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菲特是什麼時候買的中國石化
巴菲特絲毫沒有留意這些知名分析師的提示,而是輕裝簡行,繼續孤軍深入。4月9日、11日、15日,分別在1.66港元、1.657港元、1.66港元價位買進8049萬股、8537.2萬股、3141萬股;從17日開始步伐加快,當天買進1.7658億股。
4天以後的4月20日,星期天,北政壇發生人事變動。一時間,香港謠言四起。香港股市不可避免地受到流言的傷害,此後的一個交易日,也就是4月22日,港股最低下探至8331.87點。這同樣沒有撼動巴氏軍團的鬥志,甚至連挺進的步伐都沒有延誤。
2003年4月21日是復活節,香港聯交所不開市。孤軍深入的巴氏軍團在接下來的一個交易日,也就是4月22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1.668港元價位買入1.62082億股,23日在1.67港元價位拿下1.052****股;24日,也就是北兩所大學宣布隔離前夜,在1.61港元價位拿下2.165億股,持股比例也由4月9日之前的6.71%一路躍升至13.35%,總持股量為23.47761億股。巴菲特增持中石油所費資金總額大致為14多億港元,以簡單加權平均計算,成本大致每股在1.65元左右。
4月25日,伯克希爾發布信息披露,宣稱持有23.****股中石油H股,達到流通股的13.35%,成為中石油第二大股東,僅次於實際控制人中國中央。
在巴菲特增持中石油股票之前,中石油——中國最大的能源公司很少為亞洲之外的人所了解。巴菲特增持消息傳開之後,世界各地的基金經理如夢方醒,迅速跟進。與此同時,大陸的非典瘟疫也被鐵娘子扼住了咽喉,分析師們紛紛唱多中國經濟,中石油更是受到多方資金的熱捧,從25日到30日,3個交易日之內,中石油H股一路攀升最高漲幅達到12%,中石油紐約ADR在短短一個星期內也升近9%。外資機構的大筆掃貨已使得H股指數大幅攀升,僅從5月2日至6月12日短短一個多月內,H股指數就上漲了19.27%,遠超過同期恆生指數10.54%的漲幅。
2003年入股中石油每股均價1.65港元,大約持有24億股,現在基本減持完畢,減去約38億元成本價,巴菲特約賺200億港元 按照當時最高價,他至少少賺100億港元。
B. 為什麼中國GDP增長,而股市卻是熊市
一篇振聾發聵,驚世駭俗之語想想看,美國爆發戰後最大的金融危機,股市下跌也不過百分之十幾,可現在中國一天絕大多數股票就下跌百分之十。越南股市下跌百分之六十就被認為是震動世界的金融動盪,可中國股市同樣下跌超過百分之五十,卻認為十分正常。美國投資者賠錢不過十分之一,政府就全力救市,越南投資者賠錢超過一半就引起整個世界關注,而中國投資者賠錢又何止一半,去年到現在多數股票下跌超過三分之二,卻沒有任何人承認更無人呼籲關注中國股災。為什麼?因為美國股市和越南股市下跌是大家都賠錢,唯獨中國股市下跌只有老百姓賠錢,既然只有老百姓賠錢,自然就沒有人關注了。之所以只有老百姓賠錢,是因為中國同一張股票具有不同的價格,國家一個價格,企業一個價格,外國人一個價格,中國老百姓一個價格,期間相差十幾倍,比如中國石油,外資購買價格是1塊多人民幣,中國百分之一運氣好的人抽簽價格是16.7元人民幣,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平均購買價格是三、四十元,至於那些通過國企私有化改革到手的法人股(大小非),乾脆就沒花錢。銀行類也是這樣,興業銀行股票的外資購買價格是2元多人民幣,國內百分之一老百姓抽簽價格是16元,百分之九十九中國老百姓的購買價格是四、五十元。也就是說,只要中國石油股票不跌到一元錢,興業銀行股票不跌到2元錢,外國人就不會賠錢,可是一旦跌到這個價格,中國老百姓早就死了幾個輪回了。本國老百姓購買本國股票的價格是外資購買價格的十幾倍幾十倍,這是包括非洲在內的任何國家都沒有過的現象,也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老百姓購買價格之所以高出十幾倍幾十倍,是當初國家承諾只有老百姓手裡的高價股能夠上市流通買賣,其它所有低價股不能上市流通買賣,也就是說,中國老百姓高價購買的實際上是上市流通權。在所謂股權分置改革之前,這種同股不同價的現象雖然不合理,但是至少沒有形成一部分富人和外資對廣大股民的公開掠奪。所謂股權分置改革,就是國家違背承諾,允許所有股票統統上市流通,富人和外資的低價股與老百姓的高價股都按照一個價格買賣,這無異於是把老百姓賬戶上的錢直接劃撥給富人和外資,於是老百姓的災難就開始了。富人和外資天天歡天喜地拋售股票(即所謂減持),由於他們手裡的低價股超過市場總數的三分之二,隨著富人和外資的拋售,股票價格就天天下跌,中國石油已經跌去了近百分之七十,興業銀行已經跌去了近百分之六十,世界歷史上的股災也不過如此。由於這是老百姓單方面的股災,富人和外資與此同時仍然在大發其財,價格48元的中國石油只要不跌破1元錢,價格70元的興業銀行只要不跌破2元錢,外資就仍然在賺錢。中國老百姓購買價格高於外資十幾倍幾十倍的強制規定,決定了無論股市怎麼跌富人和外資都賺錢、只有老百姓賠錢的獨特市場現象。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外資在中國市場上都能成百上千億地賺錢,唯獨中國老百姓賠錢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上賺錢而在美國市場上賠錢的根本原因。正是由於中國股市是老百姓單方面賠錢,富人和外資都在賺,國家和企業都在賺,所以雖然老百姓賠得血本無歸、爹哭娘叫,仍然不算股災不算動盪,甚至仍然感覺是大牛市。最近建行老總在反駁賤賣銀行股時就聲稱:雖然外資賺了,但是建行也賺了。建行老總卻故意迴避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他和外資都大賺特賺的同時,中國老百姓卻賠了,並且賠得很慘,建行去年上市到現在,不到半年時間股價跌去近一半,目前已跌破6.45元的國內發行價,最低達到6.35元,連最初那百分之二抽簽買到的幸運者都已賠錢,可是距離不到一元錢的外資購買價仍然很高,也就是說,在中國投資者已經虧損近一半的情況下,外資仍然擁有超過6倍的溢價盈利。世界上有這樣對待本國人民的上市公司嗎?建行是中國人民60年來一滴血一滴汗干出來的銀行,為什麼要以如此驚人的懸殊高價賣給中國人,以同樣驚人的懸殊低價賣給外國人?讓中國股市對外國人永遠是牛市,對中國人永遠是熊市?面對近萬億資金被建行套牢的那些國內投資者,建行老總不僅沒有絲毫的反思和愧疚,反倒振振有詞地大談低價賣給外資的合理性。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建行這種情況發生在美國會怎麼樣?發生在韓國又會怎麼樣?別的方面不敢說,至少有一點肯定無疑,就是有人不是坐在公室,而是坐在監獄里解釋這一切。美國龍星公司持有韓國外匯銀行股票十年賺了46億,便引起韓國一片嘩然,迫使政府立案調查,拘留了包括美國龍星公司在內的十多名參與的高管。可是建行讓美國銀行賺了1千多億,高管反倒站出來為美國人辯護,好像美國沒有把整個建行拿走中國就已經佔了很大便宜一樣。回過頭來看,中國經濟盡管在穩步增長,但是由於它綁架了中國股市,當中國經濟出現通貨膨脹需要抑制時,中國股市就成為抑制通脹的犧牲品,從而造成股市的長期低迷不振。
