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歐洲國家股市大跌為什麼會影響我國股市
歐洲國家股市大跌是什麼原因,肯定是那邊經濟出現大問題了,勢必會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各個國家都是有很多的貿易往來和經濟來往。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股票市場的前身起源於1602年荷蘭人在阿姆斯特河大橋上進行荷屬東印度公司股票的買賣,而正規的股票市場最早出現在美國。股票市場是投機者和投資者雙雙活躍的地方,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寒暑表,股票市場的不良現象例如無貨沽空等等,可以導致股災等各種危害的產生。股票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時時刻刻都是變化的。中國有上交所和深交所兩個交易市場。
② 今天下午美股大跌導致整個歐盟國家股票也跟著大跌,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昨日歐美股市大跌是因為德國經濟數據不及預期。最近歐美股市波動比較大,都是因為公布的經濟數據不好看造成的。其實這並不奇怪,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處於衰退之中,2018年至今,中國的衰退加劇,靠貨幣寬松刺激經濟的游戲已經玩不下去了。中國的衰退,勢必會影響到歐美主要國家,尤其像德國這樣的出口大國。中國人已經沒錢買德國貨了,德國還能好得了么?另外,中美貿易貿易爭端不斷升級,美國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一樣也好不了。這是歐美股市大跌的原因。至於對中國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任何一個重要經濟體的經濟一旦出現問題,會出現連鎖反應,會互相絞殺,而且是反復絞殺。這會讓步履為艱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中國經濟進一步衰退基本可以確定,至於何時能見底,還需觀察。中國基本上到干什麼都不賺錢的時候了,未來幾年,企業會進一步倒閉,失業大軍會不斷增多,局勢很嚴峻。希望您採納。
③ 請問:中國跟歐盟哪些國家簽訂過貿易協定還有美國
5月份,中國與瑞士達成自貿協定,這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達成的第一個自貿協定。
現有貿易體系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人家想的是佔領你的市場,而不是你來搶奪人家的地盤。為加入WTO,中國吞下若干苦果,試圖融入這個貿易體系,人家早防備好了,拒絕承認你的市場經濟地位!你還有國有企業,還有一黨專政,還需要深化改革,話語權在人家手裡。
兔子慢慢就看明白了,武器禁運,自己山寨+自主創新;拉上東盟、黑非洲一班小兄弟,搞起小范圍的貿易權。市場經濟地位,不要也罷。
④ 日本和歐盟簽自由貿易協定 ,將會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帶來那些不利影響
日本和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這其實就是在造美國的反,會對美國貿易帶來很大的不利。畢竟日本和歐盟本身在世界貿易上就有著很大的作用,所以這樣一來,肯定是對美國相當不友好的。
特朗普表示,將會在貿易方面採取強硬立場,用來保護美國工人和美國公司。但批評人士表示,其做法正顛覆多邊全球貿易的規則。有歐盟官員稱,日本和歐盟佔全球GDP的三分之一還要多,並且雙方的貿易關系有增長的空間。而且還有人認為,該協議將使歐盟和日本的經濟分別增長0.8%和 0.3%。
⑤ 美國貿易戰對中國哪些股票的影響
最近美國的特狼撲總統下令,對進口鋼鐵鋁材產品加征關稅,引發中美貿易戰。它對中國鋼鐵企業的收益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 包括但不限於如下多隻鋼鐵、鋁產品類股票價格下跌:600022山東鋼鐵;000709 河鋼股份;002756永興特鋼;600307酒鋼宏興。。。。
⑥ 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http://finance.qq.com/a/20050712/000241.htm
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關系
15年前,中國僅占歐盟對外貿易總額的1.7%,在貿易夥伴排名中僅名列第10位。但自1988至2003年間,雙邊貿易額每年平均成長約17%,遠高於歐盟對外貿易年成長率7%。就2003年來看,中國已佔歐盟對外貿易總額的7%(進口約9%,出口為4%),貿易夥伴排名已上升至第2名,次於美國。從另一方面來看,2002年歐盟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4%,為第3大貿易夥伴。
歐盟各會員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均呈現大幅成長,但占各國之貿易總額比例則各不相同。就進口而言,從葡萄牙的4%到荷蘭的13.2%。就出口而言,則從希臘的0.9%到德國的6.2%(請參閱報告原文附圖)。
