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技巧 » 廣州市亞洲飲料有限公司股票
擴展閱讀
股票賬戶有資金不能銷戶 2025-05-19 23:19:37
什麼叫股票突擊賬戶 2025-05-19 19:41:26

廣州市亞洲飲料有限公司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7-24 13:04:59

A. 娃哈哈的股票代碼

娃哈哈不是上市公司,沒有股票代碼。

B. 廣州亞洲汽水廠被收購

亞洲汽水廠的式微,自然少不了資金缺乏、管理瓶頸、體制之難等原因。但我認為還有一點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合資之癢。 1993年,亞洲汽水廠在內外交困下,終於和百事可樂合資。但是這次合資沒有給亞洲汽水廠帶來期望中的重振和輝煌,而是加快了亞洲汽水在市場上消失的進程。 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活力28、美加凈牙膏就是在與外方合資後,品牌被冷凍,盡管後來花巨資買回品牌,但已經是元氣大傷、狂瀾難挽。合資並未帶來期望中的聘禮,反而賠掉了自己的嫁妝。 國產品牌要想堅持下去,還是得走自己的路,多動腦筋研究市場。像幾年前的健力寶,行內行外的人都認為它不行了,但「第五季」一出,一個企業就被盤活了。 還是一句老話: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為什麼會淪落?
"亞洲"汽水中驚現5號電池

在陳女士家中,記者看到了那瓶泡著五號電池的汽水,發現這種零售價1元一瓶的汽水瓶蓋上注著「碧檸味」,鐵蓋子還未被打開,那截電視赫然在內。

陳女士說,事情發生後,她向廠家電話投訴,廠家給予了回復,提出兩種解決方式,第一,以一賠五,即賠償給她五瓶汽水;第二,返還給她一元錢。這種解決方法陳女士感到不能接受。隨後,她也找到亞洲汽水在本地的業務員,陳女士說,對方態度很不好,質問自己「是不是想要錢啊?」

1.說說發展:
廣州亞洲汽水廠是廣東省生產汽水歷史最長的企業,素以「亞洲汽水,夠氣夠味」稱譽省、港、澳。亞洲汽水「夠氣」是因為其中含有足夠的二氧化碳,喝起來帶勁;亞洲汽水「夠味」是因為工藝配方獨特,用料講究,保持原汁原味。正如前廣州市委書記許士傑到該廠視察時的題詞所道:「色鮮氣足味清香,質量雙優歷史長:設備更新選料美,亞洲添翼正翱翔。」

30年代,曾在屈臣氏汽水廠工作過的李智揚與李冠玲、梁漢奇、黃有桐、王貞三等11人集資籌辦汽水廠,購置一台舊12頭汽水機和300平方米的廠房,於 1946年2月在大德街80號正式開業,還請當時省參議員甘麗初題了「亞洲汽水廠」的招牌。工廠成立董事會,李冠玲為董事長,李智揚為經理。工人大多為股東們的家屬。他們採取以銷定產的靈活方式,由專人察看市場行情,隨時送貨上門。還在推銷廣告方面下了一番功夫,編了一段琅琅上口的廣告詞:「亞洲汽水,汽水亞洲;有我咁好氣,沒我咁長氣;有我咁長氣,沒我咁好味。」在廣播電台和報紙上反復宣傳,使亞洲汽水名傳遐邇,家喻戶曉。李智揚還十分注意產品的質量,並採取薄利多銷的經營方針,這樣一來,「亞洲汽水,夠氣夠味」、「質優價廉」的美譽就迅速傳遍全市,產品供不應求,投產當年便生產了200多萬瓶。到1949年廠址遷到大德路298號時,亞洲汽水廠已擁有3台12頭汽水機,職工80多人,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年產量達500多萬瓶。這時的亞洲汽水已在廣州市場上站穩了腳跟,是廣州市場上唯一的甲級汽水。與此同時,李智揚等人又在澳門開設了另一家分廠,「亞洲汽水,夠氣夠味」的聲譽開始傳到澳門,隨後又傳到香港。

