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股市一旦出現暴跌,股災,都追是證監會除外
追查中國式股災的元兇
什麼是「中國式股災」?簡言之,就是不顧二級市場死活只顧一級市場融資、無視二級市場投資者利益和二級市場投資功能建設、一味超極限發揮股市融資功能、毫無止境地擴容造成的中國股市災難性持續暴跌——題記。
如果說2007年12月上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股市步入中期調整定下了基調,那麼,從緊的貨幣政策還不至於造成中國式股災慘然發生、持續發生;如果說始於2005年8月的股權分置改革讓超過萬億股的存量「大小非」解禁出籠,對滬深兩地市場整體估值體系形成沖擊,但是,假如證監會像大禹治水一樣疏堵有方,也不至於中國式股災慘然發生、持續發生;如果說始於2006年6月23日的國企大盤股發行上市擴容不幸成為「中國股市不能承受之重」,但是,假如證監會對「增量大小非」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對機構投資者助漲助跌的過激市場行為能夠掌控,那麼,也不至於造成中國式股災慘然發生、持續發生;如果說一定要找出2008年以來中國式股災慘然發生、持續發生的「元兇」,那麼,這個「元兇」不是美國次貸危機,也不是「大小非」、公募基金、保險資金等「市場主力」,而是一向對市場動態反應遲鈍的中國證監會。
試問,2007年股市行情向好的時候,中國遠洋、中國人壽等「601板塊」個股以奇高的市盈率從一級市場圈錢成功遭遇二級市場機構投資者瘋狂拉抬之際,證監會有作為嗎?2007年國慶節之後,中國神華玩弄「帽子戲法」,超級大盤股集體演繹藍籌飆升的中國神話,證監會有作為嗎?2007年11月,券商和投研機構集體吹噓「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中國石油天價開盤之際,證監會有作為嗎?2008年1月,滬深股指回落整理後上行趨勢明顯,半路上突然殺出個中國平安恐嚇式的再融資事件,導致上證指數連續大跌兩天,先後跌去266.07點或5.14%、354.69點或7.22%,證監會有作為嗎?2008年2月,浦發銀行為虎作倀「再融資門」,上證指數走出五連陰,暴跌趨勢確立,證監會有作為嗎?2008年5月20日,「全國哀悼日」期間,有公募基金無視公德公然砸盤出貨,導致滬指暴跌161.60點或4.46%、深指暴跌747.78點或5.67%,證監會有作為嗎?2008年6月,上證指數走出歷史上罕見的「十連陰」、降低印花稅營造的「政策底」——滬指3000點慘然下破,證監會有作為嗎?2008年8月8日,百年一遇的北京奧運會開幕,當天滬指大跌121.86點或4.47%,周一再度大跌135.65點或5.21%,證監會有作為嗎?2008年9月,上證指數逼近2001年高點2245點的時候,證監會有作為嗎?2008年9月5日,上證指數跳空跌破2245點以後,證監會有作為嗎?不能說沒有,但是,《上市公司股東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的規定(徵求意見稿)》能抵擋住空頭殺跌的力量嗎?能抵消「招商證券IPO周一過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嗎?似乎不能。
更加可怕的是,作為中國證券市場最高層的監管機構,中國證監會非但沒有出台強有力的救市、治市措施扭轉滬深兩地市場持續暴跌的頹勢,而且每每在節骨眼上「添亂」。不是這樣嗎?2008年年初,中國經濟遭遇「雪災」襲擊,作為證監會副主席的范福春頻繁在「兩會」期間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對股市走向影響幾何?對機構投資者以及中小投資者做多中國股市的信心影響幾何?而在中國股市已經完全喪失了投融資功能(買就套、新股IPO或上市股指就暴跌)、滬深兩地市場集體患上了極其嚴重的「再融資恐懼症」和「融資恐懼症」之後,中國證監會竟然還在「霸王硬上弓」,竟然還在我行我素、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市場擴容和「大小非」批量生產,這不能不說是導致中國式股災慘然發生、持續發生的最主要原因。
