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中華傳統美術文化之中國建築股票
擴展閱讀
世界十大股票交易機構 2025-07-01 05:50:33

中華傳統美術文化之中國建築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7-11 03:24:42

① 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特點:

1、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築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於理,則「生氣」產生於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築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而西方傳統建築的藝術性不在建築物本身,而在其附著的雕塑或繪畫——觀賞藝術,無法給建築物自身帶來生氣。

3、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徵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築的傳統。

(1)中華傳統美術文化之中國建築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建築是一幅「畫」,以圍牆作畫框,主要的欣賞對象則是圍牆內的空間。欣賞方式不是靜態的「可望」,而是在動態的「可游」畫面之中,步移景換,情隨境遷,玩味各種「畫」的神韻。

中國傳統院落虛實相生:或外實內虛,或內實外虛,或自由布局,勢態流通。這三種基本型又可以不同方法和規模相結合,或嚴整的全局中滲透著自由局部或自由的格局中存在著嚴整的片斷,組成豐富多樣的群體。

中國傳統建築與自然的關系是「軟和諧」,表現出內向、收斂的性格。所以盡管在圍牆內部各建築勢態萬千,院外卻趨於平靜,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盡現圖畫中潑墨揮毫的境界。

中國園林的氣質是繪畫性的,既強調抒發情趣,中得心源,同時也注意狀物寫景。曲折的池岸、彎曲的小徑,用石頭堆成的峰、巒、澗、谷,無不自由隨心。然而它並非純粹摹仿,而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因此,一句話:「中國園林是由建築、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

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② 設計並繪畫出具有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門!急求!!!(美術作業,盡量簡單一點)

建築的前景更好吧,學建築設計之類學校的本來就只收美術生。不是美術特長生不能報讀這些專業的。沒有優惠政策的!如果專業考試成績在前幾名應該有降分,每個學校的規定不一樣。有的學校可以轉專業,但不能轉系吧。看你具體考的學校。我覺得考美院最好。像中國美術學院的建築系很好。這學校在世界美術學院的排名也很靠前。本一。

③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傳承中華文化

一、美術教學需要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徵,體現為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其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豐富生活情趣和終身愛好美術的情感,培養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從高中教材可以知道,能和傳統文化有關聯的課程相當少,傳統文化常常被忽視和遺忘,機械反復地進行技能學習,將忽視美術內涵。學生的自主創造力得不到合理的發揮,也摧殘學生對審美的理解、感知、想像,更不能讓學生得到美的教化與並強化美術文化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我們可以汲取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精華、精神積淀、審美情趣。
二、利用課堂課程教材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美術教師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應多注重向學生傳授中國傳統的文化知識,對現有教材進行合理的補充和拓展,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掌握。比如對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皮影、武術、中國漆器、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四大發明、中國織綉、中國瓷器古代兵器、青銅器、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等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內涵要有大概的理解和把握。在美術教學中,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插圖滲透傳統教育。如對中國建築與外國建築的比較,欣賞中國的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建築的構造到裝飾紋樣、裝飾色彩,無不反映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交融,有極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利用課堂知識讓學生課外通過探索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民居,如傣族的竹樓、蒙古族的蒙古包、侗族的鼓樓,而蒙古包是用最簡潔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我們不僅為工匠的精湛技藝而贊嘆,而且鼓樓是侗家人團結的象徵。通過對建築藝術的欣賞,學生體會以人為本、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這些理念與如今的和平發展、愛護自然、保護地球、構建和諧社會不謀而合。這樣通過課堂,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情趣。