歐盟對中國之貿易赤字持續擴大。自1988年以來,歐盟對中國之貿易赤字一直在雙邊貿易總額的40%左右盤旋。2002年貿易赤字達477億歐元,2003年更擴大到553億歐元。但2002年,歐盟對中國的服務貿易則出現60萬歐元的小幅盈餘。
中國市場佔有率增加已影響到其它亞洲國家。在1988年以前,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增加並未影響到其它亞洲國家(包括台港日韓及東協國家)的市佔率。但在1988年至2003年之間,其它亞洲國家的市佔率即出現明顯滑落。在這段期間,歐盟與其它亞洲國家的貿易赤字比例變動幅度不大。但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則從10%攀升到41%。
過去20年來,中國的出口產品項目從玩具、紡織品、成衣等逐漸轉移至電子產品。
在1995年至2000年之間,中國在歐盟電子產品進口市場的佔有率自5%上升至9.5%;而在2001年至2003年之間甚至倍數成長至20%。歐盟出口至中國的電子產品在1990年代初期自1%成長至4%之後,即一直停滯不前。
歐盟電子產品進口結構之改變,顯示中國出口產品正經歷快速的技術改進。1988年,消費性電子產品占歐盟自中國進口之電子產品的80%,但在2003年時此一比例降至20%。同時期,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則從8%增加至54%。雖然中國在重要的技術零件上仍須仰賴進口(註:2003年中國僅產制國內所需半導體的12%),但在出口電子零件的技術程度仍節節升高,亦即逐漸以主動組件替代被動組件。同樣的,電訊設備的出口也從終端機(terminal)到電訊傳送設備(transmission);消費性電子則從音訊產品升級到視訊產品。
FDI促使電子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而犧牲了其它亞洲國家。許多亞洲國家的電子廠商將其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大陸,增加了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卻同時減少了其它亞洲國家的市場佔有率。在1995-2002年之間,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占歐盟電子產品進口的比例一直在28%左右。但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亞洲國家的市場佔有率則自26%下降至21%。
中國出口產品多樣化後,使得出口至歐盟的傳統出口產品如紡織品與成衣等的比例下滑。1995年至2003年之間從18%下降到13%。雖然如此,由於歐盟自中國進口的紡織品與成衣的成長速度(每年平均約12.5%),仍遠高於自其它非歐盟國家之進口速度(每年平均約4.5%),故中國占歐盟紡織品與成衣進口市場的比例仍然持續增加。
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已取代其它國家的出口。2002年歐盟取消部分紡織品配額。但是此一自由化的措施並未使得整體進口價值增加,而僅是造成進口來源結構的改變。在2001至2003年之間,歐盟紡織品進口總值滑落3%,但自中國進口的金融則暴增18%。中國出口的成長取代了來自其它國家的出口,尤其是亞洲地區。來自東協國家和香港地區的紡織品衰減20%。更明顯的是,原先面臨配額管制的紡織品項目中,2002年來自中國大陸的進口值成長46%,而由於平均價格下跌近50%,數量則突增190%。就同樣產品項目來看,來自其它國家的進口值下滑13%,數量則減少11%。
2004年底到期的紡織品配額取消後,可能會造成另一波中國紡織品與成衣湧入歐盟。目前的多邊纖維協議對於將近一半的中國紡織品和成衣在進入歐盟時仍設有配額限制。這些配額中將近60%的利用率已高達90%,顯示取消後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中國的出口。
中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的戰略研究
歐盟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區域經濟集團,同時又構成了我國出口貿易三個主要的區域市場之一歐洲市場的主體。世紀之交,美國經濟的減緩,日本經濟的下滑,使得與歐盟貿易成為關系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本課題研究試圖從戰略高度對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關系做一探討,以把握其長期發展的脈絡。
一、中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政策
(一)中國與歐盟貿易的總量分析。
第一,中國對歐盟貿易的發展。中國與作為一個區域性經濟集團的歐共體及歐盟的貿易關系,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雙邊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見表1。
21年中,我國對歐盟的進出口總額增長了13倍,出口增長了15倍,進口增長了12倍,凈出口從逆差2億多美元到順差近50億美元。可以說,這段時間對歐盟貿易的發展使歐盟成了我國對外貿易三大市場之一。
第二,中國對歐盟貿易的階段性發展。我國對歐盟的貿易在過去的21年中顯示出明顯的階段性發展。