1956年3月,亞洲汽水廠實行公私合營,並改名為「公私合營亞洲汽水糖果廠」,合營後首任廠長是蔣世芳,副廠長是李智揚、王澍。同時又先後兼並了時安、瓊南、同興、新華、回民糖果工場等5間小型糖果廠,並先後在晏公街、惠福西路、太平南路建了糖果車間。
到了60年代初,廣州市只剩下3家生產汽水的廠家(亞洲、興華和廣東飲料廠),年產量約2000萬瓶。但當時人們的消費水平還不高,汽水市場已趨於飽和。在此情形下,國產汽水要生存下去,就需要開拓新的市場。1964年,在當時廣東省省長陳郁的支持下,生產首批亞洲蘋果汽水,於同年國慶節期間在香港推出。由於亞洲汽水在香港已擁有一定的聲譽,加上又是解放後我國汽水首次運到香港,因而銷路頗佳,市民排隊購買,運去的幾萬箱汽水短短幾天就銷售一空。亞洲汽水廠隨即擴大生產,增加了沙示、橙汁等品種,並將市場擴展到澳門,隨後又擴展到新加坡,這是當時我國唯一打入國際市場的汽水產品。由於汽水出口量的增加,原有的廠房和設備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1966年初,廣州市輕工業局將中亞梘廠1000平方米廠房和興華汽水廠的設備及人員並入亞洲汽水廠,把亞洲汽水廠的糖果車間劃歸興華廠,亞洲汽水廠再次成為專門生產汽水企業。同年10月,外貿部門投資60多萬元,在現廠址(天河路6號)興建亞洲汽水廠新廠房,目的是建一間專門生產出口汽水的專業廠(內銷汽水由廣東飲料廠生產)。設計佔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年產量為2500萬瓶。經過幾個月的奮斗,1967年5月1日,亞洲汽水廠正式投產,當年即出口汽水38萬箱。到了1968年底,廣東飲料廠的汽水車間並入亞洲汽水廠。從此亞洲汽水廠成為廣州市獨家經營的汽水廠。
「文化大革命」期間,亞洲汽水廠先後改名為廣州飲料二廠、廣州飲料總廠一分廠、廣州汽水廠,直到1984年1月1日,才恢復原名。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汽水已成為一般群眾的常用飲料;加上廣州地區天氣炎熱,汽水消耗量大,每到炎炎夏季,汽水就供不應求。於是,生產汽水的廠家如雨後春筍出現,當時光是廣州市就有72家之多,廣州汽水市場內亞洲汽水廠「一統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廠長何傑和他的夥伴們意識到,亞洲汽水的質量雖好,但由於設備和包裝落後,產量低,要想繼續在廣州市場上取得優勢,並走向全國,只有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更新設備。他們根據工廠的實際情況,採取了引進新設備與改造原有舊設備並舉的做法。在全國汽水需求量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廠領導又決定採用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在世界各地設分廠的經驗,輸出技術,利用各地的人力、財力和銷售市場,產銷「亞洲汽水」。於是,亞洲汽水廠龍門分廠便於1984年5月誕生,隨後就一發不可遏止,到了1988年底,在全國各地發展為21間分廠;其中外省有11家。大力興辦分廠為提高亞洲汽水在全國的知名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亞洲汽水廠烏魯木齊分廠剪綵時,該市政府負責人說:「我們同亞洲汽水廠合作,打破了解放幾十年來新疆人民沒有高檔汽水喝的局面。」「亞洲汽水,夠氣夠味」的美譽傳遍全國各地。
1984年6月,亞洲汽水廠成為廣州市首批70家擴權企業之一,同年底,開始實行廠長負責制。張桂源廠長高瞻遠矚,認為要使亞洲汽水走向全國,定向世界,光靠辦分廠是不夠的,還應該改革幾十年來瓶裝一貫制的做法,採用國際上流行的新包裝,這樣才能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從1985年開始,亞洲汽水廠先後籌集數千萬元資金,引進了兩條瑞典產的利東包生產線,聯邦德國產的一條二片罐生產線和美國產的一條1.25升PET瓶裝和玻璃瓶裝兩用生產線及其水處理系統、糖漿處理系統等附屬工程,使生產能力大大提高。
1987年11月,亞洲飲料集團公司宣告成立。亞洲飲料集團公司是一個以亞洲飲料為龍頭,集科研、原材料基地、銷售、橫向聯營為一體的半緊密型的聯合體。它的成立,是亞洲汽水廠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代表產品:成立之初亞洲汽水廠就生產汽水和果汁;上世紀六十年代生產蘋果汽水、沙示汽水;七十年代推出濃縮固體飲料;八十年代推出珠江牌鮮橙汁汽水、亞洲可樂、紅星牌沙示汽水等;九十年代以來汽水品種增多,果汁汽水有珠江橋牌鮮橙汁汽水、橙寶汽水、紅星牌橙汁汽水、美津牌橙芒汽水、菠蘿汽水;可樂型汽水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亞洲可樂;運動飲料有冠力牌高能運動飲料、凌空牌高能飲料等。 質檢報告 愛情的汽水與偏執的味蕾 愛情就像汽水一樣。相信所有把少男少女的歲月託付給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都能夠理解這句詩。 甜蜜、清爽甚至有一點點昂貴,汽水帶來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幸福生活的聯想,當時的廣州,最有名的就是亞洲汽水,在很多人的記憶中,二十年前二毛五分錢的汽水味道至今還和嶺南城市炎熱的夏天聯系在一起。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那種味道就從我們的舌尖溜走了。 今天,亞洲汽水廠已經幾經變革,變成亞洲飲料公司,這也是很多人告訴我們「亞洲汽水廠已經停產」的原因。在此之前,它曾經與百事可樂公司合資,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們是該喝「洋水」還是喝「國水」的爭論中是一件大事,如今這樣的爭論已經煙消雲散,沒有人計較飲料背後的「經濟成分」。 二十年前,汽水曾經是飲料的代名詞,《廣州市志》有關廣州工業發展的記述中有專門一章是講汽水的,今天,汽水的概念已經被碳酸飲料所代替。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在今天的飲料市場,仍舊沒有什麼能夠帶給我們和當年的亞洲汽水一樣的感覺,味蕾的記憶永遠無可指責地偏頗,這也許將永遠成為記憶中的一部分吧。 地理記憶 汽水廠和城市的變遷 遷移路線:大德路→環市路→開發區 也許是有意也許是無心,亞洲汽水廠的變遷之路恰好和城市的變化節奏一致,在這漫長的六十年間,亞洲汽水廠一路東進,盡管起起伏伏,但始終在城市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大德路:前店後廠 在廣州的《華僑志》上,還可以查到有關亞洲汽水廠的資料。亞洲汽水廠在「大德路398號(解放後是298號),資金73129元,111人王樹」。 原來大德路亞洲汽水廠的位置「大德路298號」,現在是廣東省中醫院,已經不復當年的模樣。很多老廣州回憶解放初期的大德路,雖然不像沿江路、北京路是喧鬧的商業中心,但也是店鋪、工廠林立,比如天工布廠、鉚釘廠,還有兩家分別名為「別有天」和「樂天」的殯儀館,這些都是廣州的老字型大小,今天已經不存在了,不過現在想起來,有一些雜亂但充滿生活氣息。 1956年公私合營,亞洲汽水廠先後兼並了時安、瓊南、同興、新華、回民糖果工場等5間小型糖果廠,並先後在晏公街、惠福西路、太平南路建了糖果車間。 大德路的亞洲汽水廠總廠基本上保留著「前店後廠」的模式,但已經頗有規模,「前店」是一棟三層樓房,一樓是零售與批發店,二樓是辦公室,三樓基本上放置原材料。「後廠」已經有4條生產線,使用的是來自英國的12頭汽水機。 環市路:珠江水換美元 1966年亞洲汽水廠搬到今天的天河路6號時,天河路、環市路都還未建成,現在的亞洲汽水廠職工宿舍的位置還都是一片農田,所以當時的汽水廠連具體的門牌號碼都沒有,一般就說成廠址在「東風路尾」。盡管亞洲汽水廠搬走才幾年,但依舊沒有留下太多的遺跡,老職工介紹老廠房是沒了,但今天東風廣場門口的一棵大榕樹、一棵木棉樹,倒是一直還在。另外原汽水廠門口的公共汽車站一直被稱作是「亞洲汽水廠站」,這兩年才改過來。 建新廠房是為了出口的需要,當時廣州市外貿部門支持亞洲汽水出口,提出了「珠江水換美元」的口號,當時的廣州市輕工業局將中亞梘廠1000平方米廠房和興華汽水廠的設備及人員並入亞洲汽水廠,把亞洲汽水廠的糖果車間劃歸興華廠,使亞洲汽水廠再次成為專門生產汽水的企業,並且在同年10月,由外貿部門投資60多萬元,在天河路6號興建亞洲汽水廠新廠房,目的是建一個專門生產出口汽水的專業廠,設計佔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年產量為2500萬瓶。經過幾個月的奮斗,1967年5月1日,新的亞洲汽水廠正式投產,產品以出口為主。 開發區:分分合合 我們在開發區亞洲飲料公司采訪,看到今天的「亞洲」廠房規模還比較大,但受銷量限制,生產線沒有全部開動。 1993年,百事可樂與亞洲汽水廠合資,在廣州成立百事亞洲飲料有限公司,1996年新成立的企業落戶到廣州開發區。到2002年,百事結束與亞洲的合資。 雖然歷經幾次分分合合的變化,但今天的亞洲飲料公司仍舊在開發區落戶,生產以「亞洲」為品牌的飲料。據了解,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國有八大碳酸飲料企業,都差不多經歷了和亞洲汽水一樣的道路,今天亞洲能夠仍舊保留著自己的品牌的,已經非常不易。 