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涪陵榨菜所屬概念股涪陵榨菜歷史交易數據行情涪陵榨菜股票為啥一直跌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涪陵榨菜幾乎成了榨菜的代表,畢竟是我們記憶里的老味道了~雖然涪陵榨菜一袋只要幾塊錢,但是也是實實在在的年產值超百億元的上市公司了。
許多人都在問:這家公司適不適合投資,有怎樣的表現?接下來我就為大家進行一下分析。
在帶大家了解涪陵榨菜股票前,推薦大家看一看我整理好的食品飲料行業龍頭股名單,點擊就可以拿到:寶藏資料!食品飲料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紹:涪陵榨菜主要是從事生產、加工銷售蔬菜製品以及其他水產加工品等工作,是以榨菜為根本,依靠佐餐開胃菜領域快速發展的國有控股食品加工企業。
銷售網路擴大到了全國,其銷售的國家還有歐美、日本香港等五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算是我國最大的榨菜加工企業,榨菜腌菜製品的全國市場比重屬於最高水平,是榨菜行業的領頭羊,相當優秀。
簡單分析完涪陵榨菜之後,我們來分析一下它在哪些方面存在優勢呢?
1.品牌優勢
於1898年,涪陵榨菜誕生,並慢慢的走向世界,涪陵榨菜還和歐洲的酸黃瓜、德國的甜酸甘蘭齊名,並稱世界三大名腌菜,所以涪陵榨菜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知名度。
而且涪陵榨菜在我們國家精耕細作多年,市場佔有率一直居高不下,大家應該都曾經在超市以及各種便利店等見過這個商品,再加上價錢不貴產品又好,在消費者群體裡面有很良好的評價。所以涪陵榨菜這個品牌還是具有明顯優勢的。

2.區位優勢
涪陵榨菜位於涪陵地區,這個地區氣候以及雨量有利於青菜頭的種植,僅它一個地區就佔到全國青菜偷種植面積的45.6%,是我國的「榨菜之鄉」。
當然除了有較大的種植面積之外,該地生產的青菜頭含有很多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物質,本身就是優質原料,所以在口感和營養價值方面涪陵榨菜比其他的地方好很多。
使用的原材料是既豐富又優質,公司坐落在產地,不僅如此,在涪陵地區范圍有二十多個港口,這樣的區位優勢確實非常優越。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涪陵榨菜股票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涪陵榨菜股票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看
盡管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國內的經濟狀況沒有這么好,榨菜、泡菜等方便食品具有存儲時間長,而且便宜好吃的特點,一直得到大部分國民的喜愛,該行業仍保持穩健的發展。
同時,人口現在仍在向城鎮集中,而城市的節奏會比較快,無疑會增強消費者對於方便食品的需求,所以這個市場的發展前景還是值得被看好的。
三、總結
涪陵榨菜作為榨菜行業的領軍企業,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知名度都很高,在海內外都非常搶手。還具備了獨特的區位優勢,並且,目前國內對方便食品的需求量很大,總體而言還是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
但是文章信息可能滯後,若是對於涪陵榨菜股票未來行情的准確信息感興趣,可以點進鏈接,你將得到來自專業投顧診股的幫助,推斷下涪陵榨菜股票估值是優是劣:【免費】測一測涪陵榨菜股票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1-28,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⑵ 誰可以全面的評價一下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生平簡介
05年08月30 華夏經緯網
姓名: 劉銘傳
又名: 號大潛山人 字省三
性別: 男
朝代: 清
生卒年: 1836—1896
國別: 中國
籍貫: 安徽肥西縣
劉銘傳——台灣第一巡撫,(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出生於安徽肥西縣劉老圩一個世代耕織務農的農家。自幼託身隴畝,生活非常窘困。但為人剛毅任俠,耿介勇敢,平時喜歡耍槍弄棒,練就一身武藝。曾殺土豪、劫富戶、捍法網,闖盪江湖,成為官府追捕的要犯。
清咸豐四年(1854),接受官府招安,在鄉興辦團練。時太平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劉銘傳率團練與太平軍對抗。1859年率團勇攻陷六安、馳援壽州,因功升千總。1862年,率練勇編入李鴻章的淮軍,號稱「銘字營」。在追隨李鴻章、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過程中,劉銘傳因兇悍善戰,戰功顯赫,很快由千總、都司、參將、副將提升為記名總兵,成為李鴻章麾下的一員大將。1865年因在山東鎮壓捻軍而提升為直隸總督,並獲得清廷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及一等男爵的封賞。1868年,奉旨督辦陝西軍務,旋因積勞成疾,辭官回鄉。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准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劉銘傳於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台,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台、護營,加強台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
