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睡能告訴我高安有哪些風俗啊
高安九大人文習俗
一、「九道婚俗」 在高安、豐城等地農村中曾流傳著一種古老的婚俗,即「九道婚俗」。
這風俗雖不乏封建落後的內容,但它凝集著歷史,體現了一時一地的風俗民情;從它的變遷中,我們更不難聽出時代進步的足音。 所謂「九道婚俗」,就是一對夫妻從結識到結婚需要的九道正規禮儀,這「九道婚俗」分別為:相親、過門、訂親、送日子、圓房、哭嫁、婚禮、鬧房、回門。 所謂「相親」,即為第一次見面。男女雙方選個好日子和地點,然後,男女雙方及雙方父母、媒人和男女雙方嫡親屬約8-10人到選定地點見面。如男女雙方均表示沒意見,男方當時就要向女方付上見面禮,見面禮一般金額不大,聊表心意而已。事後,由男方出錢宴請雙方所有到場的人。 所謂「過門」,就是男女雙方到對方家去認門認親。「過門」的日子也是要擇良辰吉日的。先是男方備上幾斤肉、幾斤面條、幾塊糕點來到女方家,女方家爆竹迎接,殺雞款待,然後由女方父母帶男方去認識女方本家親屬。男方到女方家一般是早上來,而且必須是2個成雙數來。吃過早飯,男方再邀請女方到自己家去吃中飯,女方家也必須成雙數人來到男方家。女方來到男方家,男方父母必定要向未來的兒媳婦送見面禮,有送錢的,有送手鐲、耳環、戒指的。女方回家,男方還必須打發女方一身上好質量的衣料。 「訂親」,即是男方向女方付足一定數量的「禮金」。「禮金」多少由男方女方共同擬定,一般數額較大。除下「禮金」,男方還必須向女方家送去豬肉200-300斤,面條100斤。「訂親」之日,女方家要宴請所有親戚和全村人。「訂親」之後一般來說基本確定夫妻名份了,雙方沒有特殊理由,不得罷婚。 「送日子」:「訂親」之後,男方可以確定個日子作為結婚之日。男方到女方家把女方的生辰屬相抄來,即為取「庚貼」。「庚貼」必須用紅紙寫,寫了後再請算命先生按天乾地支和金、木、水、火、土五行陰陽說合「八字」。男女雙方「八字」合了,互不相剋,那麼選定一個黃道吉日再用紅紙寫上結婚日子送給女方家。若女方家接受了,雙方就都會投入緊張的嫁娶准備工作中。 「圓房」:婚禮前一天,晚上男方家在新床四角分別燃上四支蠟燭,然後挑選二男童二女童分別坐在新床四角,請村中年紀、輩份大的婆婆主持圓房,說些吉祥、如意話,當然多是早生貴子之類的話。 婚禮前一天晚上,在女方家也有一道習慣,那就是「哭嫁」。這一晚,母女倆同床共枕,母親哭著向女兒交代一些為婦之道、居家過日子的經驗,教導女兒要孝敬公婆、團結鄰里、夫妻和睦等等。母親還要向女兒贈送一些壓箱錢或其它一些金銀之類的飾品。有些即將出嫁的姑娘還製作了不少手工精湛的鞋墊,在這一天夜裡也會一並壓在箱底。結婚這天,母女倆再一次抱頭痛哭。還有些地方的嫁娘從結婚頭一天起就用節食或乾脆什麼也不吃的方式來表示對父母的不舍和依戀。 當然,最熱鬧、最隆重的還要屬結婚這一天了。男方家請來一班吹鼓手,十幾個青壯年肩扛長杠浩浩盪盪開向女方家。來到女方家,女方家把一系列嫁妝(諸如:桌椅、沙發、掛衣櫃、電器之類)全部,挪到門口用長杠綁抬。新娘頭戴紅蓋和新郎相攜,或坐汽車、或坐自行車、或騎馬。一路吹吹打打來到男方家。先是拜天地祖宗、後拜客。拜客時客人應向新夫婦贈送拜禮錢,多則不限,少亦不怪,隨客心意。拜堂完畢,雙雙入洞房。