歷史一頁 「有我好氣,沒我長氣」 廣州亞洲汽水廠是廣東省生產汽水歷史最長的企業,1946年2月在大德街80號正式開業。最初是由曾在屈臣氏汽水廠工作過的李智揚與李冠玲、梁漢奇、黃有桐、王貞三等11人集資籌辦的。解放前的股東有幾位當時參與籌建的華僑因為多有海外從商和公司工作的經驗,因此汽水廠在經營中頗有特點。 「夠氣夠味」 汽水廠成立之初,投資者們就請當時省參議員甘麗初題了「亞洲汽水廠」的招牌。工廠成立董事會,李冠玲為董事長,李智揚為經理,工人大多為股東們的家屬。在隨後的時間中,亞洲汽水已在廣州市場上站穩了腳跟,是廣州市場上唯一的甲級汽水。亞洲汽水廠的員工還為自己的產品編了一段琅琅上口的廣告詞:「亞洲汽水,汽水亞洲;有我好氣,沒我長氣;有我長氣,沒我好味。」從那時候開始,「亞洲汽水,夠氣夠味」的口號就流傳開了。可見在解放前,能夠讓汽水在好味的情況下夠「長氣」、「好氣」已經相當不容易。 廣告轟炸 在老廣州的記憶里,汽水廠的廣告手段還不只這些,他們還把亞洲汽水的口號寫在公共汽車上,成為最早的廣州流動廣告。據說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電影院里放映電影之前,以及電台都會播放汽水廣告,像海角紅樓游泳場,也有廣告標語,珠江邊的建築物頂有汽水廣告牌,一到晚上還用燈光照亮。正是這段時間的「廣告宣傳」,將亞洲汽水的大名遠播港澳和東南亞,為以後的大量出口打下了基礎。 獨家配方 亞洲汽水揚名海內外,以質量、口味見長,汽水的配方是個關鍵的因素。據說當年配方的持有人也頗有商業頭腦,其中一位叫黃維的投資人掌握了沙示汽水焦糖的配方,他在公私合營後,公布了一部分配方,另外一部分自己親自掌握,在沙示汽水的生產車間,每次都是由他配放自己製成的焦糖,工廠曾經請一位工程師跟著他工作,但也始終沒有獲得秘方。 因為黃老先生的焦糖配方獨特,所以很多其他的食品企業都到亞洲汽水廠購買焦糖原料。今天看來,當年黃師傅對秘方的保護頗有市場經濟意識,對品牌的保護也很有好處。 記憶碎片 那是最閃亮的歲月 1958年:汽水掛起來賣 亞洲汽水廠在大德路時,屬於「前店後廠」的格局,據老員工介紹,當時的汽水是奢侈品,徵收比較高的稅,因此價格很高。在店裡,汽水是由繩子拴住掛起來賣的。一到晚上還有燈光照著,顯示出汽水的「尊貴」地位。 而當時買汽水的,以一些酒店為主,比如勝利大廈、新華酒店、新亞酒店等。 1966年:點著蠟燭建新汽水廠 1966年,外貿部門投資興建亞洲汽水廠新廠房,1966年10月14日動工,這一天也是廣州解放紀念日,當時外貿部門的要求是,要在第二年的五一之前,投入生產,大批工人吃住在工地,終於在半年的時間內建成新汽水廠,當時汽水廠工地附近,還是一片農田,沒有電,職工們都是自帶蚊帳,住在臨時搭建的窩棚內,晚上要點蠟燭才行。 1979年:給牛喝汽水 直到改革開放前期,汽水都是市民生活中的高檔飲料,比如當時的雪條是一兩分錢,而汽水要一兩毛錢,可見差別之大。 亞洲汽水廠有一個叫做沙示汽水的傳統品種,因為含有冬青和焦糖,有預防感冒的作用,因此在夏天特別受歡迎,據說當時有農民自己捨不得喝汽水,卻在夏天給牛喝上一瓶沙示。 1984年:買「負品」要廠長批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婚禮上擺亞洲汽水,還是相當體面的。不過即使是汽水廠的職工,想買到便宜的汽水也不容易。據說當時汽水在生產灌裝過程中,有些瓶子因為沒有裝滿,被稱作是「負品」,不能出廠,可以內部處理,當時質量合格出廠的汽水是一毛五分錢一瓶,而這樣的汽水是八分錢一瓶,職工想批發這樣的汽水,要廠長簽批條。 1988年:買汽水的車排幾百米 改革開放後,汽水已成為一般群眾的常用飲料;加上廣州地區天氣炎熱,汽水消耗量大,每到炎炎夏季,汽水就供不應求。盡管生產汽水的廠家有72家之多,亞洲汽水廠「一統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亞洲汽水廠的產品仍舊是搶手貨,那時候來自廣東各地的批發商到工廠門口排隊提貨,往往是前一天晚上就把車排在工廠門口,車隊有時候要排到今天幾百米外的區庄立交橋。 第一訪談 他們的記憶,城市的軌跡 廣州曾有14家汽水廠 采訪對象:何傑 關鍵詞:公私合營、出口、建新廠 亞洲汽水廠的老廠長何傑是順德人,1945年到廣州,在一德路的廣源餅家打工,然後又到時安糖果廠工作,1956年,公私合營,時安糖果廠與亞洲汽水廠合並,何傑到亞洲汽水廠任保衛幹部。後任廠長。 記者:解放前廣州市汽水行業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何傑:為撰寫《輕工業志·食品志》中的飲料一節,我們曾經查閱了大量資料,據了解,抗日戰爭勝利後,廣州市汽水製造業曾有較大發展,當時有「先施」、「太平」、「屈臣氏」、「中興」、「興華」、「衛生」、「大明」、「中華」、「新六和」、「安樂」、「濂泉」、「白馬」、「珠江」、「亞洲」14家汽水廠,大多數是只有1台—2台汽水灌裝機的小廠,機型多是單頭的「神主牌」機和日式的斜頭機。 記者:1956年亞洲汽水廠的生產情況如何?您對汽水的最初印象是不是來自這個年代? 何傑:當時廠里只有三四條生產線,機器已經比較陳舊,記憶中汽水機上面還刻有1888年字樣,可能是來自英國的舊機器。員工基本上是半手工操作。 記者:1966年建新廠是出於什麼考慮? 何傑:主要是為了出口的需要。當時廣州市提出「珠江水換美元」,也就是鼓勵出口,1966年新廠建成後,1967年5月1日,亞洲汽水廠正式投產,當年即出口汽水38萬箱。到了1968年底,廣東飲料廠的汽水車間並入亞洲汽水廠。從此亞洲汽水廠成為廣州市獨家經營的汽水廠。 今後目標是發展自有品牌 采訪對象:張桂源 關鍵詞:引進生產線、合資、保留品牌 1975年,張桂源分配到亞洲汽水廠工作。1984年,張被任命為廠長。現任廣州亞洲飲料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記者:1983年引進東德生產線,1985年引進易拉罐生產線,當時企業這樣做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背景下? 張桂源:1984年6月,亞洲汽水廠成為廣州市首批70家擴權企業之一,同年底,開始實行廠長負責制。當時亞洲汽水廠已經在全國幾個地方辦了分廠,影響很大。但我們已經開始注意到國際飲料的流行包裝,於是,1985年引進易拉罐生產線,1986年推出易拉罐飲料。這在當時還是挺超前的。 記者:現在亞洲的目標是什麼? 張桂源:當年合資的一些國產品牌現在已經退出市場了,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我們的目標主要是發展自有品牌,現在已經有汽水、果汁飲料、純凈水等產品,也准備推出可樂類的飲料。 前塵往事 汽水和時尚的變遷 汽水—蘋果汽水—易拉罐 今天我們能夠從形形色色的飲品廣告中體會飲料與時尚的關系,其實這樣的風尚對廣州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 1930年,英商屈臣氏有限公司開設的廣州大葯房在廣州兼營汽水生意,這是廣州的第一個汽水製造企業,汽水從此成為廣州的時尚飲品。 解放前亞洲汽水就以「夠氣夠味」享譽東南亞,到1964年,在當時廣東省省長陳郁的支持下,亞洲汽水廠生產了首批亞洲蘋果汽水,於同年國慶節期間在香港推出。由於亞洲汽水在香港已擁有一定的聲譽,加上又是解放後內地汽水首次運到香港,因而銷路頗佳,市民排隊購買,運去的幾萬箱汽水短短幾天就銷售一空。 亞洲汽水廠隨即擴大生產,增加了沙示、橙汁等品種,並將市場擴展到澳門,隨後又擴展到新加坡,這是當時我國惟一打入國際市場的汽水產品。 上世紀七十年代,汽水廠開展多種經營,用生產汽水的余料生產固體飲料鮮橙晶、菠蘿晶,很多市民還有送鮮橙晶作禮物的記憶。 1983年,在兩「樂」還沒有大規模進軍市民生活的時候,亞洲汽水廠推出了自己的「亞洲可樂」。 在「外資」還備受爭議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國外第一條免費外資生產線落地,引進的東家正是「年近半百」的亞洲汽水廠,到1985年8月27日,當時國內最大的鋁合金易拉罐裝汽水生產線也在廣州亞洲汽水廠投產。這條生產線是從前聯邦德國引進的。 1985年7月28日,首次全國運動飲料、補劑評比結果在北京揭曉,廣州亞洲汽水廠的「冠力」飲料獲最佳運動飲料獎。 汽水、果汁汽水、易拉罐汽水、運動型飲料,對時尚永不拒絕的廣州人,始終讓一種甜蜜的空氣漂浮在城市的上空。 大事記 「亞洲」歷程 1946年2月,亞洲汽水廠在大德街80號正式開業。 1949年廠址遷到大德路298號時,亞洲汽水廠已擁有3台12頭汽水機、職工80多人、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年產量達500多萬瓶,亞洲汽水是廣州市場上惟一的甲級汽水。 1956年3月,亞洲汽水廠實行公私合營,並改名為「公私合營亞洲汽水糖果廠」。 1964年,生產首批亞洲蘋果汽水,是當時我國惟一打入國際市場的汽水產品。 1966年初,亞洲汽水廠再次成為專門生產汽水的企業。同年10月,在天河路6號興建新廠,次年投入生產。 「文化大革命」期間,亞洲汽水廠先後改名為「廣州飲料二廠」、「廣州飲料總廠一分廠」、「廣州汽水廠」。 1984年1月1日,才恢復原名。 1983年,引進德國生產線。 1985年,引進易拉罐生產線。 1993年,亞洲汽水廠與百事可樂合資,成立百事—亞洲飲料有限公司,直到2002年。 1996年,遷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 2002年,成立廣州亞洲飲料有限公司。