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邊境進行;第二階段戰火擴大到福建台灣沿海,有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尤以台灣陸戰最為激烈。這是台灣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來一次規模最大、歷時最久、戰斗最為激烈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戰爭。在此之前,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軍艦對於台灣至多是騷擾牽制;日本因琉球船民被殺侵犯台灣,雙方也並未正式接觸。此次法軍侵台,實屬決心占據,事態的嚴重遠非前兩次可比,可以說,這是近代台灣真正的大保衛戰。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於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台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台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於死傷十餘人後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佔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台盡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100餘人,狼狽逃回軍艦,侵佔基隆的計劃破產了。
法軍侵犯基隆首戰即告失敗,於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政府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中於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作準備之際,於23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南洋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後炮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台。從此,法軍就牢牢地掌握了台灣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10月1日,孤拔率多名士兵在十餘艘軍艦百餘門大炮的猛烈炮火掩護下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告危。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台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台北,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佔領基隆後,於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法軍不慣於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擋。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後,法軍彈葯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斗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餘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了。
10月11日,法國擬定新的和議條件,其中一條是法國佔領基隆、淡水作為可以接受第三者調停的先決條件。由於淡水大捷,清政府斷然拒絕這樣的條件。為了挽救進攻受挫、和談停頓的困境,法國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鎖台灣。法軍的封鎖使台灣對外貿易交通中斷,生產停滯,糧餉支絀。但在這種情況下,全台軍民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許多大陸大小船隻,不顧風浪和被截捕的危險,採取夜航、偷渡或在東南部海岸登陸等方式,突破法軍封鎖線,把3000名淮軍、60門鋼炮、9000支步槍、200萬發彈葯、40隻魚雷和10萬兩餉銀安全運到台灣。沿海地方當局也紛紛「協餉饋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此外,雲南廣西兩省軍隊也相機向安南邊境的法軍陣地進攻,以為牽制。在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灣終於度過了法軍封鎖所引起的社會經濟危機,使敵人的封鎖計劃完全破產。
法軍自淡水慘敗後,即集中注意力於基隆。從11月以來,雙方沖突時斷時續。1885年1月以後,戰斗加劇。3月初,法軍增兵大批到達,3日法軍派出精銳1300餘名猛撲月眉山,5日又出動2000名直攻戲台山。守軍腹背受敵,抵擋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區悉為敵所佔據。兩軍隔河對峙,直至戰爭結束。
法軍多次進攻,用了不少氣力,而始終局促於基隆港周圍一隅之地,經常受到強大守軍反攻的威脅。為了擺脫進退維谷的困境,法軍於3月29日向澎湖發起進攻,31日佔領澎湖島。但與此同時,法軍在鎮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中國佔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1885年6月9日,《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於中國海面的封鎖。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佔台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劉銘傳領導台灣軍民頑強堅持戰斗,苦戰數月,為中法戰爭最終取得勝利作出了極大貢獻。