④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屬於文化的哪個層次

文化的農耕文明

建築但凡能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則必然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根源,既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產生,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消亡。因此,研究傳統建築,只有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義,也只有這樣,才能判別良莠,決定取捨。
一 農耕文明的若干特徵及其在建築設計意念中的反映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無論是精英文化的諸子百家還是作為民俗文化的民間信仰和風俗,大多可以歸納到「以耕作居於支配地位」、社會分工不發達、生產過程周而復始的農業文明的范疇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於這樣一種經濟生活當中。
這種農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響力,無孔不入地左右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建築,尤其是官式建築,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在許多方面表露出與之相應的特徵。
1 務實精神
農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特徵漸漸形成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群體趨向。農人在農耕活動中認識到「利無幸至,力不虛擲」的真理。這種農人的務實之風也感染了文化人,於是「大人不華,君子務實」便成為賢哲們一向倡導的精神。正是這種民族性格使中國人發展形成了實用、理性而不太注重純科學玄想的特徵。「重實際而輕玄想」的另一種表現在於對待宗教的態度上。自周秦以後2 000餘年,基本上沒有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實用理性逐漸成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
這種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在建築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裝飾。
中國古典建築是建立在一套完備的木框架結構的技術體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的表達與傳遞。從椽、檁、梁、柱到基礎的結構力學傳承,關系非常清楚。不僅如此,有些看似裝飾物的構件,也有其結構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為了解決立面構圖問題而發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於一種構造上的需要演化而來的。又如室內裝修的「徹上露明造」。為了避免屋頂構架的木材朽壞,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們處在一個乾燥通風的環境之中。因此,很多時候不在室內另作天花,而是讓構造完全暴露出來,對各個構件作適當的裝飾處理,就形成了「徹上露明造」。
在中國古典建築中,純粹裝飾的構件是很少的。構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構造的情況下,加以有節制的裝飾完成的。適用則可,絕不無謂添加。
其二是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恆。
中國古典建築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無論什麼類型的建築,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中國建築的龐大,是通過小尺度單位的「院」不斷有規律地衍生而產生的。不論建築群多麼龐大,人在其中活動,所感受到的永遠是與人相親和的尺度。這種設計取向,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性思想居於統治地位的特點,迥異於西方在神學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在審美方面,中國建築給人設定的路徑決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個個院落為中心對建築進行審視的。故而在建築設計中,匠師們僅就院中視野所及進行仔細推敲,而對目光不及的側面則徹底不管,任其質朴平淡,從而形成了立面構圖的「場景式」特徵。步移景異,則是以面為單位在變,而不是如西方的以體為單位進行。這種「二維」審美特點,是真切認識古建設計的一把鑰匙,可以糾正長期以來以西方審美觀點來判定中國建築的誤區。
2 恆久變易觀念
農業社會人們滿足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動力,因而社會運行緩慢,大體呈靜定狀態。這樣的環境便易於滋生永恆意識,認為世界是悠久的、靜定的。好常惡變,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則是一種求「久」的觀念,《易傳》中所謂「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長地久」,「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董仲舒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反映在民間則是對器具追求「經久耐用」,對統治方式希望穩定守常,對家族祈求延綿永久。