C. 中石油有沒有美國人的股份
有,這個肯定有,因為中石油在美國上市了。
中石油在美國上的代號是 PTR
但要注意的是美國上市的中石油是預托證券,不是股票。
1單位預托證券等於100股中石油股票。
D. 中國國內有哪些企業被外資控股
中國拚命將血汗錢買入不斷貶值的美債歐債,美歐闊佬們拿著中國的錢幹了什麼呢?他們在處心積慮地收購中國核心資產。等於中國借錢給美歐以便美歐闊佬將中國收購。同時美歐對中國苛刻無禮,天天指責中國,煽動周邊小國欺凌中國,瓜分中國領土。同時還一再要求中國繼續多借錢。
從香港聯交所的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無論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電信。還是中煤、中鋁、中國神華等資源性企業。中國各種壟斷性國營企業,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的十大股東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國的企業、基金。
高盛之於工行,美鋁之於中鋁,美國人用美元買中國企業股票,中國賣股票收美元買美國國債。
截至2010年底,美國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擁有中國A股股票價值1000多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價值約2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價值約300億美元,合計3300億美元。
據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重要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標准普爾500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每年就用這樣方式從中國賺取超過8百億美元,按其14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約11000億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企業在中國擁有的資產價值,高達15000億美元。
再次,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歐熱錢潛伏在樓市、高利貸等市場。
綜合算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埋伏下的錢,已經超過了中國外儲。他們並不顯富,而是讓中國去露富,並裝可憐從中國騙錢。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時機成熟就做空中國,讓中國傾刻間變得一無所有一窮二白。
請看外資掌控下的中國市場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
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
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
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佔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輪胎工業,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國人手裡。剩下的幾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條件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上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最大的輪胎跨國公司法國米其林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輪胎合資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獨資與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能力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70%以上。
除電力,軍工等極少數國家核心行業以外,外資在我國水泥行業(建材業)、鋼鐵行業(黑色金屬治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橡膠行業、機械製造行業(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電氣設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石化行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化學纖維製造業)、玻璃行業、釀酒行業(飲料製造業)、醫葯行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供水供氣行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行業(煤炭采選業)、日用化妝品行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行業(食品加工業)、造紙行業(造紙及印刷品業等行業)、紡織行業、建築業、傢具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塑料製造業、工藝品及其製造業等行業中,都佔有較高股權和市場控制權,經濟刺激計劃和巨大需求給予了外資豐厚的回報,充分享受了我國經濟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1)水泥行業:2009年全國水泥行業總產能16億噸,外資控制產能5、6億噸以上,控制力及總產能佔30-40%以上。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瑞安建業後,佔西南四省18%以上份額;華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購,占華中10-20%份額;摩根斯坦利收購山水集團30%股權後,環渤海市場份額第一;愛爾蘭CRH收購吉林亞泰後,獲取東北市場;產銷量全國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資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亞洲水泥、山水水泥、華潤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權被港資和外資控制……