新娘則把從娘家穿來的紅襖綠褲紅鞋收起來,這些衣物是萬萬不準再帶回娘家的。否則,女方有克夫或被休之嫌,娘家則有招惹霉氣之嫌。 結婚的當天晚上,不論貧富,都要請鑼鼓來鬧新房。眾人們簇擁著新郎新娘唱歌,跳舞,猜謎語,散煙敬酒,玩起來熱鬧有趣。鬧新房時,大多數地方只炒米花,煮豆子,燒茶備酒招待來賓。待新人玩累了,眾人才散去。 結婚後三天,新婚夫婦雙雙出門,男的看望岳父岳母,女的看望雙親、哥嫂、弟妺等親人,俗稱「回門」。回門那天,男方要向女方雙親贈送禮品,女方娘家則酒席迎接。當天下午,夫妻必須歸家,風雨無阻,不得留住。 「九道婚俗」在這些地區流傳了數百年,如今的年青人中,越來越多的人已不再熱衷於這樣繁瑣的禮俗了,但他們的父輩卻大多是從這九道婚俗中走過來的。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時代的行為標准和價值取向,回顧歷史,更能使我們感到昔日的封建,激起我們對今天的自豪和對現代文明的熱愛與嚮往。
二、鬥牛 高安素以「高安黃牛」聞名省內外,而塗家村則更因鬥牛會而名聲在外。塗家村每年農歷五月初,都要舉行一次民間傳統競技活動——鬥牛會。 在鬥牛會場上,一頭頭牛健碩膘悍,大多在三四百公斤左右。主人為了這天的比賽特意幫牛兒洗了澡。經過梳理了的毛發,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很是招人喜愛。人們一邊觀看鬥牛比賽,一邊留意觀察哪頭牛威猛結實,准備等比賽結束後出高價買下。 一頭頭經過主人精心梳洗打扮的參賽牛兒相繼出場。進入賽場後,兩頭牛為一組,拉開爭斗架式,用牛角相互頂,互不示弱。當兩頭牛勢均力敵時,四周的觀眾無不喝彩助威,雙方的主人此時異常緊張,都盼自家的牛能夠擊敗對手。一番激烈的拼搏後,終於分出勝負。勝者的主人見自家的牛爭氣贏了,一家老小像榮獲奧運冠軍似的,激動不已。而經過幾輪爭斗後,分出了名次獲勝的「鬥士」披戴紅花,顯得神氣十足。主人則當場即可領得一筆獎金。
三、早起挑水 大年三十做「歲飯」,在高安鄉村普遍盛行的習俗。 三十清早,每家都准備大甑,把煮得半爛不熟的的米飯盛於甑中,放在大鍋上加旺火電廠熟。再選一個地方,把甑固定放好,在甑上貼上一張寫有「年年有餘」的小紅紙條,然後簇一掛鞭炮,甑中的飯就成為「歲飯」。封好的「歲飯」是不準隨意開蓋的。初一、初二,既不準再煮飯,也不準吃「歲飯」,只煮雜飯吃。這樣,既表示節約又寓意「有餘」。待到來了拜年客,才揭開甑蓋吃「歲飯」,這時又要放一掛鞭炮,再一次表示「年年有節余」。
四、二八過大年 為慶祝春節,一般在臘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歡聚一堂吃「團年酒」。可是,在高安市伍橋何家,至今還保留著臘月二八過大年、吃團年酒的習俗。 相傳,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1521年),伍橋何家有一橫行鄉里的惡霸,叫何老財。何老財為人刻薄心狠,對自已的親外甥也照樣盤剝壓榨。他的外甥叫雪苟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華林農民起義領袖胡雪二)。