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中國股票市場無效的例子

中國股票市場無效的例子

發布時間: 2021-05-14 14:55:50

Ⅰ 中國股市不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我舉了幾個例子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是千真萬確的,GDP不代表經濟好壞,至少不全部。起自01年的大跌是由於國有股的市價流通政策造成的,如果短時間內大量股票湧入市場,承接資金不足,價格一定會跌倒可承接價位才會停住。資金*股數=市值 一段時間內三者是相對固定的,如果股數增加了,另兩項不變,怎麼辦?每股價格自然要降低了。至於07年的大跌,本質上是相同的,源源不斷的股票大量上市,非流通股同樣過了解禁期大量湧出,加上價格的不斷上升,市場現有資金支撐不住這么高的市值,大跌是一定會出現的,即便沒有金融危機,沒有國家出台相關政策也會。
拋開GDP定義不談,它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只要鈔票不斷印,GDP會無限上升,所以單純看GDP是沒用的。給你就一個例子吧,是一個笑話。話說兩個億萬富豪在馬路上看見一隻狗留了一坨便便,富豪甲對富豪乙說:「你把這坨吃了我給你一個億,立馬兌現。」富豪乙猶豫了一下走過去吃了下去,甲兌現了承諾。乙雖然的了錢但覺著輸了一局,甲同樣也覺著有點後悔。正走著,兩人又看見一坨便便,乙立馬對甲說了同樣的話,甲毫不猶豫吃了下去,拿回了那一個億。這時,甲對乙說:「我們這是在干什麼,除了一人吃了一坨狗屎,什麼也沒得到」。乙說:「不對,我們為國家貢獻了2個億的GDP。」
在經濟的運行中,如果價格不能自由表達買賣意願,企業的經營決策不能充分考慮市場的真實需求,那麼任何的數據都是失真的。反過來如果這兩條達到了,經濟運行才有跡可循,分析才有意義。按照這個邏輯,滬深市場主板的絕大多數股票是沒有常規意義上的基本面分析價值的。根據我這個純粹的中國人對今後政策的理解,資產重組、借殼上市是絕大多數國企的必然選擇,那些大股東背景深厚,集團資產多樣的上市公司早晚要全部整合,而且還不會是一次完成。這樣,剩下的小市值股票尤其是私企,產品是自由競爭產物的上市公司,這樣的企業才有所謂的基本面分析價值。而且,主要精力要放在企業家分析上。政策是多變的,如果企業家沒有一個專心做企業的信念,企業是不可能發展、長存的。
刪除了垃圾以後,在剩下的企業中再分析股市和經濟的關系你會明白的。股市會提前3--6個月反應經濟的運行。企業在運行中首先會感到經濟的冷暖變化,隨後會在業績中體現,那就是季報。如果那些自由競爭的企業不約而同出現了經營滑坡、庫存上升、業績下降,問題不就已經有答案了嗎。至於政府投資,只會產生擠出效應。「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現在不就是在還賬嗎?

Ⅱ 我國股票市場上的違規案例,最好是2000年以後的

《藍田造假案回顧》
2007年11月15日 07:33 上海證券報

藍田造假案之所以被曝光,源自當年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的一篇文章。

這篇題為《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的金融內參研究文章,首次揭開藍田股份財務造假丑聞,此後藍田股份資金鏈斷裂。

2002年1月12日,藍田總公司總裁瞿兆玉、總會計師黎洪福、董事會秘書王意玲等11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公安機關拘傳,隨後進入司法程序。

次年7月,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藍田一案進行了首次公開審理。2004年11月,湖北省高院作出判決:瞿兆玉犯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和提供虛假注冊資本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200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原主任兼政策法規局局長王法雄,因接受藍田股份董事長瞿兆玉的賄賂,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由北京市一中院開庭審理。

沈陽藍田公司成立於1994年8月,歸農業部管理。1996年6月18日,該公司以「藍田股份」之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為農業部首家推薦上市的企業。1999年12月,瞿兆玉將其資本運作大本營從沈陽遷至老家湖北。「沈陽藍田」由此變身為「湖北藍田」。

資料顯示,作為一家主要從事水產品開發的農業企業,藍田股份1996年股本為9696萬股,2000年底擴張到4.46億股,股本擴張了360%;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大幅增長到18.4億元,凈利潤從0.593億元快速增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4.32億元。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後,其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這被當時的媒體稱為「藍田神話」。

「藍田造假案」堪稱中國證券史上一個較大的財務造假案例,其餘波遠未結束,今年4月23日,河北省投資者張先生曾起訴湖北江湖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藍田股份)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在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

