有發生的,就是造假。(畢竟,帳跟表跟證是相連的,證假了,別的自然就是假的了
『柒』 中國有那些煤礦上市企業
1、煤炭采選類公司為:
西山煤電(采選88.65%,電力與供熱10.61%)、大同煤業(采選與洗煤共99.02%)、國陽新能(煤炭91.15%)、盤江股份(原煤精煤等98.16%)、露天煤業(煤炭98.92%)、靖遠煤電(煤炭98.76%)、國投新集(採煤、洗煤96.05%)、恆源煤電(煤炭96.37,電3.51%)、兗州煤業(煤炭93.35%)、平煤股份(原煤洗煤等87%)、ST賢成(原煤98.24%)。
2、煤炭焦化類公司為:
開灤股份(采選41.68%,煉焦58.32%)、煤氣化(原煤精煤中煤等33.80%,煉焦及煤氣59.77%,其他5%)。
國際實業(煤焦化96.12%,房地產9.10%)、山西焦化(焦炭85.42%,化工12.1%)、美錦能源(煉焦99.41%)、四川聖達(煉焦100%)。
3、煤炭綜合類公司為:
中國神華(煤炭部分84.56%)、平庄能源(煤炭83.43%,材料銷售)、潞安環能(原煤79%,焦炭5%)、中煤能源(原煤等77%,煤焦化6.14%,其他20%)、上海能源(煤炭75%,電解鋁17%)、金牛能源(煤炭66.01%,貿易、化工)、蘭花科創(煤炭65.21%,化肥42.01%)、黑化股份(煉焦52.2%,化肥37.3%)。
4、 煤炭作為輔業的公司為:
愛使股份(煤炭業務80%以上,另外有油、液化氣、公路、金融投資)。
神火股份(煤炭及加工41.85%,鋁產品46.82%)。
鄭州煤電(煤炭34.94%)。
安泰集團(焦炭15.41%,生鐵58.25%)。
另外,擁有煤炭資源的上市公司還包括:鄂爾多斯、遠興能源、億利能源、新大洲和中泰化學。
『捌』 參考文獻
畢建軍,蘇現波,韓德馨,等.2001.煤層割理與煤級的關系.煤炭學報,26(4):346~349
陳鵬.2001.中國煤炭性質、分類和利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81~83
陳萍,唐修義.2001.低溫氮吸附法與煤中微孔隙特徵的研究.煤炭學報,26(5):552~556
程克明.1994.吐哈盆地油氣生成.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199
戴金星.1979.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氣和石油.石油勘探與開發,(3):10~17
戴金星.1980.我國煤系地層的含油氣性初步研究.石油學報,1(4):27~37
戴金星,宋岩,張厚福.1996.中國大中型氣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國科學(D輯),26(6):481~487
戴金星,洪峰,秦勝飛,等.2000.中國煤成氣田分布規律.見:煤成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付少英,彭平安,劉金鍾,等.2002.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的生烴動力學研究.科學通報,(10):813~816
傅家謨,盛國英,劉德漢.1990.煤成烴地球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82~327
傅家謨,秦匡宗.1995.乾酪根地球化學.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543~565
付曉泰,王振平,盧雙舫.1996.氣體在水中的溶解機理及溶解度方程.中國科學(B)輯,26(2):124~130
付曉泰,盧雙舫,王振平,等.1997.天然氣組分的溶解特徵及其意義.地球化學,16(3):60~66
傅雪海,秦勇,張萬紅.2003.高煤級煤基質力學效應與煤儲層滲透率耦合關系分析.高校地質學報,9(3):373~377
傅雪海,秦勇,張萬紅,等.2005.基於煤層氣運移的煤孔隙分形分類及自然分類研究.科學通報,50(增刊1):131~137
郝琦.1987.煤的顯微孔隙形態特徵及其成因探討.煤炭學報,(4):51~57
郝石生,張振英.1993.天然氣在地層水中的溶解度變化特徵及地質意義.石油學報,14(2):12~22
郝石生,黃志龍,楊家琦.1994.天然氣運聚動平衡及其應用.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洪峰,宋岩等.2005.煤層氣散失過程與地質模型探討.科學通報,50(增刊):121~125
胡社榮.1998.煤成油理論與實踐.北京:地震出版社,1~184
黃第藩,李晉超,周翥紅,等.1984.陸相有機質的演化和成烴機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51~195
黃第藩,秦匡宗,王鐵冠,等.1995.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烴機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65~267
霍永忠.2004.煤儲層的氣體解吸特性研究.天然氣工業,24(5):24~26
姜好仁,毛明陸,馬財林,等.2001.大寧-吉縣地區煤層氣成藏條件分析.見:李文陽,馬新華等.中國煤層氣地質評價與勘探技術新進展.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6~35
李明潮,梁生正,起克鏡.1996.煤層氣及其勘探開發.北京:地質出版社
劉德漢,張惠之,戴金星,等.2000.煤岩顯微組分的成烴實驗研究與評價.科學通報,45(4):346~352
劉洪林,王紅岩,張建博.2000.煤層氣吸附時間計算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石油實驗地質,22(4)
劉洪林,趙國良,王紅岩.2004.中國高煤階地區的煤層氣勘探理論和實踐.石油實驗地質,26(5):411~414
劉金鍾,唐永春.1998.用乾酪根生烴動力學方法預測甲烷生成量之一例.科學通報,(43):1187~1191
劉俊傑.1998.王營井田地下水與煤層氣賦存運移的關系.煤炭學報,23(3):225~230
盧雙舫.1996.有機質成烴動力學理論及其應用.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62~121
盧雙舫,王子文,黃第藩,等.1995.煤岩顯微組分的成烴動力學.中國科學(B輯),(25):101~07
盧雙舫,陳昕,付曉泰.1997.台北凹陷煤中有機質的成烴動力學模型及其初步應用.沉積學報,(15):126~129