雪苟子和一些貧苦農民被何老財盤剝得無法生活,被迫上了華林山,豎起了「殺富濟貧」的大旗,並且決定大年三十晚上對何老財動手。誰知走漏了風聲。雪苟子帶人殺來時,何老財早於臘月二八同全家人吃了團年酒,二九便帶著家小偷偷逃到了高安縣城去。從那以後,何家人便把大年三十看成是不吉利的日子,為了避開這個不吉利的日子,他們把過年選在臘月二八的晚上,以後漸漸地成為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五、上樑 民間造屋,向上「上樑」之俗,稱大廈落成之喜。上樑之日,東家做酒設宴,諸親好友登門道賀,豎扇上樑時,吉炮轟天,觀者甚眾,木工以雞血祭梁;東方披紅拜梁。 木匠喝彩:「伏以呀!」 東家應彩:「好啊!」 「手提金雞鳳凰叫, 好啊! 祭梁金雞吉星到, 好啊! ……。」 一呼一答,獨具風韻。 木工一邊喝彩,一邊將麻糍向下面猛撒,村童鄉婦,轟然而搶,熱鬧非常。 建國後,人民建造新房,按照建房規劃設計施工,不再按舊俗請「地仙」擇基,巫道擇時,魯班選師啟「太歲」動土,然「上樑」之日,依然講窮,是日,親朋戚友趕來送禮道賀,幫忙豎扇做工,梁木塗染紅色,上寫造屋人名及年月吉日。至今有些地方仍存有「上樑」、搶麻糍之風,有的則以糖果代替。
六、 貼」掛錢」 在豐城和高安的部分地區,過年時有貼」掛錢」的習俗. 」掛錢」是長條狀花樣剪紙,五片組成一副,大的每片長約一尺,寬約半尺:小的按比例相應縮小.做」掛錢」時用精巧鋒利的刻刀,在優質的紅紙上,按樣品刻出豐富的圖案,然後再用金色鉑紙刻成相應的圖案貼上去,顯示出富麗堂皇的景色.」掛錢」是一種民間的剪紙藝術品,圖案清晰絢麗,花紋細膩精美,舊時因圖案多為古錢狀,故稱」掛錢」.如今,」掛錢」的圖案有」龍鳳呈祥」、「雙龍戲珠」、「梅花四喜」、「彩燈」等等。其橫匾的字樣也日趨豐富,過去只有「和平」、「和合」,現在有「共產黨好」、「吉祥如意」、「國泰民安」、「人壽年豐」等等。 「掛錢」作為一種喜慶的裝飾,如春聯一樣普及,常常與春聯配套貼切在門楣和神龕上,既給人以新春的喜慶,又是給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元宵過後,必須將」掛錢」摘下.如不摘下,據說瞌睡蟲就會伴著不走,使這家人經常打瞌睡,影響生產,當年得不到好收成.
七、小女孩不拜年 高安祥符一帶,正月初一,吃過長壽面後,便開始拜年活動,但小女孩不許參與,為什麼呢?原來這裡面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從前,這里住著一戶人家,夫妻二人加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女孩.正月初一這天,小女孩吵著要和父親一起去給族裡的長者拜年.當她走出家門不遠時,突然狂風大作,小女孩不見了.晚上,女孩的父親做了個夢,夢見自已的女兒正和觀音菩薩在一起,觀音對他說:」正月初一,凡塵女子不能出門的,這天玉皇大帝派員天將到人間視察,他看見你的如花似乎玉的小女孩在外面,認為是妖魔鬼怪危害人間,便抓到天上來,你的女兒已被判定並非妖魔,看她長得聰明伶俐,我已收她為徒,她不可能再回人間了,請記住,初一這天,最好不要讓女孩子出門拜年.」自那以後,這里的女孩子初一再也不出去給長輩拜年了.