中國平安、浦發銀行等「再融資門」罪魁禍首我們就不提了,那是上市公司決策層愚蠢之極的「搬起石頭砸自己腳」行為。現在讓我們回過頭、按照國企大盤股IPO或上市的時間順序看看,是不是證監會盲目的、殺雞取卵式的市場擴容行為造成了中國式股災的慘然發生、持續發生——2008年2月下旬,中國股市在經歷了「再融資門」股票恐嚇之後驚魂甫定,2月25日中國鐵建刊登首次公開發行A股公告,當天滬指大跌177.76點或4.07%,最低見4123.31點;2008年3月10日,中國鐵建24.5億A股上市,當天滬指大跌154.22點或3.59%,中國股市跌勢加速;2008年4月9日,金鉬股份5.38億A股IPO,當天滬指大跌198.63點,多頭在滬指3500點一帶構築的防禦工事被徹底瓦解;2008年4月16日,紫金礦業14億A股IPO,空頭連續三天大開殺戒,一舉擊穿3000點政策底;2008年5月30日,中國建築發布120億股A股「招魂書」,降稅政策營造的反彈趨勢被終結,6月3日起滬指走出「十連陰」;2008年6月下旬和7月,證監會暫停國企大盤股IPO,開始「君子動口不動手」式的「維穩」,高端媒體開始輿論救市,滬深大盤止跌回穩,成交持續活躍;2008年8月5日,拼裝版的中國南車24億A股IPO,橫盤築底行情徹底完蛋,8月8日迎來百年一遇的「綠色奧運」,滬深大盤連續暴跌兩天,股指破位下行;2008年8月18日,毫無資產質量可言的中國南車登陸上交所,國企大盤股濫發、新股上市提速等市場預期終結上證指數「底部四星級」走勢,當天滬指大跌130.74點或5.33%,最低見2284.58點;2008年9月5日,中國證監會特批招商證券IPO,當天上證指數跳空大跌74.05點或3.25%開盤,不費吹灰之力就將2001年的「小山頭」2245點夷為平地,最低見2199.36點……接下來,誰將繼續給中國股市致命一擊?是中國建築、光大證券、招商證券……還是新的國企大盤股IPO?但無論是誰,中國證監會都難脫干係。
應該說,2008年以來中國式股災慘然發生、持續發生不完全屬於中國證監會「不作為」或者「反作為」的過錯,畢竟,證監會雖然高高在上,但也有「難言之隱」——2006年下半年完成中國銀行、中國國航、工商銀行、廣深鐵路等11家國企大盤股上市融資,2007年完成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交通銀行、中國遠洋、中國神華、中國石油、中國中鐵、建設銀行等25家國企大盤股上市融資,2008年以來因為股市行情低迷不振,才剛剛完成了中煤能源、中國鐵建、金鉬股份、紫金礦業、中國南車等5家國企大盤股上市融資,按照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的說法,「企業融資的願望仍然強烈、市場對新股的投資意願也很強烈,有大量的資金在追逐新股」,這不是「難言之隱」又是什麼呢?但是,這位新聞發言人唯獨忘了或者忽略了,「大量的資金」在一級市場申購或配售到新股之後到二級市場瘋狂拋售對市場信心打擊有多大。別的暫且不提,單說「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中石油上市後套牢一大片,投資者怨聲載道,不就是最明顯、最值得引以為戒的例證嗎?
當然,剔除中國證監會「不作為」或者「反作為」的因素,導致2008年以來中國式股災慘然發生、持續發生的主要原因還有美國次貸危機、國內自然災害、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外部因素和上市公司「鐵公雞」、機構投資者助漲助跌、「大小非」限售股解禁瘋狂拋售、市場風險防範體系不健全等內部因素。但是,誰又能否認,相比中國證監會「不作為」或者「反作為」,這些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呢?
