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國33年買的股票
建議咨詢有關部門.
想來是不可能兌現了的,國家肯定在當時有過兌換的政策,早過期了.
再說這已經是文物了,其文物價值也相當可觀了的.
可以自己收藏也可以轉讓收藏家.
⑵ 誰給我說下民國股票歷史
在已經挖掘出的清朝、民國時期的老股票中,銀行類(錢庄除外)股票有40餘種,除幾種價格在千元以下外,其餘的價格都在數千元至數萬元。銀行類股票的價格遠遠高於其它股票。在股票收藏中,銀行類股票自成系列。上海的股票收藏家趙善榮先生,自1998年初開始進行銀行股票專題收藏,至今已收藏銀行股票30餘種,在股票收藏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2000年3月,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為建立中國第一家銀行博物館,有意整體購買趙先生的銀行股票,趙先生開價80萬元,由於博物館的經費並不是很充足,而只好作罷。2000年4月9日,在上海浦東世紀金融大廈內,銀行博物館正式開幕,參觀者們對館內收藏的兩千多件銀行(包括錢庄),不同時期的印章、存摺、徽章、賬冊、支票、錢幣以及各類業務器具等展品充滿
了濃厚的興趣,但在這些參觀者中,卻很少有人知道:股份制對銀行的產生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清朝、民國時期全國共有銀行數百家,當我們翻開這數百家的銀行史時,我們驚奇地發現:這數百家銀行竟然全是股份制,這種特殊的現象,在其它各行各業都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可以說:是股份制培育了銀行,如果沒有股份制,就沒有銀行。而股份制的唯一標志就是股票。
經常有人問我:老股票中的銀行類股票為什麼這么貴?我和一些股票收藏朋友也常常探討這個問題,大家都認為:由於銀行業與其它行業的不可比性,也就決定了銀行業的重要地位。任何一家銀行的成立,都是必須經中央政府批准才行的。再有就是銀行史。由於是股份制創造了銀行,講銀行史就要講股票,股票是銀行的根,沒有股票又哪有銀行呢?
當一些錢幣收藏家看到了銀行股票時,他們感到很驚奇,對於股票大方得體的票幅,設計精美的印刷,多項內容
的填寫、簽署及印章,多年付息分紅等記載,自嘆他們手中的紙幣而不如,尤其是銀行發行的紙幣,經過印刷即為成品,如今有些存量較少的紙幣,價格已相當昂貴。但所謂的存量少也比銀行類股票存量大很多,因為至目前為止,還
未發現哪種銀行股票的存量超過30枚。在已挖掘出來的40餘種銀行股票中,有些還是孤品,而這些股票的價格相對於紙幣珍貴品種的價格卻低得可憐,這是很不應該的。
解放後的幾十年裡,股票作為資本主義的象徵,已被批判得體無完膚,不勞而獲的臭名,使人們對它深惡痛絕。所以在改革開放初期,因為搞股份制,就有了姓資姓社的大討論。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最終還是被扭轉了。今天的股份制已遍及各行各業。事實證明,它深得人心。而記載著股份制歷史的老股票,卻已被摧殘得所剩無幾,難怪老股票的收藏這么難。
有聰明的錢幣收藏家,設想在以後的錢幣展出中,以某家銀行的股票與錢幣相配套,以期達到滿意的效果。但銀行類股票的難以尋覓,就又使他們望而卻步。銀行股票的發行量與銀行發行的紙幣是不能相比的,紙幣的發行量至少幾百萬元,而銀行的股本一般只有幾千股至10萬股之間,股票也是分為多種面值的,比如中國實業銀行,民國八年發行第一期股票時,總股本定為20萬股,股票分為壹股、伍股、拾股、伍拾股、壹佰股5種面值。民國二十二年換發新股票時,新股票上這樣記載著:本銀行資本暫以所收之3507400元為額,共計35074股。本銀行股票分為壹股、伍股、拾股、伍拾股、壹佰股五種。由此看來中國實業銀行的股票發行很艱難。14年中卻未招足額定股本的18%,可銀行發行貨幣時卻都是足額甚至是超額發行的。
如果我們認真分析銀行股票的價值,就會發現股票的價格並不是高了,而完全相反是太低了。銀行發行的紙幣,從輩分上講,是銀行的晚輩,更是銀行股票的晚輩。從數量上講,銀行紙幣的存量遠大於股票,僅此兩點,就說明銀行股票與紙幣間的價格倒掛是不正常的,股票這一新興藏品,由於只有5年歷史,參與的人還極少,正因為這樣,股票巨大的價值潛力,才會等待人們去挖掘。
大概就是這么多了,對於詳細的有幾只股票那是看國家會不會讓我們了解民國時期各方面的事情了。你也知道現在屁大一點事有可能和國家機密,或是國家形象扯上。
⑶ 民國時期股民用什麼方法進行股票交易
中國在民國時期還沒有股票,
我國最早發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4年北京的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為中國的第一家股份制企業。隨後,上海的飛樂公司、深圳的寶安公司相繼發行了股票。
⑷ 解放前 民國的時候中國有股市嗎
我國的滬深股市是從一個地方股市發展而成為全國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營業時,上市的股票數量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只,其規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的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異地股票。在其後股市的發展中,由於缺乏戰略性的考慮,造成了資金的擴容與股票的擴容不同步,特別是資金擴容,其速度遠遠快於股票擴容。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間,股票營業部從數十家擴展到現在的近3000家,入市資金從10多億元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億元,而上市公司卻只從當年的近20家增加到現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億股。股市的供求關系極不平衡,這樣就造成了股價在最初兩年出現暴漲的局面。
上海股市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點,平均年漲幅達到179%;深圳股市從1991年4月開始計點,1992年底也漲到了241點,年均漲幅也有68.5%。
⑸ 請問中國解放後的股票發展歷史慨況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1984年- 提出建立資本市場構想 1984年11月-中國第一股發行1萬股 1986年-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誕生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試開業 1991年8月28日- 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北京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價格限制 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證監會正式成立 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變冷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發大漲 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漲勢 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發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漲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實施打開潘多拉魔盒:從國有股減持到股權分置改革 2001年6月-國有股減持拉開序幕 2001年7月-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 2001年10月23日-證監會宣布暫停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出售國有股 2001年6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2年6月-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 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實施 2005年4月30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正式啟動 2005年6月-利好齊發,股改行情啟動 2006年9月-股權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2006年下半年到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高達6124.04點,隨後隨著國際金融局勢急轉直下,美國次貸危機 ,世界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閉,中國股市特有的大小非現象使得上證指數一路下滑,至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跌至1664.93點,跌幅超70%。 2009年上證綜指年內上漲62.19%,個股漲幅甚至接近2007年的水平,股價創新高的A股有330多隻(不包括新股),占總數的20%,而股價回升到6000點水平的股票,占總數的50%。 2010年年初開盤指數既告不利,上證指數在最初上漲了一段之後,又於1月27日跌破3000點。現在仍舊在3000點徘徊
⑹ 我有一張民國六年中國銀行股票想出手
這種解放前的股票證券,可以自己收藏。
賣出的話,成交價格差異較大,主要看品相,以及買家。
⑺ 民國技術股票多少錢買進一股
沒有民國技術這個股票,有一隻股票叫國民技術,股票代碼300077,現價18.45左右。
⑻ 民國時期不是已經有股市了嗎
有。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8)中國民國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