接連不斷的外國列強的窺伺和侵略,尤其是日本和法國的兩次大規模侵台戰爭,使清政府逐漸認識到台灣是「南洋之樞紐」,「七省之藩籬」,加強建設、鞏固海防已屬刻不容緩。在此之前,1874年清政府已採納沈葆楨建議,設立了福建巡撫冬春駐台,夏秋駐省的制度。在以後的具體實施中,由於福州、台灣遠隔重洋,實則難以兼顧。中法戰爭,台灣成為一個重要的戰場,戰爭暴露了清政府在軍事上的突出弱點,尤其是海防的薄弱,這在戰後成為清廷內部討論的主要議題。在幾經討論後,1885年,清政府決定台灣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撫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台灣建省的提出及其實現,是19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海疆危機的一再刺激下促成的,帶有明顯籌防禦外的性質。自建省分治後,全面推行自強新政,加強海防,推動了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台灣邁向近代化的步伐。首任巡撫劉銘傳是清末洋務運動中比較具有時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實干精神的傑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職巡撫的六年(1885-1890)中,對台灣的國防、行政、財政、生產、交通、教育,進行了廣泛而大膽的改革,全面推進台灣的近代化進程,使台灣的面貌煥然一新。這次自強新政是清朝統治台灣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內容如下:
鞏固海防。劉銘傳建議在台灣建立海軍,清政府以「已有南北洋海軍和經費短絀」為由不予採納。劉銘傳於1884-1885年先後購買南通、北達等幾艘小船,供緝捕、運輸兼通文報之用,並雇洋匠自造駁船一艘,用以運炮械、安置水雷。在台北建機器廠,自製槍彈,准備繼建大機器廠製造炮彈,同時,設立軍械所和火葯局,他又聘德國技師重建基隆炮台,興工加固安平、旗後、滬尾、媽宮、西嶼、大城北諸炮台,配備強勁大炮,火力增強數倍。在基隆和滬尾設水雷局和水雷營,使水雷與炮台相資為用。此外,他還進行整軍、練兵,防軍全部改用洋槍,聘請外國教習,加強訓練。在台北設總營務處,統轄全台軍務。在他的大力整頓下,台灣防務已日見充實。
建設交通。劉銘傳是近代中國大倡興建鐵路的第一人。在他推行新政時,制定了以「興造鐵路為網紐、輔之以電線郵政」的方針。1887年7月,台北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聘英德兩國人為工程師,著手修建鐵路,前後歷時六年完成了基隆至新竹全長106.7公里的鐵路,成為中國人自辦自建的第一條鐵路。1886年台北設電報總局,架設水陸電線,全長700公里,大大改善了島內外的電訊交通。1888年創立新的郵政制度,在台北設立郵政總局和各地支局,發行郵票。有南通、飛捷兩船定期往來於台灣與大陸之間,郵路遠至廈門、福州、廣州、上海、香港等地。這是我國最早的自辦郵政業務、比清政府成立的郵政官局早八年。
興辦新式企業。1887年台灣設立煤務局,採取官督商辦方式,投資購買新式機器開采,日可產煤萬余斤。但因管理不善,時有虧折,收回官辦後仍無起色。劉銘傳曾希望與英商合資開採煤礦,清政府以恐別生枝節為由駁斥不準。1886年在滬尾設立官辦硫磺廠,用新法熬制獲利甚多。1887年設立官辦機器鋸木廠,為鐵路提供枕木。同年又設煤油局生產煤油。在台北設立警察,組織商人成立興市公司,興建商店。此外還裝設電燈,開鑿新式公共水井,購買第一架蒸汽碾路機,並設置了專管市內衛生的機構。
發展商務。1886年台灣設立商務局,先後向英、德購買威利、威定兩艘舊輪作為商船。派李彤恩等到新加坡設立招商局(後改為通商局),通過向華僑招募股份購買輪船,設立輪船公司,航行於台灣與大陸各埠,遠至新加坡、西貢、呂宋等地。1886年設立樟腦總局,實行專買制度,獲利頗多。
撫番與墾荒。劉銘傳的撫番政策為恩威並用,剿撫兼施。恩撫不從,方行威剿,威剿之後,仍歸恩撫。如有官吏凌虐番民,漢人奪占番地,均予懲處禁止,絕不偏袒。番人劫殺居民,不聽曉諭,則威之以兵。1885年首撫北路淡水東南馬來番,為其定規約,命其遣子弟至城讀書,雉發歸化。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
從1885年冬至1886年夏,半年之間招撫400餘番社,歸化7萬餘人。1887年春夏之間,後山撫218社,番丁5萬餘人,前山撫260餘社,番丁3.8萬餘人,田園數十萬畝。全台大定後,於是廣招福建貧民擴墾,使番眾與內地人民共處雜居,逐漸改變他們的習俗,同時改進他們的經濟情況,使「耕織自精,貨財自殖」。1886年5月設全台撫墾總局,以林維源為總辦,南、北、東三路分設撫墾局及分局,並在各重要番區如大科莰、東勢角、埔里社、蘇澳、花蓮等處,各立撫墾分局。局中有醫生、教耕、教讀等人員,開義塾,教番人童子讀書。另外在台北特設番學堂,供給他們衣食,教以漢文、算術、官話、台語、起居禮儀,並常讓他們與漢人接觸以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讓他們消除疑忌,不以異類自居。為了撫番,劉銘傳「三親絕域,蒙瘴涉險,不騎而徒。彼其不知暇逸哉,其所志者遠也」。這一切都有利於台灣社會的近代化發展。
整理財政。主要是田賦的清理。台灣田賦極其紊亂,在豪紳吏胥的包攬控制下,「強者有田無賦,弱者有賦無田」,「田去糧存」,求免無路。為了清除積弊,增加財政收入,1886年5月,劉銘傳奏請實行清賦,由清賦總局進行會查保甲,清丈田畝,歷時二年多,完成了清丈工作,田賦大量增加,年收入達67.4萬余兩,比原額增加49.1萬余兩。此外,在整頓稅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績。經過整頓後的茶稅年增13萬兩,鹽稅增12萬兩,樟腦、硫磺增30萬兩,鴉片增40萬兩,加上其他各項收入,財政總收入從90萬兩激增至300萬兩,最高達到450萬兩。國防、交通諸項建設經費至是始有著落。清賦直接觸犯了地主豪紳的利益,一時流言傳 布,阻力極大,但劉銘傳不為所動。
提倡新式教育。台灣發展需要一大批專門人才,劉銘傳深知培養人才的重要性。1887年在台北大稻埕創立西學堂,聘請西人教習講授英語、法語、數學、理化、測繪、歷史、地理等課程,於西學余閑兼課中國經史文字,使內外通貫,培養通曉近代科學、善於對外交涉的人才。經過嚴格甄選,第一批招收學員64名,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供給,年支銀1萬余兩。1890年又設電報學堂,招收西學堂和福建船政學校學生10名,學習電訊專門技術。並於1890年設立番學堂,為原住民培養骨乾和通事人才。在劉銘傳的積極倡導下,台灣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增設府縣。台灣土地面積3.6萬平方公里,清初僅設一府三縣,不久增為四縣,統治所及限於西部沿海平原地帶。後以土地日辟,人口倍增,於1875年增設了一府四縣,共有兩府八縣,然仍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劉銘傳就任台灣巡撫後,按建省規制,以彰化位於全島中央,平原寬敞,定為省會,設首府曰台灣府,附郭首縣曰台灣縣;另劃嘉義以東、彰化以南、方長約百餘里之地為雲林縣,分新竹西南沿山新墾地帶為苗栗縣,升卑南廳為台東直隸州。