八、壽誕 舊時生育,重男輕女。小孩下地,父母即持酒兩壺,送外婆婆家報喜,俗稱「報牙酒」又名「光眼酒」,酒壺上貼紅條紙,壺嘴上柏葉;壺蓋上,生男嬰,放撮黃煙;生女嬰,放撮食鹽。嬰兒生下三天後,父母開酒設宴,俗稱「做三朝」。此外「滿月」、「滿百日」、「滿周歲」都要做酒設宴。俗語說:「周歲一桌酒,十歲邀親友,二十歲辦美酒。三十無人知,四十無人曉。五十殺只雞,六十方可做,七十滿天飛。」但女孩在一周歲後,每逢生日,只能吃一雙雞蛋,男女到了六十歲,稱「花甲」老人,子孫視家境情況,酌情辦酒慶壽。贓官劣棍之家,則借機大敲竹杠,民國19年10月,村前惡霸張三為母做七十壽慶,辦酒300餘席,請2個京班唱戲,一連軍隊站崗,強近佃戶送厚禮,沒賭抽頭,搜刮民財上萬元(銀元)。 建國後,隨著經濟條件好轉,勞動人民為自家長輩慶壽者不少,堂前陳列壽燭、花,壽肉,壽面、壽鞋、壽被、彩爆等物,程序為:放爆竹、吃壽面、拜壽,進宴,向老人敬酒,女婿為岳父母祝壽,須備辦肉、面、壽燭、壽花,壽鞋、壽被等禮物,1985年秋,新街鄉大港喻村有一在台人員從香港回家省親,為母做八十大壽,請酒30桌款待賀客,晚上放映電影招待全村人,以盡海峽兩岸親友相聚之樂。
九、廟會 舊時廟會甚多,宗旨形式各異,然多帶有迷信色彩,或公開借神惑眾,或趁機大開賭場, 上湖鄉,每年九月十一日,以菩薩騎馬,嬰兒坐神轎遊街串巷為吸力,招來遠近賭徒;四周農民,亦趕來朝拜,祈禱神佑。另有「沐恩弟子」,請班唱戲,酬神謝恩,谷稱「還願」。街市商販雲集,熱鬧異常。 縣城每年八月二一,古譚菩薩「過巷」,鄉民趁此進城,順還一些農產品工藝品、生活用品到市交易。南北兩市,地攤毗鄰,喊買叫賣,人聲鼎沸;兼有傀儡雜耍,看「西洋鏡」,哄樂逗趣。 其它圩鎮,多借廟會之機,以銷售當地土產,交換物資。三月八日華陽「馬會」,集四方之馬客,進行馬匹交易;大城的「鬥牛會」,招來遠近耕牛,「斗年」取趣,且以此比較牛之優劣,挑選更換耕牛;村前,伍橋,汪家以推銷竹木樹料,農具,米穀為主。 建國後廢除迷信,利用廟會日期,進行物資交流,活躍城鄉經濟。也就是現在的高安人所說的「當街」。
⑵ 中國持酒是傳銷不招人花錢加入一天一反錢
這個應該是直銷吧,跟傳銷的性質差不多,不要相信。
⑶ 中國持酒股權怎麼買
可通過場外期權獲得一定金額的股權,當股票上漲是獲得一定金額的百分百,股票下跌時只虧損權利金(期權費),大眾個股期權
⑷ 中國持酒股權怎麼買
像原始股騙局,不要接觸比較好
⑸ 中國持酒有原始股嗎
當然有了,比如茅台,五糧液都有原始股,
⑹ 都有哪些主義的詞人
宋詞中的「豪放派」與「婉約派」
詞興起於晚唐,發展於五代(907—960,繁榮於北宋(960—1127),派生於南宋(1127—1279)。這樣分期當然是極為簡略粗疏的,只是為了便於說明問題,不能不在歷史的大牆上暫時插幾個鉤子,以便掛上一些史實,看清它的上下左右的關系,免得抽象設想,不易捉摸,甚至弄得時代錯誤,史實乖舛。
從詞的興起到北宋末年,大約在二個世紀之中,詞作為一種民間愛好,文人競寫的文學作品,已經達到它的黃金時代。也可以說,全部詞中較好的那一半,產生在這一時期。以後,即在南宋時期,盡管派別滋生,作者增加,但就總的質量而論,已不如南宋以前的作品。那些作品及其作者,都是沿著自晚唐以來的一個傳統而寫作的。這個傳統簡單明了,即是後世所謂的「小調」。小調是民間里巷所唱的歌曲:其內容也頗為單純,大都以有關男女相愛或詠贊當地風景習俗為主題。這本來是《三百篇》以來幾千年的老傳統、舊題材,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漢魏樂府,則表現得更為突出。宋詞與樂府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宋人的詞集有時就稱為「樂府」,如《東山寓聲樂府》、《東坡樂府》、《松隱樂府》、《誠齋樂府》等。晏幾道自稱其詞集為《補亡》,他自己解釋道:「《補亡》一卷,補「樂府」之亡也。」意思是說,他的詞正是宋代的「樂府」。