馬東民.2003.煤儲層的吸附特徵實驗綜合分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8(4):291~295
寧正偉,陳霞.1996.華北石炭-二疊系煤化變質程度與煤層氣儲集性的關系.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7(2):156~159
錢凱,趙慶波,汪澤成.1997.煤層甲烷勘探開發理論與實驗測試技術.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秦勝飛,唐修義,宋岩,等.2005a.煤層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徵及分餾機理.中國科學(D輯):19~28
秦勝飛,宋岩,唐修義,等.2005b.流動的地下水對煤層含氣性的破壞機理.科學通報,50(增刊):99~104
秦勇,曾勇編譯.1996.煤層甲烷儲層評價及生產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秦勇,傅雪海,岳巍,等.2000.沉積體系與煤層氣儲蓋特徵之關系探討.古地理學報,2(1):77~83
桑樹勛,朱炎銘,張時音,等.2005.煤吸附氣體的固氣作用機理(Ⅰ).天然氣工業,25(1):13~15
宋岩,戴金星,李先奇,等.1998.中國大中型氣田主要地球化學和地質特徵.石油學報,19(1):1~5
宋岩,王毅,王震亮.2002.天然氣運聚動力學與氣藏形成.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宋岩,柳少波,洪峰.2005a.煤層氣成藏地質條件及氣藏類型.見:宋岩,張新民主編.煤層氣成藏機制及經濟開采理論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1~9
宋岩,張新民,等.2005b.煤層氣成藏機制及經濟開采理論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
宋岩,趙孟軍,柳少波,等.2005c.構造演化對煤層氣富集程度的影響.科學通報,50(增刊):1~5
蘇喜立,唐書恆,羨法.1999.煤層氣的賦存運移機理及產出特徵.河北建築科技學院院報,16(3):67~71
蘇現波,陳江峰,孫俊民,等.2001.煤層氣地質學與勘探開發.北京:科學出版社
蘇現波,林曉英.2009.煤層氣地質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20pp
孫斌,王一兵.2003.鄂爾多斯盆地大寧-吉縣地區煤層氣分布特徵.見:李文陽等主編.中國煤層氣勘探與開發.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65~73
孫旭光,王關玉,金奎勵.1999.基質鏡質體成烴動力學特徵研究.地質科學,(34):485~491
湯達禎,林善園,王激流等.1999.鄂爾多斯盆地東緣晚古生代煤的生烴反應動力學特徵.石油實驗地質,(21):328~335
湯達禎,桑樹勛.2008.煤儲層物性非均質性及控制機理.國家 973 課題研究報告(編號:2002CB211702)陶明信.2005.煤層氣地球化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自然科學進展.15(6):648~652
王純信,郭國盛.1996.晉城礦區煤層氣賦存條件及地面開發現狀.中國煤層氣,(2):154~157
王道鈺,王德進.1984.生油岩與油頁岩熱解總包一級反應動力學方程參數的數值計算.華東石油學院學報,(8):312~317
王鳳國,李蘭傑,徐德紅.2003.華北地區煤層含氣性影響因素探討.焦作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2(2):88~90
王紅岩,劉洪林,劉懷慶,等.2004.煤層氣成藏模擬技術及應用,15(4):349~351
王會祥,黃第藩,李晉超.1986.陸相乾酪根熱解動力學研究.見:中國石油學會石油地質委員會.有機地球化學與陸相生油.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45~256
王生維,陳鍾惠.1995.煤儲層孔隙、裂隙系統研究進展.地質科技情報,(1):53~59
王生維,陳鍾惠,張明,等.1997.煤儲層岩石物理與煤層氣勘探選區———以華北若干煤區為例.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王鐵冠,鍾寧寧.1990.樹脂體成烴的地球化學研究———兼論我國第三系樹脂體成因的未成熟-低成熟油氣資源.江漢石油學院學報,(12):1~8
吳俊.1993.煤微孔隙特徵及其與油氣運移儲集關系的研究.中國科學(B 輯),23(1):77~84
楊申鑣.1997.水溶性天然氣勘探與開發.山東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
姚艷斌,劉大錳.2007.華北重點礦區煤儲層吸附特徵及其影響因素.中國礦業大學學報,36(3):308~314
葉建平.1998.中國煤層氣資源.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葉建平,秦勇,林大揚.1998.中國煤層氣資源.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張慧.2001.煤孔隙的成因類型及其研究.煤炭學報,26(1):40~44
張建博,王紅岩,趙慶波主編.2000.中國煤層氣地質.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張群,楊錫祿.1999.平衡水平條件下煤對甲烷的等溫吸附特性研究.煤炭學報,24(6):566~570
張勝利.1995.煤層割理及其在煤層氣勘探開發中的意義.煤田地質與勘探,23(4):27~31
張勝利,李寶芳.1996.煤層割理的形成機理及在煤層氣勘探開發評價中的意義.中國煤田地質,8(1):72~77
張新民,張遂安,鍾玲文,等.1991.中國煤層甲烷.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張新民,庄軍,張遂安,等.2002.中國煤層氣地質與資源評價.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新民,趙靖舟.2008.中國煤層氣技術可采資源潛力及分布,國家 973 課題報告(編號:2002CB211706)