反觀建築,恆久觀則導致「守常」意識的產生,如以不變應萬變、世界在改變而我心以不變待之等心理。在中國傳統的設計思想上,對一切的房屋、車、服、禮器等的製作都是採用一種靈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設計,預計到使用情況有了變化時也可以同樣應用。傳統的中國式房屋設計原則就採用「通用式」設計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麼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經久耐用和廣泛適應性便成為其追求的目標。
與恆久觀相輔相成,變易觀念在中國也源遠流長,並形成「寓變易於保守之中」的特點。歷代革新,無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復古以變今」的思路。這正是農耕經濟養育的中華文化在古與今、常與變的問題上的獨特表現。
建築則一方面推行靈活多變的「通用」設計原則,另一方面則漸漸形成成熟的「標准化」建造方式。中國傳統建築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標准化則滿足了這種恆久與變異的社會心理的要求。空間與序列的豐富多彩最終落實到平實而定型的標准化框架之中,成為一種得心應手的方式。
再深一層次,以不變應萬變之心理,在對待事物上,則須有深刻的反觀內省的能力,於是在中國對「參悟」情有獨鍾。注重感受、注重點撥與覺悟的思想,可以說貫穿於古代建築的每一個層次。例如,中國建築不注重外表直觀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隨著道路穿過一道道大門,便會有一個個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開朗。建築序列尤如一軸長卷,且走且思, 道不盡則思不盡,一直達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古典建築在重領悟、重層次、重氣氛等方面極下功夫, 反倒對單座建築淡然處之。古人對感受與領悟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於建築物本身的注視。
建築以恆久的構件和不變的院落,通過無限「衍生」便能演繹出無窮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中國古建群體獨有的內涵。
3 中庸思想
「中庸」是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這一點實際是與「恆久意識」相通的,進而演繹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並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所謂「君子訥訥於言」。
施之於建築,則表現為不求外顯而求內涵的特點。可以認為,君子之建築亦是「訥之於言」的。中國建築往往把精華和高潮放到最裡面,放到最後面,而前面則只是朴質的牆。庭院深深深幾許,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化解之中。農耕文化內向型的特徵決定了中國古建必然要選擇這種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築布局方式。
二 宗法特徵與建築設計意念
中華民族以農業社會形態經歷了氏族制度解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民族血緣紐帶解體的不充分決定了後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特徵。主要由血緣家族組合而成的農業鄉村最終形成了中國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
注重血脈相承的純正性以及長幼尊卑的秩序倫常,成為維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東西。「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成為一種沿襲久遠的傳統觀念。在中國,宗法制度兼備政治權力統治和血親道德制約的雙重功能。雖然歷經動亂,社會經濟形態、國家政權形式多有變遷,但構成中國社會基礎的始終是由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性組織——家族。
「家」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是一致的,國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國,具有「家國同構」的特徵。
在這樣一種社會特徵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開始的。家,是社會思考的基本單位。這一點,在建築上有著深刻的反映。
以家為起點的特徵,導致中國古代建築以「住宅」為發展原型的特徵。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明顯的特點表明一切建築形制均是由住宅發展而來,一切均以住宅概念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為住宅,中國的住宅卻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員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宮是皇帝的住宅,至於商店也是「前店後居」、是商人的住宅。總之,似乎沒有一種類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無關的,而且,任何一類建築似乎都是由住宅發展而來的。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間的含義是沒有分別的。最早的時候稱為「宮室」,後來叫作「居處」。居處就是生活起居,以至於包括一切戶內工作的地方。在這個總概念之下,似乎無須再作什麼房屋種類的詳細劃分。
三 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築體系是一套深受農耕意識影響、與宗法社會相諧調的體系,它在設計意念上是以「家」為思維起點,以住宅為原型而不斷衍生的產物。
此結論,則是古代建築體系與社會文化之間關系的初步看法。

