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持有科技股基金有哪些
【納斯達克100指數】(按2018-06-30的規模從大到小排列)
1、廣發:270042
2、國泰:160213
3、大成:000834
4、華安:040046
5、易方達:161130
【標普信息科技】
1、易方達:161128
【中概股】
1、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指數:164906
以上都是QDII指數基金,下面的是主動型基金
1、富國全球科技互聯網:100055
2、嘉實全球互聯網股票:000988
(1)富國全球科技互聯網股票凈值擴展閱讀
基金購買操作技巧
1、先觀後市再操作
基金投資的收益來自未來,比如要贖回股票型基金,就可先看一下股票市場未來發展是牛市還是熊市。再決定是否贖回,在時機上做一個選擇。如果是牛市,那就可以再持用一段時間,使收益最大化。如果是熊市就是提前贖回,落袋為安。
2、轉換成其他產品
把高風險的基金產品轉換成低風險的基金產品,也是一種贖回,比如:把股票型基金轉換成貨幣基金。這樣做可以降低成本,轉換費一般低於贖回費,而貨幣基金風險低,相當於現金,收益又比活期利息高。因此,轉換也是一種贖回的思路。
3、定期定額贖回
與定期投資一樣,定期定額贖回,可以做了日常的現金管理,又可以平抑市場的波動。定期定額贖回是配合定期定額投資的一種贖回方法。
㈡ 你知道數字鴻溝嗎你知道它的表現是什麼產生什麼影響
在同一國家內部也存在著數字鴻溝。發達國家的國內分化表現在:(1)階層差異。據調查,美國年收入7.5萬美元的家庭87%擁有電腦,68%的家庭上網,而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家庭中,只有7%有電腦,2%上網。(2)種族差異。美國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家庭的電腦擁有率和上網率要比白人和亞裔低60%左右,在美國網路高度普及的今天,仍有99.5%的非洲裔、98%的拉美裔不能使用網際網路。(3)行業差異。美國信息技術業工人的平均年薪比其他私營部門工人工資高85%,1992年至1998年,信息產業工人與其他行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差距擴大了1萬美元。(4)年齡差異。英國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口中有50%以上屬於15~24歲群體,而這部分人口僅佔全國人口的15%,超過64歲的人口中每25人中只有1人上網。(5)男女性別之間、城鄉之間及不同教育背景人群的信息化差距也日益明顯。影響:富國的先行優勢 聯合國秘書處公布的資料認為,通過信息技術和知識來創造價值的「新經濟」是一種「富國現象」。少數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搭上了信息革命的頭班車,在"知識權力"集中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重組和全球壟斷獲取「先行優勢」,已經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至高點。 廣大發展中國家尚處於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尚處於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使發展中國家肩負雙重發展重任,部分國家不堪重負,已經被邊緣化。 知識經濟的出現,使信息(知識)和人才成為生產函數中極為重要的內生變數,這客觀上弱化了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普通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優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南南合作的潛力。知識和人才有其流動性和聚集效應,發展中國家知識創新體制落後、能力不足,而本國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流失嚴重,遂在全球科技和人才競爭中處於下風。 信息技術和產業在發育初級需要高投入,背負重債和財政困難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大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而普通民眾也無力支付高額教育和通訊費用,發展中國家在與信息秩序相關的規則制訂過程中幾無發言權和影響力。因此,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窮人被隔離在「數字鴻溝」另一邊。南北國家「數字鴻溝」問題,是南北經濟差距的產物,同時又加劇了這一差距,形成惡性循環。 美國國內分化成為社會問題 美國的貧富差距自1973年以來已經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信息化進一步推動財富在信息技術所有者、企業家和金融家中的高速集聚,比爾·蓋茨等網路巨子富可敵國,無緣或不能掌握網路技術的公民極易淪為赤貧或墮入社會底層?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實及趨勢,使社會不滿情緒上升,不穩定因素增多。 工作、學習和生活 位於鴻溝的更不幸運一方,就意味著更少的機會參與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在這種新經濟中,更多的工作與計算機相關。這同時意味著獲得較少的機會參與教育、培訓、娛樂、購物和交流等可以在線得到的機會。 美國政府在其設立的"填平數字鴻溝"政府網站上指出了為所有美國人創造數字機會的重要意義:可獲得計算機和互聯網,並擁有使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對於充分地參與美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來說,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人們正在利用網際網路,尋求商品和服務的最低價格;在家工作或者創業,利用遠程教學獲得新的技能,在健康方面基於更多的信息而作出更好的決定。 