(2)機械行業:2008年,機械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2%,外資股權控制率為35.2%,總體控制力度達40%以上,機械製造業5大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製造業外資市場佔有率最高,超過60%,金屬製品業為3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32%,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約為30%。凱雷收購徐工85%股權,起重機和壓路機占國內市場50%以上,國內136種工程機械產品,徐工佔一半以上;國內裝載機行業排名第7的山工機械被卡特彼勒全資收購,新加坡豐隆、美國高盛、美國國泰持有國內最大的獨立柴油引擎製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權;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最大廠商,德國博世持有其67%的股權;韓國全資的斗山工程機械8年在中國挖掘機市場佔有率名列第一,銷售額已達徐工的1/3;西北軸承佔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90年代末,德國舍弗勒利用西北軸承陷入困境,與其合資成立富安捷鐵路軸承,將其市場爭壓過來,後全資收購;瑞典SKF全資收購皮爾軸承;無錫軸承、煙台軸承被美國TIMKEN全資收購,並控股襄軸集團;全國化工設備第一生產基地,錦西化機透平廠被西門子控股70%的股權;德國ZF集團收購全國齒輪行業排名第二的杭州齒輪廠70%的股權;美國迦納基金控股沈陽機床30%的股權;英國特雷克斯收購北方股份25%的股權,北方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礦用汽車開發和生產基地;玉柴機械占據國內小挖機9.3%的市場份額,美國漢鼎收購其43%的股權……
(3)汽車行業:外國品牌銷售佔90%以上,雖然外資股權佔比不超過50%,但無論技術、品牌還是研發等,外資實際控制力均高達60-70%以上。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華晨、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北汽現代、北京吉普、廣州本田、廣州豐田、天津一汽豐田、長安雪鐵龍等中國汽車銷量最大的公司,外資股權均為50%,不包括外資中小企業,外商在華投資和合資控制的53家大型汽車公司,銷售額1萬億元以上,占汽車市場總銷售額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佔有60%以上的份額;而在汽車電子、發動機零部件和摩托車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領域,外資控制企業亦高達70%以上;汽車製造行業橡膠輪胎,法國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輪胎等外商獨資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產能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佔有中國汽車輪胎市場80%以上……
(4)鋼鐵行業:2008年,鋼鐵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 6%,由於國家對鋼鐵行業並購有控制,阿塞洛-米塔爾、俄羅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資覬覦中國鋼鐵行業紛紛受挫,即使這樣,外資對我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度仍超過10%,市場控制度超過12%,如阿塞洛?米塔爾收購華菱鋼鐵33%股權;德意志銀行和阿塞洛?米塔爾收購中國東方鋼鐵47%的股權(河北津西鋼鐵 29%股權);法國聖戈班收購徐鋼100%的股權;美國凱雷收購江都鋼管49%股權;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鋼28%的股權;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鋼、馬鋼股份、重慶鋼鐵,14%、22%、30%的股權被摩根大通等外資和港資控制;唐山國豐鋼鐵,香港中港占股51%;港資占股65%的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開源控股分別收購日照鋼鐵、日照型鋼30%的股權,收購日照軋鋼25%的股權,後與山鋼重組……
外資大規模並購國內鋼鐵業不成,再生一計,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礦山巨頭利用手中掌握的鐵礦石資源,不斷漲價,對鋼鐵行業進行合圍。
可以想像,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2億噸,行業分散度高,眾多中小或民營鋼企面臨淘汰和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下,外資受歡迎的程度會有多高;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外資繞過國家設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鋼企,將再次落入外資控制之中。