從總量上看,我國與歐盟的貿易發展形成三個階段,1985年以前進出口總額在百億美元以下徘徊,1986~1992年在百億美元階段逐步走高,向上發展,1993年以後,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短短九年間,在高水平上實現了翻番。此外,如果與歐盟在這一期間擴張的進程結合起來,1986年和1995年的數字分別與上一年相比,增長率分別達到39%和28%,可以主要看做是歐盟吸納了新的成員所產生的影響。
從進出口的對比關繫上看,以1997年為界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之前我國對歐盟的貿易表現為逆差,其間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84年以前,雙邊貿易基本持平,逆差不大;1984年以後,貿易的增長伴隨著逆差的擴大,1989年達到峰值,入超接近43億美元;其後的七年中有五年維持在20億-30億美元之間。自1997年開始,我國對歐盟貿易長期的入超現象得以改變,這一現象在1996年已經顯現徵兆,該年逆差接近為零,並在1997年迅速轉變為數十億美元的順差。
第三,中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地位。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歐盟與美國和日本並列為三大市場。
在出口方面,我國的三大主要出口市場依次是美國、日本和歐盟,1999年分別占我國出口額的比重為21.5%、16.6%和15.5%,三者共計53%,如果考慮到經香港轉口這三大市場的份額,則比重還會上升。歐盟位居美國和日本之後,為我國出口第三大市場。
在進口方面,我國的主要貨源地依次為日本、歐盟和美國,1999年分別占我國進口額的比重為20.4%、15.4%和11.8%,三者合計47%,加上香港的轉口,也可以達到50%以上。歐盟位居日本和美國之間,為我國進口商品的第二大來源地。
從進出口兩方面來看,我國與這三大市場的進出口額超過了我國進出口總額的一半。1999年我國對這三個市場的依存度分別為,日本37%,排名第一;美國33%,排名第二;歐盟31%,排名第三。這一位次與1997年的日本、美國和歐盟的排序相比,歐盟的地位沒有發生變化,仍排在第三。但是,從依存度的動態發展來看,對日本的依存度基本未變,對美國的依存度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對歐盟的依存度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美國自2001年國內經濟開始減緩,日本經濟長期不振的國際大環境,歐盟經濟的相對平穩發展,使得我國對與歐盟的貿易關系具有了更大的依賴性,歐盟市場對我國出口貿易的穩定與增長具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
我國對歐盟的進出口貿易在歐盟的進出口貿易中所佔的地位可以揭示歐盟對華貿易政策的特徵。根據1997年的數據,歐盟向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美國佔19.6%,瑞士佔7.4%,日本佔5%,俄羅斯古3.5%,中國佔2.3%,僅排在第五位,且與排在第一位的美國相差七八倍,就是與瑞士這樣的小國相比,也僅為其1/3;歐盟從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美國佔20.5%,日本佔8.9%,瑞士佔6.7%,中國佔5.6%,排在第四位,與排名第一的美國相比,約為其1/4強,與瑞士還有1個百分點的差距。這一狀況決定了我國國內市場在目前雙邊的貿易發展中能夠對歐盟貿易政策產生影響的水平。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歐盟市場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重要性超出了我國市場對歐盟進出口貿易發展的重要性,顯示出在雙邊貿易政策調整以及貿易談判中,我國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關系。
貿易政策與貿易發展狀況是平行的兩條線索,相輔相成。貿易政策是以貿易實際為基礎的,同時也會構造貿易發展的實際水平。
第一,我國與歐盟(包括其前身歐共體)貿易關系的回顧。我國與歐盟的經貿關系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在1975年建交之前,雙邊的貿易發展屬於民間交往的性質,由於與歐共體沒有外交關系,雙邊貿易發展也只能通過與各個成員國分別進行。1975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雙邊貿易關系正式建立,1978年簽署了貿易協定,成立了貿易聯合委員會,並定期舉行年會;1985年簽訂了經濟與貿易合作協定。1994年歐盟開始實施亞洲新戰略,並相繼制定了三個專門針對對華關系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通過了《中歐關系長期政策》,1996年通過了《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1998年歐盟理事會通過決議,把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名單上刪除,並通過《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把歐盟的對華政策提高到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標志著中國與歐盟經貿關系進入了一個成熟穩定的發展階段。一系列文件的主導思想是確立了歐中關系為歐盟亞洲新戰略的核心。