使用這些技術對於工作是越來越重要了,而在迅速增長的信息技術部門工作,更可獲得幾乎比其它部門高出80%的報酬。 創造性的運用技術,同樣可以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區別。在一些課堂里,教師使用網際網路以跟上本專業的最新進展,和他們的同事交流授課計劃,更多的和家長溝通。學生們則可登錄國會圖書館,下載歷史事件的原始文件,可以通過互聯網,利用過去只有天文學專家才能使用的望遠鏡,探索宇宙奧秘;並且可以投身於更多的"邊做邊學"活動。學生們同時還創造了基於互聯網的可供其它學生利用的大量學習資源--例如有關瀕危物種,聲音的感知,美國法官制度探索等網站的建立等等。這些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貧困者因此有雙重不利。他們無法及時獲取可以改善自身處境的工作信息,無緣電子商務以及尋求最低價所帶來的改善福利的良機。 互聯網是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 經濟學家埃瑟·戴森認為,互聯網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改變了權力的分配。工業革命以來的兩個世紀里,人類追求的都是經濟規模,比方說,大型工廠、大眾媒體。而互聯網的出現,開始讓世界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互聯網是一種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 也就是說,未來的差別將在於能不能把握機會。以往沒有人或者很少人有機會,但是當人人都有機會時,就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擁有必要的智商與自發的驅動力去善用這些機會。造成差別的不只是智商而已,還有個性和想像力。凡是把握機會採取行動的人,網路可以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力量。所以,一個人生來有多少財富、來自哪一個國家等等,這些因素在未來將越來越不重要,一個人的個性特徵,將成為他未來有沒有優勢的決定因素。 數字機遇 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2000年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認為,我們應該更好的將注意力集中於"全球數字機遇"上。這將更有利於開展那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的行動,因為那是我們今天真正面臨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向全球數字發展的轉換的機會。 技術進步,政策改革,在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的競爭,一起創造了一個所有國家都能從這場信息革命中獲得好處的境況。技術、速度、力量和可用性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增加,而費用卻在降低;過去只有大的組織獲得的能力現在可以被個人和小組織獲得。這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機會。 例如:網際網路和相關的技術與服務能極大地提高包括農業、製造業和服務部門在內的公司的生產力和競爭能力;能創造新的報酬優惠的工作機會,等等。而事實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已經從這當中獲得了好處。例如,小地方和個人企業家通過互聯網向國內外銷售當地的農產品和其他小商品。 但是,從實踐上來看,除非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採取實質性的有利的措施,數字機遇不可能完全實現。首先,從教育和財政政策到電信管理,電子商務等等,新的國家戰略以及財政傾向應該建立起來。同時,國際社會應該承擔起支持者的重要角色。在提供技術,資本,商業專家,貿易利潤,技術援助以及其他相關方面作出努力。
㈢ 數字鴻溝的影響是什麼
富國的先行優勢 聯合國秘書處公布的資料認為,通過信息技術和知識來創造價值的「新經濟」是一種「富國現象」。少數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搭上了信息革命的頭班車,在"知識權力"集中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重組和全球壟斷獲取「先行優勢」,已經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至高點。 廣大發展中國家尚處於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尚處於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使發展中國家肩負雙重發展重任,部分國家不堪重負,已經被邊緣化。 知識經濟的出現,使信息(知識)和人才成為生產函數中極為重要的內生變數,這客觀上弱化了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普通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優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南南合作的潛力。知識和人才有其流動性和聚集效應,發展中國家知識創新體制落後、能力不足,而本國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流失嚴重,遂在全球科技和人才競爭中處於下風。 信息技術和產業在發育初級需要高投入,背負重債和財政困難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大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而普通民眾也無力支付高額教育和通訊費用,發展中國家在與信息秩序相關的規則制訂過程中幾無發言權和影響力。