2007年8月24日,上證指數站穩5000點,一和家家寫下了《滬指5500點:喪鍾為誰而鳴》;2007年10月11日,中國神華在其董事長暗示作用下玩弄「帽子戲法」助長機構投資者惡炒超級大盤股成瘋,一和家家寫下了《權重股發飆和狼來了密切相關》;2007年10月15日,上證指數登上6000點險峰,一和家家寫下了《誰在忽悠中國股市》;2007年11月5日,滬深股市第一權重股中石油上市,一和家家寫下了《一隻老鼠壞了滿鍋湯》;2008年1月21日,中國平安發布巨額再融資公告,次日一和家家寫下了《中國股災就這樣來臨》和《從平安圈錢看監管態度》兩篇文章;2008年2月15日,中國鐵建刊登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意向書,一和家家寫下了《暫停新股發行勢在必行》;2008年2月25日,浦發銀行增發導致大盤連續暴跌,一和家家寫下了《中國股市追殺融資門》;2008年3月28日,中石油「護發」成功,一和家家寫下了憂患股改成果毀於一旦的博客文章《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2008年4月24日,財政部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稅,滬深兩地市場爆發井噴行情,千股漲停之際,一和家家寫下了《降低印花稅能改變什麼》;2008年5月14日,「4·24行情」面臨「大小非」減持和基金拋售壓力,一和家家寫下了《尚福林應該對非典負責》;2008年6月12日,機構投資者砸盤出貨成瘋,一和家家寫下了《治市救市亟需殺一儆百》;2008年6月19日,上證指數「十連陰」後再度單日暴跌高達6.54%,一和家家寫下了悲戚戚的博文《股民遭遇股災無人救助》;2008年8月17日,「8·18大跌」前夕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一和家家就此寫下了《維穩新政是否重大利空》;2008年8月19日,證監會頒布「現金分紅」新政之前,一和家家有感於中國的上市公司「鐵公雞」現象,寫下了《別逼散戶為全流通買單》……但是,寫了這么多有什麼用呢?要知道,我們的證監會是不屑於聽取市場聲音的,中國式股災照樣還會持續發生、不斷發生。
Ⅱ 股災是中國平安保險股份價格是多少
2015到2016年經歷了幾波股災,你說的是哪次股災的價格?
Ⅲ 歷史上中國股票數次大跌的數據圖
我也想找歷史上中國股票數次大跌數據圖!最好是有大盤和個股的!
可惜,這個工作量大,又沒有什麼實質用途,相信沒有人做的!
Ⅳ 中國平安股票怎麼回事上周停盤還70多怎麼這周開盤就成39了
這次股災就是從中國平安開始砸的你說為什麼!
Ⅳ 1990年後,中國總共出現過幾次大的股災
截止到2017年共5次。
第一次,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滬指從1429點最高點中東到386點的最低點,歷時半年,跌幅達到72%,這是中國股市第一次泡沫崩盤,也是迄今為止的中國股市行情中下跌速率最快的一次。
第二次,1993年2月至1996年2月。這量中國股市周期最長,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從1993年2月的最高點1558點,到1994年7月的最低點333點,最大跌幅78%,簡直是一場災難。
第三次,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股指從最高點1510點到1997年9月的最低點1025點,最大跌幅達到32%。如果從常規技術角度和宏觀背景分析,這也是中國股市第一次合乎"標准"的熊市。
第四次,2001年6月的最高點2245點至低點1346點,跌幅已達40%
第五次,2007年10月的最高點6124.04點至2008年4月低點2990.79點,跌幅已達50%,但2990.79點是否是本輪低點底部仍有待在今後行情中的進一步觀察。
(5)中國平安股票股災擴展閱讀
2015年中國股市遭受了重創,自2015年6月12日以來,上證綜合指數已經下跌了32%,深圳股市下跌了41%。大部分個股被腰斬,停牌的上市公司已超過1400家,佔了兩市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多,兩市總市值蒸發了20多萬億,這在全球股史上都是罕見。
雖然中國央行正在竭盡全力拯救股票市場,人民銀行將利率下調至近幾年最低點,大佬們承諾回購股票,監管機構已經宣布暫停IPO的發行……
Ⅵ 2015中國股災是什麼原因
股災是股市災害或股市災難的簡稱。它是指股市內在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受某個偶然因素影響,突然爆發的股價暴跌,從而引起社會經濟巨大動盪,並造成巨大損失異常經濟現象。股災不同於一般的股市波動,也有別於一般的股市風險。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Ⅶ 中國股災2015有多慘
滬深股市2015年1月19日出現深幅調整。在大盤藍籌股集體跳水的拖累下,上證綜指大跌逾260點,跌幅達7.7%,是2008年6月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產品的投資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產品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
應答時間:2021-03-0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Ⅷ 08年大跌後來大漲的股票有哪些有沒有漲了10倍以上的
1、600519貴州茅台,從2008年到2018年,10年上漲27倍。貴州茅台是白酒股的龍頭股,也是白酒行業的第一名。
2、601318中國平安,從2008年到2018年,10年上漲15倍。中國平安是一家金融集團,業務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板塊,平安也是一家國際化的金融巨頭。