歐盟多次表示支持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中美有關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談判在1999年11取得成果之後,歐盟認為中美談判解決了歐盟80%的問題,中歐談判要解決剩下20%的問題,經過艱苦的談判,雙方最終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的談判在2000年5月19日達成協議,成為中國與歐盟貿易關繫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第二,我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的特點。雙邊的經貿合作規模與雙方的地位不相稱。歐盟已經在戰略上認識到亞洲以及我國是世界未來的重要市場,亞歐會議機制充分顯示出歐盟各國政府觀點的轉變。但是,從雙邊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相互在經貿方面的依賴程度並不高,沒有上升到主導的地位。根據一項研究成果顯示,1991~1998年,我國與歐盟的貿易強度指數均在1以下,說明我國對歐盟的出口與進口都低於我國在世界市場上的比重,處於平均水平之下。
雙方的貿易地位不平衡。我國與歐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及特點各有千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一個經濟轉型中的國家;而歐盟的成員大多數是OECD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高,是世界三個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對產品的品質要求較高。這就決定了雙方相互需要在程度上的差異。正如前面的貿易數據所揭示的那樣,歐美之間的貿易是歐盟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日本等其他非歐盟國家以及歐盟成員國原殖民地國家與歐盟的貿易往來占據著較為重要的位置,與之相比,歐盟與我國的貿易往來處於次要地位。而歐盟市場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的重要程度就要高得多了。這種相互依存的程度差別,決定了在貿易關系中我國尚處於下風,較為被動。貿易關系的基本特徵決定了雙邊貿易關系發展的基本面貌,突出地表現在我國與歐盟之間貿易摩擦的啟動方以及在處理貿易摩擦過程的態度及立場等許多方面。
第三,我國與歐盟間貿易存在的問題。我國對歐盟貿易的主要問題集中表現在反傾銷、單方面數量設限、普惠制框架和市場准入等方面上。
反傾銷調查問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最新統計,我國是世界上出口產品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自1978年以來,已經有2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了422起反傾銷調查,而其中歐盟佔90起,排名第一。此外,歐共體也是對我國出口產品第一家提出反傾銷調查的經濟體。在歐盟的反傾銷法中對我國的國有企業存在明顯的歧視,認定國有企業享受政府的補貼,不接受相關企業提供的成本數據,而採取所謂的按照市場經濟第三國同類產品成本的方法來判斷與推算我國產品的傾銷事實與幅度。
單方面的數量限制問題。1994年頒布了對從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的產品進行配額管理的辦法,以歐盟統一的配額管理取代了國別限制,提高了數量限制的力度。對我國出口歐盟的鞋、陶瓷器皿等七大類最優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商品設置了進口數量限制。
非關稅壁壘問題。在我國向歐盟出口的部分農產品中,通過農葯殘留等技術標准限制我國部分農產品對歐盟的出口,如1996年停止了從我國進口禽肉和部分水產品。
普惠制問題。1980年歐共體給予我國出口產品以普惠制待遇,促進了我國對歐共體的產品出口。但是歐盟於1995年開始分三個階段實施為期十年的新普惠制度,旨在限制競爭力強的國家和地區享受這一待遇,只提供給最窮的發展中國家。我國被列入第二類國家即屬於競爭力較強的國家,被劃在不再給予普惠制待遇的范圍內,我國的部分產品已經在第一個階段(1995—1998年)中畢業,如我國出口產品在第二階段(1999—2001年)中的規模繼續擴大,有可能導致國家畢業。
市場准入問題。市場准入是歐盟手中持有的一個重要的談判籌碼,以正在逐漸擴大的歐盟市場的開放為條件,來換取對方國家開放市場。歐盟的貿易壁壘法規是採取市場准入措施的基本法規,據此歐盟可以單方面地暫時停止其所承諾履行的義務,單方面採取提高進口關稅、實施數量限制的措施,作為向對方開放市場的要價。