因此,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窮人被隔離在「數字鴻溝」另一邊。南北國家「數字鴻溝」問題,是南北經濟差距的產物,同時又加劇了這一差距,形成惡性循環。 美國國內分化成為社會問題 美國的貧富差距自1973年以來已經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信息化進一步推動財富在信息技術所有者、企業家和金融家中的高速集聚,比爾·蓋茨等網路巨子富可敵國,無緣或不能掌握網路技術的公民極易淪為赤貧或墮入社會底層?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實及趨勢,使社會不滿情緒上升,不穩定因素增多。 工作、學習和生活 位於鴻溝的更不幸運一方,就意味著更少的機會參與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在這種新經濟中,更多的工作與計算機相關。這同時意味著獲得較少的機會參與教育、培訓、娛樂、購物和交流等可以在線得到的機會。 美國政府在其設立的"填平數字鴻溝"政府網站上指出了為所有美國人創造數字機會的重要意義:可獲得計算機和互聯網,並擁有使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對於充分地參與美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來說,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人們正在利用網際網路,尋求商品和服務的最低價格;在家工作或者創業,利用遠程教學獲得新的技能,在健康方面基於更多的信息而作出更好的決定。 使用這些技術對於工作是越來越重要了,而在迅速增長的信息技術部門工作,更可獲得幾乎比其它部門高出80%的報酬。 創造性的運用技術,同樣可以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區別。在一些課堂里,教師使用網際網路以跟上本專業的最新進展,和他們的同事交流授課計劃,更多的和家長溝通。學生們則可登錄國會圖書館,下載歷史事件的原始文件,可以通過互聯網,利用過去只有天文學專家才能使用的望遠鏡,探索宇宙奧秘;並且可以投身於更多的"邊做邊學"活動。學生們同時還創造了基於互聯網的可供其它學生利用的大量學習資源--例如有關瀕危物種,聲音的感知,美國法官制度探索等網站的建立等等。這些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貧困者因此有雙重不利。他們無法及時獲取可以改善自身處境的工作信息,無緣電子商務以及尋求最低價所帶來的改善福利的良機。 互聯網是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 經濟學家埃瑟·戴森認為,互聯網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改變了權力的分配。工業革命以來的兩個世紀里,人類追求的都是經濟規模,比方說,大型工廠、大眾媒體。而互聯網的出現,開始讓世界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互聯網是一種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 也就是說,未來的差別將在於能不能把握機會。以往沒有人或者很少人有機會,但是當人人都有機會時,就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擁有必要的智商與自發的驅動力去善用這些機會。造成差別的不只是智商而已,還有個性和想像力。凡是把握機會採取行動的人,網路可以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力量。所以,一個人生來有多少財富、來自哪一個國家等等,這些因素在未來將越來越不重要,一個人的個性特徵,將成為他未來有沒有優勢的決定因素。 數字機遇 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2000年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認為,我們應該更好的將注意力集中於"全球數字機遇"上。這將更有利於開展那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的行動,因為那是我們今天真正面臨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向全球數字發展的轉換的機會。 技術進步,政策改革,在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的競爭,一起創造了一個所有國家都能從這場信息革命中獲得好處的境況。技術、速度、力量和可用性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增加,而費用卻在降低;過去只有大的組織獲得的能力現在可以被個人和小組織獲得。這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機會。 例如:網際網路和相關的技術與服務能極大地提高包括農業、製造業和服務部門在內的公司的生產力和競爭能力;能創造新的報酬優惠的工作機會,等等。而事實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已經從這當中獲得了好處。例如,小地方和個人企業家通過互聯網向國內外銷售當地的農產品和其他小商品。 但是,從實踐上來看,除非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採取實質性的有利的措施,數字機遇不可能完全實現。首先,從教育和財政政策到電信管理,電子商務等等,新的國家戰略以及財政傾向應該建立起來。同時,國際社會應該承擔起支持者的重要角色。在提供技術,資本,商業專家,貿易利潤,技術援助以及其他相關方面作出努力。
㈣ 景順長城基金公司有從業資格嗎五年中動力平衡沒分紅配股凈值跌到6角!管理好混亂,沒人管的公司。
景順主要做的是日本的市場。對於中國而言我推薦貝萊德和中國首域。從這兩家基金公司20年的業績看,貝萊德亞洲基金和中國首域基金的平均年回報率在14%-17%左右。如果要追求更高的投資收益率,我推薦投資金磚5國的,這方面貝萊德全球基金也有涉及,可以考慮。
德銀國際理財師助理來訪!
