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中國社會興起了一股"國學熱"。了解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你對當今的國學熱有什麼看法
當前的國學熱是諸多因素的結果,以下試著分析一二。
中國國家實力的上升。這一點是最為根本的,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上升,中國國家傳統文化也日益受到海內外的重視,包括國人眼光轉向內部以及中外交流中外國對中國文化的關注而研究等等。
國家意識形態的構建。近些年的國學熱我們可以看到或多或少具有官方性質,包括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例如仁義禮智信等具有傳統意義的道德和價值觀念,以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構建養分。
部分文宣部門的鋪墊。例如百家講台在10年前左右的興起,將原本屬於精英文化范圍的國學文化帶向大眾化,日益成文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不可忽視的就是國學積極分子的鼓吹。
對於這種國學熱的評價,一方面是令人高興的事,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傳統中國文明作為構建現代文明的價值之所在,這也符合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意「中國特色」四個字)的目標和願望。但是就當前國學熱發展的態勢來看。其中又有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
國學存在失去其珍貴內核的傾向。由於國學當前存在商業化(各種培訓機構、周邊產品等)以及形式化(強調服飾著裝和禮儀方面),其合理內核往往被忽略,國學成為了一些倡導主體的噱頭。例如儒學班強調祭孔拜孔,或者著漢服授課(所謂的漢服有時候真是不倫不類),強調背誦弟子規、論語一類的經典,但是可能就連授課者本身都不理解授課內容的內涵而僅僅追求了形式方面的復古,國學學習變成了復古主義,於現代社會來說毫無意義。《論語》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這也就是強調禮本身不是最重要的的,重要的是禮所蘊含的「和」的理念,而和則是一種狀態,既可以是「和而不同」,也可是「文質彬彬」(《論語》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是矛盾對立統一條件下矛盾的雙方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狀態。這一點我相信當前大多數國學倡導者都沒有的概念,而正是缺乏這些概念,國學熱日益失去其珍貴內核的,成為一群俗人附庸風雅(現代話就是裝逼)的利器
國學熱以儒學佔領了絕對的市場。已故學者季羨林提出「大學國」的概念,也就是說國學不是一家獨大的禮教,而是一切傳統文化的流派,對於季老的觀點我是深表贊同。擴而言之,則是國學熱因達到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應是從古代諸家諸派當中汲取養分,以提高知識和文化認同,修養心靈,從中國固有的傳統文明的角度獲得美的享受等,而絕不是一家一派禮教教育。當然,從個人角度來說可以有所偏好,但是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則是不正常的,盡管這種不正常客觀存在。
國學熱當中的某些支流成為大漢族主義和皇漢主義的發展的溫床。先表明兩點:第一本人是漢人,第二本人歷史專業。在長期與一些漢服愛好者和相關文史愛好者接觸的時候逐漸發現一種這樣的特徵——漢服愛好者大多數是宋粉或明粉,有零星的唐粉和漢粉,而但多數的宋粉和明粉有存在或多或少,或明或潛的對少數民族的排斥心理,這絕不是偶然的現象。在論壇和網路上,明粉言辭上表現得更為激烈。在我看來,這些人本質上並非具有戀古情結而是一種文化情結和漢民族情結,這種情節往往令他們對整個中國文化的整體視而不見,例如不太懂得欣賞魏晉風骨,不太理解社會變遷等等,而憑著個人的情感行事,因此他們的眼中更多的是其實是過去漢人輝煌的日子,一切對漢族自身形成任何威脅的都予以仇視,並且將矛頭指向威脅源(其實我認為威脅並不全是壞事,因為從哲學的角度說,威脅也可這位發展的給予,是一個民族自省和進步的契機)。
2. 近年來( )青少年興起了一股尋根問祖的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潮。A開平 B華裔 C僑鄉
近年來華裔青少年興起了一股尋根問祖的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潮。
3.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德是
君子有三德
孔子說:「君子有三德,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容德以儀表形態正君子之形,顏德以表情姿態正君子之姿,辭德以言語聲音正君子之聲。」
第一,仁者不憂。指導我們以仁厚、寬和的心態面對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其實,類似於今天的市場的景狀,我們在小平去世和人民日報社論的過程中已接受過多次洗禮,只要我們用淡泊、豁達的態度把每一次起伏看作生命里歷經陽光風雨的過程,於是什麼情況的發生也掠奪不了我們心中的快樂。支持我們堅韌地完成手頭艱難的工作的是我們心中一直相信雨後會是艷陽天。
第二,知者不惑。告訴我們如果把事物的機理瞭若指掌的話,我們將不懼怕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變故。這就需要我們在平常的時候,對於我們將要實施的行為作最為充分的准備,比如你要買入某一支股票之前,至少有必要把上市公司的情況瞭然於心,於是在變故發生的時候你有足夠的理由告訴自己堅持。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的話,你將是一隻迷惑的蝙蝠在黑夜裡亂轉瞎飛。
第三,勇者無懼。絕不是讓我們去乘匹夫之勇。有「智」有「仁」的「勇」才算大勇。「仁」築就胸懷,「智」讓我們有正確理解事物和處理事務的能力,這樣的勇者將是當今市場里最大的贏家----如果你在投資的話。
4. 海派上市股票代碼
1、中國股市中沒有「海派上市」這個股票。一般來說,海派是指海派文化概念股。主要有:東方明珠600637、新華傳媒600825、時代出版600551等。
2、海派,即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源於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的古典與雅緻,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區別於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5. 哪些是傳統文化概念股
國泰君安傳媒團隊認為,2016年傳媒行業核心觀點為科技與創意融合構築第一生產力。截止到2015年三季報,傳媒板塊收入增長34%,凈利潤超23%(僅次於非銀板塊)。
文化產業融合加速,傳媒板塊爆發。相關標的包括:1)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中南傳媒(601098),皖新傳媒(601801),中文在線(300364)等。2)娛樂產業:萬達院線(002739),華誼兄弟(300027),奧飛動漫(002292)等。3)體育產業:華錄百納(300291),樂視網(300104)等。4)有線電視網路整合:歌華有線(600037)。
6.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它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又是一種地域現象,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徵,而且相互交融和滲透。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續發展未遭中斷的文化,中華民族又具有多源一體的發展格局,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頑強的再生力。第二、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多元性。第三、長於積淀,注重交流,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一定的開放性。
7. 仿寫中華文化好像一股涓涓股細流注入歐洲民眾心田
我想品味一滴露水,您卻給了我一泓清泉.
我想采擷一片樹葉,您卻給了我一座森林.
……………………太多咯
8. 以動漫遊戲為媒,傳統文化打通次元壁,這股國潮為何如此受歡迎
現如今,中國的動漫產業正在蓬勃的發展,並且有很多動漫是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近幾年來,由於《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些國漫電影的熱映,興起了一股國潮風,這種風格讓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動漫、游戲等相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傳播中國的文化,也能將中國文化與新時代年輕人喜愛的產生結合在一起,能夠收獲眾多國內外的粉絲,並且也能在國際的動漫產業里佔有一席之地。
跨界類新合作是現在社會的首選,如果能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管用怎樣的方式進行表達,這都會是一種很好的風氣,值得繼續鑽研下去。
9. 股票中有沒有和『中國文化』有關的股票啊
有,但這樣的股票不在傳統的股票當中,藝術品股票當中有很多就和中國文化有關,都是一些歷史名人的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