在省會未建以前,以台北接近福州,先以台北為施政中心。於是全台共有三府、一直隸州、十二縣、五廳,劃疆分守,初具規模,奠定了今日台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劉銘傳的改革涉及軍事、行政、經濟、文化各個領域,范圍相當廣泛。因為當時台灣正面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嚴重威脅,一切措施不得不首先從鞏固國防出發,並始終以鞏固國防為中心。為了鞏固國防,就必須整頓軍備,增強防衛能力;開拓土地,以保持島內秩序的安定;發展交通,便利島內各地及其與大陸的聯絡。為了鞏固國防,就必須籌措大筆經費,辦法之一就是清理田賦,在這方面,劉銘傳做出了巨大的成績;辦法之二是倡辦實業,發展生產,在這方面他剛開始不久就去職了。而為了鞏固國防,發展交通,興辦新式工業,又必須培養大批科技人才和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因而有西學堂和電報學堂的設立和外國技師的聘用。凡此種種,都可以說明,劉銘傳的改革雖然發生在大陸洋務運動的後期,在許多做法上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大陸洋務運動的影響,但和「重在防內,並無對外意圖」的李鴻章之流所搞的洋務運動還是有差別的。劉銘傳很注意吸收華僑和民間資本,他所興辦的鐵路和煤礦都有商股參加,有些企業辦不好就交給民辦,這也和官辦占壓倒地位的某些洋務企業有所不同。他所創辦的企業如鐵路、郵政、電訊、航運等等,多數都卓有成效,不像大陸官辦企業那樣積弊重重,虧損日甚。劉銘傳的眼光不僅僅以台灣為限,他還希望「以一島基國之富強」,以台灣「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范」,從這點看,也應該肯定他是晚清洋務運動中一個具有進步傾向的人物。
然而,劉銘傳的改革是在當時已經腐爛透頂的清政府支配下進行的。在其推行過程中,他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種種阻力。因此,盡管他很想有所作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但還是有不少人對他進行掣肘、攻擊與誣蔑,迫使他不得不於1891年告病辭官而去。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眼光短淺,思想僵化,盡廢劉銘傳新政,清代所實行的惟一有計劃、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了。1896年,劉銘傳在家病逝,清追封太子太保,謚壯肅,准建專祠。
有人說劉銘傳「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而其最偉大的成就,最值得後人景仰的事功則為「建台省」—— 建設一個近代化的台灣。
⑶ 股票格林美是什麼代碼格林美歷年股價變動002340 格林美股吧
有色金屬板塊最近勢頭不錯,跟他有關系的個股漲幅度比較大,有色金屬板塊也吸引了市場上投資者的目光。學姐現在就跟小夥伴們好好說一說有色金屬行業中,國內三元前驅體的元老--格林美。
在開始分析格林美前,給你們安排了一份有色金屬行業龍頭股名單,點一下就可領取:寶藏資料:有色金屬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格林美是國內三元前驅體企業的帶頭人,業務包含再生資源回收(電子廢棄物拆解、廢棄電池回收、廢棄汽車拆解)、鈷鎳鎢回收及硬質合金、三元前驅體材料等。
在簡單了解了格林美的公司情況後,我們來看下格林美公司有哪些有利的條件,是否值得我們投資?
亮點一:在技術創新、產業鏈體系等方面的優勢突出
公司率先突破技術壁壘,建立了多領域的核心技術體系,取得世界前沿的多項科學成果,擁有多項專利。不僅如此,公司與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深入的產學研戰略協作,建成了多個國家級科創平台和工作站;大力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創設出一支實力雄厚的隊伍。同時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不斷地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取得碩果,通過不懈的努力已經成為了世界領先的廢物循環企業、世界先進的動力電池材料製造企業。經過大力提高技術水平,完整產業鏈體系和多軌驅動成為核心業務與核心盈利模式,把主營業務范圍極大地拓展,變為業內產業鏈完整、資源化充分的循環再造好企業,建立了擴大規模、提升綜合盈利能力的底子。

亮點二:優秀的產品質量與卓越的管理能力
公司的盈利模式與其它公司明顯不同,積極推行品牌引領與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針。通過對關鍵技術進行創新和對質量的優先把控,完成了升級產品的品牌建設之路。與此同時,公司實施業務調整,通過全面調整電子廢棄物結構,從而延伸產業鏈,實現了電子廢棄物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雙重強化;奉行特色的建設觀念,構建了全流程的信息共享雲,除此以外,構築了時空控制廢物循環產業信息管理系統和智能環保信息平台,包括廢棄資源回收、儲運與處置的全部過程,不斷躬耕物聯網在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行業的完整運用。
源於篇幅受限,有關更多關於格林美的深度報告,以及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研報在此點擊查看:【深度研報】格林美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三元前驅體是三元材料重要的原材料,就近些年來說新能源汽車行業可謂是突飛猛進迅速發展,行業需求也是水漲船高,成長性可謂是非常良好的。作為行業的老大,格林美完全有望在行業的激烈角逐中,憑借其突出的核心競爭力,市場佔有率、獲得品牌溢價不斷的增長,具有較為確定的業績增長性,將最先享受行業發展帶來的福利,未來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總結一下,格林美這家企業,作為國內有色金屬行業中的佼佼者,有希望在行業變革的時候,借變革的勢力迎來高速發展。可是文章不具有實時性,它是有一定延遲的,如果對格林美未來的行情走勢感興趣,鏈接就在這兒,點進去以後,棘手的診股就會由專業人員來負責,剖析下格林美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格林美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01,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⑷ 首任台灣巡撫