(5)石化行業:2008年,石化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0%,國家對外資准入石化產業有所限制,即使這樣,除海外上市外,外資繞過重重障礙,通過來華設廠,並購等手段,石化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已達18%,市場控制度為20-3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2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料加工業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紐約、香港上市,外資與港資占股11%,海外融資額29億美元,9年時間,向海外分紅派息竟然高達119億美元,分紅派息竟為融資額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資與港資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紐約、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資與港資占股目前高達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紐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資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國藍星20%的股權。
國內原油和化工產品供不應求。如2009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04億噸,首次突破2億噸,同比增長13.9%;液化天然氣累計進口553.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65.8%;口硫磺1216.7萬噸,同比增長44.6%;進口甲醇528.8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68.8%。僅2009年一年的進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進口總量還要多,占國內消費32%,由於國外甲醇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國內裝置大面積關停,平均產能發揮率不足40%。;我國累計進口聚乙烯756.1萬噸,同比大幅增長64.8%,占國內消費的48.7%,進口聚氯乙烯195.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73.5%;進口精對苯二甲酸(PTA)508萬噸。此外,國內農葯進口量巨大,許多精細化工品,國內甚至無法生產。
國際能源化工巨頭紛紛在華投資。BP在華投資45億美元,殼牌17億美元,拜爾投資31億美元,擁有12家獨資或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殼牌、BP計劃再投110億美元。拜爾已投產5大乙烯合資企業:巴斯夫/揚子石化投資60萬噸乙烯項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國投入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銷售總額達到36億歐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煉化、沙特阿美60萬噸乙烯、殼牌/中海油的南海8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廣州石化改擴建(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廠(占國內市場30%),在珠海建PTA基地。歐美跨國公司在洗滌用品、塗料、生物制葯等下游領域佔有巨大份額,有的已形成壟斷外資……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市場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外資控制度為40%以上。英國皮爾金頓購入耀華玻璃19%的股份;中國玻璃港交所上市,皮爾金頓等外資大股東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資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陽玻璃,外資和港資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資,中國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資與外資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資三益發展為第一大股東,持有22.5%的股份;金剛玻璃,港資龍鉑投資持有17%的股份;港資信義玻璃,自2004年以來一直為中國汽車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聖戈班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現已在中國設立50餘家企業,其中製造企業40多家,分布在成都、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鄭州等地;業務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裝、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國的員工數量超過15000人,2005年銷售額4億歐元。最近4年,聖戈班在華銷售額年增54%……
在第一產業,外資四大糧商ABCD威脅4000萬豆農生產,種植大豆賴以生存的無數豆農,年年賠本,不得不改種其它經濟作物,造成2000萬豆農集體「下崗」事件,2.3億民工,或許從中能發現許多豆農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業倒閉,由於「大豆危機」,2004-2005年,1000多家內資榨油企業構成的「中國大豆軍團」,瞬間煙消雲散,隨後倒閉率達90%以上,導致10多萬人失業。
在第二產業,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品牌占市場份額的60%以上,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業,建築業,鋼鐵行業,水泥行業,石化行業,玻璃行業,家電行業,釀酒行業,紡織行業,造紙行業,供水供氣行業,印刷包裝業幾乎囊括所有的第二產業,由於外資生產效率普遍比內資要高,且極端盤剝人力成本,外資的每一次並購,都意味著大批人失業,外資的每一次投資,都意味著同行業競爭對手大多數職工失業下崗,擠佔了無數工作崗位……
在第三產業,外資大型連鎖超市每一次選址開張,對方圓兩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門面都是一次集體毀滅性的打擊,慘淡經營,或失業,或改作別的生意,從而擠占其它行業工作崗位……
E. 為什麼最近中國股市疊的這么慘