但是從五代到北宋這一詞的黃金時代中,雖然名家輩出,作品如雲蒸霞蔚,卻從來沒有人把他們分派別,定名號,貼簽條。五代的作品,至少來自四個不同的區域:西蜀、荊楚、南唐、敦煌,但後來,也許為了討論方便,提出了「花間派」這個名稱,即用西蜀趙崇祚編的《花間集》的名稱來定派別,這當然是不正確的,因為此集所選的溫庭筠與韋庄的作品就大不相同,他們二人中的任何一人與波斯血統的李珣的一些作品又很不相同。但在北宋文人看來,《花間集》是當時這一文學新體裁的總集與範本,是填詞家的標准與正宗。一般稱贊某人的詞不離「花間」,為「本色」詞,這是很高的評價①。陳振孫稱贊晏幾道的詞「在諸名勝中,獨可追逼《花間》。高處或過之」。由此可見,南宋的鑒賞家、收藏家或目錄學家以《花間》一集為詞的正宗,詞家以能上逮「花間」為正則。「花間」作風成為衡量北宋詞人作品的尺度,凡不及「花間」者殆不免「自鄶以下」之譏。事實上如何呢?我們看北宋幾個大家,如歐陽修、范仲淹、晏氏父子、張先、賀鑄、秦觀、趙令畤、周邦彥其詞作莫不如此。柳永和他們稍稍不同,但他所不同者無非是寫他個人羈旅離恨之感,而其所感者仍不脫閨友情婦。對於這些作品,當時北宋南宋的詞論家或批評家,誰也沒有為它們分派別,只是尋章摘句,說說個人對某詞某聯的愛好欣賞而已。
北宋大詞人的作風大都相象,這不稀奇,因為他們都是從《花間》一脈相承傳下來的。他們的作品相互之間可以「亂楮葉」(楮chǔ,語出《韓非子·喻老》篇,比喻模仿逼真),又可以和《花間》的作品亂楮葉,甚至可以和南唐的作品亂楮葉,因為南唐作家所處的生活環境、文化水平、情調趣味基本上和北宋作家相似,而所詠的題材又大致相類,封建文人的感情又相差不遠,其表現方式也自不免相同,明顯的例子是馮延巳《陽春集》中的十四首《鵲踏枝》(即《蝶戀花》),其中有回首②見於歐陽修《六一詞》,改名《蝶戀花》③如除去這四首,則馮作只有十首了。又如用《六一詞》為核對的底本,則問題更多,集中「舊刻」《蝶巒花》二十二首,今汲古閣本只剩十七首。毛晉在《蝶戀花》調名下注雲:
舊刻二十二首。考「遙夜亭皋閑信步」是李中主作,「六曲闌干偎碧樹」,又「簾幕風輕雙語燕」俱見《珠玉詞》。「獨倚危樓風細細」,又「簾下清歌簾外晏」俱見《樂章集》。今俱刪去。
這里毛晉指名刪去的五首,尚有兩首未點名。另外,毛晉明知一詞見於兩本,但似乎不敢斷定是誰作,他就錄存原詞,同時註明亦見他人集子中。這種情形有四首:「庭院深深幾許;一首,毛氏注雲:「一見《陽春錄》。易安李氏稱是《六一詞》。」說明他之所以認為這是歐陽修的作品,也有根據。梨葉初紅蟬韻歇」一首,題下注雲:「一刻同叔(晏殊),一刻子瞻(蘇軾)。」「誰道閑情拋棄久」一首,注雲:「亦載《陽春錄》。」「幾日行雲何處去」一首,題下注雲:「亦載《陽春錄》。」
其他北宋人詞同一首見於兩三人的集子中者,還有許多,這里不必詳記。我舉這些例子,並不是要考證這些詞的作者,以便研究某人的作品價值。而是為了說明一個歷史現象:自唐五代到北宋,詞的風格很相象,各人的作品相象到可以互「亂楮葉」,一個人的詞掉在別人的集子里,簡直不能分辨出來,所以也無法為他們分派別。實際上北宋人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他的作品是屬於哪一派,如果有人把他們分成派別,貼上簽條,他們肯定會不高興的。籠統說來,北宋各家,凡是填得好詞的都源於「花間」。你說他們全部是「花間派」,倒沒有什麼不可,但也不必多此一舉,因為這是當時知識分子人人皆知,視為當然之事,你要特別指出北宋某人作品近於「花間」,倒象說海水是鹹的一樣。所以我們如果說,五代北宋沒有詞派,比硬指當時某人屬於某派,更符合歷史事實。