C. 飲料股票龍頭股票有哪些

飲料股票龍頭股票有:
1、貴州茅台(600519):食品飲料龍頭。10月21日消息,貴州茅台截至14時49分,報1840.99元;5日內股價下跌3.8%,市值為2.3萬億元。
2、伊利股份(600887):食品飲料龍頭。伊利股份10月21日股價,截至14時49分,該股漲0.97%,股價報38.37元,成交41.59萬手,成交金額14.07億元,換手率0.62%,最新A股總市值2317.31億元。
3、海天味業(603288):食品飲料龍頭。10月21日消息,海天味業截至14時49分,該股報117.48元,跌0.17%,3日內股價上漲4.36%,總市值為4927.45億元。
拓展資料:
飲料發展歷程
1、最早的飲料生產是穀物造酒。中國古代的釀酒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可可原產南美洲熱帶地區。3000年前已有人工栽培可可樹。印第安人用可可製作巧克力飲料。1502年哥倫布將可可豆帶回歐洲,18世紀初可可飲料開始風靡歐洲。1869年英國開始葡萄汁的工業生產,第一次應用巴氏殺菌原理保藏果汁。後果蔬汁的生產逐漸形成工業化規模。汽水生產起源於歐洲。1772年英國已出版了指導汽水生產的書籍,以汽水為主的碳酸飲料生產已初具規模。後又出現了多種可樂型飲料,至20世紀80年代已風靡全球。19世紀中葉,L.巴斯德發展了殺滅牛奶中有害微生物的加工方法(巴氏殺菌),從此開始了鮮奶的工業加工。
2、世界飲料工業從20世紀初起已達到相當大的生產規模。60年代以後,飲料工業開始大規模集中生產和高速度發展。礦泉水、碳酸飲料、果汁、蔬菜汁、奶、啤酒和葡萄酒等都已形成大規模和自動化生產體系。飲料品種繁多,按生產工藝分為酒精飲料和非酒精飲料兩大類。酒精飲料是以高粱、大麥、稻米或水果等為原料,經發酵釀成或再經蒸餾而成,包括各種酒和調配酒。粗糧飲料是以五穀雜糧為原料,經過嚴格加工,多道程序殺菌後加工而成,相繼出現小米乳、紅豆乳、綠豆乳、黑豆乳等多個品種。非酒精飲料是以水果、蔬菜、植物的根、莖、葉、花或動物的乳汁等為原料,經壓榨或浸漬抽提等方法取汁後加工而成,包括軟飲料、熱飲料和乳。