Ⅲ 請問在股票市場上有哪些經典案例

比較經典的就是上海楊懷定,人稱楊百萬。他是中國最早的股民,歐美股市都知道中國股民楊百萬。可見他的知名度,他最早抄真空電子,一張單子下來就凈掙幾十萬,後來他有一大堆人跟他學抄股,就是看他買進就跟著買進,看他賣出就跟著賣出,到後來股市下跌到三百多點,別人有的血本無歸,有的改行賣茶業旦,他依然在股市馳吒風雲。

Ⅳ 近幾年中國政府幹預股市的典型案例

典型的就是2007年著名的530 半夜雞叫 突然向上調整有印花稅 導致五連的陰了 之後題材股的炒作明顯減退 轉而是大盤藍籌停住大盤沖向上證6124的新高

中國股票市場是不是有效的

我可以很負責的說無效,但是會有巧合,股價的上漲全靠資金推動,看主力機構想怎麼辦事拉高還是砸盤,至於經濟環境,企業報表,貨幣利率,成長了價值啦,都是糊弄人的,是他們拉高或者砸盤的一個借口!

Ⅵ 中國的股票市場是否符合「有效市場假說」

有效市場假說作為金融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由於有效市場假說奠定了研究資本市場中證券價格形成機制與預期收益變動的基礎,所以該理論也就成為了現代證券市場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柱,特別是它成為了金融工程學的核心理論之一。盡管如此,有效市場假說的實際應用效果並不理想,即使像歐美等成熟的證券市場也遠遠沒有達到有效市場的標准,所以該假說在實際中的應用會有諸多局限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具體的理解我建議你參閱:http://blog.eastmoney.com/st168998,329395.html
作者首先簡要地敘述有效市場假說的主要內容,特別指出該假說的種種假設性條件,然後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統計結構進行檢驗,之後提出有效市場假說描述市場的不足,最後引入分形市場假說,說明分形市場假說是有效市場假說的一個自然的推廣,也是一個更加接近真實市場的一個推廣。

Ⅶ 中國股票市場是否有效及其實證的方法

有效市場理論就有問題,沒有任何市場是有效的,特別在中國股票市場。

Ⅷ 中國股市是不是有技術有經驗等等都沒用

任何股市散戶入市都是給別人送錢。道理很簡單,除開那些收的稅費,基本上你賺的錢都是別人虧的。這有什麼好奇怪的。難道你覺得進股市還有人發錢不成
虛擬資產不同於我們日常買賣的商品,除開印花稅和券商的抽水以外,資本幾乎是恆定的。你虧的錢必然進了別人的口袋,你要賺錢,必然是從別人口袋裡掏錢
至於造假作假內幕,這些東西全世界都有。而且和你賺不賺錢幾乎沒有關系。一句話,誰叫你去買的?就拿綠大地,萬福生科的案子來說。沒錯,他們是造假了,但是為什麼你要去買?不管他們造假不造假,如果你沒買,你都不會虧。虧損的本質不在於它是否造假,而是你幹嘛要去買這個完全不明白的股票。說到底一句話,道聽途說。似乎機構說是好的,大家都覺得好了。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綜合判斷,這個是每一個炒股的人必須的基本素質。最後的虧損如果不找自身的因素,而只去埋怨公司,制度,分析師,那麼即使市場再健全,一樣賺不到錢
說中國股市這么不好,那美國股市好吧,看看中國這些做美國股市的基金,又有幾個是賺了錢的?證監會它怎麼規范是他的事,但是如何在股市裡面賺錢是自己的事。

最後解答你最後的一個問題,任何市場,包括賭場,如果認為賺錢的人是憑運氣,那麼只能證明你連門檻都還沒見到,別說入門了。技術是炒股的立足根本。但是所有能夠常年從股市中提款的人,他們賺錢的技術都不可能是書上寫出來的。他們也不可能隨便教人,這種東西稍微思考一下誰都知道。再說一個例子,全國的基金經理,基金公司那麼多,為什麼就只出了一個王亞偉。如果你說是因為華夏的研發團隊厲害,那麼王亞偉走了,研發團隊仍舊沒什麼特別大的變化,為什麼接班的人馬上就讓王亞偉原來的那兩只基金變得如此的平庸了?

懂得怎麼賺錢的人是絕對不會批評市場的,因為市場的機會他們知道在哪兒,罵市場的必然是虧錢的。這話不是亂說,你可以隨便到股市裡面去詢問調查,看看那些一天到晚對股市批評來批評去的有沒賺錢的,能保本就不錯了。但是幾乎每個營業部都有那麼一個或者兩個,平常啥話都不說,你說啥他都笑呵呵的,這種人才是真的揣這聰明裝糊塗把錢都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