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股市以後一元面值的股票會越來越多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股票市場上我們看到很多越來越多股價股價在1元左右徘徊的個股,這跟去年剛實施的新的退市制度有著很大的關系,新的退市制度規定當股票股價連續20日個交易日收盤價都在1元以上,公司就要面臨退市,最近的A股市場有一隻股票,在臨近尾盤收盤的時候股價在1元左右徘徊,如果該日收盤價仍舊在1元以上,就要面臨退市,因為之前19個交易日股票收盤價都在1元以上,具體參考下圖案例:
GDP出現增速放緩和負增長的造成我們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如果經濟增速放緩和負增長的情況下,市場上整體企業都會存在經營的困難,在原來核准制下公司能夠上市,很大上市公司都是當地的一張名片,而且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上市公司數量也越多,所以上市公司的發展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展的情況,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今年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經濟都出現負增長的情況,對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很多企業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而且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布的業績情況,很多公司的業績都出現同比下滑的情況,當經濟發展較為困難的情況,對於一些中小型企業的打擊相當嚴重,業績出現明顯的下滑後,再次還有一些上市企業原本發展的困難下,這次疫情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多企業經營更加困難,所以造成業績較差的個股股價持續性下跌,自然出現很多公司股價在1元的情況。
總結:以上三個方面是造成最近市場1元股越來越多的最為主要的原因,而且後期資本的市場的進一步改革,注冊制全面實行後,1元股的數量會越來越多,而且後期的管理層會逐步完善退市制度,退市的公司越來越多後,很多資金會逐步放棄低價股和垃圾股的炒作,還有市場市場1元股較多原因跟A股走勢也能存在很大關系,因為在上波牛市結束後,市場長期處於下跌趨勢,長期下跌後也造成了低價股的數量越來越多。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Ⅱ 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數量和什麼有關系
和注冊資本有關系,初值按1元1股,注冊資本越大,可發行的股份就越多。
Ⅲ 一個人持有一個上市公司股票,股票數會變嗎
會變,如果該上市公司推行『高送轉』方案的話你持有的股票數量會增多。「高送轉」後,公司股本總數雖然擴大了,但公司的股東權益並不會因此而增加。也就是說,盡管「高送轉」方案使得投資者手中的股票數量增加了,但股價也將進行相應的調整,投資者持股比例不變,持有股票的總價值也未發生變化。
Ⅳ 是不是上市的股票總數增多大盤指數就平均增高
[編輯本段]上證指數(SH000001)
的全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綜合指數,是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票指數,1990年12月19日正式開始發布。該股票指數的樣本為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掛牌的10天之後納入股票指數的計算范圍。
該股票指數的權數為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其流通量與總股本並不一致,所以總股本較大的股票對股票指數的影響就較大,上證指數有時就成為機構大戶造市的工具,使股票指數的走勢與大部分股票的漲跌相背離。
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指數的發布幾乎是和股市行情的變化相同步的,它是我國股民和證券從業人員研判股票價格變化趨勢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
該指數的前身為上海靜安指數,是由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於1987年11月2日開始編制的。而上證綜合指數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1年7月15日開始編制和公布的,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基期值為100,以全部的上市股票為樣本,以股票發行量為權數進行編制。其計算公式為:
本日股價指數=本日股票市價總值÷基期股票市價總值×100
具體計算辦法是以基期和計算日的股票收盤價(如當日無成交,延用上一日收盤價)分別乘以發行股數,相加後求得基期和計算日市價總值,再相除後即得股價指數。遇上市股票增資擴股或新增(刪除)時,則須相應進行修正,其計算公式調整為:
本日股價指數=本日股票市價總值÷新基準股票市價總值×100
式中:新基準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基準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股票市價總值+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股票市價總值