劉銘傳
台灣第一巡撫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出生於安徽肥西縣劉老圩一個世代耕織務農的農家。自幼託身隴畝,生活非常窘困。但為人剛毅任俠,耿介勇敢,平時喜歡耍槍弄棒,練就一身武藝。曾殺土豪、劫富戶、捍法網,闖盪江湖,成為官府追捕的要犯。
清咸豐四年(1854),接受官府招安,在鄉興辦團練。時太平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劉銘傳率團練與太平軍對抗。1859年率團勇攻陷六安、馳援壽州,因功升千總。1862年,率練勇編入李鴻章的淮軍,號稱「銘字營」。在追隨李鴻章、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的過程中,劉銘傳因兇悍善戰,戰功顯赫,很快由千總、都司、參將、副將提升為記名總兵,成為李鴻章麾下的一員大將。1865年因在山東鎮壓捻軍而提升為直隸總督,並獲得清廷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及一等男爵的封賞。1868年,奉旨督辦陝西軍務,旋因積勞成疾,辭官回鄉。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准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劉銘傳於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台,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台、護營,加強台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
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邊境進行;第二階段戰火擴大到福建台灣沿海,有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尤以台灣陸戰最為激烈。這是台灣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來一次規模最大、歷時最久、戰斗最為激烈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戰爭。在此之前,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軍艦對於台灣至多是騷擾牽制;日本因琉球船民被殺侵犯台灣,雙方也並未正式接觸。此次法軍侵台,實屬決心占據,事態的嚴重遠非前兩次可比,可以說,這是近代台灣真正的大保衛戰。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於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台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台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於死傷十餘人後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佔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台盡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100餘人,狼狽逃回軍艦,侵佔基隆的計劃破產了。
法軍侵犯基隆首戰即告失敗,於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政府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中於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作準備之際,於23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南洋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後炮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台。從此,法軍就牢牢地掌握了台灣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10月1日,孤拔率多名士兵在十餘艘軍艦百餘門大炮的猛烈炮火掩護下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告危。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台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台北,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佔領基隆後,於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法軍不慣於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當。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後,法軍彈葯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斗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餘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了。