3、300059東方財富,從2012年--2015年,3年上漲70倍。東方財富是一家互聯網券商公司,積累很多線上的股民客戶。
4、上海萊士。生物醫葯股,從08年的5毛最高到26,現在停牌了價格也在20元左右,這十年間股價不止十倍最高50倍,現在還有近40倍的漲幅。這都是復權後的價格,和當時實際價格會有不同的。
5、鴻特精密。汽車零部件股票,從13年到現在5年的時間股價漲了20倍,中間還經歷了一次股災。股災後鴻特精密的股價就漲了近10倍,這樣的牛股實在是不多見的,但是能拿得了10年又河灘容易呢!
7、片仔癀,中葯股。從08年到現在從4元到90元,10年的時間股價漲了20倍,這十年間A股經歷了漲漲跌跌,大起大落不知道多少散戶是虧損出局的,生生的錯過了20被的牛股。
(8)中國平安股票股災擴展閱讀:
中國股史
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本所,還聘請了日本顧問。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2014-12-05訊:兩市巨幅震盪,上證指數收報2937.65點,上漲38.19點,漲幅1.32%;深成指收報10067.28點,上漲37.45點,漲幅0.37%;中小板指數收報5697.71點,下跌115.38點,跌幅1.98%;創業板指數收報1581.91點,下跌39.94點,跌幅2.46%。
兩市合計成交10740億,與上一個交易日放大二成多。
Ⅸ 大時代里的香港股災是哪一次股災,原理是什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場為背景。
劇中這個場景正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也就是發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災,這一股災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災之一。
1967年的暴動,除了外部因素的影響外,香港社會內部出現劇烈變化,但港英政府漠視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於豪門富賈,也是重要原因。在動盪之下,股市受到顯著沖擊,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在6月份還一度宣布停市兩個星期。暴動結束之後,市場才逐步恢復。
不過,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上市門檻高,且主要上市公司均為英資,華資受到一定排擠,即使參與買賣股票的職業,在當時的香港也被視為是一種身份的象徵。1967年的暴動可以算是香港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之一,港英政府汲取了這次時間的教訓,開始關注華人民生,提升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後開始升溫
當時因為股票交易活躍,股票的登記與過戶手續還是通過人手辦理,難以及時處理積存交易,香港證券交易所當時在1969年11月1日開始宣布股市只開放半天,讓經紀下午處理交易。
遠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來香港證券交易所的獨家壟斷,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香港股市已經不能服務於經濟的發展,香港上市公司數目一直維持在65家左右,但是香港的工廠數目已經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遠東證券交易所推出了粵語交易,容納女出市員等適應市場需求的舉措,其交易量迅速超過香港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也先後成立,形成四所競爭的格局。這一段時間應當說是香港股市發展最快的時期,許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基本上就是在這個階段上市的,例如新鴻基、長江事業等。
恆生指數由406.32調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後,繼續扶搖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時間上升1.6倍,其間多種現時的藍籌地產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華資地產五虎將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恆隆地產、合和實業、大昌地產。當中以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發展最為遠大,前者後來多次挑戰英資地位,後者超越置地成為全港最大型地產公司。
1972年10月30日並發生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英資置地與牛奶公司主席周錫年爵士及華資地產商華懋王德輝爭奪牛奶公司控制權,即所謂「置地飲牛奶」事件:置地以兩股面值五元現金,交換牛奶股東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雙方於報章上作出廣告戰,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市上又有傳外資利獲家集團利用香港市民對股市的認識不足,作出財技在市場製造炒風,即所謂「過江龍飽食遠揚」事件。而由於當時對於公司上市監管不足,大量空殼公司上市混水摸魚,最典型例子莫過於有「香港黐線」之稱的香港天線上市。