於是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了。他們說:「明明北宋有「豪放派」、「婉約派」,蘇東坡不是「豪放派」嗎?幾乎每一本文學史、詞論,不都是這樣說的嗎?問題的要點是:他們這樣說,有何根據?回答應該是他們的作品。那末,第一個問題是,東坡有哪些「豪放」詞?於是翻開每一本文學史或詞論,照例舉出了「大江東去」、「老夫聊發少年狂」、「明月幾時有」等幾首,這些詞怎麼能稱為「豪放」?「豪放」作品的例子,在東坡以前有李白,在東坡以後有辛棄疾。把這兩個詩人的作品來比較東坡這幾首經常為人引證的作品,便可看出東坡的這幾首作品只能說是曠達,連慷慨都談不到,何況「豪放」。「豪放」之說不知起於何時。陳登不理許汜,許汜說他「湖海之士,『豪氣』未除。」顯然說陳登傲慢,並非褒詞。「放」字則似乎起於魏晉間「放浪形骸之外」一語,結合「豪」與「放」為一詞而成為豪放,大概起於唐朝,《唐書》稱李邕為「豪放不能治細行」則是指其品行。陸游為別人說東坡詞「不能歌」辨護:「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也是說東坡為人性格「豪放」,不是說他的詞屬於豪放一派。因為北宋的詞人根本沒有形成什麼派,也沒有區別他們的作品為「婉約」、「豪放」兩派。當然,蘇東坡有些長調,比起早期的歐、張、二晏來,題材的選擇和表達的方式都有點不同,但這只能說蘇東坡這位多產的詩人,除了寫三百多首和「花間」詞人同樣的作品外,又寫了少許和別的詞人不同的作品。我們可以說,在北宋詞的寶庫中,蘇東坡貢獻了一些與眾不同的作品。他的功績是對詞有所增加,而不是改變什麼詞壇風氣。
除了增加一些不同內容的詞以外,蘇東坡並沒有象胡寅說的「一洗綺羅香澤之態」,這完全是信口開河。《東坡樂府》三百四十多首詞中,專寫女性美的(即所謂「綺羅香澤」)不下五十多首,而集中最多的是送別朋友,應酬官場的近百首小令,幾乎每一首都要稱贊歌女舞伎(「佳人」),因為當時宴會照例有歌舞侑酒,有時出來歌舞的是主人的家伎(如《紅樓夢》中唱戲的十二個女孩子)。所以在東坡全部詞作中,不洗「綺羅香澤」之詞超過一半以上,其他詠物(尤其是詠花)也有三十多首,腦中如無對「佳人」的形象思維是寫不出來的。甚至連讀書作畫,也少不得要有「紅袖添香」,說蘇東坡這樣一個風流才子,竟能在詞中「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將誰欺,欺天乎?
再以東坡畢生遭遇而論,他被環境所造成的性格才情,也只能是曠達而不是豪放。東坡對於他所際遇的經驗,可以使他悲憤,使他哀怨,使他曠達,使他慷慨,獨不能使他「豪放」。說東坡《念奴嬌》「大江東去」這類弔古詞是「豪放」詞,是根本錯誤的。東坡曾在被拘留中把陶淵明詩全部和作,又親手寫了陶的詩文全集。陶詩本身爐火純青,讀陶而至於和陶,豈能不受其影響?能下這樣功夫的人,早已收斂了「豪放」之氣。如果一個人的詩詞中有豪放之氣,他必有生活經驗中可以驕傲的得意之筆,才發為豪放之氣④,李白是一個豪放詩人,但他流夜郎回來以後,恐怕寫不出「豪放」詩來了,何況東坡的遭遇比李白要壞得多!