所謂天作孽,猶可存;自作孽,不可活。中國即將發生的巨大金融災難和目前正在發生的股市災難,的確與這種流氓文化有關。大家想想看,美國爆發戰後最大的金融危機,股市下跌也不過百分之十幾,可現在中國一天絕大多數股票就下跌百分之十。越南股市下跌百分之六十就被認為是震動世界的金融動盪,可中國股市同樣下跌超過百分之五十,卻認為十分正常。美國投資者賠錢不過十分之一,政府就全力救市,越南投資者賠錢超過一半就引起整個世界關注,而中國投資者賠錢又何止一半,去年到現在多數股票下跌超過三分之二,卻沒有任何人承認更無人呼籲關注中國股災。為什麼?因為美國股市和越南股市下跌是大家都賠錢,唯獨中國股市下跌 只有老百姓賠錢,既然只有老百姓賠錢,自然就沒有人關注了。之所以只有老百姓賠錢,是因為中國同一張股票具有不同的價格,國家一個價格,企業一個價格,外國人一個價格,中國老百姓一個價格,期間相差十幾倍,比如中國石油,外資購買價格是1塊多人民幣,中國百分之一運氣好的人抽簽價格是16.7元人民幣,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平均購買價格是三、四十元,至於那些通過國企私有化改革到手的法人股(大小非),乾脆就沒花錢。銀行類也是這樣,興業銀行股票的外資購買價格是2元多人民幣,國內百分之一老百姓抽簽價格是16元,百分之九十九中國老百姓的購買價格是四、五十元。也就是說,只要中國石油股票不跌到一元錢,興業銀行股票不跌到2元錢,外國人就不會賠錢,可是一旦跌到這個價格,中國老百姓早就死了幾個輪回了。本國老百姓購買本國股票的價格是外資購買價格的十幾倍幾十倍,這是包括非洲在內的任何國家都沒有過的現象,也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 http://www.tecn.cn )
老百姓購買價格之所以高出十幾倍幾十倍,是當初國家承諾只有老百姓手裡的高價股能夠上市流通買賣,其它所有低價股不能上市流通買賣,也就是說,中國老百姓高價購買的實際上是上市流通權。在所謂股權分置改革之前,這種同股不同價的現象雖然不合理,但是至少沒有形成一部分富人和外資對廣大股民的公開掠奪。所謂股權分置改革,就是國家違背承諾,允許所有股票統統上市流通,富人和外資的低價股與老百姓的高價股都按照一個價格買賣,這無異於是把老百姓賬戶上的錢直接劃撥給富人和外資,於是老百姓的災難就開始了。富人和外資天天歡天喜地拋售股票(即所謂減持),由於他們手裡的低價股超過市場總數的三分之二,隨著富人和外資的拋售,股票價格就天天下跌,中國石油已經跌去了近百分之七十,興業銀行已經跌去了近百分之六十,世界歷史上的股災也不過如此。由於這是老百姓單方面的股災,富人和外資與此同時仍然在大發其財,價格48元的中國石油只要不跌破1元錢,價格70元的興業銀行只要不跌破2元 錢,外資就仍然在賺錢。中國老百姓購買價格高於外資十幾倍幾十倍的強制規定,決定了無論股市怎麼跌富人和外資都賺錢、只有老百姓賠錢的獨特市場現象。這就 是為什麼所有外資在中國市場上都能成百上千億地賺錢,唯獨中國老百姓賠錢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上賺錢而在美國市場上賠錢的根本原因。正是由於中國股市是老百姓單方面賠錢,富人和外資都在賺,國家和企業都在賺,所以雖然老百姓賠得血本無歸、爹哭娘叫,仍然不算股災不算動盪,甚至仍然感覺是大牛市。 ( http://www.tecn.cn )
最近建行老總在反駁賤賣銀行股時就聲稱:雖然外資賺了,但是建行也賺了。建行老總卻故意迴避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他和外資都大賺特賺的同時,中國老百姓卻賠了,並且賠得很慘,建行去年上市到現在,不到半年時間股價跌去近一半,目前已跌破6.45元的國內發行價,最低達到6.35元,連最初那百分之二抽簽買到的幸運者都已賠錢,可是距離不到一元錢的外資購買價仍然很高,也就是說,在中國投資者已經虧損近一半的情況下,外資仍然擁有超過6倍的溢價盈利。世界上有這樣對待本國人民的上市公司嗎?建行是中國人民60年來一滴血一滴汗干出來的銀行,為什麼要以如此驚人的懸殊高價賣給中國人,以同樣驚人的懸殊低價賣給外國人?讓中國股市對外國人永遠是牛市,對中國人永遠是熊市?面對近萬億資金被建行套牢的那些國內投資者,建行老總不僅沒有絲毫的反思和愧疚,反倒振振有詞地大談低價賣給外資的合理性。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建行這種情況發生在美國會怎麼樣?發生在韓國又會怎麼樣?別的方面不敢說,至少有一點肯定無疑,就是有人不是坐在辦公室,而是坐在監獄里解釋這一切。美國龍 星公司持有韓國外匯銀行股票十年賺了46億,便引起韓國一片嘩然,迫使政府立案調查,拘留了包括美國龍星公司在內的十多名參與的高管。可是建行讓美國銀行賺了1千多億,高管反倒站出來為美國人辯護,好像美國沒有把整個建行拿走中國就已經佔了很大便宜一樣。
F.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石油方面有好處嗎石油股票會升嗎
國際方面。中國在國際原油市場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直是國際投機資金投機的重要因素。人民幣升值等於美元貶值。原油以美元計價。因此,人民幣升值將直接對國際原油價格有利。
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的調整伴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機制的變化和更多外匯交易品種的出現。因此,一些投機資金將從商品期貨市場轉向外匯市場和外商投資,這也將是上海燃油期貨市場的一個負面因素。總之,對於國際和國內石油市場而言,人民幣升值將在短期內並存。單就上海燃料油期貨市場而言,長短期效應基本上相互抵消,價格波動不大。此外,由於石油需求/價格彈性相對較弱,進口成本的下降不會刺激中國原油需求的大幅增長,因此很難對國際原油價格構成絕對收益。但人民幣升值的短期效應仍將刺激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從而帶動上海燃料油期貨價格同步上漲。
G. 中石油外資控股多少
中石油沒有外資控股,全是國家控股。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央企,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98年7月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系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
是實行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綜合性石油公司。