經歷過股災的人肯定過目不忘,因為那感覺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樣疼。財迷哥認為,《大時代》中的兩次股災多是人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災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貨,通過做空盈利。如果要讓丁蟹服軟,只能選擇讓股指飈起來。於是,丁蟹的對手方展博開始找香港三大闊佬借錢,通過融資將股指抬高,最終丁蟹不得不以高價買入,多年積蓄全部蒸發並負債數億。最終,四個兒子跳樓,他自己僥倖存活。另一方面,這種人為太高股指的行為,也讓泡沫產生。如果一直發展下去,股災怕是不遠了。
瘋狂之後,總是走向滅亡。經過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後,外資率先大手出貨,跟著拋售的人越來越多,恆生指數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3月底股市急瀉一成多,7月恆指破500點,年底跌至400點,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恆指更低見150.11點,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紐約的股災還要嚴重。大批股民損失慘重,舉生積蓄化為烏有,跳樓新聞經常見報,整個香港市面蕭條,進入一個不景氣的年代,直到數年後才稍見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損失,相信令很多人畢生難忘,但若與1973年的股災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兒科。
對於1973年的股市大震盪,從一開始創出1700多點的空前紀錄,到跌至1974年150點的新低,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中東以阿戰爭後,阿拉伯世界實行石油禁運,引致能源危機和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會從千多點高峰急速狂瀉;但筆者卻認為是投機過分,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要你滅亡,就先要你瘋狂」,世事往往就是這么奇妙的。
經過了1973年的股災以後,香港經濟雖受到一定的打擊,但亦從此打穩了根基,使人們明白股票的風險,把香港帶進80年代的輝煌日子。
1974年後,政府設立兩個非全職的監察委員會(分別負責證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員(證券及商品交易監管專員),辦事處隸屬政府部門。
商品交易伴隨國際貿易頻繁產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產品包括棉花期貨、糖期貨、黃豆期貨和黃金期貨,比中國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屬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為香港期貨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直到1986年,香港證券市場已經從1969年的26億港元攀升至1231億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戰國時代也終於進入了尾聲。同年4月2日,香港證券市場結束了「四會時代」,合並後的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成為了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會員。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取電腦輔助交易系統方式進行證券買賣。
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現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盪,港元大幅貶值,物價開始飛漲,民眾大量拋售港幣購進美元,搶購商品和物資,香港一片混亂,市民惶惶不可終日。
原來,敏感的香港媒體從中英雙方對外發表的簡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輪、第四輪談判不順利,於是香港社會謠言四起,有人說雙方談判破裂了。而在當時,中英談判成了香港經濟的晴雨表,談的好香港股市就漲,談的不好它就跌。於是,就在這個時候,香港股市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六」,股市再下降不僅會影響到港元崩潰,而且還會影響到英鎊的地位。為了保住英鎊的地位,英國不得不把港幣的匯價和美元掛鉤,這才穩定了局勢。
Ⅹ 中國總共出現過幾次股災
股災是股市災害或股市災難的簡稱,它是指股市內在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受某個偶然因素影響,突然爆發的股價暴跌,從而引起社會經濟巨大動盪,並造成巨大損失的異常經濟現象。中國總共出現過4次股災,具體如下:
1、1992年5月-1992年11月,上證指數從1429點跌至400點,歷時5個月,最大跌幅達72%;
2、1993年2月-1994年7月,上證指數從1553點跌至325點,歷時18個月,最大跌幅達79%;
3、2007年11月-2008月10月,上證指數6124點跌至1664點,歷時12個月,最大跌幅達72.8%;
4、2015年6 月-2016年1月,上證指數從5178點跌至2638點,歷時8個月,最大跌幅達49.05%。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