至於「婉約」一語則最早見於《國語·吳語》:「故婉約其詞,以從逸王之志。」意謂卑順其辭。古代女子以卑順為德,故借為女子教育之一種方式。《玉台新詠》序說:「閱詩敦禮,豈東鄰之自媒;婉約風流,異西施之被教。」《花間集》卷七孫光憲《浣溪沙》:「半踏長裙宛約行,晚簾疏處見分明,此時堪恨昧平生。」又卷九毛熙震《浣溪沙》「佯不覷人空婉約,笑和嬌語太猖狂。忍教牽恨暗形相。」同上《臨江仙》:「纖腰婉約步金蓮。」
從上面所舉例子,可以看出這個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含義,但近人用為與「豪放」對立的狀詞,似乎專指所謂「綺羅香譯」、旖旎風光的含蓄的有節制的表情。一旦被用在與「豪放」詞對比的地位,婉約詞就被視作保守的、不進步的、墨守成規的。有時甚至於說婉約詞專寫男歡女愛,離愁別恨的荒淫生活,甚至於說他們的思想是空虛的,蒼白的等等。很顯然,這種機械的劃分法並不符合北宋詞壇的實際,很難自圓其說。因此,有時也不能嚴格遵守這兩派的門戶界限,也不免有豪放派向婉約派乞靈的時候。例如說:
蘇軾寫傳統的愛情題材,也以婉約見長。但婉約派詞人(按蘇軾時尚無此名號)大抵著力於抒情的真摯和細膩,他的詞在真摯和細膩之中格外顯得凝重和淳厚,如《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里秋�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⑤。(見文研所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冊594—595頁)
什麼叫凝重,什麼是淳厚,編者增字解經,卻全不說何為凝重,何為淳厚,編者對於詞中「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主要的句子,全沒搞懂,只好拉清初的王士禎來解圍。但王也幫不了多少忙(因為他也不懂)只好顧左右而言他道:「只怕象柳永這樣善做情詩的人也未必能超過這一句。」而遠遠躲開「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關鍵性的主句。
這個例子很有意思,只要一說到蘇軾,「豪放」論者就把所有的他認為可以證明蘇軾是豪放派的全副儀仗全搬了出來,彷彿聲勢浩大,威儀堂堂。其實是極少的人在導演,讓蘇軾這個無兵將軍唱獨角戲,連跑龍套的也沒有。碰著「紅白喜事」(例如所謂「愛情題材」,又不得不向討厭的婉約派小伙計通融了。
當然,我們說北宋沒有豪放派,並不是說北宋就一定沒有豪放詞,少數格調比較昂揚,氣魄比較恢宏的作品是有的,比如范仲淹的《蘇幕遮》、《漁家傲》和蘇東坡的「大江東去」。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僅僅根據這幾首詞,就承認他們是一個「豪放派」。
又如有人說,蘇軾詞的用語「形成一種清新樸素、流利暢達的詩歌語言」,於是下結論道:「所有這些,都表現了豪放詞派的特點。」我看不出這兩句話的邏輯關系。
這里我覺得有必要提到柳永,他在北宋詞壇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家,他和「花間」傳統的關系,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如果我們說,蘇軾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增加了前人只用以寫詩的文人情感,那是對的,但這也不是說他藉此就可以成立一個「豪放派」或「反對派」或「曠達派」。他的作品中增加了些以詩為詞的創作,並沒有減少他本來繼承「花間」的傳統作品,只能說他擴大了詞的題材與可能的新的寫法。但這種新的寫法,柳永早就這樣做了。柳永是專寫男女情愛、綺羅香澤、錦心綉口、紅情綠意的作家,所以他也沒有脫離花間傳統。但他在繼承這個傳統的同時,更使用歌女舞伎們所用的語言、詞彙。他的作品「向下看」,用她們的語言工具來寫她們的思想內容,這是蘇軾所做不到的。因為他所周旋、應對的是文人學士。文人們求雅正。因此,他雖然也象柳永一樣擴大了的詞彙寫詞,但他是「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不是學市井的俗語以寫詞。所以從中國到西夏,凡飲井水處就會唱柳永詞,柳永在語言運用方面走的是群眾路線。蘇軾正是受了柳永的啟發,才在題材方面添入一些文人的感慨、牢騷和互相嘲笑以及詠物等前人少用或不用的題材⑥。因此他的作品給人以題材豐富的印象。柳永寫他自己感慨的作品,如著名《八聲甘州》、《雨霖鈴》,也達到了新的境界。但因為他有新的境界。但因為他有時寫妓女的生活,為宋代的道學先生所不喜,所以談「豪放」詞者專指蘇軾而不及柳永。