D. 王老吉上市了嗎.股票代碼是多少

截至2019年廣州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沒有上市,沒有股票代碼。

廣州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始創於 1828年,歷經百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我國中成葯生產企業50強之一,曾榮獲「中華老字型大小」、「全國先進集體」、「廣東省醫葯行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和中國五星級企業等榮譽稱號以及獲得廣州市銀信評估咨詢有限公司頒發AAA級信用等級證書等。

王老吉葯業擁有先進的廠房設備,管理規范、獲得國家葯檢局頒發的GMP證書。主要產品有王老吉系列、保濟丸、保濟口服液、小兒七星茶、清熱暗瘡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痰咳凈、藿膽丸等。

王老吉清涼茶、王老吉廣東涼茶顆粒、保濟丸、痰咳凈等都被評為「廣東省、廣州市名牌產品」和「中國中葯名牌產品」。

王老吉葯業一貫重視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公司內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約占員工總數的 50%。公司承擔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儀技術在中草葯中的應用研究與開發」項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首家建成全自動立體倉庫;自行研製成功具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全自動保濟丸包裝機,生產效率為引進的日本包裝機的4倍。

(4)廣州市亞洲飲料有限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公司積極與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合作,運用中葯現代化最新的「三超」技術研製保濟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等新產品。克感利咽口服液因在非典期間表現出對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常見致病菌有明顯抑止作用,被列為「廣東省抗 SARA和流感的重點科研攻關項目」。

2005年,香港同興葯業強勢加盟王老吉。香港同興葯業擁有雄厚的資本,具有超前的經營理念,管理科學、先進,特別是在中葯海外銷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香港和東南亞地區擁有龐大的中葯銷售網路,將為王老吉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打通渠道。

王老吉葯業將繼續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路子」的目標,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把公司建設成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工業企業。

E. 百事可樂的成長中,最重要的並購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樂於1886年誕生於美國,距今已有113年的歷史。這種神奇的飲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成為「世界飲料之王」,甚至享有「飲料日不落帝國」的贊譽。但是,就在可口可樂如日中天之時,竟然有另外一家同樣高舉「可樂」大旗,敢於向其挑戰的企業,它宣稱要成為「全世界顧客最喜歡的公司」,並且在與可口可樂的交鋒中越戰越強,最終形成分庭抗禮之勢,這就是百事可樂公司。

新可樂挑戰老可樂
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樂同樣誕生於美國,那是在1898年,比可口可樂的問世晚了12年,去年是它100歲誕辰。它的味道同配方絕密的可口可樂相近,於是便借可口可樂之勢取名為百事可樂。
由於可口可樂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大力開拓市場,到這時早已聲名遠揚,控制了絕大部分碳酸飲料市場,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定勢,一提起可樂,就非可口可樂莫屬,百事可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不見起色,曾兩度處於破產邊緣,飲料市場仍然是可口可樂一統天下。盡管1929年開始的大危機和二戰期間,百事可樂為了生存,不惜將價格降至5美分/鎊,是可口可樂價格的一半,以致於差不多每個美國人都知道「5分鎳幣可以多買1倍的百事可樂」的口頭禪,百事可樂仍然未能擺脫困境。
在飲料行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個是市場領導者,一個是市場追隨者(挑戰者)。作為市場追隨者,有兩種戰略可供選擇:向市場領導者發起攻擊以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或者是參與競爭,但不讓市場份額發生重大改變。顯然,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實踐,百事可樂公司發現,後一種選擇連公司的生存都不能保障,是行不通的。於是,百事可樂開始採取前一種戰略,向可口可樂發出強有力的挑戰,這正是二戰以後斯蒂爾、肯特、卡拉維等「百事英才」所做的。