上述問題相信會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制度性框架可以得到妥善的解決。但是,歐盟市場的開拓仍然是擺在我國企業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第四,中歐貿易關系的原因分析。決定我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發展的主導原因是雙方在發展貿易上的意願,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中歐貿易發展新階段主要是由雙方的共同意願推動的。從雙邊貿易地位來看,歐盟對亞洲以及中國的戰略觀點轉變在雙邊貿易關系的改善上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我國與歐盟貿易的發展,除了地緣及歷史上的原因之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受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影響:
1.企業開拓市場的成本。區域性經濟集團的發展水平是影響市場開發成本進而構成影響我國對歐盟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歐盟在沒有實施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之前,其各個成員的國內市場相對來說是比較狹小的,加上各國市場准入的規則不盡相同,對於我國的出口企業來說,市場開發成本較高,而所能獲得的市場發展潛力又十分有限。因此,歐盟市場的吸引力長期以來遠不如美國和日本那樣誘人。當歐盟的發展進入一個高級階段,實現了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和市場准人要求,對我國的出口企業來說,不僅擴大了市場容量,更重要的是簡化了市場進入的規則,降低了市場開發成本,提高了市場的吸引力。我國對歐盟出口自1997年以來的高度增長,反映出出口歐盟市場的成本隨其一體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在企業態度上的轉變。
2.區域經濟集團的排他性程度。任何一種區域經濟集團,總會在成員與非成員之間勾畫出種種區別,構成一種排他性的制度框架。歐盟的封閉性特徵較之單獨的日本市場以及作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的美國來說更為明顯,從而影響了我國對歐盟貿易的發展。此外,歐盟組織的雙層結構特徵,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對貿易的制約性。當歐盟成員國進口商品時,從保護國內市場的角度出發,傾向於採取較為固定的歐盟規則;當出口商品時,一方面傾向於採用靈活的成員國標准,可以在成員國之間獲得競爭上的好處,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歐盟的出口指導政策,甚至市場准入政策,幫助其出口產品的推進。這表現為一種區域經濟集團,其行為較單一國家更為復雜,在維持集團內部的利益均衡時往往會以犧牲外部利益為代價。因此,對非成員國來說,構成排他性,提高進入的成本以及形成不穩定的貿易環境。
3.貿易轉移的干擾。歐盟內部各個成員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產品結構不同,比較優勢不同,然而卻要實行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以及市場開放政策,這就必須以中等發達水平甚至是較為落後國家的水平,作為制定對外政策的依據。在敏感的產品上,不同成員國的游說能力,如農產品利益集團,對相應的貿易政策就會發揮較大的作用,使非成員國在相應的產品出口上面對挑戰。
二、促進對歐盟貿易的戰略對策
(一)對我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的基本判斷。
第一,我國與歐盟貿易將在一個穩定的體制框架內獲得積極的發展。我國已經明確把歐盟作為出口的三個主要市場之一,國內的相關政策及運行體制也納入了這一基本判斷的軌道。歐盟推出了亞洲新戰略,對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進行了重新定位,雙邊的貿易磋商機制已經建立起來並經過了十多年的運行,證明是有效的。
第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有望在「十五」期間保持較高的增長,出口競爭力繼續提高,美國和日本市場潛力在近期內發展的空間受其國內經濟運行狀況的限制,國際經濟形勢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這一基本格局將有可能持續5—10年,從而提高了歐盟市場在我國發展出口貿易中的戰略地位。
第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與歐盟的貿易關系提供了國際化規則的框架,有利於克服歐盟實施的不正當貿易政策,但是也有可能會帶來更為嚴重的反傾銷調查問題,前景主要取決於雙方的政策意願,其結果直接影響我國對歐盟出口的發展。
(二)影響我國對歐盟貿易的因素。
第一,歐盟擴展的貿易轉移效應。歐盟的擴張,不斷地吸納新的成員,就會不斷地出現所謂的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圍繞歐盟市場的貿易格局就會不斷地進行調整,對非成員國來說,肯定是一種不利的因素。任何一種區域性經濟集團,在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都會形成貿易機會上的落差,歐盟作為一種還在不斷擴大之中的集團,也在所難免。從理論上講,新成員與第三國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資源稟賦等方面越是相近,產生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的幾率就越大,通過貿易實現的國際分工格局就會作出調整。在歐盟計劃發展的新成員中,在勞動力的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都介於歐盟原有成員與我國之間,而且具有地緣上的優勢,對我國的貿易發展構成了一定的競爭威脅。