趙慶波.1999.煤層氣地質與勘探技術.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鍾玲文,張新民.1990.煤的吸附能力與其煤化程度和煤岩組成間的關系.煤田地質與勘探,(4):29~35
Ayers J W.2002.Coalbed gas systems,resources,and proction and a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asins.AAPG Bulletin,86(11),1853~1890
Ayers Jr W B.2002.Coalbed gas system,resources,and proction and a review of contrasting cases from the San Juan and Powder River ba-sins.AAPG Bulletin,86(11):1853~1890
Braun R L,Burnham A K,Reynolds J G.1992.Oil and gas evolution kinetics for oil shale and petroleum source rock determined from pyroly-sis-TQMS data at two heating rates.Energy and Fuels,(6):468~474
Bustin R M,Clarkson C R.1998.Geological controls o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capacity and gas cont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8(1~2):3~26
Clayton J L.1998.Geochemistry of coalbed gas—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5):159~173
Collins R E.1991.New theory for gas adsorption and transport in coal.In:Proceedings of the 1991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uscaloosa,25~32
Cramer B,Poelchau H S,Gerling P,Lopatin N V,Littke R.1999.Methane released from groundwater:the source of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s in northern West Siberia.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16:225~244
Croadale P J,Beamish B B,Valix M.1998.Coalbed methane sorption related to coal compos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5:147~158
Ettinger I,Eremin I,Zimakov B,Yanvoskaya M.1966.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coal sorption properties.I.Petrography and 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als.Fuel,45:267~275
Gan H,Nandi S P,Walker P L.1972.Nature of porosity in American coals.Fuel,51:272~277
Gayer R and Harris I.1996.Coalbed methane and coal geology.The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1~338
Kulander B R,Dean SL.1993.Coal-cleat domains and domain boundaries in the Allegheny Plateau of West Virginia.AAPG Bull,77:1374~1388
Langmuir I.1916.The adsorption of gases on plane surfaces of glass,mica and platinum.Am.Chem.Soc.,40:1361
Laubach S E,Marrett R A,Olson J E,et al.1998.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of coal cleat a review.Inter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5(1~2):175~207
Law B E.199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ank and cleat spacing:implication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ermeability in coal.Presented at the 1993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he Uninversity of Alabama/Tuscaloosa,Vol.Ⅱ:435~441
Levine J R.1993.Coalification:The evolution of coal as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rock for oil and gas.In:Law B E,Rice D D(Eds).Hy-drocarbons from Coal.AAPG studies in Geology,38:39~77
Levine J R.1987.Influence of coal composition on the generation and retention of coalbed natural gas.In:Proceedings of the 1987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uscaloosa,Alabama,15~18