10月11日,法國擬定新的和議條件,其中一條是法國佔領基隆、淡水作為可以接受第三者調停的先決條件。由於淡水大捷,清政府斷然拒絕這樣的條件。為了挽救進攻受挫、和談停頓的困境,法國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鎖台灣。法軍的封鎖使台灣對外貿易交通中斷,生產停滯,糧餉支絀。但在這種情況下,全台軍民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許多大陸大小船隻,不顧風浪和被截捕的危險,採取夜航、偷渡或在東南部海岸登陸等方式,突破法軍封鎖線,把3000名淮軍、60門鋼炮、9000支步槍、200萬發彈葯、40隻魚雷和10萬兩餉銀安全運到台灣。沿海地方當局也紛紛「協餉饋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此外,雲南廣西兩省軍隊也相機向安南邊境的法軍陣地進攻,以為牽制。在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灣終於度過了法軍封鎖所引起的社會經濟危機,使敵人的封鎖計劃完全破產。
法軍自淡水慘敗後,即集中注意力於基隆。從11月以來,雙方沖突時斷時續。1885年1月以後,戰斗加劇。3月初,法軍增兵大批到達,3日法軍派出精銳1300餘名猛撲月眉山,5日又出動2000名直攻戲台山。守軍腹背受敵,抵擋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區悉為敵所佔據。兩軍隔河對峙,直至戰爭結束。
法軍多次進攻,用了不少氣力,而始終局促於基隆港周圍一隅之地,經常受到強大守軍反攻的威脅。為了擺脫進退維谷的困境,法軍於3月29日向澎湖發起進攻,31日佔領澎湖島。但與此同時,法軍在鎮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中國佔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1885年6月9日,《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於中國海面的封鎖。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佔台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劉銘傳領導台灣軍民頑強堅持戰斗,苦戰數月,為中法戰爭最終取得勝利作出了極大貢獻。
接連不斷的外國列強的窺伺和侵略,尤其是日本和法國的兩次大規模侵台戰爭,使清政府逐漸認識到台灣是「南洋之樞紐」,「七省之藩籬」,加強建設、鞏固海防已屬刻不容緩。在此之前,1874年清政府已採納沈葆楨建議,設立了福建巡撫冬春駐台,夏秋駐省的制度。在以後的具體實施中,由於福州、台灣遠隔重洋,實則難以兼顧。中法戰爭,台灣成為一個重要的戰場,戰爭暴露了清政府在軍事上的突出弱點,尤其是海防的薄弱,這在戰後成為清廷內部討論的主要議題。在幾經討論後,1885年,清政府決定台灣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撫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台灣建省的提出及其實現,是19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海疆危機的一再刺激下促成的,帶有明顯籌防禦外的性質。自建省分治後,全面推行自強新政,加強海防,推動了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台灣邁向近代化的步伐。首任巡撫劉銘傳是清末洋務運動中比較具有時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實干精神的傑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職巡撫的六年(1885-1890)中,對台灣的國防、行政、財政、生產、交通、教育,進行了廣泛而大膽的改革,全面推進台灣的近代化進程,使台灣的面貌煥然一新。這次自強新政是清朝統治台灣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內容如下:
鞏固海防。劉銘傳建議在台灣建立海軍,清政府以「已有南北洋海軍和經費短絀」為由不予採納。劉銘傳於1884-1885年先後購買南通、北達等幾艘小船,供緝捕、運輸兼通文報之用,並雇洋匠自造駁船一艘,用以運炮械、安置水雷。在台北建機器廠,自製槍彈,准備繼建大機器廠製造炮彈,同時,設立軍械所和火葯局,他又聘德國技師重建基隆炮台,興工加固安平、旗後、滬尾、媽宮、西嶼、大城北諸炮台,配備強勁大炮,火力增強數倍。在基隆和滬尾設水雷局和水雷營,使水雷與炮台相資為用。此外,他還進行整軍、練兵,防軍全部改用洋槍,聘請外國教習,加強訓練。在台北設總營務處,統轄全台軍務。在他的大力整頓下,台灣防務已日見充實。
建設交通。劉銘傳是近代中國大倡興建鐵路的第一人。在他推行新政時,制定了以「興造鐵路為網紐、輔之以電線郵政」的方針。1887年7月,台北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聘英德兩國人為工程師,著手修建鐵路,前後歷時六年完成了基隆至新竹全長106.7公里的鐵路,成為中國人自辦自建的第一條鐵路。1886年台北設電報總局,架設水陸電線,全長700公里,大大改善了島內外的電訊交通。1888年創立新的郵政制度,在台北設立郵政總局和各地支局,發行郵票。有南通、飛捷兩船定期往來於台灣與大陸之間,郵路遠至廈門、福州、廣州、上海、香港等地。這是我國最早的自辦郵政業務、比清政府成立的郵政官局早八年。
興辦新式企業。1887年台灣設立煤務局,採取官督商辦方式,投資購買新式機器開采,日可產煤萬余斤。但因管理不善,時有虧折,收回官辦後仍無起色。劉銘傳曾希望與英商合資開採煤礦,清政府以恐別生枝節為由駁斥不準。1886年在滬尾設立官辦硫磺廠,用新法熬制獲利甚多。1887年設立官辦機器鋸木廠,為鐵路提供枕木。同年又設煤油局生產煤油。在台北設立警察,組織商人成立興市公司,興建商店。此外還裝設電燈,開鑿新式公共水井,購買第一架蒸汽碾路機,並設置了專管市內衛生的機構。
發展商務。1886年台灣設立商務局,先後向英、德購買威利、威定兩艘舊輪作為商船。派李彤恩等到新加坡設立招商局(後改為通商局),通過向華僑招募股份購買輪船,設立輪船公司,航行於台灣與大陸各埠,遠至新加坡、西貢、呂宋等地。1886年設立樟腦總局,實行專買制度,獲利頗多。
撫番與墾荒。劉銘傳的撫番政策為恩威並用,剿撫兼施。恩撫不從,方行威剿,威剿之後,仍歸恩撫。如有官吏凌虐番民,漢人奪占番地,均予懲處禁止,絕不偏袒。番人劫殺居民,不聽曉諭,則威之以兵。1885年首撫北路淡水東南馬來番,為其定規約,命其遣子弟至城讀書,雉發歸化。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