⑤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發展及其特色

中國建築是世界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築體系。基幹深厚的文化傳統,中國建築藝術的重大特點是:

1、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權至上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

2、特別注重群體組合的美,或取中軸對稱院落式布局,或為自由式,以前者為主;

3、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尊重自然;

4、藝術性格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國建築藝術是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築始終保持了自身的獨特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分出三個大的階段:商周到秦漢,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唐代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個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個高潮。這三個階段可分別以秦漢、隋唐、明清為代表。

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建築也魯具異采,大大豐富了中國建築體系的整體風貌,其中尤以藏族、雛吾爾族、傣族和侗族建築更富特色。

中國建築藝術曾對日本、朝鮮、越南和蒙古等國發生過重大影響。

中國建築藝術簡史:

中國建築從原始社會開始萌芽,歷商周至秦漢,為萌芽與成長階段,可以秦漢為代本。

秦漢建築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藝術特點基礎上發展而來,秦漢的統一促進了中原與吳楚建築文化的交流,建築規模更為宏大,組合更為多樣。

秦漢建築類型以都城、宮殿、祭祀建築(禮制建築)和陵墓為主,到漢未,又出現了佛教建築。都城規劃由西周的規矩對稱,經春秋戰國向自由格局揍變,又逐漸回歸於規整,到漢未以曹操鄴城為標志,已完成了這一過程。宮殿結貪官苑,規模巨大。祭祀建築是漢代的重要建築類型,其主體仍為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高台建築,呈團塊狀,取十字軸線對稱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徵涵義。

秦漢建築藝術總的風格可以「豪放樸拙」四個字來概括。屋頂很大,已出現了屋坡的折線「反字」,即以後「舉折」或「舉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沒有翹起,呈現出剛健質朴的氣質。建築裝飾題材多飛仙神異,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壯。

中國建築歷魏晉隋唐而宋,是發展與高峰階段,可以隋唐為代表。

魏晉時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形成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復雜局面。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區開始進入了建築藝術舞台;人生多難,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現,成為中國僅次於宮殿的重要建築類型;文人常退跡山林,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發掘,中國園林美學獲得發揚的契機。

隋唐在長期動亂以後復歸統一,尤其盛唐時代,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與西域交往頻繁,是中國封建社會盛期,建築藝術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隋唐在長期動亂以後復歸統一,尤其盛唐時代,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與西域交往頻繁,是中國封建社會盛期,建築藝術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隋唐建築類型以都城、宮殿、佛教建築、陵墓和園林為主。都城規劃已完全規整化,氣勢恢宏,格律精嚴。宮殿組群極富組織性,空間尺度巨大,舒展而大度。佛寺格調歡樂而華麗,洋溢著對現實人生的積極肯定。陵墓依山營造,氣勢磅膊。園林已出現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的風格區分,以後者的藝術意境更高。隋唐建築單體內質外美,非常強調整體的和諧與真實,造型渾厚質朴,已較多採用凹曲屋面與屋角起翹,十分柔和大度,內部空間組合變化也很適度。

隋唐建築藝術風格可以「雄渾壯麗」四字來概括,具有可貴的獨創精神,重視本色美,氣度恢宏從容,堪稱為中國建築藝術的發展高峰。

元明清三代是中國建築藝術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個高潮。

五代兩宋至元,封建商品經濟高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審美趣昧更趨近於富有普通情趣的日常生活,藝術日益程式化,更著意在細部和裝飾的追求。

都城仍然規整方正,商店居宅臨向街道,面貌生動活潑;宮殿規模遠小於隋唐,而序列組合更為豐富細膩;國家級祭祀建築布局嚴整細致;佛教在唐以後己顯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復見盛唐的恢宏;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的實踐更加豐富,與前代相比,同樣現出繁細的傾向。官式建築完全定型,結構簡化而裝飾性加強。總的來說,明清建築藝術可以「精細富縟」四字大致概括。

明清最值得稱道的是民間建築和少數民族建築的顯著成就,大大充實了傳統建築文化的內容,最終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多種風格。

中國建築的文化精神:

世界文明古國、巍然屹立在東亞大陸的偉大國家中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佔世界總數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和超過三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建築藝術就是整體中華文明之樹中特別美麗的一枝。

籠統而言,古代世界曾經有過大約七個主要的獨立建築體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也就相對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築等,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其中又以中國建築和歐洲建築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

中國最早的史前建築,誕生於距今約10000年的舊、新石器時代之交,即原始農業開始出現,人們的定居要求開始增強的時候。而最早顯現出初步的關於美的也即廣義藝術要求的建築,則出現於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從一種結構體系而言,中國傳統建築終結於二十世紀初。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築始終完整保留了體系的基本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以分出幾個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漢,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唐宋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認為是中國建築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盛清以前是發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現,都相應地伴有國家的統一、長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劇交流等社會背景。例如秦漢的統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統一增強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以及中國內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統一又加強了中國各民族之間、並開始了中西建築文化的交流。與其他藝術例如詩歌常於亂世而更見其盛的情況不同,可以認為,統一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築藝術得以發展的內在契機。