第二,歐盟的戰略目標在於我國的國內市場。歐盟視點轉向亞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進入我國市場。歐盟對華政策的轉變主要是由於21世紀全球經濟的增長點向亞太地區轉移,其中我國的經濟增長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引起這種政策調整的決定性因素。從歐盟與我國經貿關系發展的主體內容來看,自1993年以來,歐盟跨國公司對華投資迅速增長,從投資項目、協議外資和實際投資等方面都較改革開放的前14年提高了10倍,在我國項目數、合同外資和實際投資三個方面所佔的比重分別從2%的水平上升到5%、9%和8%的水平。
歐盟重視亞洲市場,其基本利益在於進入我國國內市場,分享我國對外開放為發達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投資帶動我國出口歐盟的機會並不大。據資料顯示,歐盟在華投資的企業有15%完全沒有出口,出口比重低於產值50%的企業佔78%,超過50%的僅佔7%。這顯示出歐盟對華投資的基本目標是我國的國內市場。據該報告援引的國家計委投資研究所的調查資料顯示,歐盟在華投資企業的產品以中國國內市場為主要市場的佔59%,以歐盟為主要市場的僅佔19%。如果考慮到出口比例要求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會予以取消;歐盟投資帶動向歐盟出口的比重還會下降。投資帶動貿易的機會,尤其是雙邊貿易的機會不是投資的主導方面,對提高我國向歐盟的出口作用有限。
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下述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國國內市場是吸引外商投資的主要動因;二是歐盟對內部市場的保護或封閉性較高,導致對外投資的企業在市場選擇方面形成了進入外部市場的傾向,這從一方面可以看出,作為一種區域性的經濟集團,在內外部的市場上面,顯示出保護內部市場,擴張外部市場的傾向。這為我們在理論上認識這種區域性經濟集團的特點提供了較好的佐證。
第三,歐元進入流通的潛在影響。歐元進入流通的最大受益方當然是歐盟各個成員國,最大受益領域是在歐盟內部市場。但是,歐元的啟動為我國開展與歐盟成員國的貿易往來也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
歐元的全面啟動為我國企業提供了貿易的便利。從技術上講,一種統一的貨幣,不論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如何,總是會比十多種貨幣具有貿易結算上的便利。
歐元匯率的穩定性會高於以往各國貨幣匯率的穩定性。在歐元啟動之前,各國貨幣的匯率是以各國國內的經濟為背景的,歐元啟動之後,歐元匯率開始以歐元區的經濟為背景;以國內經濟為基礎的匯率運行機制有可能會誘使各國出於國內經濟的考慮調節本國貨幣匯率,向外轉嫁消極影響。而歐元匯率以歐元區國家的經濟為基礎,一方面是歐盟經濟相對於各國經濟會較為穩定,另一方面調節歐元匯率有可能在各國間產生利益的此消彼長,匯率變動的可能性會由於內部的力量而抵消,從而保持較為穩定的趨勢。這給我國與歐盟開展貿易往來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匯率環境。
歐元的成長會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美元,參與國際結算貨幣的市場份額,都會為歐盟的貿易夥伴提供一種新的選擇。增加歐元的貿易結算量,不僅對歐貿易,也會對其他國家的貿易結算帶來穩定的因素。
(三)促進我國對歐盟貿易的戰略對策。
第一,從戰略高度上認識並重視對歐盟的貿易。歐盟是我國出口的三個主要市場之一,其動態的組織發展一方面在深化經濟集團的組織化水平,另一方面在不斷地擴大其市場容量的規模與潛力,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市場中令人矚目的一個經濟體。
美國經濟經過10年的高速穩步增長,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出現減緩的跡象,2001年上半年雖然經過多次降息調節,仍然沒有大的起色。據估計,美國經濟的增速將從年增長4%-5%的水平跌落到2%以下,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受經濟減緩的影響,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大量裁員。
日本經濟在國內政局動盪的影響下,國內需求難以得到有效地激活,還沒有走出1997年金融危機沖擊的陰影。日本政局對其經濟有著很大的影響,根本原因在於其經濟運行的特徵是政府管制經濟型,經濟的復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政府的行為。目前又對我國出口的部分農產品啟動了進口數量限制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力圖影響國內政治格局。