百事可樂的一代
這時有一個對百事可樂的發展非常有利的環境。二戰後,美國誕生了一大批年輕人,他們沒有經過大危機和戰爭洗禮,自信樂觀,與他們的前輩們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小傢伙正在成長,逐步會成為美國的主要力量,他們對一切事務的胃口既大且新,這為百事可樂針對「新一代」的營銷活動提供了基礎。
但是,這一切都是在1960年百事可樂把它的廣告業務交給BBDO(巴騰-巴頓-德斯廷和奧斯本)廣告公司以後才明白過來的。當時,可口可樂以5∶1的絕對優勢壓倒百事可樂。BBDO 公司分析了消費者構成和消費心理的變化,將火力對准了可口可樂「傳統」的形象,做出種種努力來把百事可樂描繪成年輕人的飲料。經過4年的醞釀,「百事可樂新一代」的口號正式面市,並一直沿用了20多年。10年後,可口可樂試圖對百事可樂俘獲下一代的廣告做出反應時,它對百事可樂的優勢已經減至2∶1了。而此時,BBDO又協助百事可樂制定了進一步的戰略,向可口可樂發起全面進攻,被世人稱為「百事可樂的挑戰」。其中兩仗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個漂亮仗是品嘗實驗和其後的宣傳活動。1975年,百事可樂在達拉斯進行了品嘗實驗,將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都去掉商標,分別以字母M和Q做上暗記,結果表明,百事可樂比可口可樂更受歡迎。隨後,BBDO 公司對此大肆宣揚,在廣告中表現的是,可口可樂的忠實主顧選擇標有字母M的百事可樂,而標有字母Q的可口可樂卻無人問津。廣告宣傳完全達到了百事可樂和BBDO 公司所預期的目的:讓消費者重新考慮他們對「老」可樂的忠誠,並把它與「新」可樂相比較。可口可樂對此束手無策,除了指責這種比較不道德,並且吹毛求疵地認為人們對字母M有天生的偏愛之外,毫無辦法。結果,百事可樂的銷售量猛增,與可口可樂的差距縮小為2∶3。
1983年底,BBDO 廣告公司又以500萬美元的代價,聘請邁克爾•傑克遜拍攝了兩部廣告片,並組織傑克遜兄弟進行廣告旅行。這位紅極一時的搖滾樂歌星為百事可樂贏得了年輕一代狂熱的心,廣告播出才一個月,百事可樂的銷量就直線上升。據百事可樂公司自己統計,在廣告播出的一年中,大約97%的美國人收看過,每人達12次。
幾乎與此同時,百事可樂利用可口可樂和包裝商們的利益紛爭,以及聯邦貿易委員會對飲料行業特許包裝體制的反對,爭取過來數家包裝商,並且讓可口可樂公司遭受了一次非常公開的挫折。1984年5月,負責官方飲料供應的快餐聯號伯格•金公司因不滿可口可樂轉向其競爭對手麥當勞公司,於是交給百事可樂一紙合同,讓它為全美2300家伯格•金快餐店提供3000萬升飲料,僅此一項每年為百事可樂增加3000萬美元的收入。伯格•金的「倒戈」,令百事可樂獲益匪淺。
百事可樂只有30多歲的經理約翰•斯卡利堅信:「基於口味和銷售兩個原因,百事可樂終將戰勝可口可樂」。這一預言現在終於變成了現實。在百事可樂發起挑戰之後不到3年,美國《商業周刊》就開始懷疑可口可樂是否有足夠的防衛技巧和銷售手段來抵禦百事可樂的猛烈進攻。1978年6月12日,《商業周刊》的封面赫然印著「百事可樂榮膺冠軍」。A•C•尼爾森關於商店裡飲料銷售情況的每月調查報告也表明:百事可樂第一次奪走了可口可樂的領先地位。

色彩:紅與藍
實際上,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商標設計可能最能反映二者的特色和定位。
可口可樂選用的是紅色,在鮮紅的底色上印著白色的斯賓塞體草書「Coca-Cola」字樣,白字在紅底的襯托下,有一種悠然的跳動之態,草書則給人以連貫、流線和飄逸之感。紅白相間,用色傳統,顯得古樸、典雅而又不失活力。
百事可樂則選擇了藍色,在純白的底色上是近似中國行書的藍色字體「Pepsi Cola」,藍字在白底的襯托下十分醒目,呈活躍、進取之態。眾所周知,藍色是精緻、創新和年輕的標志,高科技行業的排頭兵IBM公司就選用藍色為公司的主色調,被稱為「藍色巨人」,百事可樂的顏色與它的公司形象和定位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從真空地帶著手
百事可樂不僅在美國國內市場上向可口可樂發起了最有力的挑戰,還在世界各國市場上向可口可樂挑戰。
與國內市場完全一樣,百事可樂因為可口可樂的先人優勢已經沒有多少空間。百事可樂的戰略就是進入可口可樂公司尚未進入或進入失敗的「真空地帶」,當時公司的董事長唐納德•肯特經過深入考察調研,發現前蘇聯、中國以及亞洲、非洲還有大片空白地區可以有所作為。
肯特的至交,美國總統尼克松幫了大忙。1959年,美國展覽會在莫斯科召開,肯特利用他與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松之間的特殊關系,要求尼克松「想辦法讓蘇聯領導人喝一杯百事可樂」。尼克松顯然同赫魯曉夫通過氣,於是在各國記者的鏡頭前,赫魯曉夫手舉百事可樂,露出一臉心滿意足的表情。這是最特殊的廣告,百事可樂從此在前蘇聯站穩了腳跟,這對百事可樂打入前蘇聯國家和地區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百事可樂雖然進入了前蘇聯市場,卻未能實現在前蘇聯建立工廠,壟斷可樂在前蘇聯銷售的計劃。於是,1975年,百事可樂公司以幫助前蘇聯銷售伏特加酒為條件,取得了在前蘇聯建立生產工廠並壟斷其銷售的權力,成為美國闖進前蘇聯市場的第一家民間企業。這一事件立即在美國引起轟動,各家主要報刊均以頭條報道了這條消息。
在以色列,可口可樂搶佔了先機,先行設立了分廠。但是,此舉引起了阿拉伯各國的聯合抵制。百事可樂見有機可乘,立即放棄本來得不到好處的以色列,一舉取得中東其他市場,佔領了阿拉伯海周圍的每一個角落,使百事可樂成了阿拉伯語中的日常詞彙。
70年代末,印度政府宣布,只有可口可樂公布其配方,它才能在印度經銷,結果雙方無法達成一致,可口可樂撤出了印度。百事可樂的配方沒有什麼秘密,因此它乘機以建立糧食加工廠、增加農產品出口等作為交換條件,打入了這個重要的市場。
百事可樂在拓展國際市場時,一直將尼克松視為它的秘密武器。60年代尼克松競選慘敗後,百事仍然積極對其給予支持,肯特先生以年薪10萬美金的報酬,聘請尼克松為百事公司的顧問和律師。尼克松則利用自己的關系周遊列國,兜售百事可樂,並且在競選美國總統成功後,任命肯特為總統經濟政策顧問,使其有機會影響經濟政策,藉以創造百事可樂在世界市場與可口可樂競爭的有利地位。
在與可口可樂角逐國際市場時,百事可樂很善於依靠政界,抓住特殊機會,利用獨特的手段從可口可樂手中搶奪市場。