中國傳統建築以漢族建築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築、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梁大致十五種類型,以及如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築小品。它們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類型風格的不同。

基於中國長期的宗法社會土壤,中國建築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體現了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倫理觀,而與歐洲、伊斯蘭或古印度建築以神廟、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築成就更高明顯不同。宮殿從夏代已經萌芽,隋唐達到高峰,明清更加精緻。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規劃觀念,重視規整對稱突出王宮的格局,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規整式格局有所破壞,漢代又開始向規整的復歸,隋唐完成此一過程,元明清則更加豐富。隋唐長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國歷史最負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及於其他幾乎所有建築類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賢聖哲的准宗教建築壇廟,以及在特別強調血緣宗親關系、特別重視「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等觀念的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帝王陵墓等,它們幾乎是中國特有的建築類型,以規模之隆重,氣氛之肅穆而令人矚目。

中國主要流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還有石幢、石燈等建築小品。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響,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和文化性格,充滿了寧靜、平和而內向的氛圍,而與西方宗教建築的外向暴露,氣氛動盪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觀向佛寺學習,同樣具有安詳的風韻。大別而言,佛道寺觀可分為敕建寺觀和山林寺觀兩類,前者更接近宮殿,嚴謹壯麗;後者更接近民居,自由靈巧。佛塔在中國建築藝術史中佔有重要地位,類型多樣,形式豐富,發展脈絡歷歷可尋,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體現得更加鮮明。

基於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築鑲嵌在自然中,彷彿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而與其他建築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這在中國各建築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並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屬於自然式,而與歐洲或伊斯蘭的幾何式園林有別。中國園林主要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種,兩漢時以前者為主,成就高於後者,唐宋以後私家園林的水平漸高,到了清代,皇園轉而要向私園學習了。它們雖具有共通的藝術性格,而私家園林更多體現了文人學士的審美心態,現存者以江南地區成就更高,風格清新秀雅,手法更為精妙;皇家園林主要在華北發展,現存者以北京一帶最集中,規模巨大,風格華麗。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被歐洲人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種類繁多的民間公共建築如宗祠、先賢祠、神祠、會館、書院和景觀樓閣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無不深深浸染著傳統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較少,現存較完整的幾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規定的布局模式,為示清廉,風格都比較樸素。屬於居住建築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現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種類繁多,形式十分多樣,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對普通人生,所體現的群體文化心態也特別率真而質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質明智之美,有時並不在皇皇巨構之下。

中國建築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但有些類型如園林、某些山林寺觀和某些民居則採用了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而與歐洲等其他建築體系突出建築個體的放射外向性格、體形體量的強烈對比等有明顯差別。

中國建築與世界其他所有建築體系都以磚石結構為主不同,是獨具風姿的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體系。結構不但具有工程技術的意義,其機智而巧妙的組合所顯現的結構美和裝飾美,本身也是建築美的內容,尤其木結構體系,其復雜與精微都為磚石結構所不及,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對有機的結構構件和其他附屬構件的進一步加工,就形成為獨特的中國建築裝飾,包括內外裝修、彩畫、木雕、磚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豐富的手法和生動的發展過程。

中國各少數民族建築也都各具異采,大大豐富了中國建築的整體風貌。藏族建築深植於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土壤之中,雖吸收了漢族建築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體系,非常富於特色,規模宏大,色彩鮮明,性格粗獷巨麗,其代表性傑作,不愧為世界級的建築藝術精品。維吾爾族以伊斯蘭教建築成就最大,屬於世界伊斯蘭建築體系,造型渾朴含韻,性格靜穆沉思,其民居也與漢族民居有顯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築受同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區的泰、緬等國影響較大,除富於特色的干闌式民居外,以嫵媚玲瓏的佛寺佛塔更具風韻。侗族建築雖受漢族影響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樓和風雨橋聞名中外,藝術性格質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築、納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鮮族民居,也都各具異采。這些民族的建築藝術作品,象閃現在天空的點點明星,與漢族建築一起,共同組成為中華建築的燦爛。