從1885年冬至1886年夏,半年之間招撫400餘番社,歸化7萬餘人。1887年春夏之間,後山撫218社,番丁5萬餘人,前山撫260餘社,番丁3.8萬餘人,田園數十萬畝。全台大定後,於是廣招福建貧民擴墾,使番眾與內地人民共處雜居,逐漸改變他們的習俗,同時改進他們的經濟情況,使「耕織自精,貨財自殖」。1886年5月設全台撫墾總局,以林維源為總辦,南、北、東三路分設撫墾局及分局,並在各重要番區如大科莰、東勢角、埔里社、蘇澳、花蓮等處,各立撫墾分局。局中有醫生、教耕、教讀等人員,開義塾,教番人童子讀書。另外在台北特設番學堂,供給他們衣食,教以漢文、算術、官話、台語、起居禮儀,並常讓他們與漢人接觸以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讓他們消除疑忌,不以異類自居。為了撫番,劉銘傳「三親絕域,蒙瘴涉險,不騎而徒。彼其不知暇逸哉,其所志者遠也」。這一切都有利於台灣社會的近代化發展。
整理財政。主要是田賦的清理。台灣田賦極其紊亂,在豪紳吏胥的包攬控制下,「強者有田無賦,弱者有賦無田」,「田去糧存」,求免無路。為了清除積弊,增加財政收入,1886年5月,劉銘傳奏請實行清賦,由清賦總局進行會查保甲,清丈田畝,歷時二年多,完成了清丈工作,田賦大量增加,年收入達67.4萬余兩,比原額增加49.1萬余兩。此外,在整頓稅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績。經過整頓後的茶稅年增13萬兩,鹽稅增12萬兩,樟腦、硫磺增30萬兩,鴉片增40萬兩,加上其他各項收入,財政總收入從90萬兩激增至300萬兩,最高達到450萬兩。國防、交通諸項建設經費至是始有著落。清賦直接觸犯了地主豪紳的利益,一時流言傳 布,阻力極大,但劉銘傳不為所動。
提倡新式教育。台灣發展需要一大批專門人才,劉銘傳深知培養人才的重要性。1887年在台北大稻埕創立西學堂,聘請西人教習講授英語、法語、數學、理化、測繪、歷史、地理等課程,於西學余閑兼課中國經史文字,使內外通貫,培養通曉近代科學、善於對外交涉的人才。經過嚴格甄選,第一批招收學員64名,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供給,年支銀1萬余兩。1890年又設電報學堂,招收西學堂和福建船政學校學生10名,學習電訊專門技術。並於1890年設立番學堂,為原住民培養骨乾和通事人才。在劉銘傳的積極倡導下,台灣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增設府縣。台灣土地面積3.6萬平方公里,清初僅設一府三縣,不久增為四縣,統治所及限於西部沿海平原地帶。後以土地日辟,人口倍增,於1875年增設了一府四縣,共有兩府八縣,然仍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劉銘傳就任台灣巡撫後,按建省規制,以彰化位於全島中央,平原寬敞,定為省會,設首府曰台灣府,附郭首縣曰台灣縣;另劃嘉義以東、彰化以南、方長約百餘里之地為雲林縣,分新竹西南沿山新墾地帶為苗栗縣,升卑南廳為台東直隸州。在省會未建以前,以台北接近福州,先以台北為施政中心。於是全台共有三府、一直隸州、十二縣、五廳,劃疆分守,初具規模,奠定了今日台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劉銘傳的改革涉及軍事、行政、經濟、文化各個領域,范圍相當廣泛。因為當時台灣正面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嚴重威脅,一切措施不得不首先從鞏固國防出發,並始終以鞏固國防為中心。為了鞏固國防,就必須整頓軍備,增強防衛能力;開拓土地,以保持島內秩序的安定;發展交通,便利島內各地及其與大陸的聯絡。為了鞏固國防,就必須籌措大筆經費,辦法之一就是清理田賦,在這方面,劉銘傳做出了巨大的成績;辦法之二是倡辦實業,發展生產,在這方面他剛開始不久就去職了。而為了鞏固國防,發展交通,興辦新式工業,又必須培養大批科技人才和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因而有西學堂和電報學堂的設立和外國技師的聘用。凡此種種,都可以說明,劉銘傳的改革雖然發生在大陸洋務運動的後期,在許多做法上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大陸洋務運動的影響,但和「重在防內,並無對外意圖」的李鴻章之流所搞的洋務運動還是有差別的。劉銘傳很注意吸收華僑和民間資本,他所興辦的鐵路和煤礦都有商股參加,有些企業辦不好就交給民辦,這也和官辦占壓倒地位的某些洋務企業有所不同。他所創辦的企業如鐵路、郵政、電訊、航運等等,多數都卓有成效,不像大陸官辦企業那樣積弊重重,虧損日甚。劉銘傳的眼光不僅僅以台灣為限,他還希望「以一島基國之富強」,以台灣「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范」,從這點看,也應該肯定他是晚清洋務運動中一個具有進步傾向的人物。
然而,劉銘傳的改革是在當時已經腐爛透頂的清政府支配下進行的。在其推行過程中,他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種種阻力。因此,盡管他很想有所作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但還是有不少人對他進行掣肘、攻擊與誣蔑,迫使他不得不於1891年告病辭官而去。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眼光短淺,思想僵化,盡廢劉銘傳新政,清代所實行的惟一有計劃、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了。1896年,劉銘傳在家病逝,清追封太子太保,謚壯肅,准建專祠。
有人說劉銘傳「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而其最偉大的成就,最值得後人景仰的事功則為「建台省」—— 建設一個近代化的台灣。
⑸ 格林美股票代碼是什麼意思格林美牛市股價是多少格林美十年來的走勢圖
有色金屬板塊最近勢頭不錯,跟它相關的個股漲幅不小,有色金屬板塊也吸引了市場上投資者的目光。學姐現在就跟小夥伴們好好說一說有色金屬行業中,國內三元前驅體的首位--格林美。
馬上就要講解格林美之前,我分享一份有色金屬行業龍頭股名單給你們,點擊就可以得到:寶藏資料:有色金屬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格林美是國內三元前驅體企業的先鋒,業務包含再生資源回收(電子廢棄物拆解、廢棄電池回收、廢棄汽車拆解)、鈷鎳鎢回收及硬質合金、三元前驅體材料等。
很簡略的對格林美公司情況做了介紹後,我們來看下格林美公司有何優越點,我們有沒有投資的必要?