另一種多元化
由於飲料行業的激烈競爭,為了規避風險,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多元化經營。但是,多元化為兩家公司帶來的收益大相徑庭,百事可樂在這場特殊的角逐中再次戰勝了可口可樂。
自70年代開始,可口可樂公司大舉進軍與飲料無關的其他行業,在水凈化、葡萄酒釀造、養蝦、水果生產、影視等行業大量投資,並購和新建這些行業的企業,其中包括1982年1月,公司斥資7.5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製片廠的巨額交易。但是,這些投資給公司股東的回報少得可憐,其資本收益率僅1%。直到80年代中期,可口可樂公司才集中精力於主營業務,結果利潤出現直線上升。
百事可樂就幸運多了。它從60年代起就試圖打破單一的業務種類,迅速發展其他行業,使公司成為多角化企業。從1977年開始,百事可樂進軍快餐業,它先後將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勝客(Pizza-hut)義大利比薩餅和特柯貝爾(Taco Bell)墨西哥餐廳收歸麾下。百事可樂這次的對手是快餐大王麥當勞公司。肯德基、必勝客和特柯貝爾在被百事可樂兼並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熱的餐館,僅僅在自己狹小的市場內略有優勢。百事可樂兼並它們之後,立即提出:目標和對手「不應再是城裡另一家炸雞店、餡餅店,而應是偉大的麥當勞!」於是,百事可樂又在快餐業向強手發起了挑戰。
當時正是美國通貨膨脹不斷高漲的年代,麥當勞的食品價格也隨著物價不斷上漲,百事可樂看準時機,以此為突破口,開始了它的攻勢。公司不斷設法降低成本,制定了「簡化、簡化、再簡化」的原則(這不是指食品的製作和質量,而是指盡量減少非食品經營支出)。如預先做好部分食品,在店外燒烤牛肉,盡量減少廚房用地,降低人工成本;修改菜單,將製作快的菜放在前面,以加快流通速度等。結果銷售額很快達到以前的兩倍,而員工只有以前的一半。由於收入迅速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利潤猛增,已經能夠與麥當勞抗衡,並且帶動了百事可樂飲料的銷售。
百事可樂還首創快餐業「送貨上門」的新型營銷方式。當時百事可樂公司的總裁韋恩•卡拉維說:「如果只等著忙碌的人們到餐廳來,我們是繁榮不起來的。我們要使炸雞、餡餅的供應像看時間那樣方便。」
百事可樂質優、價廉的食品,高效、多樣的服務贏得了顧客的青睞,銷售額年年創記錄,很快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餐飲公司。許多老牌快餐公司在百事可樂咄咄逼人的攻勢下敗下陣來,甚至麥當勞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70年代末80年代初,麥當勞公司的年利潤率為8%,而百事快餐公司的年利潤率卻高達20%。
百事可樂終於在它誕生92周年的時候趕上了競爭對手。1990年,兩種可樂平分市場,在零售方面百事可樂甚至超出了1億多美元。該年度A•C•尼爾森公司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的9000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排出了世界上最有影響的10大名牌,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均獲此殊榮,分列第6和第8位。百事可樂已經實現了成為全世界顧客最喜歡的公司的夢想。1997年,百事可樂公司全球銷售額為292.92億美元,位列《財富》98世界500強第92位,榮登飲料行業企業世界冠軍,可口可樂只能屈居亞軍,銷售額只有188.68億美元,排名在201位。

可樂在中國
由於可口可樂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美國企業,具有百事可樂不可比擬的先人優勢,百事可樂在中國同樣處於挑戰者的位置。
百事可樂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戰略主要是:
1.以年輕人和愛好體育的人士為目標市場。1999年3月,中國足球協會宣布,中國足協與國際管理集團經過友好協商,正式簽訂協議,由百事可樂公司買斷今後5年中國足球甲A聯賽冠名權,從1999年開始到2003年,甲A聯賽將冠名為百事可樂全國足球甲A聯賽,同時,合同規定,禁止其他飲料企業進入甲A聯賽俱樂部和球隊,一舉獨佔了中國最大體育運動市場的宣傳權。百事可樂還通過多種形式參與中國體育,擴大在體育愛好者中的影響。另外,百事可樂的廣告也全部以時尚、新潮、青年或運動人士為訴求重點。
2.集中開拓北京和南方主要大中城市。現在百事可樂產品已在國內12家合資的灌瓶廠製造,包括北京、深圳、廣州、福州、上海、南昌、桂林、成都、重慶及長春等地,除了北京和長春外,全是南方城市,其中上海、福州、成都、重慶被認為是百事可樂最重要的領地。
3.並購國內飲料企業。1993年,百事可樂在廣州成立百事亞洲飲料有限公司,設立了兩家濃縮液生產廠:一家負責生產百事飲品,而另一家則負責生產當地品牌。1994年,百事可樂又同天府可樂和北冰洋飲料公司達成協議,成立了重慶百事天府飲料有限公司和北京百事北冰洋飲料有限公司。
4.多樣化經營。百事公司旗下的飲料和餐飲業務均已在中國展開。目前,百事可樂飲料在國內的產品包括百事可樂、七喜、美年達及激浪、北冰洋等,百事可樂餐飲在中國主要是肯德基炸雞和必勝客比薩餅。
自1993年百事可樂與中國國家輕工總會簽訂共同合作發展備忘錄至今,公司已在國內相同項目上進行了7億美元的投資,擁有12家合資灌瓶廠及3家濃縮液生產廠。百事可樂國際集團還計劃於未來5年在中國設立9家新廠,聯同本地的合夥人,公司將會轉移先進科技及器材,同時引入現代的管理及市場系統。
百事公司積極擴展的成績十分顯著,僅1994年,該公司在中國的銷量就增加了50%。但是,在中國可樂市場,可口可樂仍然處於絕對優勢。1998年的中國碳酸飲料市場上,前5名中有4名是可口可樂公司的品牌。1999年2月1日—28日,可口可樂公司在位於上海市人民廣場的中國民生銀行大廈上,掛起了四幅總面積近9000平方米的可口可樂巨型廣告,公然在百事可樂的家門口向百事可樂挑戰,可見其氣勢之盛。
1999年2月2日,推出非常可樂的娃哈哈集團通過《中國經營報》,對全國的消費者進行了「為非常可樂打分」的問卷調查。北京市統計局計算中心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了統計,結果在參加調查的消費者中,63%的人在購買可樂時首選品牌是可口可樂,34%的人首選非常可樂,而百事可樂僅為3%。據分析,中國人有兩種心態:崇尚外國生活和對國貨潛藏在心的愛護。可口可樂以純正的美國口味成為「可樂」的同義詞,得到了前一種心態的一致喜愛;而非常可樂則爭取了後一部分人;百事可樂面向年輕人的定位並沒有得到普遍認同,所以位居末席。連初出茅廬的非常可樂都競爭不過,看來百事可樂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以百事可樂勇於向強手挑戰的精神、傑出的經營銷售經驗,以及人才雲集優勢,百事可樂公司絕不會甘居人後,好戲還在後頭。
點評
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之間的雙雄戰早已打得不可開交,百事可樂在其中令人稱道的是它勇於挑戰的勇氣和它的市場競爭手段。最終,百事可樂取得了一席之地。
當我們的眼光投向世界,尤其是以世界500強為代表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時候,我們深切地感到:中國的企業與它們相比是何等的渺小。但是,競爭是不可迴避的,中國企業必須學習百事可樂的精神,勇於面對世界級強手。實際上,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與新興的小企業相比,規模巨大、歷史悠久的企業也存在致命的弱點,百事可樂就抓住可口可樂管理機構調整和人事糾葛帶來的良機,向可口可樂發起有力的沖擊,並取得了赫赫戰果。
當然,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是百事可樂如何向強手挑戰。百事可樂在美國挑戰可口可樂的主要方式,是其卓然超群的市場定位和對銷售渠道的控制。在可口可樂一統天下的年代,針對青少年對碳酸飲料的強大需求及未來的購買潛力,百事可樂將自身定位於「創新、年輕並富有活力」,這對於60年代的美國年輕人極具號召力,並且控制了銷售渠道中的包裝公司,因此能夠異軍突起。在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鏖戰可樂市場的時候,七喜將自己定位為非可樂,也迅速打開了銷路。
在國際市場上,百事可樂的競爭策略也很獨特,它看準時機,佔領了可口可樂的「真空地帶」,不僅避免了後入劣勢和兩敗俱傷的局面,還在大片地區形成了壟斷。百事可樂對麥當勞等快餐公司的挑戰主要是有針對性地「提供質優、價低的產品,高效、多樣的服務,並不斷創新」。都是眼光獨到、精準,策略切中要害,深合顧客心理和需求,因此能夠行之有效。
最近,非常可樂、汾湟可樂、中華可樂紛紛出台,掀起中國的可樂大戰。在向以可口可樂為代表的強手挑戰中,應當學習當年百事可樂的精神,特別是要學習百事可樂的競爭手段,找準定位,做好市場營銷。
但是,這三種可樂除了強調自己是國貨外,似乎沒有其他創意。以汾湟可樂為例,現在電視上播得比較多的是汾湟可樂的兩則廣告——《打抱不平篇》和《龍舟篇》。前者的內容是:手中的汾湟可樂被搶走後,小男孩無可奈何,這時成龍見義勇為,搶回可樂,小男孩對成龍的功夫佩服得五體投地,又將手中的汾湟可樂拋出,要求再來一次。後者的內容是:大家扛起龍骨下水,人們揮汗如雨,這時一罐汾湟可樂出現了,成龍打開它,仰頭痛飲,然後來了一句話,「汾湟可樂,大家齊歡樂」。專家評論說,前一則廣告似乎是在為成龍的功夫而非汾湟可樂做廣告,將可樂換成玩具一點不影響其完整性;後一則也無非是這樣一種訴求:汾湟可樂能解渴,特別是大汗淋漓時,與其他可樂並沒有兩樣。這兩則廣告的問題都在於:定位不準、不深,沒有特色。
其實,這正是汾湟可樂對自己產品定位把握不定的表現,其他兩種可樂也是一樣。在洋可樂橫行的時代,宣揚「中國人自己的可樂」當然能夠贏得部分顧客,因而非常可樂首先以此為訴求,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消費者關心的不僅僅是國貨,而是它們與洋可樂比,有什麼新穎獨特的地方,能否接受並喜歡,顯然,這就不單是「國貨」二字能達到的。如果非常可樂營銷得法,能夠充分利用「娃哈哈」對兒童的影響,培養未來「娃哈哈的一代」也並非無稽之談。現在,在台灣,占軟飲料市場60%以上市場份額的不是可口可樂,也不是百事可樂,而是一家當地飲料企業,它的訣竅就是獨特的市場定位和對銷售渠道的牢牢控制。
這正是我們需要向百事可樂學習的。