中國建築以中國為中心,流波泛及朝鮮、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廣大東亞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們與中國一起,共同構成為以中國建築為核心的東亞建築。明清時期,中國建築特別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園林藝術,又開始為歐洲所知,並產生了實際影響。同時,中國建築早在漢晉時代又接受了主要來自南亞和中亞的外來影響,這些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都被中國融化為自身的有機部分。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古代並沒有給我們留下有關建築理論的系統專著,但中國建築的高度成熟及其偉大成就,證明中國建築不但擁有而且已發展為十分富於中國特色的建築藝術理論,包括一整套建築哲理,也包括建築或環境的空間和形體構圖方法。它們散見在各種文史典籍之中,而且採取了「中國式」的闡述方式。有的雖然還沒有被古人總結為文字,但從大量的建築作品中,人們還是有可能讀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近代以來直到今天,中國建築在傳統的土壤上,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新的建築手段,吸收外來建築文化,繼續前進著。特別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以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契機,更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已經產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在這里,我們將全面展現中國建築藝術,她的光采照人的美麗風貌,她的波瀾起伏的發展歷史,和蘊藏於其中的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建築的歷史分期:

中國建築自其源始至於今,未嘗一時停止其活動,其蛻變為賡續的,故欲強為劃分時期,本為一種不合理且不易為之事。然因歷朝之更替,文化活動潮平之起落,以及現存資料之多寡,姑分為下列各時期。

一、上古或原始時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間文獻與實物雙方資料皆缺乏。殷周戰國以來城廓宮室遺址雖已有多處確經認定,但尚有待於考古家之發掘。殷以前則尚無實物可考證。

二、兩漢時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餘年間為中國建築成年時期,建築事業極為活躍,史籍中關於建築之記載頗為豐富,建築之結構形狀則有遺物可考其大略。但現存真正之建築遺物,則僅墓室、墓墓闕數處,他為間接之材料,如冥器漢刻之類。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雖在五胡擾攘之破碎河山下,宮殿與佛寺之建築活動極為澎湃。而佛教之興盛則為建築活動之一大動力。實物之在工藝表現上吸收有「希臘佛教式」之種種圓和生動雕刻,飾紋、花草、鳥獸、人物之表現,乃脫漢時格調,創新作風。遺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時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統中國,定都長安,大興土木,為唐代之序幕。唐為中國工藝之全盛及成熟時期。因政治安定,佛道兩教興盛。宮殿寺觀之建築均為活躍。天寶亂後,及會昌後周兩次滅法,建築精華毀滅殆盡,現存實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磚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橋,唐末一木構佛殿,則為此期間最可貴之遺物。唐之建築風格,既以倔強粗壯取勝,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見長,誠蔚然大觀。

五、五代宋遼金時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趙宋以後,中國之藝術,開始華麗細致,至宋中葉以後乃趨纖靡文弱之勢,宋遼金均注重於宮殿之營建,其宮殿雖已毀盡,其佛寺殿宇之現存者,尚遍布華北各省,至於塔幢,為數尤伙,作風手法,特徵顯著,規則謹慎,循舊制之途徑,增減嬗變不已,此期除遺留實物眾多外,更有《營造法式》一書,為研究中國歷代建築變遷之重要資料。

六、元明清時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宮殿之規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間建築傳統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樣式之輸入外,更有耶穌會士,輸入西洋樣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之刊行,則為清官式建築之准繩。最後至清末,因與歐美接觸頻繁,醒於新異,標准搖動,以西洋建築之式樣滲入都市,一時呈現不知所從之混亂狀態於民居市井中,舊建築之勢力日弱。