㈤ 中概股二次回歸潮要來了!最近不少市場資金有點癲狂
富國中國中小盤(100061)、富國全球科技互聯網(100055)?,這兩只投港股的QDII基金,是你能參與的最便捷方式。
㈥ 請問有沒有一隻基金重倉回歸的中概股
從基金一季報可以看到,在美國上市的京東、網易、網路、攜程、好未來、嗶哩嗶哩、拼多多等「中國核心資產」是QDII基金布局的重點。
數據顯示,一季度,京東進入了11隻QDII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其中,嘉實海外中國股票、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和交銀中證中國互聯網等3隻基金持有京東市值最高,占這3隻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分別為5.99%、6.42%和7.14%。
同時,不少基金看好網易。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鵬華香港美國互聯網、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工銀瑞信全球配置等基金一季度末的前十大重倉股中均包括了網易,持有市值占基金凈值的比例分別為3.38%、3.5%、4.07%和1.78%。
好未來是另一家被QDII廣泛持有的中概股公司。數據顯示,有10隻基金一季報持有好未來,持有市值比例較高的嘉實海外中國股票,占該基金凈值的4.7%。此外,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富國中國中小盤、嘉實全球互聯網人民幣等基金持有好未來市值也較高。
近期因「後浪」引起高度關注的嗶哩嗶哩,獲得4隻QDII基金的青睞,分別是南方香港成長、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匯添富全球消費和富國全球科技互聯網。
㈦ 數字鴻溝的數字鴻溝
聯合國秘書處公布的資料認為,通過信息技術和知識來創造價值的「新經濟」是一種「富國現象」。少數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搭上了信息革命的頭班車,在知識權力集中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重組和全球壟斷獲取「先行優勢」,已經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至高點。
廣大發展中國家尚處於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尚處於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使發展中國家肩負雙重發展重任,部分國家不堪重負,已經被邊緣化。
知識經濟的出現,使信息(知識)和人才成為生產函數中極為重要的內生變數,這客觀上弱化了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普通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優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南南合作的潛力。知識和人才有其流動性和聚集效應,發展中國家知識創新體制落後、能力不足,而本國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流失嚴重,遂在全球科技和人才競爭中處於下風。
信息技術和產業在發育初級需要高投入,背負重債和財政困難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大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而普通民眾也無力支付高額教育和通訊費用,發展中國家在與信息秩序相關的規則制訂過程中幾無發言權和影響力。因此,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窮人被隔離在「數字鴻溝」另一邊。南北國家「數字鴻溝」問題,是南北經濟差距的產物,同時又加劇了這一差距,形成惡性循環。 位於鴻溝的更不幸運一方,就意味著更少的機會參與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在這種新經濟中,更多的工作與計算機相關。這同時意味著獲得較少的機會參與教育、培訓、娛樂、購物和交流等可以在線得到的機會。
美國政府在其設立的填平數字鴻溝政府網站上指出了為所有美國人創造數字機會的重要意義:可獲得計算機和互聯網,並擁有使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對於充分地參與美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來說,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人們正在利用網際網路,尋求商品和服務的最低價格;在家工作或者創業,利用遠程教學獲得新的技能,在健康方面基於更多的信息而作出更好的決定。
使用這些技術對於工作是越來越重要了,而在迅速增長的信息技術部門工作,更可獲得幾乎比其它部門高出80%的報酬。
創造性的運用技術,同樣可以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區別。在一些課堂里,教師使用網際網路以跟上本專業的最新進展,和他們的同事交流授課計劃,更多的和家長溝通。學生們則可登錄國會圖書館,下載歷史事件的原始文件,可以通過互聯網,利用過去只有天文學專家才能使用的望遠鏡,探索宇宙奧秘;並且可以投身於更多的邊做邊學活動。學生們同時還創造了基於互聯網的可供其它學生利用的大量學習資源--例如有關瀕危物種,聲音的感知,美國法官制度探索等網站的建立等等。這些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貧困者因此有雙重不利。他們無法及時獲取可以改善自身處境的工作信息,無緣電子商務以及尋求最低價所帶來的改善福利的良機。 經濟學家埃瑟·戴森認為,互聯網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改變了權力的分配。工業革命以來的兩個世紀里,人類追求的都是經濟規模,比方說,大型工廠、大眾媒體。而互聯網的出現,開始讓世界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互聯網是一種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
也就是說,未來的差別將在於能不能把握機會。以往沒有人或者很少人有機會,但是當人人都有機會時,就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擁有必要的智商與自發的驅動力去善用這些機會。造成差別的不只是智商而已,還有個性和想像力。凡是把握機會採取行動的人,網路可以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力量。所以,一個人生來有多少財富、來自哪一個國家等等,這些因素在未來將越來越不重要,一個人的個性特徵,將成為他未來有沒有優勢的決定因素。 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2000年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認為,我們應該更好的將注意力集中於全球數字機遇上。這將更有利於開展那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的行動,因為那是我們今天真正面臨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向全球數字發展的轉換的機會。
技術進步,政策改革,在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的競爭,一起創造了一個所有國家都能從這場信息革命中獲得好處的境況。技術、速度、力量和可用性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增加,而費用卻在降低;過去只有大的組織獲得的能力現在可以被個人和小組織獲得。這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機會。
例如:網際網路和相關的技術與服務能極大地提高包括農業、製造業和服務部門在內的公司的生產力和競爭能力;能創造新的報酬優惠的工作機會,等等。而事實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已經從這當中獲得了好處。例如,小地方和個人企業家通過互聯網向國內外銷售當地的農產品和其他小商品。
但是,從實踐上來看,除非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採取實質性的有利的措施,數字機遇不可能完全實現。首先,從教育和財政政策到電信管理,電子商務等等,新的國家戰略以及財政傾向應該建立起來。同時,國際社會應該承擔起支持者的重要角色。在提供技術,資本,商業專家,貿易利潤,技術援助以及其他相關方面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