隨著上市品種的逐步豐富,上海證券交易所在這一綜合指數的基礎上,從1992年2月起分別公布A股指數和B股指數,1993年5月3日起正式公布工業、商業、地產業、公用事業和綜合五大類分類股價指數。
[編輯]上證系列指數列表
廣義上說上證指數有4類16種,分別為
一、樣本指數類 4種
1.滬深300
2.上證180
3.上證50
4.紅利指數
二、綜合指數類 2種
1.上證指數
2.新 綜 指
三、分類指數類 7種
1.A股指數
2.B股指數
3.工業指數
4.商業指數
5.地產指數
6.公用指數
7.綜合指數
四、其他指數類 3種
1.基金指數
2.國債指數
3.企債指數
狹義說就是專指上證綜合指數,其樣本股是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從總體上反映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發布。
1、「上證指數」全稱「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又稱「滬指」,是國內外普遍採用的反映上海股市總體走勢的統計指標。
上證指數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於1991年7月15日公開發布,上證提數以"點"為單位,基日定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提數定為100點。
隨著上海股票市場的不斷發展,於1992年2月21日,增設上證A股指數與上證B股指數,以反映不同股票(A股、B股)的各自走勢。1993年6月1日,又增設了上證分類指數,即工業類指數、商業類指數、地產業類指數、公用事業類指數、綜合業類指數、以反映不同行業股票的各自走勢。
至此,上證指數已發展成為包括綜合股價指數、A股指數、B股指數、分類指數在內的股價指數系列。
2、計算公式
上證指數是一個派許公式計算的以報告期發行股數為權數的加權綜合股價指數。
報告期指數=(報告期采樣股的市價總值/基日采樣股的市價總值)×100
市價總值=∑(市價×發行股數)
其中,基日采樣股的市價總值亦稱為除數。
3、舉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假設上海證券交易所只有A、B、C三隻股票組成,總股本分別是100股、200股、300股,今日收盤價分別是1.00元、2.00元、3.00元。又假設基期股票總市值及基期指數都是100,股本平均數=(100+200+300)÷3=200。
那麼按照不加權(黃色曲線)的演算法,得出的指數值是(1.00×200+2.00×200+3.00×200)÷100×100=1200。
而按照加權(白色曲線)的演算法得出的指數值是(1.00×100+2.00×200+3.00×300)÷100×100=1400。
4、修正方法
當市價總值出現非交易因素的變動時,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原固定除數,以維持指數的連續性,修正公式如下:
修正前采樣股的市價總值/原除數=修正後采樣的市價總值/修正後的除數由此得到修正後的連續性,並據此計算以後的指數。
當股票分紅派息時,指數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根據上海股市的實際情況,如遇下列情況之一,須作修正:
(1) 新股上市;
(2) 股票摘牌;
(3) 股本數量變動(送股、配股、減資等等);
(4) 股票撤權(暫時不計入指數)、復權(重新計入指數)
(5) 匯率變動
新股上市:新股上市第二天計入指數,即當天不計入指數,而於當日收盤後修正指數,修正方法為:
當日的市價總值/原除數=當日的市價總值+新股的發行股數×當日收盤價/修正後的除數
除權:在股票的除權交易日開盤前修正指數:
前日的市價總值/原除數=[前日的市價總值+除權股票的發行股數×(除權報價-前日收盤價)]/修正後的除數
撤權:在含轉配的股票除權基準日,在指數的樣本股票中將該股票剔除;
復權:在撤權股票的配股部分上市流通後第十一個交易日起,再納入指數的計算范圍。
5、指數的發布
上證指數目前為實時逐筆計算,即每有一筆新的成交,就重新計算一次指數,其中采樣股的計算價位(X)根據以下原則確定:
(1) 若當日沒有成交,則X=前日收盤價
(2) 若當日有成交,則X=最新成交價
上證指數每天以各種傳播方式向國內、國際廣泛發布。
Ⅳ 公司上市後所獲得的股票數量的問題
1 有關 把上市前凈資產做一個評估,然後分成相等的股份 每股1塊錢
2 匯金注資前,建行很多呆賬,流動資金已經嚴重不足,崩潰的邊沿,注資是增加流動資金和提高凈資產
3 總股票數由凈資產決定 這個問題就復雜了,匯金的注資當時主要考慮剝離建行的壞賬,提高流動性的,也沒具體算就大概給了幾百億美金,全是整數
4 這個問題太遙遠了,你現在可以在二級市場上買入建行的股票就行了,那些發行原始股都是有政治和利益關系的,我們一般沾不上邊了
Ⅵ 上市公司股票的發行數量有多有少,發行的越多籌集的資金就越多,那為什麼不多發行一點呢
股票的發行不是說發行多少就是多少 跟公司的經濟狀況,經營范圍等都有關系
Ⅶ 一個公司多少股票是不是不變的
1、不是。多數時候是不變的,但公司可以增發、配股、送股,這些都可以增加股數。也可以回購注銷,這個減少股數。
2、發行股票的公司叫上市公司,很多上市公司會派股、賠股、擴股等,所以股票的數量是會變動的。
Ⅷ 原始股的數量在公司上市後會變少么
數量不會變少,比例可能會變,比如增資就會讓你的持股比例變小
Ⅸ 股票的數量為什麼多了
多出來的3360萬股是新發行上市的部分,是2009年10月30日上市的。
總股本增加的途徑有: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增發、送股、轉增股本、配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