七、民國時期(公元1912年以後),民國初年,建築活動頗為沉滯。始歐美建築逐漸開拓其市場於中國各通商口岸,而留學歐美之中國建築師亦起而抗衡,於是歐式建築之風大盛。近二十年來,建築師始漸回顧及中國固有之建築。遂有采其式樣以營建近代新建築者,自此而後,建築師對於其設計樣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時代式樣之自覺,不若以前之惟傳統是遵。今後之中國建築,亦將如今後世界各處之建築,將減少其絕對之地方性。

然因傳統、背景民族氣質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將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則尚有所待耳。

⑥ 古代中國建築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古代中國建築是中國文化的具體表現。

建築本身體現著一種文化,也就是必然有文化的內涵。本書分為十二章予闡述,內容有古城建築文化、樓閣文化、殿堂與會館建文化、祠廟建築文化、佛寺文化、古塔建築文化、古建築小品文化、陵墓建築文化、旅遊建築文化、土木工程文化、門與窗的文化以及居民文化等,依次分析其文化內涵。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

(6)中華傳統美術文化之中國建築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於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不同與氣候條件的差異,也由於不同地區各自產有不同的建築材料,所以世代以來,他們便依自然條件與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產和生活的不同需要與習慣,創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築,並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築做法與建築風格。

在北方黃土地區,古代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築牆,以此築成房屋,或構築成窯洞作為住居。後來又用黃土燒制磚瓦,用以蓋房既方便又耐久。

在南方,氣候潮濕多雨,人們便以竹木為建築材料構築房屋居住。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亞熱帶,常用竹木搭成桿欄式建築。而青藏高原,少雨乾旱,晝夜溫差大,則多砌築厚牆式平頂碉房。

⑦ 中國元明時期的美術的特點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什麼聯系

一,元朝書畫特色是,對筆墨的突出強調。也就是說,繪畫之美不僅在描畫自然,而且在於描畫本身的線條、色彩,也就是筆墨本身。筆墨本身具有了獨立審美價值,所以,將中國的「線」的藝術傳統推向了它的最高境界。
二,與此相對應的獨特現象就是在畫上題字作詩,以詩文書法之美與意境韻味來配合畫面的意境。而目的在於傳達藝術家主觀心緒觀念,這不同於南宋,(南宋追求景物的精巧),這就是「有我之境」。元畫代表作品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三,這種有我之境發展到明朝,形成一股浪漫主義洪流。明朝的石濤、朱耷等,包括後來的揚州八怪,主觀心緒壓倒了一切,形似被進一步拋棄,藝術家個人特徵凸顯。
四,明中葉之後,木刻版畫作為市民文藝沛然興起。通常作為戲曲、小說的插圖廣泛流傳。明代木刻版畫不拘於時空框套,而直接服從於整體生活和理性的邏輯,通常將不同時空的情節同時展現。

⑧ 中國建築發展史

1、創立時期:

周至春秋戰國(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埃及、希臘、西要)

2、成熟時期:

秦漢(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希臘、羅馬)

3、溶匯時期:

魏晉南北朝(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

4、全盛時期:

隋唐時代(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

5、延續時期:

宋遼金元(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歌德時期)

6、停滯時期:

明清(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文藝復興之後)

(8)中華傳統美術文化之中國建築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從上古至清末,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其建築形態及營造方式遠播東亞各國。

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

中國古建築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築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築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採用。

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築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築物裡面或兩旁或前後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築物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築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建築史

⑨ 中國古代建築的審美特徵及其藝術風采

中國古代建築的審美特徵及其藝術風采,中國古代建築的審美特徵主要是體現在他們對於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審美特徵,藝術風采上面那隻也是一樣的,主要就是體現在我們中國的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風采