Liu D M,Yang Q,Tang D Z.1997.Reaction kinetics of coalification in Ordos Basin,China.In:Yang Q,ed.Geology of fossil fuel-coal.U-trecht:The Netherlands,147~159
McKee C R,Bumb A C,Koenig R A.1988.Stress-dependent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coal.Rocky Mountain Association of Geologist,143~153
Nodzenski A.1998.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gases(CH4,CO2)on hard coal and activated carbon at elevated pressures.Fuel,78:1243~1246
Reznik A A.1984.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CO2injection on the recovery of in-situ methane from bituminous coal.SPE Journal,(24):521~528
Rupple T C,Grein C T.1974.Adsorption of methane on dry coal at elevated pressure.Fuel,53:152~162
Schaefer R G,Schenk H J,Hardelauf H,et al.1990.Determination of gross kinetic parameters for petroleum formation from Jurrassic Source rocks of different maturity levels by mean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Organic Geochemistry,(16):115~120
Scott A R,Keiser W R,Ayers W B.1994.Thermogenic and secondary biogenic gases,San Juan Basin,Colorado and New Mexico implica-tions for coalbed gas procibility.AAPG Bulletin,78:1186~1209
Scott A R.1993.Composition and origin of coalbed gases from selected basins in the United States:University of Alabama College of Continu-ing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1993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v.1,p.207~222
Scott L.1999.Powder River Basin,Wyoming:An expanding coalbed methane(CBM)play.AAPG Bulletin,83(8):1207~1222
Tang S,Sun S,Hao D,Tang D.2004.Coalbed methane-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rincipal target areas in North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78(3):724~728
Tremain C M,Whitehead N H.1990.Natural fracture(cleat and joint)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in upper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roaks of San Juan basin.Gas Research Institute GRI90/0014,(1):73~84
Tyler R,Scott A R,Kaiser W R,et al.1995.Coal geologic and hydrologic controls to coalbed methane procibility and resource assessment:William Fork Formation Pisceans Basin,Northwest Colorado.Gas Research Institute Topical Report,GRI95/0532
Ungerer P,Pelet R.1987.Extrapolation of the kinetics of oil and gas formation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 to sedimentary basins.Nature,(327):52~54
Vishnyakov A,Piotrovskaya E M.1998.Capillary condensation and melting/freezing transitions for methane in slit coal pores.Adsorption,4:207~224
Yee D,Seidle J P,Hanson W B.1993.Gas sorption on coal and measurement of gas content.Hydrocarbons from Coal.AAPG,Tusa.,Okla-homa,203~218
Zuber M D.1998.Pro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analysis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38: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