(7)外資買中國石油股票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境內最大的原油、天然氣生產、供應商,中國石油集團業務涉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運輸、油氣煉化產品銷售、石油工程技術服務、石油機械加工製造、石油貿易等各個領域,在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加工和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石油在美國《石油情報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在美國《財富》雜志2011年世界500強公司排名中居第6位,在《巴菲特雜志》中國上市公司百強評選中,榮獲「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獎」第一名。
H. 中石油A,H股差價怎麼回事
1、中石油A,H股差價是因為市場機制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估值手段,H股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0幾倍,A股是24倍。
2、A股,即人民幣普通股,是由中國境內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從2013年4月1日起,境內、港、澳、台居民可開立A股賬戶)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A股不是實物股票,以無紙化電子記賬,實行「T+1」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參與投資者為中國大陸機構或個人。
3、H股也稱國企股,指注冊地在內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資股。(因香港英文——HongKong首字母,而稱得名H股。)H股為實物股票,實行「T+0」交割制度,無漲跌幅限制。
4、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的區分,這一區分主要依據股票的上市地點和所面對的投資者而定。
I. 在中國大陸和香港都上市的公司股票,比如中石油,每一股A股和H股對應的股權是一樣的嗎
H股,分紅、股息都一樣,H股只是將人民幣兌換成港幣而已,香港有些經紀行或銀行會對股息和分紅收取手續費。
同股同權,同一家公司一股A股和一股H的權利當然是一樣,股東大會投票的時候都是一票。
中國大陸地區只有機構投資者可以投資H股,大陸地區個人投資者目前尚不能直接投資H股。在天津,個人投資者可以在各大證券公司網點開辦「港股直通車」業務而直接投資於H股。
但是,國務院目前尚未對此項業務最後的開閘放水。個人直接投資於H股尚需時日。國際資本投資者可以投資H股。
A股不是實物股票,以無紙化電子記賬,實行「T+1」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參與投資者為中國大陸機構或個人。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
(9)外資買中國石油股票擴展閱讀
至於權重,由於在香港上市的H公司是在內地注冊的,如果有同時在內地A股上市的,一般A股占的比重比較大,像中石油,工商銀行等等A股的比重都在70%以上,目前只有一家公司是例外,那就是建設銀行。
建行是先在香港發行H股上市的,在上市的同時將匯金公司持有的所有內資股轉換成H股,因此它在A股上市的股票只有公開發行的90億股,而H股有2000多億股。當然在監管部門的批准下,AH股其實可以互相轉換的。
購買
1、可以通過香港的駐內地的經紀公司開通香港股票帳戶,方能對H股進行操作。(如凱基證券、恆豐證券、國元香港、招行香港,等等)
2、目前,無法在國內的經紀公司直接做到H股,一般都是通過港立的經紀公司開戶,所以,這些經紀公司會代理款項的轉入轉出。具體細則每個經紀公司是不同的。
J. 現在的石油油價一直在上漲,為何中國石油的股價卻一直在跌
博主語:看了這篇文章,在目前,在制度沒有改進之前,在貪官沒有伏法之前,你,還會買股票嗎?
股民一研究股市上漲下跌的原因,管理層就發笑。漲跌的開關掌握在他們手中,你們卻去研究技術啦、這個面那個面啦,這不是緣木求魚又是什麼?
投資中國股市的人,本來應該是非常幸福的。從股市誕生到今天的20個年頭,中國經濟一直牛氣沖天,從來沒有低於過7%的增長速度,1990年的 gdp是 1.74萬億元,到2007年已經是24.6萬億元了,20年增長了14倍之多。作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照道理來講,就是一頭彪悍的大牛才對啊,即使投資人有所謂"過度情緒",最多也就是有時候肥牛有時候瘦牛罷了。
可悲的是,20歲的中國股市從來就沒有牛過,一會兒是骨瘦如柴的小貓,一會兒是碩大無朋的大象,股票價格總在喜馬拉雅的頂峰和馬里亞納海溝之間來回蹦達著。
是中國股民有著運動員一般的體魄,熱愛登山跳海、跳海登山地來回折騰嗎?顯然不是。今天中央電視台通過對76萬投資者的調查,得出一個數據:從 2007年至今,92%的股民虧損,虧損5成以上的人竟然接近6成!須知,今年是"黃金十年"的第二年,也是言猶在耳的"增加人民財產性收入"和"防止股市大起大落" 這些庄嚴的承諾才說了6、7個月啊。而縱觀20年股市的發展歷程,至少也有92%以上的平民參與者血本無歸,幾萬甚至十幾萬億的平民資財化為灰燼。說中國股市是百姓財產的屠宰場,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中國股市怎麼了?一個社會財富的源泉怎麼成了社會財富的黑洞?一個全體社會成員民主公平地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渠道怎麼成了加劇社會不公不義的工具?讓我們看看中國股市的結構吧。
中國股市由五個部分構成:1、代表法律權威、行使市場監管責任的國家機關;2、被投資者,也就是上市公司;3、投資者,也就是股民、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 4、在以上三者之間架設溝通橋梁的社會中介機構,如交易所、券商、會計師事務所;5、由公共知識分子和各利益集團代言人組成的公眾輿論。
照道理講,如果市場各部分各守其職,市場應該平穩發展才是啊,但是事實卻表明,18年來,中國的股市一直就是這樣要麼是貓,要麼是大象,來回折騰個不休。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要從市場上漲下跌的原因分析起來。
中國股市從誕生至今,從來都是一個受著嚴格zf管制的"政策市",其上漲和下跌完全是政策人為製造出來的,所以和實體經濟幾乎老死不相往來。
既然是人為的政策市,為什麼不將股市調控成平穩發展的市場呢?
因為漲跌得越"暴",利益的越巨大!