⑩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讀後感

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中國人從天然資質講,不亞於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因此我們曾經創造了世界先進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差不多從明代中期起的這五六百年來,我們卻落後了!而恰恰從這一時期起,世界上另一個文明古國所在地的歐洲卻從中世紀的委頓中重新崛起,走到我們前頭去了。這是什麼原因?我想這多少跟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跟我們的文化心態有關。下面僅以我們傳統的建築文化為例,講點個人看法。
世界上的建築(這里主要指大型的、屬於藝術范疇的公共性建築),從形式上劃分,基本上有兩類:一類主要用石頭建造的,叫「石構建築」,流行於世界絕大多數地區;一類主要用木頭建造的,叫「木構建築」,流行范圍很小,主要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地區。兩種形式的建築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各有不同的風格和藝術特色。就藝術而言,各有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很難分出高低。這篇感想,僅從反思的角度,著重談談我們的建築文化中那些制約著我們發展的、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克服的負面現象。
縱向承襲的慣性思維
中國人總習慣於「摸前有」,而西方人則善於「探未知」。兩種不同的文化心態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不斷重復前人,不思突破;一個則不斷推陳出新,向前跨越。
我們的木構建築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那「覆壓三百里」的阿房宮可資證明。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從形式到風格都只是單一的發展,沒有發生過質的變化,可謂「兩千年一貫制」。而歐洲人的石構建築,僅自古希臘羅馬時期開始,其風格上的更新換代至少在一打以上:古希臘風格、古羅馬風格、拜占庭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文藝復興風格、矯飾風格、巴洛克風格、古典主義風格、浪漫主義風格、折中主義風格、現代主義風格、「後現代」風格……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們習慣於承襲思維,總愛向前人看齊;以前人的水平為坐標,以前人的成就為榮耀。而歐洲人就不是這樣,他們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也不高山仰止,而設法超越他們,努力向前探索。正如魯迅當年所概括的:我們中國人總習慣於「摸前有」,而西方人則善於「探未知」。兩種不同的文化心態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不斷重復前人,不思突破;一個則不斷推陳出新,向前跨越。
縱向承襲思維近年來的一個突出例子表現在,到處熱衷於搞仿古建築,其中「重修圓明園」的呼聲堪稱其最高音響。說是為了「再現昔日造園藝術的輝煌」,殊不知,美是不可重復的!若是可以重復,則今天世界上的藝術品早就沒有地方可堆了。何況圓明園是極為重要的國恥紀念地,是入侵強盜的「作案現場」,重修意味著對「現場」也就是對文物的破壞。
建築作為藝術的一門和審美的載體,它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因為人的審美意識是不斷變遷的,而且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
從19世紀下半葉起,從世界范圍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新的建築學理論和新的建築材料的誕生,建築開始了一場嶄新的革命。中國的木構建築作為農耕時代的產物,也已走完了它的歷史進程,面臨著蛻變。然而,中國歷史的發展,整個兒講就慢了西方一大拍,即少了一個工業時代。西方思潮作為強勢文化迅猛地湧入我國。這意味著,客觀形勢已不允許中國建築從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築新胚胎,我們一邊招架,一邊接受;來不及細嚼,難免囫圇吞棗,就是說:簡單仿效。這在開始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對於異域的人類文明成果,先要「拿來」,而後才能進行鑒別、挑選和借鑒。但如果一味「拿來」,或「拿」的時間過長,這就值得注意了。吸收別人的長處,畢竟不能代替自己的創造。學別人,如果只學其表面,即形式和風格,而不學其本質,即創造精神,那就是捨本逐末了。整個20世紀我們在總體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築的窠臼,既沒有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民族個性的東西,也沒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矚目的地位。結果,到世紀末一看,缺少自己的東西,沒有進行必要的反思,馬上又求助於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遺產,即把「大屋頂」風格當作中華民族永恆不變的建築美學法則和藝術模式,到處用鋼筋水泥搞復古。
應該說,作為民族遺產,適當地、扎扎實實地重建一點古建築是無可厚非的,但鋪天蓋地的搞,甚至借「弘揚」之名,「一窩蜂」地大貼「古建符號」,就有違歷史規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