以上所談,只限於北宋。北宋大家如歐陽修、二晏等都以「花間」為正宗,已如上述,所以大家指北宋時期的詞家為「婉約」派。文風和時代的生活情況有關。趙宋政府建國以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要求開國的功臣及時退休,作為一種交換的條件,政府鼓勵他們為子孫買良田、美宅,養歌僮舞女以自娛,免得生事⑦。因此文人家中蓄養歌兒舞女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北宋文人為了歌女演唱而寫作,當然只能沿著《花間集》的傳統。晏幾道在他的《小山詞》跋文中說:
始時沈十二廉叔。陳十君寵,家有蓮、鴻、蘋、雲,品清謳娛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諸兒。吾三人持酒聽之,為一笑樂。
這說明了晏幾道的詞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這種情況,證以《石守信傳》中所述情形,可知這不是個別情況,在這種「歌舞昇平」的氣氛之下,他們征歌選舞,是受政府鼓勵的一種上流社會普遍的風氣。再看看李清照《永遇樂》詞中回憶北宋盛時開封的文化生活的情形,就會更加清楚。
但自靖康之變以後,北宋亡國、人民大量逃難到江南,流離顛沛之苦,妻離子散之慘,國土淪亡之痛,引起了大多數知識分子的悲慘感慨,怎麼還有心思「品清謳娛客」?在這種局面之下寫出來的作品,當然是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的,所以南宋詞人中多有所謂「豪放派」是理所當然的。其實「豪放」二字用在這里也不合適,應該說「憤怒派」、「激勵派」、「忠義派」才對。「豪放」二字多少還有點揮灑自如、滿不在乎、豁達大度的含義。所以豪放、婉約這些名目,在當時並無人用,只有後世好弄筆頭或好貼簽條的論客,才愛用以導演古人,聽我調度。而且當時詞的作風內容,主要也當然是受政局變化而引起的。在兵荒馬亂之中寫燈紅酒綠的旖旎風光固然不相稱,即使在危局略定的情況下忘乎所以地作樂尋歡,情調也不相稱。文人作品主要受時代的變動而轉變。並不是某人天生「婉約」或從小「豪放」,我們看向子諲的《酒邊詞》,是一個最恰當的例子,向子諲前半生生活在燈紅酒綠的開封。他的詞稱為《江北舊詞》,是道地的「婉約」派。靖康之難(1126)汴京淪陷,他逃難到杭州,這以後的作品稱為《江南新詞》,變成了道地的「豪放」派⑧。李清照的境遇也差不多,不過她後期的作品不是「豪放」而是悲苦,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向子諲、李清照的後期作品還是歡天喜地,那倒是全無心肝了。
至於從敵人佔領之下帶兵打游擊來歸附南宋的辛棄疾,其作品當然只有我們現在見到的慷慨激昂的作品。蘇軾如果活到南宋,他的作品也許比我們現在所見的更為「豪放」。而像周邦彥那樣被貼上「婉約派」、「格律派」簽條的作家,如果也能活到南宋,我想,他也不會以「婉約」或「格律」派終其身的,
現在我錄下兩個著名詞人的作品,先不要問是誰寫的。但憑它本身的內容請讀者判斷哪一首是什麼派或什麼人寫的。
一、金陵懷古《西河》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餘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牆來,賞心東望淮水。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
二、意難忘
花擁鴛房,記駝肩髻小,約鬢眉長。輕身翻燕舞,低語囀鶯簧。相見處,便難忘。肯親度瑤觴。
向夜來歌翻郢曲,帶換韓香。別來音信難將。似雲收楚峽,雨散巫陽。相逢情有在,不語意難量。些個事,斷人腸。怎禁得凄惶。待與伊移根換葉,試又何妨?
當你讀後,對它的內容,它的作者,以及它屬於什麼「派」,會提出什麼高見呢?
①關於「花間詞」,可參閱本刊1982年10、11期拙作《花間詞簡論》。②即「誰道閑情拋棄久」,「幾日行雲何處去?」「庭院深深幾許」,「六曲闌干偎碧樹」四首。③據四印齋本《陽春集》其底本為明汲古閣藏宋嘉佑戊成(1058)陳世修序本。④陳登「豪氣未除」,因他討呂布有功,加伏波將軍,故瞧不起許汜。⑤關於這首詞的解釋,可參看《文學遺產》1983年第二期拙文。⑥詠物是古已有之的一種文學游戲,《荀子》的賦篇就是這一類,唐張鷲的《遊仙窟》就有許多用語雙關的「詠物」詞。⑦見《宋史·石守信傳》趙匡胤對大臣的勸告。⑧當然「豪放」派這名稱也不合適,為說明問題,姑用此名。參看劉揚忠《論酒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