亮點一:在技術創新、產業鏈體系等方面的優勢突出
公司領先破除壁壘,精誠共進,在多個領域成功建立核心技術體系,擁有多項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專利也不在少數。不僅如此,公司與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深入的產學研戰略協作,建成了多個國家級科創平台和工作站;堅持引進和培養優秀人才,創辦了雄厚實力的團隊。而且還投入了很多金錢,加快創新力度的推進,擁有了好的成果,現在已經是世界領先的廢物循環企業、世界先進的動力電池材料製造企業。經過多年技術革新,核心業務與核心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完整產業鏈體系和多軌驅動來進行,極大地拓展主營業務范圍,變為行業中產業鏈完整、資源化充分的循環再造特色公司,確立了擴大規模、提升綜合盈利能力的基礎。

亮點二:優秀的產品質量與卓越的管理能力
公司的盈利模式具有獨特的風格,積極推行品牌引領與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針。通過關鍵技術創新與質量優先作為兩個重要的戰略手段,完成了循環再造產品的品牌開發升級之路。與此同時,公司實施業務調整,全面調整電子廢棄物結構,並同步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增強了電子廢棄物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基於特色的建設理念,打造了全流程的信息共享雲,除此以外,構築了時空控制廢物循環產業信息管理系統和智能環保信息平台,涵蓋廢棄資源回收、儲運以及處置的完整過程,不斷深耕物聯網在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行業的完整運用。
因為篇幅受限,更多關於格林美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就在這里請點擊吧:【深度研報】格林美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三元前驅體是三元材料重要的原材料,由於在這些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迅速發展,行業需求也是水漲船高,成長性可謂是非常良好的。作為行業的領跑者,格林美有望在行業的角逐中,借著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加市場佔有率、獲得品牌溢價,具有較為確定的業績增長性,將率先享受行業發展帶來的紅利,未來可期。
總結一下,格林美這家企業,作為國內有色金屬行業中的佼佼者,希望與行業變革時,隨著行業改變迎來高速的發展。可是文章不具有實時性,它是有一定延遲的,若對格林美未來行情的走向感興趣,鏈接就在這兒,點進去以後,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格林美目前的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格林美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0-27,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⑹ 關於農業的股票都有什麼
農業股票有:
1.國發股份(600538)2020年報顯示,國發股份實現凈利潤320.1萬元,同比增長-44.56%。北海國發海洋生物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是由廣西、西藏、內蒙等民族地區部分企業聯合發起,由清華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大專院所參股、合作的從事海水珍珠貝類(合浦南珠)、藻類、甲殼類等特色生物資源綜合開發、工的滬市A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碼,600538)。
陝西建工(600248)公司2020年的凈利潤28.29億元,同比增長83.95%。陝西延長石油化建股份有限公司組建於1951年,現位於聞名遐邇的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3.通威股份(600438):2020年凈利潤36.08億,同比增長36.95%。提出「漁光一體」模式,養殖扶貧與光伏扶貧並舉,獲得「2017年農業產業扶貧優秀企業」。
4.安琪酵母(600298)2020年凈利潤13.72億,同比增長52.14%。截止2019年03月31日全國社保基金四零六組合持股比例為3.1788%,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富蘭克林國海彈性市值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持股比例為1.0327%,全國社保基金一零五組合持股比例為0.9146%。
5.中糧糖業(600737)農業種植龍頭。
6.蘇墾農發(601952)農業種植龍頭。公司是集優質商品糧(良種)種植生產、農產品加工銷售、農資經營、農業技術研發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農業企業。
7.隆平高科(000998)農業種植龍頭。公司業務涵蓋「種業運營」和「農業服務」兩大體系,種子業務方面,公司水稻、玉米、蔬菜、食葵、穀子等核心品類全球領先,小麥、棉花、油菜、馬鈴薯等品類快速發展;農業服務方面,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精準種植技術服務、耕地修復與開發、品質糧交易平台、品牌農業、農業金融等齊頭並進。
8.中牧股份(600195)中牧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中牧股份,股票代碼:600195。2004年11月,經國務院國資委批准,中國水產集團總公司與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進行戰略重組,組建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中農發集團成為中牧股份的實際控制人。
9.海大集團(002311)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產、研發以及銷售水產飼料、水產飼料預混料、禽飼料以及健康養殖為主營業務的高科技型上市公司,以「科技興農,改變農村現狀」為神聖使命,以水產預混料、水產和畜禽配合飼料為主營產品,向廣大養戶提供養殖全過程的技術服務。
【拓展資料】
農業板塊八大細分股:
(1)農機概念
(2)種子種業
(3)農資化肥
(4)畜牧業
(5)水產養殖
(6)農葯產業
(7)農資流通
(8)農田灌溉
⑺ 上海耕興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耕興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是2014-05-0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金山工業區亭衛公路6558號9幢3931室。
上海耕興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16301646673U,企業法人汪大保,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耕興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從事電子技術、機電設備(除特種設備)領域內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除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儀器儀表,機械設備,環保設備銷售,會務服務,商務咨詢(除經紀),從事貨物進口及技術進口業務,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服務,計算機信息技術咨詢服務(除互聯網信息服務)。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耕興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