設想一下,假如有人能准確地在中國股市的每一個低點買入,又在股市的每一個高點賣出,有個三年五年的,他將擁有多少財富?實在難以想像。不是說成為億萬富翁很簡單嗎?只要拿十萬元前,找到10個翻番的股票就實現億萬富翁的美夢了。
試想一下,假如這個"神人"在低點買入後,他是否希望在短時間內漲得越高越好?而他在高點賣出之後,是否希望在短時間內跌得越低越好?
誰能找到大盤的高點低點?製造政策的人;誰能找到個股的高點低點?操縱個股的人。
誰製造著政策?中國證監會;誰具體操縱個股?機構投資者。
中國證監會和機構投資者應該是什麼關系呢?應該是貓和老鼠的關系。但是現實是什麼關系呢?是一家親的關系。
一家親是如何形成的?1、入市靠證監會批准;2、運行靠證監會"窗口指導";3、隊伍相互融合。
僅僅查公開的資料就一目瞭然,證監會不過是一個跳板,許多證監會官員們人生的目標是到被監管單位去享受財富。
先看證監會和券商的隊伍融合:
新銀河證券的董事長李鳴曾是中國證監會稽查二局局長;新銀河證券的總裁肖時慶曾任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副主任;
安信證券總經理王彥國曾在證監會發行部、基金監管部、證監會南京特派辦、上海證管辦等部門擔任要職;
國金證券董事長雷波,是已被"雙規"的前證監會副主席王益的在證監會時的秘書;
平安證券總裁助理張文生曾經是證監會幹部;
曾任證監會副主席的汪建熙,後來搖身一變,成為合資投行中金公司的董事長;
太平洋證券總經理王超,曾任證監會法律部主任,證監會杭州特派辦主任、黨委書記、證監會稽查一局局長等職;太平洋證券獨立董事王連洲更是在業內赫赫有名,是基金法的起草組長;
再看證監會和基金公司隊伍的融合:
目前60家基金公司中,15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曾在證監會、上證所、深交所擔任過要職;此外,還有7家基金公司的董事等也在上述監管部門工作過;
甚至美國的也在招募中國證監會的官員:不久前,中投公司砸下32億美元的美國私募基金弗勞爾斯的董事總經理宣昌,就曾任證監會規劃委委員和機構監管部副主任。
好了,在這樣明目張膽的融合中,證監會對市場中兩支最重要的主力的監管已經成了左手管右手了。剩下來監管誰呢?管上市公司?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是券商輔導、保薦、發行上市的,券商和證監會是一家人後,上市公司和證監會就有了"姑表親";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要炒作股價需要上市公司有相應的消息配合,上市公司也要基金拉升股價進行減持、再融資等活動,在市場生存過程中,上市公司通過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也和證監會有了"姨表親"。都是一家人,那麼監管誰呢?
還有兩支力量:"經濟學家"和媒體輿論。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家"本來就是強勢利益集團包裝出來的、豢養著的,而這些強勢利益集團通過廣告購買、信息溝通早已經將大多數輿論媒體收歸麾下了;至於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假如他們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在沒有集體訴訟制度的中國,在中小股東沒有對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權的中國,能生存下來嗎?
現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道德,將證監會、券商、機構投資者、中介機構、大眾輿論焊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的時候,他們就是反市場的一致行動人!暴漲之後暴跌,暴跌之後再暴漲,就在這瘋狂的上串下跳中,一次次絞殺中小投資者的資本,一次次剮削人民的財富!
今年年初,滬深兩市的流通市值是10萬億,到6月18日已經不到6萬億了,這4萬億真金實銀,相當於去年全年國家財政收入80%財富到那裡去了?我們知道從去年到今年,印花稅、融資、再融資、大小非、基金分紅,林林總總加起來,也不過1萬億左右的規模,還有3萬億到那裡去了?
基金已經偶然暴出了"老鼠倉",證監會的官員們有嗎?假如有,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因為能主導市場方向的人,從人性的角度,一定是希望漲了再漲,跌了再跌的啊。
但是目前我們的法律體系能阻止官員的老鼠倉嗎?答曰:不能!
《證券法》中第四十三條就是防範老鼠倉的,怎麼規定的呢?"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從業人員、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和法律、行政法規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員,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內,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贈送的股票。"這個規定等於告訴證監會以及相關的禁止交易人,買賣股票一定要用老婆、兒女的名義,不可以拿自己的身份證去開戶。簡直是"嚴苛"的"酷法"啊,它的目的好像在努力杜絕證監會官員們擁有私房錢!
但是假如就有證監會官員冒天下之大不韙,拿自己的身份證炒起來怎麼辦?第一百九十九條的"違法責任"在等著他們: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人員,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買賣股票等值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這說明,如果自己把自己揪出來,不但要將賺的錢吐出來,而且證監會還可能給個"警告" 啊,"記過" 啊什麼的處分!如此"殘暴"的懲罰,相關人員至少膽子要比米粒大才敢觸犯啊!
