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中國民國股票大洋圖片
擴展閱讀
中國最厲害的股票 2025-10-09 19:09:01
中國華東能源股票 2025-10-09 19:03:03

中國民國股票大洋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7-07 16:33:43

1. 民國的大洋現在值多少錢如圖

袁大頭銀元三年,真品象上述品相區間市場價550--600元左右,(不作真假分辨)

2. 古代大洋的圖片是什麼樣一個大洋現在可以當多少錢

大洋,意指明清及民國初年貨幣單位銀圓的統稱,因起初主要用於對外貿易故稱大洋;大洋即銀元,舊時使用的銀質硬幣,圓形,價值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但貨幣的價值一為價值尺度,二為交換媒介,三為延期償付標准,四為儲藏手段,五為世界貨幣。在今天,金本位,銀本位都不再實行,中央銀行存儲黃金也只是作為一種儲藏手段。你所說的大洋除了本身金屬可做工業及裝飾行業,只剩下文物的收藏價值。不同時期,不同成色的大洋成交價不等。因為大洋的種類很多,就普品而言,民國的價格一般在210-500元之間。

3. 民國時期 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要看什麼時期的,民國早期相當於50多元,晚期只相當於30多元。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民國元年是1912年,民國成立以前的大洋沿用清朝的):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後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於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4. 民國時期用的大洋是現在人民幣的多少

1912年的北京,一塊大洋能買60斤普通大米(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北京大學出版部1926年版),也可以供6個人去東來順吃一頓羊肉火鍋(據《吳虞日記》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60*3=180塊


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買44斤大米,也可以供5個人去中檔的西餐廳吃一頓西餐(據香港名醫陳存仁回憶錄《銀元時代生活史》)。

  • 44*3=132塊


1931年春天的廣州近郊,一塊大洋能買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玉昆《廣州近郊的生活》,收錄於《農村生活叢談》,申報館1937年版)。

  • 25*3=75塊


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區,一塊大洋能買16斤大米,或者17斤麵粉,或者5斤豬肉,或者40個雞蛋,或者45斤大蔥,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魏樹東《成都地價與房租之研究》下編表1《成都市二十七年六月及七月出售物價表》,收錄於《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77冊,台灣成文出版社1977年影印版)。

  • 16*3=48塊


  • 1911年相對穩定,糧食價格不是很高,可以算作比較合理的銀元購買價格,14年以後軍閥混戰到抗日戰爭,糧食價格一直在漲,所以1塊銀元約等於現在200塊RMB


*從地域上看,上海、廣州等城市的糧價較高,大洋的購買力相對低一些,比如說魯迅在北京定居時,一塊大洋能買五六十斤大米,後來去了上海,一塊大洋只能買20斤大米(據魯迅日記)。

從時間上看,糧食價格越到後來越貴,大洋的購買力也就跟著越來越低。例如同樣在北京,1915年一塊大洋能買20斤麵粉,到了1925年,就只能買12斤麵粉了(據孟天培、甘博的調查報告《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

雖然大洋的購買力隨著地域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終歸屬於「值錢」的硬通貨,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點,不管是誰,只要幾十塊大洋花出去,一定能買到一大堆好東西。以五四時期曾經跟魯迅齊名的反禮教鬥士吳虞為例,他有妻有妾,有幾個女兒,有四個僕人和一個老媽子,一家十幾口人,在成都市區過小康生活,一個月下來全家買肉買菜只花22塊大洋就夠了(據吳虞1914年6月20號日記)。後來他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做教授,請蔡元培、胡適、周作人、顧頡剛、錢稻孫等同事吃飯,在王府井大街東華飯店大擺宴席,魚翅、鮑魚等名貴菜品應有盡有,一頓飯也只花了25塊大洋(據吳虞1922年2月26號日記)。再後來吳虞去上海旅遊,晚上入住英租界最豪華的酒店「遠東飯店」,要了一所高檔套房,每天房費才5塊大洋(據吳虞1924年6月24號日記)。

民國前期,北大的教授生活優裕,家家都雇聽差、雇保姆,甚至還雇廚子、雇車夫,全部算下來,一個月無非只要花上30塊大洋的工錢(仍據吳虞日記)。魯迅在北京阜成門西三條胡同買下第二所四合院以後,把母親和原配夫人朱安都接過去住,並雇了三個老媽子侍候她們,每個老媽子除管吃管住以外,每個月的工錢只花兩塊大洋(詳見拙著《民國房地產戰爭》第三章,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版)。這說明大洋的購買力確實很強,也說明那時候老媽子的收入確實很低。

5.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放到現在值多少錢

大洋,這種貨幣最早是在宣統年間由清朝的鑄幣局監制而後統一發行,現在我們所說的大洋主要是指中華民國時期的法定貨幣,代表有袁大頭、孫小頭等。

經過很多年的流失,大洋現在的價格也是在水漲船高,就拿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來說,價格低則千元上下,高則數十萬,民國三年的中圓銀元價格為1200元,民國三年的中圓銀元價格為15000元,這些價格高昂的大洋大都是當時發行量少,目前現存較少的幣種。總的來說,由於民國當時的政治局勢復雜,導致經濟領域也是比較魚龍混雜,大洋自然也是種類繁多,況且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大洋發行,所以大洋的價格差異非常大,但是只要你的大洋越罕見,價格就越高。

6. 中國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現在能換多少人民幣

民國時期的大洋實際上就是銀元是通過金屬銀做成的硬幣,在當時價值大約是七錢二分白銀,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如今能夠換得人民幣大約100~200元錢,但是也會隨著時勢不同而有著略微的差別。

而普通勞工的工資就比較低,一些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比如服務人員一個月收入大約是10~20塊大洋,只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而且以前的人工作可不是只有8小時,一般來說民國時期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一天的工作時間會維持在12小時左右,每個月至少要工作28天,比現在人人唾棄的996還要嚴重,但是他們再苦再累都不會放棄這份工作,由此可見民國時期的大洋價值確實是差不多100~200元人民幣,不過時期不同,銀元的價值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