F. 食品飲料股票龍頭排名

根據南方財富網2021年12月的統計來看,食品飲料龍頭股票排名為五糧液、貴州茅台、伊利股份、海天味業。
五糧液:食品飲料龍頭股。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總營收129.7億,同比增長10.61%;凈利潤41.27億,同比增長11.84%。
貴州茅台:食品飲料龍頭股。2021年第三季度季報顯示,貴州茅台實現營業總收入263.3億元,同比增長9.99%;凈利潤126.1億元,同比增長12.35%。
伊利股份:食品飲料龍頭股。伊利股份2021年第三季度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285億,同比增長8.61%;凈利潤26.22億,同比增長14.56%;每股收益為0.4300元。
海天味業:食品飲料龍頭股。海天味業2021年第三季度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56.62億,同比增長3.11%;凈利潤13.55億,同比增長2.75%;每股收益為0.3200元。
五糧液:由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所發行的一支股票,該公司的主要業務范圍為酒精飲品和五糧液的製造與銷售,獲得過國家級的質量管理獎,公司已經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000858。
貴州茅台:由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碼為600519,該公司的主要經營業務就是生產和銷售在全球都非常有名的茅台酒,還有其他的飲料和飲品。
伊利股份:由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碼為600887,伊利是中國知名的乳製品品牌,其生產的牛奶和飲品都受到了廣大消費者們的喜愛,在國際上也赫赫有名。
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佛山25家實力卓著、美味悠遠、享譽港澳的古醬園謀略合並重組。它的股票代碼為603288。
除此之外,以下的食品飲料股票表現也不錯。
天潤乳業:由新疆天潤乳業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所發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碼為600419,該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生產和銷售各式各樣的乳製品,是西北唯一一家乳製品上市企業。
安琪酵母:由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所發行的一支股票,該公司主要的經營業務,就是生產和銷售各類酵母及酵母的衍生物產品,於2000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為600298。
三全食品:由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碼為002216,該公司的主要經營業務為各種速凍食品的生產與銷售,速凍的產品有餃子、湯圓和粽子等,常見於各大超市的冰櫃中。
承德露露:由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一支股票,該公司的主要經營范圍為各類罐頭食品的生產與銷售,是我國大型的罐頭食品上市公司,於1997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為000848。
道道全:由湖南巴陵油脂有限公司所發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碼為002852,該公司主要的業務范圍是生產和銷售各類食用油和調味品,是湖南最大的油脂加工廠,旗下的產品道道全更是被大家所熟知。
絕味食品:由絕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一支股票,它的股票代碼為603517,其公司旗下發售著各式各樣的熟食,主要以鹵鴨為主,絕味的鴨脖更是在全國都有名,各個地方都有著它的連鎖店鋪和營業網點。
加加食品:由加加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一支股票,該公司主要從事於對各類醬油和調味品的製造與銷售,在全國有1200多家經銷商,於2012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為002650。

G. 廣葯集團有哪幾支股票

廣葯集團原有兩只股票:廣州葯業和白雲山,2013年5月,廣葯集團實現整體上市,新上市公司更名為「廣州白雲山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白雲山」代碼600332,廣州葯業的股票名稱不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