前一段時間市場高呼"救市了!"的時候,我冷眼旁觀,哧哧冷笑:證監會肯定心裡想,你們鬧得這么凶,說大小非使股票下跌,說印花稅讓股票下跌,好,我大小非規范!我印花稅降下來!你們能耐大,看能將股票漲到哪裡去!一個眼色基金就明白了,瘋狂地賣;證監會也不閑著,新股拚命地發;"經濟學家"也行動起來,說恐怖啊,越南危機了!美國危機了!印度危機了!看你們那個敢買!等回落幾天傻瓜們猶豫彷徨的時候,給你們最後痛擊:特批特大的ipo!冷不防提高存款准備金!國資委說國有企業炒股損失要追究......嘩啦啦兮大廈傾......
暴漲有暴漲的受益者,暴跌有暴跌的受益者,在這場世界罕見的股災中,有人哭紅了眼,有人笑彎了腰!誰是暴跌的受益者?能預知市場方向的人;在目前的市場主體中,誰能預知市場方向?以證監會為核心的龐大的利益集團!
假如證監會真心救市,能將股市穩住或者拉上去嗎?小意思!
去年年底以來中國股市的運行軌跡,就是中國石油的運行軌跡。這個怪胎,到今天依然有2.46萬億的總市值,佔大盤的權重13%還多。中國石油漲,則大盤漲,中國石油穩,則大盤穩,中國石油跌,則大盤跌。那麼要花多少錢才能讓它漲起來呢?今天最多隻要花3億!今天它的價格在15左右,換手率不到1%,全部交易額不足6億元,用3億拉升,另外至少有3億跟風,價格就上去了。
其實要穩或者升,只要機構不拋就行了,因為目前這個價格,不存在獲利盤,套牢的股民是不會洶涌地割肉的,但是為什麼它就跌了下去,帶動大盤狂跌6.5%,以至於800家跌停呢?只有一個解釋,根本不想救市,反而想打壓股市,製造恐慌,以期獲得更廉價的籌碼!
機構有錢嗎?嚇死你!不說每次都能成功逃頂的社保基金、瘋狂砸盤的保險基金,就說從基民手中收來的公募基金,有多少呢?7千億!拿出區區0.05%來,中國石油就穩住了,大盤也就穩住了,但是不但不拿,還拚命地砸!要的是什麼?暴跌再暴跌!
不是說證監會開會要講政治嗎?哈哈,念文件一本正經,下台時稍微眨一下眼睛不是就能會心一笑了嗎?
那麼暴跌復暴跌,誰最開心?
1、老鼠倉。可以得到更便宜的籌碼;
2、外資。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收購中國的核心資產;
3、被老百姓熱議的賤買國產的人。說建設銀行賣2.45元/股給友邦是賣國,那麼二級市場跌到1.45元/股,不是就成了愛國英雄了嗎?再說農行正在股份制改造,什麼價格友邦才會開心地舉起水晶杯呢?
4、仇華的敵對勢力。你經濟增長不是快嗎?你不是要和諧嗎?你不是要風光地搞奧運嗎?看看,你民不聊生了吧?民眾和zf有對立情緒了吧?
那麼暴跌復暴跌,誰最傷心?
1、中國老百姓。理由地球人都明白。
2、黨。"增加人民群眾財產性收入"這個庄嚴的政治承諾,居然成了忽悠百姓進套的事實,一言九鼎的政治威嚴在遭受空前的侵蝕,1號肯定痛心疾首!
3、zf。"防止大起大落"的施政宣言,居然得到截然相反的現實結果,zf的能力和誠信遭受空前質疑,3號焉不憂憤交加?
所以,我們知道了,目前中國資本市場上形成的利益集團有多麼龐大,有多麼囂張,有多麼貪婪,有多麼殘酷,有多麼危險!他們就是要在中國股市上先買一隻貓,然後以大象的價格賣給老百姓,然後再無所不用其極地讓百姓以貓的價格再賣給他......顛來倒去,反反復復地從事著這個骯臟的游戲,其結果是國家發展再快,經濟發展再好,老百姓和資本市場也牛不起來。最終,中國將為他們這個骯臟的游戲付出巨大的代價!
目前證監會的官員"出事"的已經有好幾個了。前發審委工作處副處長王小石被判九年;前中國證監會貴陽特派辦負責人高勇死緩;前證監會副主席王益也已經被"雙規"。他們都是因為其他事情牽連出來的,被發現純屬偶然。
還有沒有"王小石""高勇""王益"在大樓里依然神現活現地"保護投資者利益"?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目前薄弱的法律體系是無法保證大樓里沒有他們的。
為獲得一己之私或者一個小團體的利益,使億萬百姓的利益受損,使國民經濟的發展受阻礙,使黨和國家的威信受侵蝕,使民族復興大業成泡影,這樣的事情確實有發生的可能。
怎麼辦?必須將目前這種證券監管的法律框架、執行機構、制衡方法全盤推倒重來,重新建立一個受中小投資者有效監督、和市場利益相關各方完全隔離、獨立行使資本市場法律監管職能的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才能保證資本市場為社會的公平正義、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