歐盟的經濟發展較為平穩,自1998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都在2%以上,2002年仍然有望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上。與美國、日本經濟狀況相比,提高了在我國出口市場中的潛力地位。歐盟市場的特殊性還在於,它是一個區域性的經濟集團,集團內部已經實現了商品、人員、資本、服務的自由流通,進入一國市場就等於獲得了進入其他成員國市場的通行證。
正確認識歐盟市場在我國出口貿易發展中的地位是開拓歐盟市場戰略的關鍵。有一種說法,我國的出口市場戰略比較注重對美國和日本的貿易,歐盟只是一個打開或制約美日貿易發展的籌碼。不論這種說法是否符合我國國際政治經濟的總體戰略,這種思路都是不足取的。歐盟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正在逐漸擴大,已經形成了一個擁有與美國經濟實力大體相當的經濟體,沒有一種長期發展的戰略眼光,給予歐盟以相應的地位,建立長期的戰略夥伴關系,保持穩定的雙邊貿易關系,就會落在其他國家後面。「十五」期間,要保持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沒有歐盟市場的支撐是無法想像的,要在戰略高度上重視歐盟市場的開拓,確認歐盟市場對我國出口市場的戰略性支撐地位。為此,必須調整我國對歐盟的貿易政策導向,提高歐盟市場在我國發展對外貿易中的戰略地位,把它放在與美國和日本市場並列的水平上。從市場開發的角度來講,尤其是在「十五」期間,應該放在高於美國、日本市場的地位上。
第二,充分依託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提供的制度框架。我國已於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對於發展我國向歐盟的出口貿易是有利的。在歐盟對我國出口商品所採取的不公正待遇中,數量限制是一種直接違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貿易保護措施。這一措施在雙邊貿易關系中是不受約束的。加入WTO後我國在名義上不會再受到歐盟以及來自其他成員可能採取的這種歧視性待遇,即使發生這種情況也可以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框架進行協調。
此外,從階段性的發展來看,歐盟在1998年宣布不再把我國列入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這對於解決我國與歐盟之間貿易摩擦的一個主要問題有所幫助。歐盟早在1979年就開始對我國產品實施了反傾銷調查,其後愈演愈烈,發展成為雙邊貿易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反傾銷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較為流行的一種保護貿易手段。在我國對外貿易關繫上,處理反傾銷問題最早的症結可能是在國內企業對待應訴的態度上,由於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放棄了應訴的機會而自動敗訴的事例很多。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大力呼籲國內企業積極應訴,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進行有組織的應訴,同時,勝訴的消息鼓舞了越來越多的企業直面國外的反傾銷調查。但是,歐盟在上述宣布中並未確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從而在確定我國出口歐盟的產品價格時,模糊了今後是否繼續按照替代國價格與結構價格標准來判斷的歧視性做法。
在處理貿易摩擦問題時,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制度環境,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可以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我國的貿易利益。但是,另一方面
⑦ 中美貿易談判順利,成果明顯,對中國股市將會有什麼影響,哪些個股會更受益
對中國股市的影響是積極的!我們的股市現在走的是逼空行情!但是需要小心,空頭投降後,會有反手殺多頭的情況出現!
⑧ 中美貿易戰會影響哪些板塊的股票
中美貿易戰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包括但不限於鋼鐵有色、紡織服裝、電子科技、中國製造,中國這些板塊的股票會受到一定影響;中國對美國對等反制、加征關稅的產品包括但不限於大豆、生豬、汽車和飛機,這些板塊的中國股票有望受益上漲;中美貿易大戰目前還只是雙方之間的口水戰,真正實施還有40多天,在期限之前如果和解,影響不會很大;如果不能和解,影響卻是會很大,我們拭目以待,支持國家反制美國,抵制美貨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民族氣節。
⑨ 中國和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會給我國消費者帶來哪些好處
最簡單的理解,簽訂自貿協定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降低進出口關稅,對於消費者購買從該國進口的產品,價格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